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华大学Nature子刊:将Cas9应用于分子克隆
生物通报道 在4月21日的《自然实验手册》(Nature Protocols)杂志上,清华大学的朱听(Ting Zhu)研究员与博士生姜文君(Wenjun Jiang)撰文,详细介绍了利用一种叫做Cas9辅助靶向染色体片段(CATCH)的方法,靶向分离及克隆100kb微生物基因组序列的优化实验方案。朱听研究员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合成生物学、人造细胞;新一代高通量DNA测序、宏基因组学;高通量DNA测序在癌症和传染病等疾病领域中的应用;生命的起源、远古生命与极端条件下生命体的发现与测序。随着各种微生物基因组测序工作的不断完成和序列信息的大量累积,微生物基因组研究的重点已从结
-
北大谢晓亮、白凡发表Cell子刊新文章
生物通报道 来自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研究人员证实,在休眠细菌细胞中增高的外排活性促进了耐药。这一重要的研究发现发布在4月21日的《分子细胞》(Molecular Cell)杂志上。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白凡(Fan Bai)博士及谢晓亮(X. Sunney Xie) 教授是这篇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在接受药物治疗的情况下,尽管大多数的细菌细胞会很快地被杀菌抗生素消灭掉,有一小部分的表型变异体,即“持续细胞”(persisters)会显示出很强的耐药性。1944年,Joseph Bigger在研究青霉素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影响时首先发现并报道了这一现象。之后,人们也在其他的
-
清华大学Cell子刊发表老年痴呆新成果
生物通报道 清华大学的研究人员报告称,他们通过肽引导的泛素-蛋白酶体降解特异性下调了内源性的Tau蛋白。这项研究工作发布在4月21日的《Cell Chemical Biology》杂志上。清华大学化学系的李艳梅(Yan-Mei Li)教授与陈永湘(Yong-Xiang Chen)博士是这篇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李艳梅教授在生物有机磷化学、酶学方法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及生物膜领域有着独到的贡献 , 研究成果曾获教育部提名国家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 二等 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等奖项。阿尔茨海默氏症(AD)是神经系统的一种退行性病变,起病隐袭,早期AD的诊断与正常老人的衰老很难区分,典型的神
-
中国科学家发表的最受关注Nature论文(生物类)
生物通报道:4月20日,2016自然指数排行榜(Nature Index 2016 Tables)正式发布,此次排行榜内容根据2015年1月1日-2015年12月31日数据整理,分为研究机构排行榜,国家地区排行榜,学术研究院排行榜,合作研究院排行榜,以及化学,地球环境科学,物理和生命科学排行榜。这是Nature出版社第三次发布Nature Index,主要依据三种计量方法,其中论文计数 (AC) 指不论一篇文章有一个还是多个作者,每位作者所在的国家或机构都获得1个AC分值;分权式计量(FC)考虑的是每位论文作者的相对贡献;加权分权式计量(WFC)即为FC增加权重。在生命科学类中,排名第一的是哈
-
Cell Res:反向剪接RNA成环与RNA转录的偶联机制
4月19日,国际学术期刊Cell Reports 发表了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陈玲玲研究组与计算生物学研究所杨力研究组最新合作研究论文。此工作深入研究了环形RNA生成与RNA转录的偶联机制,揭示了环形RNA在神经分化过程中表达上调原理。 环形RNA是一类通过反向剪接,即下游剪接位点反向与上游剪接位点连接所形成的闭合环状RNA分子。尽管大多数的环形RNA功能未知,但已有的研究显示其在基因表达调控中发挥重要功能,如作为 microRNA的分子海绵、调控Pol II转录等。另外,研究提示环形RNA在生理过程中同样发挥重要功能,如在神经分化过程中,大量环形RNA分子
-
王红阳院士、王林辉教授Cancer Cell发表lncRNA重要发现
生物通报道 第二军医大学的研究人员证实,外泌体传送的lncARSR通过发挥竞争性内源RNA(ceRNA)作用,在肾癌中促进了舒尼替尼(Sunitinib)耐药。第二军医大学东方肝胆外科医院的王红阳(Hong-yang Wang)院士及长征医院泌尿外科的王林辉(Lin-Hui Wang)教授是这篇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王红阳院士长期从事恶性肿瘤的基础与临床研究,对肿瘤发生发展的分子病理机制和细胞信号转导有重要建树。迄今在Cancer Cell、Nature等有影响的主流期刊发表论文100多篇。王林辉教授在泌尿系肿瘤的诊治特别是肾癌的诊治等方面有一定造诣,近5年来,以通讯作者或第一作者(
-
中国将办世界生命科学大会 13名诺奖得主参加
