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胶质细胞被激活导致青光眼失明
中国科技网上海9月17日电 在国家 “97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上海市基础研究重点课题资助下,复旦大学脑科学研究院、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王中峰教授、孙兴怀教授、杨雄里院士率领的视网膜研究团队发现青光眼视网膜胶质细胞激活新机制,为临床上防止青光眼恶化,以及有效阻止青光眼所导致的视网膜神经细胞的死亡(失明)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该成果已刊登在最新一期的国际神经科学著名期刊《神经科学杂志》上。青光眼是由于视网膜神经节细胞损伤、不可逆性视功能损害疾病,已成为世界上第二大致盲性眼病,其临床症状主要是“高眼压”引起的眼睛不同程度的疼痛。研究发现青光眼所导致的失明,与视网膜胶质细胞被激活密切相关,几乎
-
一中药可抑制肿瘤细胞迁移
本报讯 记者孙 梦近日从第七届中国肿瘤学术大会上获悉,中国学者与英国学者共同完成的关于复方中药养正消积胶囊抗肿瘤机制的研究论文,日前在国际权威学术杂志《抗癌研究》上发表。 据英国卡迪夫大学医学院姜文国教授介绍,养正消积胶囊可与化疗药协同用于肝肿瘤治疗,但其直接作用及有关机制仍不明确。研究人员通过对该胶囊提取物(DME25)的研究发现,在肿瘤细胞侵袭转移过程中,磷酸肌醇 3-激酶/蛋白激酶 B(PI3K/AKT) 信号通路的过度激活起关键作用,养正消积胶囊可以显著干预 PI3K/AKT 通路,从而对乳腺癌、肠癌、前列腺癌、肺癌、胃癌和骨肉瘤等肿瘤细胞的黏附和迁移起到明显抑
-
连花清瘟胶囊或解细菌耐药难题
本报讯(记者高长安 通讯员杨叁平)记者近日从第十三次全国呼吸病学学术会议上获悉,由中国中医科学院开展的“连花清瘟胶囊对细菌生物膜及其相关疾病影响”的实验研究取得重大突破,发现了解决细菌耐药的新途径。相关实验结果表明,连花清瘟胶囊具有明确的抗菌作用,可突破细菌生物膜,显著抑制膜内活菌的数量。 据了解,在自然条件下,细菌有浮游和生物膜两种存在形态。单个浮游菌容易被抗生素杀灭,而细菌生物膜很难被分解,大多数常规抗生素无法穿透生物膜,这是细菌耐药性形成和慢性感染性疾病迁延难愈的重要原因之一。 中国中医科学院开展了“连花清瘟胶囊对细菌生物膜及其相关疾病影响”的实验研究。科研人员从离体和整体两方面探讨
-
我国科学家发现一种利于纳米抗癌的短肽物
新华网合肥9月15日电(记者徐海涛)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温龙平教授研究组与新加坡国立大学科研人员合作,近期发现一种能够降低纳米材料抗癌毒副作用的短肽物,并能提高对肿瘤细胞的杀伤效果,为纳米技术抗癌开辟出新的思路。 将纳米技术用于癌症的预防与控制,是近年来国内外抗癌研究发展的方向之一。但以往研究表明,以诊疗为目的进入人体内的许多种纳米颗粒,可引发具有“双面效应”的细胞自噬并导致细胞死亡。这种细胞自噬一方面会在正常细胞中引发毒性,需要加以规避;另一方面,在特定细胞中可用于帮助增强癌症的放化疗和免疫治疗效果,治疗如帕金森症等神经退行性疾病。 中科大温龙平教授研究组与国外研究人员合作,利用“噬菌体展示”技
-
北大跨学科合作揭示心力衰竭病理过程的关键分子机制
2012年9月14日,心血管基础研究的最高专业期刊《Circulation Research》以“超快通讯(Ultra-rapid Communication)”的优先形式发表了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王世强教授实验室、第三医院徐明、张幼怡、高炜、冯新恒教授,工学院席建忠研究员与中国科学院遗传发育研究所和北京安贞医院合作研究的重要发现:microRNA-24 抑制结构蛋白junctophilin的表达导致心肌细胞兴奋收缩耦联减弱。该期《Circulation Research》同时配发了一篇述评,高度评价该发现揭示了心力衰竭病理过程的关键调控机制。心力衰竭是多种心脏病的最后阶段,随着心血管疾病治疗
