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IBS北生所Cell子刊发表凋亡研究新成果
生物通报道 来自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C. elegans Secreted Lipid-Binding Protein NRF-5 Mediates PS Appearance on Phagocytes for Cell Corpse Engulfment”的文章,报道了一种分泌型脂质结合蛋白NRF-5对凋亡过程中的细胞尸体清除起至关重要的作用。相关成果发布在6月21日Cell杂志旗下的子刊《Current biology》杂志上。文章的通讯作者是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的高级研究员王晓晨博士,其长期从事凋亡细胞吞噬过程调节机制研究,曾取得过一系列突破性的成果,20
-
王晓晨,刘迎芳细胞凋亡研究登国际刊物
生物通报道:来自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中科院生物物理所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Structural Study of TTR-52 Reveals the Functional Mechanisms of a Bridging Molecule in Apoptotic Cell Engulfment”的文章,揭示了了桥联分子介导凋亡细胞吞噬的作用机制。相关成果公布在Gene & Development杂志上。文章的通讯作者分别是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王晓晨研究员(NIBS王晓晨专访:添补空白的细胞凋亡研究),以及生物物理所刘迎芳研究员,第一作者分别为生物物理所康彦勇,梁欢欢博士,以及NIBS
-
张大兵小组植物雄配子体发育分子机理研究获进展
本报讯(记者黄辛)上海交通大学的研究人员经过近8年研究,克隆并鉴定了一个在水稻花粉母细胞中特异表达,却影响其周围的营养层细胞绒毡层发育的分泌性糖蛋白基因MTR1,从而为科学界了解生殖细胞与其营养层细胞间相互关系、协同发育等提供了新的认识。相关成果日前发表于国际期刊《细胞发育》。 植物雄配子体的正常发生和发育直接影响到物种的世代交替,是生物繁殖后代和进化的核心事件之一。其发育过程中的细胞分化以及与周边细胞互作遗传机制的研究,对提高关于植物基本生命现象的认识以及通过作物杂交育种提高农业产量具有重要意义。 虽然目前已克隆和报道了一些特异在绒毡层细胞,或在绒毡层和小孢子母细胞中同时
-
我科学家筛选出易患脓毒症关键靶点
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野战外科研究所第四研究室创伤基础研究课题组助理研究员曾灵、副研究员顾玮等在973科学家蒋建新的带领下,发现并筛选出易患脓毒症的关键靶点,为脓毒症易患性创伤患者早期预测、预警和干预提供了重要的临床依据。相关研究论文日前发表在国际外科领域权威期刊美国《外科学年鉴》上。 脓毒症常常发生在创伤和有严重疾病的患者中,严重时还伴有器官功能障碍、多器官功能衰竭等。课题组用单倍域和标签单核苷酸多态性(SNP)最新理论和技术,从整个脂多糖结合蛋白基因(LBP)范围内筛选出与脓毒症易患性密切关联的标签SNP位点和单倍型,进行基因分型和关联研究。他们以美国国立生物技术信息中心的SNP数据库确定人
-
FOXP3蛋白复合体组装研究获进展
6月14日,国际学术期刊《细胞》子刊Cell Reports在线发表了由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化与细胞所、中科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医学院研究人员合作完成的研究论文Structural and Biological Features of FOXP3 Dimerization Relevant to Regulatory T Cell Function。该研究发现赖氨酸乙酰化调节了FOXP3蛋白复合体组装,并解析出亮氨酸结构域二聚体结构,揭示了FOXP3蛋白相关生理功能的分子基础,对进一步深入理解正常及病理环境下FOXP3复合体组装具有重要指导性意义。FOXP3是决定调节性
-
草莓存在一种能识别炭疽病菌入侵的关键蛋白分子
记者从杭州市农科院获悉,该院生物技术研究所科研人员在最近的研究中发现,草莓植株体内存在一种能够识别炭疽病菌入侵的关键蛋白分子,它可通过诱导木质素的合成来抵御炭疽病的发生。日前,国际蛋白质组学领域权威刊物《蛋白质组学杂志》(Journal of Proteomics)在线发表了这一题为“草莓叶片响应炭疽病菌胁迫的差异蛋白质组学研究”的成果。 草莓炭疽病是草莓苗期的主要病害之一,是一种普遍性的真菌病害。在夏季高温多雨气候条件下,炭疽病发病严重,造成大量死苗,成苗率低,是目前草莓育苗中的世界性难题,严重影响了草莓种植的经济效益。在这一课题中,市农科院生物技术研究所青年科技人员方献平等人,借助比较蛋白
-
PNAS:中国学者直击转基因作物面临的困境
生物通报道:南京农业大学吴益东教授课题组及其合作者的研究揭示了棉铃虫对转基因棉花抗性的遗传多样性,这一国际合作的成果发表在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杂志上。该研究强调了研究和控制昆虫对转基因作物抗性的重要性。广谱杀虫剂喷雾会影响目标害虫意外的生物,为此科学家对棉花和玉米进行了基因工程改造使其能产生苏云金芽孢杆菌Bt的毒素,从而起到杀虫作用。Bt毒素能杀死特定害虫但对其他生物(包括人类)无害。这一环境友好型毒素被制成农药喷雾被使用了数十年,而且自1996年以来转基因Bt作物被大量种植。随着时间流逝,科学家发现适应Bt转基因作物的
