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今日动态 > 研究进展/国内
  • 中国科学家主导完成盐芥基因组研究,为揭示极端环境耐受机制提供线索

    由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等多家单位共同完成的盐芥(Thellungiella salsuginea)基因组研究成果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在线发表(http://www.pnas.org/content/early/2012/07/05/1209954109.abstract?sid=548ade97-58d5-4c0a-a1e4-e1a43a9c9c21)。本研究在基因组层面为解析盐芥极端环境耐受机制和探索适应性进化机制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线索。盐芥是一种十字花科一年生草本盐生植物,与植物分子生物学研究中广泛使用的模式植物拟南芥(Arabidopsis t

    来源:华大基因

    时间:2012-07-17

  • 非实性肺癌肿瘤负荷定量研究获进展

    本报讯(记者李洁尉 通讯员田园)记者从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获悉,日前,该院生物医药与健康工程所医学成像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张丽娟在非实性肺癌肿瘤负荷的定量研究方面取得进展,发现其肿瘤的影像密度值每增加100单位,肿瘤负荷约增加10%。   据介绍,倍增时间在判断肿瘤的性质及预后方面有重要临床意义。不同于实性肿瘤,非实性肺癌在体积增加之前常存在一段不确定的“内生长”期,即肿瘤组织向肺泡内空间填充,组织学上表现为癌细胞沿肺泡表面的增殖,而肿瘤的径线并无改变。这种生长方式使得经典倍增时间计算方法不再适用,长期以来该疾病的临床诊疗也因此颇受困扰。   医学影像技术的发展使得使用计算

    来源:中国科学报

    时间:2012-07-17

  • 中科院专家称PM2.5夏季污染与臭氧有关

    最近, PM2.5污染与臭氧的关联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王跃思说,在北京等城市,冬季霾的形成主要来源是供暖燃煤产生的污染气体,而在夏季,形成霾的关键词,除了高温、高湿、静风、逆温之外,还有“臭氧”。在离地表20~30公里的高空,臭氧是阻止太阳紫外线辐射危害地球生物的天然屏障;但接近地表的部分,当辐射增强、气温增高导致地表臭氧浓度升高,大气中的气态污染物也能被氧化成细颗粒物,这对PM2.5的形成有促进作用,因为在“大气混合层”里,各种人为排放的污染气体在太阳光的照射、加热以及臭氧的作用下,不断发生化学反应,部分形成了PM2.5颗粒物。因此夏季,往往在PM2.5浓度高时,臭

    来源:北京科技报

    时间:2012-07-17

  • 香茶菜属植物二萜及其抗癌机制研究中获进展

    香茶菜属(Isodon)植物隶属唇形科(Lamiaceae),是我国民间广泛使用的草药,多具抗菌、消炎和祛无名肿毒之功效。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孙汉董研究员课题组自1975年以来,已对国产67种香茶菜属植物的化学和生物活性成分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研究,从中共分离鉴定了965个新的二萜化合物,发现了20余个化合物具有潜在的开发应用前景。迄今为止,共发表论文290余篇(其中SCI论文202篇,学科前15%论文88篇)。所研究植物的总数和发现的新化合物均占到了全世界该研究领域的70%以上,这不仅丰富了萜类化学的内容,同时也是我国在世界植物化学领域居领先地位、成就最显著的领域之一。值得一提的是,研究组

    来源:昆明植物研究所

    时间:2012-07-17

  • JBC:张宏研究组解析细胞自噬基因

    生物通报道:来自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等处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Differential function of the two Atg4 homologues in the aggrephagy pathway in C. elegans”的文章,发现了线虫中的Atg4的两个同源基因在细胞自噬过程中表现出了不同的剪切活性,同时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功能丰余性。相关成果公布在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杂志上。文章的通讯作者是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张宏研究员,第一作者为博士研究生吴凡,其他研究人员包括李玉平,王付欣以及日本的Nobuo N. Noda博士。这项研究得到了科技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2-07-16

