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今日动态 > 研究进展/国内
  • 南京古生物所发现侏罗纪的水生“吸血鬼”——奇异虫

    双翅目昆虫(例如蚊子、苍蝇)与人类的关系特别紧密,许多类群为寄生生活,是重要的致病害虫。尽管双翅目昆虫在三叠纪早期就已经出现,但其寄生行为和吸血行为演化较晚,具体时代仍有争议。寄生昆虫一般分为体外寄生(外寄生)和体内寄生(内寄生)两类。现生寄生昆虫得到了广泛研究,但其起源和早期演化一直吸引着生物学家和古生物学家的关注。由于其独特的习性,寄生昆虫很少能保存为化石;此外一些有争议的化石也缺少明确的寄生形态特征。因此,化石证据缺失严重阻碍了我们对古代昆虫寄生行为的了解。    近期,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张海春研究团队与临沂大学等单位紧密合作,在内蒙古赤峰地区侏罗系地层中发现

    来源: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

    时间:2014-07-04

  • 科研解析出老年痴呆症发病蛋白精细结构

    清华大学施一公教授研究组在世界上首次揭示了与老年痴呆症发病直接相关的一种蛋白酶体的精细三维结构。该成果为理解老年痴呆症的发病机理提供了重要线索,甚至可能有助于设计出新的治疗药物。近日该成果以长文形式在英国《自然》杂志上在线发表。据介绍,老年痴呆症的学名为阿尔茨海默症,是一类神经退行性疾病,临床表现为脑组织切片中出现淀粉样斑块,神经元逐渐死亡,人的认知和记忆能力受损,大脑功能逐渐丧失,病人逐渐丧失独立生活能力,最后脑功能严重受损直至死亡。美国前总统里根和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都罹患该疾病。我国目前大约有500万阿尔茨海默症患者,占世界发病总数的四分之一。由于缺乏特效药物,该疾病不但给病人及家属造成

    来源:北京晚报

    时间:2014-07-04

  • 新研究揭示炎症促非小细胞肺癌发生机制

    日前,我国科学家在国际知名学术期刊《癌症研究》上发表最新研究成果,揭示了炎症促非小细胞肺癌发生的新机制。研究同时提出,阿司匹林等非甾体类抗炎药物,可有效逆转促炎性细胞因子对于癌症基因表达的调控,为上述药物的潜在抗癌疗效提供新证据。研究人员指出,慢性炎症和感染是肿瘤发生的一个重要诱因。流行病学研究发现,慢性阻塞性肺病、肺部感染、吸烟、空气污染及职业粉尘等炎症刺激为肺癌发生的高危因子,但目前对促癌性炎症信号诱导肺癌发生的分子机制了解还不够。研究发现,促炎性细胞因子IL-1b在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血清中剧烈升高,并促进非小细胞肺癌细胞增殖和迁移。同时,IL-1b对抑癌性miR-101的表达有抑制作用。进

    来源:健康报

    时间:2014-07-04

  • 中科院科学家揭示胚胎发育新机制

    中科院动物所段恩奎和王海滨实验室首次通过小鼠遗传学模型,揭示了植入初期胚胎—子宫轴向建立对胚胎发育的重要性,并首次证实了子宫信号可指导胚胎植入时的正确定向。相关成果日前在线发表于《细胞研究》杂志。早在100多年前,解剖学家就发现在哺乳动物的囊胚进入子宫后,其植入时建立的胚胎轴向与子宫轴向保持高度一致,并且把此现象称作胚胎定向。然而,胚胎在植入时的定向对后续发育的重要性尚缺乏直接的实验证据。研究人员对植入前后子宫中表达的发育相关基因进行原位杂交等系统筛选后发现,Notch信号通路的多个成员在植入前后的子宫中呈现有序的时空分布,推测其可能参与该时期的子宫腔形变过程。随后,在特异性敲除小鼠子宫中No

