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今日动态 > 研究进展/国内
  • 昆明动物所等发现中药痛舒胶囊抑制乳腺癌细胞增生的机制

    痛舒胶囊是我国彝族的一味传统中药复方,现由云南省药物研究所制药厂生产。其主要用于治疗跌打损伤、风湿性关节痛、肩周炎、痛风性关节通、乳腺小叶增生。尽管临床试验显示其在治疗乳腺增生症上面具有良好的效果,但是其机制并不清楚。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陈策实研究员学科组与云南省药物研究所合作对痛舒胶囊治疗乳腺增生症的机制进行了初步研究。研究显示痛舒胶囊可以明显抑制ERα+的乳腺癌上皮细胞的增殖,可以将细胞周期阻滞在G1期。该研究团队进一步发现痛舒胶囊可以下调ERα及其下游靶基因Cyclin D1的表达,而Cyclin D1是在G1-S期的进程中起关键作用的蛋白。与此一致的是,他们发现痛舒胶囊可以抑制

    来源:昆明动物研究所

    时间:2014-08-21

  • 云南大学张克勤研究组研究揭示一种自噬作用

    近日,云南大学教授张克勤研究组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发表自噬最新研究成果。该研究证实,在绿脓杆菌的感染过程中自噬保护线虫对抗坏死。  细胞可以通过细胞自噬和溶酶体,消除、降解和消化受损、变性、衰老和失去功能的细胞、细胞器和变性蛋白质与核酸等生物大分子。这种机能为细胞的重建、再生和修复提供必需原料,实现细胞内资源的再循环和再利用。  自噬参与了发育、衰老、细胞程序性死亡等许多重要的生理过程,也在肿瘤、心血管疾病、神经退行性疾病等各种疾病的发病机制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此外,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自噬通过清除细胞内病原体,包括细菌、病毒和寄生虫等,也在对抗感染性疾病中发挥了重要的保护作用。然而,到

    来源:中国科学报

    时间:2014-08-21

  • 上海交大提出癌症治疗纳米给药系统构建新策略

    2014年7月31日,化学领域顶级期刊《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J. Am. Chem. Soc.)以全文形式在线发表了上海交通大学化学化工学院颜德岳院士研究团队在癌症治疗研究方面的最新进展“Combination of Small Molecule Prodrug and Nanodrug Delivery: Amphiphilic Drug-Drug Conjugate for Cancer Therapy”。该研究提出了两亲性药-药缀合物(Amphiphilic drug-drug conjugate, ADDC)的概念并发展了

    来源:中国高校之窗

    时间:2014-08-21

  • 我国构建近海生物DNA条形码数据库 满足科研需求

    新华社北京8月18日电(记者余晓洁)科技部18日透露,通过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部署了“我国近海海洋生物DNA条形码资源库构建”重点项目,具体由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承担。根据不同类群的特点,项目将选择有代表性的重要海洋生物类群,如原核生物、植物、浮游动物、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及鱼类等,在准确形态鉴定的基础上,系统并规模化地获取DNA条形码序列。我国海洋生物资源丰富。当前海洋经济发展和海洋科学研究亟需对我国海洋生物多样性进行充分认知,对物种的准确识别是其中基础性的工作。专家们认为,目前我国专业的海洋生物分类学研究团队规模有限,依靠传统经验为主的海洋生物形态鉴定方法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海洋科研、海洋经济和

    来源:中国科技网

    时间:2014-08-21

  • 华东师大等Cell子刊发表干细胞新成果

    生物通报道:最近,华东师范大学、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宾州州立大学医学院和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等处的研究人员在Cell期刊旗下的《Stem Cell Reports》杂志在线发表了一项最新研究成果“Transcriptional Repression by the BRG1-SWI/SNF Complex Affects the Pluripotency of Human Embryonic Stem Cells”,该研究对转录抑制影响hESCs自我更新和分化的分子机制,提供了有价值的见解。本研究通讯作者为华东师范大学生命医学研究所博士生导师王媛,其1993年获山东医科大学医学学士学位,1996年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4-08-20

