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今日动态 > 研究进展/国内
  • 南开大学Cancer Research发表癌症研究新发现

    生物通报道  来自南开大学药学院、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等机构的研究人员证实,在乳腺癌中人类RHBDF1抑制了氧气非依赖性的HIF-1α降解。这一研究发现发表在近日的《癌症研究》(Cancer Research)杂志上。南开大学药学院特聘教授、973计划首席科学家李鲁远(Lu-Yuan Li)是这篇论文的通讯作者。李教授的主要科学贡献是发现了内皮细胞生长抑制因子TNFSF15及相关功能研究。已在生物化学、肿瘤生物学、血管生物学、免疫学等领域主要科学杂志上发表论文30余篇,专利多项。肿瘤的发生、发展与细胞的过度增殖和凋亡的减少有关,肿瘤细胞无限制的增殖是其主要的特征,而细胞增殖需要大量耗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4-03-27

  • 973首席科学家Hepatology发表乙肝研究新文章

    生物通报道  来自解放军第302医院、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等机构的研究人员证实,IL-22通过招募Th17细胞加重了慢性肝炎和肝纤维化。这一研究发现在线发表在3月的国际著名肝脏疾病杂志Hepatology(最新影响因子12.003)上。解放军第302医院肝病内科主任医师王福生(Fu-Sheng Wang)教授是这篇论文的通讯作者。  王福生是全国知名的肝病和艾滋病专家,国家973项目肝病首席科学家。其擅长慢性肝炎、肝癌和艾滋病的细胞免疫及抗病毒治疗,已发表科学论文200余篇。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乙肝,是一种由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机体后所引起的疾病。据世界性卫生组织报道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4-03-27

  • 中科院Cell Res揭示DNA修复新机制

    生物通报道  来自中科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清华大学的研究人员证实,Ago2通过同源重组促进了Rad51招募以及DNA双链断裂修复。这一研究发现发表在3月25日的《细胞研究》(Cell Research)杂志上。中科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的杨运桂 (Yun-Gui Yang)研究员和清华大学的戚益军(Yijun Qi)教授是这篇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前者的主要研究方向为基因组结构域稳定性机制。后者的研究兴趣为以拟南芥、水稻和衣藻为模式生物,研究RNAi的作用机理和功能。DNA作为细胞生命活动最重要的遗传物质,保持其分子结构的完整性和稳定性对于细胞的存活和正常生理功能的发挥具有重要意义。包括电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4-03-27

  • 城市环境所水库型饮用水水源地浮游生物研究获进展

        湖库型饮用水水源地富营养化已经成为一个全球面临的重大水环境问题。近年来,由于地下水不足以及河流污染日趋严重,远离大城市的水库逐渐成为重要的饮用水水源。我国是世界上水库最多的国家,根据水利部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水库型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90%,主要存在的问题是水体富营养化。事实上,在淡水生态系统中,人为输入的氮素营养物在从河流、湖泊汇集到海洋的过程中,多达75%的氮通过反硝化被释放至大气。因此,利用反硝化过程降低淡水生态系统氮素为减缓和控制水体富营养化提供了新思路,相关的微生物生态过程研究逐步成为国际学术界的研究热点。   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

    来源:中国科学院

    时间:2014-03-27

  • 上海生科院首次揭示一条新lncRNA调控MYC转录的新机制

        3月25日,国际学术期刊《细胞研究》(Cell Research)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陈玲玲研究组的最新研究论文Human colorectal cancer-specific CCAT1-L lncRNA regulates long-range chromatin interactions at the MYC locus 。研究发现并揭示了一条结肠癌特异表达的长非编码RNA(CCAT1-L)通过参与染色质高级结构维持实现对MYC基因转录调控的分子机制。   该研究通过对结肠癌病人临床样品的全基因组

    来源:中国科学院

    时间:2014-03-27

  • 北师大在Nature子刊发文阐明钙水平感受器STIM激活Orai的分子机制

    STIM是位于内质网上的钙水平的感受器,可以感受内质网内钙水平的降低,进而通过直接物理性的相互作用结合并打开细胞膜上的Orai钙离子通道,引起持续性的钙内流。STIM及Orai介导的这一钙内流会改变基因的表达水平,影响细胞增殖分化以及免疫细胞的功能,与众多免疫疾病及心血管疾病发生密切相关。王友军教授与其合作者确定了STIM蛋白用于结合Orai的片段,并进一步揭示了STIM蛋白上用于门控Orai的一个关键氨基酸,阐明STIM激活Orai的分子机制。该项研究极大地推进了当前对STIM激活Orai分子机制的理解,对于进一步揭示细胞内钙水平的调节机制有着重要意义,并为钙水平变化引起的人类相关疾病发生机

