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研人员构建最优质人肠道微生物参考基因集
7月7日,由华南理工大学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博士研究生李俊桦为第一作者,与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丹麦哥本哈根大学等单位共同合作完成的《人肠道微生物组参考基因集》研究成果在《自然—生物技术》上发表。这是“华工—华大”基因组科学创新班学子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上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的第二篇文章。据介绍,人类的肠道中有大约1000种到1150种细菌。这些肠道菌群与人体互利共生。但目前对这些细菌的基因信息“登记”很不完善,影响相关研究的深入进行。科研人员基于249个新的测序样本和之前已公布的1018个人体肠道微生物样本,加上511株与人肠道密切相关的已测序原核微生物的基因组信息,构建了一个高质量、近乎完整的人类
-
上海生科院发现自噬调控间充质干细胞免疫功能及其机制
国际学术杂志Autophagy 近日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健康科学研究所张雁云研究组的最新研究成果:Autophagy regulates the therapeutic potential of mesenchymal stem cells in experimental autoimmune encephalomyelitis。该研究首次揭示了自噬调控间充质干细胞免疫功能的作用及机制。 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 MSC)是一群成体多能组织干细胞,不仅有跨胚层分化的能力,并具有其它干细胞不具有的免疫调节功能,已被用于治疗重症肝病
来源: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
时间:2014-07-10
-
动物所揭示Ncor2调控斑马鱼造血干细胞产生的机制
造血干细胞是一群维持生命体正常生理功能所必需的多能造血祖细胞,可以发育成各种成熟的血细胞,包括:红细胞、髓系细胞和淋系细胞等。斑马鱼的造血过程分为两个阶段,即:初级造血和次级造血。以前的研究表明转录共抑制因子Ncor2在初级造血中发挥作用,但其对次级造血的影响,尤其是对造血干细胞产生的作用还不清楚。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刘峰研究员领导的血液与心血管发育研究组发现了ncor2 在斑马鱼的次级造血发生区域-主动脉-性腺-中肾(AGM)及造血干细胞(HSC)中特异性表达。敲低或敲除ncor2 会导致造血干细胞和T细胞数目减少。进一步研究发现,Ncor2与Hdac3共同抑制fos基因的表达。ncor
-
华南理工构建最优质人肠道微生物参考基因集
7月7日,由华南理工大学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博士研究生李俊桦为第一作者,与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丹麦哥本哈根大学等单位共同合作完成的《人肠道微生物组参考基因集》研究成果在《自然—生物技术》上发表。这是“华工—华大”基因组科学创新班学子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上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的第二篇文章。 据介绍,人类的肠道中有大约1000种到1150种细菌。这些肠道菌群与人体互利共生。但目前对这些细菌的基因信息“登记”很不完善,影响相关研究的深入进行。 科研人员基于249个新的测序样本和之前已公布的1018个人体肠道微生物样本,加上511株与人肠道密切相关的已测序原核微生物的基因组信息,构建了一个高质量、近乎完
-
上海交通大学揭示拟南芥花粉壁发育调控机制