-
上海交大Nature子刊文章聚焦重要抑癌基因
生物通报道 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美国桑福德-伯纳姆医学研究所和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研究人员在新研究中首次证实重要肿瘤抑制蛋白PTEN通过SUMO1修饰介导其膜结合调控了肿瘤的形成,并据此阐明了经典PTEN-PI3K-AKT信号通路的最新分子机制。相关论文发布在《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上。文章的通讯作者是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生物化学与分子细胞生物学系课题组组长余健秀教授。黄建副教授及助理实验师闫洁为共同第一作者。参与课题研究的还包括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陈国强、程金科以及美国UCSD冯根生教授等。该研究项目获国家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和上海市
-
中国学者最新PNAS文章
生物通报道:来自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西安文理学院,德州大学等处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Origin and evolution of carnivorism in the Ascomycota (fungi)”的文章,构建了子囊菌门食线虫真菌的发展史,填补了这方面进化研究的空白。相关成果公布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杂志上。 文章的通讯作者是微生物研究所刘杏忠研究员,以及德州大学休斯顿健康科学中心的安志强教授,其中安志强教授是世界著名的微生物学家、免疫学家,现任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健康科学中心(休斯顿)教授,德克萨斯药物研究中心主任。文章的第一作者之一是西安文理学院生物技术学院徐玲玲博士。
-
PLoS等两篇文章解析疾病基因易感性
生物通报道:麻风病是麻风分枝杆菌引起的慢性传染病,是世界上三大慢性传染病(结核、麻风和梅毒)之一。这种疾病在古代几乎令人闻风丧胆,不少名著中都有提及这种疾病。近期来自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的研究人员与其他研究结构合作,接连发表了两篇文章,获得了麻风遗传易感性基因研究新成果。在第一篇“Mitochondrial DNA Copy Number, but Not Haplogroup, Confers a Genetic Susceptibility to Leprosy in Han Chinese from Southwest China”文章中,昆明动物研究所的姚永刚课题组与昆明医学院第一附属
-
盘点清华大学上半年CNS文章
生物通报道:清华大学是我国著名的高等教育学府,近年来其生命科学学院发展迅速,2009年以来,生科院独立实验室负责人已在《细胞》《自然》《科学》等三种国际顶尖期刊上发表了多篇论文,涵盖了结构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神经科学、生物化学、免疫学等多个主流学科,受到多方的关注。今年上半年,清华大学在这些顶级杂志上也发表了多项重要的成果。1月份,颜宁教授、施一公教授和朱健康教授研究组联合发表Science文章,报道了转录激活因子样效应蛋白(TALE)特异识别DNA的分子机理,这提供了TALE蛋白的改造基础,极大地拓宽了TALE蛋白在生物技术应用上的前景。他们选择了一个经过改造的TALE蛋白dHax3,进行结
-
中科院专家发现能与"植物活化石"油杉"共生"的真菌
19日从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获悉,该所在油杉属植物外生菌根菌多样性研究中取得新进展,发现有26种真菌能与云南油杉和铁坚油杉形成外生菌根关系。 许多植物在与真菌长期的协同进化过程中,与真菌形成了互惠共生体—菌根。外生菌根能代替根毛扩大林木根系的营养吸收面积,促进林木的高、径生长,增加林木抗逆性。因此,对外生菌根菌的研究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松科中的冷杉属、黄杉属、铁杉属、云杉属、落叶松属、松属、雪松属及银杉属植物先后被证实能与真菌形成外生菌根,而油杉属是否为外生菌根树种一直未得到证实。 油杉属是东南亚的特有属,被认为是“植物的活化石”,仅分布于中国秦岭以南、雅砻江以东、长
-
曹雪涛院士JBC发表免疫学新成果
生物通报道 来自浙江大学医学院、第二军医大学的研究人员证实E3泛素连接酶Nrdp1通过泛素化和激活转录因子C/EBPβ促进了M2型巨噬细胞极化,相关论文“The E3 ubiquitin ligase Nrdp1 promotes M2 macrophage polarization by ubiquitinating and activating transcription factor C/EBPβ”发布在《生物化学杂志》(JBC)上。领导这一研究的是浙江大学医学院的曹雪涛院士,其0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主要从事肿瘤免疫治疗和分子免疫学方面的研究,以通讯作者在Nature I
-
陈竺Nature Medicine谈中国癌症研究
