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今日动态 > 研究进展/国内
  • RNA定点特异标记研究新进展

      2月18日,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 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王江云研究组题为A Covalent Approach for Site-Specific RNA Labeling in Mammalian Cells 的最新研究成果。该研究通过生物酶对RNA进行定点特异修饰,并利用点击化学反应在哺乳动物细胞中实现了人源 5S的特异性标记,这为基于点击化学的RNA核磁共振、电子自旋共振、荧光标记和红外检测研究提供了有力的工具。  研究证实RNA在细胞内具有明确的定位。与蛋白质研究领域已建立的成熟蛋白质标记和成像的方法不同,RNA

    来源:中科院

    时间:2015-04-09

  • 第三军医大PNAS发表老年痴呆重要成果

    生物通报道:阿尔茨海默症(AD)是一种进程性的神经退行性疾病,俗称为老年痴呆症。阿尔茨海默氏症患者的认知和记忆功能会不断恶化,极大的影响其日常生活能力,这种疾病是老龄化社会面临的一大难题。阿尔茨海默症的发病机制非常复杂,包括β-淀粉样蛋白累积,氧化压力增加,神经纤维缠结形成等等。β-淀粉样蛋白累积及其下游事件在疾病发展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可惜的是,目前还没有药物或疗法能够有效预防或中止阿尔茨海默症。许多失败的临床试验表明,需要靶标多个关键的发病通路,才能阻止这种疾病的发生和发展。Edaravone(依达拉奉)是一种自由基清除剂,被用于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第三军医大学和南澳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5-04-08

  • 中国学者PLOS Genetics解析花序结构发育机理

      花是被子植物的生殖器官,由茎顶端分生组织的细胞分化而来。禾本科植物的花序发育成为果实,为人类提供重要的粮食来源。前人研究表明,转录因子BREVIPEDICELLUS(BP)是花序结构发育的重要调控者,通过影响下游基因KNAT2和KNAT6的表达,从而影响花序的形态建成,然而其潜在的遗传学机制及分子机理尚不清楚。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刘勋成指导研究生赵明磊在模式植物拟南芥花序结构发育的转录调控机制中取得研究进展。观察发现,与野生型的拟南芥植物相比,染色质重塑因子BRAMHA(BRM)与BP的缺失突变体的表型相似,均呈现出相对下垂的角果、短小的果柄和紧密的花序等表型,而BRM 和BP 的双突

    来源:中科院

    时间:2015-04-08

  • 清华大学PNAS发表蛋白转运新成果

    生物通报道:ABC(ATP结合盒)转运蛋白是一个古老而庞大的蛋白家族,包括一百多种膜转运蛋白。这种转运蛋白广泛存在于细菌、植物和哺乳动物的各种细胞中,主要功能是利用水解ATP的能量来驱动物质跨膜运输。ABC转运蛋白参与了多种物质的转运,底物可以是离子、单糖、氨基酸、磷脂、肽、多糖和蛋白质。大部分ABC蛋白由两个跨膜结构域和两个核苷酸结合结构域组成。根据物质转运的方向,ABC转运蛋白可以分为内向转运蛋白(importer)和外向转运蛋白(exporter)。日前,清华大学和柏林洪堡大学的研究团队获得了一个氨基酸ABC转运蛋白的晶体结构,揭示了它与底物特异性结合的结构基础。这项研究发表在四月六日的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5-04-08

  • 北大****Science揭示基因沉默新机制

    生物通报道  RNA干扰保护细胞抵御了诸如病毒或转基因等入侵的遗传因子。然而在侵入RNAs遭到攻击的同时,是什么保护了细胞正常的內源RNAs呢?来自北京大学的研究人员在拟南芥中发现了一个重要的监控系统:细胞通过双向细胞质衰减(RNA-decay)在抑制內源基因沉默保护正常转录组的同时,将攻击焦点集中放在了入侵转录物上。这一重要的研究成果发布在4月3日的《科学》(Science)杂志上。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郭红卫(Hongwei Guo)教授是这篇文章的通讯作者。其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气体激素乙烯的信号转导及植物激素和环境信号相互作用的分子机制,植物器官衰老的激素调控机理,小RNA分子和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5-04-07

