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福建师大程栋梁副教授Nature发表重要研究发现
生物通报道 来自亚利桑那大学、福建师范大学等处的研究员人员在一项意义重大的研究中证实,相比于温度和降水,植物的大小和年龄对于它们的生产力具有更大的影响。研究发表在7月20日的《自然》(Nature)杂志上。亚利桑那大学教授Brian Enquist及福建师范大学的程栋梁(Dongliang Cheng)副教授是这篇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程栋梁主要从事植物生理生态与理论生态学研究。迄今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在这篇文章中,研究人员结合一种新的数学理论与来自世界各地1,000多个森林的数据,证实气候对于净初级生产力(net primary production)具有相对较小的直接影响。 E
-
两研究组揭示EGFR蛋白在活细胞质膜中的分布规律
2014年7月8日, 国际学术期刊Cell Research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季红斌研究组、许琛琦研究组与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王宏达研究组的合作研究论文——"Regulation of EGFR nanocluster formation by ionic protein-lipid interaction"。在该项工作中,研究人员运用高分辨率显微成像技术,首次在单分子水平揭示了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蛋白在活细胞质膜中的分布规律——聚集形成团簇,并从蛋白-磷脂相互作用的新角度出发,阐明
-
北京大学发现二氧化硫调控细胞增殖的新机制
日前,教育部新世纪人才、北京市科技新星、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儿科金红芳副教授课题组揭示了二氧化硫(SO2)调控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的新机制,即SO2通过cAMP/PKA信号介导的Erk/MAPK通路调控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研究论文近日发表于国际生物学领域著名杂志Cell Death Disease (《细胞死亡与疾病》)(2014),金红芳为该文的通讯作者。 为了揭示SO2对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的调控机制,杜军保教授、金红芳副教授带领课题组成员多年来潜心研究,发现以往被称为废气的SO2可在心血管系统内源性生成,并且具有重要的心血管生理学意义和心血管病理生理学意义,提出内源性SO2是心血管调节的又一新
-
我国学者为解析细菌多重耐药机制提供理论依据
抗生素的滥用和过度使用造成对抗生素有耐药性和多重耐药性超级细菌的产生,这一现象已成为全球性医疗难题。为探究细菌耐药性的分子机制,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动物细菌病研究团队开展了猪源大肠杆菌携带多重耐药基因分子机制的研究,并取得重要进展,最新研究成果刊登于近期英国牛津大学出版的英文杂志《抗菌化学治疗》。 哈兽研动物细菌病研究团队张万江博士利用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技术,在革兰氏阴性菌猪源大肠杆菌中发现携带cfr基因的质粒。捕获该质粒的细菌可以抵抗人类临床上常用的8至9种抗菌药。 据张万江介绍,细菌通过质粒将编码单个耐药基因进行整合是其产生多重耐药的机制之一。经过研究发现,cfr基因是质粒携
-
华大基因启动千万家庭远离遗传出生缺陷计划
世界领先的基因科技研发及应用机构华大基因日前在北京宣布启动“千万家庭远离遗传出生缺陷”计划。 据统计,我国每年新增出生缺陷数约90万例,其中出生时临床明显可见的出生缺陷约有25万例,部分出生缺陷发生率呈上升态势。随着基因科技的发展和临床应用,基因技术已经被证实可以用于遗传疾病的检测,对预防出生缺陷有重要意义。 最近,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首次批准第二代基因测序诊断产品上市,华大基因成为获批准的首个高通量测序诊断产品提供机构。基于此,华大基因计划开展了一系列针对罕见病的“科技公益”项目,包括面向粘多糖病患者的“子琪计划”,面向地中海贫血的“春叔计划”和面向鱼鳞病的“晓明计划”等。 据华大
-
华大基因启动“千万家庭远离遗传出生缺陷”计划
深圳7月20日电 (记者易运文)世界领先的基因科技研发及应用机构华大基因日前在北京宣布启动“千万家庭远离遗传出生缺陷”计划。据统计,我国每年新增出生缺陷数约90万例,其中出生时临床明显可见的出生缺陷约有25万例,部分出生缺陷发生率呈上升态势。随着基因科技的发展和临床应用,基因技术已经被证实可以用于遗传疾病的检测,对预防出生缺陷有重要意义。最近,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首次批准第二代基因测序诊断产品上市,华大基因成为获批准的首个高通量测序诊断产品提供机构。基于此,华大基因计划开展了一系列针对罕见病的“科技公益”项目,包括面向粘多糖病患者的“子琪计划”,面向地中海贫血的“春叔计划”和面向鱼鳞病的“
-
北大谢晓亮教授Cell发表最新成果
