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大学对趋化素样因子1的研究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
趋化素样因子1(Cklf1)是北京大学医学部免疫学系韩文玲教授利用抑制性消减杂交技术(SSH)在国际上首次克隆到的一个新的、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细胞因子,初步的研究认为它是一种具有广谱的趋化活性的趋化因子,而正是趋化因子对炎性细胞的吸引和活化引起炎性细胞浸润、进而引起血管平滑肌的增殖、迁移,形成内膜增生。目前为止,Cklf1在动脉硬化发生、发展过程中,特别是硬化斑块形成和血管内膜增生过程中对血管平滑肌细胞是否具有促进增殖活性的研究,国内外尚无人报导。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血管外科沈晨阳主任医师带领的团队自2006年以来,依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对Cklf1在动脉硬化及血管外科术后再狭窄方面进行了较为深入的
-
西南大学特聘教授最新PLoS文章
生物通报道:来自西南大学家蚕基因组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研究人员利用一种新型基因组编辑工具:TALE分析家蚕油蚕突变基因BmBlos2,首次在个体水平利用人工核酸酶实现可遗传的大片段基因组删除。相关成果公布在PloS One杂志上。文章的通讯作者是西南大学家****特聘教授夏庆友,第一作者为马三垣,夏庆友教授为西南大学蚕学与生物技术学院院长,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专家,亦是西南大学首位“****”特聘教授。主要专业领域为蚕桑分子生物学、生物技术、基因组及生物信息学,曾于2004年和2009年先后在Science杂志上公布家蚕基因组图谱和家蚕遗传变异图谱。TALE (Transcription Ac
-
我学者发现大豆蛋白数量性状基因位点
国际学术期刊《理论与应用遗传学》日前在线发表了河南省农科院研究员卢为国关于大豆蛋白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卢为国在以《大豆中控制水溶性蛋白含量的数量性状基因定位》为题的研究论文中,报道了两个大豆水溶性蛋白的QTL位点,根据目前的文献检索结果,这在国际上尚属首次。 大豆是人类重要的蛋白来源,大豆蛋白被广泛应用于食品加工领域,黄淮地区是我国高蛋白大豆产区。大豆分离蛋白是一种高附加值产品,但黄淮地区的大豆在提取分离蛋白等高附加值产品时存在得率较低的问题。 据研究人员介绍,之所以会出现得率较低的问题,主要原因在于黄淮地区大豆中的水溶性蛋白含量较低。因此,发现控制大豆水溶性蛋白含量的基因,通过遗
-
新法培育让长春花治癌元素含量倍增
本报讯 记者胡德荣11月5日从上海交通大学农业与生物学院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该院唐克轩教授领衔的科研团队历经8年,发明了长春花代谢调控、代谢工程技术,在国际上率先建立了长春花遗传转化再生植株体系,培育出治癌元素含量提高一倍以上的长春花。 据悉,从长春花叶片中提取的生物碱文多灵和长春质碱化学半合成而来的长春瑞滨,是治疗肺癌、乳腺癌、睾丸癌和卵巢癌等癌症的植物天然特效药,已成为新一代治疗癌症的一线植物源药物。然而,长春花中文多灵和长春质碱含量极低,化学合成因成本太高而不具有商业价值。 唐克轩带领科研人员通过代谢技术,过量表达长春花生物碱合成过程中的转录调控因子和关键酶,发现长春花体
-
上海交大最新JBC文章
生物通报道: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的研究人员通过分析不同大小透明质酸与其受体CD44的相互作用关系,首次证明了HA大小与CD44聚集之间的密切关联,这将有助于解析不同透明质酸出现不同生物学活性的分子或细胞基础机制。相关成果公布在JBC杂志上。 文章的通讯作者是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高锋,其早年毕业于第四军医大学,近年在糖分子的免疫调节及血管形成方面开展系列研究,曾以第一申请人身份获得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专题课题资助。透明质酸(glycosaminoglycan hyaluronan,HA)是一种大分子糖胺聚糖,是构成细胞外基质和细胞间质的主要成分,在生理条件或适当的pH环境下,
