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华大基因年内登上“云”端
2011年7月26日,国际权威期刊《自然》杂志以《基因组学巨头提供数据服务》为题,报道了全球最大的基因组测序机构之一华大基因正展望于云计算,在全球引起广泛关注。 记者昨天获悉,华大基因宣布将在今年计划推出生物云计算服务,希望通过产品创新,更好地满足各大科研机构及生命科技行业对信息能力的需求。届时用户可以通过互联网远程操作进行测序数据的处理,随时随地获取生物信息分析资源。 “高性能计算”支撑华大整体发展 《基因组学巨头提供数据服务》报道指出,由于DNA测序技术成本的下降幅度远远高于测序数据存储成本,云计算已成为基因组学研究领域中的一个日趋重要的工具或服务。目前一般的研究实验室均缺乏存储、计算资源
-
华大基因一周内发表两篇Nature子刊文章
生物通报道 2011年7月31日,由深圳华大基因研究所(BGI-Shenzhen)与GT life Science(GT)公司联合主导完成的“中国仓鼠卵巢(CHO)K1细胞系基因组测序”(The genomic sequence of the Chinese hamster ovary (CHO)-K1 cell line)的研究成果在国际知名期刊学术杂志《自然-生物技术》(Nature biotechnology)在线发表。目前,CHO细胞系在生物工艺研究和生物制药发展过程中占有主导作用。全球药物蛋白每年的市场销售额约为990亿美元,其中至少70%的药物蛋白来源于CHO细胞系。C
-
顶级肿瘤学杂志刊登广东省人民医院新成果
生物通报道:来自广东省人民医院肿瘤中心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Relative Abundance of EGFR Mutations Predicts Benefit From Gefitinib Treatment for Advanced Non–Small-Cell Lung Cancer”的文章,发现EGFR突变丰度能预测EGFR TKI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这将改变肺癌治疗策略。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世界顶级肿瘤学杂志《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上。文章的通讯作者是广东省人民医院肿瘤中心吴一龙教授,吴一龙教授曾在国内首先提出肿瘤单病种首席专家制,建立了第
-
中科院优秀百人学者发表973项目新文章
生物通报道 近日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营养科学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在新研究中揭示了亮氨酸缺乏时中枢神经系统调节外周脂质代谢的机制。相关研究论文在线发表在国际内分泌领域著名期刊《Molecular Endocrinology》上。领导这一研究的是营养研究所的郭非凡研究员,其2001年获得日本东京大学神经生化学博士,之后在美国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07年聘为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营养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入选****。该项工作得到科技部973计划、自然科学基金委、上海市科委以及中科院等科研基金的支持。中枢神经系统的营养感应信号通路与外周组织的代谢分子调控网络关系密切,其功能紊乱是促发
-
第三军医大973首席科学家国际权威期刊发表新成果
生物通报道 近日来自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的研究人员在新研究中发现了高胰岛素血症引起的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机制,为临床防治糖尿病导致的动脉粥样硬化提供了理论依据。相关论文发表在欧洲高血压联盟期刊《高血压杂志》(Journal of Hypertension)上。领导这一研究的是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野战外科研究所心血管内科主任曾春雨,其长期从事心血管专业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在“高血压、冠心病”的临床和基础研究中取得突出成绩,在SCI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引用次数达420余次。曾先后获得军队医疗成果奖、重庆市科技进步奖、亚太高血压优秀青年奖等奖项,为第三军医大学973前期项目首席科学家。
-
南京医科大****连发Nature子刊等多篇文章
生物通报道:早年毕业于南京医学院的沈洪兵教授主要从事肿瘤、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病的流行病学和分子流行病学研究,在肿瘤的早期诊断、遗传易感性和复发、预后的分子标志等方面取得了较突出的成绩,近期其研究组又接连发表Nature Genetics,PLoS One杂志上发表文章,获得了癌症研究的最新进展。第一篇文章中,研究人员针对1792名乳腺癌患者进行了分析(包括1867位对照组),从中发现了在中国妇女乳腺癌易感基因,这对于分析国内乳腺癌的发展和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PLoS One杂志上。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这种疾病通常发生在乳房腺上皮组织,发病率占各种恶性肿瘤的7-
-
广东鼎湖山发现10种新两栖和爬行动物
近日,在位于广东肇庆的鼎湖山自然保护区,华南师范大学教授黎振昌等新发现两栖动物5种、爬行动物4种。此外,保护区工作人员还在野外观察拍摄时新发现爬行动物1种。至此,鼎湖山保护区观察记录到的两栖和爬行动物增至72种。 此次新发现的10种两栖和爬行动物,含5种蛙类(华南湍蛙、长趾纤蛙、台北纤蛙、尖舌浮蛙、花臭蛙),4种蛇类(紫棕小头蛇、乌华游蛇、丽纹蛇、福建竹叶青蛇)和一种龟类(马来闭壳龟 )。 鼎湖山自然保护区是我国第一个自然保护区,1956年建立,经过55年的保护,一些与森林密切相关的两栖和爬行动物种群数量逐年恢复。在鼎湖山开展长期的两栖和爬行动物监测研究对于预测全球气候变化
