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林业大学植物细胞程序化死亡研究获进展
北京林业大学研究植物绒毡层细胞程序化死亡机制取得重要进展。7月17日,该校生物学院陆海教授团队获得的有关新成果在《植物细胞》在线发表。 该研究首次阐述了半胱氨酸蛋白酶在绒毡层细胞的适时降解过程中的关键控制作用,为从细胞及分子水平上阐明植物花药绒毡层细胞程序化死亡和花粉成熟的调控机制奠定了理论基础;证明了papain类蛋白酶是植物细胞程序化死亡的关键控制基因,为分析植物细胞程序化死亡的调控机制提供了有益而重要的理论参考。 动植物等多细胞生物体在发育过程中,或在某些环境因子的作用下发生的受基因调控的主动死亡过程,被科学家们称为细胞程序化死亡。在此过程中,蛋白酶起着重要作用。蛋白酶基因普遍存在表
-
我国研究团队绘就首个人类早期胚胎DNA甲基化全景观图谱
科技日报讯 (仰东萍 记者李颖)日前,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生殖医学中心乔杰研究组与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物动态光学成像中心汤富酬研究组合作,绘就了世界首个人类早期胚胎DNA甲基化全景观图谱。这一成果日前在线发表于《自然》。哺乳动物的胚胎发育起始于单个受精卵细胞,父母的表观遗传记忆信息(主要是DNA甲基化)需要在精子和卵细胞结合后被擦除,只保留特定的部分传递给下一代的个体。此前还没有关于人类早期胚胎DNA甲基化组的研究报道。该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第一,受精前,精子和卵母细胞中的DNA甲基化程度均很高,受精后,父母的表观遗传记忆均被大规模擦除,到植入前的囊胚阶段,胚胎的DNA甲基化水平降到最低
-
张学敏院士Nature子刊发表免疫研究新成果
生物通报道 来自军事医学科学院的研究人员在新研究中证实,NEDD4通过影响TRAF3的泛素化促进了CD40介导的AKT激活。这一重要的研究发现发表在7月29日的《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上。军事医学科学院的张学敏(Xue-Min Zhang)研究员和李卫华(Wei-Hua Li)是这篇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张学敏是我国著名的肿瘤分子生物学家,主要从事炎症与肿瘤发生关系的研究。关于“炎症诱发肿瘤”一系列重要分子事件的发现,是该领域国际上的突破性进展,对将肿瘤防治阵线前移到针对“炎症诱发肿瘤”阶段进行干预具有重要价值。其201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
去泛素化酶介导RORγt稳定性的正反馈通路
7月28日,中国科学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李斌课题组与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风湿职业病科吕玲团队合作完成的研究论文“The E3 deubiquitinase USP17 Is a positive regulator of ROR γt in Th17 cells”(《确定E3去泛素化酶USP17是一个调控RORγt的正调节因子》)在国际学术期刊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生物化学杂志》)上在线发表。该项研究通过基础与临床合作,揭示了去泛素化酶USP17介导RORγt稳定性的正反馈通路,对进一步深入理解炎症环境下IL-17+CD4+ Th17细胞功能调节具有
-
植物细胞程序化死亡研究获进展
北京林业大学研究植物绒毡层细胞程序化死亡机制取得重要进展。7月17日,该校生物学院陆海教授团队获得的有关新成果在《植物细胞》在线发表。该研究首次阐述了半胱氨酸蛋白酶在绒毡层细胞的适时降解过程中的关键控制作用,为从细胞及分子水平上阐明植物花药绒毡层细胞程序化死亡和花粉成熟的调控机制奠定了理论基础;证明了papain类蛋白酶是植物细胞程序化死亡的关键控制基因,为分析植物细胞程序化死亡的调控机制提供了有益而重要的理论参考。动植物等多细胞生物体在发育过程中,或在某些环境因子的作用下发生的受基因调控的主动死亡过程,被科学家们称为细胞程序化死亡。在此过程中,蛋白酶起着重要作用。蛋白酶基因普遍存在表达模式和
