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家项目资助项目最新Nature子刊文章
生物通报道:来自上海药物研究所,华东理工大学药学院,新墨西哥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了一个崭新的亚胺催化氧化烯胺活化方式:直接将烯胺氧化变成亚胺,这种方法操作简单、反应条件温和、合成效率高使其在有机和药物合成上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应用价值。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上。文章的通讯作者是上海药物研究所,“****”入选者王卫研究员,以及华东理工大学药学院李剑副教授,这项研究得到了中组部****、科技部863计划、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新药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教育部“111”计划和美国自然科学基金委的资助。手性氨催化已成为有机催化的里程碑。其中,涉及到将亚胺离子(
-
于力教授Oncogene发布癌症研究新成果
生物通报道 3月14日,国际知名杂志《致癌基因》(Oncogene)发表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血液科和基础医学研究所的一篇研究性文章,在文章中研究人员利用microRNA-193a在急性骨髓性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中抑制了c-kit表达,证实其可发挥重要的肿瘤抑制子功能。 ADP-Glo™ 激酶检测试剂盒 点击免费申请试用装 领导这一研究的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血液科主任医师于力教授,其从事血液科临床工作20余年,在血液
-
“****”博士973项目发表新成果
生物通报道 近日版纳植物园的研究人员在对丽江玉龙雪山鼠尾草(Salvia)属植物杠杆状雄蕊及其花设计的生态功能研究中取得新进展,相关研究论文在线发表于《Annals of Botany》杂志上。 ADP-Glo™ 激酶检测试剂盒 点击免费申请试用装 领导这一研究的是版纳植物园的李庆军研究员,其曾在世界上首次系统研究和命名了一种新的植物远交机制——卷曲花柱性(Flexistyly),研究论文发表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英国《自然》(Nature)杂志上。
-
武大教授最新成果登J.Virol.
生物通报道:来自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病毒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研究人员发现野田村病毒亚基因RNA3是通过内部起始的方式从RNA1上生成,这项研究展现了一种全新的野田村病毒的亚基因起始方式,并且提供了一种理解野田村病毒复制策略的新思路。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病毒学的权威期刊J.Virol.上。领导这一研究的是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胡远扬教授,其早年毕业于武汉大学,1973年开始师从病毒学家高尚荫院士,在武汉大学病毒研究所从事病毒学特别是昆虫病毒与结构病毒学研究,以及生物电镜技术研究。武汉野田村病毒是胡远扬教授实验室在中国境内发现的第一株野田村病毒,这种病毒结构简单,能够在培养细胞中大量复制,并且它能穿越
-
第三军医大学最新文章获肺癌研究进展
生物通报道:来自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胸外科的研究人员发现根据肺部肿瘤细胞分泌的血清肿瘤特异生长因子的含量,能够辅助判定该病灶是良性还是恶性,其阳性检测正确率高于PET(派特)等影像学检查。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美国权威学术杂志《Clinical lung cancer》杂志上。领导这一研究的是大坪医院胸外科谭群友教授,其早年毕业于华西医科大学临床医学院,曾师从香港中文大学Yim教授和美国洛杉矶医学中心Mckenna教授,擅长胸部疾病微创诊治,在国内最早开展全腔镜下肺叶切除等胸部微创手术。其他研究人员包括邓波博士、王如文教授等。早确诊是治疗肺癌的关键。常见的孤立性肺部小病灶的良恶定性一直是临床难题,
-
韩家淮“空降”厦大搞研究 发现细胞的“开关”
要对厦门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韩家淮有个全面认识,就要从细胞说起——他最富有代表性的成果是:发现细胞坏死的“开关”,这个“开关”的重要性在于:细胞的“好死”或“坏死”,极大地影响了人类的健康。 也就是说,韩家淮从事的是和人类健康有关的基础科学研究,他要弄清楚的是诸如癌症等疾病是如何发生的,只有把这一切弄清楚了,才能找到攻克疾病的药物和治疗方法。 厦大学生的勤奋感动了他 韩家淮是近年来厦大日益壮大的“空降部队”成员之一——他原本和厦大并无交集,这位安徽人本科和硕士学位都在北京大学取得,并在比利时布鲁塞尔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在美国德克萨斯大学西南医学
-
哈医大专家发现多发性硬化致病新机制
