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今日动态 > 研究进展/国内
  • 新研究通过mRNA表达水平助力癌症个体化疗

    生物通报道:来自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肿瘤中心,西班牙USP Dexeus大学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mRNA Expression of BRCA1, PIAS1, and PIAS4 and Survival After Second-line Docetaxel in Advanced Gastric Cancer”的文章,发现胃癌肿瘤组织中BRCA1 mRNA表达水平可以帮助预测胃癌化疗的效果,这将有助于胃癌个体化疗。相关成果公布在《美国癌症研究院院刊》(JNCI)上。文章的通讯作者分别是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肿瘤中心主任刘宝瑞博士,以及西班牙主任Rafael Rosell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2-02-17

  • 医卫领域45项成果获国家科技奖

    2月14日,2011年度国家科技奖励大会在京隆重举行。医卫领域共有45项科技成果(通用项目)获得奖励(获奖名单见今日第3版),占获奖总数(通用项目)的15.2%,较2010年度(13%)明显提升。据介绍,由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完成的“心脑保护的关键分子机制及围术期心脑保护新策略”以及由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完成的“新发传染病综合防控技术体系的建立与应用”2项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结构性心脏病介入治疗新技术研究与应用”等38项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此外,“新发传染病的分子病理学和免疫学发病机制研究”、“缺血性脑卒中神经保护新靶点的研究”2项成果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新型可降

    来源:中国生物技术信息网

    时间:2012-02-17

  • 访问学者研究揭示胡蜂对蜜蜂信号的反应机制

    提供可信的实验证据来证明动物之间的追捕和防御的信息是很困难的。有实验通过利用假的捕食者来检测被捕食者通过什么防御行为来抵御。可是,这样的研究不能够检测出捕猎者的反应。当胡蜂靠近蜂群,蜜蜂的这种防御行为对于研究捕食者与被捕食者双方的行为都有巨大的实验价值。科学家们通过刻苦努力和小心谨慎的专研态度,通过实验证明这种行为是“我看见你了”信号。当飞行着的潜在的捕食者(在这指胡蜂)靠近亚洲蜜蜂的蜂箱时,巢门口的守卫蜂自主地摆动腹部几秒钟。由于整体的振动产生的嗡嗡声,看起来和听起来都是效果很明显的。守卫蜂更倾向于利用这种集体振动的行为来防御。胡蜂只有冒着危险才可能忽略这种振动和声音。胡蜂落在蜂巢门口会引来

    来源: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

    时间:2012-02-17

  • Blood:异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新成果

    生物通报道:来自美国埃默里大学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Interferon-gamma and indoleamine 2,3-dioxygenase signaling between donor dendritic cells and T cells regulates graft versus host and graft versus leukemia activity”的文章,利用小鼠移植模型,为异体造血干细胞移植中控制供体树突状细胞含量继而优化GVL和GVHD平衡提供了新的方法,相关成果公布在Blood杂志上。文章的通讯作者是埃默里大学医学院Edmund K. Waller教授,第一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2-02-16

  • Cell子刊连发厦大,中科院两项成果

    生物通报道:著名的《Cell》杂志来自Cell出版社,其旗下的杂志还包括Neuron、Immunity、Molecular Cell、Developmental Cell、Cancer Cell、Current Biology、Structure、Chemistry & Biology等十余种子期刊。近期来自厦门大学和中科院上海生科院生化与细胞所的研究人员分别在Cell Stem Cell和Structure杂志上发表了新观点和新成果。在“Saccharomyces Cerevisiae MHF Complex Structurally Resembles the Histones (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2-02-16