日前记者从上海交通大学获悉,该校生命科学技术学院教授张大兵研究团队揭示了拟南芥花粉壁关键bHLH类转录因子AMS及其下游基因在花粉壁发育过程中的作用和调控机理。相关成果已在线发表于国际植物学领域著名杂志《植物细胞》。 植物花粉壁是覆盖在植物雄性生殖细胞外表面的一层异常坚硬的特殊细胞壁结构,其形态的主要成分——孢粉素复合物不溶于水或有机溶剂,生物化学组分很难通过化学抽提和测定的方法获得。同时,花粉壁的形成依赖于小孢子和花药绒毡层细胞的共同作用,严格受到许多基因的调控,其具体的遗传和生化机制尚不清楚。 张大兵团队通过研究分析拟南芥花粉外壁的形成过程,重新发现和认识关键转录因子AMS的功能,并通
-
港媒:乳酸菌可用于公厕除臭
科学家开发出一种“生物武器”,可消除公厕内难闻的味道。中国科学院的研究人员称,高达75%的臭气可以被除掉,剩余的可以用自然香气盖过。 这一魔法效果主要是由乳酸菌群来完成的。乳酸菌被用来生产酸奶、奶酪、啤酒和巧克力。 乳酸菌以人体排泄物为食,释放出乳酸,而乳酸可以抑制产生最难闻气味的细菌的繁殖。这一技术的应用方式既可以是液体形式,也可以是粉末形式,而且成本低廉。半升乳酸菌的价格约为20元,可以用来处理好几间厕所,因为这种细菌在废料上繁殖迅速。 “无味厕所”研究在中科院网站上颇受关注,因为它为解决这个“急迫的”全国性问题提供了“终极”方案。 中科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的细菌学家、该项目的带头人闫志英说,
-
南京大学Nature子刊揭示代谢调控新机制
生物通报道 来自南京大学的研究人员在新研究中证实,SCF/ Kit信号通路调控了线粒体的功能与能量消耗。这一重要的研究发现发表在7月7日的《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上。论文的通讯作者是 “****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南京大学模式动物研究所创始人高翔(Xiang Gao)教授。其研究兴趣主要为利用基因组改造技术,建立复杂疾病小鼠模型,分析疾病表型的分子机理。线粒体是细胞代谢的中枢。人体细胞合成的一万到一万五千种蛋白质中,有20-30%存在于线粒体中,源自线粒体DNA的13种蛋白质直接参与线粒体内的电子传递和ATP生成。许多重要生命代谢路径均有赖于线
-
Science:中国研究人员在美涉嫌偷窃专利玉米,遭受指控
生物通报道 7月7日,国际顶级期刊《科学》(Science)网站发表了一篇题为“Seedy tale: Chinese researchers stole patented corn, U.S. prosecutors allege”的新闻文章,称中国的研究人员涉嫌偷取专利玉米,在美国遭到了指控。庭审公文读起来就像是一部柯恩兄弟的电影。根据美国检方的指控,来自中国大北农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Dabeinong Technology Group Co,DBN)及其下属子公司的一些员工,偷偷溜进了美国中西部的玉米田里,悄悄地收集专利玉米,他们企图用微波爆米花盒将其偷运出美国。在短短几年
-
Science点评中国学者最新成果
生物通报道:冠脉循环(coronary circulation)的名称来自其血管的外观形状,这一系统包括动脉和静脉,分别向心肌中输送和运回血液。当一个大的冠状动脉出现堵塞的时候,就会导致下游心肌区域由于缺氧出现死亡,这种病理状态被称为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或心脏病发作。之后随着时间推移,受伤的肌肉瘢痕组织(scar tissue)虽然还能维持心壁完整性,但是会对泵的功能产生不利影响,这也会常常引发心衰 。治疗性干预手段是通过刺激新的心脏肌肉生长,取代受损组织,改善心脏病发作的情况。因此如何能促进新的冠状血管生长,是心脏病治疗的一个关键所在。近期
-
上海交大杨洪全教授新发PNAS文章
生物通报道:气孔是由扁平上皮细胞(pavement cells)特化而成的特殊结构,广泛存在于植物的地上部分,是植物与环境进行气体和水分交换的重要通道。气孔打开时,植物吸入光合作用所需的CO2,同时允许来自根部的水分蒸发(蒸腾作用)。如果水分蒸腾过多,围绕气孔的两种细胞会将气孔关闭。由此可见,不论是植物的光合作用,还是全球碳循环和水循环,气孔都起到了重要的影响。生长素Auxin是人们鉴定的首个植物激素,也是最重要的植物激素之一。生长素调节着植物生长和发育的方方面面,例如胚胎发育、器官生成、以及植物对环境的应答等等。这种激素主要通过在组织或器官间不对称分布,来发挥自己的作用。然而,迄今为止人们还