  • 我科学家研制出新的miRNA检测法

    生物通报道:最近,成都诺恩生物科技有限公司(Nuoen)、都江堰医学中心和成都中医药大学的研究人员,开发出一种最新的miRNA检测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把microRNA转变成为强大的诊断标志物,并减少不适当的抗生素处方。作为各种各样疾病的一种重要调节分子,microRNAs(miRNAs)用作非侵入性诊断生物标志物,已经显示出巨大的潜力,可能有一天被用于早期诊断和预后。然而,目前还没有一种miRNAs检测方法已被证明足够可靠地应用于临床。延伸阅读:Cell子刊:miRNA分子充当炎症的开关。 这种新的miRNA检测方法——命名为miRNA衍生片段长度多态性(miRFLP),可以快速、准确地验证体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5-04-07

  • 中科院Cell子刊:调控癌症干细胞的非编码RNA

    生物通报道  来自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在新研究中证实,一种叫做lncTCF7的长链非编码RNA通过激活Wnt信号促进了人类肝癌干细胞自我更新。这一重要的研究发现发表在4月2日的《细胞干细胞》(Cell Stem Cell)杂志上。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的范祖森(Zusen Fan)研究员和陈润生(Runsheng Chen)院士是这篇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范祖森课题组主要从事免疫细胞发育分化、肿瘤干细胞、肿瘤靶标发现与肿瘤个体化治疗等领域的研究。陈润生院士的主要研究领域为理论生物学和生物信息学。肝癌是世界范围内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我国每年大约有25万人死于肝癌,位居恶性肿瘤死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5-04-07

  • 复旦大学丁忠仁课题组在血小板模式识别受体研究取得重要研究进展

       近日,美国心脏协会(AHA)官方期刊循环(Circulation,IF=14.9)杂志社对复旦大学基础医学院丁忠仁研究员进行了专访,并将访谈内容刊登在循环杂志社官方主页及官方社交媒体。专访中,丁忠仁研究员向国际同行介绍了复旦大学基础医学院在循环系统模式识别受体领域的重要研究进展。                        &nb

    来源:复旦大学

    时间:2015-04-07

  • 陈玲玲研究组揭示细胞核亚结构小体调控mRNA核滞留机制

      国际学术期刊Genes & Development 于3月15日发表了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陈玲玲研究组的最新研究成果Protein arginine methyltransferase CARM1 attenuates the paraspeckle-mediated nuclear retention of mRNAs containing IRAlus。研究阐明蛋白精氨酸甲基转移酶CARM1,通过甲基化细胞核亚结构paraspeckle小体的核心蛋白组分p54nrb,并同时抑制paraspeckle骨架长非编码RNA NEAT1的转录,协同调控

    来源:中科院

    时间:2015-04-07

  • 给水稻补硒:解开“毒地”之困

    “中国汞都”贵州,一块深受汞污染毒害的土地。在这片土地的中心地带,有一个至今没有逃离汞污染苦海的城市:清镇。 早在2004年,贵州省环境科学研究设计院就为清镇“把过脉”。他们调研发现,这里受汞污染的土壤有117.4公顷,土壤中含汞量在4.71毫克/公斤至723毫克/公斤,大米含汞量在0.03毫克/公斤至0.13毫克/公斤,超过国家食品标准。 十多年过去了,清镇地区大米汞污染的情况并没有多少好转。 “这个地区,部分大米中的汞含量仍高出国家标准两倍。”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李玉锋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说。 过去一年里,正是在这片“受伤”的土地上

