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开大学Nature子刊发表最新研究成果
生物通报道 来自南开大学的研究人员在新研究中证实,肠出血性大肠杆菌(EHEC)是通过感知大肠中的低生物素状态来定植及感染大肠。这一重要的研究发现发表在3月20日的《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上。领导这项研究的是南开大学的王磊(Lei Wang)教授。20多年来,王磊教授一直系统地进行肠道微生物遗传进化和多样性的研究,在生物进化领域的一些基本问题的研究上取得了一系列具有国际前沿水平的创新成果。共在Nature、PNAS、Genome Biology和FEMS Microbiology Reviews等国际权威期刊发表SCI收录论文177篇,被引用22
-
Oncotarget: 中南大学张广森教授发表癌症治疗新成果
近日国际著名癌症期刊《肿瘤靶点》杂志(Oncotarget, IF 6.6)在线发表了一篇名为“阿可拉定通过IL-6/JAK2/STAT3信号通路对多发性骨髓瘤有抑制作用”的文章。该研究由中南大学湘雅二院张广森教授课题组完成。 多发性骨髓瘤(MM)是发病率第二的血液肿瘤疾病,是一种目前尚无法治愈的B细胞恶性肿瘤疾病。过去十年中,MM的治疗研究获得重大进展,但难治性、复发性MM患者还有很急迫的临床治疗需求未被满足。阿可拉定是一种从天然中草药淫羊藿中提取得到的异戊烯类黄酮化合物,对多种肿瘤都表现出药学和生物学活性。 张教授课
-
厦门大学Cell Res发表肝炎新成果
生物通报道:戊肝病毒(HEV)是无包膜的单股正链RNA病毒,会引起肠道传播的肝炎。HEV由四种基因型组成(基因型1-4),它们属于同一个血清型。日前,厦门大学和新加坡国立大学的戊肝研究取得了新进展。研究人员在三月二十日的Cell Research杂志上发表文章,展示了一个能够识别HEV四种基因型的中和性抗体,通过晶体结构揭示了该抗体的作用机制。文章的通讯作者是厦门大学的夏宁邵(Ningshao Xia)教授、李少伟(Shaowei Li)教授以及新加坡国立大学的J. Sivaraman。戊型肝炎是主要的病毒性肝炎之一,据估计全球有三分之一人口曾感染过戊肝病毒。戊型肝炎的症状与甲型肝炎类似,但病
-
专访陈红:寻找ALS未来的希望
生物通报道:ALS,也就是肌萎缩侧索硬化症,这是一种复杂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在去年火爆的冰桶挑战之前,也许我们很多人都不知道这种疾病,也不了解相关的治疗进展,然而对于身患ALS的患者及其家人来说,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各种进展就是他们全部的希望。近期的一项研究也许将为这些ALS患者打开一扇新的窗户:来自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的一组研究人员构建了一种简单的小鼠模型,用以分析人源性星形胶质细胞是否能用于治疗一些神经系统疾病,其中就包括ALS。领导完成这项研究工作的科学家之一是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的陈红(Hong Chen)副教授,她认为目前ALS治疗和
-
教授时玉舫: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抗肿瘤重要机制
3月9日,国际学术期刊Oncogene 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健康科学研究所时玉舫研究组题为Histone deacetylase inhibitors prevent activation-induced cell death and promote anti-tumor immunity 的研究论文,揭示了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HDACIs)通过抑制肿瘤浸润T细胞凋亡,提高抗肿瘤免疫反应,能够有效地抑制肿瘤生长。 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istone deacelytase, HDAC)是严格调控组蛋白以及非组蛋白类的蛋白质的去乙酰化过程的重要酶类。这种酶能够将乙酰基从
-
清华大学****Cell子刊发表新成果
生物通报道:许多生物的细胞都具有纤毛或鞭毛,这是一种基于细胞微管的保守细胞器,突起于细胞表面且具有特殊的功能。科学家们近来发现,纤毛除了提供推动力帮助细胞运动之外,还在信号传导、细胞分裂、动物发育等多个方面发挥着关键性作用。纤毛的结构缺陷或者功能缺失会引起多种人类疾病,比如肥胖症、糖尿病、癌症等。因此纤毛研究一直是生命科学领域的热点。(延伸阅读:PNAS:细胞纤毛生长的关键蛋白)清华大学的研究团队在三月十九日的Cell Reports杂志上发表文章,阐明了纤毛解聚过程中的两种调控机制。这篇文章的通讯作者是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潘俊敏(Junmin Pan)教授。纤毛的结构是有极性的,它们在每一
-
北大尚永丰院士乳腺癌研究新成果
生物通报道:三月十五日,北京大学尚永丰院士研究组与天津医科大学的研究人员,在国际权威期刊《Genes&Development》上在线发表题为“SCFJFK is a bona fide E3 ligase for ING4 and a potent promoter of the angiogenesis and metastasis of breast cancer”的研究论文。这项研究将SCFJFK确定为生长抑制因子4(ING4)的一个真正的E3连接酶,并揭示了JFK–ING4–NF-κB轴在乳腺癌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支持把JFK作为乳腺癌介入疗法的一个潜在靶标。论文
