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今日动态 > 研究进展/国内
  • 细胞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在上海揭牌

    3月23日,细胞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在上海举行实验室揭牌仪式,并召开国家重点实验室第一届学术委员会第一次会议。科技部基础研究司、中科院计划财务局、上海市科委、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等部门和单位的有关负责同志参加了揭牌仪式和会议。 实验室主任朱学良研究员代表实验室报告了2011年实验室的研究工作和人才引进等重要进展。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王红阳院士做了肿瘤研究进展的特邀学术报告。实验室全体学术委员对有关固定研究组和开放课题研究组的入室申请报告进行了评议,并对实验室的建设和发展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细胞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是科技部批准依托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建设的国家重点实验

    来源:科技部

    时间:2012-04-11

  • 中山医院两项科研成果转让1512万元

    3月27日,中山医院与浙江中科生物医药有限公司的成果转让签约仪式隆重举行。中山医院两项科研成果成功转化,转让合同金额分别为1500万元和12万元。复旦大学、徐汇区卫生局等相关上级部门和中山医院对此次技术成果转让予以高度重视,复旦大学桂永浩副校长、徐汇区卫生局刘诗强局长、中山医院王玉琦院长、朱同玉副院长、复旦大学药学院朱依谆院长、复旦大学科技处孙桂芳主任、中山医院科研处姜红处长、浙江省科学技术厅丁康生副厅长、浙江省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楼仁良书记、杭州市余杭区科技局胡立有副局长、浙江中科生物医药有限公司郑中华董事长、郑慧科总经理等出席签约仪式。此次转让的两项将填补国内外空白的科研成果分别

    来源:中山医院

    时间:2012-04-11

  • 研究破译水稻分蘖调控分子机理

    据中国农业科学院最新消息,由该院作物科学研究所所长万建民领导的课题组,通过花粉培养研究构建了独具特色的一系列水稻突变体材料,对其中一个分蘖显著增加的多分蘖突变体Tiller Enhancer(TE)的基因克隆和功能分析,发现了调控水稻分蘖的一个新的重要分子机制。 据万建民介绍,水稻分蘖是影响水稻产量的一个重要因子,同时分蘖也是植物生物学研究中关于植物株型建成的一个中心议题。其基本原理是,MONOCULM 1(MOC1)编码一个植物特有的GRAS转录因子,控制分蘖芽的起始和生长等过程,是水稻分蘖的主控因子。此前,其自身的调控机理尚不清楚。 通过对TE基因功能的深入研究,万建民

    来源:中国科技网

    时间:2012-04-11

  • NIBS朱冰论文登JBC年度最佳论文

    生物通报道: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通常简称为JBC,中文译名为《生物化学杂志》或《生物化学期刊》,这一杂志创刊于1905年,自1925年起由美国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学会出版。JBC杂志目前同时通过纸版和在线方式每周发行,涉及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的所有领域,是生命科学领域的重要杂志。日前JBC以工作的出色程度及其对研究领域潜在的深远影响为标准,对2011年全年发表在该杂志上的4000多篇文章进行评选,最终评选出20篇2011年度最佳论文。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的朱冰研究组发表的题为“H3K36 methylation antagonizes PRC2 medi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2-04-10

  • 厦门大学Cell Res新文章解析糖代谢机制

    生物通报道  近日来自厦门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研究人员在糖代谢信号机制研究中取得新进展,相关研究论文“The Axin/TNKS complex interacts with KIF3A and is required for insulin-stimulated GLUT4 translocation”在线发布在《细胞研究》(Cell research)杂志上。领导这一研究的是厦门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特聘教授林圣彩博士,其早年毕业于厦门大学生物系,后在美国德克萨斯大学西南医学中心获博士学位,目前任厦门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主要研究领域为细胞生长、死亡,个体发育相关的细胞信号转导方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2-04-10

