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今日动态 > 研究进展/国内
  • 昆明植物所揭示温带竹类深度分支的演化关系

    温带竹类包括具有重要经济和生态价值的毛竹和熊猫主食竹种箭竹等,广泛分布于亚洲、北美和非洲地区,但以我国属种数目最为丰富。由于形态性状复杂多变,开花周期长而难以获得具花标本,从而导致温带竹类物种界定困难,属间关系争议很大。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李德铢研究组多年致力于温带竹类的分类和系统发育研究,在大量材料收集的基础上,基于8个叶绿体DNA片段的分析将温带竹类划分为10个主要支系(Zeng, Zhang & al., 2010, Mol. Phylo. Evol)。最近基于叶绿体DNA和核DNA片段的分析,又发现了第11个支系(Yang, Zhang & al.

    来源:昆明植物研究所

    时间:2014-09-12

  • 中国农业大学课题组勾勒中国农作物生产蓝图

    9月4日,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陈新平、崔振岭、张福锁等学者的研究论文《以更低的环境代价获得更高的作物产量》在英国《自然》杂志发表。该成果通过大量田间试验数据,探索了如何在持续增加作物产量的同时保障生态环境。  据了解,至2050年,全球人口将达90亿,届时全球粮食需求将翻一番。然而,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全球粮食增产速率已经明显变缓,且增产的资源环境代价也越来越高。全球农业正面临保障粮食安全和减少环境代价的双重挑战。具体到我国,2003~2013年,我国粮食生产已经实现了十连增,但与未来粮食需求相比,依然有较大差距。当前全国粮食生产的资源环境代价有多大?未来粮食增产的潜力如何?未来粮食增

    来源:中国科学报

    时间:2014-09-12

  • 世界最大特种经济动物基因库建成

    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特种经济动物基因库近日最终由中国农业科学院特产研究所 建成,当前我国特种经济动物遗传资源面临的诸多问题由此得到系统解决。多年来,我国特种经济动物遗传资源保存分散、规模小、易丢失,保存和整理不规范、缺少系统全面的评价体系,数字化管理水平较低,创新利用率低。由中国农业科学院特产研究所杨福合研究员领衔的科研团队,首次对我国特种经济动物种质资源进行整理,整合了我国农业、林业、教学科研三大领域的特种经济动物种质资源,涵盖鹿类、毛皮、特禽及其他特种经济动物种质资源509个品种(类型)等,保存在69家特种经济动物资源单位的保存场、专业实验室等,建成了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特种经济动物基因库。&nb

    来源:光明日报

    时间:2014-09-12

  • 新研究有望延长狂犬病患者生存期

    我国学者研究发现了狂犬病病毒感染新靶点——趋化因子CCL5,该因子的拮抗剂有望成为延长狂犬病患者生存时间的潜在药物。相关研究论文日前在线发表在国际学术刊物《神经炎症杂志》上。狂犬病病毒感染引发人类和动物严重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具有极高的死亡率。尽管狂犬疫苗能有效预防病毒感染,但对于未注射疫苗的感染患者仍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每年全球仍有5.5万名患者死于狂犬病。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王红艳研究组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唐青研究组合作,通过分析不同毒力狂犬病病毒的毒株感染的乳鼠和成年鼠,发现狂犬病病毒感染后期即濒死前的小鼠,中枢神经系统出现巨噬细胞和淋巴细胞浸润及炎症

    来源:健康报

    时间:2014-09-12

  • 北大邓宏魁《Cell Research》干细胞研究新进展

    生物通报道:2014年9月5日,北京大学、军事医学科学院、华大基因、中日友好医院等处的研究人员在国际学术期刊《Cell Research》以“Systematically labeling developmental stage-specific genes for the study of pancreatic β-cell differentiation from human embryonic stem cells”为题发表了一项最新研究成果,在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开发出一种系统的策略,利用hPSCs到胰腺β细胞的直接分化作为模型,通过标记时序发育基因以包含主要的发育阶段,来研究hPSC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4-09-11

