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今日动态 > 研究进展/国内
  • 中科院药植所采用PacBio单分子测序揭示丹参叶绿体DNA修饰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编码及非编码RNA的表达

    2014年6月10日,中科院药用植物研究所(IMPLAD)刘昶团队在《PLOS ONE》杂志上发表了利用PacBio测序技术揭示丹参(Salvia miltiorrhiza)叶绿体DNA修饰之间复杂相互作用的相关文章,该文章报道了丹参叶绿体中编码及非编码RNA的表达情况。这也是国内PacBio第三代测序用户在国际性杂志发表的**篇文章。  丹参是*广泛使用的药用植物之一。作为基于叶绿体基因工程手段开发使丹参活性成分过表达方法的**步,该研究团队从基因组,转录组,和碱基修饰三方面对丹参叶绿体进行了分析。先从新鲜叶片中提取总基因组DNA和RNA,然后进行链特异性RNA测序和PacBio公

    来源:

    时间:2014-10-16

  • 上海交大破译DNA磷硫酰化修饰基因组分布图谱

        近日,上海交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微生物代谢国家重点实验室在DNA磷硫酰化修饰方面取得突破,《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线发表了由德林教授研究小组的*新进展《Genomic mapping of phosphorothioates reveals partial modification of short consensus sequences》。    DNA作为生命的遗传物质,是生命科学领域的研究焦点之一。由碳、氢、氧、氮和磷五种元素所构成的四种核苷酸序列编码着自然界生物的遗传现象。对DNA结构和功能

    来源:

    时间:2014-10-16

  • 构建番茄变异组图谱

    中国农业科学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副所长、蔬菜花卉研究所研究员黄三文领导的国际团队构建了番茄的变异组图谱。他们通过对360份番茄种质全基因组的分析,发掘了1100多万个SNP标记,重建了番茄驯化和育种的基因组学历史,为番茄生物学研究提供了新的工具,也奠定了番茄全基因组设计育种的基础。最新研究成果以长篇幅论文的形式于10月13日在线发表在权威学术期刊《Nature Genetics(自然—遗传学)》杂志上。中国农业科学院的黄三文研究员,杜永臣研究员,华中农业大学的叶志彪教授,和东北农业大学的李景富教授是这篇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项目主持人黄三文研究员长期从事蔬菜作物基因组学和分子生物学研究,是国际

    来源: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

    时间:2014-10-16

  • 中国农科院生物所玉米启动子研究取得新进展

    由中国工程院院士范云六团队在玉米启动子研究方面取得最新进展,该团队针对目前我国玉米自主知识产权启动子缺乏制约生物技术育种研发及产业化环节的问题,以组学手段高通量鉴定并获得了多个新颖的玉米胚特异性启动子。该研究利用一套包括14种玉米不同组织及发育时期的芯片表达数据,鉴定出28个胚优先高表达的基因,并对这些基因的表达水平以及表达的组织特异性进一步用公共数据库的表达数据以及实时定量PCR进行了验证。最终以玉米胚特异性高表达基因globulin-1为参照基因,获得了表达量均比对照基因高的7个胚特异性基因,通过玉米幼胚瞬时表达系统以及稳定转化的转基因玉米中均验证了这些启动子的强度和组织特异性。同时,该研

    来源:中国科学报

    时间:2014-10-16

  • 上海药物所等获得长效透膜的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剂

    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龙亚秋研究组与复旦大学中山医院朱同玉教授团队合作,发现了一类高活性和代谢稳定环肽能显著改善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并首次揭示通过抑制mTORC1和活化mTORC2来诱导自噬从而发挥肾脏保护功能的新机制。该工作于今年9月在线发表于Biochimica et Biophysica Acta (BBA) - Molecular Basis of Disease (2014, Vol. 1842, Issue 11, Pages 2306–2317)。研究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及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基金的支持。  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可导致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使肾功能严重受损,

