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抗感染免疫研究取得新进展
真核生物的天然免疫是抵抗外界病原体入侵的第一道防线。天然免疫主要是通过模式识别受体来识别病毒或细菌等外来病原体。Nod样受体(NLR)是近年来研究发现的识别胞内菌的模式受体。NLRC5作为Nod样受体家族中最大的一个成员,其生理学功能一直不清楚。 4月10号,《细胞研究》(Cell Research)杂志在线发表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健康科学研究所钱友存研究组关于NLRC5在抗胞内菌感染过程中的作用研究(NLRC5 regulates MHC class I antigen presentation in host defense against intrace
-
科学家成功解构细菌保护屏障
据台湾《联合晚报》报道,台湾“中央研究院”院长翁启惠和基因体研究中心副研究员马彻共同领导的研究团队,成功解构了细菌的保护屏障,突破了苦恼全球科学家20年的“细菌谜团”。 长久以来,医药界一直以转胜肽酶为标的,设计出一系列对抗细菌的抗生素,其中最有名的就是盘尼西林;然而,随着细菌抗药性的增加,这类抗生素的威力大不如前,人类在遭受各种细菌的强大威胁时,也逐渐面临无药可用的窘境。 马彻说,虽然科学家清楚知道透过抑制转醣酶来开发新一代抗生素,但因对转醣酶的结构及作用机制不清楚,20年来进展有限。“中研院”基因体研究中心近年来针对转醣酶进行一系列研究,成功利用X光绕射方法,清晰解构出
-
人造肉尚难走进百姓家
最近,人造肉汉堡问世的消息引起人们的兴趣。尽管迄今为止还没有消费者食用过人造肉食品,但研究人员表示,5年之内,人造肉可能会出现在超市的货架上。 人造肉,是指通过人工方法制造出的、在营养和口感上类似于肉的一类产品。在上个世纪70年代,由于蛋白质供给不足,人们开始尝试利用大豆蛋白加工具有肉类口感的产品。我国民间将其称之为素肉、大豆蛋白肉。不过,这种人造肉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肉。科学家正在研制一种真正的人造肉——它是美国与荷兰的科学家在实验室里用动物的干细胞,通过实验室组织培养技术培养出来的一种动物组织。显然,在成分上,这种“人造肉”不同于用大豆蛋白模仿的“人造肉类”。这种人造肉的培养方法是:先从牛、
-
中科院客座研究员发Nature综述
生物通报道:来自中科院动物研究所计算与进化生物学研究中心,伦敦大学学院,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Molecular phylogenetics: principles and practice”的综述文章,介绍了分子系统发生学的原理与实际应用,并探讨了相关的分析方法。这一内容公布在Nature Reviews Genetics杂志上。 文章的通讯作者是动物研究所客座研究员、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杨子恒教授(文章第一单位为动物研究所),杨子恒教授毕业于甘肃农业大学畜牧系,1987年和1992年先后在北京农业大学获农学硕士学位和农学博士学位,现为伦敦大学学院统计遗传学教授,是首位当选英
-
胡玉欣组Cell Res发现调控关键因子
生物通报道:来自中科院植物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Lateral organ boundaries domain transcription factors direct callus formation in Arabidopsis regeneration”的文章,发现了4个在生长素诱导愈伤形成扮演关键角色的因子:LBD(LATERAL ORGAN BOUNDARIES DOMAIN)转录因子。这将有助于进一步理解植物细胞全能性的控制机制和动植物细胞多能性调控的进化联系,相关成果公布在Cell Research杂志上。这项研究由植物研究所胡玉欣研究组完成,研究组博士生范明珠和助理研究员
-
转基因克隆羊:刚见光,路还长
从外表上看,刚出生一个月的绵羊“鹏鹏”实在称不上英俊。但这并不妨碍它的照片登上媒体,并且吸引了人们的目光。4月16日,华大基因研究院向媒体宣布,由该研究院、深圳华大方舟与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石河子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联合开展的“农业部绵羊转基因新品种培育重大专项”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第一只手工转基因克隆绵羊成功诞生。身材矮小、毛色发黄的鹏鹏,集聚了中国科研人员的两项努力:手工克隆的技术降低了克隆的成本和难度,有利于进一步普及;转基因则有可能让羊不仅能产肉、产奶、产毛,体内还能合成深海鱼油中富含的不饱和脂肪酸Omega-3。 如果一切顺利的话,鹏鹏本身会因为这一特殊的基因而变得更加健康
-
首都师范大学Chemosphere解析“生物配体模型”
近日获悉,首都师范大学资环学院青年教师王学东在国际知名学术期刊Chemosphere(SCI的2区TOP杂志,IF 3.155)发表学术论文《钙、镁、钾、钠和pH对大麦铜急性毒性的影响模型——生物配体模型》[A biotic ligand model predicting acute copper toxicity for barley (Hordeum vulgare): Influence of calcium, magnesium, sodium, potassium and pH],此论文为资环学院王学东和中国农业科学院兼澳大利亚联邦科学和工业研究组织(CSIRO)高级专家马义兵研究
-
北京师范大学研究发现姓氏有助理解人口迁移
