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饶子和院士研究组最新PLoS文章
生物通报道:来自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美国辛辛那提儿童病医院医学中心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Crystallography of a Lewis-Binding Norovirus, Elucidation of Strain-Specificity to the Polymorphic Human Histo-Blood Group Antigens”的文章,阐述和探讨了诺罗病毒与Lewis型人类组织血型抗原受体(HBGAs)结合特异性的结构基础与分子机制。这一研究成公布在PLoS Pathogens杂志上。这项研究由生物物理研究所饶子和院士研究组的李雪梅研究员与美国辛辛那提儿童病医院医学中心
-
厦门大学《GUT》杂志发表癌症研究新成果
生物通报道 近期来自厦门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研究人员在新研究中证实孤儿受体TR3通过负调控Wnt信号通路活性抑制结肠癌发生的分子机理,这一研究成果在线发表在国际SCI源刊物《GUT》(影响因子:10.614)上。厦门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吴乔教授和李博安教授为这篇文章的共同通讯作者。吴乔教授是福建省“闽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其主要研究领域是核受体的作用机理和细胞信号转导调控、以核受体为靶点的抗肿瘤和代谢性疾病药物研究。已在国际刊物发表论文30多篇。李博安教授2006年起担任厦门大学985平台特聘教授,福建省“闽江学者”特聘教授。主要研究方向Wnt信号通路在正常组织
-
崔宗斌PLoS ONE新文章解析基因表达调控
生物通报道 近日来自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在新研究中揭示斑马鱼核糖核酸还原酶基因表达的调控机制,相关研究论文发表于8月24日发表在PLoS ONE 上。领导这一研究的是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崔宗斌研究员,其1998年在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取得博士学位,之后曾在美国明尼苏达大学从事鱼类胚胎发育和分子生物学研究,获美国和国际专利1项。2006年1月入选中国科学院“****”,在水生生物研究所组建环境基因组学学科组。该研究工作主要由博士研究生商汉桥等完成,得到国家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择优项目的资助。核糖核酸还原酶(Ribonucleotide redu
-
中科院两PI最新文章获抗癌药物新发现
生物通报道:来自中科院上海药物所的研究人员在以前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结构优化,发现了一系列新的抗微管多取代嘧啶衍生物,为开发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抗肿瘤药物提供了一类有潜力的药物先导物。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Journal of Medicinal Chemistry》杂志上。文章的通讯作者是中科院上海药物所楼丽广研究员和胡有洪研究员,前者早年毕业于河南医科大学,现任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肿瘤药理实验室课题组长,主要从事药理学领域的研究工作。后者2005年回国任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获2005年中国科学院“****”和 2006上海市“浦江人
-
古代鸟类可能拥有现代的吃种子的器官
一项研究报告说,某些古代鸟类化石看上去拥有一个现代吃种子的鸟特有的专门器官。Zhonghe Zhou及其同事检查了来自中国的数百个白垩纪早期的化石,结果发现了嗉囊存在的早期证据。嗉囊是鸟类食道的一个小袋,种子储藏在这里并且被黏液软化,从而让种子更容易在肌胃中磨碎。这种古嗉囊是根据胸廓外的大致为球形的种子团辨认出的,它与现代鸟类的嗉囊的解剖位置大致相同。这组科研人员从将近100个朝阳会鸟(Sapeornis chaoyangensis)的标本中的2个以及2打以上的高冠红山鸟(Hongshanornis longicrest)的标本中的1个发现了嗉囊,他们还提出这种嗉囊的罕见可能反映了保存这种器官
来源:EurekAlert中文
时间:2011-09-07
-
北大昌增益教授连发Nature、Cell子刊文章
生物通报道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昌增益教授是我国科技部“蛋白质研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专家组成员,其长期以来的研究方向包括对胁迫条件下生物分子的行为和命运,蛋白质同源寡聚化的生物学意义、机制及进化,以及衰老和休眠的分子机制的研究。近期其课题组连接取得多项重要的研究成果,分别发表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nature chemical biology》和Cell出版社旗下的《Chemistry & Biology》杂志上。A Nuclear-Localized Fluorescent Hydrogen Peroxide Probe for Monitoring Sirtuin-Me
-
陈赛娟陈竺院士最新Blood文章
