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两篇中国学者文章登上同期Science杂志
生物通报道:上周最新公布(9月16日)的Science杂志上刊登了两篇中国学者的最新成果:发现一个肠分泌肽类激素的膜受体能调控动物的注意力和运动水平,以及找到了一线抗结核病药物吡嗪酰胺(PZA)在结核分枝杆菌上的标靶。Role for the Membrane Receptor Guanylyl Cyclase-C in Attention Deficiency and Hyperactive Behavior来自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的罗敏敏研究组在小鼠实验中发现,肠道激素的一种受体在脑中也有功能,如果该受体在脑中丧失的话会使注意力受到影响。这首次揭示一个肠分泌肽类激素的膜受体鸟苷
-
钟南山院士PLos ONE文章肺癌免疫治疗新成果
生物通报道 近日来自中科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与广州医学院的研究人员在肺癌免疫治疗实验研究取得新进展。相关论文在线发表于美国《公共科学图书馆—综合》(PLoS ONE)杂志上。中科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感染与免疫研究中心的陈小平研究员与广州医学院呼吸疾病研究所钟南山院士为这篇文章的共同通讯作者。这一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o. 81001022),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以及中国科学院佛山产业技术创新与育成中心的资金资助。肺癌是发病率和病死率增长最快,对人类健康和生命威胁最大的恶性肿瘤之一。近年来,在人们不断探索的肿瘤治疗新方法中,免疫治疗是一种治疗肺癌的有效新方法。它
-
上海优秀学科带头人最新PLoS One文章
生物通报道:来自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的研究人员针对一种有着悠久、广泛应用历史的中药进行了深入分析,发现了其抑制广泛基因转录的分子机制,这对于这一药物在临床上的使用具有重要意义。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PLOS ONE杂志上。这项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国家科技部,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和上海市科委的资助。领导这一研究的是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俞强研究员,其早年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2002年中国科学院“****”回国受聘于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主要从事肿瘤生长机理的细胞生物学和化学生物学研究、抗肿瘤和抗炎症药物的筛选和开发、以及中草药活性成分的发现和机理研究。2003年被评为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雷公藤
-
中科院最新文章:世界最大真菌子实体
生物通报道:来自北京林业大学,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森林与土壤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研究人员报道了世界最大真菌子实体,并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显示这一真菌可能具有较好的药理活性。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9月出版的《真菌生物学》(Fungal Biology)期刊上。这项研究由森林与土壤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戴玉成研究员和北京林业大学的崔宝凯博士合作完成,其中戴玉成研究员早年毕业于北京林业大学,2002年入选中国科学院“国外杰出人才计划”,2004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者,目前兼任芬兰芬兰赫尔辛基大学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等职位。真菌子实体,俗称蘑菇,是许多大型真菌的有性生殖阶段,可产生孢
-
海南发现世界最大真菌子实体
2011年9月出版的《真菌生物学》(Fungal Biology)期刊发表了来自于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森林与土壤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戴玉成研究员和北京林业大学的崔宝凯博士对世界最大真菌子实体的研究报道。 真菌子实体,俗称蘑菇,是许多大型真菌的有性生殖阶段,可产生孢子(类似于植物的种子)进行繁殖。该研究中所报道的真菌是椭圆嗜蓝孢孔菌Fomitiporia ellipsoidea B.K. Cui & Y.C. Dai,隶属于担子菌门,伞菌亚门,伞菌纲,锈革孔菌目,锈革孔菌科。这个巨大的子实体是20
来源: 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
时间:2011-09-19
-
清华大学连发多篇Nature,PNAS文章
生物通报道:清华大学是我国著名的高等教育学府,近年来其生命科学学院发展迅速,2009年以来,生科院独立实验室负责人已在《细胞》《自然》《科学》等三种国际顶尖期刊上发表了多篇论文,涵盖了结构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神经科学、生物化学、免疫学等多个主流学科,受到多方的关注,近期又接连在Nature,PNAS等杂志上发表文章,公布最新重要成果。Structural insight into brassinosteroid perception by BRI1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等处的研究人员解析了一种重要受体膜蛋白BRI1的晶体结构。基于该结构和相关实验结果,提出了BRI1识别油菜
