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今日动态 > 研究进展/国内
  • JBC:植物特有微丝结合蛋白结构与功能

    生物通报道:来自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中国农业大学等处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The plant actin-binding protein SCAB1 is a dimeric actin crosslinker with an atypical Pleckstrin homology domain”的文章,利用蛋白晶体学和生物化学方法,分析了一种植物特有的微丝结合蛋白的结构和功能,为进一步揭示这种蛋白的作用机制,以及植物细胞骨架的分子机制提供了重要信息,相关成果公布在《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杂志上。文章的第一作者是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和中国农业大学联合培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2-02-27

  • 香港中文大学揭示一个汉语识别特有的脑电反应

      “中国人阅读汉字时跟西方人阅读拼音文字时,脑电波很不一样。”过去几年,香港中文大学心理学系教授张学新及其科研团队在研究汉字词汇识别时,得出了一些很奇特的结果。   他们研究发现,人在阅读中文词后约200毫秒,会出现一种以脑顶、中部为中心,分布广泛且独特的脑电波。研究人员给它起名N200。相关论文以封面文章形式发表在《科学通报》2012年2月第5期上。   为了搞明白产生这种实验结果的原因,在2011年春节假期,自称“语言学外行”的张学新试图从《汉字问题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中获得一些灵感。   在感受了诸多学者的理性、激情和思辩后,张学新突然萌发了一个想法——汉字是跟拼音文字对立的“

    来源:中国科学报

    时间:2012-02-27

  • 科学报:最有价值的农业科研从哪里来

    汪有科和他的同事们,在陕西米脂县孟岔村——这个全中国极为干旱缺水的地方,用每亩近10方的灌溉用水量,刷新了多项全国大枣亩产纪录,使这个靠天吃饭的无名村庄成为枣林示范村,默默地编织着他们自己的农业节水保卫战。 4年前,记者去陕西米脂县孟岔村采访的时候,没有想过技术推广的概念,没有想过“最后一公里”的概念。汪有科所做的“最普通”的事情,实际上就是对农业技术推广“最后一公里”问题的最好回应。 ■本报记者 黄明明 老一辈中科院人不会忘记上世纪90年代赫赫有名的农业科技“黄淮海战役”。人增粮减,在此背景下,时任中科院副院长李振声决意举全院之力,为国家农业发展作出贡献。中科院

    来源:科学时报

    时间:2012-02-27

  • EMBO:肿瘤细胞糖代谢新机制

    生物通报道:来自中科院上海生科院生化与细胞所,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等处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A novel miR-155/miR-143 cascade controls glycolysis by regulating hexokinase 2 in breast cancer cells”的文章,发现miR-155可以作为炎症-肿瘤细胞能量代谢之间的关键中转信号分子,这揭示了炎症信号通路参与调控肿瘤细胞能量代谢的新机理,对了解炎症相关肿瘤的发生机制具有重要意义。相关成果公布在The EMBO Journal杂志上。这些研究由上海生科院刘默芳研究组、王恩多研究组,与中山医院张宏伟教授、瑞金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2-02-24

  • 研究实现三维结构上多种细胞的可控分布

    人体内有许多管状的组织结构,这些组织大部分都具有一个共同特点:管壁都是由多层不同的细胞构成。例如,血管从内到外一般具有三层细胞结构:血管内皮细胞,平滑肌细胞,成纤维细胞。某些情况下,平滑肌细胞甚至有环形和纵形两种分布形式。如何在体外实现三维结构的多种细胞的可控分布,从而最真实地模拟体内组织的细胞分布情况,一直是研究的难点和热点。 近日,国家纳米科学中心蒋兴宇研究员课题组将平面上的细胞图案化技术和应力引发自卷曲技术结合,成功实现了多种细胞在三维管状结构上的层状分布。以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薄膜为例,采用双层膜结构,通过拉伸产生内应力使得这种双层膜可以从平面自发卷曲成多层管状结构。在