-
科研人员从荔枝果皮中分离出新化合物
中科院华南植物园科研人员蒋跃明、杨宝等完成的“2-(2-羟基-5-〈甲氧羰基〉苯氧基)苯甲酸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现有研究表明,荔枝果皮富含黄烷醇、花色苷等重要生物活性物质。这些物质具备良好的调节免疫、抑制肿瘤、抗辐射、抗衰老活性等,是良好的功能食品与化妆品的开发原料,但目前有关于荔枝果皮生物活性物质组成的鉴定依然十分有限。对此,华南植物园科技人员勉力攻关,从荔枝果皮中制备分离得到一个新的化合物2-(2-羟基-5-〈甲氧羰基〉苯氧基)苯甲酸。据悉,该化合物具有良好的抗氧化活性,其抗氧化活性显著强于食品行业常用的合成抗氧化剂BHT,因此可用于制备抗氧化剂或自由基清除剂,具有广
-
《细胞研究》影响因子提升至11.981
今天,美国汤森路透集团发布的最新期刊引证报告(2013版)显示,知名学术期刊Cell Research(《细胞研究》)影响因子提升至11.981,在SCI收录的185种国际细胞生物学领域期刊中影响因子排名第13位,在同领域亚太地区学术期刊中排名第一。这是继2013年Cell Research影响因子冲破10以后的又一次重大突破。专家评价称,《细胞研究》杂志在继续保持上升态势的同时,也进一步确立其在国际分子与细胞生物学领域权威优秀期刊地位,并向国际顶尖学术期刊的目标前进了一大步。同时,这也标志着Cell Research成为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学术期刊国际品牌“精品”,将促使我国分子与细胞生物学领
-
成都生物所青稞籽粒发育转录组研究取得新进展
青稞(Hordewn vulgare L. var. nudum Hook, f. 2N=14),即裸大麦,属于禾本科小麦族大麦属,是大麦的变种之一,因其在成熟时颖果易与稃分离而得名。青藏高原藏区人民把裸大麦叫做青稞。青稞是青藏高原藏区的主要农作物,是重要的口粮,也是重要的食品加工原料及牲畜饲料。研究表明青稞富含 β-葡聚糖、膳食纤维、矿物质等营养成分,具有很高的保健价值。近年来优质青稞选育与应用受到广泛的关注,而青稞籽粒发育中品质性状形成的分子机理研究对改良青稞品质极其重要。 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余懋群研究员课题组陈欣博士等利用第二代高通量测序技术(Illumina HiSeqT
-
吉大解析金黄色葡萄球菌噬菌体裂解酶三维结构
日前,吉林大学韩文瑜课题组与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刘志杰课题组合作,解析了首个金黄色葡萄球菌噬菌体裂解酶(LysGH15)的三维结构,并揭示了其裂解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分子机制。 目前,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耐药性日益严重,尤其是“超级耐药菌株”(MRSA)的出现,给临床治疗带来了巨大的困难。噬菌体裂解酶可以特异地裂解包括耐药菌株在内的细菌,具有极大的研究价值与应用潜力。在前期的研究中,课题组筛选到一株对MRSA具有广谱、高效裂解活性的噬菌体(GH15)。 为了揭示LysGH15裂解MRSA的分子作用机制,研究人员对其三个活性片段(CHAP、amidase-2和SH3b)的蛋白质三维结构进行了解析
-
北大邓兴旺教授发表本月第3篇PNAS文章
生物通报道 北京大学的邓兴旺(Xing Wang Deng)教授是世界著名的生物学家,其长期从事植物分子遗传及生理学方面的研究,多次在Cell、Science、Nature等世界权威刊物上发表很有影响的学术文章。并于去年当选为美国科学院院士。7月28日,邓兴旺课题组发表论文证实,远红外光下光感受器配体FHY1发挥独立的作用参与了基因调控和植物发育。这是本月邓兴旺教授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上发表的第三项研究成果(延伸阅读:北大邓兴旺教授7月连发两篇PNAS文章)。光是植物生长发育的主要环境影响因素之一,而且是作物产量的重要决定因子。植物几乎能够感受各种层次的光,包括光照
-
云南保山发现大片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 研究价值很大
