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今日动态 > 研究进展/国内
  • 香港中文大学成功将人脑电波转成繁体中文字

    新华网香港4月29日电 香港特区政府新闻网29日消息,香港中文大学日前成功研制出一个“脑机接口”系统,可将脑电波转换成繁体中文字,让全身瘫痪而无法说话的病人,有机会打开心窗。据介绍,病人只要戴上有16个接触面的无线脑电波接收器,面向计算机屏幕上的中文笔划输入接口,想着自己要写的笔划,接收器便能接受到笔划的指令,将中文字逐笔写出来。据悉,这一系统采用了近似香港手机最常用的T9笔划输入法,只需要横、竖、撇、捺、勾五种笔划。系统运作时,使用者只需要输入单字起初的几个笔划,系统就会自动搜寻可能适合的单字给使用者选择。目前,类似于“你好”、“午安”、“中文大学”等简单的短句子或词语,由接受、识别到翻译过

    来源:新华网

    时间:2012-05-02

  • 清华大学Science文章解析自噬调控机制

    生物通报道  来自清华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南开大学的研究人员在新研究中解析了乙酰化作用在自噬调控中的功能和分子机制,相关研究论文“Function and Molecular Mechanism of Acetylation in Autophagy Regulation”发布在4月27日的《科学》(Science)杂志上。这篇文章的通讯作者是来自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俞立教授,其早年毕业于四川大学生物系,2000年获得北京大学分子生物学博士学位。近年来主要研究方向为自吞噬在细胞及分子水平上的调控机制及细胞程序性死亡机理,并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进展,在Science、cell、Natu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2-04-28

  • 厦门大学林圣彩发Science文章

    生物通报道:来自厦门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台湾长庚大学等处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GSK3-TIP60-ULK1 Signaling Pathway Links Growth Factor Deprivation to Autophagy”的文章,破解了高等动物细胞在生长因子缺失条件下,如何启动自噬的机理——一种名为GSK3的激酶,能激活乙酰转移酶TIP60,从而影响蛋白激酶ULK1的乙酰化水平,启动细胞自噬。这是细胞自噬机制方面的一个重大突破。相关成果公布在Science杂志上。文章的通讯作者是厦门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林圣彩教授,林教授早年毕业于厦门大学生物系,后在美国德克萨斯大学西南医学中心获博士学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2-04-28

  • 张亚平院士组4月连发两篇PLoS 解析视觉基因通路

    生物通报道: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的张亚平院士早年毕业于复旦大学生物系,1991年获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博士学位,在他37岁的时候成为了中国科学院院士。主要的研究包括在国内较早地、系统地开展动物分子系统学的研究,深入研究灵长类、食肉类、兔形类和啮齿类的进化,在国际上建立了较为全面的熊超科分子系统树等。近期这一研究组的研究成果接连登上《PLOS one》杂志。在第一篇文章:Parallel and Convergent Evolution of the Dim-Light Vision Gene RH1 in Bats (Order: Chiroptera)中,研究人员在之前研究的基础上,分析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2-04-28

  • J Cell Sci:脂类代谢调控新机制

    生物通报道:来自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德国马普生物物理化学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Opposite and redundant roles of the two Drosophila Perilipins in lipid mobilization ”的文章,发现了果蝇中仅有的两个PAT家族蛋白Plin1和Plin2对脂解既有相同,又有相反的调控功能,揭示了果蝇PAT家族蛋白在脂解中的复杂功能,为后续解析PAT家族蛋白在进化上的功能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相关成果公布在Journal of Cell Science杂志上。文章的通讯作者是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黄勋研究员,黄勋实验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2-04-28

  • 人际关系影响竞争情境下的结果评价

      人际关系在日常生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我们才能与他人进行有效的合作。但在当今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中,我们不可避免的会与他人(朋友或者陌生人)进行竞争。那么,当与朋友或者陌生人竞争时,这种亲密关系的差异如何影响我们对竞争之后结果的评价,进而影响我们随后的决策行为。 由天津师范大学心理与行为研究院王益文教授研究团队与北京师范大学林崇德教授共同撰写的《人际关系影响竞争情境下结果评价的ERP证据》一文初步解答了这个问题,该文已发表在《中国科学 生命科学》2011年第11期上。研究者采用事件相关电位技术(event-related potentials, ER