    来源:国家纳米科学中心

    时间:2012-02-24

  • Cell Research:新型肺癌致病基因突变

    生物通报道:来自中科院上海生科院生化与细胞所,复旦大学肿瘤医院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Identification of RET gene fusion by exon array analyses in "pan-negative" lung adenocarcinomas from never smokers”的文章,通过对Affymetrix外显子芯片的分析及实验验证,在非吸烟肺腺癌患者中寻找到一个新的致病基因融合CCDC6-RET。相关成果公布在Cell research杂志上。文章的通讯作者分别是中科院上海生化与细胞所季红斌研究员,以及复旦大学陈海泉教授等,这项研究得到了国家科技部、国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2-02-23

  • 研究揭示一个汉语识别特有的脑电反应

    “中国人阅读汉字时跟西方人阅读拼音文字时,脑电波很不一样。”过去几年,香港中文大学心理学系教授张学新及其科研团队在研究汉字词汇识别时,得出了一些很奇特的结果。 他们研究发现,人在阅读中文词后约200毫秒,会出现一种以脑顶、中部为中心,分布广泛且独特的脑电波。研究人员给它起名N200。相关论文以封面文章形式发表在《科学通报》2012年2月第5期上。 为了搞明白产生这种实验结果的原因,在2011年春节假期,自称“语言学外行”的张学新试图从《汉字问题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中获得一些灵感。 在感受了诸多学者的理性、激情和思辩后,张学新突然萌发了一个想法——汉字是跟拼音文字对立

    来源:中国科学报

    时间:2012-02-23

  • 介孔纳米生物材料用于无创手术疗效好

    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与重庆医科大学、重庆医科大学附属二院等合作,在将介孔纳米生物材料应用于无创手术治疗领域取得重要进展。相关成果近日发表于国际期刊德国《应用化学》。 作为一种高效、经济、非侵入式的无创治疗模式,高强度聚焦超声治疗(HIFU)已得到广泛使用。但如何有效地引导聚焦超声在体内靶向病变组织的能量沉积,并有效提高HIFU治疗的效果,是亟待解决的难题。现在,简便易行的纳米生物技术为解决该难题提供了新途径。 由中科院上海硅酸盐所研究员施剑林带领的课题组设计和制备了一种具有磁共振成像(MRI)导航功能的介孔空心纳米粒子,并通过巨大的空腔结构包覆和传输温敏型氟碳分子,达到具

    来源:中国科学报

    时间:2012-02-23

  • 中科院在植物抗病机制的研究中取得新进展

    白粉菌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能侵染包多种农作物和经济作物,在世界范围内给农业生产带来了严重的损失。科学家以拟南芥为模式植物,对植物抗白粉病的机理的研究有了一定的进展,已发现包括EDR2在内的调控白粉病抗性的多个关键基因。拟南芥edr2突变体表现对白粉病增强的抗性和白粉菌诱导的细胞死亡,同时edr2突变体还表现增强的乙烯诱导的衰老反应。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唐定中研究组以edr2突变体为材料,通过遗传学的方法筛选到一些edr2抑制子突变体。其中一个抑制子sr1-4D能抑制edr2突变体的各种表型,包括白粉病的抗性、白粉菌诱导的细胞死亡以及增强的乙烯诱导的衰老反应。SR1是一个钙调素结合的转录

    来源:中科院

    时间:2012-02-23

  • 我国科学家首次实现猴脑遥控机械手

    “心电感应”技术是世界最热门的研究领域之一。科学家们致力于在大脑和外部设备(例如假肢)之间建立一条传输大脑指令的通道,以此帮助行动障碍的人重获独立生活的能力。 来自浙江大学研究组的科学家2月21日下午宣布,他们已在猴子身上实现了大脑信号“遥控”机械手做出抓、勾、握、捏等较精细的手势。 据了解,这是国际“脑-机接口”领域取得的最新成就。其不仅为科学家进一步为残障人士研发精密假手带来了希望,也为进一步全面破译脑部精细信号,并将信号对机器的准确传递建立了研究模型。 浙江大学“脑-机接口”研究团队研究人员在一只名为“建辉”的猴子的大脑运动皮层植入了芯片。芯片一边与猴子大脑