    来源:上海药物研究所

    时间:2014-10-16

  • 复旦大学专家新发现基因变异与青光眼有大关联

    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孙兴怀教授领衔的青光眼遗传学研究小组与四川省人民医院、香港中文大学、新加坡国立眼科中心等单位合作,经近3年研究和长时间、多方面的论证,首次发现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发病与体内ABCA1基因变异存在显著关联。该成果为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治疗提供了新思路,相关论文已刊登在国际著名杂志《自然·遗传学》(Nature Genetics)上,引起世界眼科界关注。  青光眼是全世界首要的不可逆致盲性眼病,分为开角型和闭角型,其中闭角型青光眼因发病时常常会出现眼红、眼痛、头疼、呕吐等明显症状易引人关注;而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往往没有症状,发现时已至晚期,此时视神经已经损伤,且无法恢复。原

    来源:中国青年报

    时间:2014-10-16

  • 中美科学家研究发现七鳃鳗三期生命史1.25亿年前已存在

    科技日报讯(记者李大庆)北京时间10月14日,《美国科学院院刊》发表了《早白垩世七鳃鳗幼体化石的发现揭示其三阶段的生命周期》一文,披露中美科学家通过对七鳃鳗化石的研究,发现现代七鳃鳗独特的三期生命史早在距今1.25亿年前即已成型并保持至今。七鳃鳗和盲鳗是世界仅存的无颌类脊椎动物。无颌类在古生代曾十分繁盛,后来被有颌类代替。七鳃鳗从古生代繁衍至今,为还原早期脊椎动物的演化史提供了丰富信息。七鳃鳗还是个体发育史中存在“变态”现象的少数脊椎动物之一,其生命周期始于漫长的(长达7年甚至更久)幼体期,尔后经历特殊的变态过程进入成年期, 此时其解剖特征和生态习性与幼体已迥然不同。七鳃鳗幼体只能存活于淡水,

    来源:中国科技网

    时间:2014-10-16

  • 施一公院士PNAS发表凋亡研究新成果

    生物通报道  来自清华大学的研究人员在新研究中揭示出了Apaf-1凋亡体(apoptosome)激活caspase-9的分子机制,研究论文“Molecular determinants of caspase-9 activation by the Apaf-1 apoptosome”发表在10月13日的《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上。清华大学的施一公(Yigong Shi)教授是这篇论文的通讯作者。施一公研究组主要致力于运用结构生物学和生物化学的手段研究肿瘤发生和细胞凋亡的分子机制,集中于肿瘤抑制因子和细胞凋亡调节蛋白的结构和功能研究、重大疾病相关膜蛋白的结构与功能的研究、胞内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4-10-15

  • 被捕院士李宁9月《Transgenic Res》仍有成果发表

    生物通报道  Science网站近日报道,中国的反腐官员证实,一位动物克隆领域的著名研究人员因不当使用研究资金而被逮捕。此人即是中国农业大学教授、享有声望的中国工程院(CAE)院士李宁(Li Ning)。此前,Science杂志网站曾报道过他涉嫌千万科研经费而遭到调查。10月10日,中国科学技术部(MOST)网站上发布了一则长布告,在其中通告了李宁被捕的消息。这则公告简略介绍了中国共产党纪检部门派出的一个检查小组发现的一些问题。根据MOST所说,有来自5个大学的7名科学家滥用了总共2500万人民币(大约400万美元)的科研经费,李宁是其中的一员。该部门没有详列有关他们指控罪行的细节;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4-10-15

  • 杨慕华研究组Cancer Cell发表癌症研究新成果

    生物通报道:癌细胞扩散(又称癌转移)能够侵袭更多的人体组织,最终导致整个机体发生崩溃。据统计,90%的癌症死亡都是由癌转移造成的,而上皮-间充质细胞转化(EMT),是癌转移中的一个常见过程。EMT发生的时候,组织里彼此粘附的上皮细胞,转变成了具有较强迁移能力的间充质细胞。EMT对于胚胎发育而言是有益的,细胞通过EMT在胚胎中移动并建立特化的组织。在人们眼中,蛋白Snail主要是一种转录抑制子,能通过抑制粘附蛋白诱导EMT的发生,引发相应的病理学特征。近来有证据指出,Snail也能起到激活子的作用,不过人们还不清楚这其中的具体机制和它的生物学显著性。为此,台湾阳明大学临床医学研究所的杨慕华教授领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4-10-15

