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现延长狂犬病患者生存时间潜在药物
中科院上海生科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王红艳研究组近期发现,Met-CCL5有望成为延长狂犬病患者生存时间的潜在药物,从而为治疗狂犬病提供了新策略。相关成果日前在线发表于《神经炎症杂志》。狂犬病毒感染引发人类和动物严重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具有极高的死亡率。尽管狂犬疫苗能有效预防病毒感染,但对于未注射疫苗的感染患者仍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每年全球有55000名患者死于狂犬病。王红艳研究组与中国疾控中心合作,发现在狂犬病毒感染后期(即濒死前)的小鼠,中枢神经系统出现巨噬细胞和淋巴细胞浸润及炎症反应,并与显著升高的趋化因子CCL5紧密相关。通过向脑部注射外源性趋化因子CCL5,研究人员发现CC
-
发现心外膜祖细胞可分化成脂肪细胞
中科院上海生科院营养科学研究所周斌研究组发现,在发育过程中心外膜祖细胞可转变成心脏周围的脂肪细胞,这一过程在成体稳态心脏中并不发生,却在心梗的模型中被再度激活。相关成果日前在线发表于《细胞研究》杂志。心外膜祖细胞是一群具有分化多能性、位于心脏最外层的细胞,研究发现其可分化成纤维细胞、血管平滑肌细胞甚至心肌细胞,但其转化成脂肪细胞的能力鲜有报道。研究探索心外膜脂肪的起源,可为心脏冠状动脉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研究方向和思路。博士生刘巧珍等利用转基因小鼠特异性标记追踪心外膜细胞发育的命运。结果发现,胚胎期标记的心外膜细胞除了分化成冠状血管平滑肌细胞外,还可形成心脏房室之间的脂肪细胞。但在成体中再
-
清华大学最新成果让“靶点”中和抗体疫苗研发找到新方向
科技日报北京10月16日电(记者林莉君)清华大学医学院祁海教授课题组揭示了人体免疫细胞逐步增高抗体亲和力的新机制,阐明了重要免疫疾病相关分子ICOSL(诱发性共刺激分子)在此过程中的决定性作用,为改善抗病毒抗体疫苗,特别是研发更有针对性的“靶点”中和抗体疫苗开辟了潜在新方向。英国《自然》杂志于北京时间16日凌晨两点在线发表了相关论文。抗体是人类抵抗病毒感染的最重要的免疫机制之一。“保护性抗体不但要能识别病的特征(抗原),还要紧密结合(亲和力)正确的‘靶点’抗原才可能有效中和病毒。”祁海说,“以目前正在流行的埃博拉病毒、艾滋病病毒为例,通过疫苗诱导机体产生保护性抗体是最可能有效控制感染流行的方法
-
金银花煎剂可对抗甲流病毒
10月7日,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张辰宇团队在国际顶尖学术杂志《细胞研究》上发表文章,揭示了一种植物微小核糖核酸(MIR2911)直接靶向甲型流感病毒,包括H1N1,H5N1和H7N9等。金银花中富含这种微小核糖核酸,小鼠摄入金银花汤剂后,可降低包括H5N1在内的多种流感病毒的致死率,并预防其感染甲型流感病毒。 张辰宇介绍,植物微小核糖核酸是一类长约19—24个核苷酸的非编码核糖核酸。在以往研究中,该团队已证实,稳定存在于哺乳动物血清和血浆中的那些植物微小核糖核酸由组织和细胞主动分泌出来,可作为疾病的新型生物标记物,并起着细胞内分子信号传递的作用。 项目团队发现MIR2911能在金银花
-
清华大学Nature发表免疫学新文章
生物通报道 来自清华大学的研究人员在新研究中揭示出了T细胞与B细胞之间的一种纠缠性互作模式,并证实ICOSL驱动了对生发中心(germinal centre ,GC)反应的前馈调控。研究结果发表在10月15日的《自然》(Nature)杂志上。领导这一研究的是清华大学的祁海(Hai Qi)教授。其长期致力于综合运用分子与细胞免疫学手段、基因工程小鼠模型、以及基于双光子显微镜的活体成像技术,研究免疫细胞相互作用、黏附、迁徙、以及反应性组织结构生成的机制。同时探索这些机制在诸如先天性免疫缺陷及自身免疫病等免疫病理过程中的作用。曾在Science、Nature及其子刊、Immunity等国
-
上海交大校长张杰院士Nature漫谈高校改革
