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今日动态 > 研究进展/国内
  • 年龄“写”在你的脸上 科学家通过面部形态量化衰老

    我科学家通过面部形态量化衰老■最新发现与创新科技日报讯 (林滨霞 记者王春)中科院上海生科院计算生物学研究所韩敬东研究组从面部衰老着手,研究发现三维面部形态可以作为衰老的标志,阐明面部细节的衰老趋势,预测一个人的年龄。3月31日,国际学术期刊《细胞研究》在线刊发了相关论文。衰老是导致人类许多复杂疾病的主要因素。精准预测一个人的衰老程度可以帮助分析与衰老相关的疾病发生风险,设计个性化医疗、保健方案。在人的衰老过程中,面部衰老的变化比较明显且容易观察。该研究中,研究人员使用3D相机采集了年龄在17到77岁之间的332个中国人的三维面部图像。根据面部特征点定量出的结果显示,嘴的宽度、鼻子的宽度和嘴与

    来源:中国科技网

    时间:2015-04-03

  • Science关注中科院最新衰老研究

    生物通报道  来自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计算生物学研究所的研究人员,通过获取年龄在17-77岁人群的300多张面部3D图像绘制出了第一张综合人类面部老化图谱,并确定了一些定量的面部特征。这项研究获得了《科学》(Science)网站的关注,以“Is your face the same age as you are?”为题对其进行了介绍。领导这项研究的是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计算生物学研究所所长的韩敬东(Jing-Dong J. Han)研究员。其主要研究方向包括:研究生物网络的结构、动态及其功能;利用功能基因组学数据,寻找疾病有关的基因及进一步研究其病理作用;以及探求遗传基因网络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5-04-02

  • 张亚平院士组合作发表mtDNA相关大数据 解析人类印迹

       人类在6万年前到达东南亚后,主要沿海岸线迁徙到达东亚。然而根据考古学和遗传学研究,包括中国西南在内的东南亚北部地区存在着古老的早期人类的印迹。因此,这些现代人是如何进入如此内陆的地区仍不明确。由于东南亚和东亚之间存在着大量的河谷,可以为早期人类迁徙提供丰富的食物和便于迁徙的路径,但是遗传学证据一直比较缺乏。  为了寻找这种内陆迁徙路线的遗传印迹,在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张亚平与研究员孔庆鹏的共同指导下,博士研究生李玉春等搜集了来自缅甸的14个群体的845份样品,及已报道的缅甸及其周边115个群体的5,907个个体的线粒体DNA(mtDNA)数据

    来源:中科院

    时间:2015-04-02

  • 厦门大学Nature子刊发表免疫研究新发现

    生物通报道  来自厦门大学的研究人员证实,阻止Nur77与p38的互作可以减轻脂多糖(LPS)诱导的炎症。这一重要的研究发现发表在3月30日的《自然化学生物学》(Nature Chemical Biology)杂志上。厦门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吴乔(Qiao Wu)教授和林天伟(Tianwei Lin)教授为这篇文章的共同通讯作者。吴乔是福建省“闽江学者”特聘教授,其主要研究领域是核受体的作用机理和细胞信号转导调控、以核受体为靶点的抗肿瘤和代谢性疾病药物研究。林天伟教授主要致力于研究各类重要病毒及其相关蛋白的结构。败血症(Sepsis)是感染后继发的一种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当免疫系统对感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5-04-02

  • 大数据揭示黄瓜苦味从何来

    ■记者 李晨 “基因组数据的爆炸性增长是在2009年以后,我们是从2007年开始实施黄瓜基因组计划的,应该说我们作出了正确的决策,彻底改变了2005年时蔬菜基因组国际竞争的局面。”3月24日,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所研究员、深圳农业基因组所副所长黄三文在中国农业科学院举行的农科讲坛上,向听众讲述他和团队破译黄瓜基因组的故事。 为了探究黄瓜基因组大数据背后所代表的生命信息,黄三文带领团队历时5年,分析黄瓜24000多个基因的变异和表达特征,逐个品尝20亩黄瓜地中的6万株黄瓜叶片和果实的味道,从一吨叶片中纯化了毫克级的代谢中间产物。最终他们发现了黄瓜苦味的调控机制。 

