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表观遗传学研究获进展
细胞需要持续不断的核糖体合成来保证蛋白质的合成。核糖体RNA是由RNA聚合酶I来转录的,核糖体基因的转录水平主要由表观遗传机制来控制。这一机制能够高效快速地应答细胞分化、癌化、衰老等信号,来调整核糖体基因的表观遗传修饰状态,从而调控核糖体基因的表达和蛋白质合成水平,最终帮助完成细胞的各种生命活动。 生命科学学院陶伟课题组的研究发现,在核糖体基因启动子区,除转录活跃和转录抑制两种状态的启动子外,还存在另外一类介于转录活跃和转录抑制中间状态的启动子,其核小体处于转录关闭的位置,但却是去甲基化的。同时,伴随着活跃和抑制性的组蛋白修饰,这类启动子上装配有转录起始复合体的前体,可被其它染色质改
来源: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时间:2012-05-28
-
复旦大学研究成果登Cancer Cell周年顶级论文
生物通报道:《Cancer Cell》是Cell出版社旗下的一份癌症研究权威期刊,其2010年影响因子相比于上一年,增长了6.5%,达到26.925,由此可见这一杂志的重要性。《Cancer Cell》主要出版癌症研究领域的新成果及发现,包含分子,细胞生物学,以及临床肿瘤研究等方面内容,除此之外这一杂志还提供癌症研究前沿进展的专家解析和评论。今年是《Cancer Cell》杂志创刊10周年——从2003年至今,3月份Cancer Cell为纪念这一重要时刻,特免费开发。同时《Cancer Cell》杂志还公布了过去十年里(2003-2012)每年五大最重要的研究论文,其中去年(2011年)的五
-
张明杰院士最新Cell子刊
生物通报道:来自香港科技大学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Substrate Recognition Mechanism of Atypical Protein Kinase Cs Revealed by the Structure of PKC in Complex with a Substrate Peptide from Par-3”的文章,获得了著名蛋白激酶:PKC与另外组分形成的复合物结构,从中找到了PKC底物识别位点,并证明通过类似底物序列能结合并抑制这种激酶的活性,相关成果公布在Structure杂志上。领导这一研究的是香港科技大学张明杰教授(专访文章:张明杰:细胞不对称分裂的奥秘),他
-
中科院两PI接连发表JBC,PLoS文章
生物通报道:来自中科院上海生科院生化与细胞所的季红斌研究组与刘新垣研究组,接连在JBC,以及Plos One杂志上发表文章,分别解析了肿瘤细胞中miR-143-HK2表达失调的分子新机制,以及K-ras突变体在肺癌发生、发展及存活中的重要作用。在第一篇“miR-143 regulates cancer glycolysis via targeting hexokinase 2”文章中,研究人员揭示了miR-143通过靶向己糖激酶2(HK2)参与调控肿瘤细胞的糖代谢,并阐明了肿瘤细胞中miR-143-HK2表达失调的分子机制。肿瘤细胞即使在有充足氧气的情况下,仍倾向于通过糖酵解途径提供能量,这就
-
我科学家破解先天性夜盲症之谜
中国科技网讯近日,国际著名学术期刊《PNAS》(美国科学院院报)发表了来自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眼科中心的一篇原创科技论文——《G蛋白通过Gβγ双聚体关闭视网膜的TRPM1通道》。这一重大科研成果的发表,意味着中国眼科学界对先天性静止性夜盲的探索已处于全球领先地位。该成果是由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眼科中心沈吟副教授与美国爱因斯坦医学院合作完成。这也是迄今为止中国眼科学界首次在著名综合性国际刊物上发表原创性论文。沈吟为论文的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享有独立的知识产权。先天性静止性夜盲是一种由于遗传因素等引起的先天性眼病,患者白天视力正常,但在夜晚或暗环境下视力很差或完全看不见东西,因此对于黑暗极度恐惧。此外患者
-
全氟烷酸被证实有生殖毒性
全氟烷酸类化合物(PFAAs)是一类具有高能碳氟共价键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在工业生产中被广泛应用,如纸质食品包装材料、印染材料、不粘锅、泡沫灭火剂、化妆品和杀虫剂等。该类化合物最早被明确了有明显的肝脏毒性,但近来大量的研究显示该类化合物还有免疫毒性、神经毒性、生殖和发育毒性。来自中科院戴家银课题组系统研究了该类化合物的生殖毒性,该课题组的博士研究生石志敏和张红霞在过去几年中通过急性暴露实验和慢性低剂量暴露实验,发现了该类化合物中的全氟十二烷酸可以干扰大鼠的睾酮合成,造成睾丸细胞线粒体结构的紊乱。他们应用蛋白组学手段分析了全氟十二烷酸暴露后睾丸蛋白水平的变化,发现该化合物的暴露会导致大鼠睾丸细胞
-
肾部分切除手术获得成功
日前,从国际泌尿外科协会官方期刊、金牌杂志(Gold Journal)《泌尿科学》(Urology)(SCI收录,IF:2.334)编辑部传来消息,以北大第一医院泌尿外科张骞副教授为通讯作者、徐奔硕士为第一作者的两篇论文“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治疗继发于肾素瘤的儿童高血压”、“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治疗中央型后肾腺瘤”正式被该刊录用,分别收录在病例报告及临床图片板块。 2011年12月张骞收治了一名不明原因血压升高的患者。患者为一名15岁的高中女生,近期出现不明原因的血压升高,服用降压药完全无效,就诊多家医院均束手无策,患者父母万分忧虑。通过全面的检查,张教授在患者腹部CT中发现左肾下极一个