-
台湾研究发现:斑马鱼助人体肥胖解密
华夏经纬网9月14日讯:据台湾媒体报道,小小的斑马鱼可能帮助人类解开肥胖的秘密。台北马偕医院与中原大学合作,开发出基因转殖的肥胖斑马鱼,不仅体型比较胖、血糖调节能力较差,症状也跟人类肥胖症相同,由于肥胖鱼体积小、成本低,未来可作为减肥药物的前期测试。 据报道,中原大学生物科技系助理教授萧崇德表示,斑马鱼本来是观赏鱼,近年成为医学界研究肝癌、代谢症候群、老化等疾病的热门动物。以往研究肥胖虽有肥胖鼠,但斑马鱼体积小、方便饲养,因此研究团队耗时三年,找出和脂肪生成、细胞存活相关的“Akt”肥胖基因,只要让Akt过度表现,正常喂食下的斑马鱼就会成为“易胖体质”的肥胖鱼。 外观看
-
Science热点关注中国黄金大米事件
生物通报道 中国的转基因黄金大米儿童试验事件近日引发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科学》(Science)继本月11号发布题为“Firestorm Erupts Over Transgenic Rice Study in Chinese Children”的新闻报道后。14日最新一期的Science再以“Charges Fly, Confusion Reigns Over Golden Rice Study in Chinese Children”为题对这一事件进行了热点追踪与分析。一项4年之前由美国资助的研究引发了中国媒体的轩然大波,在这项研究中中国的学龄儿童被喂食了转基
-
安徽医科大最新Nature Genetics文章
生物通报道 由安徽医科大学和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领导的一个中国研究小组发现了关于甲羟戊酸激酶(MVK)突变与播散性浅表性光线性汗孔角化症( disseminated superficial actinic porokeratosis , DSAP)关联的强有力的遗传证据。这是朝着揭示DSAP遗传发病机制迈出的重要一步,并为深入的分子诊断和治疗提供了具有启发性的认识。最新的研究在线发表在《自然遗传学》(Nature Genetics)杂志上。安徽医科大学张学军(Xuejun Zhang)教授和华大基因研究所的王俊(Jun Wang)博士为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张学军教授在皮肤遗传学领域获
-
南方医科大学发表Blood文章
生物通报道:来自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A novel conditioning regimen improves outcomes in β-thalassemia major patients using unrelated donor peripheral blood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的文章,提出了一种针对重症β-地中海贫血患者移植后的新型调养方法,并指出这种方法可以用于非亲属供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中。相关成果公布在国际血液学权威期刊Blood杂志上。文章的通讯作者是南方医科大学李春富教授,李教授曾于99年成功地为一例重型Ⅲ°β
-
生化与细胞所两项分子机制研究登国际期刊
生物通报道:来自中科院上海生科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鲍岚研究组与王纲研究组近期分别发表文章,揭示了α-tubulin乙酰基转移酶MEC-17调控神经元迁移的新机制,以及中介体复合物Med23亚基在脂肪和平滑肌发育中的调控机制。在大脑皮层发育过程中,神经前体细胞会不断的增殖,新生的神经元要不断迁移以适应大脑皮层发育的需要。皮层神经元迁移对于皮层结构和神经环路的形成至关重要。已有研究表明细胞骨架微管对于皮层神经元的迁移至关重要。微管的性质和功能可以受到其组成蛋白α-tubulin和β-tubulin翻译后修饰的调节,其中第40位赖氨酸上乙酰化修饰的α-tubulin在神经系统高度富集,被公认