  • 王红阳院士Hepatology癌症研究新发现

    生物通报道  来自第二军医大学附属东方肝胆外科医院、上海同济大学等处的研究人员证实在肝癌形成过程中IL-1β/IRAK-1炎症信号促成了持久的gankyrin激活,这项研究已被在国际著名肝脏疾病杂志Hepatology(最新影响因子11.19)接受并在线发布。中国工程院院士王红阳(Hong-yang Wang)教授和第二军医大学的陈瑶(Yao Chen) 博士是这篇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王红阳院士长期从事恶性肿瘤的基础与临床研究,对肿瘤发生发展的分子病理机制和细胞信号转导有重要建树。迄今在Cancer Cell、Nature等有影响的主流期刊发表论文100多篇(延伸阅读:王红阳院士权威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4-10-15

  • 中科院张江永研究员PNAS发表新研究成果

    生物通报道  来自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北京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了白垩纪早期的七鳃鳗(lamprey)幼虫化石,由此揭示了它三个阶段的生命周期。研究结果发布在10月13日的《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上。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张江永(Jiangyong Zhang)研究员是这篇论文的通讯作者。七鳃鳗是两种幸存的无颚脊椎动物之一。被发现的七鳃鳗化石,有3.6亿年历史,在恐龙出现之前。因此七鳃鳗被称为“活化石”,是我们了解早期脊椎动物进化的关键。此外,七鳃鳗也是少数经变态成为成体的脊椎动物之一(延伸阅读:Nature新文章:古老的免疫细胞 )。它的生命周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4-10-15

  • 两篇文章解析TubZ分离系统的分离与调控机制

      近期,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袁志明研究员课题组在TubZ质粒分离系统的分离及其调控机制的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相关结果发表在国际微生物学刊物Microbiology-SGM 和Journal of Bacteriology上。  TubZ质粒分离系统(plasmid partition system)是近年来被发现的一类新的分离系统(III型分离系统),它编码DNA结合蛋白TubR和自组装蛋白TubZ。该系统目前只在蜡样芽胞杆菌群的pBtoxis和pXO1质粒上被发现,目前还没有相关稳定因子及其调控机理的报道。  球型芽胞杆菌由于能够产生高毒力的杀蚊二元毒素蛋白而被广泛应用于疾病媒介蚊虫的

    来源:中科院

    时间:2014-10-15

  • 谢欣小组等发现蝴蝶亚减肥机制

    中科院上海药物所谢欣课题组与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俞飚课题组合作,在最新研究中发现了蝴蝶亚仙人掌(Hoodia gordonii)的有效成分及其减肥机制。相关成果日前在线发表于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蝴蝶亚是一类生长在南非高温干燥的喀拉哈利沙漠地区的似仙人掌植物,当地土著人在漫长的狩猎行动中吃该类植物以抑制食欲。此前有文献报道称,该植物中的一个化合物P57是抑制食欲的主要活性成分,但其作用机制并不清楚。此次研究人员通过大量化合物筛选,发现一个提取自蝴蝶亚的化合物Gordonoside F。该化合物可特异性激活与代谢密切相关的G蛋白偶联受体GPR119。Gordonoside F的成功全合成,使研究

    来源:中国科学报

    时间:2014-10-15

  • 武汉病毒所揭示TubZ分离系统的分离与调控机制

    近期,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袁志明研究员课题组在TubZ质粒分离系统的分离及其调控机制的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相关结果发表在国际微生物学刊物Microbiology-SGM 和Journal of Bacteriology上。  TubZ质粒分离系统(plasmid partition system)是近年来被发现的一类新的分离系统(III型分离系统),它编码DNA结合蛋白TubR和自组装蛋白TubZ。该系统目前只在蜡样芽胞杆菌群的pBtoxis和pXO1质粒上被发现,目前还没有相关稳定因子及其调控机理的报道。  球型芽胞杆菌由于能够产生高毒力的杀蚊二元毒素蛋白而被广泛应用于疾病媒介蚊虫的生物

