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今日动态 > 研究进展/国内
  • 北京生科所11月连发两篇文章

    生物通报道:被称为中国科研体制改革试验田的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成立不过短短6年,却已成为国内生命科学领域研究的排头兵,发表的论文数量和影响因子均居国内前列,不断在科研领域刷新纪录。近期其两个研究组又接连发表文章,获得真核生物H/ACA复合物、RNA介导DNA甲基化方面的最新进展。首先在题为“Reconstitution and structural analysis of the yeast box H/ACA RNA-guided pseudouridine synthase”的文章,首次利用重组表达的蛋白质和RNA在体外组装了有催化活性的酵母H/ACA复合物,发现了许多真核生物H/ACA复合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1-11-18

  • 武汉植物园在种子萌发的蛋白质组学研究方面取得新成果

    种子萌发是种子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的早期阶段,是个体发育中最为关键的时期,直接影响到后期的出苗、生长和结实等。种子萌发涉及到细胞膜系统修复、贮藏物代谢、DNA复制与配对等一系列复杂的生理生化反应和信号传导,对这一生理过程的分子机制进行探讨,一直是现代种子生物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中科院武汉植物园资源植物繁殖生物学课题组助理研究员何冬丽在杨平仿研究员的指导下,利用LC-MS/MS技术对水稻种子萌发早期的全蛋白谱进行了分析,研究了水稻种子在萌发过程中的蛋白质表达谱的变化特点,并综合构建了目前最全面的种子萌发初期的相关代谢与调控图。 该研究首次阐明了糖酵解过程供给生物能对于种子萌发的重要作用,发现了种子

    来源:武汉植物园

    时间:2011-11-18

  • 中国科学家发现71个新抗菌肽家族

       从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获悉,中国科学家从臭蛙皮肤分泌物里识别出728条不同的成熟抗菌肽分子。这些抗菌肽被分为97个家族,其中71个家族为首次命名。      参与此研究项目的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副研究员李文辉介绍,新发现的抗菌肽分子将为新型抗菌肽药物设计提供大量新的模板,有助于研制新型抗菌药物。      抗菌肽广泛分布于动植物体内,是生物天然免疫系统的重要部分。近年来,随着传统抗生素的大量使用,在临床上出现各种各样的耐药菌株,利用抗菌肽研发的新型抗菌药物具有毒副作用小、不易产生耐药性

    来源:新华网

    时间:2011-11-18

  • 南开大学生科院同期两篇JI文章

    生物通报道:来自南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第三军医大学的研究人员在之前研究的基础上,发表了题为“Regulatory Role of Vγ1 γδ T Cells in Tumor Immunity through IL-4 Production”等两篇文章,介绍了适应性免疫系统重要成员:γδ T细胞的新成果,这两篇文章同期发表在the Journal of Immunology(JI)上。JI为美国免疫学家协会(AAI)主办的刊物,1916年创刊以来一直是免疫学界最权威的杂志之一。文章的通讯作者是南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尹芝南教授,其早年毕业于湖北医科大学,2007年3月应聘为南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1-11-17

  • 饶子和研究组2011连发JBC,PLoS文章

    生物通报道:饶子和教授是我国著名的分子生物物理与结构生物学家,研究组主要研究方向是蛋白质结构分析,曾发现了多个重要蛋白的结构,成果公布在Nature,Cell等顶级杂志上。今年其研究组与其他研究组合作,接连发表了多项成果,包括Smurf1泛素连接酶、诺罗病毒与Lewis型人类组织血型抗原受体结合特异性等。在“Pivotal role of the C2 domain of the Smurf1 ubiquitin ligase in substrate selection”这篇文章中,饶子和院士研究组与贺福初院士研究组合作,发现了一种重要的泛素连接酶:Smurf1新作用机制。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1-11-17