    来源:新华网

    时间:2012-02-23

  • 军队医学教授揭示中药血必净注射液防治脓毒症作用机理

      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姚咏明教授领导的课题组通过系列细胞模型和动物实验研究,初步揭示了中药血必净注射液防治严重脓毒症的作用机制,主要通过抑制晚期炎性因子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表达、促进调节性T细胞(Treg)凋亡和减少单核细胞组织因子分泌等途径改善机体炎症、免疫和凝血功能。该研究成果日前在全国微生物毒素与创伤感染学术会议暨第八届脓毒症高峰论坛上作了专题报告。 脓毒症及由其所致的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是急危重症医学领域世界性难题之一。临床资料显示,严重脓毒症的死亡率约为30%~50%,而由脓毒症引发的MODS患者病死率更是高达56%~78%,目前西医对其干预

    来源:中国军网

    时间:2012-02-23

  • 我国科学家发现3个新亚型汉城病毒

      我国科学家新近研究发现,在浙江、湖南及贵州山区分布有地理聚集特征明显的3个新亚型汉城病毒,并发现目前已知所有汉城病毒至少可分为4个基因亚型,每个亚型间基因组的核苷酸差异在10%以上,具有遗传多样性;中国绝大多数汉城病毒及世界其他所有国家已发现的汉城病毒均为I亚型;褐家鼠的迁徙导致了当今汉城病毒的世界分布。该研究论文日前发表在由美国微生物学会主办的《病毒学杂志》第二期上,并被该杂志作为热点文章推荐。    领衔该研究的中国疾控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张永振研究员介绍,我国是世界上受肾综合征出血热危害最严重的国家,而该病主要由褐家鼠携带的汉城病毒及黑线姬鼠携带的汉滩病毒引起。既

    来源:健康报

    时间:2012-02-23

  • Blood:造血干细胞临床应用新成果

    生物通报道:来自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血液病研究所等处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Risk stratification-directed donor lymphocyte infusion could reduce relapse of standard-risk acute leukemia patients after allogeneic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的文章,通过对800多名移植后急性白血病患者情况的分析,指出供者淋巴细胞输注的风险分级干预,有助于减少异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标危组急性白血病患者复发的情况。这将对于白血病造血干细胞移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2-02-22

  • 两篇文章:流感病毒复制新机理

    生物通报道:流感研究近期吸引了多方的关注,目前科学家们已经在实验室中创造出了一种能在哺乳动物中传播的H5N1禽流感病毒变种,这增加了人们对于流感大流行灾难的恐慌,无论是客观的意外泄露,还是主观的生物恐怖袭击,人们都担心这些成果会走出实验室,引发大规模疾病疫情。因此1月20日世界各地的流感科学家宣布任何有关H5N1型病毒并且能够产生传染性更高的病毒变异的研究暂停60天。但是流感研究还不能停下脚步,各国科学家们也在加紧这方面的研究,近期来自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的研究人员与北京大学等处的研究人员合作,接连发表了两篇文章,获得了流感病毒复制机理研究方面的新成果,指出了流感病毒的核衣壳蛋白NP和基质蛋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2-02-22

  • 中国的二十四节气与全球变暖趋势“步调不一”

