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吴立刚小组揭示动物细胞中miRNA的全新角色
近日,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吴立刚研究组揭示了动物细胞中microRNA(miRNA)的一种全新角色。miRNA是真核生物基因组编码的长约22个碱基的非编码小RNA,调控超过三分之一以上基因的表达,参与了包括细胞增殖、分化、凋亡和代谢等几乎所有生命过程,并与多种人类疾病存在重要关联。mRNA是细胞内遗传信息由基因组DNA传递到具有功能的蛋白质分子过程中最重要的中间分子。miRNA与Ago等蛋白质形成RISC复合物,通过碱基互补配对识别位于mRNA 3’非翻译区(3’UTR)的靶位点,促进mRNA的降解并抑制其翻译,是细胞内基因表达调控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本项研
-
浙江大学Nature子刊揭示免疫调控新机制
生物通报道 来自浙江大学医学院、第二军医大学的研究人员证实,RasGRP3通过激活小G蛋白Rap1限制了Toll样受体(TLR)触发巨噬细胞炎症反应。这一重要的研究成果发布在8月14日的《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上。浙江大学医学院的王建莉(Jianli Wang)教授和第二军医大学的陈涛涌(Taoyong Chen)教授是这篇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王建莉教授的主要研究方向为树突状细胞相关的免疫学及其来源的免疫新分子的克隆和功能的研究;肿瘤的免疫治疗和基因治疗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免疫应答及其调节的细胞及分子机制。模式识别受体(pattern recog
-
复旦大学《Clinical Cancer Research》解析HER2阳性胃癌耐药性
生物通报道:最近,国际癌症研究领域著名期刊《Clinical Cancer Research》(2014年影响因子为8.193)在线发表了复旦大学、美国布里格姆妇女医院和哈佛医学院的一项最新研究成果“Functional Genetic Approach Identifies MET, HER3, IGF1R, INSR Pathways as Determinants of Lapatinib Unresponsiveness in HER2-Positive Gastric Cancer”,该研究表明,MET、HER3、胰岛素样生长因子受体1R(IGF1R)和INSR信号通路激活,是HER
-
973项目PLoS文章揭示黄病毒复制新机制
近期,武汉病毒所张波研究员学科组和龚鹏研究员学科组在黄病毒NS5蛋白MTase和RdRp相互作用界面的功能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相关研究成果“The Interface between Methyltransferase and Polymerase of NS5 is Essential for Flavivirus Replication”发表在Plos Neglected Tropical Diseases上(Li et al., 2014, PLoS Negl Trop Dis 8(5): e2891. doi:10.1371)。 黄病毒属病毒是虫媒传播病毒,其中日本脑炎
-
北大发现microRNA可非特异地抵御HIV病毒感染
最近,北京大学工学院生物医学工程系陈匡时(Antony K. Chen)与美国国家科学院、医学院双院院士Jennifer Lippincott-Schwartz 以及HIV 病毒学家Eric O. Freed 合作, 发现了宿主细胞抵御HIV病毒感染的新机制。该研究成果已发表于《美国科学院院报》(PNAS)。 先前的研究显示,RNA-蛋白交互作用在HIV病毒颗粒形成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HIV-1 Gag是HIV的主要结构蛋白,具备RNA 结合位点 (nucleocapsid domain, NC). 通过与HIV RNA结合, Gag蛋白能以RNA 为支架, 在宿主细胞膜上大量聚合, 最
-
复旦大学等炎症环境下细胞功能调节研究获进展
中科院上海巴斯德所李斌课题组与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风湿职业病科吕玲团队通过基础与临床合作研究,揭示了去泛素化酶USP17介导RORγt稳定性的正反馈通路。该研究对进一步深入理解炎症环境下细胞功能调节具有重要指导性意义。相关研究日前在线发表于《生物化学杂志》。 Th17细胞是一类介导炎症反应的T细胞亚群,其分泌IL-17A、IL-17F等多种炎性因子从而发挥炎性效应,可清除一些不能被Th1或Th2细胞有效清除的胞外病原体。Th17细胞可通过TCR信号激活分化,在人源细胞中IL-1β能和IL-6或IL-23更有效地诱导幼稚T细胞分化为Th17细胞。 系统性红斑狼疮是一种临床常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
香港中文大学研究人员破解部分男性不育之谜
中国科学家13日在美国《科学转化医学》杂志上报告说,移动中的精子受到一种抗微生物蛋白的保护,如果这种“防护罩”受损,那么就可能导致受孕失败。他们还找到了一种可能的药物治疗方法。 参与这项研究的专家包括香港中文大学的陈小章和深圳第二人民医院的蔡志明等。陈小章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我们发现不育患者的精子缺乏一种防御素,这种防御素对杀菌和精子运动力的维持都非常重要。因此,这种防御素的缺乏会导致生殖道感染和弱精,两者皆可导致不育。” 这种防御素是一种名为β-防御素-1(DEFB1)的蛋白。研究表明,不育患者的精子中DEFB1的水平显著下降,精子活力和杀菌能力也都下降。 进一步研究显示,重组