  • 离艾滋病毒疫苗最终问世 中国科研团队还差几步

    新华网上海7月15日电 艾滋病治疗是世界难题,能否通过疫苗来控制HIV的传播?上海科研人员近日在艾滋病病毒I型疫苗的研发上取得突破性成果,探索出新的疫苗制备方法,并首次在果蝇细胞上试验成功。该研究成果在国际知名杂志《病毒学杂志》在线发表。中科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研究员周保罗带领的研究组找到了疫苗制备方法的突破口——被称为“空心杀手”的“病毒样颗粒”。该颗粒没有艾滋病病毒核酸,不能自主复制,但在形态上却与真正的艾滋病病毒粒子相同,如果能在进人体后让人产生相应抗体,进而使人体能对艾滋病毒免疫,那就意味着艾滋病病毒疫苗的研发取得了成功。在哪个对象上进行试验又是一道难题。周保罗选择的是果蝇,相比鼠、猴,

    来源:中国科技网

    时间:2012-07-16

  • 哈医大专家对心脏缺陷研究有新发现

      作为调控心肌细胞分化和功能的关键性基因GATA-4的重复是否能够导致先心病在学术界始终存有争议。哈医大附属第一医院心血管外科主任刘宏宇教授课题组在最新出版的美国《循环》杂志上发表的一篇学术论文,对此问题给出了有价值的答案,课题组对GATA-4基因的检出率显著高于以前估计的结果;同时认定,GATA4的单倍缺失可显示出包括先天性心脏病在内的多种临床表现。   基因GATA-4位于人类8号染色体短臂,既往的相关报道已经证实其基因的单倍剂量不足与先心病发生关系密切,但GATA-4重复是否引发先心病则有争论。就此,哈医大一院刘宏宇教授和他的博士生周新刚与美国密苏里大学堪萨斯分校儿童慈善医院

    来源:东北网

    时间:2012-07-16

  • “消费者无需担忧有“准生证”的转基因食品”

    我国批准上市的转基因食品(Genetically Modified Foods,GMF),至今尚未发现对人体健康造成任何急性、亚急性或慢性危害,消费者可以放心食用。这是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专家日前在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全国科技记者研讨班上透露的信息,与会专家认为,拥有全世界最多人口的中国,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仅排名第六,低于美国、印度、巴西等国,有进一步发展的空间。转基因食品是利用现代分子生物技术,将某些生物的基因转移到其他物种中去,改造生物的遗传物质,使其在形状、营养品质、消费品质等方面向人们所需要的目标转变。以转基因生物为直接食品或为原料加工生产的食品就是“转基因食品”。客观看待“转基因”“要

    来源:新民晚报

    时间:2012-07-16

  • 浙江大学博士生连发Nature,PNAS文章

       浙江大学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的研究人员继2010年首次解析人类DNA聚合酶η 的分子结构之后,于近期分别在DNA聚合酶的催化反应机制以及对顺铂药物的拮抗作用研究方面获得了突破性的进展——揭示了新的催化反应特点,以及独特的抑制剂结合位点。相关成果分别公布在国际期刊Nature与PNAS杂志上。   浙江大学的生物物理学博士研究生赵烨为主要完成人之一,指导老师为浙江大学华跃进教授和美国NIH的杨薇研究员。至此,赵烨在其攻读博士论文期间以第一或共同第一作者在Nature发表论文二篇、PNAS一篇。   DNA经常受到内源和外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2-07-13

  • 教授时玉舫最新文章解析干细胞

    生物通报道:来自中科院上海生科院/上海交大医学院健康所,南加州大学等处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Mesenchymal stem cells: a double-edged sword in regulating immune responses”的文章,发现间充质干细胞(MSCs)的免疫调节作用受到炎症反应状态和一氧化氮/IDO产生量的影响,这对间充质干细胞的临床应用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相关成果公布在Cell Death & Differentiation杂志上(Cell Death & Differentiation杂志属于Nature出版社)。文章的通讯作者是中科院上海生科院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2-07-13