当今时代,生命科学已经形成了以生物学为核心,融合数学、物理、化学、信息科学及工程技术等多学科的理论、技术与方法的综合性学科,以脑科学、蛋白质科学、基因组科学、系统生物学、大数据与精准医学、合成生物学等为代表的新兴及前沿领域发展日新月异,在更小尺度、更大视野、更深层次上不断取得进步,揭示生命奥秘。医学与材料科学、信息科学等高度交叉融合,正在创建更为简便、更加精准的疾病诊断、治疗、预防的新策略新方法。近年来我国生命科学领域取得了飞速发展,取得了多项突破性研究成果,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全球化合作日益广泛,其迅猛发展态势令国际同行瞩目。作为人口大国,我国的医学与健康、农业与食品安全、环境科学、卫生政策
-
清华陈晔光教授JBC发表自噬研究
生物通报道:4月20日,国际学术期刊《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在线刊登了清华大学陈晔光教授带领的一项最新研究成果,题为“RACK1 promotes Dishevelled degradation via autophagy and antagonizes Wnt signaling”。这项研究表明,RACK1可通过增强Dvl-LC3相互作用,促进Dvl降解,从而将Dvl招募到自噬体上。因此,连同之前的研究表明,RACK1可通过各种机制调节Wnt信号。本文通讯作者、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陈晔光教授,是教育部“****”特聘教授,自2002年回国创建分子细胞
-
杨晓课题组发现胃窦Lgr5阳性干细胞是浸润性胃癌的起始细胞
2016年4月19日,《细胞研究》(Cell Research)杂志在线发表了我国科学家在胃癌细胞起源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Gastric Lgr5+ stem cells are the cellular origin of invasive intestinal-type gastric cancer in mice”。军事医学科学院生物工程研究所/蛋白质组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杨晓课题组的研究人员建立了多种条件基因敲除导致胃癌的小鼠模型,揭示了胃Lgr5阳性干细胞在胃癌发生发展中的重要功能。 胃癌是世界范围内最常见的恶性肿瘤。胃癌的细胞起源是本领
-
南方医科大Nature子刊发表miRNA研究新成果
生物通报道:MicroRNA(miRNA)是长约22nt的非编码RNA,在胚胎发育、细胞分化和器官生成等重要过程中承担着关键性的调控功能。这些短RNA在天然细胞中大量存在,它们能与靶基因的mRNA配对并阻碍其翻译,在转录后水平上调控目标基因的表达。南方医科大学的研究团队发现,一种miRNA(miR-3188)可以调控鼻咽癌的增殖和化疗敏感性。他们在四月二十日的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上发表文章,揭示了miR-3188抑制肿瘤的分子机制。这篇文章的通讯作者是南方医科大学的方唯意(Weiyi Fang)研究员和Zhen Liu。鼻咽癌(NPC)是一种发生于鼻咽粘膜的恶性肿瘤,
-
胡玉欣研究组最新PNAS文章
植物的组织和器官具有很强的再生能力,即已分化的细胞在离体和活体条件下能够获得再生能力,再生出新的器官乃至完整个体。这种再生能力不仅是植物发育可塑性的根本,也是现代植物生物技术的基础。然而,人们对于植物细胞如何获得再生能力仍知之甚少。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胡玉欣研究组的最新研究发现,超长链脂肪酸是限制植物中柱鞘类细胞获得全能性和再生能力的重要信号分子。在超长链脂肪酸的合成存在缺陷时,拟南芥中柱鞘细胞形成愈伤组织的能力明显增强,而施加超长链脂肪酸则能够抑制中柱鞘细胞脱分化形成愈伤组织。进一步研究表明,超长链脂肪酸或其衍生物可能作为细胞层特异的信号物质,通过抑制细胞分生能力重要调控因子ALF4的
-
Nature公布生命科学研究机构排行榜
生物通报道:4月20日,2016自然指数排行榜(Nature Index 2016 Tables)正式发布,此次排行榜内容根据2015年1月1日-2015年12月31日数据整理,分为研究机构排行榜,国家地区排行榜,学术研究院排行榜,合作研究院排行榜,以及化学,地球环境科学,物理和生命科学排行榜。在生命科学研究领域,排名第一的是哈佛大学,其次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第三是斯坦福大学,排名前十位中,唯一入选的亚洲研究机构就是中科院,以下是前十名排名:中国科学院是1949年伴随着新中国的诞生而成立的,这一庞大的研究机构目前拥有12个分院、100多家科研院所、3所大学(与上海市共建上海科技大学)、1
-
MERS疫情不同城市风险的回顾性评估与探讨
生物通“核心刊物”迎来了新期刊:科学通报,中国科学C辑:生命科学,这两份期刊均是由中国科学院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共同主办的,我国学术期刊中的知名品牌,被国内外各主要检索系统收录,如国内的《中国科学论文与引文数据库》(CSTPCD)、《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等;美国的SCI、CA、EI,英国的SA,日本的《科技文献速报》等。目前针对每期的重点内容,生物通将展开详细推荐,欢迎读者共同参与……生物通报道:2015年5月20日, 韩国报告了首例实验室确诊的中东呼吸综合征(MERS)病例, 并发生了中东地区之外最大规模的MERS暴发疫情, 导致中国出现了由韩国传入的首例MERS病例. 为了
-
叶玉如院士:发现老年痴呆新疗法