  • 中科院Nature新文章平息数十年生物学界争议

    生物通报道  古生物学家们发现了三个外形酷似小松鼠的新物种,从而将一群知之甚少的中生代动物坚定地放置在了哺乳动物家族树中。由中国科学院和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的科学家们所领导的这项研究支持了这一观点:哺乳动物,这一包括产卵单孔类动物如鸭嘴兽、有袋类动物如负鼠,和有胎盘类动物如人类和鲸在内的极端多样化的动物群体,起源于至少2.08亿年前的三叠纪晚期(late Triassic),远比以往一些研究认为的要早得多。这项研究发表在今天的《自然》(Nature)杂志上。论文的共同作者、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古生物学部负责人孟津(Jin Meng)说:“数十年来,科学家们一直就称作为小贼兽目(Haram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4-09-11

  • 著名华人学者联手北大PNAS发表颠覆性发现

    生物通报道: RNAi介导的抗病毒免疫普遍存在于动植物中,主要负责病毒特异性的防御。然而,加州大学和北京大学的科学家们发现,事情并没有这么简单。加州大学Riverside分校的丁守伟教授和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李毅教授领导研究团队,在拟南芥中诱导了抗病毒RNAi。他们发现,拟南芥中不仅出现了病毒siRNA,还生成了一种内源性的siRNA,即病毒激活siRNA(vasiRNA)。这种vasiRNA能够广泛沉默宿主基因,激活广谱的抗病毒活性。丁守伟教授是著名的植物病理学家、微生物学家,他也是中国农业大学“****”讲座教授。在此之前人们普遍认为,在RNAi控制的抗病毒免疫中,宿主将入侵病毒的RNA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4-09-11

  • 201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细胞自噬项目资助额度一览

    生物通报道:来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消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公布了2014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项目评审结果,根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条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相关类型项目管理办法的规定和专家评审意见,决定资助面上项目、重点项目、部分重大项目、创新研究群体项目、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地区科学基金项目、海外及港澳学者合作研究基金项目、重点国际(地区)合作研究项目、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自由申请)和部分联合基金项目,合计35641项。其余项目正在评审过程中。 有关评审结果将通知相关依托单位,科研管理人员可在8月18日后登录科学基金网络信息系统(https://isis.n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4-09-11

  • 第二军医大学Hepatology发表干细胞研究新成果

    生物通报道  来自第二军医大学、中科院及上海同济大学的研究人员,通过反复采用生长因子和化学筛查策略鉴别出了一种可维持成肝细胞(hepatoblasts)长期自我更新的鸡尾酒。这项研究已被在国际著名肝脏疾病杂志Hepatology(最新影响因子11.19)接受并在线发布。第二军医大学的李文林(Wenlin Li)副教授和上海同济大学的金彩霞(Caixia Jin)副教授是这篇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前者主要从事胚胎干细胞和成体干细胞(如神经干细胞、肝干细胞)的自我更新和定向分化研究。后者的研究方向为干细胞的增殖、分化调控机制。组织特异性的干/祖细胞是介导器官发生和维持组织内稳态的必要条件。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4-09-11

  • 南京农业大学Nature子刊发表水稻新文章

    生物通报道 来自南京农业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等处的研究人员在新研究中克隆出了水稻抗性等位基因STV11,并证实STV11编码了一种磺基转移酶,可赋予对水稻条纹病毒的持久抗性。这一研究发现发表在9月9日的《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上。任职于南京农业大学和中国农业科学院万建民(Jianmin Wan)教授是这篇论文的通讯作者。其主要从事水稻重要农艺性状的基因定位、克隆和品种选育等研究,并作出杰出贡献。先后发现并精细定位了水稻重要农艺性状基因25个,目前已成功克隆了重要农艺性状基因8个基因,发表SCI论文80多篇(延伸阅读:南京农业大学PNAS克隆新基因 )。水稻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4-09-11

