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今日动态 > 研究进展/国内
  • 我国科学家攻克香蕉枯萎病防控难题

    新华网海口4月17日电(记者赵叶苹)记者17日从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获悉,由该院承担的科研专项——“由尖孢镰刀菌引起的作物土传病害综合防控技术研究”项目,日前在海口通过农业部组织的专家验收,该项目探索总结出了一套系统有效的香蕉枯萎病综合防治技术。 香蕉枯萎病是由尖孢镰刀菌引起,危害香蕉植株的土传病害,传染性强、破坏大、很难有效治理,目前在我国广东、广西、云南、海南、福建等省区发生普遍,病害严重的香蕉园区,香蕉植株成片枯黄、甚至死亡,蕉农损失严重,不少传统植蕉区不得不改种其他作物。香蕉枯萎病已成为威胁我国香蕉产业健康发展的最大威胁之一。 2010年,由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环植所牵

    来源:新华网

    时间:2014-04-21

  • 我科学家在免疫细胞分化发育机制领域获重要发现

    科技日报北京4月20日电 (记者唐先武)刚刚出版的新一期《科学》杂志发表了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曹雪涛课题组在免疫细胞分化发育与功能调控方面的研究论文。论文报道了该课题组发现一种选择性表达于人树突状细胞中的长链非编码核糖核酸(lncRNA),通过与细胞浆内信号转导蛋白分子直接作用的新方式调控了树突状细胞分化发育与抗原提呈功能。树突状细胞(DC)是人体免疫系统内功能最强的抗原提呈细胞,负责免疫系统有效地感知与识别入侵的外源病原体,及时启动免疫应答以清除病原体。目前,世界医学界与生物高技术领域高度重视DC分化发育与功能调控机制的基础研究,以期研发出更加高效的抗癌抗感染疫苗与药物。在国家

    来源:中国科技网

    时间:2014-04-21

  • 我国古脊椎动物和古人类研究世界瞩目

    中国古脊椎动物学会第14次学术年会暨中国第四纪古人类—旧石器专业委员会第5次学术年会,19日在贵州黔西召开。来自高校、科研院所、博物馆等机构的近300位相关领域的科技工作者,交流研究进展,碰撞思想火花。记者从会上获悉,两年来,我国古脊椎动物和古人类学研究取得了备受世界瞩目的研究成果。 中国古脊椎动物学会理事长张翼盘点了两年来古脊椎动物和古人类研究的重要成果。在古脊椎动物研究方面,由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以下简称“古脊椎所”)朱敏研究员领衔的“硬骨鱼纲起源与早期演化研究”荣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古脊椎所与山东天宇自然博物馆通过定量分析为羽毛演化提供实证,对金氏树贼兽的研究将哺

    来源:光明日报

    时间:2014-04-21

  • 厦门大学证实渗透敏感miRNAs在肾脏应激调控中的关键作用

    非编码微小rnas (microRNAs)是多种细胞应激反应的非常关键的调控因子, 而活化T细胞核因子Nfat5 (亦称OREBP/TonEBP, 渗透调控应答元件结合蛋白/渗涨度应答元件结合蛋白)在炎症反应和T-细胞的免疫功能、渗透应激调控、胚胎发生、肿瘤侵袭、肌肉生成以及HIV复制等方面有重要功能。在一篇之前发表于NAR的论文中,杨云青课题组报道miR-200b-3p 和miR-717 的下调与Nfat5因应渗透应激的显著激活密切相关,首次揭示miRNA介导的基因沉默是肾细胞因应环境渗透压改变而调整Nfat5基因表达的重要调控机制。然而,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小鼠Sfbmt2基因第十个内含子

    来源:生物帮

    时间:2014-04-21

  • 鼹鼠系统演化研究获进展

    近日,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研究员蒋学龙课题组与日本宫崎大学、加拿大曼尼托巴大学合作,对鼹科鼹族演化研究取得新进展。该研究成果发表于《分子系统学与进化》。 据介绍,我国是世界上鼹科哺乳动物物种资源最丰富的国家,特别是我国西南复杂的地形地貌孕育了极高的物种多样性,但目前对该类群的了解十分有限。 为此,科研人员测定了鼹科线粒体和核基因的14个基因片段,并对该族群的系统关系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有力地支持我国北方的麝鼹属与南方的白尾鼹属是姐妹群关系,首次从系统演化的角度解释了两个属在中耳形态上的相似性。 同时,科研人员还发现我国、东南亚的东方鼹物种与日本的本州鼹进化起源不同