生物通报道 由香港科技大学和英国格拉斯哥大学的科学家们领导的一项研究发现,一种叫做IL-33的蛋白可以逆转小鼠阿尔茨海默病样的病状和认知功能下降。这项研究发表在4月18日的《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上。中科院院士、香港科技大学叶玉如(Nancy Y Ip)教授,及格拉斯哥大学感染、免疫与炎症研究所的Eddy Liew教授是这项研究的共同领导者。叶玉如教授主要研究神经营养因子与神经元发育之间的关系。2004年,因在神经科学领域的重要发现获“世界杰出女科学家奖”。200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12年,叶玉如院士领导研究人员证实了Cdk5介导的TrkB磷酸化作用是活动依赖性
-
军事医学科学院发表癌症研究新成果
生物通报道:胃癌(GC)是全世界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居全球恶性肿瘤第4位,病死率居全球恶性肿瘤第2位。这种癌症预后差,治疗选择也相当有限。迄今为止人们还不清楚胃癌的细胞起源。军事医学科学院的研究团队四月十九日在Cell Research杂志上发表文章证实,侵袭性的肠型胃癌(IGC)起源于胃部的Lgr5+干细胞。文章的通讯作者是军事医学科学院生物工程研究所的杨晓(Xiao Yang)研究员和滕艳(Yan Teng)副研究员。Lgr5是人们鉴定的首个胃干细胞标志,不过Lgr5+干细胞在恶性胃癌中的作用还不明确。研究人员在小鼠胃部的Lgr5+干细胞中删除了Smad4和PTEN。这些小鼠的胃窦
-
上海生科院最新PNAS文章
4月19日,《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杂志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巫永睿研究组题为Gene duplication confers enhanced expression of 27-kDa γ-zein for endosperm modification in quality protein maize 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发现优质蛋白玉米在人工选育过程中27-kDa γ-zein(伽马醇溶蛋白)基因拷贝数变异的最新研究进展。 优质蛋白玉米(Quality Protein Maize, QPM)是以o2 突变体为基础选育的高赖氨酸硬质胚乳玉米,改善了非
-
高福、施一等解析寨卡病毒蛋白晶体结构
近日,《自然—结构和分子生物学》网络版发表了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员施一和中科院院士高福团队最新发现的寨卡病毒(ZIKV)的非结构蛋白1(NS1)的分子结构,并提供了一个原子层面的图像。NS1参与了例如登革热、西尼罗河病毒等疾病的发病机制当中。蚊子传播的寨卡病毒目前正在美洲流行。虽然寨卡病毒的感染通常只引发轻微的症状,但是该病毒被认为与小头症相关——新生儿会有异常小的头以及和一种罕见自身免疫疾病吉兰·巴雷综合征也相关,这也是为何世界卫生组织宣布寨卡病毒的流行是一个公共卫生紧急状况。寨卡病毒是一种和登革热与西尼罗河病毒同属的黄病毒属病毒。登革热病毒中的NS1对于发病机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此蛋白也
-
中外科学家Nature发布基因组测序重大成果
生物通报道 由来自挪威生命科学大学、华大基因研究院(BGI)、瑞典于默奥大学等二十多家机构的研究人员组成的一个国际研究小组,在一项大型项目中绘制出了鲑鱼(salmon)的全基因组图谱。发表在4月18日《自然》(Nature)杂志上的研究结果,为保护鲑鱼养殖场免受病毒侵袭,及未来保存野生鲑鱼物种提供了更好的机会。瑞典于默奥大学访问教授、挪威生命科学大学教授Torgeir Hvidsten说:“在鲑鱼基因组中每个基因都有两个拷贝。有人推测这些拷贝给予了进化形成鲑鱼某些特异性状必需的完全自由,如鲑鱼红色的肉质,年轻时生活在淡水中及成年时生活在海水中的能力。”这一研究项目是由来
-
高福院士Nature子刊发表重要成果
生物通报道 在高福(George F Gao)院士和施一(Yi Shi)副研究员的领导下,来自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中科院北京生命科学研究院的研究人员通过解析寨卡病毒(Zika virus,ZIKV)NS1结构,揭示出了黄病毒属(Flavivirus)间静电表面的多样性。这一研究成果发布在4月18日的《自然结构与分子生物学》(Nature Structural & Molecular Biology)杂志上。ZIKV是黄病毒属成员,通过伊蚊传播给人类。ZIKV是在1947年的非洲首次分离出来,通常在非洲和亚洲的热带地区传播。2013-2014年法属玻里尼西亚爆发大规模的寨
-
浙江大学Nature子刊发表研究新成果
生物通报道:浙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研究团队最近在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上发表了可变剪接研究的新成果,可以帮助人们进一步了解剪接异构体的惊人多样性。文章的通讯作者是浙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金勇丰(Yongfeng Jin)教授。可变剪接能从单个基因组位点产生数量惊人的异构体,果蝇Dscam1和脊椎动物Pcdhs是两个经典范例。在黑腹果蝇中Dscam1通过互斥剪接编码38,016个不同的异构体,而脊椎动物Pcdhs通过可变启动子生成异构体多样性。研究人员揭示了螯肢动物中的一个Dscam基因家族,这些Dscam基因比较短而且具有串联排列的5′表达盒(cassettes)。这些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