  • 版纳植物园揭示壳斗科植物的基因组大小进化

    物种的基因组大小是物种形成和多样化中最近处的性状。通过测定物种的基因组大小,有助于了解物种的染色体倍性和基因组进化,为全基因组测序提供基础数据,提高基因组多样性的生物信息学研究的效率。前人对植物基因组大小进化的研究多集中于温带草本类群,并且未与系统发育和地理分布相关联,对热带木本植物的基因组大小进化探索甚少。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生态进化生物学组的科研人员以北半球广泛分布的壳斗科为研究对象,分析总结了78种壳斗科植物的基因组大小数据,探讨木本植物中基因组大小与地理分布和系统进化的关系。结果表明壳斗科各类群间约有120%的基因组大小变化,但没有明显的多倍化现象,同时物种内部的基因组大小

    来源: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

    时间:2014-09-11

  • 郭非凡小组发现胰岛素敏感性调控新机制

    中科院上海生科院营养科学研究所郭非凡团队在一项研究中,阐明了下丘脑催乳素受体 (PRLR)提高外周肝脏胰岛素敏感性的分子机制,揭示了下丘脑PRLR调节外周代谢稳态的新功能。相关研究论文日前在线发表于《糖尿病学》。郭非凡研究组研究认为,PRLR主要通过间接调节胰岛密度、β细胞数目和大小来调节胰岛素分泌,进而调节血糖水平。该组曾发现肝脏PRLR在调节胰岛素敏感性方面的重要作用,但下丘脑PRLR在外周胰岛素敏感性调控中的作用尚无报道。在郭非凡指导下,肖斐、夏婷婷和吕子全等人在研究中分别构建了过表达和抑制IPRLR表达的腺病毒。通过向小鼠第三脑室注射腺病毒发现,在下丘脑过表达lPRLR能够提高肝脏的胰

    来源:中国科学报

    时间:2014-09-11

  • 林东昕院士Nature子刊再发GWAS研究新成果

    生物通报道  来自中国医学科学院、复旦大学、德克萨斯大学等10多家研究机构的研究人员,通过基因组关联研究(GWAS)鉴别出了中国人群喉鳞状细胞(laryn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LSCC)的三个易感位点。相关论文发表在9月7日的《自然遗传学》(Nature Genetics)杂志上。中国医学科学院的林东昕(Dongxin Lin)院士以及吴晨(Chen Wu)博士是这篇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林东昕院士的主要学术贡献包括揭示并阐明我国食管癌、胰腺癌、肺癌等肿瘤的易感基因及基因-环境交互作用、遗传变异对肿瘤放化疗疗效及预后的影响。至2013年已发表科学论文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4-09-10

  • 徐州医学院PNAS发表中风研究新文章

    生物通报道 来自徐州医学院的研究人员证实脑缺血(brain ischemia)后,GluK2酪氨酸磷酸化上调了红藻氨酸受体(Kainate receptor, KAR)介导的反应和下游信号。这一研究发现发表在9月8日的《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上。徐州医学院的侯筱宇(Xiao-Yu Hou)教授是这篇论文的通讯作者。侯教授主要致力于重大脑病与神经发育的分子生物学研究。曾获中华医学科技奖二等奖1项、江苏医学科技奖二等奖1项、江苏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等奖项。缺血性脑中风(ischemic stroke)是由于脑主要动脉的血流短暂或持久减少引起一系列病理生理变化导致的脑损害,随着时间和缺血程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4-09-10

  • 201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光遗传学项目受关注

    生物通报道:来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消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公布了2014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项目评审结果,根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条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相关类型项目管理办法的规定和专家评审意见,决定资助面上项目、重点项目、部分重大项目、创新研究群体项目、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地区科学基金项目、海外及港澳学者合作研究基金项目、重点国际(地区)合作研究项目、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自由申请)和部分联合基金项目,合计35641项。其余项目正在评审过程中。 有关评审结果将通知相关依托单位,科研管理人员可在8月18日后登录科学基金网络信息系统(https://isis.n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4-09-10

  • 康毅滨教授Cancer Cell解析癌转移机制

    生物通报道:在许多癌症中,癌细胞的扩散才是最致命的威胁。人们往往可以通过手术、药物、化疗或者放疗成功治疗原发瘤,然而一旦癌症扩散到机体的其他器官就很难再进行遏制。科学家们一直在尝试阻断癌细胞的转移途径,但目前成效并不理想。癌转移的发生往往是始于一个胚胎发育程序的激活,即上皮-间充质细胞转化(EMT)。在EMT过程中,组织里彼此粘附的上皮细胞,转变成了具有较强迁移能力的间充质细胞。EMT对于胚胎发育而言是有益的,细胞通过EMT在胚胎中移动并建立特化的组织。转录因子SNAIL能促进EMT的发展,引发相关的病理学特征,比如侵袭性、转移性和“干”性(多能性)。为此,普林斯顿大学的科学家们深入解析了SN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4-09-10