    来源:科学网

    时间:2015-04-07

  • 海南医学院李孟森再发表AFP生物学功能的重要成果

       近日,国际著名肿瘤杂志Oncotarget(2013年SCI影响因子:6.627)在线发表题为“Hepatitis B virus X protein induces expression of alpha-fetoprotein and activates PI3K/mTOR signaling pathway in liver cells”和Oncoscience发表题为“Alpha-fetoprotein activates AKT/mTOR signaling to promote CXCR4 expression and migration of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5-04-03

  • 华南地区学者联合解析粉尘螨基因组和转录组 发现新过敏原

       近日,深圳大学医学部刘志刚教授和吉坤美教授、广州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钟南山院士和李靖教授和香港中文大学徐国荣教授和陈廷峰副教授课题组研究人员共同合作在国际上首次解析了粉尘螨基因组、转录组及其宏基因组。该研究在国际变态反应学领域权威刊物《The Journal of Allergy and Clinical Immunology》(2014年该刊影响因子为11.248)正式发表了题为《The draft genome, transcriptome and microbiome of Dermatophagoides farinae reveal a broad spe

    来源:深圳大学

    时间:2015-04-03

  • 年龄“写”在你的脸上 科学家通过面部形态量化衰老

    我科学家通过面部形态量化衰老■最新发现与创新科技日报讯 (林滨霞 记者王春)中科院上海生科院计算生物学研究所韩敬东研究组从面部衰老着手,研究发现三维面部形态可以作为衰老的标志,阐明面部细节的衰老趋势,预测一个人的年龄。3月31日,国际学术期刊《细胞研究》在线刊发了相关论文。衰老是导致人类许多复杂疾病的主要因素。精准预测一个人的衰老程度可以帮助分析与衰老相关的疾病发生风险,设计个性化医疗、保健方案。在人的衰老过程中,面部衰老的变化比较明显且容易观察。该研究中,研究人员使用3D相机采集了年龄在17到77岁之间的332个中国人的三维面部图像。根据面部特征点定量出的结果显示,嘴的宽度、鼻子的宽度和嘴与

    来源:中国科技网

    时间:2015-04-03

  • Science关注中科院最新衰老研究

    生物通报道  来自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计算生物学研究所的研究人员,通过获取年龄在17-77岁人群的300多张面部3D图像绘制出了第一张综合人类面部老化图谱,并确定了一些定量的面部特征。这项研究获得了《科学》(Science)网站的关注,以“Is your face the same age as you are?”为题对其进行了介绍。领导这项研究的是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计算生物学研究所所长的韩敬东(Jing-Dong J. Han)研究员。其主要研究方向包括:研究生物网络的结构、动态及其功能;利用功能基因组学数据,寻找疾病有关的基因及进一步研究其病理作用;以及探求遗传基因网络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5-04-02

  • 张亚平院士组合作发表mtDNA相关大数据 解析人类印迹

       人类在6万年前到达东南亚后,主要沿海岸线迁徙到达东亚。然而根据考古学和遗传学研究,包括中国西南在内的东南亚北部地区存在着古老的早期人类的印迹。因此,这些现代人是如何进入如此内陆的地区仍不明确。由于东南亚和东亚之间存在着大量的河谷,可以为早期人类迁徙提供丰富的食物和便于迁徙的路径,但是遗传学证据一直比较缺乏。  为了寻找这种内陆迁徙路线的遗传印迹,在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张亚平与研究员孔庆鹏的共同指导下,博士研究生李玉春等搜集了来自缅甸的14个群体的845份样品,及已报道的缅甸及其周边115个群体的5,907个个体的线粒体DNA(mtDNA)数据