    来源:北京师范大学

    时间:2014-03-27

  • 非小细胞肺癌检测有新标志物

    日前,南京医科大学潘世扬教授团队研究发现了一种针对非小细胞肺癌的特异性蛋白靶标SP70。研究显示,SP70存在于癌细胞的胞膜和胞浆,可促进癌细胞增殖,因此可将它用作肺癌检测诊断的分子靶标,同时也是抗肺癌治疗靶点。该研究相关论文已在《公共科学图书馆·综合》、《中华检验》等杂志上发表。 非小细胞肺癌包括鳞癌、腺癌、大细胞癌等,约占肺癌总数的80%~85%。由于缺少有效的早期筛选和诊断标志物,80%的肺癌患者在确诊时已经是晚期,失去了最佳的治疗时间。 潘世扬团队目前建立了ELISA、免疫组化、胶体金试纸条、免疫荧光和SCLCC(特异性循环肺癌细胞)等多种检测方法,用来检测SP70。其中,SCLCC循

    来源:健康报

    时间:2014-03-27

  • 科学家揭示肾癌发病机制

    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基因组学与信息重点实验室刘江课题组与美国芝加哥大学研究人员合作,在肾癌发病机制研究中取得新进展,揭示在低氧生理条件下,核蛋白SPOP的过表达和错误定位是引发肾癌的核心因素。相关论文近日在《癌细胞》杂志在线发表。 肾癌是泌尿生殖系常见恶性肿瘤之一,约占成人恶性肿瘤的3%,死亡率占癌症死亡的2%。目前肾癌最主要的治疗方法是肾根治性手术切除,然而肾癌起病隐匿,往往缺乏早期临床表现。大约30%的肾癌患者在确诊时已经发生转移,并且肾癌对放疗、化疗均不敏感。因此,急需深入探索肾癌发病的分子机制,找到肾癌早期诊断和治疗的分子靶标。 肾透明细胞癌是肾癌最常见的病理

    来源:中国科学报

    时间:2014-03-27

  • 研究发现调控乳腺癌骨转移作用机制

    中科院上海生科院健康科学研究所胡国宏研究组与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杨其峰研究组在一项合作完成的研究中,发现通过抑制SMAD3连接区域的磷酸化,降低TGFβ诱导的PTHLH表达水平,可阻碍乳腺癌的骨转移进程。相关研究成果近日在线发表于《临床研究杂志》。 据了解,约70%的晚期乳腺癌病人会发生骨转移。乳腺癌发生骨转移可能会给病人带来疼痛、骨折和高钙血等症状,极大地降低了病人生活质量。因此开发出有效阻止乳腺癌骨转移的药物迫在眉睫。 在胡国宏研究员的指导下,博士生王宇峰等与齐鲁医院合作,利用具有不同骨转移能力的乳腺癌细胞亚系作为模型,结合小动物活体成像的检测,发现DLC1可在乳腺癌骨转移

    来源:中国科学报

    时间:2014-03-27

  • 研究探明普通野生稻氮磷元素地理变异程度

    近日,中科院武汉植物园的科研人员在普通野生稻化学计量特征的地理格局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探明了普通野生稻氮磷元素地理变异程度。相关成果日前发表于《植物生物学》。 对于国家二级保护植物普通野生稻来说,其广泛的地理分布与环境异质性,可影响其化学计量特征的地理梯度变异。对相关地理格局的研究,有利于进一步了解普通野生稻—养分关系,区分气候和土壤因子的相对贡献,最终获悉普通野生稻应对环境变化的适应策略。 为此,该植物园的科研人员考察了我国6个省份34个普通野生稻的自然种群,并开展了同质园移栽试验。他们通过分析叶片养分特征(氮、磷含量)与地理分布和环境变量的关系,评估了普通野生稻氮、磷元