    来源:EurekAlert中文

    时间:2012-04-28

  • 记清华北大生科联合中心:科技创新的“大实验”

    清华、北大,中国最优秀的两所高校之一和50余位通过国际标准评价的科研人员,将这样的资源和人才放在生命科学联合中心这个“大实验室”,能迸发出什么样的创新火花? 这是一场有关科技创新、创新管理的“大实验”,生命科学联合中心负责人之一——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施一公说,“实验”结果如何,现在还未见分晓。 但,从生命科学联合中心成立一年来的科研成果中,也可以让人初窥这场“实验”的端倪。 2011年8月,生命科学联合中心孟安明研究组在《人类分子遗传学》上发表论文,他们以斑马鱼为模式动物,建立了人类渐进性常染色体显性听力损失相关基因的动物模型,这对于了解不同类型耳聋的致病机

    来源:光明日报

    时间:2012-04-28

  • 生物被膜研究领域取得新进展

    微生物生物被膜的形成在病原微生物持续性感染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也是微生物在自然界的普遍存在方式之一。微生物生物被膜依赖于胞外多聚物质(EPS)维持其群体结构。多糖是生物被膜胞外多聚物质的重要组分之一,研究生物被膜胞外多糖有助于理解生物被膜的形成机制,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发治疗手段,解决生物被膜相关的问题。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微生物资源前期开发国家重点实验室马旅雁课题组以条件致病菌铜绿假单胞菌为模式菌来研究生物被膜。铜绿假单胞菌极易形成生物被膜的原因之一是它可以产生多种胞外多糖,包括脂多糖(LPS),名为Psl、Pel和Alginate的多糖,它们都与生物被膜的形成相关。Alginate的化学组

    来源:微生物研究所

    时间:2012-04-28

  • 我国正积极研究野生濒危药材的替代物

    新华网北京4月26日电(记者王茜 王优玲)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26日在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我国正积极研究野生濒危药材的替代物。王国强说,我国有关部门高度重视珍贵药材的替代物问题,为加强这方面的科研,投入了很多资金进行研究。但是,由于名贵药材本身的成分是复方,不是由某个单一的组份或者化学成分就能决定它的疗效。所以复方的研究相对难度较大,周期长。我们曾经尝试过,能不能用人工牛黄来代替天然牛黄,结果也证明,人工牛黄和天然牛黄差异很大,包括人工麝香也是经过很多年的实验,尽管有一些进展,但是还不能替代天然麝香。王国强强调,科研确实需要有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要两条腿走路:一

    来源:新华网

    时间:2012-04-28

  • 控制植物愈伤形成关键因子被发现

    中科院植物研究所的科研人员发现了植物离体再生中控制愈伤形成的关键因子,从而建立了植物再生体系中生长素信号通路和愈伤诱导的分子联系。以该所胡玉欣研究组博士生范明珠和助理研究员徐重益为共同第一作者的研究论文,近日在线发表于国际期刊《细胞研究》。 徐重益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植物的离体再生体系在许多物种中已经相当成熟,被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和基因改良领域已有半个世纪的历史。愈伤诱导作为该体系的起始步骤,长期以来被认为是植物体细胞脱分化的过程,而作为植物激素的生长素,在这个过程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据介绍,在植物中,一些分化的细胞,经过激素的诱导,可以脱分化为具有分生能力的薄壁组织