  • 中国台湾科学家发明用心率当密码的电脑安全系统

        据英国《每日邮报》2月13日报道,中国台湾中兴大学的科学家研究出一种使用人类心率作为密码的电脑安全系统。    人类的脉搏或心率跳动永不会重复,而且每个人的脉搏跳动都是独一无二的。台湾科学家据此相信,一个人的心率可以作为电脑密码。研究人员从计算机用户手掌上获取心电图读数,然后利用读数生成电脑密码。研究人员称:“每个人的心电图信号都不相同,可以被用于生物识别的新工具。”    领导研究的林俊良(Chun-Liang Lin)称,使用这种密码安全性非常高。他说,他们的目标是建立一套可以用于外部硬件和其他设施的安全体系,只要通过接触就可以实现

    来源:国际在线

    时间:2012-02-16

  • 复旦Science: 语音进化与人类扩张

    王传超Science 10 February 2012: Vol. 335 no. 6069 p. 657 DOI: 10.1126/science.1207846 TECHNICAL COMMENTS Comment on “Phonemic Diversity Supports a Serial Founder Effect Model of Language Expansion from Africa” Chuan-Chao Wang, Qi-Liang Ding, Huan Tao, Hui Li* Ministry of Education Key Laboratory of Con

    来源:科学网

    时间:2012-02-16

  • 首次发现并克隆特发性基底节钙化疾病致病基因

    生物通报道:来自华中科技大学人类基因组研究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瑞士苏黎世大学等处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Mutations in SLC20A2 link familial idiopathic basal ganglia calcification with phosphate homeostasis”的文章,指出了一种遗传性疾病的关键基因突变,并成功克隆了这一疾病的第一个致病基因,从分子机制上阐明了这一疾病的致病机理,具有重要意义。相关成果公布在Nature Genetics杂志上。文章的通讯作者是华中科技大学刘静宇教授和中国医学科学院张学教授,其中刘静宇教授早年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现任华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2-02-15

  • 北师大:科学基金提升创新力量

     “十二五”开局之年,北京师范大学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数量和金额再创新高。该校2011年有175个项目获资助,其中,创新研究群体项目2项、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2项、重点项目7项、面上项目110项。  再上新台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一直是北师大基础研究经费的主要来源,由于连续得到国家科学基金的大力支持,北师大在学术水平、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十一五”期间,北师大科学基金申请数量不断扩大,资助率逐年提高,到2010年,北师大作为主持人的申请人次累计已达1800余人,申请人来自北师大理科的教学科研单位及部分文科单位。申请领域覆盖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所设的8个学部。

    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新闻杂志

    时间:2012-02-15

  • 我学者发明一种光调控基因表达系统

    我国科学家在合成生物学与光遗传学前沿领域获得重要突破,发明了一种简单实用的光调控基因表达系统,将可以广泛应用于基础研究领域,并可能用于光动力治疗。国际权威学术期刊《自然—方法学》2月12日在线发表了华东理工大学生物反应器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药学院杨弋课题组独立完成的这项研究成果。 据悉,这篇关于LightOn系统的论文,是我国科学家在该《自然》子刊发表的首篇论文。由于此研究的重要性,该杂志编辑还对杨弋进行了专访,并将在3月份正式出版的“The Author File”栏目上刊出该发现的背景故事。这也是杨弋课题组继2011年10月在《细胞—代谢》杂志发文以来,再次在国际权威学术期刊上发表合成生物

    来源:科学时报

    时间:2012-02-15

  • 白血病肿瘤细胞如何逃脱死亡命运

      由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上海血液学研究所等单位共同开展的合作研究,揭示了干细胞因子受体C-KIT在白血病和胃肠间质瘤细胞逃避凋亡中扮演的重要角色。相关研究论文日前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    干细胞因子受体C-KIT是一种癌蛋白,在造血干细胞、肺干细胞、胃肠间质细胞等的生存、增殖和抗凋亡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C-KIT的突变或表达过高,与M2型急性髓性白血病和胃肠间质瘤等恶性肿瘤的发生关系密切。但是, C-KIT如何使癌细胞逃避凋亡的机制仍不清楚,针对C-KIT开展有效的靶向疗法也须进一步研究。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周光飚研究员课题组与上海血液学