  • 中山大学吴斌教授研究团队喜获国家973项目资助

       日前从科技部传来喜信,由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院消化内科吴斌教授作为课题负责人所申请的项目《重大疾病药物新靶点及治疗机制研究》获得了973计划前期研究专项基金的资助(2012CB526701)。  吴斌教授作为中山大学“****”引进人才,从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引进加盟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院3-4年时间,在科研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研究成果相继发表在Cell Res和J Clin Invest等国际著名学术期刊上。这是吴斌教授领导的团队继获得广东省高校国际交流合作平台《中美肝癌研究中心》(gjhzl-101)和广州市国际交流合作项目《肝癌发病机制与免疫治疗相关研

    来源:中山大学

    时间:2012-07-13

  • 研究发现结核菌抑制剂

    在世界卫生组织的支持下,由我国科学家主导、印度等多个国家科研人员参与的合作团队,日前发现了一种能够抑制结核分枝杆菌生长的化合物。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美国《公共科学图书馆—综合》上。中国科学院院士、卫生部部长陈竺向这一合作项目的组织者、国家新药筛选中心主任王明伟发来了贺词。 在我国和其他许多发展中国家,结核病是一种严重危害公众健康的传染病。每年大约有140万人死于结核病。目前,针对结核病的常规化学药物治疗至少需要耗时6个月,且耐药现象日益严重。为此,在世卫组织的支持下,中国、印度、肯尼亚、尼日利亚和美国的科研人员组成合作团队,对结核分枝杆菌的二氢叶酸还原酶开展了高通量筛选和药效学评价,结

    来源:科学时报

    时间:2012-07-13

  • 清华大学施一公最新JBC文章

    生物通报道:来自清华大学生科院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Crystal structure of the yeast metacaspase Yca1”的文章,报道了一种重要的蛋白酶:Yca1 metacaspase的晶体结构(分辨率为1.7 angstrom),并由此分析了这种酶的作用特点。相关成果公布在The 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杂志上。 这项研究由清华大学施一公研究组完成,施一公教授为通讯作者,这是这一研究组在结构生物学研究领域取得了又一重要成果。在哺乳动物中,凋亡被一组蛋白酶caspases定向激活,导致特异性底物断裂,触发细胞死亡。而在酵母中,环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2-07-12

  • 南京医科大发文章:癌症蛋白“双侠”

    生物通报道:来自南京医科大学,英属哥伦比亚大学等处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Prognostic and Predictive Role of JWA and XRCC1 Expressions in Gastric Cancer”的文章,发现人体内的两种蛋白质的指标可用来判断中国人群胃癌患者术后的存活状况,并可预测化疗效果。这一成果已在美国癌症研究协会旗下的Clinical Cancer Research 杂志发表。 这项研究由南京医科大学肿瘤中心周建伟教授领导完成,第一作者为王守宇博士,这一研究组研究方向为环境因素所致DNA损伤和修复的分子调控机制,细胞定向分化与凋亡的分子调控,以及环境应答基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2-07-12

  • 复旦大学PLos ONE公布免疫研究新发现

    生物通报道  来自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的研究人员在免疫学研究中取得新发现,证实酪氨酸磷酸酶(PTP) Shp2在FcεRI聚集后通过激活Fyn和Ras调控了肥大细胞活化,相关论文“Shp2 Activates Fyn and Ras to Regulate RBL-2H3 Mast Cell Activation following FcεRI Aggregation”发表在《Plos ONE》杂志上。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分子医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于敏教授及谢建辉副教授为这篇文章的共同通讯作者。前者的主要研究方向为基于蛋白质构效关系设计研制新型生物技术药物以及肥大细胞分化、增殖和激活过程中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2-07-12

  • 大数据杂志《GigaScience》正式发刊,实现文章与数据结合的创新学术发表模式

    2012年7月12日,华大基因和生物医学中心(BioMed Central)宣布其共同创办的生物学期刊《GigaScience》首刊正式发行。该期刊采用标准全文文献、数据库信息以及信息分析工具相结合的崭新模式,来发表大规模的生物学研究成果,为广大科研工作者提供免费公开的有效数据以及生物学发现等资源。《GigaScience》的正式发行是传统期刊出版业迈向数据全面公开与共享的重要一步,有助于实现科研人员对数据资源最大可能的合理利用,提高数据密集型科研项目的再现性《GigaScience》杂志这种全新的出版模式使读者不仅可以着眼于文献中所得到的科学结论,还可直接通过文献所提供的数据和分析工具对结果