-
中国转基因水稻安全证书全部到期
8月17日,中国转基因水稻仅有的2张“安全证书”全部到期。如果续申请没有成功,则意味着中国将没有一种转基因主粮拥有安全证书,更不必说商业化许可。这是中国转基因产业化之路的一个重要时间节点。这两张安全证书所涉两种转基因水稻均由华中农业大学所培育,其研发团队成员、华中农业大学教授严建兵8月16日对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称,安全证书是否续签成功“不方便透露”。转基因水稻安全证书到期,需续申请或重新申请根据《种子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在中国,转基因主粮要进行商业化种植,需要先获得安全证书,再获得品种审定证书、种子生产许可证和经营许可证,才能进行。然而,目前中国没有任何一种转基因
-
新型蛋白MG53可有效抵御肺损伤
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野战外科研究所心血管内科曾春雨教授、陈垦博士团队和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麻建杰教授团队历时2年联合研究发现,新型蛋白MG53对感染、创伤、缺血等多种急性肺损伤具有保护作用,该蛋白能像创可贴一样,即时修复各种损伤对细胞膜造成的“伤口”。相关研究论文日前发表在《自然·通讯》上。创伤、缺血、感染等多种严重的病理生理状态均会导致肺急性损伤,造成局部或全身的炎症反应,形成肺水肿,影响机体的血气交换,导致低氧血症。严重的急性肺损伤会导致多器官脏器衰竭而致人死亡。前期研究证实,MG53对心脏和骨骼肌损伤有保护作用。为了研究该蛋白对肺损伤是否有保护作用,从2012年5月开始,曾春雨研究团队和麻
-
树鼩作为新型实验动物在特定药物研发中优势独特
科技日报讯 (记者马波)创新药物的研发依赖优良的实验动物和疾病动物模型。中科院昆明动物所的科技人员最近研究发现,树鼩作为新型实验动物在特定药物研发中有着独特优势。目前药物研发中广泛使用啮齿类动物(大鼠,小鼠),由于与人种属差异较大,获得的研究结果经常与人相距甚远,造成药物研发在大量投入后的最终失败。树鼩是灵长类动物的近亲,而且作为实验动物具有个体小、繁殖快,易于饲养等有利特点。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所最近与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合作解析了中国树鼩的全基因组。研究人员首先开发了一种可用于药物靶标预测和基于模型药靶评价的有效方法,进一步在基因组和转录组的层面上对中国树鼩进行了系统全面的药物靶标预测和分析。
-
上海生科院Nature子刊发布癌症新发现
生物通报道 来自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所、复旦大学和上海同济大学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发现,YAP通过ZEB2介导对DNp63的抑制,阻止了Lkb1缺陷的肺腺癌向肺鳞癌转分化。这一研究成果发布在8月13日的《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上。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季红斌(Hongbin Ji)研究员和张雷(Lei Zhang)研究员是这篇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前者的主要研究方向是肺癌发病的分子机理研究。后者主要从事发育过程的组织分化和生长调控研究。肺腺癌(ADC)和肺鳞癌(SCC)是非小细胞肺癌的两个主要的病理亚型,具有不同的基因表达谱及
-
中科院两位PI合作发表一种新型DNA结合结构域的调控新机制
8月5日,Cell Research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陈江野研究组和丁建平研究组的合作研究论文:“Crystal structure of the WOPR-DNA complex and implications for Wor1 function in white-opaque switching of Candida albicans”。研究人员通过解析WOPR-DNA复合物的晶体结构,揭示了一种新型的、真菌特异的DNA结合结构域WOPR 识别其DNA特征序列的分子机制,阐明了WOPR结构域与DNA特征序列的识别在白念珠菌Wor1的转录激活
-
曹雪涛院士组:揭示巨噬细胞活化的分子机制
巨噬细胞是一种重要的非特异性免疫细胞,主要功能是对细胞残片及病原体进行噬菌作用,并激活淋巴球或其他免疫细胞,令其对病原体作出反应。它的经典活化需要IFN-γ(干扰素-γ)预处理(启动)和随后的TLR(Toll-like receptor)刺激(触发)。IFN-γ的启动效应可促进巨噬细胞分泌更高水平的促炎性细胞因子和更低水平的抗炎细胞因子,提高巨噬细胞杀菌和杀肿瘤的活性。然而,IFN-γ对巨噬细胞活化的启动效应的潜在分子机制,仍然尚未被完全了解。来自第二军医大学曹雪涛院士带领的团队就IFN-γ对巨噬细胞miRNA(microRNA)表达谱的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研究成果发表在8月刊的The Jou
-
中国科学家破解一些男性不育之谜
中国科学家13日在美国《科学转化医学》杂志上报告说,移动中的精子受到一种抗微生物蛋白的保护,如果这种“防护罩”受损,那么就可能导致受孕失败。他们还找到了一种可能的药物治疗方法。参与这项研究的专家包括香港中文大学的陈小章和深圳第二人民医院的蔡志明等。陈小章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我们发现不育患者的精子缺乏一种防御素,这种防御素对杀菌和精子运动力的维持都非常重要。因此,这种防御素的缺乏会导致生殖道感染和弱精,两者皆可导致不育。”这种防御素是一种名为β-防御素-1(DEFB1)的蛋白。陈小章说,DEFB1在身体多个组织都有分布,他们此前曾在大鼠实验中发现它对精子运动有影响,但其在人类男性生殖系统