-
东北师范大学PNAS表观遗传研究新成果
生物通报道 来自东北师范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华盛顿州立大学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在水稻研究中证实,一个重要的CG甲基化酶发生突变,可引起全基因组低甲基化,基因组表达失调以及幼苗死亡。这些研究结果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上。东北师范大学****刘宝(Bao Liu)教授和华盛顿州立大学的Diter von Wettstein教授是这篇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刘宝教授主要从事植物基因组进化和利用远缘杂交及生物技术进行作物遗传改良的研究。在植物异源多倍体基因组进化和利用野生稻改良水稻等方面取得多项成果。CG胞嘧啶甲基化(mCG)是一种存在于大多数真核生物基因组中的重要表观遗传标记,
-
清华大学JBC解析癌症信号通路
生物通报道 CREPT/RPRD1B是近年发现的在肿瘤中高度表达的一种新蛋白。来自清华大学的研究人员证实,其响应Wnt信号增进了β-catenin/TCF4的转录活性。这一研究发现发表在近期的《生物化学杂志》(JBC)上。论文的通讯作者是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常智杰(Zhijie Chang)教授。其主要研究方向有细胞信号传导(包括TGF-beta,FGF,Wnt及STAT)的分子机理;肿瘤发生的分子机理;以及泛素化修饰对细胞增殖与分化的影响。回国后在国际主流杂志上发表了70多篇SCI论文,现为FEBS Letters编委。CREPT又名RPRD1B或C20ORF77,是近年发现的
-
中科院,上海交大Nature Genetics获胆囊癌基因测序研究进展
7月6日,国际学术期刊《自然—遗传学》(Nature Genetics)杂志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营养科学研究所王慧研究组与上海交通大学附属新华医院刘颖斌教授、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刘赟副教授等实验室合作的研究成果: Whole-exome and targeted gene sequencing of gallbladder carcinoma identifies recurrent mutations in the ErbB pathway。该研究运用全基因组外显子测序和靶基因深度测序技术首次系统阐述胆囊癌基因突变谱,发现驱动胆囊癌发生发展的关键基因和信号通路,揭示Er
-
北京大学周专老师课题组发现吸烟成瘾新机制
吸烟成瘾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戒烟难,易复吸的原因在科学上一直没有很好的解释。北京大学分子医学研究所和生命科学联合中心周专老师课题组,利用光遗传学和微碳纤电极联合检测的方法发现了吸烟成瘾的一个重要机制,该成果5月21日在线发表于Nature Communications。 多巴胺(dopamine, DA)是大脑中负责奖赏反应的一种神经递质。胆碱能和DA能神经系统均能触发DA小泡分泌。经典理论认为吸烟尼古丁调节纹状体脑区的DA分泌。周专小组使用光遗传学转基因小鼠选择性诱导胆碱能系统引发DA分泌。这种由胆碱能触发的DA分泌会受吸烟抑制。然而,多巴胺能系统触发的DA分泌不受吸烟尼古丁调节。他
-
厦门大学课题组找到体内细胞调控代谢“开关”
厦门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林圣彩教授课题组近期的一项研究,找到了体内细胞调控代谢的一个“开关”,由它可以“下达”细胞合成代谢或分解代谢“命令”,从而解开了细胞能量代谢研究领域的一个谜底。 能量代谢是细胞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活动之一。当能量水平下降时,细胞能通过其感应因子加快能量产生;当能量充裕时,细胞则通过另一感应因子加快耗能的活动,从而维持总体能量平衡。 林圣彩介绍,近年来的研究已经发现,能量代谢平衡调控是由多个与之相关的信号通路所介导,其中最为重要也最被广泛研究的有两条:AMPK信号通路和mTOR信号通路。简单说来,AMPK信号通路开启的是分解代谢通路,mTOR信号通路开启的则是合成代谢通路。