    来源:华大基因

    时间:2012-07-12

  • 非实性肺癌肿瘤负荷定量研究取得新进展

    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医工所医学成像研究中心张丽娟副研究员近期在非实性肺癌肿瘤负荷的定量研究方面取得进展,相关成果发表在Radiology杂志上。倍增时间在判断肿瘤的性质及预后方面具有重要临床意义。不同于实性肿瘤,非实性肺癌在体积增加之前常存在一段不确定的“内生长”期,即肿瘤组织向肺泡内空间填充,组织学上表现为癌细胞沿肺泡表面的增殖,而肿瘤的径线并无改变。这种生长方式使得经典倍增时间计算方法不再适用,长期以来该疾病的临床诊疗也因此颇受困扰。医学影像技术的发展使得使用计算机辅助断层成像在体估算肿瘤负荷成为可能。该研究联合应用医学病理及影像的方法,全面分析了非实型肺癌的内生长模式,并对其肿瘤负荷

    来源: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

    时间:2012-07-12

  • 未来有望根据个体基因差异治病

    从对症下药向根据基因选择治疗方案,“个体化治疗”在提高疗效的同时能最大限度地降低药物的副作用,这样美好的前景让世界各国的医疗专家将目光投向了这一崭新的领域。昨天上午,2012年个体化医疗高淳国际会议举行。会上,与会代表与高淳经济开发区签约,打造江苏首家个性化医疗公共服务平台,同时建立配套院士工作站。来自德国、美国、中国个体化医疗领域的高端化人才就个体化医疗进行了学术交流。 主持江苏首家个性化医疗公共服务平台的专家,是来自华东师范大学分子与化学生物学研究所教授、所长赖立辉教授。赖教授告诉金陵晚报记者,虽然人类基因组图序有99.99%的地方相同,但仍有0.1%的地方不同,这就是人类个体基因的差异。

    来源:金陵晚报

    时间:2012-07-12

  • 二氧化碳:“囚禁”不如利用

    本报讯(记者潘希)把造成气候变暖的“罪魁祸首”二氧化碳打入“地宫”,是国际上“去碳技术”的主要途径。但中国工程院院士、四川大学校长谢和平认为,与其将二氧化碳“囚禁”,不如拿来高效利用。   为了减缓气候变暖,人们曾寄希望于将二氧化碳“囚禁”,注入超过1000米深的永久封存地层,比如地下油气田孔隙、咸水层、废弃煤井或深海海床。这项被称为碳捕获与封存(Carbon Capture and Storage,简称CCS)的技术,一直以来在国际上被认为是温室气体减排中“去碳技术”的主要途径。   然而,“二氧化碳会与地层中原有的岩石、地下水发生化学反应,影响地质结构的长期稳定,甚至诱

    来源:中国科学报

    时间:2012-07-12

  • 研究发现低氧驱动癌症生长

    《分子细胞生物学期刊》(Journal of Molecular Cell Biology)2012年第3期“复杂疾病的系统生物学研究”专辑中发表了一篇美国佐治亚大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系徐鹰教授题为“Hypoxia and miscoupling between reduced energy efficiency and signaling to cell proliferation drive cancer to grow increasingly faster”的论文,报道了细胞内低氧引起能量效率与控制细胞增殖的关系的失调,从而促进肿瘤的快速生长。这一假设与传统认为的“基因突变导致肿瘤生

    来源:中科院

    时间:2012-07-12


页次:1492/2112  共42228篇文章  
分页:[<<][1491][1492][1493][1494][1495][1496][1497][1498][1499][1500][>>][首页][尾页]

2025年04月
303112345
6789101112
13141516171819
20212223242526
27282930123
45678910
高级人才招聘专区
最新招聘信息:

知名企业招聘:

  • 国外动态
  • 国内进展
  • 医药/产业
  • 生态环保
  • 科普/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