    来源:科学时报

    时间:2014-07-04

  • 基因测序首次获准用于出生缺陷筛查

    新京报讯 (记者魏铭言)中国首次批准第二代基因测序诊断产品作为医疗器械注册,用于为孕产妇检测唐氏综合征等染色体疾病风险,以避免新生儿出生缺陷。国家食药总局昨日表示,经审查,批准BGISEQ-1000基因测序仪、BGISEQ-100基因测序仪和胎儿染色体非整倍体(T21、T18、T13)检测试剂盒(联合探针锚定连接测序法)、胎儿染色体非整倍体(T21、T18、T13)检测试剂盒(半导体测序法)医疗器械注册。据介绍,该批产品可通过对孕周12周以上的“高危孕妇”外周血血浆中的游离基因片段进行基因测序,对部分胎儿染色体异常进行无创产前检查和辅助诊断。不久后,35岁以上,或初次血清学筛查证实有“唐氏高危

    来源:新京报

    时间:2014-07-04

  • 维生素C对肾癌细胞选择性杀伤作用产生的机理

     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Miguel博士的研究团队发现了维生素C对肾癌细胞产生细胞毒性以及其选择性杀伤作用产生的机理,该研究成果于2014年2月发表在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JBC)上。  维生素C在癌症治疗中的作用已经被研究了几十年,临床研究显示静脉注射高浓度的维生素C可以对癌症治疗产生积极作用,且体外实验显示癌细胞比正常细胞更容易被维生素C杀死,然而维生素C的细胞毒性以及这种选择性杀伤作用产生的机理至今不明。  该研究团队以肾透明型肾癌细胞(CCRCC)作为肿瘤细胞研究模型,通过研究维生素C对肾癌细胞产生细胞毒性的机理,发现维生素C可以通

    来源:中科院

    时间:2014-07-04

  • 中国科学家Nature新文章聚焦藏族人群

    生物通报道 由华大基因研究院(BGI)和加州大学领导的一个国际研究小组发布了他们最新的重大研究发现,表明藏族人能够适应高原气候有可能是由于来自灭绝丹尼索瓦人(Denisovans)或与丹尼索瓦人有亲缘关系的个体的DNA渗入到人类所致(延伸阅读:Science等多篇文章聚焦藏族人群基因组序列分析 )。这项发表在《自然》(Nature)杂志上的研究工作,提供了人类对于包括极限温度、新病原体和高海拔等各种环境适应的新认识。其他的重要合作机构还包括有拉萨人民医院、华南理工大学等。在数千年前藏人迁移到高原之后,一种不同寻常的基因变异便普遍存在于他们体内。该基因调控了机体的血红蛋白生成。这种变异使得他们能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4-07-03

  • 盘点2014年最热门的大陆学者

    生物通报道:著名的信息服务公司汤森路透近期根据过去一年(2012-2013)中发表论文的引用次数,追踪了在各自领域高引用排名前1%的热门论文,公布了2014年最热门的科研论文和科研人物(The Hottest Research of 2014),评选出了全世界17位最具影响力科学家。这17位科学家分布在基因组学、材料学、心脏病学三个研究领域,其中基因组学领域最多(12人)。此外,这份报告的第二部分列出了二十一个研究领域中发表高引用论文最多的3200位学者,其中的大陆学者包括:农业科学印遇龙(Yin Yulong)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中国工程院院士,曾主持完成的“猪饲料养分回肠末端消化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4-07-03

  • 泰山学者何庆芳PNAS发表新成果

    生物通报道:微生物从外界吸收各种营养物质,通过分解代谢和合成代谢,生成维持生命活动所必需的物质和能量,这一过程就称为初级代谢。次级代谢可以避免初级代谢某些中间产物造成的不利影响,可以被认为是生物对特定生存条件的适应。次级代谢产物大多为抗生素、毒素、激素、生物碱及维生素等等。并非所有生物都能生成次级代谢产物,而且不同生物有着不同的代谢途径和代谢产物。即使是同种生物,也会因为培养条件不同而产生不同的次级代谢产物。许多次级代谢产物对人体健康有益。举例来说,源自于对香豆酸(p-Coumaric acid)的phenylpropanoid具有抗癌、抗病毒和抗炎症的能力。蓝藻(cyanobacteria)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4-07-03

  • 清华大学Cell Res发表自噬研究新成果

    生物通报道  来自清华大学、中科院生物物理所等处的研究人员,证实Dapper1通过促进Beclin1-Vps34-Atg14L复合物形成驱动了自噬。研究结果发表在7月1日的《细胞研究》(Cell Research)杂志上。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陈晔光(Ye-Guang Chen)教授,其主要研究领域是利用膜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和发育生物学等多学科技术手段研究TGF-β和Wnt信号的调控以及它们在胚胎发育、干细胞自我更新和分化、肿瘤形成和组织纤维化中的作用。自噬(autophagy)是响应饥饿和其他的代谢应激,降解和回收利用累积的细胞质蛋白或老化及受损的细胞器等细胞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4-07-03

