当前位置:首页 > 今日动态 > 研究进展/国内
  • 华大基因5月连发两篇Nature子刊 获基因组新发现

    生物通报道:作为测序的排头兵,华大基因不仅在中国序列研究领域占据首要地位,更是在全球基因组研究中占据一席之地。伴随着1999年“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 1% 项目”正式启动的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不仅顺利完成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1%,而且在这几年里取得了飞跃式的发展。今年5月,这一研究院又联合其它科研单位,接连发表了猪脂肪和肌肉组织的基因组甲基化研究成果,以及通过基因测序全面揭示乙肝病毒整合机制。在第一篇文章(Genome-wide Survey of Recurrent HBV Integration in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中,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与香港大学、新加坡国立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2-05-30

  • 丛枝菌根真菌研究取得进展

    中科院南京土壤研究所林先贵研究员课题组在丛枝菌根真菌的最新研究中发现,磷肥的施用有利于我国北方潮土地力的提升。 丛枝菌根真菌是陆地生态系统中关键的微生物。它们参与了碳、氮、磷等多种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能与90%以上的陆地植物形成互惠共生体。通过“生物地下交易”法则,植物和丛枝菌根真菌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植物将光合产物以碳源的形式输送给丛枝菌根真菌;作为反馈,丛枝菌根真菌为植物吸收更多的养分和水分等,以促进植物生长。此外,植物根据环境的变化,会“选择性”地放弃某些丛枝菌根真菌伙伴,将光合产物分配给其它微生物,以促进土壤肥力的可持续性发展。因此,丛枝菌根真菌群落不但可以表征土

    来源:中科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时间:2012-05-30

  • 研究解析马齿苋耐高温高湿调控机制

    马齿苋(Portulaca oleracea)是马齿苋科(Portulacaceae)一年生肉质草本植物,因其生命力极强,具有很强的耐干旱、高温、营养贫瘠等能力,又有“长寿菜”之称。研究马齿苋抗逆的内在机制,探索马齿苋响应逆境的调控方式,为作物作良与种质创新提供了新的素材。植物蛋白组学方法为植物逆境生理学研究提供了一条快捷而有效的方式,为全面解析植物响应逆境的分子机制提供了可能。 高温与高湿作为两种十分普遍的逆境因子,限制了诸多植物的生长发育与作物产量。在热带地区,高温通常伴随着高湿环境联合作用,但是植物响应高温高湿环境胁迫的内在机制并不十分清楚。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胡向阳研究组与杨

    来源: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时间:2012-05-30

  • 上海交大等Nature子刊解析细胞迁移

    生物通报道:来自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医学院,上海交通大学,中科院动物研究所等处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Bidirectional regulation of neutrophil migration by 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s”的文章,解析了两种关键激酶:Erk和p38在中性粒细胞迁移过程中的重要调控作用,解释了中性粒细胞如何能到达其目的地——宿主防御的第一道防线。相关成果公布在Nature Immunology杂志上。文章的通讯作者分别为上海交通大学药学院院长叶德全(Richard D Ye),以及伊利诺伊大学医学院徐劲松(Jingsong Xu,音译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2-05-29

  • 中科院973项目发表PNAS文章

    生物通报道:来自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香港中文大学,德国哥廷根大学等处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Homeoprotein hhex-induced conversion of intestinal to ventral pancreatic precursors results in the formation of giant pancreata in Xenopus embryos”的文章,揭示了预定形成腹部胰腺前体细胞的命运决定,这为进一步阐明来源于内胚层的不同类型细胞谱系的建立和命运决定的机制,提供了重要信息,相关 成果公布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杂志上。文章的通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2-05-29

  • Nature Genetics:大规模全基因组肝癌调查

    生物通报道  肝细胞癌是最常见的肝脏肿瘤,在世界范围内肿瘤相关性死亡因素中排名第三,全球每年有超过50万新患者,中国新病例占了全球所有肝癌病例的一半以上(55%)。目前临床上最主要治疗肝癌的方法是手术切除和肝脏移植,经肝动脉栓塞的化疗法则作为第二线治疗。但是由于肝癌复发率高、且抗化疗药性强,整体治疗效果并不理想。在最新一期(5月27日)出版的《自然遗传学》(Nature Genetics)上,分别由中日研究人员领导的两个国际研究小组针对肝癌展开了大规模的全基因组测序研究,这两项成果分别是针对乙肝病毒整合机制和病因学对于肝癌相关基因突变模式及复发突变的影响。在第一篇“Genome-wi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2-05-29