  • 生物物理所最新PNAS文章

    生物通报道:来自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湖南师范大学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Cryo-EM structure of a transcribing cypovirus”的文章,首次解析了处于转录过程中的双链RNA病毒的近原子分辨率(4.1 Å)三维结构,并构建了这一病毒转录态的全氨基酸原子结构模型。相关成果公布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杂志上。文章的通讯作者是生物物理研究所朱平研究员和程凌鹏副研究员,第一作者是生物物理研究所朱平研究组博士生杨崇文,生物物理研究所季刚高工,孙飞研究组博士生张凯等人参与了电镜成像和原子模型构建工作。湖南师范大学刘红荣教授参与了部分研究工作。病毒的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2-04-10

  • 王文等果蝇基因组进化研究中获进展

    性染色体和B染色体(相对于正常染色体而言不遵循孟德尔遗传分裂规律的染色体)的演化一直是经典遗传学长期未曾研究透彻的重要问题。有意思的是,在一种叫做银额果蝇(Drosophila albomicans)的果蝇物种(如图),新近演化出了非常年轻的性染色体和B染色体,使其成为研究两者的绝佳材料。该果蝇仅有3对染色体,其古老的性染色体和一对常染色体发生融合,使得该对常染色体和性别连锁,相互之间无法重组,成为拥有和古老性染色体同样遗传模式的‘新性染色体’(neo-sex chromosome)。另外,90年代初期王文研究员等人对该果蝇的B染色体研究发现,特定数目的B染色体将对银额果蝇的后代产生显著影响,

    来源:昆明动物所

    时间:2012-04-10

  • 乳腺癌,男性不是绝缘体

    “乳腺癌在男性中发病率很低,属于罕见病例。但从近年来的门诊情况看,男性乳腺发育者正在逐年增多。”在中日友好医院举行的第八次“粉红丝带”俱乐部活动上,该院中西医结合肿瘤内科主任贾立群教授指出,我国有关临床资料统计显示,目前男性乳腺癌的发病率约占全部乳腺癌患者的1%。 根据美国癌症协会公布的数据,目前发现,患乳腺癌的男性占所有男性癌症患者的0.22%,比例虽小但是其增长势头迅猛,在过去25年内增加了25%。雌激素过多引发男性乳腺癌“近20年来,我科诊治过的男性乳腺癌患者有9例,近几年明显增多。”贾立群说,现在科里就有2位男性乳腺癌患者。男性乳腺发育者增加主要与饮食有关。专家在对男性乳腺癌患者的了解

    来源:中国科技网

    时间:2012-04-10

  • 房颤发生机制研究取得进展

    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东方医院陈义汉教授领衔的团队,部分揭示了心房颤动的电学起源和分子起源。他们所开展的《心房颤动发生机制研究》项目近日获得2011年度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据介绍,心房颤动是心房快速地无序激动和无效收缩,属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中国约有1000万名心房颤动患者,人群中1/5的中风由此引起,而老年人口中1/3的中风由此引起。然而房颤究竟如何发生,学术界一直众说纷纭,被称为心脏病领域“尚未征服的冰山”之一。对房颤发生机制的研究已经开展了100多年,曾经诞生多种学说,然而没有一种学说可以系统地解释房颤的发生机制。上世纪末,陈义汉与全球其他研究者同时起步,开始从分子遗传角度探索房颤发

    来源:健康报

    时间:2012-04-10

  • Nature子刊:诱导白血病细胞分化新型化合物

    生物通报道  近日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的研究人员成功从腺花香茶菜(Rabdosia adenantha)中提取出二萜类化合物腺花素(Adenanthin),并证实其可通过直接靶向过氧化还原酶(peroxiredoxin) I/II,诱导白血病细胞分化,由此揭示出了白血病细胞分化的新机理。相关研究论文发表在4月8日的《自然化学生物学》(Nature Chemical Biology)杂志上。领导这一研究的是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院长陈国强教授。其多年来一直致力于白血病细胞分化和凋亡的分子机制及治疗学基础研究,所从事的三氧化二坤治疗急性早幼粒性白血病(APL)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工作获得国际同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2-04-09