-
顶级华人科学家解析中医传统治疗分子机制
生物通报道 来自广州中医药大学和南佛罗里达大学药学院的研究人员在高血压大鼠模型中证实采用古老的中医治疗——针灸来降低大鼠的高血压,针灸所触发的抗氧化酶增高似乎在其中起了重要的作用。相关研究结果在线发布在近期的生物医学期刊《PLoS ONE》上。领导这一研究的是著名华人科学家周树峰(Shufeng Zhou)教授。目前在美国南佛罗里达大学任主管国际医学合作的副校长、药学院主管科研和国际合作的常务副院长、终身教授。是世界一流的新药研发专家、美国药典(USP)专家委员会成员(唯一的华人专家)和美国国家药物管理局(FDA)顾问。迄今,已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w England Journ
-
参选项目:显微镜观察调焦小窍门
“赛默飞之生物通2012实验室创新技术大奖”评选活动开展以来,生物通已经陆陆续续收到不少项目,这些项目中有的能减少实验步骤,有的能降低实验成本,还有一些改进了实验设备,让我们的实验过程更加轻松。 生物通将会陆续公布一些项目,以便大家分享这些创新技术。同时为了感谢这些分享实验技巧的参选者,生物通也准备了一些精美礼品寄出,同时近期我们还将进行抽奖,以飨读者。参选项目:显微镜目镜观察与采图不同焦的调节背景: 加上数码摄像头的显微镜是我们进行生物显微观察和取图的常用工具,但是我们经常会发现CCD成像与目镜观察不同焦,即显示屏与目镜观察不能同时清楚成像,当需要拍多个视野时,每次在通过目镜找好视野又要调焦
-
中科院联合研制的HIV诊断试剂盒获得药品注册批件
近期,由中科院武汉病毒研究所与珠海丽珠试剂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开发的“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原抗体诊断试剂盒”成功获得国家药品注册批件。该试剂盒为第4代HIV酶联免疫诊断试剂,采用双抗原夹心酶联免疫法,灵敏性和特异性好,操作简单快速,成本低。临床试验结果证明,该试剂盒能准确检出我国流行HIV-1型病毒株感染,并能检测出HIV-1型病毒株窗口期的感染,各项指标水平达到或超过国内目前主要使用的进口试剂。2009年,武汉病毒所与与丽珠股份有限公司签订协议,合作研发第4代艾滋酶联免疫诊断试剂。HIVp24抗体的研制为第4代HIV酶联免疫诊断试剂的核心内容,武汉病毒所单抗室与HIV流行病学和分子病毒学学科组联合
-
中国机器人研发受制于科研体制
网易探索11月5日报道 在北京四季青敬老院,有这样一支“医护队”,它们提醒老人按时吃药,帮助老人做康复训练,让老人上网解闷儿……时刻为老人“尽孝心”。不过,组成这支医护队的队员不是“人”,而是由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以下简称北航)、中科院自动化所等单位共同研发的助老机器人。不知不觉中,机器人距离我们的生活越来越近,一场以机器人技术为核心的科技风暴正在悄然酝酿。然而,专家指出,由于基础工业不扎实、科技体制存在制约等原因,我国机器人走得“还不稳”,机器人产业与技术发展仍面临许多严峻挑战。追击未来“争锋”焦点当前,各国在机器人研究方面都雄心勃勃,分别推出多种研究项目或计划,领域覆盖了海陆空与人类生活的各
-
苏州大学在生物分析检测领域取得新进展
苏州大学功能纳米与软物质研究院的何耀教授课题组发展了硅基表面增强拉曼检测平台,用于对致癌基因的高灵敏、特异性多元分析检测。相关研究发表在近期的《应用物理快报》(Appl. Phys. Lett. 2012, 100, 203104)。该论文作为APL封面论文发表,并被评为近年来发表在该杂志上最有学术价值的论文之一,并被APL创刊50周年特刊收录。 APL杂志在全球50000多种常用期刊中,引用次数位列前25位。在2011年度共引用203,336次,引用次数在应用物理领域排名第一。在2009年至2012年发表在该杂志上的20000余篇论文中,由期刊编辑部选取最具学术价值的50篇论文入选APL
-
军事医学科学院Cell子刊干细胞研究新成果