    来源:科学时报

    时间:2015-04-02

  • 浙大女博导连发JBC、PLOS文章

    生物通报道:浙江大学生命科学研究院佟超教授课题组,致力于研究神经系统发育及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分子机制。在2015年2月和3月份,该课题组的研究成果连续发表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和《PLOS Biology》。延伸阅读:PNAS:线粒体在神经退行性疾病中的作用。佟超教授是这两篇论文的通讯作者,其1999年本科毕业于南开大学,2002年硕士毕业于中科院动物研究所,2006年在美国德克萨斯大学西南医学中心获博士学位,2007年至2011年在美国贝勒医学院人类分子遗传学系从事博士后研究,2011年至今为浙江大学生命科学研究院教授、研究员、博士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5-04-01

  • 中科院发表最新Nature文章

    生物通报道  来自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南加州大学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在G蛋白偶联受体(GPCR)研究领域取得重大研究突破,揭示出了人类P2Y1受体的三维结构,发现了这一受体具有两个完全不同的配体结构位点。这些重要的研究成果发表在3月30日的《自然》(Nature)杂志上。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的吴蓓丽(Beili Wu)研究员和赵强(Qiang Zhao)研究员是这篇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两位研究员的主要研究方向都是从事GPCR的结构生物学以及基于结构的新药发现研究。第一作者为博士研究生张丹丹(Dandan Zhang)。 G蛋白偶联受体(GPCR)是一个庞大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5-04-01

  • 中山大学Nature子刊发表癌症研究新发现

    生物通报道  来自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德克萨斯大学等处的研究人员揭示,Skp2–MacroH2A1–CDK8信号轴调节了G2/M期转换和肿瘤发生。这一重要的研究发现发表在3月30日的《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上。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的徐大志(Dazhi Xu)博士及德克萨斯大学的Hui-Kuan Lin博士是这篇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徐博士擅长腹部肿瘤治疗,尤其是胃癌、胰腺癌的规范化综合治疗。Hui-Kuan Lin博士早年毕业于台湾大学,主要从事肿瘤研究,曾在癌蛋白研究方面获得许多的重要成果。至今,人类肿瘤的病因和致病机制还未完全明确,包括癌基因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5-04-01

  • 清华陈晔光JBC发表自噬新成果

    生物通报道:细胞的增殖、分化、迁移和死亡受到多种信号的调控,细胞生长因子TGFβ和Wnt介导的信号是其中最重要的两种信号,影响胚胎发育、器官形成、机体内平衡以及癌症和组织纤维化等疾病的发生。但对于这些信号通路调控细胞命运的分子机制并不十分清楚。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陈晔光教授,自2002年回国创建分子细胞实验室以来,一直从事细胞信号转导方面的研究,主要利用膜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和发育生物学等多学科技术手段研究TGF-β和Wnt信号的调控以及它们在胚胎发育、干细胞自我更新和分化、肿瘤形成和组织纤维化中的作用。先后在Science、Molecular Cell、Cell Stem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5-04-01

  • 第四军医大最新文章:Notch信号新机制

    生物通“核心刊物”迎来了新期刊:科学通报,中国科学C辑:生命科学,这两份期刊均是由中国科学院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共同主办的,我国学术期刊中的知名品牌,被国内外各主要检索系统收录,如国内的《中国科学论文与引文数据库》(CSTPCD)、《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等;美国的SCI、CA、EI,英国的SA,日本的《科技文献速报》等。目前针对每期的重点内容,生物通将展开详细推荐,欢迎读者共同参与……生物通报道:Notch信号通路在血管新生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是治疗病理性血管新生的关键靶标. Notch 信号通路的激活与抑制均可阻抑血管新生, 但由于体内长期抑制Notch信号通路会导致血管瘤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5-04-01