  • 浙大DNA Repair新文章解析DNA修复机制

    生物通报道  近期来自浙江大学生命科学研究院、韩国成均馆大学、香港大学和美国M.D.安德森癌症中心的研究人员联合发表了题为“RAD18-BRCTx interaction is required for efficient repair of UV-induced DNA damage”的研究论文,揭示了RAD18蛋白通过与BRCTx互作参与DNA损伤的复制后修复的作用机制。这一成果发表在DNA Repair杂志上。浙江大学生命科学研究院的黄俊教授和美国M.D.安德森癌症中心陈俊杰教授为这篇文章的共同通讯作者。浙江大学生命科学研究院的刘婷博士和研究生陈红霞分别是这篇文章的第一和第二作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1-11-17

  • 中科院两研究组合作获抗肝癌药物新成果

    生物通报道:来自中科院上海生科院营养所,药物研究所,以及美国梅奥临床医学院等处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Iron deprivation suppresses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growth in experimental studies”的文章,发现了抗癌小分子药物:新型铁螯合剂TSC24(thiosemicarbazone-24)的作用新机制,这将为肝癌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新思路。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国际学术期刊Clinical Cancer Research上。这项研究由上海生科院营养所王慧研究组与药物所柳红研究组合作完成,得到了国家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中国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1-11-17

  • 全球众多科学家齐聚深圳,共商基因组学未来发展

    2011年11月15日,为期3天的“第六届国际基因组学大会(6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Genomics)”在深圳大梅沙东部华侨城茵特拉根酒店圆满落幕。本次大会由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简称华大基因)主办,《GigaScience》杂志、约翰•霍普金斯医学院、遗传工程和生物技术新闻杂志(GEN)协办。来自世界各地的500多位专家学者云集深圳,围绕“DNA测序技术”、“转录组学”、“表观基因组学”和“生物信息学与云计算”等主题,深入探讨了基因组学的发展趋势及其在农业、微生物、生态、人类健康与个体化医疗、合成生物学等领域的研究进展及应用前景。据悉,华大基

    来源:华大基因

    时间:2011-11-17

  • 纳米操作机器人在癌症靶向治疗中的应用研究取得新进展

    我国自然科学领域重要权威学术期刊《科学通报》,在最新一期以封面专题的形式报道了中科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微纳米课题组利用纳米操作机器人,在癌症靶向治疗研究方面的科研成果。纳米操作机器人可定义为能够对纳米尺度物体实现有效操控的机电系统,与宏观机器人相比,它具有超级灵敏、超高精确等特点,可以在极微小尺度下完成宏观机器人无法实现的各种观测、表征和操控功能。2005年,沈阳自动化研究所建立了我国第一台纳米操作机器人系统,并在此基础上率先开展了与生命科学相交叉的前沿科学研究,在癌症临床治疗方面的应用正是这样一个例子。众所周知,癌症是威胁人类健康的头号杀手,而恶性淋巴瘤则是全球常见癌症之一。我国每年新增病人8

    来源:沈阳自动化研究所

    时间:2011-11-17

  • 武汉大学刘天罡教授发表PNAS新文章

    生物通报道  近期来自美国斯坦福大学和武汉大学的研究人员展开合作在脂肪酸合成优化研究中取得突破性进展,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上。来自美国斯坦福大学的Chaitan Kholsa教授和武汉大学的刘天罡教授为这篇文章的共同通讯作者。刘天罡教授早年毕业于山东大学。攻读硕士及博士学位期间师从上海交通大学邓子新院士,后赴美国布朗大学化学系David E. Cane教授实验室和美国斯坦福大学化学系Chaitan Khosla院士实验室开展研究工作。于2010年9月回国加入到武汉大学药学院邓子新院士团队任教授。先后在Science,Metabolic Engi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1-11-16