    来源:中国科学报

    时间:2012-04-28

  • 肝癌机理研究获进展

    被称为“癌症之王”的肝癌复发率高,其主要原因就是人体内的正常细胞斗不过癌细胞。为何斗不过?一直是个谜。记者从武汉协和医院获悉,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院长王国斌教授研究组与美国密歇根大学教授邹伟平历经3年研究,在全球率先发现其中机理,成果文章已发表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肝脏病学》上。 据了解,在人体正常免疫状态下,肝脏组织中一种吞噬细菌的细胞——枯否细胞,可不断激活一种免疫细胞——T细胞,来杀死肝癌细胞。通俗来讲,就好比一把手枪(枯否细胞)射出子弹(T细胞),击中目标(肝癌细胞)。然而,肝癌患者体内这把“手枪”的扳机失灵了。研究发现,有乙肝病史的肝癌患者体内,“枯否细胞”表达

    来源:光明日报

    时间:2012-04-28

  • 杰青基金资助项目:理清人脑“高速路网”

     在老龄化日趋显著的情况下,阿尔茨海默病(AD,俗称老年痴呆)已成为严重的社会公共卫生问题,其高发病率、高致残率已成为影响人类健康的重大疾患。  在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资助下,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贺永团队和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神经精神医学科教授张志珺团队对此进行了系统研究,发现遗忘型轻度认知障碍(aMCI)和恢复期老年抑郁症(RGD)存在相似的神经环路损害模式。近日,《神经科学杂志》(The Journal of Neuroscience)以封面文章发表了该研究成果。  探究共病机制  阿尔茨海默病对人类健康危害较大,但人们目前还没有找

    来源:科学时报

    时间:2012-04-28

  • 我国选育出产量超杂交品种的超高产油菜

      新华网武汉4月26日电  随着油菜采收时节到来,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在湖北蕲春的示范基地传来好消息。该所选育的新型超高产常规油菜亩产最高达299公斤。  据负责该课题的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轮回选择课题组介绍,研究人员将传统育种技术、小孢子培养技术、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有机整合,形成高效的油菜杂种优势固定化技术,快速有效地聚合和固定了产量、品质性状和杂种等优势,先后选育出“阳光2009”“阳光198”“中双12号”等一批突破性的超高产、高油分、双低常规新品种,其增产幅度达到或接近杂交油菜品种的审定标准,有的甚至超过杂交油菜品种。  课题负责人之一、我国油菜

    来源:新华网

    时间:2012-04-28

  • 上海生化与细胞所最新Cell文章

    生物通报道:来自中科院上海生科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第四军医大学等处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Generation of Genetically Modified Mice by Oocyte Injection of Androgenetic Haploid Embryonic Stem Cells”的文章,获得了胚胎干细胞研究的最新成果:一种新型获得遗传修饰动物的改良方法,这一方法不同于传统方法,主要基于单倍体胚胎干细胞(haESCs),相关成果公布在今天(4月27日)Cell杂志上。 文章的通讯作者是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李劲松研究员,和徐国良研究员。对于这一成果,李劲松研究员表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2-04-27

  • 裴钢院士组最新Cell子刊文章

    生物通报道:来自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北大生科院,同济大学等处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Thrombin Receptor Regulates Hematopoiesis and Endothelial-to-Hematopoietic Transition”的文章,指出了凝血酶受体F2r在脊椎动物造血发育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并证明了F2r-RhoA/ROCK 途径在其中的基础性功能,也提出了一种重要的造血与血管发育调控机制。相关成果公布在Cell出版社旗下Developmental Cell杂志上。文章的通讯作者是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细胞生物学重点实验室的裴钢院士,裴钢院士主要从事细胞信号转导研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2-04-27

  • 何祖华研究组等PNAS文章解析植物抗病

    生物通报道:来自中科院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阿肯色大学,密西根州立大学等处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Plant hormone jasmonate prioritizes defense over growth by interfering with gibberellin signaling cascade”的文章,发现了抗病与发育激素的交互作用的新机制,为抗病及高产协调的农作物设计育种提供了思路。相关成果公布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杂志上。文章的通讯作者发表是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何祖华研究员,密西根州立大学何胜洋(Sheng Yang He),以及阿肯色大学杨亦农教授,这项研究得到了科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2-04-27