-
中国药科大学国际权威期刊发表癌症研究新成果
生物通报道 近期中国药科大学江苏省肿瘤发生与干预重点试验室的研究人员在脑胶质瘤发病机制研究中获得新的发现,相关研究论文“HIF1a is critical for hypoxia–mediated maintenance of glioblastoma stem cells by activating Notch signaling pathway”发表在Nature出版集团(NPG)旗下的《Cell Death and Differentiation》(2010年IF为9.05)刊物上。博士生强磊是这篇文章的第一作者,中国药科大学郭青龙和尤启冬教授为文章的共同通讯作者。脑胶质瘤是
-
上海药物所《PLoS ONE》新文章
生物通报道 近期来自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与华东理工大学的研究人员在新研究中首次发现牛蒡子苷元能够模拟耐力训练有效提高小鼠疲劳耐受能力。这一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科学公共图书馆—综合》(PLoS ONE)上。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的沈旭研究员、胡立宏研究员及陈静副研究员为这篇文章的共同通讯作者,研究工作主要由博士研究生汤璇和庄静静(华东理工大学联合培养研究生)等完成。牛蒡子是牛蒡的果实,牛蒡为盛产于日本和我国江苏等地的一种蔬菜,营养价值高,能与人参相媲美,可谓 “形如山药,性比人参”。在功效方面,中医认为具有疏风散热、解毒利咽等功效。规律的耐力训练或有氧运动能够提高肌肉和
-
上海药物所最新文章获药物研发新进展
生物通报道:来自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Apply Ni(II) Complex to Efficient Asymmetric Synthesis of Chiral Amino Acids”的论文,获得了镍螯合物诱导合成手性非天然氨基酸”这一课题的新进展,为新药设计与发现提供新的思路。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Chem. Commun.杂志上。非天然氨基酸是许多上市药物中的重要合成砌块,将此类氨基酸引入肽链中,可以改变肽的生理活性和构型构象,对多肽类似物的药物开发具有重要意义。而将它们引入小分子化合物中,可以改变配体和受体的相互作用模式,为化学类新药设计与发现提供新的思路。为了有
-
汶川地震“猪坚强”克隆小猪诞生
近日,在华大基因惠州动物实验基地的白色平房内,六只活泼可爱的克隆“小猪坚强”诞生了。据了解,目前,“小猪坚强”们健康状况良好,华大基因采用先进的手工克隆技术使得年老且没有生育能力的“猪坚强”的生命得以延续。两窝产仔共六只两窝“小猪坚强”分别于8月31日、9月2日诞生,产仔共六只。它们几乎长得一模一样,身体健壮,最大的出生体重达1.6kg,六只小猪眉间都遗传了供体“猪坚强”“爸爸”的黑色胎记。“5•12”汶川地震后,“猪坚强”在被掩埋的极端环境里存活了36天,创造了汶川地震中的生命奇迹,象征了汶川地震中的坚强精神。获救后,“猪坚强”很快恢复了健康。但不幸的是,现年5岁的“猪坚强”地震
-
周维善院士讲述青蒿素结构测定经过
疟疾是危害人类最大的疾病之一,人类对付疟疾的最有力的药物均源于两种植物提取物,一是法国科学家19世纪初从植物金鸡纳树皮上提取出的奎宁,二是我国科学家20世纪70年代从青蒿中提取的青蒿素。2001年,世界卫生组织(世卫组织)向恶性疟疾流行的所有国家推荐以青蒿素为基础的联合疗法。 其实,从最早的克隆鱼、人工合成牛胰岛素到青蒿素的发现……中国科学家曾经在艰苦的岁月中作出过世界级水平的杰出贡献。青蒿素项目诞生于“文革”时期,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的周维善院士主持并参与了青蒿素结构测定和人工全合成。 2008年12月2日,《科学时报》发表了记者王丹红对周维善先生的专访。在屠
-
复旦大学最新PLoS Genetics文章
生物通报道:来自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复旦大学乳腺癌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发现了一种乳腺癌干细胞相关小RNA,与肿瘤恶性转化相关基因在乳腺癌遗传易感性中的关键作用,从而为临床寻找乳腺癌高危女性提供了参考,也为深入乳腺癌提供了遗传学基础。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PLoS Genetics上。文章的通讯作者是复旦大学邵志敏教授,邵志敏教授曾在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乳腺中心,和美国马里兰大学癌症中心进行乳腺癌的研究多年,是首批“****奖励计划”国家教育部特聘教授,现任复旦大学附属肿瘤研究所所长,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分子生物实验室主任等职位。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这种疾病通常发生在乳
-
武汉大学最新《The Plant Journal》文章
生物通报道 近日来自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及化学系的研究人员在拟南芥脱落酸和细胞分裂素互作的分子机理研究中取得新进展,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在国际植物学权威期刊《The Plant Journal》上。领导这一研究的是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吴燕教授,其早年毕业于武汉大学生物系,1991年以访问学者身份赴德国慕尼黑大学开展研究工作,2000年获得美国洛克菲勒大学博士后学位,2005年回国受聘于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主要研究方向为植物抗逆境胁迫的细胞与分子机制研究。在这篇文章中,研究人员阐明了脱落酸和细胞分裂素二者之间相互调控的分子机理,证实拟南芥种子萌发过程中,内源细胞分裂素含量的提高可
