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IBS王晓东PNAS发表凋亡研究新文章
生物通报道 来自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的研究人员证实,在凋亡过程中,Bax和Bak激活线粒体蛋白酶OMA1促进了细胞色素C释放。这一重要的研究发现发表在10月1日的《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上。论文的通讯作者是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所长、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王晓东(wangxiaodong)研究员。其主要研究方向是阐明细胞死亡的分子机理(延伸阅读:NIBS王晓东发表Molecular Cell封面文章 )。细胞凋亡,也称程序化细胞死亡,是生理或病理条件下,各种内外信号激活细胞死亡程序后发生的一种自杀行为,其特征是一系列细胞形态学改变,包括染色体浓缩、核碎裂、细胞皱缩、凋亡小
-
中山大学颜光美教授PNAS发表癌症新成果
生物通报道:溶瘤病毒是一种新兴的癌症疗法,利用自我复制的病毒作为选择性的抗肿瘤药物。尽管溶瘤病毒在临床试验中表现出了极大的潜力,但并非所有患者都能从中获益。找到预示溶瘤病毒疗效的指标,将有助于提高这种疗法的成功率。中山大学的研究团队发现,甲病毒(M1)通过静脉输液进入机体之后,能够起到很强的选择性抗癌效果。而这种病毒的复制受到锌指抗病毒蛋白(ZAP)的控制。这一成果发表在十月二日的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杂志上,文章的通讯作者是中山大学的颜光美教授和胡骏副教授。从安全性和有效性的角度看,理想的溶瘤病毒要能在遗传学差异的基础上,区分正常细胞和癌细胞。研究人员发现,天然的甲病毒(M1)能够选择性
-
中科院孙飞研究员Cell子刊发表新成果
生物通报道:BAR结构域(Bin-Amphiphysin-Rvs)可以通过二聚化生成弯曲的蛋白结构,这种结构通过静电相互作用叠加在细胞膜上,可以感知膜的弯曲。在某些情况下,BAR结构域也会通过插入细胞膜的两亲螺旋,诱导膜发生弯曲。ACAP1(Arfgap with Coil coil, Ankyrin repeat, and PH domain protein 1)是一种含有BAR结构域的重要蛋白。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和布莱根妇女医院的研究人员发现,ACAP1蛋白中的BAR结构域并不足以使细胞膜弯曲。促成膜结合和膜弯曲的是BAR旁边的PH结构域,BAR结构域主要控制ACAP1的聚集。这项研究于
-
军事医学科学院Nature子刊p53研究新发现
生物通报道 来自军事医学科学院放射与辐射医学研究所、天津大学的研究人员证实,ABRO1通过稳定p53抑制了肿瘤生成并调控了DNA损伤反应。相关论文发表在10月6日的《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上。军事医学科学院放射与辐射医学研究所所长杨晓明(Xiaoming Yang)研究员是这篇论文的通讯作者。其主要从事肝脏相关的生理病理学研究,重点是肝细胞生长调控的分子机制研究。在国内外杂志发表论文100余篇。p53蛋白对维持细胞内环境的稳定起着关键的作用。在通常情况下,p53是一种短寿的蛋白质;它的稳定性主要受到泛素化(ubiquitination)调控。响
-
苏大一附院:测序鉴定肝癌的新型生物标志物
肝癌(HCC)是目前世界上癌症相关的第三大死因,死亡率最高可达到每年500,000人。肝癌患者在不同形式的癌症患者中生存期最短,大多数患者死于肿瘤发生后12个月内。所以,鉴定新的高灵敏度和高特异性的肝癌标志物非常必要。苏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谭友文副教授带领的团队对血清microRNA(miRNA)的表达谱进行研究*,确定其是否可作为HCC的一种新的诊断标志物,研究成果发表在9月刊的PLoS ONE上。 研究人员对血清miRNA表达谱进行了研究分析,共涉及2010年8月和2013年6月期间招募的261个HCC患者,233个肝硬化患者和173个健康对照。首先,研究人员分别对来自病人和健康者
-
中科院最新Nature文章