生物通报道:有证据表明,高度表达基因以随机爆发的形式转录,这一现象也被称为转录爆发(Transcriptional bursting)。但迄今为止,人们并不清楚这种广泛存在的现象是如何发生的。为了在细菌中研究转录爆发的具体机制,哈佛大学和北京大学生物动态光学成像中心的研究人员开发了一个高通量的单分子分析技术,对各DNA模板的体外转录进行了跟踪研究。这一成果于七月十七日发表在Cell杂志上,文章的通讯作者是著名学者谢晓亮教授(X. Sunney Xie)。谢晓亮教授是单分子生物物理化学和相干拉曼散射显微成像的开拓者之一,其研究组在离体实验及活细胞内生物系统在单分子水平的动力学研究方面取得了不少重
-
Science:黄金大米论文作者竭力阻止文章撤稿
生物通报道 营养学家及华裔学者汤光文(Tang Guangwen)教授在塔夫茨大学已工作超过25年。而她的名字为世人所知则起因于一项富有争议的研究。在这项研究中,她和中国的合作者们违反伦理法规,向中国的学龄儿童喂食了转基因黄金大米。描述相关结果的研究论文发表在2012年的《美国临床营养学杂志》(The 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杂志上。现在,汤光文正在法院向美国营养协会(ASN)及塔夫茨大学提起诉讼,以阻止她的这篇论文撤稿。美国营养协会打算撤下这篇论文,原因是在去年塔夫茨大学的调查小组判定了这项研究存在一些伦理过失;根据法院新闻服
-
华东师范大学博导连发两篇Molecular Cell文章
生物通报道:来自华东师范大学生命医学研究所,上海市调控生物学重点实验室等处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A Methylation-Phosphorylation Switch Determines Sox2 Stability and Function in ESC Maintenance or Differentiation”的文章,针对胚胎干细胞中的Sox2蛋白,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发现了Sox2 甲基化-磷酸化开关在决定胚胎干细胞命运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这对于进一步了解Sox2这一干性关键因子具有重要意义。 文章的通讯作者是华东师范大学博导翁杰敏教授,翁教授曾任美国贝勒医学院细胞及分子生物学系副教
-
南农大:测序揭示miRNA调控铅胁迫应答
萝卜是一种重要的根菜类蔬菜作物,其肉质直根为可食用部分。重金属胁迫对萝卜的种植和生产有重大影响。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microRNA(miRNA)介导的基因调控在重金属胁迫应答中起着重要作用。不过,目前几乎没有信息是关于在铅毒性应答时植物miRNA的表达模式或调控作用的。南京农业大学柳李旺教授带领的研究团队从分子水平上对萝卜在铅(Pb)胁迫下的调控网络和反应机制进行了研究*,研究成果发表在7月刊的Plant Molecular Biology Reporter上。研究人员通过高通量测序和降解组分析(降解组测序项目由联川生物承担完成),对Pb胁迫下的萝卜进行了全基因组水平的miRNA鉴定并探讨了
-
Nature:中国学者利用奇虾研究证实真节肢动物起源假说
(记者张雯雯)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支持下,7月17日,云南大学教授侯先光、博士丛培允、马晓娅与美英科学家合作的研究成果在《自然》杂志在线发表。该研究首次揭示了澄江动物化石群中的奇虾脑神经结构特征,为研究节肢动物起源及其头部分节的演化提供了神经解剖学证据。据悉,奇虾是寒武纪生命大暴发时期最引人瞩目的动物,体长可达2米。因头部最前端有一对强壮的大爪肢,被认为是寒武纪海洋中食物链的顶级捕食者。相关研究表明,奇虾能为解决节肢动物起源、复杂生态系统起源等重大科学问题提供关键线索。侯先光研究团队对澄江动物化石群中奇虾的一个新物种刺钳里拉虫进行了较全面的研究,揭示了该种奇虾脑部神经结构的特征。通过显微镜观察
-
中科院昆明动物所发现两栖动物体内抗感染物质
中科院昆明动物所张云课题组从两栖动物大蹼铃蟾中分离和克隆了第一个细菌毒素样蛋白和三叶因子复合物betagamma-CAT,动物体内模型证明其具有清除细菌、保护动物免受致命感染的功能。相关成果日前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发表。 天然免疫是机体的第一道防线,在抵御和清除病原微生物侵害中起着重要作用。病原微生物感染机体依赖毒力因子,其中孔道形成毒素是最大的一类由致病菌产生的蛋白毒力因子,能插入细胞膜形成通道引起细胞损伤。目前,人们发现细菌毒素样蛋白广泛存在于各种动植物中,但尚不清楚它们的生物学功能。 张云等从两栖动物大蹼铃蟾中分离和克隆出betagamma-CAT,并发现该蛋白质
-
昆明植物所在剧毒蘑菇研究中取得进展
鹅膏科(Amanitaceae)真菌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该科既包含国际上著名的食用菌,也兼有易与可食鹅膏和一些可食用蘑菇相混淆的剧毒菌。在因误食毒蘑菇而中毒死亡的事故中,约90%都是因误食剧毒鹅膏所致。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杨祝良研究组在多年积累的基础上,通过与国内外同行的合作,由博士生蔡箐基于五个基因片段的DNA序列,并结合形态学及生态学特征,对全世界剧毒鹅膏的物种多样性、分布格局和演化历史进行了研究,相关成果新近发表在BMC Evolutionary Biology 上(Cai et al. BMC Evolutionary Biology 2014, 14:143)。
-
云南大学发表Nature头条文章