    来源:中国科学报

    时间:2014-04-21

  • 首张苎麻分子标记遗传图谱绘制成功

    首张苎麻分子标记遗传连锁图谱近日由中国农业科学院麻类研究所刘头明博士领衔的科研团队绘制成功,该团队还同时完成了苎麻纤维产量相关性状的数量性状位点(QTL)定位。上述成果将可直接应用于苎麻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工作,对未来我国苎麻产业发展意义重大。 苎麻是我国特色的天然纤维作物,其产量、品质等重要农艺性状都是数量性状,容易受到环境的影响,遗传基础难以界定。长期以来,苎麻的育种都是以常规育种为主,具有周期长,改良性状目的性不强等缺点。随着生物技术的快速发展,分子设计育种已经被广泛用于水稻等主要作物的性状改良,但苎麻的分子生物学技术发展一直相对比较落后。 刘头明团队在国家自然基金

    来源:光明日报

    时间:2014-04-21

  • 我国科学家发现遗传性眼病“夜盲症”新致病基因

    浙江温州医科大学科研团队通过对248例散发或隐性遗传视网膜色素变性患者的DNA样本进行基因测序,首次发现了引起常染色体隐性视网膜色素变性的高发致病基因——SLC7A14。日前,该研究成果发表在《自然》子刊《自然-通讯》上。视网膜色素变性俗称“夜盲症”、“鸡盲眼”,是眼科中最常见的遗传性眼病,是导致成年人中途失明的主要原因。在我国预计有多达50万—120万名患者。患者主要症状为夜间视物不清、视野范围变小;随病情发展,白天视力也会随之下降,甚至失明。出现视网膜色素变性明显症状的一般集中在30—40岁年龄层。该研究成果第一作者、温州医科大学教授金子兵说,目前已发现的视网膜色素变性致病基因有70多个,

    来源:中国科技网

    时间:2014-04-21

  • 海南发现极罕见p表型血

    比“熊猫血”还罕见的p表型血日前在海南省被发现。这一血型得到海南省血液中心和上海市血液中心共同鉴定证实。 海南省血液中心日前在对一名献血者进行血型检测时,发现其是p表型血。据了解,汉族有此血型的人约占1/100万,截至目前,全国检测出不足10例。 海南省血液中心专家介绍,p血型血清存在抗-Tja抗体,可凝集除p表型之外的所有表型红细胞。当p血型患者输入25毫升非p型血液后,会发生严重的溶血反应。p血型献血者的血液可以冰冻保存很久,以备同血型患者不时之需。 专家提醒,女性如果是该种血型,妊娠时夫妻双方应进行血型检测,预测对胎儿的影响,以便及时采取有效措施,预防习惯性流产和新生儿溶血病,保证胎儿健

    来源:健康报

    时间:2014-04-21

  • 复旦大学权威期刊发表癌症研究新文章

    生物通报道  来自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的研究人员证实,PTPN3激活突变促进了胆管细胞癌癌细胞增殖和迁移,且与患者的肿瘤复发相关联。这一研究发现发表在近期的发表在国际胃肠病学杂志(Gastroenterology,IF 11.675)上。来自复旦大学的樊嘉(Jia Fan)教授、何祥火(Xiang–Huo He)和周俭(Jian Zhou)教授是这篇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樊嘉教授擅长肝脏肿瘤外科诊疗及肝脏移植。何祥火教授的主要研究领域为消化系恶性肿瘤发生于转移分子机理研究。周俭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肝癌肝切除或肝移植术后复发转移的防治。肝内胆管细胞癌(intrahepatic chola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4-04-18

  • 厦大韩家淮教授PLoS发现病毒复制关键因子

    生物通报道:来自厦门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细胞应激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处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pelo Is Required for High Efficiency Viral Replication ”的文章,通过遗传筛选,发现pelo基因的缺失能令果蝇对果蝇C病毒的感染产生更强抵抗性,从而证实了pelo是病毒大量高效复制所必须的一个宿主因子。 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PLOS Pathogens杂志上,文章通讯作者是厦门大学韩家淮教授,韩家淮教授的研究重点是先天性免疫系统中细胞内信号的传导。研究方向包括:炎症反应及免疫性疾病的分子机制;应激(如辐射、许多化学致癌物、病原体感染、炎症因子与基因突变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4-04-18

  • 谁“偷”走了“我”?