-
中科院、复旦大学《Cell research》文章
生物通报道 近日来自中科院上海生科院生化与细胞所和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研究人员以《Cell Research》期刊上发表了题为“A network-based gene-weighting approach for pathway analysis”的研究论文,报道了合作完成的生物学通路分析方法上的最新研究成果。中科院上海生科院生化与细胞所季红斌研究员和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田卫东教授为这篇文章的共同通讯作者。主要工作由博士生方兆元在两位导师的共同指导下完成。该课题得到了国家科技部973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中科院以及上海市科委的经费支持。近年来生物信息学被广泛应用到基因组学研
-
两位研究员PNAS文章受到国际关注
生物通报道:来自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脑与认知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处的研究人员分析了出生后就与母猴分离的猕猴的创伤行为,发现这些猕猴可能遭受持续的焦虑症状,这一研究说明猕猴可能是研究儿童期创伤经历的一个适宜实验模型。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杂志上。这一成果公布后受到了多方关注,英国广播公司新闻(BBC news)就详细报道了这一成果。母婴分离的后果研究对现代社会十分重要。单亲家庭的儿童、留守儿童因为父母常年疏于关怀和照料,在成长的道路上常常偏离正常轨迹,造成一系列社会问题。研究缺乏父母关爱的儿童在心理和生理上的特征是解决这类社会问题的关键所在,
-
北大教授封面文章:生物传感研究新成果
生物通报道 2011年北大化学院郭雪峰课题组在单分子生物传感研究领域中连续取得突破性进展,两篇研究论文被选为封面文章发表在国际学术杂志《Angew. Chem. Int. Ed》上。在此前的研究工作中,郭雪峰课题组发展了一种在单分子水平上检测生物大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原理性策略,并且发现DNA分子在固态分子器件中依然保持其天然的构象及生物活性。受到前期工作的启发,郭雪峰课题组研究人员与与中科院化学所方晓红研究员合作,利用具有G4构象的DNA适配体分子构建了功能化的单分子器件,实现了对凝血酶的高选择性的可逆检测,最低检测浓度可达2.6 aM(~88ag mL-1)。与微流控技术相结合,进一步实现了对
-
中科院两PI最新文章发表测序新成果
生物通报道 近日来自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和华大基因的研究人员能源植物小桐子胚的表达序列标签分析研究获新成果,相关研究论文在线发表在国际专业期刊《植物科学》(Plant Science)上。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的徐增富研究员和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的宋松泉研究员为这篇文章的共同通讯作者。该研究得到了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和云南省高端科技人才引进计划项目的资助。小桐子(Jatropha curcas)又名小油桐、麻疯树、膏桐等,属于大戟科麻疯树属的多年生木本油料植物。种子含油率一般可达40%,能够在干旱、贫瘠的荒山和坡地种植,不与粮争地,
-
军事医学科学院新成果登Nature亮点推荐
生物通报道:2007年自然出版集团宣布《Nature》出版集团的新出版物、名为Nature China的网站(www.naturechina.com.cn)正式启动。这一网站致力于聚焦中国大陆地区和香港的优秀科学成果,每周都会针对最新发表的论文,在此网站撰写摘要和评述。本期的推荐研究文章包括:Pan, X. et al. Elevated expression of CUEDC2 protein confers endocrine resistance in breast cancer. Nature Med. 17, 708–714 (2011). 来自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国家生物医学分析中
-
同济“生命科学英才班”正式成立
本报讯 (记者樊丽萍)日前,同济生命学院“生命科学英才班”正式成立,首届学生16名,从同济十几个院系80多位报名新生中选拔而出。按照国内大学的常规学制,拿到博士学位需要约10年时间。而同济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最新推出的生命科学“博士直通车”培养计划,最快用7年时间就可以完成从本科到博士的学术训练,拿到博士学位。
-
我国在世界水稻栽培纬度最高限“禁区”试种水稻成功
最新发现与创新 新华社哈尔滨9月12日电 (记者 赵丹丹)黑龙江省首次在高纬高寒的黑河市爱辉区试种水稻成功,目前水稻长势良好,丰收在望。 据介绍,黑河市爱辉区是我国现有水稻种植最北线,也是世界水稻栽培纬度最高限。高纬高寒水稻的试验成功,对水稻种植北扩提供了实践经验。同时,对促进黑龙江省粮食增产、实现“1500亿斤粮食产能工程”目标,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在黑龙江黑河市爱辉区西岗子镇,农民冷文德种了400多亩的水稻,他说以前从没想过能在这么高纬高寒的地方种水稻。 “眼瞅着要丰收了,大概能收入20多万元钱。”冷文德满脸喜悦。 冷文德告诉记者,爱辉区土地平整,水源丰富,加上新技术、新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