-
疾病基因组靶向矫正工具安全性首获证明
7月3日,《细胞—干细胞》杂志在线发表了中科院生物物理所研究员刘光慧研究组、华大基因及美国Salk研究所合作完成的研究论文。研究者首次利用全基因组深度测序技术,明确了现有基因组靶向编辑工具的安全性,并创建了效率远高于传统技术的新型人类疾病基因原位修复载体。这为开展基于干细胞的基因治疗奠定了基础,也使得再生医学研究向前迈进了一大步。人类干细胞和体细胞重编程技术的出现,促进了人类基因组靶向编辑技术的迅猛发展,也为遗传性疾病的研究和治疗带来希望。然而,已有一些研究指出,核酶依赖的基因编辑方法可能引入未知的“脱靶”突变,倘若恰巧发生于癌基因或抑癌基因,则可能诱发肿瘤。因此,临床应用之前必须解决其安全性
-
人体“垃圾粉碎机”内部构造是什么样
日前,清华大学施一公教授研究组在世界上首次揭示了与阿尔茨海默症发病直接相关的人源γ分泌酶复合物的精细三维结构,为理解分泌酶复合物的工作机制及阿尔茨海默症的发病机理提供了重要线索。该成果论文近日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自然》杂志上在线发表。阿尔茨海默症又称老年痴呆症。此前研究表明,阿尔茨海默症的发生和大脑中淀粉样斑块的形成密切相关。γ分泌酶复合物相当于人体的“垃圾粉碎机”,主要作用是切割细胞膜上的一些废物蛋白,把它们分解成小的片段,让人体再吸收、利用。γ分泌酶复合物由早老素等4个亚基组成,当其中一些特定氨基酸发生突变时,γ分泌酶复合物在切割蛋白时就会产生过量的Aβ42肽段。而这些堆积在一起的Aβ42
-
科学家发现控制凶险型疟疾关键分子
近日,同济大学医学院附属东方医院转化医学研究中心、同济大学医学院传染病与疫苗研究所张青锋博士等与法国巴斯德研究所Artur Scherf教授合作,首次发现能控制凶险型疟疾的关键调控因子——“PfRNase II”。这将为凶险型疟疾的防治提供新的思路和治疗靶点,相关研究成果已发表于《自然》杂志。据介绍,大量研究证实,恶性疟原虫变异基因家族(var)是恶性疟疾的关键致病基因,其中A亚类变异基因(A-var)是导致凶险型疟疾的“罪魁祸首”。张青锋等利用现代生物技术,以A-var基因转录后调控作为切入点,对其表达调控机制进行了深入研究。通过基因组生物信息学分析,张青锋等在恶性疟原虫外切体复合物类似蛋白
-
中国科学家Nature Genetics发表癌症新文章
生物通报道 来自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科学院、复旦大学等处的研究人员,针对胆囊癌(gallbladder carcinoma)开展全外显子组和靶向基因测序鉴别出了一些频发突变,并证实ErbB信号通路在胆囊癌的发病机制中起重要的作用。这些研究结果在线发表在7月6日的《自然遗传学》(Nature Genetics)杂志上。上海交通大学的刘颖斌(Yingbin Liu)教授、中科院的王慧(Hui Wang)研究员,以及复旦大学的Yun Liu是这篇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刘颖斌教授主要从事肝胆胰胃等恶性肿瘤的临床和基础研究,擅长肝胆胰胃等恶性肿瘤及疑难病例的诊断。王慧研究员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肿瘤分子靶点和营
-
著名学者朱健康Cell子刊解析表观遗传学调控
生物通报道:近二十年来,科学家逐渐认识到DNA中的遗传密码只代表了生命蓝图中的一部分信息,还有许多其他因素影响着基因的启动和关闭,甲基化就是其中之一。由于甲基化不会改变DNA序列,它被视为一种表观遗传学修饰。这种机制对于人类发育、癌症和环境的生物学影响,都具有深远的意义。DNA的甲基化模式取决于DNA甲基化和主动去甲基化的动态调控,不过迄今为止,人们还不完全了解DNA主动去甲基化的具体机制。(延伸阅读:Cell子刊:DNA甲基化的不完全重置)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和普度大学的研究团队对拟南芥进行了正向遗传学筛选(forward genetic screen),寻找引起特定位点高甲基化(hy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