10月1日,国际著名学术期刊《自然》以Article形式在线发表了由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中科院昆虫发育与进化重点实验室詹帅研究组与美国芝加哥大学及马萨诸塞大学医学院等合作完成的关于帝王蝶(Danaus plexippus)长距离迁飞的遗传基础的研究论文,《自然》同时发表了News and Views,对该项研究进行了评述。 昆虫是地球上种类最多的生物类群,体现了强大的环境适应能力。昆虫的多样性不仅体现在种间,种内亦存在丰富的生物型,如迁飞型对非迁飞型和拟态等,这种微小尺度的变异为科学家研究物种进化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帝王蝶迁飞是自然界中最为壮观的自然景象之一,北美
-
自主研发肝癌诊断试剂将投入临床
第二军医大学东方肝胆外科医院王红阳院士领衔的课题组经十余年攻关,成功研发出新型肝癌诊断试剂Glypican-3(以下简称GPC3)。日前,该课题组与福州迈新生物技术开发有限公司联合申报的GPC3检测试剂盒获得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颁发的三类医疗器械注册证,将正式在临床推广应用。据悉,研究人员从肝癌cDNA文库分离得到GPC3基因,发现其在肝癌中的阳性表达率高达80%以上,有望与AFP协同用于肝癌的早期诊断。此外,GPC3在肝脏良性肿瘤或其他肿瘤转移到肝脏的病例中为阴性表达,但在肝癌的恶性发展中表达水平逐渐增高,尤其在AFP阴性的肝癌患者中有较高的检出率,对于提示复发、转移及评价手术治疗效果均
-
张龙现小组发现猴类自然感染人兽共患肠道原虫
河南农业大学牧医工程学院教授张龙现课题组,对我国野生和圈养猴类肠道原虫进行了分子流行病学研究,发现野生和圈养猴类已感染隐孢子虫和贾第虫。相关研究已在线发表于《国际寄生虫学杂志》。该课题组通过分析河南、云南等省份的26种野生和圈养猴,共计2660份样品,发现猴类感染了人隐孢子虫、鼠隐孢子虫和贾第虫。其中人隐孢子虫包括两个亚型IbA12G3和IiA17,而前者为新发现亚型。这是首次发现鼠隐孢子虫感染猴。猴类感染贾第虫较普遍,均属人兽共患的集聚体B。课题组在tpi基因位点新发现8个新亚型,绝大多数与集聚体B亚型Ⅳ接近。在gdh基因位点分析新发现3个新亚型,均属于集聚体B亚型Ⅳ。张龙现介绍,隐孢子虫和
-
中国科学家完成世界首个鲤鱼基因组图谱绘制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黑龙江水产研究所8日对外发布,由该院孙效文研究员领衔的国际合作研究团队,完成了鲤鱼全基因组序列图谱绘制,并揭示其独特的全基因组复制事件,这是国际上首个完成全面解析的异源四倍体硬骨鱼类基因组图谱。该研究成果近日发表于《自然-遗传》(Nature Genetics)杂志。鲤鱼是全球分布和养殖范围最广泛的经济鱼类之一,是中国具有代表性的淡水养殖鱼类,是最有条件利用基因组资源进行品种改良的水产养殖物种。鲤鱼基因组由100条染色体组成,是迄今完成全基因组测序的脊椎动物中染色体数目最多的物种。该研究团队完成了雌核发育鲤鱼的基因组深度测序、精细图谱绘制和基因组注释,其基因组由16.9亿碱基
-
邓宏魁研究组在Cell Stem Cell杂志发表原始多潜能干细胞的最新研究成果
10月2日,国际知名学术期刊Cell Stem Cell刊登了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邓宏魁研究组最新研究成果“Generation of Naïve 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 from Rhesus Monkey Fibroblasts”。该研究在世界上首次成功将恒河猴皮肤细胞诱导成为了 “原始多潜能干细胞”,是干细胞领域的一项重要突破。多潜能干细胞具有在体外无限增殖、自我更新的特点,能够被诱导分化成各种类型的功能细胞,在疾病模型、药物研发和细胞治疗等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之前的研究表明,多潜能干细胞存在两种不同的多潜能状态:一种是以传统方法建立的
-
南京大学张辰宇团队发现“抗病毒青霉素”
南京大学张辰宇团队最新研究发现,一种植物微小核糖核酸 (microRNA), MIR2911直接靶向甲型流感病毒 (IAV),包括H1N1, H5N1和H7N9。而在金银花中富含这种微小核糖核酸。给小鼠饮用金银花汤剂,可预防其感染IAV,并降低H5N1导致的小鼠死亡率。MicroRNAs (miRNAs) 是一类长约19-24个核苷酸的非编码RNA,并不编码蛋白。它们与靶点信使RNA结合,从而抑制蛋白翻译。在以往研究中,该团队已证实稳定存在于哺乳动物血清和血浆中的microRNAs由组织和细胞主动分泌出来,可作为疾病的新型生物标记物,并起着细胞内分子信号传递的作用。该团队还报道过植物miRNA
来源:EurekAlert中文
时间:2014-10-09
-