  • 甘肃首次大范围采集大熊猫DNA信息

    本报讯(记者刘晓倩)甘肃省第四次大熊猫调查工作日前正式启动,范围涉及文县、武都、舟曲、迭部等9县区。调查将利用两年半时间对生活在甘肃地区的大熊猫及其栖息地状况、分布区经济社会状况进行全面系统的调查,并将首次大范围采集大熊猫DNA信息。 据悉,大熊猫主要分布在我国四川西部、陕西西南部和甘肃南部的部分山地。2000年至2002年进行的第三次大熊猫调查结果显示,甘肃省辖区内野生大熊猫数量为117只。近年来,甘肃省在原白水江国家级、尖山省级保护区的基础上,新建了裕河、多儿、阿夏、插岗梁等省级自然保护区,把相互孤立的大熊猫分布区域连接成片,保护面积达70.9万公顷。 此次调查将采用“

    来源:科学时报

    时间:2012-05-29

  • 纳米操作机器人靶向治疗淋巴瘤获进展

    由中国化学会主办的SCI检索国际期刊Acta Physico-Chimica Sinica(中文名:《物理化学学报》),在最新一期以封面文章的形式发表了中科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微纳米课题组利用纳米操作机器人在淋巴瘤分子靶向治疗方面的最新成果(Drug-Induced Changes of Topography and Elasticity in Living B Lymphoma Cells: an Atomic Force Microscopy Study,2012, 28:1502-1508)。此前,沈阳自动化所在该领域的研究成果相继发表在《科学通报》(2011,56: 2681-2688)

    来源:沈阳自动化研究所

    时间:2012-05-29

  • 湖南成功破译“九大仙草”灵芝神秘疗效基因密码

      湖南农业大学亚健康干预技术实验室及作物种质创新与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联合湖南万源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近日在国际顶尖水平的科学期刊《公共科学图书馆·综合》,向全球发布了灵芝基因组精细图谱。这是目前世界上首个公开发表的兼性寄生药食用真菌的全基因组,标志着湖南药食用真菌的研究已全面进入基因组学时代,达到国际领先水平。5月21日,课题组首席科学家刘东波教授应邀抵达北京,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作专题汇报,并受命在中医药领域加快这一成果的推广应用。灵芝,是被国家药典收载的“九大仙草”之一,又是国家卫生部批准的新资源食品,具有双向调节免疫功能的作用,尤其对肿瘤、肝脏病变、失眠以及衰老的

    来源:

    时间:2012-05-29

  • 用超声“炸”癌细胞 小白鼠试验已成功

    日前,浙江大学成立115周年之际,成立了创新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创新研究院”),这是“一块吸引全球各路高、精、尖项目、人才的吸铁石”。 这个投入了5个多亿人民币的创新研究院将探索一种新型协同创新模式: 科技项目研发投入,成果转化,企业孵化,高技术企业发展壮大,股权分红活转让,成果转让取得收益,高技术项目研发再投入。全球已经有70多个高技术项目,得到了浙大创新研究院专家的调研、评估、筛选。许多项目已进入持有人、合作企业和创研院三方对接的阶段。这些前沿项目 浙大怎么“孵化”的 经浙大创新研究院副院长叶根银介绍,记者找到浙医二院超声诊断科主任医师黄品同,他研究的一项治疗癌症的高端技术,已经

    来源:浙江在线

    时间:2012-05-29

  • 斑马鱼胚胎腹部组织发育研究获进展

    清华大学生命学院孟安明教授实验室与美国贝勒医学院冯新华实验室合作研究发现,蛋白磷酸酶Ppp4c促进BMP信号的转导,参与调控斑马鱼胚胎的背腹细胞命运分化,题目为“Protein Phosphatase 4 Cooperates with Smads to Promote BMP Signaling in Dorsoventral Patterning of Zebrafish Embryos”的论文于2012年5月15日发表在Developmental Cell上。 在脊椎动物的胚胎发育中,BMP信号对于腹部组织的形成、表皮外胚层的诱导发挥关键作用,其异常可导致胚胎夭折或出现严重的缺