    来源:中科院

    时间:2015-04-02

  • 厦门大学Nature子刊发表免疫研究新发现

    生物通报道  来自厦门大学的研究人员证实,阻止Nur77与p38的互作可以减轻脂多糖(LPS)诱导的炎症。这一重要的研究发现发表在3月30日的《自然化学生物学》(Nature Chemical Biology)杂志上。厦门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吴乔(Qiao Wu)教授和林天伟(Tianwei Lin)教授为这篇文章的共同通讯作者。吴乔是福建省“闽江学者”特聘教授,其主要研究领域是核受体的作用机理和细胞信号转导调控、以核受体为靶点的抗肿瘤和代谢性疾病药物研究。林天伟教授主要致力于研究各类重要病毒及其相关蛋白的结构。败血症(Sepsis)是感染后继发的一种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当免疫系统对感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5-04-02

  • 大数据揭示黄瓜苦味从何来

    ■记者 李晨 “基因组数据的爆炸性增长是在2009年以后,我们是从2007年开始实施黄瓜基因组计划的,应该说我们作出了正确的决策,彻底改变了2005年时蔬菜基因组国际竞争的局面。”3月24日,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所研究员、深圳农业基因组所副所长黄三文在中国农业科学院举行的农科讲坛上,向听众讲述他和团队破译黄瓜基因组的故事。 为了探究黄瓜基因组大数据背后所代表的生命信息,黄三文带领团队历时5年,分析黄瓜24000多个基因的变异和表达特征,逐个品尝20亩黄瓜地中的6万株黄瓜叶片和果实的味道,从一吨叶片中纯化了毫克级的代谢中间产物。最终他们发现了黄瓜苦味的调控机制。 

    来源:科学时报

    时间:2015-04-02

  • 浙大女博导连发JBC、PLOS文章

    生物通报道:浙江大学生命科学研究院佟超教授课题组,致力于研究神经系统发育及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分子机制。在2015年2月和3月份,该课题组的研究成果连续发表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和《PLOS Biology》。延伸阅读:PNAS:线粒体在神经退行性疾病中的作用。佟超教授是这两篇论文的通讯作者,其1999年本科毕业于南开大学,2002年硕士毕业于中科院动物研究所,2006年在美国德克萨斯大学西南医学中心获博士学位,2007年至2011年在美国贝勒医学院人类分子遗传学系从事博士后研究,2011年至今为浙江大学生命科学研究院教授、研究员、博士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5-04-01

  • 中科院发表最新Nature文章

    生物通报道  来自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南加州大学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在G蛋白偶联受体(GPCR)研究领域取得重大研究突破,揭示出了人类P2Y1受体的三维结构,发现了这一受体具有两个完全不同的配体结构位点。这些重要的研究成果发表在3月30日的《自然》(Nature)杂志上。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的吴蓓丽(Beili Wu)研究员和赵强(Qiang Zhao)研究员是这篇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两位研究员的主要研究方向都是从事GPCR的结构生物学以及基于结构的新药发现研究。第一作者为博士研究生张丹丹(Dandan Zhang)。 G蛋白偶联受体(GPCR)是一个庞大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5-04-01

  • 中山大学Nature子刊发表癌症研究新发现

    生物通报道  来自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德克萨斯大学等处的研究人员揭示,Skp2–MacroH2A1–CDK8信号轴调节了G2/M期转换和肿瘤发生。这一重要的研究发现发表在3月30日的《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上。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的徐大志(Dazhi Xu)博士及德克萨斯大学的Hui-Kuan Lin博士是这篇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徐博士擅长腹部肿瘤治疗,尤其是胃癌、胰腺癌的规范化综合治疗。Hui-Kuan Lin博士早年毕业于台湾大学,主要从事肿瘤研究,曾在癌蛋白研究方面获得许多的重要成果。至今,人类肿瘤的病因和致病机制还未完全明确,包括癌基因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5-04-01


页次:1476/2305  共46090篇文章  
分页:[<<][1471][1472][1473][1474][1475][1476][1477][1478][1479][1480][>>][首页][尾页]

2025年05月
27282930123
45678910
11121314151617
18192021222324
25262728293031
1234567
高级人才招聘专区
最新招聘信息:

知名企业招聘:

    • 国外动态
    • 国内进展
    • 医药/产业
    • 生态环保
    • 科普/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