专访秦楠:历时三年 解密肝硬化与肠道菌群不可思议之关联
生物通报道:说到肠道健康对我们生活的影响,可以说是众人皆知,前有被誉为“天使的化身”的奥黛丽-赫本,因盲肠与结肠癌病重不治,后有著名影星钟楚红的丈夫、香港广告业巨子朱家鼎因大肠癌病逝。但是,要说肠道微生物与健康之间的密切关系,还是近几年兴起的说法,而身体其它部位,如肝脏的健康与肠道微生物菌群的关联,则会让人一时无法理解。 本来这两者确实好像是不搭界,但今年的一项最新成果令持有这种想法的我们大吃一惊:来自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的一组研究人员通过收集上百份人肠道菌群样本,构建了世界上首个肝病肠道菌群基因集。 这项研究不仅发现了肠道菌群发生紊乱,如
-
阎锡蕴研究组PNAS取得肿瘤药物靶向输送研究新进展
9月30日,PNAS 杂志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阎锡蕴课题组在肿瘤药物靶向输送领域的最新成果。这是他们继发现纳米酶(Nature Nanotechnology 2007)并将其应用于肿瘤诊断(Nature Nanotechnology 2012)之后,又一次将纳米材料的新特性应用到肿瘤靶向治疗。 化疗是当前癌症病人首选的治疗方式,然而化疗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毒副作用大。如何提高药物的疗效、降低其副作用,一直是肿瘤药物研究的关键和难题。随着纳米科学的蓬勃发展,利用纳米技术改良药物的性状,使其精准地杀伤肿瘤细胞,减少对正常组织的损伤,是肿瘤靶向治疗的核心。为了获得具有主动靶向功能的
-
研究揭示受精卵DNA去甲基化重要机制
近日,中科院上海生科院生化与细胞所一项最新研究发现,小鼠早期胚胎中母源和父源基因组在单细胞的受精卵阶段,均会发生大规模的DNA主动和被动去甲基化,DNA双加氧酶Tet3介导了主动去甲基化的发生,而糖苷酶TDG并不参与该过程。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于学术期刊《细胞—干细胞》。该研究由中科院上海生科院生化与细胞所徐国良研究组、李劲松研究组和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物动态光学成像中心汤富酬研究组共同完成。研究中,科学家利用最近发展的单细胞简并代表性甲基化测序、发夹DNA甲基化测序以及测定等表观修饰分析技术,结合生殖系选择性敲除的小鼠模型,对受精卵中母源和父源基因组DNA去甲基化的分子机制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
中国科学家发现抑制HIV囊膜蛋白合成新途径
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郑永辉研究团队近日在国际病毒学权威期刊上发表了有关抑制艾滋病病毒囊膜蛋白合成的新途径的论文,为抗艾滋病疫苗及药物研制提供了新思路。郑永辉研究团队的研究结果能够为解释艾滋病病毒囊膜蛋白不能高效表达机制提供线索,而且阐明了一种新型的抗病毒机制。艾滋病疫苗的研制是一个世界性难题,至今仍没有成功。其难点之一就是艾滋病病毒的囊膜蛋白在哺乳动物细胞中很难得到高效表达。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美国科学家就发现,在艾滋病病毒感染的细胞中,只有15%的病毒囊膜蛋白能够得到表达,其余绝大部分都滞留在细胞内质网中被一种尚不明确的机制所降解。据了解,绝大多数动物病毒,包括能够引起艾滋病、流
-
中山大学PNAS揭示血管保护因子
生物通报道 来自中山大学、南京医科大学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在新研究中证实,HMOX1介导的PDGF-CC血管保护效应可挽救视网膜变性。这一研究发现发表在9月29日的《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上。中山大学的李旭日(Xuri Li)教授以及柳夏林(Xialin Liu)教授是这篇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李旭日教授是著名的血管生物学家,长期从事血管神经生物学研究,发表SCI论文近50篇。柳夏林教授的主要科研领域为老年性白内障的防治。血管变性在几乎所有类型的退行性疾病中起关键作用,因此迫切需要开发一些策略来改善血管的保护及生存。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CC(PDGF-CC)在许多的生物
-
201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lncRNA研究项目