生物通报道 由来自云南大学、英国自然历史博物馆、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的研究人员组成的一个国际研究小组,鉴别了生活在大约5.2亿年前早寒武世(Lower Cambrian)、世界上已知最早的一种食肉动物化石中保存完好的大脑。研究发现揭示出这一动物的大脑惊人的简单,远没有它的一些猎物的大脑来得复杂。这一重要的研究成果发表在7月16日的《自然》(Nature)杂志上,并被选为Nature网站的新闻头条。云南大学的侯先光(Xian-guang Hou)教授和亚利桑那大学昆虫科学中心主任Nicholas Strausfeld是这篇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侯先光教授曾于云南省澄江县帽天山早寒武世地
-
中美学者最新Science文章解析蛋白产物之谜
生物通报道:距离人类基因组序列的测序完成已经过去几十年了,但是我们对于基因的一些功能依然知之甚少,一些我们认为已经了解了很多的基因会出现一些可变剪接,导致编码出科学家们之前并不认知的蛋白,完成一些未知的功能。来自香港科技大学,美国Scripps研究所等处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Human tRNA synthetase catalytic nulls with diverse functions”的文章,针对一种关键的基因家族展开研究,证明了非酶作用的可变剪接也许更为常见,这会改变我们熟知的基因,产生具有其它多元的、功能先前没有被认识到的蛋白。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7月17日的Science杂志上。
-
南开大学Nature子刊发表免疫新成果
生物通报道 来自南开大学的研究人员在新研究中证实,在肾脏中LRRC19诱导了TRAF2/6介导的信号,阻止了尿路致病菌(Uropathogenic bacteria)感染。这一研究发现发表在7月16日的《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上。南开大学的杨荣存(Rongcun Yang)教授和车永哲(Yongzhe Che)教授是这篇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前者的主要研究领域包括:髓系起源的免疫调节细胞新功能基因、基因组与微小RNA,控制造血干细胞分化新功能基因、基因组与微小RNA,以及细胞表观遗传控制及分子调控网络。车永哲教授的研究方向则为脑缺血与神经细胞再生
-
李家洋院士PNAS发表水稻研究新发现
生物通报道 来自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的研究人员证实,独角金内酯(Strigolactone,SLs)通过抑制生长素的生物合成降低地上部的向重性(shoot gravitropism)调控了水稻的分蘖角度。这一重要的研究发现发表在7月15日的《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上。 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李家洋(Jiayang Li),以及王永红(Yonghong Wang)研究员是这篇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延伸阅读:李家洋院士组最新Nature子刊文章)。水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株型又是影响单位产量的重要因素。培育理想株型的水稻是育种家们关
-
NIBS叶克穷研究组解析核糖体组装关键蛋白
2014年7月2日,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叶克穷实验室在《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杂志在线发表题为“Interaction between Ribosome Assembly Factors Krr1 and Faf1 is Essential for Formation of Small Ribosomal Subunit in Yeast”的论文,揭示了酵母核糖体组装过程中两个重要蛋白的结构和功能。 地球上所有的生物都依赖核糖体来合成蛋白质。核糖体本身是个庞大复杂的分子机器,在酵母
-
3D打印出病足模型 手术时间减少2/3
只要读取CT检验的数据,就能3D打印出骨头,用于辅助手术,来自安徽51岁的陈阿姨,最近就体验了下这个新鲜事物。在3D打印技术的帮助和省人民医院二院院区骨科医护人员精准的手术下,陈阿姨成功“走”出医院,康复回家。 ■链接:什么是“先天性马蹄内翻足”? 先天性马蹄内翻足是常见的先天性足畸形。由足下垂、内翻、内收三个主要畸形综合而成。畸形明显,一出生就能发现,多能及早治疗,效果也较好,但病因尚不清楚,无特殊药物治疗。先天性马蹄内翻足,以矫正畸形为主,早期畸形矫正,足功能均可恢复。手术治疗应考虑到肢体的发育生长因素,手术矫正可分次进行,破坏性不宜太大。 “C形脚”走路要吃止疼片 来自安徽的陈
-
石松生物碱具抗艾滋病毒等活性成分
记者7月15日从中科院昆明植物所获悉,该所赵勤实研究组与杨玉荣研究组合作开展了两个石松类植物生物碱全合成工作,并已完成一个生物碱全合成。同时,他们发现了新型抗艾滋病毒、抗流感病毒、抗乙酰胆碱酯酶化合物和抗糖尿病活性成分,其中若干活性成分正进行全合成、结构修饰及成药性研究。据介绍,蕨类植物又称羊齿植物,起源于4亿年前的志留纪末期至泥盆纪初期,在植物系统中介于苔藓和种子植物之间。我国是世界上蕨类植物最丰富的国家之一,约有2600多种。其中,西南地区约有2000种,约占全国总种数的77%,仅云南就有1500多种左右,占全国一半以上,因此云南素有“蕨类王国”之称。按经典分类系统,石松类植物包含于石松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