  • 中科院“百人”学者PNAS发表重要成果

    生物通报道:神经细胞通过小囊泡传递神经信号,而囊泡循环利用是维持这种信号传递的关键。不过与囊泡胞吐和胞吞过程相比,人们对囊泡循环利用的基本特性还缺乏了解。日前,中科院生物物理所的研究团队开发了一种定量分析囊泡循环利用的新方法。这种方法适用于所有轴-体突触,有着精确的信号和时间分辨率。这一成果于三月三十日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杂志上,文章的通讯作者是中科院生物物理所的孙坚原(Jianyuan Sun)研究员。大脑听觉系统的突触往往非常巨大,被称为Calyx of Held突触。这些巨型突触拥有数以百计的接触点,能够快速的传递信号。研究人员将自己开发的电生理学方法与电镜观察结合起来,对C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5-04-01

  • 比对6种转录组 中国学者发现遗传奥秘

     蚕丝业是我国重要的特色产业,但蚕丝业主体——家蚕丝,与自然界野生的鳞翅目绢丝昆虫尤其是大蚕蛾科昆虫的茧丝相比,在一些特性如颜色和抗皱等方面不及野蚕茧丝。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基因起源课题组与昆明理工大学教授董扬、西南大学教授代方银等研究组合作,开展了野生绢丝昆虫遗传资源挖掘工作。   通过比较6种重要绢丝昆虫的丝腺转录组,鉴定到一批与丝腺发育相关的大蚕蛾科特有基因。茧丝结构蛋白分析显示,丝素重链蛋白的理化特性如等电点、亲水曲线等在大蚕蛾科内部不同属种之间存在差异;有趣的是,尽管大蚕蛾科野蚕蛾的丝蛋白都缺乏其他鳞翅目绢丝昆虫普遍存在的丝素轻链蛋白,但是轻、重链连接子P

    来源:中科院

    时间:2015-04-01

  • 清华教授《Clinical Cancer Research》发表肺癌新成果

    生物通报道:2015年3月25日,清华大学罗永章课题组的研究人员在国际癌症研究领域著名期刊《Clinical Cancer Research》发表了一项最新研究成果,题为“The miR-30 family inhibits pulmonary vascular hyperpermeability in the premetastatic phase by direct targeting of Skp2 in mice”,这项研究阐明了miR-30s对肺癌转移前微生境的一种新型调节机制,表明miR-30s不仅是肺癌抗转移治疗一种有前景的靶标,而且还是肺癌转移的指标。延伸阅读:Cell&nbs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5-03-31

  • 中国科学家Nature子刊:对抗癌症和炎症的新武器

    生物通报道  来自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和苏州大学等处的研究人员证实,复杂天然产物Ainsliadimer A可通过共价结合一个保守的半胱氨酸选择性抑制IκKα/β。其具有巨大的潜力用于开发对抗癌症和炎症的新疗法。研究成果发表在3月27日的《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上。任职于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和北京大学的雷晓光(Xiaoguang Lei)研究员,与苏州大学的何苏丹(Sudan He)教授是这篇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雷晓光研究员的主要研究方向是复杂天然产物全合成、应用活性小分子探针的化学生物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5-03-31

  • 浙江大学最新PNAS文章

    生物通报道:现代社会伴随着生活节奏变快的还有多种疾病的发病风险增高,近年来女性患上多囊卵巢综合症(PCOS)的病例就越来越多,这是一种主要表现为月经异常、多毛、痤疮、肥胖等的常见内分泌症候群,是造成女性不孕的主要原因之一。近期来自浙江大学生殖遗传重点实验室等处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Alternative splicing of the androgen receptor in 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的文章,通过比对多位PCOS患者和正常对照,发现了这种疾病患者的一些特有的特征:雄激素受体的两种可变剪接,这将有助于解开多囊卵巢综合征的谜题。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3月31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5-03-31