  • 唐威华研究组Plant Cell解析花粉管生长模式转变机制

      9月5日,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唐威华研究组在Plant Cell 杂志上在线发表题为Overexpression of the Tomato Pollen Receptor Kinase LePRK1 Rewires Pollen Tube Growth to a Blebbing Mode 的研究论文。该项研究发现,过表达番茄花粉受体激酶LePRK1后,花粉管从管状生长模式转变为泡状生长模式,这一转变是通过LePRK1的下游激酶伴侣蛋白KPP及其互作因子PLIM2a调控花粉管肌动蛋白骨架来实现的。  花粉管的极性管状生长对于显花植物双受精过程的顺利完成至关重要。

    来源:中科院

    时间:2014-09-10

  • 清华大学等科学家联合解析脂滴生长新分子机制

    2014年8月25日,清华大学生命学院教授、清华-北大生命科学联合中心研究员李蓬研究组在《Developmental Cell》杂志上发表featured article,题为“Rab8a-AS160-MSS4 Regulatory Circuit Controls Lipid Droplet Fusion and Growth”。该论文首次揭示了Rab8a参与Fsp27介导的脂滴融合过程的分子机制,为进一步以脂滴为药物靶点来治疗脂紊乱疾病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脂代谢紊乱能够引起多种代谢性疾病如肥胖、糖尿病、脂肪肝、动脉粥样硬化等,严重危害人类健康。脂滴(Lipid Droplet)作为脂

    来源:清华大学

    时间:2014-09-10

  • 北京大学揭示过氧化氢促进斑马鱼心脏再生机制

    北京大学分子医学研究所首次成功建立活体心脏过氧化氢(H2O2)信号荧光报告系统,并揭示H2O2-Dusp6-pERK信号调控斑马鱼心脏再生, 相关研究于8月15日在Cell Research 杂志在线发表。  该研究团队发现,在心脏再生过程中,损伤诱导的Duox和Nox2产生H2O2,最高浓度可达30μM,分布于心外膜和邻近心肌层,作为活性氧信号通过降解氧化还原敏感的磷酸酶Dusp6,解除对MAPK信号通路的抑制而增强pERK,从而促进心肌增殖、再生并抑制心脏纤维化。研究进一步揭示Dusp6的小分子抑制剂BCI能促进心脏再生。此项研究表明,利用斑马鱼心脏可再生系统,可以揭示心脏再生的分子机制,

    来源:北京大学

    时间:2014-09-10

  • 植物多倍体起源研究获进展

    中科院华南植物园科学家在植物多倍体起源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研究结果发表在《公共科学图书馆·综合》上。据介绍,禾本科21.8% 的物种起源于杂交事件,重建低拷贝核基因系统发育关系为阐明物种杂交起源提供直接证据。高粱属隶属于禾本科高粱族,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约31种,分布在东非、澳大利亚、东亚、南亚、欧洲、美洲的干旱半干旱地区,作为粮食、生物燃料、工业原料,具有重要经济价值。华南植物园植物科学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刘青及硕士研究生刘欢与史密森学会Paul M. Peterson教授合作,对高粱族内有柄小穗梯度简化的高粱属及其近缘类群进行系统发育研究。他们首次发现四倍体物种Sorghum sorghoi

    来源:中国科学报

    时间:2014-09-10


页次:1492/2281  共45607篇文章  
分页:[<<][1491][1492][1493][1494][1495][1496][1497][1498][1499][1500][>>][首页][尾页]

2025年05月
27282930123
45678910
11121314151617
18192021222324
25262728293031
1234567
高级人才招聘专区
最新招聘信息:

知名企业招聘:

    • 国外动态
    • 国内进展
    • 医药/产业
    • 生态环保
    • 科普/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