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今日动态 > 研究进展/国内
  • Nature,Cell一前一后,中国美国两篇竞争性论文:大麻素受体结构

    生物通报道:德州大学西南医学中心的研究人员报告了结合并响应大麻化学成分的大脑受体:大麻素受体的最新三维结构图。这一研究将有助于研发靶向这一受体的新治疗方法。研究成果公布在11月16日的Nature杂志上,文章的通讯作者是西南医学中心生物物理学和生物化学系副教授Daniel Rosenbaum博士。同时上个月,上海科技大学 iHuman 研究所的科研团队也成功解析了人源大麻素受体 (human Cannabinoid Receptor 1, CB1) 的三维精细结构,相关成果公布在Cell杂志上,研究主要工作在上海科大完成,iHuman研究所副所长、教授刘志杰,创始所长、特聘教授 Raymond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6-11-18

  • 中科院动物所唐铁山、王强等PLOS Biol:明星致癌基因p53最新成果

    生物通报道:11月16日,在国际学术期刊《PLOS Biology》发表的一项研究中,来自中科院动物研究所、中科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的研究人员,确定了ATX-3和p53介导的细胞死亡之间的一种新型分子联系,并对于p53直接参与SCA3疾病的发病机制,提供了一个解释。这项研究的通讯作者分别是中科院动物研究所的唐铁山研究员、王强研究员和中科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的郭彩霞研究员。脊髓小脑共济失调3型(SCA3),也被称为Machado–Joseph病(MJD),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共济失调,是目前所描述的至少九种多聚谷氨酰胺(polyQ)神经退行性疾病中的一种。SCA3是由ATXN3基因中一个不稳定的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6-11-18

  • 中科院植物研究所林荣呈课题组Molecular Plant揭示重要调控通路

    生物通报道: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利用光能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有机物并释放出氧气。叶绿体含有叶绿素,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重要场所。叶绿素生物合成对于叶绿体发育和植物光合作用非常关键。虽然人们已经比较了解这个通路中的反应,但对这个通路的调控还知之甚少。中科院植物研究所的研究团队最近在Molecular Plant杂志上发表文章,揭示了拟南芥调控叶绿素生物合成的新机制。文章通讯作者是中科院植物研究所的林荣呈(Rongcheng Lin)研究员。BRAHMA (BRM)编码一个SWI2/SNF2染色质重塑ATPase。研究人员发现,对BRM进行敲除、敲低和RNA干扰会影响拟南芥,使其在光照下转绿率(gre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6-11-18

  • Nature发文探讨科研合作:生命科学合作研究50强(大陆高校研究机构)

    生物通报道:最新一期(11月16日)Nature杂志发布增刊报告:Nature Index 2016 Collaborations,报告基于Nature指数,专门就国际科研合作现状进行了解读。这份报告分析了各主要科研国家、科研机构之间的国际合作,并依据国际合作程度进行了排名。报告指出,科研合作,特别是国际合作关系能产生一些高质量的研究。更重要的是,高质量科研产出国和研究机构也倾向于形成最强的伙伴关系。经过十多年的对科研和教育的强力投入,中国已成为世界上重要的科研合作伙伴。中国最大的科研合作对象是美国,中美之间的科研合作关系也是世界上最强的科研合作关系。具体来说,从整体合作来看,全球合作伙伴最多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6-11-18

  • 科学家揭示“男女搭配”的脑基础

    日前,华东师范大学胡谊教授研究团队中的在读博士研究生成晓君同学及其合作指导教师李先春的科研成果《Synchronous Brain Activity during Cooperative Exchange Depends on Gender of Partner: A fNIRS-based Hyper-scanning Study》在线发表于顶级神经影像学杂志Human Brain Mapping。该研究聚焦于“男女搭配”这一社会合作现象,探讨了合作的性别组合方式对脑活动的影响。男女搭配干活不累?“男女搭配”是否“干活不累”?研究者们将这一有趣的主题搬进了实验室。研究中,数名男性和女性被随机