    来源:健康报

    时间:2012-02-15

  • 台湾大学发现抗老化蛋白 登全球顶尖生物医学期刊

    据台湾媒体报道,医学界先前已找到与人类老化相关的基因,但却不知这些基因如何与体内其它物质产生交互作用,台湾大学(台大)与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医学院合作,日前证实有2种蛋白质可调控AMPK(俗称长寿基因),这一发现昨日刊登于国际顶尖生物医学期刊《Nature》(自然)。报道指出,此次发现意义重大,除揭开了部分老化谜团,还为开发癌症新药带来曙光。   据报道,台大昨日开记者会郑重宣布此项消息,研究团队成员台大医学院生物化学暨分子生物研究所助理教授林育谊、台大医院检验医学部主治医师吕金盈、台“中研院”核糖核酸干扰设施平台林志隆博士等均出席。   该研究第一作者林育谊说,过去世界学术界仅知人体内有2大类共

    来源:中国台湾网

    时间:2012-02-15

  • RNA-seq数据综合分析揭示人转录组中存在大量的RNA编辑

    来自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和台湾长庚大学的研究人员研发了一种对人类转录组中的RNA编辑位点进行测定和分析的新型计算方法,并发现人类转录组中存在大量的RNA编辑现象,该成果于2012年2月12日在国际著名杂志《自然-生物技术》(Nature Biotechnology)上在线发表。本研究利用最新的RNA-seq技术对人类个体中的RNA编辑位点进行了准确、全面的检测和广泛的分析,对提高研究人员采用新一代测序技术对RNA编辑进行研究及进一步了解RNA编辑与人类发育以及正常或疾病等不同生理状态的关系发挥了重要的作用。RNA编辑是指DNA转录成RNA前体(pre-RNA)后,RNA序列内一些特异位点的核苷酸

    来源:华大基因

    时间:2012-02-14

  • 王福俤锁定中国人的“缺铁贫血基因”

     最近,中科院上海生科院营养科学研究所的研究人员锁定了一个与中国人贫血发病直接相关的基因,它的功能强弱决定了人是否容易得缺铁性贫血。这是迄今发现的第一个人类的“缺铁性贫血风险基因”。    “在临床治疗中,有的缺铁性贫血病人很容易治愈,但有些贫血患者却迁延不愈,基因很可能是引起这种差别的原因之一。”研究主导者之一、中国科学院营养所研究员王福俤说。这次,课题组在对超过2000例中国中老年女性进行深入的流行病研究后,确认TMPRSS6是对人群有直接作用的“缺铁贫血风险基因”。    人体中有一位掌管铁元素代谢的“总管”,被称为“铁调素(Hepcidin)”:当人体需要

    来源:文汇报

    时间:2012-02-14

  • 清华大学研究解析乳汁“营养不良”原因

    对任何一种哺乳动物来说,母亲的乳汁都代表着生命的传承,一旦乳汁出现问题,便等于割断了一条新生儿成长的重要“供给线”。   据世界卫生组织报道,目前全球约有5%的哺乳期妇女有不同程度的哺乳缺陷,了解哺乳缺陷的致病机理具有重大意义。而在这方面,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院长、生命科学联合中心教授李蓬不久前发表在《自然—医学》上的一项成果,或许能带来帮助。   一只有力“推手”   脂类是动物乳汁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李蓬和她的同事研究发现,成年小鼠母体中一种被称为Cidea基因的缺失,会导致其分泌乳汁中的脂类含量明显下降,严重影响子代小鼠存活。   “如果成年母鼠缺