生物通报道 10月15日,上海交通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张杰(Jie Zhang)在《自然》(Nature)杂志上发表了题为“Developing excellence: Chinese university reform in three steps”的评论文章,畅谈了高校改革分三步走的策略,并指出招募及培养高素质的教职人员,让他们的价值得到体现,以及给予奖励是构建出世界级研究机构的关键。在这篇文章中张杰院士写道,经过35年的快速发展中国的经济增长正在放缓。可持续的发展取决于要从经济增长转换为科技创新。因此,中国政府大幅增加了对大学和研究机构的投入。例如,在2012年,政府在研
-
近期最热门的基因组测序成果
生物通报道:The scientist杂志对近期最热门的一些基因组测序成果进行了盘点,两项中国学者的成果入选。种属:家蝇(Musca domestica)基因组大小:691 million bp家蝇也就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苍蝇,这种小昆虫很烦人,不过它们耐受病原体和分解垃圾的能力,使它们成为了科学家们研究的对象。十月十三日的Genome Biology杂志上发布了家蝇的基因组序列。这项研究通过比较家蝇和黑腹果蝇的基因组,揭示了许多涉及病原体应答、解毒和化学感知有关的基因“在发育生物学、性别决定、免疫、毒理学、生理学等领域,科学家们对家蝇很感兴趣,”这项研究的第一作者,Cornell大学的Jeff
-
中科大生科院Nature子刊解析肿瘤代谢异常新机制
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张华凤教授研究组和高平教授研究组揭示了肿瘤代谢异常的新机制,研究成果发表在10月12日出版的Nature Communications上。 作为肿瘤特征之一的有氧糖酵解或瓦伯格效应,由著名科学家奥托·瓦博格于19世纪20年代提出。该效应提出肿瘤细胞无论在低氧和氧气充足的环境中,都倾向于通过一种低效的利用葡萄糖产生乳酸的糖酵解方式供给能量从而促进增殖。鉴于细胞代谢是一切生命活动的重要基础,许多年来,这种肿瘤特异的代谢方式引起了科学家们广泛的关注。 前期的研究发现,在低氧条件下,低氧诱导因子HIF-1转录调控代谢酶PDK1
-
成都生物所揭示林蛙杂交和线粒体基因渗透的机制
线粒体基因在不同物种间的渗透在自然界很普遍,然而关于该过程的机制尚不清楚。 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傅金钟研究小组齐银博士以高原林蛙和中国林蛙的线粒体基因渗透为模型,研究了被广泛认为可能引起线粒体基因渗透的两个假说——杂交和偏性扩散。该项研究采用线粒体cyt-b基因检测了两种林蛙的线粒体渗透模式,同时采用微卫星DNA和形态数据对两种林蛙的杂交和偏性扩散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高原林蛙和中国林蛙之间的线粒体基因渗透比已有报道更加复杂,既有历史的渗透,也有正在进行的渗透,既有从高原林蛙往中国林蛙的渗透,也有从中国林蛙往高原林蛙的渗透,既有从高海拔往低海拔的渗透,也有从低海拔往高海拔的渗透。两种林蛙杂
-
水生所蛋白质翻译后修饰组学研究获进展
蛋白质的翻译后修饰,如磷酸化、乙酰化等,是调节蛋白质生物学功能的关键步骤,是蛋白质动态反应和相互作用的一个重要分子基础,也是细胞信号网络调控的重要靶点。由于翻译后修饰蛋白质在样本中含量低且动态范围广,其研究极具挑战性。近期,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葛峰研究员学科组在蛋白质翻译后修饰组学及其功能方面展开了深入的研究并取得了系列进展。 在蛋白质磷酸化修饰方面,该学科组与研究所相关团队合作,综合应用最新的蛋白和肽段分离技术、TiO2磷酸肽富集技术和高分辨质谱分析技术,先后研究了磷酸化在蓝藻光合作用中的重要作用(Journal of Proteome Research 2013, 12 (4):19
-
体细胞变干细胞 找到高效“开关”
体细胞逆转为干细胞的过程,就像公路上行驶的汽车,“红灯停、绿灯行”同样有信号控制。如今,科研人员可以通过控制特定“开关”,即细胞里的RNA聚合酶Ⅱ,将“红灯”转变为“绿灯”,提高体细胞转化为干细胞的效率。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西班牙裔研究员米格尔·埃斯特班领衔的实验组,日前在国际学术期刊《细胞·干细胞》上在线发表了上述研究成果。 据介绍,2006年,日本科学家发现了诱导多能干细胞技术,揭示了成熟的体细胞可以被逆转为具有各种发育潜能的干细胞。由于在细胞治疗和器官移植方面具有巨大的应用潜能,并且克服了胚胎干细胞带来的伦理问题,该技术获得2012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以往的研究发