  • 清华施一公院士发表最新PNAS文章

    生物通报道  来自清华大学的研究人员在新研究中解析了,转运蛋白AdiC 介导pH依赖性底物转运的分子机制。相关论文“Molecular mechanism of pH-dependent substrate transport by an arginine-agmatine antiporter”发表在8月18日的《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上。清华大学的施一公(Yigong Shi)教授是这篇论文的通讯作者。施一公研究组主要致力于运用结构生物学和生物化学的手段研究肿瘤发生和细胞凋亡的分子机制,集中于肿瘤抑制因子和细胞凋亡调节蛋白的结构和功能研究、重大疾病相关膜蛋白的结构与功能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4-08-20

  • 中外学者Nature子刊解读藏族人如何适应高原

    生物通报道:青藏高原平均海拔有14,800英尺,那里稀薄的空气会给外来者带来各种不适,但藏族人却可以在这样的环境下繁衍生息。近日,Utah大学的科学家们首次找到了藏族人适应高原环境的遗传背景(一个出现于八千年前的DNA突变),相关成果发表在八月十七日的Nature Genetics杂志上。青海大学医学院高原医学研究中心的格日力(Ge Ri-Li)教授和乌仁塔娜(Tana Wuren)也参与了这项研究。“这项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藏族人的独特适应能力和人类进化,”文章的资深作者,Utah大学的Josef Prchal教授说。Prchal曾多次到亚洲希望招募可供研究的对象,但他很快发现自己难以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4-08-20

  • 我国构建近海生物DNA条形码数据库 满足科研需求

    新华社北京8月18日电(记者余晓洁)科技部18日透露,通过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部署了“我国近海海洋生物DNA条形码资源库构建”重点项目,具体由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承担。根据不同类群的特点,项目将选择有代表性的重要海洋生物类群,如原核生物、植物、浮游动物、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及鱼类等,在准确形态鉴定的基础上,系统并规模化地获取DNA条形码序列。我国海洋生物资源丰富。当前海洋经济发展和海洋科学研究亟需对我国海洋生物多样性进行充分认知,对物种的准确识别是其中基础性的工作。专家们认为,目前我国专业的海洋生物分类学研究团队规模有限,依靠传统经验为主的海洋生物形态鉴定方法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海洋科研、海洋经济和

    来源:中国科技网

    时间:2014-08-20

  • 北京大学发现皮肤T细胞淋巴瘤疾病进展新机制

    日前,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皮肤性病科涂平教授、汪旸主治医师课题组围绕皮肤T细胞淋巴瘤发病机制的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皮肤T细胞淋巴瘤是一组由原发于皮肤的皮肤归巢的T淋巴细胞克隆性增生造成的疾病,其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在临床上,早期疾病诊断十分困难,有80%以上的患者被误诊;而疾病一旦进入进展期,却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患者即使经历多次的联合化疗仍不能有效的控制肿瘤,严重影响患者预后。  涂平课题组近年来致力于皮肤T细胞淋巴瘤进展机制的研究。在既往研究的基础上,课题组原创性地发现在CD30阳性的肿瘤性T细胞中SATB1蛋白的表达升高,并且这一蛋白的过表达与SATB1基因启动子进化保守区的去甲基化相关

    来源: 北京大学

    时间:2014-08-20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发现特殊功能微生物菌株

    近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安德荣等人在秦岭深处的拔仙台地区,发现两株新的特殊功能微生物菌株,经分离、纯化、生物学和分子鉴定,其中的BP-79菌株为芽孢杆菌一个新小种多聚芽孢杆菌,初步定名为多聚芽胞杆菌秦岭小种;SS-63菌株经鉴定为仙台链霉菌。  据介绍,这两个菌株具有抗逆性强和快速定殖繁殖等特点,对靶标作物安全有益,该菌株可分泌70多种杀菌活性物质,拥有强大的杀菌能力,具有其他化学药剂无法比拟的优点。