-
细胞凋亡领域大牛袁钧瑛Cell子刊发表新成果
生物通报道 来自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哈佛医学院的研究人员证实在多发性硬化症中坏死性凋亡(necroptosis,又称程序性坏死)被激活,由此指出了多发性硬化症的一个潜在治疗策略。研究结果发布在3月19日的《Cell Reports》杂志上。现任职于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和哈佛医学院的袁钧瑛(Junying Yuan)教授是这篇论文的通讯作者。袁钧瑛教授多年从事于细胞凋亡机制的研究,是世界细胞凋亡研究领域的开拓者之一,并是世界上第一个细胞凋亡基因的发现者。该发现为世界细胞凋亡研究领域奠定了研究基础,引发了世界上众多的实验室从不同的角度开始对细胞凋亡进行系统的研究,也为她当时的
-
中国科技大学Cell Res癌症研究新发现
生物通报道 来自中国科技大学、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中科院等机构的研究人员证实在营养不足的情况下cMyc介导的丝氨酸生物合成信号通路激活对于癌症进展起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一研究发现发布在3月20日的《细胞研究》(Cell Research)杂志上。中国科技大学的张华凤( Huafeng Zhang)教授、高平(Ping Gao)教授以及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唐惠儒( Huiru Tang)是这篇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张华凤教授主要从事低氧或缺氧在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研究。高平教授的研究方向包括肿瘤代谢调控的分子机制,非编码RNA对干细胞命运的调节作用。唐惠儒研究员主要从事代谢组
-
李云海Plant Cell发现植物器官大小新机制
器官的发育需要经过细胞分裂、细胞分化和细胞生长等生物学过程,早期主要通过细胞分裂来增加细胞数目,后期主要通过细胞分化和细胞生长来增加细胞体积,从而形成了最终的器官大小。细胞分化过程常常伴随着细胞核内复制,然而细胞分裂、细胞分化和核内复制如何协同调控器官大小的分子机理并不清楚。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李云海课题组主要从事植物器官大小调控的分子理论研究。该课题组前期研究表明,泛素受体DA1可以通过限制细胞分裂来调控器官的大小。为了进一步研究DA1及其同源基因的生物学功能,获得了DA1、DAR1 和DAR2 功能缺失突变体da1 dar1 dar2, 发现核内复制在da1 dar1 d
-
中国农业大学Cell子刊发布miRNA研究新发现
生物通报道 来自中国农业大学、德克萨斯农工(A&M)大学的研究人员揭示出,拟南芥Argonaute10(AGO10)通过时空上隔离miR165/166促进了茎端分生组织(shoot apical meristem,SAM)发育(延伸阅读:华人科学家Nature揭示重要信号网络 )。这一重要的研究发现发表在3月19日的《Cell Reports》杂志上。中国农业大学的段留生(Liusheng Duan)教授和德克萨斯农工大学的Xiuren Zhang教授是这篇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段留生教授的主要研究方向为作物激素生理与化学控制、生物调节剂及作用机制。曾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
浙江大学张传溪团队发现昆虫长短翅型分化“分子开关”
我科学家发现昆虫长短翅型分化“分子开关”科技日报杭州3月19日电 (通讯员周炜 记者宦建新)每年春夏之交,在北纬25°以南过冬的一种昆虫——褐飞虱成群结队向北迁飞,扑向肥沃的水稻田大快朵颐。但是,并不是所有的虫子都能共赴这场饕餮盛宴,长翅型能飞,短翅型的不能飞。而控制这种翅型分化的“分子开关”,第一次被浙江大学农学院张传溪教授课题组清晰地揭示出来,相关论文3月18日(当地时间)发表在《自然》杂志。褐飞虱是水稻的超级大敌。近几十年来,每年褐飞虱危害的面积都在2亿亩次之上,造成的水稻损失可达100到200万吨。褐飞虱是典型的翅二型昆虫,短翅型繁殖速度快,而长翅型则能在气候不适时迁飞到合适的生活环境
-
浙江大学Nature发表最新研究成果
生物通报道 每年,在亚洲水稻都面对着来自一种芝麻籽大小的昆虫——褐飞虱(brown planthopper)的巨大威胁。现在由浙江大学领导的一项研究揭示出了,使得一些飞虱发育为短翅型,而另一些飞虱发育为长翅型的原因——这是决定它们入侵新水稻田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研究结果发表在3月18日的《自然》(Nature)杂志上。浙江大学的张传溪(Chuan-Xi Zhang)教授和徐海君(Hai-Jun Xu)副教授是这篇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这项研究得到了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和国家科学基金的资助。寄住在水稻的茎秆中,飞虱利用它们的刺吸式口器来吸取汁液。最终水稻会变黄干枯,这
-
北京师范大学Cell子刊发表新研究成果