历时七年的研究,哈医大专家李呼伦教授领导的团队在国际上率先提出了“Th1、Th2、Th17、Treg细胞亚群功能失衡”理论,完善了早期国际上“Th1、Th2细胞功能失衡”导致多发性硬化(MS)疾病发生的研究结论,为临床治疗MS及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病机制提供了新的科学依据和治疗靶点,对该领域的研究产生深远的影响。本项目在Journal of Autoimmunity和Immunology等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3篇,其中国际学术论文SCI收录8篇,国家核心期刊收录5篇,他引109次。 病因不明致残率
-
陈竺、陈赛娟院士Nature子刊白血病研究新成果
生物通报道 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上海血液学研究所/医学基因组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和上海交通大学系统生物医学研究院的科学家们在最新一期的《自然遗传学》(Nature Genetics)杂志上发表了白血病研究新进展文章“Exome sequencing identifies somatic mutations of DNA methyltransferase gene DNMT3A in acute monocytic leukemia”。 答简单问卷,免费获得罗氏第4期技术指
-
学术带头人Blood文章受同行审稿专家高度赞赏
生物通报道:早年毕业于南京大学的丁建平研究员2000年入选中科院“****”引进的杰出青年学术带头人,近年来围绕一些具有重要生物学意义、并且与重要疾病相关的人源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进行研究,近期其研究组在著名杂志《Blood》上发表了有关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on Willebrand factor,VWF)功能调控机制的最新研究成果,该研究成果得到同行审稿专家和杂志编辑的高度赞赏。这项研究由丁建平研究组与中国科学院-马普学会计算生物学伙伴研究所Frauke研究组、复旦大学华山医院罗心平研究组和哈佛大学医学院Springer研究组合作完成。该课题得到了国家科技部、国家自然基金委、中国科学院和上海市
-
昆明植物所大环柄菇属及其近缘属研究取得多项进展
生物通报道 在NSFC-云南省政府联合基金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Nos. 30800004和U0836604)等的资助下,近两年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在大量野外考察和标本采集的基础上,对大环柄菇属及其近缘属进行了形态学和分子系统学研究,取得了诸多新的研究进展。 答简单问卷,免费获得罗氏第4期技术指导手册。赶快点击索取吧 大环柄菇属Macrolepiota Singer、白鬼伞属Leucocoprinus Pat.、白环蘑属Leucoagaricus(Locq.)Sin
-
中科院最新PNAS文章
生物通报道:来自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法国里昂第一大学等处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Oxygen isotopes of East Asian dinosaurs reveal exceptionally cold Early Cretaceous climate”的论文,解析了东亚地区恐龙氧同位素揭示早白垩世寒冷的气候,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杂志上。文章的通讯作者是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法籍博士后Romain Amiot,Amiot博士从2007开始与中科院古脊椎所周忠和研究员以及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丁仲礼院士等合作
-
广西梧州新发现一例世界首报人类染色体异常核型
广西梧州桂东人民医院检验科王晓刚、梁太英等人,近日发现一例染色体异常核型,经检索专业文献,并经中国医学遗传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进一步检索审查鉴定,确认此例异常核型为国内外医学界首次发现。 答简单问卷,免费获得罗氏第4期技术指导手册。赶快点击索取吧 据介绍,这一染色体异常核型为46,XX,t(3;5)(q29;q13),t(6;8)(p10;p10)。 人类染色体是组成细胞核的基本物质,是基因的载体,正常情况下有46条(
-
干细胞应用前景,小老鼠大贡献
“快看,这有几只小老鼠!”“呵,还活蹦乱跳呢!”……循着声音,记者来到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展区的干细胞领域展台前。展台上放着一个茶色透明的塑料方盒,五只黑色的小老鼠在里面上蹿下跳,还时不时地啃两口鼠粮、舔舔水,完全无视围观。 出现在“十一五”国家重大科技成就展上的这几只小老鼠可不一般,它们是大名鼎鼎的实验鼠“小小”的后代。2009年7月,由中科院动物所研究员周琪领导的研究组首次利用iPS细胞克隆出活体实验鼠“小小”,在世界上第一次证明了iPS细胞的全能性,让中国在国际干细胞研究领域拥有了话语权。
-
《Neuron》同一期刊连发中国学者成果
生物通报道:神经科学顶级期刊Neuron是Cell Press杂志社出版的Cell杂志姐妹期刊。近期出版的Neuron接连发表了中国学者的两项成果:内源性钠-钾泵激动剂调节痛觉信息传递,以及orexin对运动行为的调控作用。神经元消耗能量,通过钠-钾泵(Na+, K+-ATPase),在细胞浆中浓集钾离子并排出细胞内的钠离子,从而维持细胞膜内外的钠、钾离子浓度梯度,调控细胞膜电位和兴奋性,对调节神经元功能起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人们一直不清楚除了ATP、钠和钾离子对钠-钾泵的驱动作用,以及一些神经递质、激素通过它们的受体间接地调节钠-钾泵活性以外,身体内是否存在可以直接激动钠-钾浆的物质,并对