  • 方精云教授PNAS提出气候变化促进森林生长的直接证据

      北半球陆地生态系统是一个显著的大气CO2之汇。植被恢复和气候变化导致的植被生长增加被认为是陆地碳汇的两个主要因素。同时,气候变化对植被生长的影响存在正负两种不同的观点。因此,辨识气候变化对植被生长的影响及其对碳汇的相对贡献成为全球变化领域中广泛关注的问题,阐明这一问题对制定相关的植被管理和气候变化政策意义重大。以往研究者们虽然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研究,但至今尚不明确,更是缺乏来自大范围、长时间尺度实测数据的直接支持。   近日,方精云领导的研究团队发展了一种新方法,并利用具有完整龄级结构数据的日本森林资源清查资料成功开展了这项研究。研究结果于6月16日,以“环境变化促进森林生长的证据”(Evi

    来源:中科院

    时间:2014-07-03

  • 西农:miRNA变化可预测荷斯坦奶牛乳腺炎

    牛乳腺炎,是奶牛最常见的疾病,也是治疗成本最高的疾病。众多实验证实,microRNA(miRNA)在调节哺乳动物包括牛的先天免疫和适应性免疫反应上起着重要作用。为发现NF-κB信号通路相关的miRNA和基因在健康的和患乳腺炎的中国荷斯坦奶牛之间的表达变化,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刘小林教授带领课题组展开了系统的实验*,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7月刊Gene上。研究人员首先利用小RNA测序技术(高通量测序实验由联川生物承担完成)进行miRNAome发现,然后使用qRT-PCR方法分别对来自健康和患病奶牛血液样本中的25种miRNA(miR-16,miR-125b,miR-15,miR-29a,miR-23b,

    来源:联川生物

    时间:2014-07-03

  • 台湾成功大学医院研究:肥胖可能影响免疫力

    据台湾“中央社”报道,台湾成功大学医院研究发现,肥胖不仅会导致代谢症候群、第二型糖尿病及心血管疾病,还可能造成后天性免疫功能不全,容易被感染。成大医院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谢奇璋2日指出,肥胖已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健康问题之一,台湾也因饮食习惯改变,肥胖问题愈来愈严重。成医团队比较代谢不正常肥胖患者和健康受试者白血球产生细胞激素的能力差异进行研究,谢奇璋说,肥胖患者产生的可活化免疫系统的促发炎细胞激素产量,明显较健康受试者低,抑制性细胞激素产量则显著上升;肥胖患者经减重手术后,细胞激素产生不正常现象可获明显改善。谢奇璋表示,台湾后天性免疫缺损,主要来自肥胖及和肥胖高度相关的第二型糖尿病;这类糖尿病患

    来源:中新网

    时间:2014-07-03

  • 马小军团队微囊化胰岛移植治疗糖尿病获新进展

    7月2日,中科院大连化物所马小军研究员带领团队,研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两种聚阳离子替代材料:ε-聚赖氨酸和壳聚糖,并通过对更具应用前景的壳聚糖材料修饰改性,成功开发了海藻酸盐- 壳聚糖酰基衍生物微胶囊制备技术,先后在美国、欧洲、俄罗斯、澳大利亚、新西兰几个国家申请了国际专利。近期,该项目知识产权的国际布局取得了新进展,于6月25日在新西兰获得授权,构筑了该项目的技术壁垒。针对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患者,微囊化胰岛组织或细胞移植治疗将是控制并发症、提高糖尿病患者生存质量最佳的治疗手段。2010年4月,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美国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启动微囊化SPF猪胰岛移植治疗I

    来源:科学网

    时间:2014-07-03

  • 上海交大PNAS解析miRNA与发育调控

    生物通报道: 上海交通大学和内华达大学的研究团队,鉴定了两个对发育过程有重要影响的miRNA基因簇,并将相关成果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杂志上。研究指出,这两个miRNA基因簇在大脑发育、运动纤毛形成和精子生成中起到了必不可少的作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上海市生殖医学重点实验室的徐晨教授和内华达大学的Wei Yan是这篇文章的通讯作者。绝大多数单个miRNA基因的敲除,不会对小鼠发育产生明显的影响。这是因为功能相关的miRNA之间存在着某种补偿效应。研究人员在小鼠模型中同时失活了两个功能重叠的miRNA基因簇,miR-34b/c和miR-449。他们发现,这一措施导致了两性异形(sex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4-07-02