姓氏能够告诉我们有关社会文化、遗传学与历史的什么信息?由北京师范大学系统科学系博士陈家伟、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袁义达领衔的团队发现,姓氏可以作为一种遗传印记,使科学家得以追踪世系并理解现代中国的人口迁移与历史事件。该成果近日在线发表在《美国自然人类学期刊》上。 中国姓氏经历了大约4000年的演变,受儒家文化影响,通过世代传承得到很好保存,其分布也保持了很好的一致性。同时,由于汉字较少,12.8亿中国人共有7327个姓氏。其中,100个最常见的姓氏占了人口的85%,姓氏相对集中。 “相比于大部分其他国家,中国姓氏包含了更多的文化与遗传信息。”陈家伟说。
-
重庆发现罕见大熊猫完整头骨 教科书可能改写
从上月初开始,丰都县都督乡锅圈荡天坑和天仙坑天坑内,探险爱好者及当地村民陆续发现飞狐、奇异植物、罕见石钟乳及大熊猫牙齿。最近,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及古人类所研究员黄万波等权威专家亲临现场,发现了大熊猫牙齿,显示大熊猫曾在当地出现过。 昨天,一张照片再次吸引古人类研究专家奔赴此地:当地发现了一具很罕见、较完整的动物头骨,当地人普遍称这种动物是百年前消失的人熊。 羊倌进洞发现人熊头骨 近段时间,系列发现加上专家科考,在当地民间出现一股探险热潮。该乡后溪村39岁羊倌谭代江便是其中之一。他说,婆婆那代人传下来一种说法称,当地有一种专吃竹子、皮毛黑白相间的动物,叫人熊,站立约人高,重200斤左
-
曹雪涛院士Nature子刊发表免疫学新成果
生物通报道 近日来自第二军医大学医学免疫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生物医学分析中心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在新研究中证实MHC I类分子可通过Fps–SHP-2信号对TLR触发的炎症应答进行负调控。相关研究论文发布在在国际著名期刊《自然免疫学》(Nature Immunology)上。领导这一研究的是第二军医大学免疫学研究所所长曹雪涛院士,其0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主要从事肿瘤免疫治疗和分子免疫学方面的研究,以通讯作者在Nature Immunology、Immunity、Blood、J Immunol,Cancer Res, J Biol Chem等SCI收录的国外知名杂志发表论文上百篇。
-
张启发院士带领水稻团队解码水稻天书
今年年初,华中农业大学作物遗传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张启发院士课题组历经25年科研攻坚,成功克隆了控制水稻光敏感雄性不育的关键性基因pms3。该科研成果将为植物非编码核糖核酸功能的研究拓展全新领域,使其走在世界前沿。实际上,从1992年华中农业大学作物遗传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建立以来,“中国第一、世界一流”就是该实验室一贯追求。以实验室主任、中科院院士张启发为领队的水稻团队将其奉为座右铭。水稻团队从我国分子生物学“一穷二白”、落后于外国同行20年的基础上起步,奋起直追,一举站到国际学术界的最前端。据2011年《中国农业科学》发表的“基于文献的国内外水稻研究发展态势分析”一文统计,1998-2009年
-
台湾科学家找到了癌症凋亡细胞突变种
台湾《联合晚报》报道说,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洪明奇领导的研究团队从正常细胞中找到一种癌症凋亡细胞的突变种(BIK-DD),适度表现后,可引起癌症干细胞的凋亡,却不会误杀正常细胞,可望给几无存活机会的胰脏癌患者带来生机。洪明奇14日出席相关研讨会并发表特别演讲,他的研究成果引起与会癌症医学专家热烈讨论。报道说,胰脏癌患者的5年存活率只有3%至4%,几乎是所有癌症患者中最低的,胰脏癌因此又有“癌症中的癌症”之称。洪明奇完成的动物实验发现,经过癌 症凋亡细胞突变种治疗后的胰脏癌老鼠,肿瘤均明显变小,而且六成以上可存活1年以上;反观未接受治疗的对照组老鼠,全部在三四十天后即死亡。洪明奇研究团队采用的
-
复旦大学联合NIH发表Nature Medicine文章
生物通报道:来自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华山医院,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等处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MRSA epidemic linked to a quickly spreading colonization and virulence determinant”的文章,发现一种新发现的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基因:sasX,在亚洲大部分地区出现的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疫情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相关成果公布在Nature Medicine杂志上。文章通讯作者分别是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陆远(Yuan Lu,音译),以及NIH过敏与传染疾病研究所Michael Otto博士。
-
邵峰组最新PNAS文章
生物通报道:来自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Preventing bacterial DNA release and absent in melanoma 2 inflammasome activation by a Legionella effector functioning in membrane trafficking”的文章,首次报道了肺炎军团菌可以通过其四型分泌系统向宿主细胞注入一个效应蛋白分子,该效应蛋白作用的结果可以避免军团菌被宿主AIM2炎症小体天然免疫系统所识别。相关成果公布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杂志上。文章的通讯作者是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邵峰研究员