-
中外学者Science等多篇文章获流感病毒新发现
生物通报道:SARS,禽流感,甲流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人类发展至今,连太空都已经探测过,却对于小小的流感病毒束手无策,不禁让人唏嘘。不过随着科学的发展,前赴后继的科学家们也正在努力改变这一现状,近期来自中国和欧洲的研究人员分别在Science,Journal of Interferon & Cytokine Research等杂志上发表文章,取得了重要进展。在第一篇文章中,来自中国科学院和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孟姗姗等人发表了题为“Recombinant Chicken Interferon-α Inhibits H9N2 Avian Influenza Virus Replicatio
-
上海生科院Cell Research发表病毒研究新成果
生物通报道 近日来自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巴斯德所的研究人员肠病毒71型2B离子通道合作研究取得新进展 相关研究论文发表在重要核心学术期刊《Cell Research》上。《Cell Research》杂志于1990年创刊,2001年首次获得影响因子,创造了中国人创办与出版的科技期刊首次突破2分的历史纪录。这份杂志由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与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共同主办,2006年与国际著名的自然出版集团合作,通过为优秀论文开辟快速审理的绿色通道,国际编委协助组织专题稿件,期刊发表的优秀原创论文推荐到顶级学术期刊点评栏目等。并且在之后的这些年里,影
-
北京生科所最新Cell子刊文章
生物通报道 近日来自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在新研究中证实线虫中的PI3P结合蛋白EPG-6在自体吞噬(autophagy)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这一研究成果于7月28日在线发表在著名生物学杂志《细胞》(Cell)旗下的子刊《发育细胞》(Developmental Cell)杂志上。文章的通讯作者是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的张宏研究员,博士后路群为文章的第一作者。该项研究由科技部和北京市政府资助。细胞自噬过程是一种从酵母到哺乳动物都高度保守的过程,在生物体生长发育,应对环境胁迫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细胞自噬的一个基本特征是形成双层膜的自噬小体(autophagosome),包裹被降解的
-
中国学者Nature文章登Nature China亮点推荐
生物通报道:2007年自然出版集团宣布《Nature》出版集团的新出版物、名为Nature China的网站(www.naturechina.com.cn)正式启动。这一网站致力于聚焦中国大陆地区和香港的优秀科学成果,每周都会针对最新发表的论文,在此网站撰写摘要和评述。本期的推荐研究文章包括:Meng, J., Wang, Y. & Li, C. Transitional mammalian middle ear from a new Cretaceous Jehol eutriconodont. Nature 472, 181–185 (2011). 来自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
-
中科院杰青Nature发表最新研究成果
生物通报道 来自中科院古脊椎动物所和古人类研究所、临沂大学、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和首都师范大学的科研人员在7月28日最新一期的《自然》(Nature)杂志上发表文章称他们在新研究中发现一直以来被认为是“鸟类始祖”的始祖鸟应属于早期恐爪龙类,而不属鸟类,因而它不应再被认为是最早的鸟类。这一研究发现令科学界感到震惊,它将改变已存在了150年的定论。默克密理博Calbiochem 抑制剂的第一选择 免费申请最新技术手册! 中科院古脊椎动物所和古人类研究所的徐星研究员是这篇文章的通讯作者。其长期从事中生代恐龙化石及地层学研究,单独或者合著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60余篇学术论文,其中16
-
军事医学科学院等发53影响因子论文
——德国肠出血性大肠杆菌疫情给全球科研的新启示生物通报道:来自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英国伯明翰大学,以及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等处的研究人员在线发表了题为“Open-Source Genomic Analysis of Shiga-Toxin-Producing E. coli O104:H4”的文章,展示了快速的基因组测序技术和及时的数据共享给全球各科研领域所带来的巨大贡献,为应对全球重大突发性紧急公共卫生事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解决思路。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医学顶级刊物《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上(影响因子为53.484
-
上海交大候选院士2011连发四篇本领域权威刊物文章
生物通报道:来自上海交通大学的张大兵教授主要从事水稻遗传学、花器官和花药形成分子基础以及分子辅助育种等研究工作。他1998年获得中科院上海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博士学位,目前是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上海科技启明星,上海市曙光学者、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等,今年张大兵教授也入选了中科院2011增选候选院士。在本年度里,其研究组获得了多项重要的研究成果,仅发表在植物学领域权威期刊Plant Cell杂志上的文章就有四篇,值得关注。Rice MADS6 Interacts with the Floral Homeotic Genes SUPERWOMAN1, MADS3, MADS58, MADS13,