    来源:华东师范大学

    时间:2016-11-18

  • 北大年轻教授最新PNAS:解析肠道病原微生物新机制

    生物通报道:北京大学,北京分子科学国家实验室等处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Comparative proteomics reveal distinct chaperone–client interactions in supporting bacterial acid resistance”的文章,利用新开发的比较蛋白质组学技术:CAPP-DIGE,揭示了细菌抗酸伴侣蛋白的独特底物。 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杂志上,领导这一研究的是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陈鹏教授,陈教授早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后赴美国芝加哥大学化学系深造,导师为生物有机化学家何川教授。2009年归国,任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6-11-17

  • Hepatology:厦门大学生科院发现肝癌诊断治疗新靶点

    生物通报道:来自厦门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等处的研究人员首次阐明了YAP-TEAD通过调节HNF4α控制肝癌发生的分子机制,并通过给肝癌重新表达HNF4α可以完全抑制YAP-TEAD信号过度激活引发的肝细胞过度增殖,从而为肝癌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新的靶点。 这一研究成果在线公布在Hepatology杂志上,领导这一研究的是厦门大学李博安教授,李教授研究组主要从事Wnt信号通路的主要组份与调节因子在正常以及应激条件下,对于肿瘤发生、发展和组织发育、代谢过程的影响,并以此为基础进行肿瘤、遗传性疾病、代谢性疾病分子标志物的筛选。Hippo通路是近年发现的调节器官大小的新通路,而YAP是Hippo通路下游的主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6-11-17

  • 同济大学教授连发两篇文章:非编码RNA如何触发癌症

    生物通报道: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 lncRNA)是一类本身不编码蛋白、转录本长度超过200nt的RNA分子,但是它可以在多种层面上调控基因的表达。近年来大量研究表明这种本来被科学家们认为是基因组转录“噪音”的成分与肿瘤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近期来自同济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的陆东东教授研究组连发两项成果,分别介绍了长链非编码RNA CUDR和HULC、MALAT1、端粒重复结合蛋白2(TRF2)在癌症发生过程中的作用。这两项成果均公布在Scientific Reports杂志上。第一项研究中,研究人员发现炎症因子IL6协同长链非编码RNA CUDR促发了小鼠炎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6-11-16

  • 南京农业大学PNAS发表微生物学研究成果

    生物通报道:互利共生是在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的一种不同物种间的相互作用。病原性或共生岛是移动的遗传元件,可以让受体菌能够与真核生物宿主建立亲密的相互作用。例如,豆科植物已经通过共生质粒或基因组岛(genomic islands)的水平转移,而发生了演化。11月14日,来自南京农业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和法国国家农业研究院的研究人员,在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发表题为“Plant nodulation inducers enhance horizontal gene transfer of Azorhizobium caulinodans symbiosis island”的学术成果。这项研究表明,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6-11-16

  • 国家项目许瑞明Genes&Devel发表最新成果

    生物通报道:剪接体小核和糖蛋白(snRNP)核心的组装,要求多亚基SMN(survival of motor neuron)复合物的参与,其包含SMN和几个Gemin蛋白。SMN和Gemin2亚基与Sm蛋白直接结合,Gemin5是snRNP生物合成所必需的,并参与snRNA的识别。RNA序列所需的snRNP组件包括Sm位点和一段相邻的3’ 茎-环(stem–loop),但是对于Gemin5的RNA结合的特异性,仍然缺乏精确的理解。11月10日,在国际学术期刊《enes & Development》发表的一项研究中,来自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和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的研究人员通过研究,对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6-11-16

  • 最新ESI中国大学生物类排名

    生物通综合报道:作为当今世界范围内普遍用以评价高校、学术机构、国家/地区国际学术水平及影响力的重要评价指标工具之一,ESI也是公认的衡量世界一流大学和世界一流学科的“世界标准”之一。ESI数据库是一个衡量科学研究绩效、跟踪科学发展趋势的基本分析评价工具,是基于ISI引文索引数据库Science Citation Index (简称SCI)和 Social Science Citation Index(简称SSCI)所收录的全球8500多种学术期刊的900万多条文献纪录而建立的计量分析数据库。从今年的整体情况来看,北京大学有21个学科跻身ESI全球前1%,浙江大学和中山大学各18个,并列第2;复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6-11-16