生物通报道 来自军事医学科学院、西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等研究机构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Mouse Embryonic Head as a Site for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Development”,首次证实了小鼠胚胎头部是造血干细胞(HSCs)发生的一个新位点。来自军事医学科学院的杨晓(Xiao Yang)研究员和刘兵(Bing Liu)研究员是这篇文章的共同通讯作者。杨晓研究员是国内基因敲除研究领域的领军人物。因其杰出的科研成果曾荣获“中国青年科技奖”、“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求是杰出青年实用工程奖”、日本JALAS国际奖等奖励。并于2006年入选
-
厦大特聘教授:如何优化乳化PCR
生物通报道:仅仅不到三十年的时间,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席卷了生命科学研究,成为了许多生物实验室必备的实验技术。虽然其基本前提——扩增目的DNA样品——不变,但近年来出现了不少创新,将这一技术发展到了许多应用领域,比如利用定量PCR分析特异性RNA转录的拷贝数,来确定基因表达水平。另外基因组研究的发展也促使研究人员增多了PCR的应用,比如缩小重点,遗传信息分析缩小到单个分子或细胞,比如扩大撒网,增加单次试验中的反应次数。为了达到这些目的,研究人员采用了一种在乳化溶液中进行的高通量PCR技术,这种被称为乳化PCR(emulsion PCR,ePCR)的方法主要通过将水相PCR溶液(包含有引物,聚合
-
第二届“中国Hippo协同创新团队”学术交流年会顺利召开
2012年10月26-28日,第二届“中国Hippo协同创新团队”交流年会在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顺利召开。本次年会由生物物理研究所袁增强研究员组织和承办,来自中国科学院、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南开大学和厦门大学的近50名相关专家和研究人员参加了此次学术交流。在此次会议上,正式确立该团队的命名为“中国Hippo协同创新团队”(英文名称:Chinese Hippo Consortium),以下简称“中国Hippo团队”。会议修订了“中国Hippo团队”的具体发展纲要,运作模式和规章制度,选举并通过了袁增强研究员为团队执行主任。同时,会议讨论决定:团队每年召开一次Hipp
来源:中国Hippo协同创新团队
时间:2012-11-05
-
科学家发现造血干细胞发育新位点
本报北京11月1日讯(记者张楠)近日,军事医学科学院附属医院(解放军307医院)刘兵课题组和军事医学科学院生物工程研究所杨晓课题组通过合作,发现小鼠胚胎头部是造血干细胞发育的新位点。相关研究成果于11月2日以研究论文形式发表于国际期刊《细胞—干细胞》,论文第一作者为博士生李专和副研究员兰雨。 造血干细胞的胚胎起源是干细胞生物学领域的研究热点。近20年来,主流学术观点认为:胚胎尾侧的主动脉—性腺—中肾区(AGM区)是小鼠胚内唯一产生造血干细胞的区域。尽管有证据提示头侧造血活性的存在,但该假说却一直缺乏系统性研究。 为深入分析胚胎头部的造血活动,课题组成员进行了系统的体内和体外造血活性检测。令人惊
-
中国与欧洲人群有相同精神分裂症易感基因
本报讯(记者张雯雯)近日,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的科研人员通过合作研究,证实了在欧洲人群中发现的与精神分裂症显著相关的基因在中国人群中同样为精神分裂症易感基因。该成果日前发表于国际期刊《精神分裂症研究》。 据介绍,精神分裂症是困扰人类的重大精神疾病之一,具有非常高的遗传力。近年来,随着全基因组关联性分析的逐步开展,研究者已经报道了一系列的精神分裂症易感基因。然而,这些研究大多集中在欧洲人群,所报道的易感基因在亚洲人群中是否也与该病显著相关尚不清楚。 为此,昆明动物所研究员宿兵实验室的博士生李明与新加坡基因组研究所和日本藤田保健卫生大学合作,结合该实验室已采集的来自云南玉溪和昆明的样本,对6565
-
研究报告:肾脏病患者、孕妇需警惕缺铁性贫血