  • Science China Life Sciences 出版“植物生物学专题”

    为集中展示植物生物学目前一些热点研究领域的成果,Science China Life Sciences 2015年第3期发表了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曹晓风研究员组织的“Plant biology:chromatin, small RNA and signaling” 专题,分别从染色质、小RNA、植物信号转导等方面对该领域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报道。 专题内容包括: 综述植物减数分裂重组中的表观遗传调控(英国剑桥大学Ian R Henderson):Epigenetic control of meiotic recombination in plants 组蛋白变体在转录调控、D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5-03-31

  • 中科院Nature子刊揭示重要细胞信号通路调控机制

    生物通报道  来自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在新研究中证实,E3泛素连接酶Suppressor of Deltex(Su(dx))介导Pez降解,调节了果蝇中肠的稳态。这一研究发现发布在3月27日的《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上。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的张雷(Lei Zhang)研究员是这篇论文的通讯作者,其课题组主要研究方向为发育过程的组织分化与生长调控。成体的胃肠道组织由于不断受到食物摩擦、病原体侵染等外部因素的干扰,造成胃肠道上皮细胞的不断丢失,这些丢失的细胞必须被及时补充以维持胃肠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5-03-31

  • CMV非编码卫星RNA的起源和发生

      烟草植物感染黄瓜花叶病毒(Cucumber mosaic virus,CMV)以后,随着连续继代和病毒感染,一个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神奇地出现并被称为CMV卫星RNA(satellite RNA,satRNA)。satRNA因能够利用CMV编码的复制酶进行复制并改变CMV的致病性,故被称为亚病毒(一种植物中最小的非编码的RNA病原体,non-coding subviral RNA pathogens)。长期以来对satRNA的起源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认为satRNA起源于CMV辅助病毒的基因组,另一种认为satRNA起源于宿主植物基因组。  为了揭示

    来源:中科院

    时间:2015-03-31

  • Nature公布中国高校与科研院所最新排名

    生物通报道:自然出版指数(NPI)根据高校与科研院所在《自然》及其他17本自然系列研究期刊上出版的文章数计算,是衡量高质量基础性研究的新指标。该指数每月更新一次,记录过去12个月内发表的文章数据。三月二十五日,Nature根据2014年的论文发表情况,做出了亚太地区高校与科研院所的最新自然指数排名。在这份榜单中中科院(CAS)雄踞第一位,论文数量和WFC评分(加权分值计数)都远超位居第二的东京大学。(延伸阅读:Nature特别文章:聚焦中国)亚太地区高校与科研院所排名 在总榜单中,中国有五家高校与科研院所闯入了亚太地区的十强。它们分别是中科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京大学和中国科技大学。201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5-03-30

  • 福建医科大教授Cell子刊聚焦癌症干细胞

    生物通报道  来自哈佛医学院、福建医科大学和中山大学的研究人员在新研究中证实,Rab2A GTP酶(GTPase)通过激活Erk信号促进了乳腺癌干细胞扩增以及肿瘤形成。这一重要的研究发现发布在3月26日的《Cell Reports》杂志上。领导这一研究的是著名华人科学家卢坤平(Kun Ping Lu)教授。卢坤平现任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医学系教授以及福建医科大学转化医学研究院院长。其主要研究方向是细胞周期、端粒酶调控、肿瘤及Alzheimer病。在SCI收录的高影响因子期刊上发表论文140篇,其中Nature 7篇、Cell 3篇、Science 2篇、Nature Cell biol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5-03-30


页次:1472/2300  共45998篇文章  
分页:[<<][1471][1472][1473][1474][1475][1476][1477][1478][1479][1480][>>][首页][尾页]

2025年05月
27282930123
45678910
11121314151617
18192021222324
25262728293031
1234567
高级人才招聘专区
最新招聘信息:

知名企业招聘:

    • 国外动态
    • 国内进展
    • 医药/产业
    • 生态环保
    • 科普/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