  • 上海两研究组新成果登国际权威刊物

    生物通报道:来自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以及上海第六人民医院的两个研究组分别在国际肿瘤权威期刊《JCO》,以及《J. Med. Chem.》杂志上发表文章,获得了维生素D摄入与大肠癌发病关联,以及全新作用机制的新型抗菌药物方面的新成果。来自上海第六人民医院外科马延磊博士在导师秦环龙教授指导下,完成了题为“Association between vitamin D and risk of colorectal cancer: a systematic review of prospective studies”的文章,他们通过系统综述18个前瞻性临床研究,涵盖英国、新西兰、德国等多国人群,包含了1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1-11-16

  • 华大基因与美国俄勒冈州立大学联手植物疫霉菌基因组研究

    2011年11月15日,华大基因和美国俄勒冈州立大学签署合作协议,宣布双方将共同完成9种植物疫霉菌的全基因组测序和转录组分析工作。据悉,此次合作是疫霉菌基因组测序联盟研究项目的一部分,该联盟计划最终完成疫霉菌的150个基因组和300个转录组测序及分析工作。本次合作开启了华大基因和疫霉菌基因组测序联盟合作的新纪元,旨在通过对所有已发现的植物疫霉菌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和转录组分析,为植物尤其是农作物疫霉菌类植物病原菌防治提供科研基础。疫霉菌基因组测序联盟由即将上任俄勒冈州立大学基因组研究与生物计算中心主任的国际著名植物病理学家Brett Tyler博士发起,并获得了包含全球12位疫霉菌研究专家的顾问委

    来源:华大基因

    时间:2011-11-16

  • 中美联合开展人工合成酵母基因组研究

    深圳华大基因与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14日在此间召开的第六届国际基因组学大会(ICG-6)上签署《人工合成酵母基因组研究与教育合作协议》,宣布双方将联合开展人工合成酵母基因组研究,有望加速合成生物学发展。 在合成生物学研究中,酿酒酵母基因组人工合成计划(SC2.0  Project)是人类首次尝试改造和从头合成真核生物。研究人员把经过设计的人工合成染色体导入酿酒酵母中,并保证带有人工合成染色体的酵母菌仍能够正常存活。 据此协议,华大基因的研究人员还可到霍普金斯大学进行实习培训,学习合成生物学方面的专业知识。 合成生物学是建立在基因组学、生物信息学、系统生物学等学科基础之上的现代生物

    来源:中新社

    时间:2011-11-16

  • 诺奖对我国免疫学发展的启示

    作者:王璞玥 杜生明     诺贝尔奖项的个别领域虽出于意识形态偏见和政治需要违背了其宗旨,但在自然科学领域很具导向性、激励性和认可度。2011年10月3日,美国科学家布鲁斯•博伊特勒、生于卢森堡的法国籍科学家朱尔斯•霍夫曼以及加拿大科学家拉尔夫•斯坦曼因在免疫系统研究领域的贡献共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此次颁奖进一步表明了免疫学研究在一段时间内仍然是国际生命科学研究最为活跃的前沿之一。而我国免疫学经过几代人的不断努力,虽然在国际前沿领域有了一定影响力,但还存在研究体系创新不够、盲目追踪前沿、领军型人才较少等问题。因此,要正视我国免疫学面临的机遇和挑

    来源:科学时报

    时间:2011-11-16

  • 清华大学封面文章获抗癌新成果

    生物通报道:来自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生命与健康学部等处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Nanoformulation of D-α-tocopheryl polyethylene glycol 1000 succinate-b-poly(ε-caprolactone-ran-glycolide) diblock copolymer for breast cancer therapy”的文章,最新设计并成功合成了一种新型生物可降解共聚物,使之成为一种优良的纳米抗癌药物制剂的材料即药用辅料。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国际知名交叉学科期刊《Integrative BIology》封面上。这项研究由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1-11-15