新华网北京11月1日电(胡浩、杨荣荣)缺铁性贫血是危害我国人群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据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10月31日在京发布的《中国缺铁性贫血疾病负担和诊疗现状研究报告》显示,肾脏病患者和孕妇的缺铁性贫血患病率较高。 该研究由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发起,研究人员回顾了2006年至2011年间发表的163篇学术论文,分析了北京、上海、广州、沈阳、成都共24家三级医院提供的91个临床病例,同时对上述五个城市的44位肾脏科、血液科、妇产科临床医师进行了调研。 研究表明,慢性肾病患者和怀孕妇女是缺铁性贫血的高危人群,特别是正在接受血液透析治疗的慢性肾病患者更容易患缺铁性贫血,而妇产科医师对缺铁性贫血诊疗
-
最新研究显示:静脉注射铁剂疗效优于口服制剂
尽管国民生活水平提高,但营养摄取不均衡,一些年轻女性为瘦身节食,儿童偏食、老年人对饮食控制过于严格,我国贫血疾病持续高发,其中缺铁性贫血所占比例最大。近日,一项中国缺铁性贫血疾病负担和诊疗现状研究的重要成果被发现。研究发现,肾脏病患者的缺铁性贫血患病率较高,在治疗方法上静脉注射铁剂的疗效优于口服铁剂,且副作用更小,但现有的诊疗指南仍有待完善。 该研究于2011年由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发起,同时获得了瑞士维福医药有限公司、比利时优时比制药公司和上海盛特尼医药科技有限公司的技术支持。研究人员回顾了2006-2011年间发表的163篇中文学术论文,分析了北京、上海、广州、沈阳、成都共24家三级医院提
-
9分钟可测出食品是否含致癌物
日前,记者从中国农科院油料所获悉,该所研究员李培武带领农业部生物毒素检测重点实验室科研团队完成的黄曲霉毒素高灵敏检测技术研究获得重要突破,经专家鉴定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黄曲霉毒素是迄今发现的毒性和致癌性最强的真菌毒素,其中,黄曲霉毒素B1的毒性是氰化钾的10倍,是砒霜的68倍,致癌力是标准致癌物二甲基硝胺的75倍。我国是黄曲霉毒素污染较为严重的地区,由于缺少现场高灵敏准确定量检测技术产品,误食黄曲霉毒素污染超标的农产品或食品,成为一些地区高肝癌发生率的主要原因之一。 研究团队成功选育出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黄曲霉毒素系列杂交瘤细胞株,研制出1C11、2C9、3G1等高亲和力抗体,这是目前国内外
-
厦门大学最新JBC癌症研究论文
生物通报道:来自厦门大学医学院,美国宾州大学等处的研究人员发现了一种抑癌基因表达的蛋白:menin与著名的癌基因家族Ras之间的重要关联,这种关联之前并未被发现,对于控肿瘤活性,抑制肺癌发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相关研究成果公布在JBC杂志上。文章的通讯作者是厦门大学金光辉教授,金光辉教授早年毕业于白求恩医科大学,主要研究领域为探讨疾病发病进程中组蛋白甲基化、DNA甲基化等表观遗传学网络的动态变化及其调控的关键信号通路,筛选有关慢性肝病发病的崭新的治疗靶点,研究以组蛋白甲基化为靶点的分子靶向药物。MEN1(multiple endocrine neoplasia 1,多发性内分泌腺瘤致病因子1)是
-
Nature新闻报道北大、中科院最新研究发现
来自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北京大学和浙江自然博物馆的研究人员在中国西南贵州省兴义的附近发现了一副近乎完整的鱼骨架。这一被研究人员命名为Potanichthys xingyiensis的鱼取代了它的欧洲近亲成为了最古老的飞鱼。研究人员将这一成果发表在10月31日的《皇家学会学报B》(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B1)上。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的古生物学家Alison Murray说:“他们获得了极好的骨细节。我总是羡慕能获得像这样的材料。”这些化石表明Potanichthys短而胖,长宽差不多,生活在三叠纪。“这个时期的鱼都是短胖,笨重的。你不会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