    来源:中国科学报

    时间:2014-03-27

  • 研究揭示新的肿瘤靶标

     肿瘤目前是世界人口死亡的第一原因。中国每年因肿瘤死亡的人数超过200万。除了传统的放化疗等方法外,靶向治疗是肿瘤临床的研究热点及发展趋势。该治疗方法是通过药物选择性抑制肿瘤细胞特异的分子靶标的功能,来抑制肿瘤生长,而不杀伤或较少损伤正常细胞。相比传统放化疗方法,靶向治疗具有耐受性好、毒副作用轻微的特点。因此找到合适的肿瘤靶标是靶向治疗的基础和关键。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生物信息与系统生物学实验室李功华博士在黄京飞研究员的指导下,建立了一个新的系统生物学模型来发掘肿瘤靶标。基于该模型,该研究组预测了50个针对肺癌的靶标。结果表明在预测的前20个靶标中,有19个是已知的肿瘤靶标,提示该数学

    来源:昆明动物研究所

    时间:2014-03-27

  • 中山大学Hepatology揭示癌症转移新机制

    生物通报道  来自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的研究人员证实,小分子miR-214通过调控FGFR1的表达负向调控了结直肠癌肝转移。这一重要研究发现已被在国际著名肝脏疾病杂志Hepatology(最新影响因子12.003)接受并在线发布。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副主任徐瑞华(Rui-hua Xu)是这篇论文的通讯作者。徐教授长期从事肿瘤内科治疗(化学治疗、靶向治疗)的临床工作及抗癌药物研究。特别擅长消化道肿瘤(肠癌、胃癌、食道癌、胰腺癌、肝癌)的治疗及研究。在国内外重要期刊共发表文章100余篇,其中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60余篇。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又称大肠癌,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4-03-26

  • 复旦大学Cancer Res发表癌症新文章

    生物通报道  来自复旦大学的研究人员证实,核不均一核糖蛋AB(hnRNPAB)通过转录激活Snail诱导了肝癌上皮间质转化并促进了癌转移。这一研究发现发表在3月17日的《癌症研究》(Cancer research)杂志上。原发性肝癌(主要为肝细胞癌)是全球发病率和死亡率均较高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居第五位,病死率居第三位。在我国每年新诊断的肝癌约占全世界的55%,其死亡率在我国恶性肿瘤中位列第二位。随着诊断技术及治疗手段的进步,近二十年来疗效已经有了一定的提高,但肝癌的转移复发仍是影响长期疗效的重要阻碍。因此深入研究肝癌转移复发机制、探索有效预测肿瘤复发的分子标志物和积极抗复发治疗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4-03-26

  • 复旦大学最新评述:新发现的免疫应答调节分子

    生物通“核心刊物”迎来了新期刊:科学通报,中国科学C辑:生命科学,这两份期刊均是由中国科学院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共同主办的,我国学术期刊中的知名品牌,被国内外各主要检索系统收录,如国内的《中国科学论文与引文数据库》(CSTPCD)、《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等;美国的SCI、CA、EI,英国的SA,日本的《科技文献速报》等。目前针对每期的重点内容,生物通将展开详细推荐,欢迎读者共同参与……生物通报道:近年来研究发现抗体除了通过其Fab段结合抗原以外, 还能通过其Fc段与Fc受体(Fc receptor, FcR)结合调节免疫应答。来自复旦大学基础医学院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新发现的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4-03-26

  • 周继亮博士Circ Res封面文章:揭示重要血管调控蛋白

    生物通报道  来自美国乔治亚摄政大学的研究人员报告称,发现一种已知促进癌症的蛋白质似乎赋予了血管强度和形状。在发育过程中从血管平滑肌细胞删除YAP蛋白,会导致薄壁血管响应通常的血流压力过度扩张。这项研究被选为封面文章发表在《Circulation Research》杂志上。                          &n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4-03-26

  • 张大兵教授Nature子刊解析遗传发育新机制

    3月20日,《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线发表了张大兵教授团队在水稻花器官发育方面的最新进展《Jasmonic acid regulates spikelet development in rice》。这项工作发现水稻EG1编码茉莉素合成关键酶,EG2/OsJAZ1编码茉莉素信号途径中的抑制因子;依赖于EG1合成的茉莉素信号可以促进水稻花器官的发育,茉莉素受体OsCOI1b在感应到茉莉素信号后,与信号抑制因子EG2/OsJAZ1结合,并将其带到26S蛋白降解复合体中进行降解反应,从而释放茉莉素响应基因OsMYC2,OsMYC2蛋白可直接结合到E类花器官发育调控基因OsMAD