-
中山大学863项目新成果登国际期刊
生物通报道 近日来自中山大学、中科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英国诺维奇科技园(Norwich Research Park)和香港中文大学的科研人员在新研究中利用转基因植物悬浮细胞高效生产出了重组人血清白蛋白。研究结果在线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Journal of Biotechnology上。该研究得到了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2007AA02Z102)的资助。填简单信息,免费获赠新鲜出炉 “原核蛋白表达宝典”,数量有限,先到先得。 文章的通讯作者是目前任职于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及中科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的徐增富教授。近年来主要从事能源植物小桐子的基因功能与基因工程研究工作
-
水生所EMBO J新文章揭示p53抗凋亡作用
生物通报道 近日来自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在新研究中发现p53对低氧诱导的细胞凋亡起重要的保护作用,研究结果于于7月26日在线发表于《EMBO Journal》杂志上。默克公司为您提供齐全的凋亡研究产品,请点击获取相关资料 领导这一研究的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分子毒理学学科组组长肖武汉研究员,其早年毕业于武汉大学生物系,后赴美国西北大学医学院从事癌症分子生物学研究,在基因的鉴定和功能分析方面取得突出的研究成果。2006年入选中国科学院“****”。心肌梗塞或脑中卒发生时,组织缺血所形成的低氧环境,往往造成组织的严重坏死,其中低氧诱导的细胞凋亡是其主要原因。在心肌梗塞或脑中卒发
-
中科院两博士发表最新文章解析新机制
生物通报道:来自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的研究人员通过脂类组学方法,检测了巨大温差的条件下,不同植物的膜脂分子变化,并通过一系列的研究,提出了植物适应温度变化一种新机制。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著名杂志Plant, Cell & Environment上。这项研究由昆明植物研究所李唯奇研究员指导其实验室两位博士:郑国伟和田波博士完成,这一研究组一直从事低温应答,植物适应低温环境机制等方面的研究。温度是影响植物地理分布、生长发育和作物产量的重要环境因素。植物适应高温或者低温的最重要和最基础的方式,是改变细胞膜的组成以调整膜的流动性,最终保持细胞膜的完整性和功能。一般情况下,植物膜脂以饱和度的升
-
德国致病性大肠杆菌研究成果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发表
2011年7月28日,由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德国汉堡—埃普多夫大学医学中心、中国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和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等单位主导完成的德国致病性大肠杆菌国际合作研究成果在国际著名杂志《新英格兰医学》(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NEJM)上在线发表(http://www.nejm.org/doi/full/10.1056/NEJMoa1107643)。德国致病性大肠杆菌研究项目首次展示了快速的基因组测序技术和及时的数据共享给全球各科研领域所带来的巨大贡献,证实了信息数据的快速共享在公共卫生事件中可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也为应对全球重大
-
不同纬度人脑大小有差异 光线影响人脑发育
田学科 本报讯据美国科学促进会(AAAS)网站7月26日报道,最新科学研究发现,生活在不同纬度的人脑袋大小有较大差异,而生活在地球极地附近的人脑袋最大。 长期以来,相比地球的赤道地区,地球极地的白天越来越短、越来越暗,因此,生活在地球最北部和最南部地区的人看上去进化了许多猫头鹰的特质。研究人员通过对世界各地发现的19世纪以来55个头颅的检测和比对发现,生活在热带地区的人比生活在高纬度和低纬度地区的人,拥有更小的眼孔。因为大眼睛能够吸纳更多光线,所以靠近极地的人因为光线弱,眼睛都比较大。 研究进一步证明,较高和较低纬度的人看上去能够在光线较弱的情况下,与热带地区人在光线强的情况下看得一样清
-
中国科技大学PNAS文章揭示肿瘤转移新机制
生物通报道 近日来自中国科技大学、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医学院和安徽医科大学的研究人员在新研究中证实Siva1蛋白在上皮细胞-间质细胞的转化(EMT)和肿瘤转移的调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这一研究发现为抑制肿瘤转移提供了一个新的有潜力的治疗靶点,并将推动开发出新型的抗肿瘤药物。相关研究论文于7月18日在线发表在国际著名综合性学术期刊《美国科学院院刊》 (PNAS)上。沃特世提供新颖高效的色谱柱、样品制备、肽和蛋白酶解标准品、以及助酶解试剂产品,点击索取最新《肽分离技术》中文产品手册 论文的通讯作者为中国科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吴缅教授和美国宾西法尼亚大学医学院的杨晓鲁教授。吴缅实验室的博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