  • 陈竺院士发表Lancet文章 直指控烟问题

    生物通报道:来自中国卫生部,世界卫生组织WHO,新西兰奥克兰大学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Tobacco control in China: small steps towards a giant leap”的文章,总结概括了近年来国内在控烟方面的努力,所获得的成绩,以及更多的挑战,相关文章公布在顶级医学杂志《The Lancet》上。文章的通讯作者是卫生部部长陈竺院士,其他两位作者分别是WHO西太平洋地区主任Shin Young-soo,和奥克兰大学Robert Beaglehole。文章指出,在近期颁布的“十二五”规划中,提出了一个新目标,那就是在未来五年内,将人均期望寿命提高1岁。这一计划也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2-04-09

  • 中科院徐星2012连发Nature,Cell子刊文章

    生物通报道:早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古生物与地层学专业的徐星研究员近年来成果斐然,单论在Nature这一顶级杂志上发表重要生物进化方面的成果,他就发表过15篇(包括2012年最新成果),进入2012年,其研究组除了在Nature杂志上又传了好消息,还与首都师范大学等处的研究人员合作,在Cell出版社旗下Current Biology杂志上发表了外寄生昆虫相关成果。在这篇文章中,研究人员发现了来自我国东北地区中侏罗世和早白垩世地层中的两块类似跳蚤的昆虫化石,通过一系列详尽的形态、分类、演化、生态的分析研究,建立了一个新科:似蚤科(Pseudopulicidae),两个新种侏罗似蚤(Pseudopule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2-04-09

  • 北大昌增益教授受邀发表国际刊物综述

    生物通报道:来自北京大学的消息,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昌增益教授在肠道细菌抗酸机制研究方面已经进行了十多年的研究,在国际权威学术刊物上发表多篇研究论文,包括Nature Chemical Biology, 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和Biochemical Journal。近期Cell Press旗下的权威综述刊物Trends in Microbiology主编邀请其撰写了题为 “Chaperone-dependent mechanisms for acid resistance in enteric bacteria”的综述文章,系统总结该领域近年的进展。哺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2-04-09

  • 中国学者最新Nature文章

    生物通报道:来自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等处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A gigantic feathered dinosaur from the Lower Cretaceous of China”的文章,报道了一种新的暴龙类恐龙,这种被命名为华丽羽王龙的食肉恐龙是我国辽西热河生物群迄今发现的体型最大的带羽毛恐龙。其化石上保存了精美的羽毛印痕,这一发现为带羽毛恐龙家族再添一丁。相关成果公布在Nature杂志上。文章的通讯作者是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徐星研究员,徐星研究员早年从北京大学地质学系古生物与地层学专业毕业,后一直深造学习,2003年任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在生物进化方面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2-04-09

  • 朱学良组再发Cell Res解析关键蛋白新作用

    生物通报道:3月底,来自中国科学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的朱学良研究组在Cell Research杂志上发表文章,提出了Nudel作为动力蛋白调节因子的新功能。时隔一个月,这一研究组再次发表题为“Nudel is crucial for the WAVE complex assembly in vivo by selectively promoting subcomplex stability and formation through direct interactions”的文章,描述了这一蛋白通过结合Sra1 和HSPC300亚基,在WAVE复合物的体内组装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真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2-04-09