  • 邓兴旺教授PNAS揭示重要非编码RNA

    生物通报道  来自北京大学、耶鲁大学的研究人员在拟南芥中证实,一种叫做HID1的非编码RNA调节了红光介导的幼苗光形态建成(seedling photomorphogenesis),这一重要的研究发现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上。北京大学的邓兴旺(Xing Wang Deng)教授和朱丹萌(Danmeng Zhu)副研究员是这篇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邓兴旺教授是世界著名的生物学家,其长期从事植物分子遗传及生理学方面的研究,多次在Cell、Science、Nature等世界权威刊物上发表很有影响的学术文章。于去年当选为美国科学院院士(延伸阅读:邓兴旺教授PNAS揭示新信号调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4-07-02

  • 上海交大张大兵PNAS揭示植物信号新机制

    生物通报道  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密西根州立大学等处的研究人员在新研究中证实,水稻actin结合蛋白RMD是控制细胞生长的生长素(auxin)-actin调控环中的中心环节。这一研究发现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杂志上。文章的通讯作者是上海交通大学****张大兵(Dabing Zhang)教授,张大兵教授研究组主要从事水稻遗传学、花器官和花药形成分子基础以及分子辅助育种等研究工作,曾在控制水稻花和花序分生组织控制、花粉形成功能基因克隆等方面开展了系统地工作,分离了控制水稻重要农艺性状关键基因FON4。近年来以通讯作者身份在Plant Cell等期刊上发表论文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4-07-02

  • Nature同期发表两项中国学者研究成果

    生物通报道:6月29日Nature杂志发表了清华大学生命学院施一公教授研究组,以及同济大学医学院传染病与疫苗研究所张青锋博士等人的最新成果,这两项成果分别介绍了人源 γ-secretase的精细三维结构,以及能控制凶险型疟疾的关键调控因子:PfRNase II。第一篇文章:“Three dimensional structure of human γ-secretase”在世界上首次报道了与阿尔兹海默症(老年痴呆症)发病直接相关的人源 γ-secretase的精细三维结构,为理解γ-secretase的工作机制以及阿尔兹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 AD)的发病机理提供了重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4-07-02

  • Kto-Skd复合体对Hh信号通路的调控机制

     6月26日,The 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 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赵允研究组的最新研究成果:Kto-Skd complex can regulate ptc expression by interacting with Ci in Hedgehog signaling pathway。该成果揭示了Kto-Skd复合体通过与转录因子Ci相互作用影响基因ptc的转录从而调控Hedgehog信号通路的活性。  Hedgehog (Hh)蛋白作为一种形态发生素,通过形成浓度梯度来调控下游基因的表达,进而决定细胞的分化命

    来源:中科院

    时间:2014-07-02

  • 上海有机所复杂萜类天然产物全合成取得进展

    台湾杉醌 (taiwaniaquinoids) 是一类具有6,5,6-松香烷骨架结构的萜类天然产物。自从该类化合物于1995年首次从台湾杉 (Taiwania cryptomeriodes Hayata) 中分离鉴定以来,台湾杉醌因其结构和生物活性引起了合成化学家的密切关注,其中最为复杂的笼状化合物taiwaniadduct D具有很大的合成挑战性。  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生命有机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李昂课题组的研究人员邓军和李若凡等发展了发散性的合成策略,以Bi(OTf)3 促进的多烯碳正离子串联环化和Wolff缩环等反应为关键步骤完成了该家族4个天然产物的高效全合成 (Diverge

    来源: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

    时间:2014-07-02


页次:1528/2296  共45914篇文章  
分页:[<<][1521][1522][1523][1524][1525][1526][1527][1528][1529][1530][>>][首页][尾页]

2025年05月
27282930123
45678910
11121314151617
18192021222324
25262728293031
1234567
高级人才招聘专区
最新招聘信息:

知名企业招聘:

    • 国外动态
    • 国内进展
    • 医药/产业
    • 生态环保
    • 科普/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