  • 华东师范大学东方学者最新Nature子刊解释疾病机理

    生物通报道:来自华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等处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Hyperglycaemia inhibits REG3A expression to exacerbate TLR3-mediated skin inflammation in diabetes”的文章,指出糖尿病中高血糖能抑制REG3A的表达,引发Toll样受体3诱导的皮肤发炎。这揭示了糖尿病伤口难愈合的新机制,为糖尿病伤口愈合的临床治疗提供新靶点和新方法。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11月10日的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上,文章的通讯作者是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市高校特聘教授(东方学者)赖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6-11-15

  • 华中科技大学权威期刊发表癌症新成果

    生物通报道:近年来人们发现,癌症发展和化疗敏感性受到生物钟基因的调控。基于生物钟表型的时间治疗有望改善抗癌疗法的效果。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的研究人员对进行了深入研究。他们在Cancer Research杂志上发表文章指出,生物钟基因Bmal1能够抑制肿瘤发生,增强舌鳞癌对紫杉醇的敏感性。文章通讯作者是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的陈莉莉(Lili Chen)教授。舌鳞状细胞癌(TSCC)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口腔恶性肿瘤,生长快,浸润性较强,常波及舌肌,致舌运动受限,影响进食、吞咽、语音等重要功能。研究人员发现,在TSCC样本和细胞系中Bmal1表达水平下调,其节律性的表达模式受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6-11-15

  • 浙江大学发表肝癌研究新进展

    生物通报道:肝癌是一种预后很差的常见恶性肿瘤。我国是肝癌高发国家,每年约有11万人死于这种疾病。肝细胞癌(HCC)是原发性肝癌的主要类型, 也是恶性程度最高的肿瘤之一。尽管HCC的诊断和治疗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其预后情况仍然很差。此前有不少研究显示,激酶信号传导的失调会促进HCC。浙江大学医学院和美国加州希望城国家医学中心的研究人员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在人HCC和小鼠HCC模型中鉴定了调控基因表达改变的激酶。他们在Oncogene杂志上发表文章,揭示了CAMK2γ在肝细胞癌发生中起到的作用。文章通讯作者是希望城国家医学中心的黄文栋(W Huang)教授和浙江大学医学院的徐荣臻(R Xu)研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6-11-15

  • 浙江大学JCB发表癫痫研究新发现

    生物通报道:星形胶质细胞在突触发育中非常重要,它们在关键发育阶段出问题会导致包括癫痫在内的严重神经发育疾病。浙江大学周煜东(Yu-Dong Zhou)课题组最近在Journal of Cell Biology杂志上发表文章指出,出生后激活星形胶质细胞的TLR4会促进海马神经元的兴奋性突触发生,增强小鼠对癫痫的敏感性。免疫应激不仅影响大脑发育,也会促进癫痫发生。说明免疫激活是将癫痫与异常大脑发育联系起来的一个关键因素。研究人员在小鼠出生后第二周通过系统性LPS挑战激活星形胶质细胞,促进了兴奋性突触发育,提高了小鼠对癫痫的敏感性。研究显示,星形胶质细胞的TLR4激活以一种MyD88依赖的方式增加E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6-11-15

  • 吉林大学特聘教授Cell子刊发布高危型病毒新机制

    生物通报道:2014年,一种病毒导致的呼吸系统疾病在美国中西部地区至少10个州蔓延,引起恐慌,这就是肠道病毒EV-D68。近期来自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一医院,浙江大学医学院等处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ICAM-5/Telencephalin Is a Functional Entry Receptor for Enterovirus D68”的文章,发现了肠道病毒EV-D68的一种特殊受体,这对于理解EV-D68病理学机制,以及研发新型干预治疗方法具有重要的意义。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11月9日的Cell Host&Microbe杂志上,领导这一研究的是吉林大学特聘教授于晓方博士,于教授2010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6-11-14