  • 微生物所创建出利用二氧化碳生物合成丙酮的新途径

    二氧化碳(CO2)既是主要温室气体,又是宝贵的碳资源。创建新的生物合成途径,实现利用太阳能将CO2高效生物转化为石油基化学品,将为解决全球资源和能源问题开辟一条新路,对工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丙酮是重要的有机溶剂和工业原料,是具有代表性的低值、大宗石化产品之一。我国每年的丙酮消耗量超过110万吨,其中一半以上依赖进口。天然蓝细菌可以通过光合作用固定CO2实现快速繁殖,但由于缺乏丙酮生物合成途径,并不能合成丙酮。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李寅研究员和周杰博士研究小组,首先设计了一条从CO2生物合成丙酮的代谢途径,然后对蓝细菌内源的光合固碳模块进行优化、重新分配碳流,进而通过引入与丙酮生物合成相关

    来源:微生物研究所

    时间:2012-04-09

  • 国内首个生物膜用于喉再造手术获成功

    近日,61岁的杨先生查出患喉癌后担心自己再也说不了话了,没想到的是在解放军第463医院做完手术4天后他就能开口说话。而他也成为国内首个“牛心包补片”生物膜用于喉再造的患者。 面对喉再造这一国内外医学难题,463医院耳鼻咽喉科独创转门肌皮瓣技术实现在原发喉癌病人手术切除喉结构同时重建喉功能,即喉功能一期重建术,目前已达2600余例。在此基础上,又率先开展对已失去喉器官的患者进行二次手术即二期喉重建术,发音率达到100%。这项技术属国际领先,目前完成260余例。 去年以来,该中心主任徐振明在研究中发现,喉功能二期重建术用的浅层组织修复膜韧性不够好,创面较大时易出现斑痕和挛缩,并

    来源:中国科技网

    时间:2012-04-09

  • 基因组所设计开发出检测密码子使用偏好的新算法

    近日,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基因组科学与信息重点实验室“****”章张研究员带领其团队,成功设计开发出检测密码子使用偏好(Codon Usage Bias,简称CUB)的新算法:密码子偏差系数模型(Codon Deviation Coefficient,简称CDC)。该研究成果发表在BMC Bioinformatics杂志上。此项工作原创性地将概率论中的交、并、补操作应用到组分分析,用GC含量(S)和嘌呤含量(R)来表示四个核苷酸组分,并在此基础上推导出密码子和氨基酸的组分,从而设计出基于S和R的组分模型,应用该模型考察基因的CUB,进而提出了CDC算法。不同于现有的CAI、ENC等相关算

    来源:北京基因组研究所

    时间:2012-04-09

  • 中山大学Cell子刊文章揭示DNA损伤修复新机制

    生物通报道  近日来自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美国德州大学MD安德森癌症中心发表了题为“Skp2 E3 Ligase Integrates ATM Activation and Homologous Recombination Repair by Ubiquitinating NBS1”的文章,揭示了DNA双链断裂(DSBs)过程中同源重组修复(HRR)的一条重要分子机制。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3月29日Cell出版社旗下《分子细胞》(Molecular cell)杂志上。领导这一研究的是德州大学MD安德森癌症中心的华裔科学家Hui-Kuan Lin博士,他早年毕业于台湾大学,主要从事肿瘤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2-04-06

  • Hepatology:肝癌细胞侵袭机制

    生物通报道  近期,来自厦门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研究人员在肝癌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相关研究成果“Hepatitis B virus X protein stabilizes AIB1 protein and cooperates with it to promote human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cell invasiveness” 于4月2日发表在国际期刊 《Hepatology》(影响因子10.885)上。文章通讯作者是厦门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俞春东教授,其课题组主要从事核受体及其共激活子在肝脏代谢及肝脏疾病中的作用及核受体及其共激活子在炎症反应及自身免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2-04-06


页次:1495/2095  共41881篇文章  
分页:[<<][1491][1492][1493][1494][1495][1496][1497][1498][1499][1500][>>][首页][尾页]

2025年04月
303112345
6789101112
13141516171819
20212223242526
27282930123
45678910
高级人才招聘专区
最新招聘信息:

知名企业招聘:

    • 国外动态
    • 国内进展
    • 医药/产业
    • 生态环保
    • 科普/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