-
周保罗小组H5N1研究获进展
4月10日,国际知名病毒学杂志Journal of Virology 在线发表了中科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周保罗研究组关于高致病性禽流感H5N1疫苗的最新成果,这是世界上首次报道能诱导出针对所有高致病性禽流感H5N1亚类和亚亚类广谱中和抗体反应的免疫原。 高致病性禽流感H5N1病毒因其快速演化、基因多样性、宿主广泛、易在鸟类中传播以及潜在的人-人传播隐患而极大地威胁着人类健康。该病毒的多样性对研发出有效的通用疫苗提出了挑战。 在本项研究中,博士研究生周梵、研究助理王桂芹等在周保罗研究员的指导下,在全面的血清学研究基础上开发设计了能够有效地对抗所有高致病性禽流感H5N1亚类和亚亚
来源:中科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
时间:2012-05-25
-
中科院最新PNAS文章
生物通报道:来自中科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日本农业生物科学研究所(National Institute of Agrobiological Sciences,NIAS )等处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Positional cloning and characterization reveal the molecular basis for soybean maturity locus E1 that regulates photoperiodic flowering ”的文章,利用最为经典的图位克隆法一步一步准确地将控制大豆开花期基因的最大的位点基因克隆出来,这是继1920年大豆光周期反应发
-
戚益军研究组Cell子刊解析DNA甲基化
生物通报道:来自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浙江大学,清华大学等处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Cytoplasmic Assembly and Selective Nuclear Import of Arabidopsis ARGONAUTE4/siRNA Complexes”的文章,报道了拟南芥RNA介导DNA甲基化(RdDM)通路中,ARGONAUTE4/siRNA复合体在细胞质内组装和选择性进入细胞核的分子机制。相关成果公布在Molecular Cell杂志上。文章的通讯作者是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戚益军博士,第一作者为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与浙江大学联合培养的博士生叶瑞强和博士后王伟博士,其他研究人员还包括日
-
兰州大学研究证实细胞内吞阻力初后期不同
近日,兰州大学的研究人员在美国《生物物理学期刊》上撰文称,细胞内吞作用由受体—配体相结合来驱动,内吞作用阻力在初期阶段主要来自细胞膜变形,后期主要来自细胞骨架弹性变形,纠正了原来普遍认为的内吞作用阻力自始至终都主要来自于细胞骨架变形的错误认识。 该论文的通讯作者、兰州大学西部灾害与环境力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教授王记增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说,大多数包膜病毒,如艾滋病病毒、流感病毒,主要通过受体介导内吞作用感染细胞。大量研究表明,受体介导内吞在细胞摄取外界生物大分子、病毒出芽、纳米颗粒引起细胞炎症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研究受体介导内吞过程的阻碍机制,对了解相关疾病的发病
-
袁隆平提议启动第四阶段超级稻 每公顷产15吨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5月19日在湖南湘潭举行的中非商务合作论坛上提议,研发第四阶段超级稻,希望国家农业部开启该计划,“已经撰写并向国家递交了方案,目标为每公顷产量15吨。” 袁隆平在作“发展杂交水稻,促进世界粮食安全”的主题演讲中提出,保障全世界粮食安全的最好方法是尽可能的增加粮食单产,“最有效且最经济的方法,现在看来就是利用杂交水稻技术。” 为满足中国的粮食需要,中国在上世纪90年代启动了培育超级杂交水稻的计划,第一阶段(1996年-2000年)、第二阶段(2001年-2005年)、第三阶段(2006年-2015年)亩产目标分别是700公斤、800公斤、900公斤。&n
-
研究称基因决定是否可能猝死
“BestSeq致病基因检测技术,就像是用吸铁石把沙子中的铁屑一下吸出来一样,把致病基因非常容易地‘捕获’到,从而让被检测者注意防治,降低猝死的概率。”前不久,南京一位从事IT业的男子加班过度后猝死;被称为“小姚明”的24岁球员张佳迪,最近也因突发心脏病去世……这样的例子总是时不时地出现在人们视野中。事实上,猝死的可能性和个人基因有很大的关联度。如果通过基因检测,筛查出“致死”基因,或许这样的悲剧能减少一些。一分钟就有一人死于心源性猝死好端端的健康人,甚至身体强壮的运动员,怎么会在运动时突然死亡呢?医学专家认为,运动性猝死大都是心源性猝死(SCD),一类以心源性猝死为主要特征的恶性遗传性心血管
-
中国科学家首次构建猪脂肪和肌肉DNA甲基化图谱