    来源:中国科学报

    时间:2014-08-20

  • 上海交大《Clinical Cancer Research》报道胃癌生物标志物

    生物通报道:最近,国际癌症研究领域著名期刊《Clinical Cancer Research》(2014年影响因子为8.193)在线发表了上海交通大学、布朗大学和密歇根大学等处的一项最新研究成果“TMEFF2 Deregulation Contributes to Gastric Carcinogenesis and Indicates Poor Survival Outcome”,该研究表明,TMEFF2基因通过与SHP-1直接相互作用,作为胃癌的一个肿瘤抑制因子,可能是致癌作用的一个潜在生物标志物。本研究通讯作者分别为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主任医师房静远教授、硕士生导师洪洁和陈豪燕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4-08-19

  • 林东昕院士等Nature子刊发表癌症GWAS研究新成果

    生物通报道  来自中国医学科学院、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新乡医学院等机构的研究人员针对3项中国人群食管鳞状细胞癌(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ESCC)全基因组关联(GWAS)研究进行了联合分析,结果发表在8月17日的《自然遗传学》(Nature Genetics)杂志上。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肿瘤医院肿瘤研究所的林东昕(Dongxin Lin)教授、新乡医学院的王立东(Li-Dong Wang)教授以及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的Philip R Taylor是这篇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食管癌是世界上最常见的六大恶性肿瘤之一,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4-08-19

  • 南京医科大学Nature medicine揭示疾病新靶点

    生物通报道  来自南京医科大学的研究人员报道称,发现神经元型一氧化氮合酶(nNOS)和nNOS配体PDZ的羧基末端蛋白(CAPON)结合可以作为开发新型抗焦虑药的一个靶点。这项研究发表在8月17日的《自然医学》(Nature Medicine)杂志上。南京医科大学的朱东亚(Dong-Ya Zhu)教授和罗春霞(Chun-Xia Luo)博士是这篇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前者近年来的研究方向是血管病发病机制及创新药物研究,主要开展血管病发病的分子病理学研究、药物新靶标发现和创新药物的设计、合成、筛选及临床前评价。后者主要从事脑损伤与再生修复的分子调控研究,以探寻脑卒中、抑郁症等神经病变的病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4-08-19

  • 北京大学Nature子刊发表心脏病研究新文章

    生物通报道  来自北京大学、中国药科大学和河北医科大学的研究人员证实,在心肌细胞中一氧化碳(CO)抑制了内向整流性钾离子通道。这一研究发现发表在8月14日的《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上。北京大学分子医学研究所的顾春雨(Yuchun Gu)教授是这篇论文的通讯作者。顾春雨教授长期从事离子通道及其相关领域的研究工作。在过去的十几年的科研工作中,运用膜电钳、钙萤光技术及多种分子生物学研究方法,研究了多种类型的离子通道,包括钙通道、钾通道、钠通道等等。近期的工作主要集中于离子通道在血管和肾小管上的功能及调控机制。心室颤动(ventricular fibri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4-08-19

  • 上海生科院揭示WOPR结构域调控白念珠菌Wor1功能的分子机制

    8月5日,Cell Research 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陈江野研究组和丁建平研究组的合作研究论文:Crystal structure of the WOPR-DNA complex and implications for Wor1 function in white-opaque switching of Candida albicans。研究人员通过解析WOPR-DNA复合物的晶体结构,揭示了一种新型的、真菌特异的DNA结合结构域WOPR 识别其DNA特征序列的分子机制,阐明了WOPR结构域与DNA特征序列的识别在白念珠菌Wor1的转录激活和白

    来源: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

    时间:2014-08-19

  • 昆明植物所提出植物生长素起源新观点

    生长素是影响植物发育过程最重要的激素之一,可调控顶端优势、细胞延伸、维管束分化、脱落抑制和其它过程。生长素在植物发育过程中的重要性也使其在光合生物中的分布备受关注,并争议不休。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黄锦岭和胡向阳课题组通过对植物生长素主要合成途径中色氨酸氨基转移酶 (tryptophan aminotransferase)和黄素单加氧酶 (flavin monooxygenase)两个关键基因家族进行分析,认为没有可靠证据支持生长素在藻类起源的观点。其合成途径是垂直和横向遗传的嵌合体,并起源于早期陆生植物。文章第一次清晰地证明了植物生长素主要合成途径是陆生植物的一个主要创新,阐明了其进化