-
中澳合作研究发现丛枝菌根真菌调控寄生植物生长
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与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大学的科研人员合作,首次证实了丛枝菌根真菌对根寄生植物养分吸收器官的发生有直接显著的影响。相关成果近日发表在国际期刊《植物学纪事》上。 寄生植物和丛枝菌根(AM)真菌在陆地生态系统中广泛分布,两者均为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内外关于这两类生物有过广泛而深入的研究,但多数情况下仅关注两者之一。 近期研究显示,AM真菌在宿主植物根部定殖的过程和根寄生植物对寄主植物的侵染过程可能具有相似的分子调控途径,两种生物过程有诸多相似之处。此外,逐步增多的研究表明,寄主植物根部的AM真菌定殖水平对寄生植物生长发育有显著
-
中山大学Science子刊RNAi新平台
生物通报道 来自中山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和哈佛医学院的研究人员在新研究中开发出了一种新型的分子传递平台,利用该平台可克服当前将基于RNA的基因沉默技术用于癌症治疗的一个重要障碍:确保治疗能到达正确的位点并在该处停留。这一研究成果在线发布在4月18日的《科学转化医学》(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杂志上。来自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乳腺癌中心的宋尔卫(Erwei Song,)教授,中国科技大学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的王均(Jun Wang)教授以及哈佛医学院波士顿儿童医院的Judy Lieberman博士为这篇文章的共同通讯作者。在这篇文章中,
-
厦门大学Cell子刊文章HIV研究新成果
生物通报道 近日来自厦门大学药学院的研究人员在抗艾滋病毒和白血病的重要药物作用机制研究中取得突破性成果,为彻底治愈这两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恶性疾病来了新曙光。相关研究论文发布在4月5日的《分子细胞》(Molecular cell)杂志上。领导这一研究的是厦大药学院“****”专家周强教授。其重要研究领域是真核及艾滋病基因转录调控机制研究。曾在Science、Nature、PNAS等国际权威刊物上发表数十篇相关论文。并以原创性研究获得美国专利2项。曾被评为执教美国大学35强的中国大陆学子之一。艾滋病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重大传染病,目前尚无有效疫苗且现有药物不能彻底清除HIV。有鉴于此
-
北大973项目发表Nature子刊文章
生物通报道:来自北京大学,中国地质大学,中南大学等处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Growth of non-phototrophic microorganisms on solar energy through mineral photocatalysis”的文章,通过学科间合作,发现了非光合作用的微生物能利用太阳能进行生长,这对于深入理解微生物生命生长机制具有重要意义,相关成果公布在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上。文章的通讯作者是北京大学吴晓磊教授和中国地质大学董海良教授,这项研究矿物学、生物学、地质微生物学与环境科学等多领域合作的成果,得到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
-
中国科技大学Nature子刊新文章
生物通报道 近日来自中国科技大学的研究人员在新研究中揭示了FANCM–MHF复合物的晶体结构及发挥生物学功能的机制。相关研究论文“The structure of the FANCM–MHF complex reveals physical features for functional assembly”发表在4月17日的《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上。来自中国科技大学的滕脉坤教授和姚雪彪教授为该篇文章的共同通讯作者。滕脉坤教授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书记、副院长。多年从事生物大分子晶体学和结构生物学研究。姚雪彪教授是我国教育部首批“***
-
昆明动物所RNASEL基因进化与功能的相关性研究取得进展
核糖核酸酶L(RNASEL)是免疫2-5A系统中的核酸酶,在免疫抗病毒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另外,RNASEL也是非常重要的前列腺癌基因,在人群中RNASEL基因的多个多态性位点与前列腺癌有显著相关性。为研究RNASEL在抗病毒以及癌症相关性之间的关联,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张亚平院士,吴东东博士,云南大学靳伟博士等研究了灵长类RNASEL基因的进化特征发现,该基因受到达尔文正选择的作用,且主要作用于C端的核酸酶结构域(该区域负责消化外源病原物的RNA),以及N端的ankyrin重复结构域(负责接收外界信号)。进一步研究该基因在现代人群中的群体遗传学特征发现,携带541D等位基因的单倍型受到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