    来源:上海交通大学

    时间:2014-03-26

  • 邓兴旺教授实验室在UV-B光信号转导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

    2014年3月20日,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邓兴旺教授实验室在《美国科学公共图书馆•遗传》(PLOS GENETICS)在线发表了题为“Photoactivated UVR8-COP1 Module Determines Photomorphogenic UV-B Signaling Output in Arabidopsis”的研究论文,揭示了在拟南芥UV-B光受体UVR8如何在植物体内感受UV-B信号并进行信号转导的机制。UVR8蛋白是近年来新鉴定出的植物UV-B光受体。不同于具有外源生色团的其他光受体,UVR8利用自身的色氨酸作为生色团。在无UV-B光照时,UVR8依靠以精氨酸

    来源:北京大学生科院

    时间:2014-03-26

  • 人造仿生电子皮肤 可监测人说话时喉部肌肉群运动

    中科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张珽研究员及其团队,近日研制出一种新型可穿戴柔性仿生触觉传感器——人造仿生电子皮肤。由于该器件实现了对微小作用力的高灵敏度快速检测,因此对脉搏、心跳、喉部肌肉群震动等人体健康相关生理信号可以实时监测,在医疗领域有广泛应用前景。相关研究结果发表于最新一期的国际期刊《先进材料》。柔性仿生传感器,是一种用于实现仿人类触觉、嗅觉、味觉、听觉、视觉等感知功能的人造柔性电子器件。该类器件在消费电子、军事、医疗健康等产业领域具有极大的应用潜力。随着柔性电子学的发展,近年来,新型可贴附、可穿戴、便携式、可折叠的柔性电子学器件的研究受到国内外研究者广泛关注,并逐渐成为当前重要的

    来源:中国科技网

    时间:2014-03-26

  • 基底节回路双向调控失神癫痫研究获新成果

    最近,电子科技大学生命学院神经信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尧德中课题组报道了关于基底节回路双向调控失神癫痫的最新研究成果。相关研究结果刊登在最新一期的《PLoS计算生物学》上。 失神癫痫是儿童期起病的一种最常见的癫痫综合征,主要表现为突发性精神活动中断,同时在患者脑电图上多显示阵发两侧同步2-­‐4Hz 棘慢波等痫状放电。 传统观点认为,失神癫痫主要是由于皮层丘脑环路的非正常信息交互所导致,近期的电生理实验和影像学证据均揭示基底节可能对皮层丘脑环路产生的2-­‐4Hz典型棘慢波具有重要调节作用。但至今为止,相关确切的神经调节机理尚不完全明确。 基于解剖学结

    来源:电子科技大学

    时间:2014-03-26

  • PTEN基因特定区域可抑制肿瘤

    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尹玉新教授课题组研究发现,PTEN基因特定区域在维持基因组稳定性,抑制肿瘤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相关研究论文日前发表在《细胞》杂志新子刊《细胞报告》上。 尹玉新介绍,PTEN基因是人类肿瘤中突变率仅次于p53(抗癌基因)的强大抗癌基因,在多种类型的癌症中都存在PTEN基因突变或缺失。PTEN突变或表达异常与癌细胞的生长、黏附、迁移、浸润等密切相关,这表明PTEN在控制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大量研究已经证实,PTEN N端结构可通过抑制PI3K/AKT信号通路,调控细胞存活和细胞增殖,但对于PTEN C端的功能却了解甚少。尹玉新团队以往的研究发现C端区域是PT

    来源:健康报

    时间:2014-03-26


页次:1505/2247  共44932篇文章  
分页:[<<][1501][1502][1503][1504][1505][1506][1507][1508][1509][1510][>>][首页][尾页]

2025年05月
27282930123
45678910
11121314151617
18192021222324
25262728293031
1234567
高级人才招聘专区
最新招聘信息:

知名企业招聘:

    • 国外动态
    • 国内进展
    • 医药/产业
    • 生态环保
    • 科普/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