-
上海生科院研究揭示出细胞中microRNA的一种全新角色
8月8日,国际学术期刊eLife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吴立刚研究组的最新研究成果:MicroRNA-mediated repression of nonsense mRNAs,揭示了动物细胞中microRNA(miRNA)的一种全新角色。 miRNA是真核生物基因组编码的长约22个碱基的非编码小RNA,调控超过三分之一以上基因的表达,参与了包括细胞增殖、分化、凋亡和代谢等几乎所有生命过程,并与多种人类疾病存在重要关联。miRNA与Ago等蛋白质形成RISC复合物,通过碱基互补配对识别位于mRNA 3’非翻译区(3’UTR)的靶位点,促进mRNA的降
来源: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
时间:2014-08-15
-
中美科学家发现中东冠状病毒从蝙蝠传染人的途径
科技日报讯 (通讯员沈基飞)近日,中美科学家通过密切合作在“中东冠状病毒”研究领域取得重要进展,首次发现该病毒从蝙蝠传染到人类的途径,相关工作发表在最新出版的《美国科学院院报》上。这一发现有助于理解“中东冠状病毒”的动物起源,以及阻断、预防和控制该病毒在人类之间的传播。该项工作由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的终身教职副教授李放领衔,与上海复旦大学的国家“****”特聘专家姜世勃教授、美国纽约血液中心的杜兰英副研究员、北卡罗来那大学的Ralph Baric教授等中美科学家合作完成。李放教授的博士研究生杨洋和刘畅参与了该项研究,并发挥了重要作用。此前,科学家们已经知道“中东冠状病毒”感染人体细胞的两个步骤:首
-
中科院动物所《PLOS》解析线粒体动态相关lncRNA
生物通报道:2014年8月8日,中科院动物研究所在国际权威杂志《PLOS Genetics》(2014年影响因子为8.167)发表一项最新研究成果“MDRL lncRNA Regulates the Processing of miR-484 Primary Transcript by Targeting miR-361”,该研究报道了一个长链非编码RNA,命名为线粒体动态相关的lncRNA(mitochondrial dynamic related lncRNA,MDRL)MDRL影响细胞核中miR-484初级转录物的加工,通过靶向miR-361和miR-484调节线粒体网络。本研究通讯为中
-
上海生科院《eLife》解析miRNA介导的无义mRNA抑制
生物通报道:2014年8月8日,国际生命科学领域期刊《eLife》(2014年影响因子为8.519)在线发表了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的一项最新研究成果“MicroRNA-mediated repression of nonsense mRNAs”,该研究揭示了miRNAs在抑制可能产生有害截短蛋白质的无义突变mRNAs过程中,发挥一种监控系统的作用。本研究通讯作者为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物化学和细胞生物学研究所分子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吴立刚研究员,其1996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系,获学士学位,2001年毕业于中科院上海植物生理研究所获遗传学博士学位,2001年至2008年在美国
-
中科院Sci Rep发表肺癌研究新成果
生物通报道:肺癌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癌症,全球每年大约有一百四十万人死于这种疾病。在中国,肺癌已经成为了第一大癌症死因。肺癌主要分为非小细胞肺癌(NSCLC)和小细胞肺癌(SCLC),其中NSCLC占到了差不多85%。肺癌确诊时往往已经到了晚期,复发率较高,预后也比较差。为此,科学家们正在加紧开发新的诊疗方法。日前,中科院上海生科院/上海交大医学院健康所的研究团队,对中国患者的NSCLC样本进行了全外显子组测序,并将研究结果发表在八月十二日的Scientific Reports杂志上。文章的通讯作者是健康所的胡兰靛和孔祥银教授。研究人员通过中国NSCLC患者的九对样本(肿瘤/正常组织),鉴定了在N
-
北京基因组研究所Cell子刊发表干细胞新文章
生物通报道 来自中科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的研究人员,对培育扩增的人类间充质干细胞(MSCs)进行了全基因组测序,揭示出连续数代培养的MSCs的遗传变化。这一重要的研究成果发表在Cell期刊旗下的《Stem Cell Reports》杂志上。中科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的王前飞(Qian-fei Wang)研究员以及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的程临钊(Linzhao Cheng)教授是这篇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王前飞研究员的研究方向是血细胞发育和人类白血病的转录组学以及分子遗传机理。程临钊教授是著名的华人干细胞专家,于2012年入选第七批国家“****”。人类MSCs是一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