生物通报道 北京师范大学的研究人员在新研究中探究了神经模式相似性在重复学习中所起的作用。研究成果发表在3月16日的《Current bioglgy》杂志上。论文的通讯作者是北京师范大学脑与认知科学研究院985首席科学家薛贵(Gui Xue)教授。目前主要从事人类学习和记忆、语言和第二语言学习与加工、执行功能与决策的认知和神经机制研究,已在Science, PNAS等学术刊物上发表50多篇具有影响力的学术论文。有句俗话说“熟能生巧”,但对于重复的学习是如何帮助形成更牢的记忆而抵抗遗忘的仍然不太为人所知。数十年来对于确切的认知和神经机制的争论一直不断。长期以来一些在认知研究和计算机模型
-
第二军医大学Hepatology发表癌症新文章
生物通报道 来自第二军医大学的研究人员在新研究中鉴别了,在早发和晚发肝癌中乙型肝炎病毒(HBV)的基因型和整合模式。该研究成果刊登在国际权威杂志Hepatology(影响因子11.665)。第二军医大学的孙树汉(Shuhan Sun)教授是这篇论文的通讯作者。孙教授的主要研究方向为分子遗传学研究,近年来共发表科研论文210余篇,其中SCI收录论文80余篇(延伸阅读:第二军医大学孙树汉教授Hepatology发表肝再生研究新发现 )。原发性肝癌是临床上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对人类健康的危害极其严重。在我国肝癌发生率和死亡率占恶性肿瘤的第二位,并且呈逐年上升的趋势。HBV是原发性肝癌常见
-
上海生科所PLoS Genetics解析保幼激素
3月16日,PLoS Genetics 发表了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研究员李胜研究组题为Methyl farnesoate plays a dual role in regulating Drosophila metamorphosis 的研究论文。 昆虫的变态发育受蜕皮激素(20E)和保幼激素(JH)的协同调控:20E主导幼虫蜕皮和幼虫-蛹-成虫变态;JH则在幼虫蜕皮期拮抗20E作用而维持幼虫性状,从而阻止变态提前发生。经过20多年的努力,20E信号传导途径已被基本阐明。而发现JH虽然至今已近80年,但是“JH受体”之谜和JH信号传导途径直到近几年才被揭示。甲基
-
“中国脑计划”酝酿启动 将从三大方向展开
随着欧、美、日相继启动各种人脑计划,中国也将全面启动自己的脑科学计划。记者从3月14~15日在复旦大学举办的东方科技论坛上了解到,“中国脑计划”已获国务院批示,并被列为“事关我国未来发展的重大科技项目”之一,将从认识脑、保护脑和模拟脑三个方向全面启动。 此次论坛由上海市政府、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联合主办,主题为“脑信息与人工智能”。中科院院士、复旦大学脑科学研究院教授杨雄里在会上介绍,“中国脑计划”已经筹备了两三年时间。其间,相关合作单位多次酝酿讨论,并最终形成共识。杨雄里说,认识脑、保护脑和模拟脑三方面的研究将形成“一体”(脑认知原理的基础研究)“两翼”(脑重大疾病、类脑人工智能
-
中国农大等发现结肠癌的新元凶
生物通报道:结肠癌是一种严重的疾病,是全球癌症相关死亡的一个首要原因,其死亡人数正在上升,从1990年的5万到2010年70万。尽管科学家们对推动并促成这种疾病的遗传突变有了越来越多的认识,但是这个数字仍然呈增长势头。最近,中国农业大学和宾夕法尼亚大学的一组研究人员,发现了该疾病的一个新元凶——一种称为MSI2的蛋白质。他们的研究结果,为结直肠癌的干预治疗提供了新靶点,并增强了我们对于癌症发生、发展复杂性的认识。对MSI2进一步研究,可能有助于解释“为什么该疾病可以在沉寂了多年之后重新复发”。本文通讯作者分别是中国农业大学生物学院副教授于政权和宾夕法尼亚大学兽医学院动物生物学系助理教授Chri
-
中国科学家Nature子刊再发GWAS研究新成果
生物通报道 来自南京医科大学、清华大学、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等十多家机构的研究人员,通过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WAS)鉴别出了非综合征性唇裂或唇腭裂(Nonsyndromic cleft lip with or without a cleft palate,NSCL/P)的一个新易感位点。这一研究成果发表在3月16日的《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上。南京医科大学的沈洪兵(Hongbing Shen)教授、王林(Lin Wang)教授以及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的杨银学(Yinxue Yang)教授是这篇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先天性唇腭裂是人类最常见的先天性畸形
-
中科院高飞研究员PNAS发表细胞转分化研究新成果
生物通报道 来自中科院动物研究所、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和德克萨斯大学的研究人员证实,通过删除Wt1可将睾丸支持细胞重编程为睾丸间质细胞。这一重要的研究发现发表在3月16日的《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上。中科院动物研究所的高飞(Fei Gao)研究员是这篇论文的通讯作者。其课题组主要研究方向为哺乳动物性别决定,性腺早期发育,以及配子发生。睾丸是男性的主要性器官,具有产生精子和性激素,维持男性性征的重要作用。睾丸组织主要包括3种细胞:生精细胞、间质细胞及支持细胞。睾丸支持细胞和睾丸间质细胞具有不同的形态和功能。睾丸间质细胞即Leydig细胞,分布于生精小管之间的疏松结缔组织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