-
揭示独一味镇痛机制
上海交通大学药学院王永祥课题组对藏药独一味镇痛的分子作用机制研究取得重要突破,其成果近日发表在《麻醉学》杂志上。独一味为唇形科独一味属植物,是近千年来藏族和蒙古族等少数民族的民间传统常用止痛药。早在1989年,独一味水提物就被国家医药管理局批准作为口服镇痛药物使用。然而,关于独一味的有效镇痛成分及作用机制一直缺乏系统研究。王永祥课题组在疼痛实验动物模型上,证明口服独一味水提物及其有效成分对多种慢性疼痛,尤其对神经源性疼痛和肿瘤疼痛,镇痛率可高达50%~80%;且独一味长期给药不产生镇痛耐受性。研究人员通过活性追踪,确定了环烯醚萜苷类化合物山栀子苷甲酯和8-O-乙酰山栀子苷甲酯为独一味镇痛的有效
-
苏州大学PNAS细胞程序性坏死研究新成果
生物通报道 自苏州大学、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在新研究中证实,1型单纯疱疹病毒 (herpes simplex virus1 ,HSV1)的ICP6蛋白通过直接激活RIP3/MLKL依赖性的细胞程序性坏死触动了抗病毒防御。这一重要的研究发现发表在10月14日的《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杂志上。苏州大学的何苏丹(Sudan He)教授是这篇论文的通讯作者。其主要从事程序性细胞死亡的分子机制以及相关疾病的发病机理研究。长期以来,人们普遍认为凋亡(apoptosis)是生物体在生长发育以及疾病以及维持稳态过程中唯一的一种程序性死亡方式,与此同时,坏死(Necrosis)被认
-
王纲研究组Cell Res解析肥胖及糖尿病调控新机制
2014年10月,国际学术期刊 Cell Research 发表了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王纲研究组的最新研究成果,该工作发现在小鼠肝脏中删除中介体MED23基因能够减缓肥胖和糖尿病的发生发展, 揭示了中介体MED23在肝脏糖脂代谢调控和糖尿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及机制,为代谢疾病的临床治疗提供了可能的新分子靶标。 糖尿病是在全世界范围内广泛流行的慢性病。在中国,糖尿病的现状尤其严峻。
-
中科院药植所采用PacBio单分子测序揭示丹参叶绿体DNA修饰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编码及非编码RNA的表达
2014年6月10日,中科院药用植物研究所(IMPLAD)刘昶团队在《PLOS ONE》杂志上发表了利用PacBio测序技术揭示丹参(Salvia miltiorrhiza)叶绿体DNA修饰之间复杂相互作用的相关文章,该文章报道了丹参叶绿体中编码及非编码RNA的表达情况。这也是国内PacBio第三代测序用户在国际性杂志发表的**篇文章。 丹参是*广泛使用的药用植物之一。作为基于叶绿体基因工程手段开发使丹参活性成分过表达方法的**步,该研究团队从基因组,转录组,和碱基修饰三方面对丹参叶绿体进行了分析。先从新鲜叶片中提取总基因组DNA和RNA,然后进行链特异性RNA测序和PacBio公
-
上海交大破译DNA磷硫酰化修饰基因组分布图谱
近日,上海交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微生物代谢国家重点实验室在DNA磷硫酰化修饰方面取得突破,《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线发表了由德林教授研究小组的*新进展《Genomic mapping of phosphorothioates reveals partial modification of short consensus sequences》。 DNA作为生命的遗传物质,是生命科学领域的研究焦点之一。由碳、氢、氧、氮和磷五种元素所构成的四种核苷酸序列编码着自然界生物的遗传现象。对DNA结构和功能
-
构建番茄变异组图谱