生物通报道:来自上海交通大学瑞金医院,上海血液学研究所等处的研究人员发表了对1185例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基因突变检测和预后相关性的研究结果。这是科学家首次发表中国大样本急性髓细胞白血病分析结果,为进一步风险调整治疗及靶向治疗打下基础。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Blood杂志上。这项研究由陈赛娟院士领导完成,其1989年获得法国巴黎第七大学博士学位,曾在国际上首先发现了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变异型染色体易位t(11;17)并克隆了受累的PLZF基因,近年来又在APL等多种白血病基因产物靶向治疗方面获得新的突破,使APL有可能成为可治愈的白血病,为其他类型的白血病或肿瘤治疗提供成功的典范。
-
大陆学者美国院士最新PNAS文章
生物通报道:去年新上任中科院古脊椎所所长的周忠和教授主要从事中生代鸟类与热河生物群的研究,内容涉及鸟类的起源、鸟类飞行的起源和进化、羽毛的演化、鸟类早期演化和辐射等。2010年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近期在其研究组发表了题为“Fossil evidence of avian crops from the Early Cretaceous of China”的文章,提出了鸟类嗉囊研究的新发现,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PNAS》杂志上。嗉囊位于鸟类食道的中部或下部,是食道的一个小袋,种子储藏在这里并且被黏液软化,从而让种子更容易在肌胃中磨碎,除此之外还可以储存食物等,在某些无脊椎动物如昆虫和蚯蚓中也见
-
中科院首席科学家发表JBC新文章
生物通报道 近日来自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化与细胞所的研究人员在新研究中揭示了NFAT蛋白调控经典Wnt信号通路的分子机制,及其在神经祖细胞增殖和分化过程中的功能。这一研究成果在线发表在8月31日的《生物化学期刊》 (The 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JBC)上。文章的通讯作者是现任上海生科院副院长的李林研究员,其课题组主要研究方向为酶的催化和调节的作用机制和细胞信号转导的分子机制研究。在国内外核心刊物上发表了60多篇研究论文。2010年起作为首席科学家主持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 “炎症的细胞信号转导网络及其调控机制”项目。目前担任国际期
-
清华施一公最新Nature子刊文章
生物通报道 近日来自清华大学医学院生命科学学院教育部蛋白质重点实验室的研究人员揭示了果蝇细胞凋亡抑制因子DIAP1的结构与功能机理,并通过解析DIAP1、BIR1与drICE复合物结构,初步揭示了DIAP1调控drICE的机理。这一研究成果发表在《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上。文章的通讯作者是清华大学生命科学院院长施一公教授,其研究组主要致力于运用结构生物学和生物化学的手段研究肿瘤发生和细胞凋亡的分子机制。另外两位作者分别是王佳伟(Jiawei Wang)和李晓春(Xiaochun Li)。DIAP1是果蝇的一个重要细胞凋亡抑制因子,不仅调控细胞死
-
中国科学家最新Science文章
生物通报道:来自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芬兰赫尔辛基大学等处的研究人员公布了他们在西藏西南地区喜马拉雅山脉山脚的札达盆地中发现的一个披毛犀牛的新物种,通过对这一新物种的分析,研究人员提出了与之前所推测的不同的冰期动物迁徙路线图,指出了一个新的地理坐标——青藏高原上的严酷冬季,早已为耐寒的猛犸象动物群中的成功种类提供了寒冷适应进化的最初阶段。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Science杂志上。文章的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分别是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邓涛研究员和王晓鸣研究员,这项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国科学院和科技部的支持。据报道,猛犸象和披毛犀都是最具代表性的第四纪冰期动物,而长期以
-
华中农大最新JCM文章
生物通报道:来自华中农业大学和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兽医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Epidemiology and Evolutionary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orcine Reproductive and Respiratory Syndrome Virus in China between 2006 and 2010”的文章,阐述了2006年至2010年期间,中国蓝耳病(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的流行病学和遗传变异规律,这是自2006年我国发生“猪高热病”以来首次对蓝耳病进行长达5年的疫病监测结果,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Journal of Clinical Micro
-
科技部首席科学家破解饮食、炎症与癌症的关联