       阿尔茨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 AD),俗称老年痴呆症,是一种进行性发展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发病早期的AD就像一个小偷,悄悄“偷”走人的记忆和思考的能力,直至病人不再是亲人们所熟悉的那个共同生活的人;在AD发病后期,病人们逐渐丧失了判断、定位、言语、吞咽、行走等基本的生活能力,直至完全依赖护理者。目前全球有超过3500万名的AD患者; 预计20年后,该患病数量还会翻番。较高的患病率、痛苦的病程、巨大的社会、经济和家庭压力,人们迫切需要针对AD的有效的治疗方法。  鉴于此,Neuroscience Bulletin第二期(4月1日)出版了

    来源:中科院

    时间:2014-04-18

  • 西南民族大学最新文章:基于RNA-Seq的转录组研究

    生物通“核心刊物”迎来了新期刊:科学通报,中国科学C辑:生命科学,这两份期刊均是由中国科学院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共同主办的,我国学术期刊中的知名品牌,被国内外各主要检索系统收录,如国内的《中国科学论文与引文数据库》(CSTPCD)、《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等;美国的SCI、CA、EI,英国的SA,日本的《科技文献速报》等。目前针对每期的重点内容,生物通将展开详细推荐,欢迎读者共同参与……生物通报道:RNA-Seq 作为近年来新发展起来的高通量转录组测序技术, 为大规模转录组学研究提供了一种全新的且更为有效的方法,近期来自西南民族大学,深圳华大基因的研究人员以牦牛卵巢组织作为研究对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4-04-18

  • 清华大学打印出世界首个体外肿瘤模型

       4月14日,记者从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了解到,该系“****”特聘教授孙伟课题组运用自主开发的细胞三维打印技术,在世界上首次构建出Hela细胞(一种子宫颈癌细胞)的体外三维肿瘤模型。相关研究发表于最新一期的《生物制造》,英国广播公司也对此成果进行了报道,并称之为“令人着迷的技术进展”。  据了解,三维打印构建的癌细胞三维结构能够更好地反映体内肿瘤的生长和发育情况,是一种更接近体内癌细胞病变特性的肿瘤模型。其对于肿瘤学研究、癌症个性化治疗和抗癌药物研发等都会产生重要的促进作用。  此项研究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基于细胞精确受控组装体外仿生模型构建的基础研究”支持,并

    来源:清华大学

    时间:2014-04-18

  • 我国科学家发现5.2亿年前新物种

    光明日报南京4月16日电(记者郑晋鸣 通讯员许佳佳)日前,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的赵方臣副研究员等人发现了一种距今约5.2亿年的新物种,专家将其命名为“冠尾海丰虫”,这一物种的发现为探寻虾、蟹、蜘蛛、蚊、蝇、蜈蚣等节肢动物的祖先提供了重要线索。 赵方臣等人是在云南澄江生物群的化石采集研究中发现这一新物种化石的。从化石上看,这个新物种体长不足2厘米,分为6节,身体两边都长着长长的边刺,尾部特别像一个倒过来的皇冠,由于发现地是在昆明海口镇海丰乡,所以赵方臣等人将新物种命名为冠尾海丰虫。它属于赫尔梅蒂类节肢动物,通过冠尾海丰虫化石所在的地层层积序列,以及与三叶虫标准化石进行对照,赵方臣

    来源:光明日报

    时间:2014-04-18

  • 戊二酸尿症潜在药物靶标

    (记者黄辛)记者从中科院上海药物所获悉,该所化学蛋白质组学研究中心科研人员首次发现了与遗传代谢性疾病戊二酸尿症相关的体内蛋白修饰新型通路——赖氨酸戊二酰化,并发现了治疗此疾病的潜在新药物靶标。相关研究论文日前已发表于《细胞·代谢》。 近年来,代谢性疾病患病率逐渐增高,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质量。据统计,80%左右疾病都与代谢相关。第一作者、上海药物所研究员谭敏佳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戊二酸尿症是一种常见的由遗传性因素引起的代谢性疾病,目前还没有较好的治疗手段和特效药物,而且预后效果不佳。 为此,该所科研人员紧紧围绕蛋白修饰和蛋白修饰调控酶的药物靶标机制及生物标志物研究等领域