-
中国科学家联合发现MVK基因突变可导致汗孔角化症
2012年9月17日,来自安徽医科大学和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等单位的研究人员联合发现MVK基因突变可导致播散型浅表性光敏性汗孔角化症(Disseminated superficial actinic porokeratosis,DSAP),从而为DSAP发病机制的研究及其分子诊断与治疗奠定了重要的遗传学基础。这项新的研究成果在国际著名杂志《自然•遗传学》(Nature Genetics)上在线发表。汗孔角化症是一种罕见的遗传性角化皮肤病,该病包括五种亚型,其中DSAP是最常见的一种亚型。患者暴露于阳光的皮肤上会出现多个小的、环形的、无汗的角化病灶,有稍微隆起的角化边缘和轻度萎缩的中央
-
东方人糖尿病易感基因位点发现
本报讯 (记者 徐瑞哲)作为糖尿病高发群体,中国人有没有糖尿病的特殊易感基因位点?来自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营养科学研究所的科学家,牵头开展了中国汉族人群中迄今最大规模的2型糖尿病全基因组关联研究,研究样本达4.3万余人,发现了东方人特有的2型糖尿病易感基因位点。国际糖尿病研究领域知名杂志《糖尿病学》近日在线发表了这一成果。这一项目对于建立符合中国人特点的2型糖尿病基因预测模型具有重要意义,也为揭示调控致病基因的主要营养因素和其它环境因素奠定了基础。
-
我科学家揭示水稻生殖隔离机理
中国科技网讯 (通讯员范敬群 记者刘志伟)记者从华中农大作物遗传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获悉,由中国科学院院士张启发教授率领的课题组最新研究成果揭示了水稻籼粳亚种间生殖隔离的机理,该论文于9月14日在《科学》杂志发表。由华中农大博士研究生杨江义、赵晓波和程珂为共同第一作者,张启发为通讯作者。 亚洲栽培稻分为籼稻和粳稻两个亚种,籼粳亚种间的杂种优势要远大于籼粳亚种内的优势。但由于自然界普遍存在的亚种之间生殖隔离法则,籼粳稻亚种间杂种育性下降,结实率很低。受此制约,长期以来,杂交水稻的育种工作基本限制在亚种内进行。后来,科学家发现存在着能突破生殖隔离的水稻资源,被称为广亲和品种。水稻科研工作者在上世纪8
-
袁隆平:杂交水稻可再养活四至五亿人
昨日(9月14日)上午,2012年发展中国家粮食安全和种业发展高峰论坛在湖南长沙举行。湖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蔡力峰,“杂交水稻之父”、省政协副主席袁隆平以及来自老挝、坦桑尼亚等14个国家的27位部长级官员出席论坛。 本次论坛以“促进种业发展,推动粮食安全体系建设”为主题,以发展中国家种业安全体系建设为主旨,通过中国政府官员、各发展中国家部长代表、专家学者和企业家代表的主题演讲等方式,推动粮食安全体系建设尤其是种业发展体系建设领域的合作与友好往来向高层次发展。 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介绍:“杂交水稻对维护21世纪世界粮食安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世界上杂交水稻种植面积达到水稻
-
华中农大张启发Science文章
生物通报道:研究人员发现一组三个基因是水稻杂种不育性的关键所在,也是许多杂交水稻品种无法将它们基因传递给下一代的主要原因,从而提出了一种模型,认为在所有水稻品种中都存在的杂种不育现象,这些发现将有助于对作为主要食物储备的水稻进行遗传改良。该研究成果发表在Science杂志上,文章的通讯作者是华中农业大学张启发院士。(图片显示了杂交籼粳亚种间的杂种优势和不育性)当两个不同的物种交配时,例如一匹马与一头驴交配,它们的杂交后代——此处指的是骡子生而就是不育的。这种被称为杂种不育的现象并不局限于动物王国:大量的植物能产生可存活的杂种,但这些杂种在遗传上就进了死胡同。来自华中农业大学的杨江义(Jiang
-
清华大学院士组最新JBC文章