生物通报道:来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消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公布了2014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项目评审结果,根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条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相关类型项目管理办法的规定和专家评审意见,决定资助面上项目、重点项目、部分重大项目、创新研究群体项目、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地区科学基金项目、海外及港澳学者合作研究基金项目、重点国际(地区)合作研究项目、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自由申请)和部分联合基金项目,合计35641项。其余项目正在评审过程中。 有关评审结果将通知相关依托单位,科研管理人员可在8月18日后登录科学基金网络信息系统(https://isis.n
-
第二军医大学Cell子刊发表中药研究新成果
生物通报道 来自第二军医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和华东理工大学的研究人员,从中草药中获得了一种倍半萜内酯类化合物IJ-5,证实其可通过抑制泛素连接酶UbcH5来控制TNF-α的促炎活性。这一研究成果发表在9月的《Chemistry & Biology》杂志上。第二军医大学的张卫东(Weidong Zhang)教授和胡振林(Zhenlin Hu)教授是这篇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张卫东教授主要从事天然药物化学、重要药效物质基础和创新药物研究,发表SCI论文350多篇。胡振林教授的研究方向为抗炎和免疫调控药物的基础和应用研究,发表SCI论文30余篇。肿瘤坏死因子(TNF)是一类具有多种生
-
201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抗体研究项目
生物通报道:来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消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公布了2014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项目评审结果,根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条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相关类型项目管理办法的规定和专家评审意见,决定资助面上项目、重点项目、部分重大项目、创新研究群体项目、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地区科学基金项目、海外及港澳学者合作研究基金项目、重点国际(地区)合作研究项目、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自由申请)和部分联合基金项目,合计35641项。其余项目正在评审过程中。 有关评审结果将通知相关依托单位,科研管理人员可在8月18日后登录科学基金网络信息系统(https://isis.n
-
Cell Res:祖细胞在心脏损伤时分化成脂肪细胞
9月26日,国际学术期刊Cell Research 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营养科学研究所周斌组的最新研究进展:Epicardium-to-fat transition in injured heart。该研究发现,在发育过程中心外膜祖细胞可以转变成心脏周围的脂肪细胞,这一过程在成体稳态心脏中并不发生,却在心梗的模型中被再度激活。 心外膜脂肪是包围心脏和冠状血管的一种内脏脂肪,为心脏提供缓冲保护作用的同时也增加了心脏冠状血管疾病的风险性,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心脏病有很高的相关性,而这些脂肪的来源目前仍然是个未知数。 心外膜祖细胞是一群具有分化多能性的位于心脏最外层的细胞,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