    来源:科学时报

    时间:2014-04-18

  • 浙江大学Cell Res揭示细胞信号调控新机制

    生物通报道  来自浙江大学、Baylor医学院的研究人员证实,通过胞质磷酸酶PPM1H可特异性地控制BMP信号以及间充质干细胞分化。这一重要的研究发现发表在4月15日的《细胞研究》(Cell Research)杂志上。浙江大学生命科学研究院院长冯新华(Xin-Hua Feng)教授和Baylor医学院的林侠(Xia Lin)博士是这篇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冯新华教授在细胞信号核相关蛋白修饰领域取得一系列国际同行认可的成绩,在Nature、Cell等国际权威期刊杂志上发表论文90多篇。因能够在体内诱导骨和软骨形成,骨形态发生蛋白(BMP)最初被确定为一类生长因子和细胞因子。除BMP1之外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4-04-17

  • J. Neurosci连发两篇中科院学者研究新成果

    生物通报道:《神经学杂志》(Journal of Neuroscience)影响因子7.12,是神经科学会旗下的神经科学研究领域的高水平杂志。近期中科院动物研究所以及生物物理所的两个研究组分别在此刊物上发表文章,解析了神经干细胞调控,以及脑神经活动方面的新成果。 来自动物研究所的焦建伟研究组发现Ezh2被敲除后,短期记忆受到明显的影响,揭示Ezh2在小鼠在短期空间记忆中发挥重要作用。了解人类大脑,揭开学习与记忆的奥秘是事关人类健康战略的核心任务之一。成年大脑海马等区域存在神经干细胞,这些神经干细胞经过增殖、分化后整合到特定的学习和记忆神经环路中,探索成年大脑神经干细胞的调控机制是理解学习和记忆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4-04-17

  • 河南农业大学等发现微小隐孢子虫疑似起源地

    记者从河南农业大学获悉,该校牧医工程学院教授张龙现带领的课题组根据十多年的研究数据,结合微小隐孢子虫IId亚型家族在世界范围内的分布特点,发现我国人和动物感染的微小隐孢子虫均为IId亚型家族,从西亚扩散至世界其他地理区域。相关成果日前在线发表于《科学报告》。  隐孢子虫是一种重要的人兽共患病病原,被比尔及梅琳达·盖茨基金会列为人类腹泻病的第一病原。  该研究团队与美国、瑞典和埃及的科学家通力合作,对不同国家来源的111个微小隐孢子虫IId亚型分离株进行序列分型,发现其中25个多位点序列亚型;根据分离株的宿主和地理区域来源,应用生物信息学分析技术,结合微小隐孢子虫IId亚型家族的宿主适应性和地理

    来源:中国科学报

    时间:2014-04-17

  • 世界首个体外三维肿瘤模型构建成功

    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特聘教授孙伟课题组运用自主开发的细胞三维打印技术,在世界上首次构建出Hela细胞(一种子宫颈癌细胞)的体外三维肿瘤模型。相关研究发表于最新一期的《生物制造》(Biofabrication),英国广播公司也对此成果进行了报道,并称之为“令人着迷的技术进展”。 据了解,三维打印构建的癌细胞三维结构能够更好地反映体内肿瘤的生长和发育情况,是一种更接近体内癌细胞病变特性的肿瘤模型。其对于肿瘤学研究、癌症个性化治疗和抗癌药物研发等都会产生重要的促进作用。 此项研究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基于细胞精确受控组装体外仿生模型构建的基础研究”支持,并与中国医

    来源:中国科学报

    时间:2014-04-17

  • 中科院上海生科院《PLOS Genetics》发表肺癌新成果

    生物通报道:2014年4月10日,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分子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惠静毅研究员带领的研究小组,在《PLOS Genetics》发表题为“The RNA-Binding Protein QKI Suppresses Cancer-Associated Aberrant Splicing”的研究论文,指出RNA结合蛋白QKI可抑制肺癌相关的异常剪接,将QKI确定为肺癌细胞中一种关键的可变剪接调节因子和一种可能的预后标记。本文通讯作者惠静毅研究员,1993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微生物系,2003年在德国Justus-Liebig-University Giessen获得博士学位,2008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4-04-16


页次:1550/2298  共45942篇文章  
分页:[<<][1541][1542][1543][1544][1545][1546][1547][1548][1549][1550][>>][首页][尾页]

2025年05月
27282930123
45678910
11121314151617
18192021222324
25262728293031
1234567
高级人才招聘专区
最新招聘信息:

知名企业招聘:

    • 国外动态
    • 国内进展
    • 医药/产业
    • 生态环保
    • 科普/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