    科学家们说,数亿中国农民开展农事活动时经常参考的二十四节气应当根据全球变暖的趋势加以调整。二十四节气是反映季节更替的一套历法系统,它是中国人在两千年前订立的,后来成为传统中国农历的一种重要补充。二十四节气通常标注在日历的特定日期下方。每月有两个节气,而且很多节气都指代了相应的农业活动。二十四节气表明了季节的更替和作物的不同生长阶段,例如“大寒”、“大暑”、“惊蛰”、“芒种”等。中国人将二十四节气与现代农业气象数据结合在一起,安排日常的农业活动。在农村地区,还有许多跟二十四节气有关的农谚和歌谣。但中国气象学家认为,这些传统的节气已经难以适应现状,因为它们未能将气候变化的因素考虑在内。研究人员收集

    来源:科学与发展网络

    时间:2012-02-22

  • JBC:分子伴侣HSP70作用新机制

    生物通报道:来自中科院上海生科院生化与细胞所,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The C-terminal Helices of Heat Shock Protein 70 Are Essential for J-domain Binding and ATPase Activation”的文章,阐明了人源诱导型分子伴侣HSP70的C-端螺旋亚结构域在辅伴侣蛋白HSJ1a结合和激活ATP酶活性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也是首次观察到J蛋白结合HSP70后引起C-端螺旋构象的变化。相关成果公布在《The 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杂志上。文章的通讯作者是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2-02-21

  • Plant Cell:植物减数分裂重要机制

    生物通报道:来自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Somatic and Reproductive Cell Development in Rice Anther Is Regulated by a Putative Glutaredoxin”的文章,在之前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探明了植物雄性减数分裂起始的分子机制,这一成果公布在植物学权威期刊Plant Cell杂志上。领导这一研究的是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基因组生物学研究中心程祝宽研究员,其早年毕业于扬州大学,目前主要从事植物减数分裂过程的遗传控制,水稻花器官发育及种子形成的分子机理等方面的研究。有性生殖是自然界中最重要的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2-02-21

  • 新基因CREPT促肿瘤发生调控新机制

    生物通报道:来自清华大学医学院,解放军总医院等处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CREPT accelerates tumorigenesis by promoting Cyclin D1 transcription through recycling RNA polymerase II”的文章,报道了人类肿瘤相关的一个新基因:CREPT,并提出了这一基因在促进肿瘤生长相关基因转录方面作用的一个新机制,这将为肿瘤的基因诊断和针对性基因治疗提供了参考。相关成果公布在癌症研究领域著名杂志Cancer Cell上。文章的通讯作者是清华大学医学院常智杰教授,以及解放军总医院贾宝庆副主任,参加该项研究的还包括北京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2-02-20

  • PLoS One:铁竹线粒体基因组

    生物通报道:来自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Rapid Sequencing of the Bamboo Mitochondrial Genome Using Illumina Technology and Parallel Episodic Evolution of Organelle Genomes in Grasses”的文章,利用第二代测序技术Illumina测定了6种竹子的叶绿体基因组全序列,并且发现Illumina测序序列中还包含了大量来自线粒体基因组的序列,相关成果公布在PLoS ONE杂志上。这项研究由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博士生马朋飞在李德铢研究员和郭振华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2-02-20

  • PNAS:癌细胞逃离细胞凋亡新机制

    生物通报道:来自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上海血液学研究所,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等多处国内科研单位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Bortezomib interferes with C-KIT processing and transforms the t(8;21)-generated fusion proteins into tumor-suppressing fragments in leukemia cells”的文章,揭示了干细胞因子受体C-KIT在白血病和胃肠间质瘤细胞逃避凋亡中扮演的重要角色。相关成果公布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杂志上。文章的通讯作者分别是上海血液学研究所陈竺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2-02-17


页次:1523/2114  共42269篇文章  
分页:[<<][1521][1522][1523][1524][1525][1526][1527][1528][1529][1530][>>][首页][尾页]

2025年04月
303112345
6789101112
13141516171819
20212223242526
27282930123
45678910
高级人才招聘专区
最新招聘信息:

知名企业招聘:

  • 国外动态
  • 国内进展
  • 医药/产业
  • 生态环保
  • 科普/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