    来源: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时间:2012-05-29

  • 人类基因突变率与表达水平正相关

    基因突变会导致人类疾病的产生,因此研究遗传变异的产生过程和那些能够引起疾病的突变对生命科学基础研究以及人类健康是十分关键和重要的。 近日,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于军研究员带领其研究团队,在有关人类基因组中以转录为中心的突变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相关研究成果在Genomics, Proteomics & Bioinformatics杂志上发表。 该研究组崔鹏博士等人通过对人类10种不同组织的高通量RNA测序数据和SNP(单核苷酸多态性)数据进行分析,研究了人类基因组的转录突变过程,对人类基因突变的基本法则提出了新的见解。研究结果显示,人类基因组中基因突变率与它们的表

    来源:中国科学院基因组所

    时间:2012-05-29

  • 华大基因Nature子刊:基因测序全面揭示乙肝病毒整合机制

    2012年5月28日,由香港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亚洲癌症研究组织ACRG(由礼来公司、默克公司和辉瑞公司创建)共同完成的乙型肝炎病毒(简称乙肝病毒,HBV)整合机制研究成果(Genome-wide Survey of Recurrent HBV Integration in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于国际权威杂志《自然-遗传学》(Nature Genetics)上在线发表。该研究从全基因组水平上首次构建了一个高精度无偏差的乙肝病毒整合(HBV Integration)图谱,揭示了潜在的乙肝病毒整合机制,为肝癌的早期诊断、治疗及靶向药物研发等提供了

    来源:EurekAlert中文

    时间:2012-05-28

  • 用“冷加压”预测高血压准吗?

    近日,南京医科大学专门组织了一项特别的“冷加压”试验研究:让大学生先后把手臂浸泡在盛着冰水的桶里,然后测量浸冰水后的血压变化,能在一定程度上预测今后患高血压的风险。请关注——用“冷加压”预测高血压准吗?5月17日是世界高血压日,南京医科大学专门组织了一项特别的“冷加压”试验研究:现场一百多位大学生先后把手臂浸泡在盛着冰水的桶里。浸泡1分钟后,测量浸冰水后的血压变化,能在一定程度上预测今后患高血压的风险。升幅若大于20毫米汞柱,就属于高反应。反应越高,则表明今后发展为高血压的风险越大。冷刺激后血压增幅越大,今后患病风险就越大“这是我们首次用此方法对在校青年人群进行研究。”南医大指导教师沈冲说,试

    来源:中国科技网

    时间:2012-05-28

  • 表观遗传学研究获进展

    细胞需要持续不断的核糖体合成来保证蛋白质的合成。核糖体RNA是由RNA聚合酶I来转录的,核糖体基因的转录水平主要由表观遗传机制来控制。这一机制能够高效快速地应答细胞分化、癌化、衰老等信号,来调整核糖体基因的表观遗传修饰状态,从而调控核糖体基因的表达和蛋白质合成水平,最终帮助完成细胞的各种生命活动。 生命科学学院陶伟课题组的研究发现,在核糖体基因启动子区,除转录活跃和转录抑制两种状态的启动子外,还存在另外一类介于转录活跃和转录抑制中间状态的启动子,其核小体处于转录关闭的位置,但却是去甲基化的。同时,伴随着活跃和抑制性的组蛋白修饰,这类启动子上装配有转录起始复合体的前体,可被其它染色质改

    来源: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时间:2012-05-28

  • 复旦大学研究成果登Cancer Cell周年顶级论文

    生物通报道:《Cancer Cell》是Cell出版社旗下的一份癌症研究权威期刊,其2010年影响因子相比于上一年,增长了6.5%,达到26.925,由此可见这一杂志的重要性。《Cancer Cell》主要出版癌症研究领域的新成果及发现,包含分子,细胞生物学,以及临床肿瘤研究等方面内容,除此之外这一杂志还提供癌症研究前沿进展的专家解析和评论。今年是《Cancer Cell》杂志创刊10周年——从2003年至今,3月份Cancer Cell为纪念这一重要时刻,特免费开发。同时《Cancer Cell》杂志还公布了过去十年里(2003-2012)每年五大最重要的研究论文,其中去年(2011年)的五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2-05-25