    来源:科学时报

    时间:2012-02-14

  • 中国专家为胃癌个体化疗推广应用找到科学依据

       美国国立癌症研究院院刊近日刊载了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肿瘤中心魏嘉博士撰写的胃癌个体化疗的最新成果,并配发了编者按。该论文的发表标志着中国胃癌个体化疗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据了解,该研究是通过对胃癌病人长期治疗和随访,结合系列性基因标志的筛查,发现胃癌肿瘤组织中BRCA1 mRNA表达水平可以预测胃癌患者是否可从含“多西紫杉醇”的化疗方案中获益。BRCA1高表达的患者接受“多西紫杉醇”化疗生存时间为24.9月,而BRCA1低表达者仅9.5月。该发现首次为个体化疗在胃癌的推广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来源:新华网

    时间:2012-02-14

  • 基因组所小鼠组织新转录本鉴定研究取得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胡松年项目组利用新一代测序数据,运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在小鼠的几个组织中发现了几千个新的转录本。该研究成果的完成拓宽了转录组数据分析的思路,有利于更全面地认识小鼠的转录组组成,并进一步补充了其基因组的注释,相关成果论文在frontiers in genetics杂志发表。本研究运用通过去除核糖体技术构建的转录组文库的二代测序数据,该项技术理论上可以捕获较全面的RNA分子。通过深入分析,在小鼠的大脑、睾丸和胚胎干细胞中发现了几千个新的转录本(大部分是非编码RNA)。这些新检测到的转录本与转录起始和延伸的信号密切相关,在这些转录本上游,科研人员看到了H3K4me3,R

    来源:北京基因组研究所

    时间:2012-02-14

  • 华大基因首个欧洲基因组学研究中心正式开幕

    2012年2月10日,华大基因在欧洲建立的首个基因组研究中心正式开幕。该中心位于丹麦哥本哈根生物科技园(COBIS),面积约为1200平方米,并配备有10台Illumina Hiseq 2000测序仪。该中心旨在携手欧洲各科研院所共同促进基因组学研究发展及相关科研成果的应用转化,为人类健康、农业、环境等领域的相关研究做出更多贡献。 该中心的开幕仪式在哥本哈根大学的生物中心举行。丹麦贸易与投资部部长Pia Olsen Dyhr,中国驻丹麦大使馆代办顾晖,华大基因主席杨焕明院士,哥本哈根大学副校长Thomas Bjørnholm教授以及来自欧洲各研究机构、大学和生物技术公司的120多

    来源:EurekAlert!

    时间:2012-02-14

  • 专访贺竹梅研究组:表观基因组学研究

    生物通报道:表观遗传学和基因组学研究都是近年来十分热门的研究方向, 随着基因组学的发展,表观遗传学的研究也开启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表观基因组学研究。这一研究领域利用新一代测序平台为基础,结合经典的表观遗传学方法,分析各种表观遗传修饰。近期来自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研究人员,与深圳华大基因合作,利用基因组DNA甲基化检测黄金方法Bisulfite Sequencing (BS-Seq),对黄曲霉全基因组DNA甲基化进行了测序,首次证明黄曲霉是一种缺乏DNA甲基化的生物(http://www.plosone.org/article/info%3Adoi%2F10.1371%2Fjournal.po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2-02-13

  • 结构生物学揭示Beclin1的膜结合蛋白功能

    生物通报道:来自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生命科学联合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Crystal structure and biochemical analyses reveal Beclin 1 as a novel membrane binding protein”的文章,通过结构生物学分析方法,解析了一种关键蛋白的新作用,并提出了解析这一蛋白生物学功能的重要框架,相关成果公布在Cell Research杂志上。免费索取:默克最新pET手册>> >> 文章的通讯作者是清华大学生科院院长施一公,以及生科院教授俞立。作为近年来风头浪尖的话题人物,施一公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2-02-13


页次:1524/2114  共42269篇文章  
分页:[<<][1521][1522][1523][1524][1525][1526][1527][1528][1529][1530][>>][首页][尾页]

2025年04月
303112345
6789101112
13141516171819
20212223242526
27282930123
45678910
高级人才招聘专区
最新招聘信息:

知名企业招聘:

    • 国外动态
    • 国内进展
    • 医药/产业
    • 生态环保
    • 科普/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