    来源:昆明植物研究所

    时间:2014-08-19

  • 科学家开发出新型流感疫苗佐剂

    近日,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研究员马光辉领导的团队开发出一种基于壳聚糖的新型疫苗佐剂,能够显著提高H5N1疫苗诱导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反应。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先进医疗材料》杂志上。甲型禽流感H5N1病毒具有高致病率与高致死率的特点,目前接种疫苗是防治H5N1病毒感染的有效手段。H5N1流感裂解疫苗作为新型疫苗具有安全性高、易于大批量生产的优势,但其免疫原性较弱,需要疫苗佐剂保护疫苗不被降解,同时增强其免疫原性。该项研究将壳聚糖水凝胶的温敏性与该课题组的快速膜乳化技术相结合,制备了新型的自固化壳聚糖凝胶微球。该微球制备过程温和,微球具有显著的pH敏感性,研究发现壳聚糖凝胶微球能显著提高H5N

    来源:中国科学报

    时间:2014-08-19

  • 吴立刚小组揭示动物细胞中miRNA的全新角色

    近日,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吴立刚研究组揭示了动物细胞中microRNA(miRNA)的一种全新角色。miRNA是真核生物基因组编码的长约22个碱基的非编码小RNA,调控超过三分之一以上基因的表达,参与了包括细胞增殖、分化、凋亡和代谢等几乎所有生命过程,并与多种人类疾病存在重要关联。mRNA是细胞内遗传信息由基因组DNA传递到具有功能的蛋白质分子过程中最重要的中间分子。miRNA与Ago等蛋白质形成RISC复合物,通过碱基互补配对识别位于mRNA 3’非翻译区(3’UTR)的靶位点,促进mRNA的降解并抑制其翻译,是细胞内基因表达调控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本项研

    来源:中国科学报

    时间:2014-08-19

  • 浙江大学Nature子刊揭示免疫调控新机制

    生物通报道  来自浙江大学医学院、第二军医大学的研究人员证实,RasGRP3通过激活小G蛋白Rap1限制了Toll样受体(TLR)触发巨噬细胞炎症反应。这一重要的研究成果发布在8月14日的《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上。浙江大学医学院的王建莉(Jianli Wang)教授和第二军医大学的陈涛涌(Taoyong Chen)教授是这篇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王建莉教授的主要研究方向为树突状细胞相关的免疫学及其来源的免疫新分子的克隆和功能的研究;肿瘤的免疫治疗和基因治疗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免疫应答及其调节的细胞及分子机制。模式识别受体(pattern recog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4-08-18

  • 复旦大学《Clinical Cancer Research》解析HER2阳性胃癌耐药性

    生物通报道:最近,国际癌症研究领域著名期刊《Clinical Cancer Research》(2014年影响因子为8.193)在线发表了复旦大学、美国布里格姆妇女医院和哈佛医学院的一项最新研究成果“Functional Genetic Approach Identifies MET, HER3, IGF1R, INSR Pathways as Determinants of Lapatinib Unresponsiveness in HER2-Positive Gastric Cancer”,该研究表明,MET、HER3、胰岛素样生长因子受体1R(IGF1R)和INSR信号通路激活,是HER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4-08-18


页次:1519/2301  共46011篇文章  
分页:[<<][1511][1512][1513][1514][1515][1516][1517][1518][1519][1520][>>][首页][尾页]

2025年05月
27282930123
45678910
11121314151617
18192021222324
25262728293031
1234567
高级人才招聘专区
最新招聘信息:

知名企业招聘:

    • 国外动态
    • 国内进展
    • 医药/产业
    • 生态环保
    • 科普/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