  • 北京生科所《EMBO Reports》解析表观遗传学

    生物通报道  2011年11月4日,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在《EMBO reports》杂志在线发表题为“A model for mitotic inheritance of histone lysine methylation”的文章,报道了有丝分裂细胞周期中组蛋白甲基化修饰的重建和保持的机制。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的朱冰博士和陈涉博士为文章的共同通讯作者,徐墨博士为文章第一作者,其他作者还有王维香博士。该项研究获得了科技部973计划和北京市科委资助。组蛋白赖氨酸甲基化修饰参与多种以染色质为模板的生物学过程的调控。新装配入染色质的组蛋白几乎不带有甲基化修饰。在细胞周期S期,DNA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1-11-15

  • 中科院PLoS ONE发现新生物标记

    生物通报道:来自中科院上海巴斯德所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Mice with Different Susceptibility to Japanese Encephalitis Virus Infection Show Selective Neutralizing Antibody Response and Myeloid Cell Infectivity”的文章,通过对不同品系小鼠体内感染JEV的深入研究,发现了小鼠对JEV病毒不同易感性的生物学标记,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PLoS ONE杂志上。这篇文章由杜文圣(Vincent Deubel)研究员指导王恺博士完成,杜文圣研究员是中科院上海巴斯德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1-11-15

  • Microbial Pathogenesis:小鼠脑组织microRNA表达谱因狂犬病毒感染而发生变化

    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实验动物研究所夏咸柱院士领衔的课题组在Microbial Pathogenesis上发表了最新科研成果*。为了揭示狂犬病毒(Rabies Virus,RABV)的发病机理,作者进行了包括miRNA微阵列芯片(由联川生物公司提供服务)。检测miRNA表达谱在内的一系列研究来探寻RABV感染小鼠大脑引起的宿主miRNA表达谱的变化与病毒侵染的相互作用关系。microNRA(miRNA)是细胞内内源性表达的小RNA分子(≈22 nt),它们可以调控基因表达。近期的研究证实miRNA在病毒-宿主细胞的相互作用中起着关键作用。RABV对恒温动物的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

    来源:联川生物

    时间:2011-11-15

  • 微生物所在内生真菌的腐生功能研究方面获得新进展

    内生真菌是一类生活在植物健康组织内部的真菌。在自然界中,几乎所有的绿色植物体内都发现有内生真菌生活,而它们特殊的生态位生活环境、独特的生态功能、高度的多样性以及丰富的次生代谢产物也吸引了不同领域众多学者的注意。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真菌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郭良栋研究员领导的课题组,是我国较早开展内生真菌研究的实验室之一。他们在研究元宝槭(Acer truncatum Bunge)的内生真菌群落时,对其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做出进一步的阐释。研究发现,部分内生真菌在植物组织凋落后,将改变其生活史,营腐生生活。相对那些在内生真菌群落中少量出现的稀有种而言,群落中占优势地位的常见种对凋落植物组织的降解能力更

    来源:微生物研究所

    时间:2011-11-15

  • 北大人民医院妇科肿瘤中心:
    可用于中国人群的全新卵巢癌标志物——HE4

    生物通报道:来自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妇科肿瘤中心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Human epididymis protein 4 (HE4) as a serum tumor biomarker in patients with ovarian carcinoma”的文章,介绍了一种卵巢癌诊断新标志物:HE4,这种蛋白在早期卵巢癌诊断中灵敏度和特异性都优于目前常用的标记物CA125,这项研究证明了在中国人群中,HE4这一标记物同样具有优越性。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国际妇科癌症杂志》(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ynecological Cancer)上。卵巢癌近年来发病率越来越高,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1-11-14


页次:1504/2079  共41568篇文章  
分页:[<<][1501][1502][1503][1504][1505][1506][1507][1508][1509][1510][>>][首页][尾页]

2025年04月
303112345
6789101112
13141516171819
20212223242526
27282930123
45678910
高级人才招聘专区
最新招聘信息:

知名企业招聘:

  • 国外动态
  • 国内进展
  • 医药/产业
  • 生态环保
  • 科普/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