记者7月23日从中科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获悉,该园教授朱华野外考察时,在云南保山地区昌宁县天堂林场海拔2400米以上地区,发现有大片的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尽管以壳斗科、樟科、茶科和木兰科植物占优势,但在分布区内的不同山地物种组成和优势种上有很大的多样性变化。”朱华说,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的生态外貌特征以单叶、革质、全缘、中叶为主的常绿中、小高位芽植物组成。层间木质藤本植物较丰富,附生植物非常丰富,但板根和茎花现象少见。在生物地理上,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以泛热带分布科最有优势,其次是北温带分布科。其中热带属占总属数的60%以上,温带属占35%;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植物区系主要是在热
-
上海交大《PLOS》发表干细胞新研究
生物通报道:2014年7月23日,国际生物学领域著名期刊《Plos One》在线发表了上海交通大学的一项最新研究成果“Differentiation of Human Umbilical Cord Mesenchymal Stem Cells into Prostate-Like Epithelial Cells In Vivo”,该研究报道称,人类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可在体内分化为前列腺样的上皮细胞,表明它们可潜在地用于组织修复和许多内胚层衍生的内部器官的再生。本文通讯作者为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的高维强,其1978年毕业于南京大学,1989年在哥伦比亚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然后在哥伦比亚大学医学院及洛
-
南昌大学Cancer Res揭示癌症转移机制
生物通报道 来自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的研究人员证实,泛素样蛋白FAT10通过阻止β-catenin泛素化及降解促进了肝癌的侵袭转移。研究结果发表在7月23日的《癌症研究》(Cancer research)杂志上。论文的通讯作者是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的邵江华(Jianghua Shao)教授,主要从事肝胆外科临床及科研工作,研究方向是肝癌的分子生物学及肿瘤基因治疗等。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是我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预后较差,病死率逐年增高,是影响我国人民健康的重大疾病。目前手术治疗是肝癌治疗的首选方法,但5年复发率仍在50%以上。且约9
-
中科院,武汉大学Sci Rep解析细胞命运抉择随机调控
近日,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数据分析和统计计算课题组与武汉大学数学学院合作,利用数学建模和数值计算理论研究了单细胞水平下芽殖酵母细胞命运抉择分子调控网络的精确性问题,相关成果近日发表在Scientific Reports杂志上。 细胞命运抉择在单细胞和多细胞生物体的增殖、分化等生命过程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研究细胞命运抉择的分子调控机制是当前生命科学的一个前沿交叉热点。数学建模和数据分析作为定量生物学的重要工具,在验证生物学实验以及给出理论预测方面发挥着越来越显著的作用。 然而早期研究细胞命运抉择分子调控动力学都是基于确定性的数学模型,忽略了单细胞水平
-
谭垦小组发现杀虫剂干扰蜜蜂躲避天敌能力
中科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博士谭垦研究团队利用不同浓度杀虫剂——吡虫啉的糖浆和天敌胡蜂对蜜蜂的采集行为进行了深度研究,首次证实亚致死剂量的吡虫啉损害了蜜蜂对危险食源的判断力,进而削弱趋避天敌的能力。相关研究发表在《公共科学图书馆·综合》。吡虫啉是新烟碱类杀虫剂,目前广泛应用于田间害虫防控。新烟碱类杀虫剂主要作用于昆虫的乙酰胆碱受体,并有很好的选择性,成为新农药研制的重要领域。“但近年来的研究表明花蜜中残留的吡虫啉,即使在安全剂量范围内对蜜蜂的学习能力、食物摄取、运动能力等也有很大影响。”谭垦说,如吡虫啉能降低蜜蜂的采集频率和蜜蜂成功返回蜂巢的比例,这或许与蜜蜂的定向能力受损有关。同时,吡虫啉还能