生物通报道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多种肿瘤与营养和饮食都有密切的关系,同时,炎症反应也参与了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近日,来自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营养所的研究人员在新研究中破解了饮食、炎症与肿瘤发生的关系。这一研究成果在线发表在《PLoS One》杂志上。文章的通讯作者是营养科学研究所的陈雁研究员,其早年毕业于华西医科大学,1994年获得印第安纳大学医学和分子遗传系博士学位,2004年获中科院****支持,2005年获国家基金委杰出青年,2006年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007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7年为科技部重大科学计划首席科学家。在这篇文章中,博士生王征等
-
港大Science文章解密卵子精子结合关键分子
生物通报道:来自英国伦敦帝国学院,美国密苏里大学,香港大学李嘉诚医院等处的研究人员发现了人类卵细胞上的关键糖分子SLeX,破解了人类新生命诞生的第一步,也将为治疗不育症提供新思路。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Science杂志上。文章的通讯作者是伦敦帝国学院的Anne Dell教授,以及密苏里大学的Gary F. Clark教授。第一作者之一是香港大学医学院妇产科学系杨树标博士。据报道,在人类卵子的受精过程中,卵子表面的一系列特殊糖分子起着重要作用。只有精子头部的蛋白质与这些糖分子完全匹配后,精子和卵子的表层才开始绑定,随后二者开始合并,精子开始向卵子内部释放DNA,卵子也就开始受精。但在绑定“前戏”发
-
西藏高原是冰川期巨型动物的寒冷的摇篮
一项新的研究提示,严寒霜冻的西藏高原可能是在最后的冰期中在北美和欧亚大陆活动的披毛犀牛和其它长着粗毛的耐寒动物的进化摇篮。 人们一般认为,更新世的“大型食草动物”是从其在北美和欧亚的较不耐寒的先祖进化而来的,它们随着气候的冷却而适应了那里寒冷的环境。 但是Tao Deng及其同事现在描述了来自西藏西南地区喜马拉雅山脉山脚的札达盆地的一个披毛犀牛的新物种,它们显示出了对寒冷多雪气候的适应。 通过分析该化石的年代及其形体特征,文章的作者得出结论:与其在更新世所对应的犀牛相比,这一犀牛(西藏腔齿犀)在披毛犀系谱中属于一种相对原始的先祖动物。 这一发现提示,这些犀牛首先在其它地区发生气候变化之前很久就
来源:EurekAlert中文
时间:2011-09-05
-
华南植物园山香圆生物活性成分研究获新发现
锐尖山香圆(Turpinia arguta(Lindl.) Seem.)是我国南部地区特有的灌木,其叶为我国传统中药山香圆,可用于治疗咽喉炎、扁桃体炎、扁桃体囊肿等。 为阐明山香圆的生物活性物质,中科院华南植物园植物化学实验室魏孝义研究员以及博士生吴敏等科研人员近期从山香圆中首次获得了5个单萜吲哚生物碱类成分,其中2个为新化合物,命名为两指剑苷A(turpiniside A)和两指剑苷B(turpiniside B)。研究还发现,5个单萜吲哚生物碱类化合物具有不同强度的DNA裂解活性,其中新化合物两指剑苷A的活性最强,并且这些化合物的DNA裂解活
-
973首席科学家《Aging Cell》解析干细胞衰老机制
生物通报道 近日来自中国科学院动物所的研究人员证实真皮来源的干细胞在环境改变的情况下将发生细胞衰老(cellular senescence)现象,并且这种现象最终将导致真皮干细胞自我更新能力的丧失。不同年龄的真皮干细胞对这种细胞衰老的过程具有不同的抵抗能力。这一研究成果发布在8月出版的《Aging Cell》杂志上。领导这一研究的中科院动物研究所胚胎生物学研究组组长、“973”项目首席科学家段恩奎研究员。其重要研究方向是胚胎植入和成体干细胞的增殖调控和诱导分化,迄今发表SCI论文70多篇,独立申请皮肤干细胞新方法方面专利2项,在干细胞领域主流刊物发表封面论文3篇。论文共同第一作者是
-
应浩脂肪肝研究新成果登权威期刊
生物通报道 近日来自中科院上海生科院营养科学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在国际权威期刊《肝病学杂志》(Journal of Hepatology)在线发表了有关非酒精性脂肪肝疾病致病机制的最新研究成果。文章的通讯作者是中科院上海生科院营养科学研究所的应浩研究员,其课题组主要研究与营养失调和代谢疾病(如肥胖、糖尿病、脂肪肝和高血脂)相关的基因表达调控机制。该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科技部、中科院“****”、上海市科委的资助。非酒精性脂肪肝疾病(NAFLD)是一种肝内贮积的甘油三酯含量超过肝脏重量的5%、但无过量饮酒史的临床综合征。其病变主体在肝小叶,以肝细胞脂肪变性和脂肪贮积为病理特征。
-
罗振革研究组2011连发JBC,Cell子刊文章
生物通报道:来自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的罗振革研究组主要研究神经元形态发生和突触形成的分子机制,重点关注神经元极性建立机制和调节轴树突分化的胞内外信号机理(PNAS, 2006, 2008; Nature Cell Biology, 2007; JBC,2011; Developmental Cell,2011);另外, 以神经肌肉接头为模型,研究突触分化和重塑的分子机理(Neuron, 2002, 2003, 2007; JBC, 2008; J. Neurosci.2010)。进入2011年,这一研究组接连又发表了JBC,Developmental Cell杂志,获得了重要
-
8月Nature China研究亮点解析多项重要成果
生物通报道:2007年自然出版集团宣布《Nature》出版集团的新出版物、名为Nature China的网站(www.naturechina.com.cn)正式启动。这一网站致力于聚焦中国大陆地区和香港的优秀科学成果,每周都会针对最新发表的论文,在此网站撰写摘要和评述。8月推荐研究文章包括:遗传工程Zhang, M. et al. Spatiotemporal manipulation of auxin biosynthesis in cotton ovule epidermal cells enhances fiber yield and quality. Nature Biotechn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