-
王明伟课题组新成果再登Nature China亮点推荐
生物通报道:早年毕业于上海第一医学院的王明伟研究员在小分子化合物药物研究领域屡获新成果,近期研究组发现一个命名为Boc5的小分子化合物可以改善肥胖及2型糖尿病,这一成果再次入选Latest Highlights专栏,作为亮点推荐。2007年自然出版集团宣布《Nature》出版集团的新出版物、名为Nature China的网站(www.naturechina.com.cn)正式启动。这一网站致力于聚焦中国大陆地区和香港的优秀科学成果,每周都会针对最新发表的论文,在此网站撰写摘要和评述。激活胰高血糖素样肽-1受体(GLP-1R)能够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和动物的胰岛素敏感性和降低食欲。然而迄今为止,在
-
中国跻身世界科技大国之列 专利和论文居世界前列
据国家统计局网站消息,“十一五”期间,各项科技计划顺利实施,科技实力不断增强,科技产出成绩斐然,中国已跻身世界科技大国之列。 安倍7×清洗液实验室专业清洗好帮手,请点击获取试用样品 国家统计局3月11日发布“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十六——科技发展成果丰硕。 报告称,“十一五”期间,科技产出成绩斐然,专利和论文位居世界前列。全国累计登记省部级以上重大科技成果17.9万项;累计颁发国家自然科学奖160项,国
-
转基因专项最新PNAS文章
生物通报道:来自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中国农科院水稻所的研究人员发现了细胞壁合成底物运送的新机理,为解析细胞壁生物合成的生化和生物学机制提供了关键的证据,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杂志上。领导这一研究的是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周奕华研究员,其早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2002年加入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其课题组主要研究方向是植物分子遗传学与细胞壁生物学研究。文章第一作者是周奕华课题组张保才、刘香玲和中国农科院水稻所钱前研究员,得到了国家转基因专项和中科院知识创新方向性项目的资助。细胞壁是由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果胶构成的复杂多糖网络结构,也是植物膨压驱动细胞
-
杰出青年科学家生态学研究新成果
生物通报道 近日来自中科院华南植物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在新研究中首次从地下碳输入角度将乔木树种和林下植被在驱动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与功能方面的相对贡献区分开,相关研究结果已经在生态学研究领域主流期刊《Functional Ecology》上在线发表。 ADP-Glo™ 激酶检测试剂盒 点击免费申请试用装 领导这一研究的是为华南植物园恢复生态学领域首席科学家傅声雷研究员。其早年毕业于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入选中国科学院“****”,现任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副主任。傅
-
南京大学独家完成Neuron文章
生物通报道:来自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物医药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研究人员发现一种小分子神经肽对机体经前庭外侧核介导的躯体姿势、运动平衡和负趋向性等相关运动行为的调控作用,挑战了传统理论,这不仅有利于认识这种神经,而且对于深入理解猝倒症的发病机制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价值,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神经科学顶级期刊《Neuron》上。文章的通讯作者是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室王建军教授,以及朱景宁副教授,由于其课题组的这一研究成果具有重大的神经科学基础理论意义和医学临床实际意义,Cell杂志社在同一期Neuron上还为他们的论文配发了由美国耶鲁大学医学院比较医学系系主任Tamas L. Horvath教授撰写
-
昆明动物所《PLoS ONE》发表新成果
生物通报道 来自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动物模型与人类疾病机理重点实验室的研究人员在新研究中对来自云南省德宏州的403名中国籍静脉吸毒者及与德宏州接壤的缅甸地区318名缅甸籍静脉吸毒者的HIV、HBV和HCV感染情况进行了比较研究。研究成果已发表在近期的《美国公共科学图书馆期刊》(PLoS ONE)上。 答简单问卷,免费获得罗氏第4期技术指导手册。赶快点击索取吧 领导这一研究的是昆明动物研究所郑永唐研究员,郑永唐研究员现为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分子免疫药理学实验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