-
赖良学团队获得重症联合免疫缺陷小型猪模型
近期,中科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的科学家成功建立了基因敲除免疫缺陷小型猪模型。该成果日前在线发表在《免疫学杂志》上。广州生物院赖良学团队利用TALEN技术在小型猪中敲除了RAG基因,获得了重症联合免疫缺陷小型猪模型,研究人员对猪的胎儿成纤维细胞进行转染后获得杂合和纯合的RAG1/2敲除的细胞克隆。细胞克隆用于体细胞核移植后获得27头克隆猪,其中有10头为RAG2单等位碱基缺失,9头为RAG1双等位碱基缺失,3头为RAG2双等位碱基缺失,这些碱基缺失都导致了外显子读码框移码。敲除猪表现出典型的重症联合免疫缺陷疾病特征,包括胸腺萎缩,脾脏发育不良,淋巴细胞减少等。免疫缺陷性动物是指先天遗传突变
-
和肝硬化相关肠道菌群遗传特征被发现
近日,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传染病诊治国家重点实验室、感染性疾病诊治协同创新中心主任李兰娟院士及其科研团队,找到了汉族人和肝硬化相关的肠道菌群的遗传特征,为检测晚期肝疾病提供了方法。该研究成果于7月24日在学术期刊《自然》在线发表。目前,部分病毒性肝炎及脂肪性、酒精性、药物性、免疫性肝病患者会经历肝炎、肝硬化、肝癌“三部曲”。尽管有些研究表明,肠道微生物的改变在终末期肝硬化并发症中起重要作用,但一直缺乏肠道菌群和肝脏病变的确切关联证据。李兰娟院士及其科研团队通过收集181个来自于中国人肠道菌群的样本,其中包括98个中国肝硬化患者及83个健康中国志愿者的粪便样本,用宏基因组学的研究方法,开展
-
上海巴斯德所揭示调控流感病毒存活的新机制
7月24日,中国科学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分子病毒课题组的研究论文Sumoylation of Influenza A Virus Nucleoprotein Is Essential for Intracellular Trafficking and Virus Growth(《A型流感病毒NP蛋白的SUMO化修饰在胞内运输和病毒生长中的关键作用》)在Journal of Virology上以全文研究文章形式在线发表,论文揭示了调控流感病毒在细胞内存活的新机制,并被选评为本期期刊的亮点文章。 流感病毒是造成人和其他哺乳类动物患流行性感冒的主要病原体,可造成季节性流行。流感病毒在宿主体内的有效复
来源:上海巴斯德研究所
时间:2014-07-29
-
第三军医大发现新型蛋白像创可贴一样即时修复伤口
中美科研人员历经2年联合研究发现,新型蛋白MG53对感染、创伤、缺血等多种急性肺损伤具有保护作用。该蛋白能像“创可贴”一样,即时修复各种损伤对细胞膜造成的“伤口”,为临床急性肺损伤治疗提供新思路。7月18日,相关研究发表在《自然》杂志子刊《自然通讯》上。 该研究由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野战外科研究所心血管内科曾春雨教授、陈垦博士等组成的团队和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麻建杰教授团队联合完成。 创伤、缺血、感染等多种严重的病理生理状态均会导致肺的急性损伤,造成局部和全身的炎症反应,形成肺水肿,影响机体的血气交换而导致低氧血症。严重的急性肺损伤最终导致多器官脏器衰竭而致人死亡。 前期研究已证实,MG5
-
中国农业科学院破解畜禽骨加工世界性难题
来自农业部的最新消息,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主持、山东悦一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6家单位共同完成的“骨素加工关键技术装备研发与应用”成果日前通过了农业部组织的科技成果鉴定,这一成果将大大提高畜禽骨加工效率,改变了过去畜禽骨只用于加工低端产品或者直接遗弃的状况,为全球畜禽屠宰行业的技术升级提供了技术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