  • 复旦大学雷群英教授Cell子刊癌症研究新成果

    生物通报道:来自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的研究人员在新研究中证实,通过CARM1的MDH1精氨酸甲基化,调控着细胞氧化还原平衡,并抑制胰腺癌的谷氨酰胺代谢。这一研究发现在线发表在11月10日的《分子细胞》(Molecular Cell)杂志上。论文的通讯作者是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的雷群英(Qun-Ying Lei)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的程金科研究员和王义平博士。雷群英教授是国家杰出青年、****特聘教授、首席科学家,长期致力于肿瘤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研究,研究方向为肿瘤代谢,蛋白质翻译后修饰及其生理病理效应,迄今发表SCI论文40余篇。程金科研究员主要从事蛋白质修饰与细胞信号转导方面的研究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6-11-14

  • 中国医学科学院最新Cell文章

    ——发现2型糖尿病的新发病机制及药靶 肥胖所致的胰岛素抵抗以及糖尿病在全球范围内呈现高发态势。据统计,中国拥有最多的糖尿病人群,且在逐年大幅增加。然而,目前有关胰岛素抵抗以及糖尿病的发病机制尚未阐明。 近日,国际权威期刊《细胞》杂志发表了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天然药物活性物质与功能国家重点实验室李平平教授研究团队的最新研究成果:半乳糖苷凝集素Galectin-3(Gal3)作为巨噬细胞分泌的炎性因子,与胰岛素受体结合并干扰其信号通路,直接导致胰岛素抵抗。这项研究提出了慢性炎症导致胰岛素抵抗的新机制,加深了对炎症致胰岛素抵抗理论的认识。除此之外,这项研究也有一定的临床意义,研究发现肥胖病人血液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6-11-14

  • 北航教授Nature发文 点评中国学术论文评估新指标

    生物通报道:今年4月,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向高校发出《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邀请函》,其中提到在部分学科学术论文评价时,试点设置了“A类期刊”指标。然而这一尝试受到了不少争议,在5月,教育部发函表示“暂不增列‘A类期刊’指标”。至于A类期刊目录,教育部决定再讨论重新遴选。对此,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杨立华教授发文“Ranking lists: Open up research evaluation in China”,提出这一提议不应再重提,学术论文评估采取错误的政策将会阻碍中国科学的发展。这一内容刊发在11月9日Nature杂志上,杨立华教授是我国国内公共管理领域知名青年学者,曾师从于北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6-11-11

  • 北林林金星组:杉木种子休眠过程中miRNA扮演什么样的调控角色?

    种子休眠,包括初生休眠和次生休眠,不仅是植物应对不利环境的一种适应对策,而且可以阻止作物的成熟种子在收获前萌发,从而有效避免减产。另一方面,打破种子休眠则可以促进种子萌发,从而在作物种植和林业育苗中实现整齐出苗。因此,了解种子的休眠特性及其调控机制,在农林业生产实践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然而这方面的研究却鲜为人知。北京林业大学教授林金星团队,以我国重要经济林树种杉木为研究对象,综合使用透射电子显微技术、转录组测序、降解组测序、miRNA测序和高效液相色谱—质谱等多种技术,研究杉木新成熟种子(PD)、12d低温层积处理种子(ND)、35℃储存40d种子(SD)休眠释放和诱导过程中,细胞学、基因表

    来源:联川生物

    时间:2016-11-11


页次:1550/2481  共49609篇文章  
分页:[<<][1541][1542][1543][1544][1545][1546][1547][1548][1549][1550][>>][首页][尾页]

2025年05月
27282930123
45678910
11121314151617
18192021222324
25262728293031
1234567
高级人才招聘专区
最新招聘信息:

知名企业招聘:

    • 国外动态
    • 国内进展
    • 医药/产业
    • 生态环保
    • 科普/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