    来源:武汉病毒研究所

    时间:2014-10-15

  • 上海交通大学揭示独一味镇痛分子作用机制

    上海交通大学药学院王永祥课题组对藏药独一味镇痛的分子作用机制研究取得重要突破,其成果近日发表在《麻醉学》杂志上。  独一味为唇形科独一味属植物,是近千年来藏族和蒙古族等少数民族的民间传统常用止痛药。早在1989年,独一味水提物就被国家医药管理局批准作为口服镇痛药物使用。然而,关于独一味的有效镇痛成分及作用机制一直缺乏系统研究。  王永祥课题组在疼痛实验动物模型上,证明口服独一味水提物及其有效成分对多种慢性疼痛,尤其对神经源性疼痛和肿瘤疼痛,镇痛率可高达50%~80%;且独一味长期给药不产生镇痛耐受性。  研究人员通过活性追踪,确定了环烯醚萜苷类化合物山栀子苷甲酯和8-O-乙酰山栀子苷甲酯为独一

    来源:中国科学报

    时间:2014-10-15

  • 青光眼发病与基因变异相关 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治疗有了新思路

    科技日报讯 (孙国根 记者王春)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孙兴怀教授领衔的青光眼遗传学研究小组与四川省人民医院、新加坡国立眼科中心等单位合作,经近3年的研究,日前首次发现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发病与体内ABCA1基因变异存在显著关联。该成果为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治疗提供了新思路。青光眼是全世界首要的不可逆致盲性眼病,其中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是最常见的原发性青光眼的亚型,具有起病隐匿,发病率高,致盲率高的特点。目前其发病原因仍不清楚,治疗手段亦仅限于用降眼压药物或激光、手术降压来控制、延缓病情发展。近年来,随着遗传学研究手段的进步,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成为疾病遗传学研究领域的热点。研究小组成员复旦大学附

    来源:中国科技网

    时间:2014-10-15

  • 华中科技大学Nature发表免疫学新文章

    生物通报道  来自华中科技大学、洛克菲勒大学、西奈山Icahn医学院等机构的研究人员证实,人体细胞ISG15蛋白是干扰素α/β(IFN-α/β)信号的一个有力的负调控因子,其阻止了自身免疫反应。这一重要的研究发现发表在10月12日的《自然》(Nature)杂志上。华中科技大学是这篇论文的第一研究单位。洛克菲勒大学的Dusan Bogunovic博士是这篇论文的通讯作者。华中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的张贤钦(Xianqin Zhang)教授是这篇论文的第一作者。干扰素(interferon,IFN)的产生是机体发挥抗病毒免疫,抵御外来病原感染的重要保障。干扰素通过激活下游数百个干扰素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4-10-14

  • 中国科学家Nature Genetics发表基因组研究新成果

    生物通报道  红彤彤的现代番茄(西红柿)比起最初来自南美洲安第斯山脉区域、豌豆大小的野生祖先要大了近一百倍。为了追踪番茄育种的悠久历史,以及了解人类施加的选择如何改变了番茄的基因组,由来自中国农业科学院、华中农业大学等10多家国内外机构的研究人员组成的一个国际研究小组,对360个番茄品种,其中包括野生型和驯化物种进行了测序。研究结果发布在10月12日的《自然遗传学》(Nature Genetics)杂志上。中国农业科学院的黄三文(Sanwen Huang)研究员、杜永臣(Yongchen Du)研究员、华中农业大学的叶志彪(Zhibiao Ye)教授和东北农业大学的李景富(Jingf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4-10-14

  • 上海生科院发现心脏及冠状动脉发育调控的新机制

    9月30日和10月9日,国际学术期刊 Journal of Cellular and Molecular Medicine 和PLoS ONE 分别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营养科学研究所周斌组在心脏及冠状动脉发育调控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   心血管疾病发病率近年来一直呈上升态势,每年有超100万人被急性心肌梗塞夺去生命,五年内复发率高达42%,而且日趋年轻化,严重危害人类的生命和健康。研究心脏及冠状动脉发育不仅有助于了解心脏及冠状动脉先天畸形的病理生理基础,而且发现新的调控心脏及冠脉发育的因子将为心脏病提供新的治疗手段。遗传谱系示踪技术是研究胚胎期及病理条件下细胞的起源

    来源: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

    时间:2014-10-14


页次:1515/2314  共46266篇文章  
分页:[<<][1511][1512][1513][1514][1515][1516][1517][1518][1519][1520][>>][首页][尾页]

2025年05月
27282930123
45678910
11121314151617
18192021222324
25262728293031
1234567
高级人才招聘专区
最新招聘信息:

知名企业招聘:

    • 国外动态
    • 国内进展
    • 医药/产业
    • 生态环保
    • 科普/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