生物通报道:来自清华大学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Loss of zygotic NUP107 protein causes missing of pharyngeal skeleton and other tissue defects with impaired nuclear pore function in zebrafish embryos”的文章,首次利用脊椎动物模型解析了核孔蛋白107(Nup107)在胚胎发育过程中的作用,有助于进一步探索核孔复合物在发育过程中扮演的角色,相关成果公布在The 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杂志上。文章的通讯作者是清华大
-
中国科学家完成大规模疾病全基因组关联研究
生物通报道:9月6日,由中科院营养所领头,多个国内研究机构合作完成的GWAS论文“A 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 Identifies GRK5 and RASGRP1 as Type 2 Diabetes Loci in Chinese Hans”公布在国际糖尿病研究领域权威杂志Diabetes在线版上,这是迄今为止在中国汉族人群中所开展的最大规模的2型糖尿病全基因组关联研究,这一相关研究结果同时还在亚洲(AGEN- T2D)和欧洲(DIAGRAM)两个最大的全基因组关联研究合作联盟的人群数据中进行了验证。 文章的通讯作者包括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营养所林旭
-
2型糖尿病全基因组关联研究获重大进展
本报讯 (记者胡德荣)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营养科学研究所林旭研究员领衔的研究团队,在科技部“863”计划重点项目课题“中国汉族人群2型糖尿病全基因组关联研究”中取得重大进展。该研究是迄今为止在中国汉族人群中开展的最大规模的2型糖尿病全基因组关联研究,样本量达4.3万余人。日前,最新一期国际权威刊物《糖尿病学》在线刊发了该研究相关学术论文。 据介绍,目前,已经报道的2型糖尿病基因易感位点有58个,但绝大多数都是在欧美和其他亚洲人群发现的。此次研究发现,58个2型糖尿病基因易感位点中,有52个位点与2型糖尿病的关联关系与该研究结果是一致的,其中23个位点被证实为中国汉族人群2型糖尿
-
多个中国人群食管鳞状细胞癌易感基因位点确认
本报讯 近日,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医院肿瘤研究所林东昕小组,通过全基因组关联分析,鉴别出多个中国人群食管鳞状细胞癌易感基因位点,并分析了相关基因与环境的互作关系。相关论文日前在线发表于《自然—遗传学》。 作为世界十大常见癌症之一,食管鳞状细胞癌具有明显的地区差异性,且中国具有较高的发生率。以往研究指出的一些潜在食管鳞状细胞癌易感基因变异主要与酒精代谢有关。另外,科学家通过对欧洲人和日本人样本进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发现ADH和/或ALDH2的变异与患食管鳞状细胞癌的风险有关,同时也发现这些基因与酒精有互作关系。 在此次研究中,研究人员对10123例食管鳞状细胞癌患者样本进行了全基因组
-
肝癌门静脉癌栓形成机制被揭示
美国杜克大学王小凡实验室和中科院上海生科院营养所谢东实验室通过合作,发现miR-34a在抑制肝癌肝内转移及门静脉癌栓形成中发挥了重要作用。9月11日,国际学术期刊《癌细胞》在线发表了此项研究。 据了解,肝癌是严重影响人类健康的疾病,居世界肿瘤相关死因的第三位。肝癌门静脉栓的形成是影响肝癌预后的重要因素,但迄今为止,肝癌门静脉栓形成的原因尚不清楚。 王小凡实验室的博士后杨鹏远、张云和谢东实验室的博士生冯宇雄、邓跃臻、赵江沙等,经过3年多的合作研究发现,TGF-β通过影响miR-34a和趋化因子CCL22的表达而调控调节性T细胞(Treg细胞)的招募,进而影响肝癌的肝内转移及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