生物通报道:陈竺院士是我国著名的血液学,分子生物学专家,长期从事人类白血病和基因的研究工作。2007年任国家卫生部部长。近期陈竺院士与其导师王振义院士获得了来自美国癌症研究基金会的 Albert Szent-Györgi奖(2.5万美元),以表彰他们在诱导急性早幼粒白血病APL方面的研究贡献。在会议上陈竺院士谈及了国内的白血病研究进展,以及干细胞研究前景。文章介绍道,在07年成为国家卫生部部长之前,陈竺院士就见证了他的家乡医学方面的巨大变化。作为一名知青,陈竺院士下放到农村,成为了赤脚医生,在那里,他看到了农村地区对基本医疗服务的需求;作为一位研究人员,陈竺院士揭示了全反式维甲酸AT
-
上海生科院张鸣沙组新文章解析空间感知
生物通报道:来自中科院海生科院神经所,郑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等处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Asymmetric influence of egocentric representation onto allocentric perception”的文章,通过心理物理学的实验方法,发现了两种坐标系相互作用的机理。这首次报道了自我中心坐标系的空间信息对物体中心坐标系空间信息的处理速度的影响。相关成果公布在Journal of Neuroscience杂志上。这项研究由张鸣沙研究组领衔完成,参与研究的包括张鸣沙研究员,研究助理刘一宁,以及博士生周阳。这项研究得到科技部“973”项目、中国科学院“****”
-
小RNA或与纤毛病有关
中科院上海生科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朱学良小组揭示了一种由小RNA(小核糖核酸)调控纤毛发生的机制,相关研究成果近日在国际期刊《自然—细胞生物学》在线发表。 纤毛病是细胞上一种叫做纤毛的结构发生功能障碍所导致的疾病,其临床表现有多囊肾、进行性失明和耳聋、智障、内脏倒位(如心脏位于身体右侧)、多指以及肥胖、糖尿病等。研究纤毛发生的调控机制有助于认识纤毛病的发病机理。 已有的研究表明,纤毛的发生首先需要由中心粒在细胞表面形成“基体”,以便微管这种细胞骨架的定向生长;此外,另一种细胞骨架——微丝的某种变化对纤毛发生也很重要。小RNA则是近年来发现的一类能调节细胞内蛋白质表达水平的核糖核酸
-
贺林院士组PLoS获癌症研究进展
生物通报道:来自上海交通大学Bio-X研究院,中科院上海生科院营养科学研究所等处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Dynamic Network of Transcription and Pathway Crosstalk to Reveal Molecular Mechanism of MGd-Treated Human Lung Cancer Cells”的文章,介绍了一种抗癌药物在肺癌治疗过程中的调控网络和分子机制,并解析了参与这一调控网络的转录因子和信号通路之间的相互沟通方式。相关成果公布在PLoS ONE杂志上。文章的通讯作者是上海交通大学贺林院士,以及刑清河(Qinghe Xing,音译),贺
-
便携式禽流感病毒快速检测仪研制成功
6月14日,中国科学院计划财务局组织专家,对由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主持,电子研究所参加的院科研装备研制项目《便携式禽流感病毒快速检测仪的研制》项目进行了验收。该项目在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野生动物疫病研究组何宏轩研究员的主持下,联合中科院电子所崔大付研究员,联合研制开发出了新设备1套,包括SPR快速检测仪和禽流感快速检测生物芯片,申报国家发明专利2项。经过专家现场测试,总体技术水平达到了设计要求。专家组通过现场测试和听取报告,针对项目研究报告、用户检测报告和财务决算报告,进行认真细致的讨论,认为项目组研制的“便携式禽流感病毒快速检测仪”性能达到了实施方案规定的技术指标,同意通过验收。该项目开发了
-
“数字育种”吸引科研人员
日前,两百多位来自国内有关科研院所和种子企业的育种专家和种质资源研究工作者,在京参加了GCP挑战计划举行的中国育种家开放日活动。 活动期间,平常习惯了凭经验培育种子的中国育种专家们学习了如何使用“集成育种平台(IBP)”提供的作物信息系统、电子田间计划书等实用育种工具,以及如何实用GCP的基因型鉴定设施开展经济实用的基因型鉴定工作,感受到了数字育种的神奇。 据中国农业科学院副院长王韧介绍,GCP是国际农业磋商组织于2003年成立的一个挑战计划项目,旨在整合国际农业磋商组织各研究中心以及各成员国的研究力量,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在全球范围内开展作物遗传资源的研究方法和利用途径研究,提高作物育种效率
-
国内首例影像导航颅内异物探取手术成功实施
中国科技网讯 近日,第三军医大学新桥医院神经外科通过采用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神经导航技术,对一位癫痫患者实施了颅内异物探取手术,对癫痫病灶的定位准确度达到了毫米级,对异物实施“精确打击”,解决了致痫灶的解剖学定位难题,能最大限度地减少手术中的损伤和术后并发症,这类手术在国内尚属首例。 患者张某21年前因猎枪走火,导致3颗弹珠进入脑部,去年开始出现癫痫。该院神经外科主任杨辉介绍,由于金属异物在颅内的定位较复杂且存在时间较长后易与周围脑组织形成粘连,为避免对脑组织产生较大创伤,故此次手术使用目前最先进的神经导航技术,根据患者面部特征进行扫描并生成相应的坐标,对异物实施“精确打击”,这也是国内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