中国农业科学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副所长、蔬菜花卉研究所研究员黄三文领导的国际团队构建了番茄的变异组图谱。他们通过对360份番茄种质全基因组的分析,发掘了1100多万个SNP标记,重建了番茄驯化和育种的基因组学历史,为番茄生物学研究提供了新的工具,也奠定了番茄全基因组设计育种的基础。最新研究成果以长篇幅论文的形式于10月13日在线发表在权威学术期刊《Nature Genetics(自然—遗传学)》杂志上。中国农业科学院的黄三文研究员,杜永臣研究员,华中农业大学的叶志彪教授,和东北农业大学的李景富教授是这篇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项目主持人黄三文研究员长期从事蔬菜作物基因组学和分子生物学研究,是国际
来源: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
时间:2014-10-16
-
中国农科院生物所玉米启动子研究取得新进展
由中国工程院院士范云六团队在玉米启动子研究方面取得最新进展,该团队针对目前我国玉米自主知识产权启动子缺乏制约生物技术育种研发及产业化环节的问题,以组学手段高通量鉴定并获得了多个新颖的玉米胚特异性启动子。该研究利用一套包括14种玉米不同组织及发育时期的芯片表达数据,鉴定出28个胚优先高表达的基因,并对这些基因的表达水平以及表达的组织特异性进一步用公共数据库的表达数据以及实时定量PCR进行了验证。最终以玉米胚特异性高表达基因globulin-1为参照基因,获得了表达量均比对照基因高的7个胚特异性基因,通过玉米幼胚瞬时表达系统以及稳定转化的转基因玉米中均验证了这些启动子的强度和组织特异性。同时,该研
-
上海药物所等获得长效透膜的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剂
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龙亚秋研究组与复旦大学中山医院朱同玉教授团队合作,发现了一类高活性和代谢稳定环肽能显著改善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并首次揭示通过抑制mTORC1和活化mTORC2来诱导自噬从而发挥肾脏保护功能的新机制。该工作于今年9月在线发表于Biochimica et Biophysica Acta (BBA) - Molecular Basis of Disease (2014, Vol. 1842, Issue 11, Pages 2306–2317)。研究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及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基金的支持。 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可导致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使肾功能严重受损,
-
复旦大学专家新发现基因变异与青光眼有大关联
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孙兴怀教授领衔的青光眼遗传学研究小组与四川省人民医院、香港中文大学、新加坡国立眼科中心等单位合作,经近3年研究和长时间、多方面的论证,首次发现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发病与体内ABCA1基因变异存在显著关联。该成果为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治疗提供了新思路,相关论文已刊登在国际著名杂志《自然·遗传学》(Nature Genetics)上,引起世界眼科界关注。 青光眼是全世界首要的不可逆致盲性眼病,分为开角型和闭角型,其中闭角型青光眼因发病时常常会出现眼红、眼痛、头疼、呕吐等明显症状易引人关注;而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往往没有症状,发现时已至晚期,此时视神经已经损伤,且无法恢复。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