  • "乙肝相关性肝癌"免疫逃逸机制首次被揭示

     新华网武汉4月26日电(记者 黎昌政)肝癌因其易转移、难治疗而被称为“癌症之王”。肝癌患者自体免疫细胞为何丧失了消灭癌细胞的能力,使癌细胞逃脱攻击?武汉协和医院教授王国斌带领的研究组,日前成功揭示了“乙肝相关性肝癌”细胞逃脱免疫细胞攻击机制,这一成果发表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美国肝脏病学会《肝脏病学》上。  据统计,中国肝癌患者占全球55%,每年新增超过25万肝癌患者,其中90%有乙肝病史,属于“乙肝相关性肝癌”。目前,外科手术是肝癌治疗首选方式,但由于复发率高、抗化疗药性强,且肿瘤细胞能逃避人类自身机体免疫,整体治疗效果不理想。  在人体正常免疫状态下,肝脏组织中的枯否细胞通过激活T细胞,抑

    来源:新华网

    时间:2012-04-27

  • ErbB4激活机制研究中取得新进展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EGFR)家族酪氨酸激酶受体在细胞生长和分化等过程中发挥基础性作用,是众多疾病的重要药物靶点。此前,EGFR家族蛋白功能实现的动态机制并未被充分阐明,人们对其生理和病理功能机制的认识因此受到了限制。作为最晚被发现的EGFR家族成员,ErbB4在生理以及病理上都有着独特之处,是重要癌症药物靶标,亦与精神分裂症相关。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蒋华良和副研究员阳怀宇带领研究生杜芸利用分子动力学(MD)模拟,对ErbB4胞外区的配体激活机制进行了细致的探究。通过时间长达微秒尺度的常规MD模拟,他们捕捉到了ErbB4胞

    来源:上海药物研究所

    时间:2012-04-27

  • 研究开发出检测密码子使用偏好新算法

    近日,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基因组科学与信息重点实验室“****”章张研究员带领其团队,成功设计开发出检测密码子使用偏好(Codon Usage Bias,简称CUB)的新算法:密码子偏差系数模型(Codon Deviation Coefficient,简称CDC)。 此项工作原创性地将概率论中的交、并、补操作应用到组分分析,用GC含量(S)和嘌呤含量(R)来表示四个核苷酸组分,并在此基础上推导出密码子和氨基酸的组分,从而设计出基于S和R的组分模型,应用该模型考察基因的CUB,进而提出了CDC算法。不同于现有的CAI、ENC等相关算法,CDC通过GC含量和嘌呤含量考虑了不同序列的

    来源:中科院

    时间:2012-04-27

  • 中国转基因羊问世 借线虫基因打造健康羊肉

    中国科学家克隆出一只名为鹏鹏的转基因绵羊,它含有大自然中的坚果、种子、鱼以及绿叶蔬菜才含有的良性脂肪,能够减少人们患心脏病和冠心病的风险。中国科学家克隆的转基因绵羊鹏鹏,它含有坚果、种子、鱼以及绿叶蔬菜才含有的良性脂肪,能够减少患心脏病和冠心病的风险。鹏鹏的体内含有蛔虫的脂肪基因,它是3月26日在中国新疆西部的一个实验室中出生的,出生时的体重为5.74公斤。北京基因组研究所的主要科学家杜玉涛在中国深圳对路透社记者说到:“它生长的很好,而且就像一只正常绵羊一样非常健康。”杜玉涛和她的同事们把与多元不饱和脂肪酸有关的遗传因子注入到一个供体细胞中,这个供体细胞是从一只中国麦兰奴种绵羊耳朵上取得的。这

    来源:腾迅网

    时间:2012-04-27


页次:1505/2109  共42178篇文章  
分页:[<<][1501][1502][1503][1504][1505][1506][1507][1508][1509][1510][>>][首页][尾页]

2025年04月
303112345
6789101112
13141516171819
20212223242526
27282930123
45678910
高级人才招聘专区
最新招聘信息:

知名企业招聘:

    • 国外动态
    • 国内进展
    • 医药/产业
    • 生态环保
    • 科普/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