由四川农业大学和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主导,中、美、英、加等四国共12个单位的50多位研究人员合作完成的研究成果《猪脂肪和肌肉组织的基因组甲基化图谱》,22日在国际著名学术杂志《自然-通讯》上发表。 该研究首次构建了猪不同部位脂肪和肌肉组织的DNA甲基化图谱,为预防人类肥胖疾病的发生和促进猪肌肉生长和脂肪沉积这一重要经济性状的研究,奠定了重要的表观遗传学基础。该研究对促进猪作为人类肥胖疾病研究的理想模式动物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肥胖是引发多种疾病的元凶,已成为世界五大流行性疾病之一。预计到2030年,全球大约有58%的成年人可能成为“胖子”,并且世界卫生组织声称每年至少有280万成人
-
蒋华良组连发Nature子刊,PNAS文章
生物通报道:早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的蒋华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是利用多种学科交叉的新方法和新技术,深入开展药物设计、药物新靶标的发现、药物靶标构象变化与药理功能关系等研究,近期其研究组与美国芝加哥大学化学系何川课题组合作,接连在Nature Chemical Biology和PNAS上发表重要研究成果。 在针对胸腺嘧啶DNA糖苷酶(Thymine-DNA glycosylase, TDG)底物选择性机制的研究中,两个课题组研究人员综合运用化学生物学、理论模拟等手段,阐明了TDG选择性切除DNA分子中被修饰的嘧啶碱基的分子机制。TDG能选择性剪切由TET蛋白催化5-甲基胞嘧啶(5mC)氧化产生的5
-
973项目新成果登病毒学权威刊物
生物通报道:来自中科院武汉病毒研究所,安徽医科大学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Herpes simplex virus 1 tegument protein US11 downmodulates the RLR signaling pathway via direct interaction with RIG-I and MDA-5”的文章,首次发现HSV-1皮层蛋白US11能够抑制β干扰素的产生,是一个新的拮抗RIG-I样模式识别受体(RLR)介导的天然免疫信号通路的HSV-1蛋白。这一I型单纯疱疹病毒拮抗宿主天然免疫反应机制新发现发表于国际病毒学核心刊物Journal of Virology上。
-
中国科学家携手探索猪DNA甲基化与肥胖之间奥秘
2012年5月22日,由四川农业大学和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主导,由中、美、英、加等四国共12个单位的50多位研究人员合作完成的研究成果《猪脂肪和肌肉组织的基因组甲基化图谱》(An Atlas of DNA Methylomes in Porcine Adipose and Muscle Tissues)在国际著名学术杂志《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发表。该研究首次构建了猪不同部位脂肪和肌肉组织的DNA甲基化图谱,为预防人类肥胖疾病的发生和促进猪肌肉生长和脂肪沉积这一重要经济性状的研究,奠定了重要的表观遗传学基础。该研究对促进猪作为人类肥胖疾病研究的理想模式动物的
-
科学家发现衰老调控新通路
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计算生物学所韩敬东研究组和营养所刘勇研究组共同合作,通过系统研究节食和运动干预对小鼠寿命的影响,发现了若干参与衰老调控的基因表达程序和信号通路,为深入了解营养代谢与延年益寿之间的机制关系和生物学基础开拓了新的视野,国际期刊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近日以长篇论文形式在线发表了相关研究成果。 据专家介绍,运动能缓解许多由衰老引起的机体功能下降;营养过剩导致的肥胖会诱发许多与衰老相关的代谢性疾病,如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甚至某些肿瘤。刘勇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目前人们对于饮食限制或运动在减缓衰老、促进健康长寿方面所发挥的效力及其生理学机制,迄今依然是所知
-
科学家解析酒精性心肌病分子机制
日前出版的心血管领域排名第一的国际权威期刊《美国心脏病学院期刊》发表了温州医学院药学院的一项研究成果。该校研究人员揭示了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对酒精诱导的心肌硝化损伤、细胞死亡、心肌重构及心肌病的发生起着关键的调控作用,且其调控作用依赖于蛋白激酶C(PKC)/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盐氧化酶(NOX)信号途径。 该成果在国际上首次对酒精性心肌病的分子机制进行了详细的阐述,论文刚发表即引起世界各大制药公司的关注。业内人士认为,血管紧张素Ⅱ可能是治疗酒精性心肌病的新靶点,对于该疾病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领导该研究的是温州医学院教授、****李校堃和温州医学院中美糖尿病并发症研
-
颜宁小组解析特殊蛋白结构
2012年5月21日,清华大学医学院颜宁教授研究组在《自然》(Nature)在线发表了名为“Crystal structure of an orthologue of the NaChBac voltage-gated sodium channel”的科研论文,报道了电压门控钠离子通道细菌同源蛋白NavRh的晶体结构,并对其功能性质和工作机理进行了研究。这是第一次解析出处于灭活构象(inactivated conformation)的电压门控离子通道的结构,也是第一次发现钠离子通道中的抑制离子结合位点。 电压门控钠离子通道(Voltage gated sodium channel)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