  • 张明杰院士最新Cell子刊

    生物通报道:来自香港科技大学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Substrate Recognition Mechanism of Atypical Protein Kinase Cs Revealed by the Structure of PKC in Complex with a Substrate Peptide from Par-3”的文章,获得了著名蛋白激酶:PKC与另外组分形成的复合物结构,从中找到了PKC底物识别位点,并证明通过类似底物序列能结合并抑制这种激酶的活性,相关成果公布在Structure杂志上。领导这一研究的是香港科技大学张明杰教授(专访文章:张明杰:细胞不对称分裂的奥秘),他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2-05-25

  • 中科院两PI接连发表JBC,PLoS文章

    生物通报道:来自中科院上海生科院生化与细胞所的季红斌研究组与刘新垣研究组,接连在JBC,以及Plos One杂志上发表文章,分别解析了肿瘤细胞中miR-143-HK2表达失调的分子新机制,以及K-ras突变体在肺癌发生、发展及存活中的重要作用。在第一篇“miR-143 regulates cancer glycolysis via targeting hexokinase 2”文章中,研究人员揭示了miR-143通过靶向己糖激酶2(HK2)参与调控肿瘤细胞的糖代谢,并阐明了肿瘤细胞中miR-143-HK2表达失调的分子机制。肿瘤细胞即使在有充足氧气的情况下,仍倾向于通过糖酵解途径提供能量,这就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2-05-25

  • 我科学家破解先天性夜盲症之谜

    中国科技网讯近日,国际著名学术期刊《PNAS》(美国科学院院报)发表了来自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眼科中心的一篇原创科技论文——《G蛋白通过Gβγ双聚体关闭视网膜的TRPM1通道》。这一重大科研成果的发表,意味着中国眼科学界对先天性静止性夜盲的探索已处于全球领先地位。该成果是由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眼科中心沈吟副教授与美国爱因斯坦医学院合作完成。这也是迄今为止中国眼科学界首次在著名综合性国际刊物上发表原创性论文。沈吟为论文的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享有独立的知识产权。先天性静止性夜盲是一种由于遗传因素等引起的先天性眼病,患者白天视力正常,但在夜晚或暗环境下视力很差或完全看不见东西,因此对于黑暗极度恐惧。此外患者

    来源:中国科技网

    时间:2012-05-25

  • 全氟烷酸被证实有生殖毒性

    全氟烷酸类化合物(PFAAs)是一类具有高能碳氟共价键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在工业生产中被广泛应用,如纸质食品包装材料、印染材料、不粘锅、泡沫灭火剂、化妆品和杀虫剂等。该类化合物最早被明确了有明显的肝脏毒性,但近来大量的研究显示该类化合物还有免疫毒性、神经毒性、生殖和发育毒性。来自中科院戴家银课题组系统研究了该类化合物的生殖毒性,该课题组的博士研究生石志敏和张红霞在过去几年中通过急性暴露实验和慢性低剂量暴露实验,发现了该类化合物中的全氟十二烷酸可以干扰大鼠的睾酮合成,造成睾丸细胞线粒体结构的紊乱。他们应用蛋白组学手段分析了全氟十二烷酸暴露后睾丸蛋白水平的变化,发现该化合物的暴露会导致大鼠睾丸细胞

    来源:中国科技网

    时间:2012-05-25


页次:1469/2079  共41568篇文章  
分页:[<<][1461][1462][1463][1464][1465][1466][1467][1468][1469][1470][>>][首页][尾页]

2025年04月
303112345
6789101112
13141516171819
20212223242526
27282930123
45678910
高级人才招聘专区
最新招聘信息:

知名企业招聘:

    • 国外动态
    • 国内进展
    • 医药/产业
    • 生态环保
    • 科普/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