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今日动态 > 研究进展/国内
  • 科学家发现H7N9患者重症化标志物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和中国医学科学院的科研人员最新研究发现,存在于血浆中的一种调节肽——血浆血管紧张素II与H7N9患者疾病的严重程度及病死率高度相关,如果这一指标升高,病死率明显增加。该研究表明,血管紧张素II是禽流感的生物标志物,可用于临床作为患者重症化的预警指标,预测H7N9患者疾病严重程度及预后。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5月6日出版的《自然—通讯》。 今年以来,H7N9禽流感不断发生。病毒引起严重的疾病,包括急性甚至致命的呼吸衰竭,对于不同的感染者呈现不同的预后。究竟有没有一种标志物,可以用来判断H7N9患者疾病严重程度及预后? 该论文通讯作者,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

    来源:中国科学报

    时间:2014-06-04

  • 陆琰君团队首次找到胰腺腺鳞癌致病“元凶”

    同济大学医学院陆琰君研究团队在国际上首次发现了胰腺腺鳞癌中普遍存在的UPF1基因突变,从而为全面揭开胰腺腺鳞癌形成、发展之谜提供了全新的视角。相关成果在线发表于《自然—医学》杂志。据陆琰君介绍,胰腺癌素有“癌中之王”之称,是一种发生隐蔽、多发且恶性程度高的肿瘤。然而,关于腺鳞癌是如何发生、发展的,迄今仍是未解之谜。这直接导致在临床上不能对其进行明确诊断,并由此对疾病的分型和治疗带来不利影响。此次研究人员在腺鳞癌手术病灶标本研究中发现了P53的RNA异常。是何原因导致其异常?课题组将目光投向在胚胎分化过程中起核心作用、唯一不能被取代的“UPF1”及其主导的、用于监控RNA质量的“NMD”通路。课

    来源:中国科学报

    时间:2014-06-04

  • 研究发现高山植物新种子互利共生机制

    中科院昆明植物所博士宋波在研究员孙航的指导下,在喜马拉雅高山地区发现了一例新的种子寄生性传粉互利共生关系,从而揭示了高山植物运用“你为我传粉,我为你育儿”策略应对恶劣传粉环境的互利共生机制。相关成果在线发表于《新植物学家》。据介绍,蓼科大黄属的塔黄是喜马拉雅高山冰缘带特有植物,主要生长在海拔4000~6000米的高山流石滩。由于高山地区环境恶劣,传粉昆虫种类少、活动能力弱,生长在这里的植物普遍被认为存在传粉限制。“令人惊奇的是,我们调查发现,塔黄在自然条件下的坐果率高达98%,似乎不存在传粉限制,并且塔黄在开花时被双翅目眼蕈蚊科迟眼蕈蚊属的一种昆虫频繁访问。”宋波告诉记者,该种昆虫的雌、雄虫在

    来源:中国科学报

    时间:2014-06-04

  • 第二军医大学Hepatology逆转肝细胞衰老

    来自第二军医大学、内蒙古大学等处的研究人员证实,在小鼠体内肝细胞连续增殖可逆转细胞的衰老。这项研究已被在国际著名肝脏疾病杂志Hepatology(最新影响因子12.003)接受并在线发布。第二军医大学的胡以平(Yiping Hu)、何志颖(Zhiying He)博士,以及内蒙古大学哺乳动物生殖生物学及生物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的王欣(Xin Wang)博士是这篇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胡以平博士目前的研究方向是肝肝细胞的生物医学问题研究。何志颖主要从事肝向重编程、干细胞的肝向分化及肝脏疾病的细胞和基因治疗等研究。衰老是一个逐渐演变的复杂过程,它是生物机体生理系统结构和(或)功能的缓慢、渐进性改变、恶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4-06-03

  • 徐州医学院PNAS发表p53研究新成果

    生物通报道  来自徐州医学院、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的研究人员在新研究中证实,核糖体蛋白- Mdm2–p53信号通路通过调控MCD及促进脂肪酸氧化,协调了营养应激和脂类代谢。这一研究发现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上。论文的通讯作者是徐州医学院特聘教授、现为北卡罗来纳大学放射肿瘤学系和Lineberger癌症中心终身教授的张延平(Yanping Zhang)博士。张教授是是肿瘤细胞生物学领域的国际知名学者,在肿瘤分子遗传学研究方面,尤其对肿瘤抑制因子p53有杰出贡献。担任美国国家健康总署癌症研究基金会评委,Science,Nature,Cell,Cancer Cell等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4-06-03

  • 张康、管坤良教授Cell子刊发表癌症新成果

    生物通报道:加州大学、四川大学和中南大学的研究人员,解析了葡萄膜黑色素瘤致病基因的作用机制,为这种最常见的成人眼癌提供了宝贵的治疗靶点。他们还使用一种FDA批准的药物,在小鼠中成功延缓了眼部肿瘤的生长。这项研究于五月二十九日发表在Cell旗下的Cancer Cell杂志上。这篇文章的通讯作者是张康教授和管坤良教授。张康教授现任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人类基因组医学研究所所长,眼科学和人类遗传学终身教授。管教授主要从事细胞生长调控、肿瘤生物学以及神经生物学的信号转导途径等方面的研究,他曾荣获过包括美国“麦克阿瑟天才奖”在内的多项荣誉,现任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教授,浙江大学生命科学研究院兼职教授、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4-06-03

  • 中山大学Cancer Res发表癌症研究新发现

    生物通报道  自中山大学的研究人员证实,冬凌草甲素(oridonin)可通过抑制miR-17和miR-20a来上调BIM-S触发凋亡,逆转化疗耐药。这些研究结果发表在5月28日的《癌症研究》(Cancer Research)杂志上。中山大学的屈良鹄(Lianghu Qu)教授及周慧(Hui Zhou)是这篇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屈良鹄教授长期从事分子生物学与基因工程方面的教学与科学研究,是RNA组学领域专家。在Nature、Science、PNAS、Hepatology、Nucleic Acids Res等国际重要杂志上发表论文100余篇。细胞凋亡(Apoptosis)是程序性细胞死亡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4-06-03

  • 周斌研究组发现调控心脏房室管内膜垫EMT过程新机制

    近日,国际学术期刊The 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 在线发表了重要上海生科院营养科学研究所周斌研究组的最新研究进展——“Yap1 is required for endothelial to mesenchymal transition of the atrioventricular cushion”。此项工作揭示了Hippo信号通路中的YAP1能够协同TGF/Smad信号通路共同调控心脏瓣膜发育过程中内皮细胞向间质细胞转化(EMT)。心脏瓣膜发育异常是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疾病,也是导致新生婴儿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此外,多种疾病如21号染色体微

    来源:中科院

    时间:2014-06-03

  • 《自然•通讯》发表生命学院汪宁教授团队研究成果

        在21世纪,干细胞领域是生物学最令人兴奋的领域之—,这个领域的进展可能对医学和公共健康产生重大影响。而胚胎干细胞是具有最广泛发展潜力的干细胞,可以分化成所有不同种类的体细胞,用它培养人体组织和器官来治疗疾病是最理想的。      5月30日,《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发表了国家“****”入选者、我校生命学院汪宁教授领衔的研究成果。在这篇题为《诱导单个小鼠胚胎干细胞体外三胚层有序分化》(Generation of organized germ layers from a

    来源:华中大新闻网

    时间:2014-06-03

  • 中国农大预测出影响水稻稻曲病真菌致病基因

    近日,中国农业大学植物病理学系孙文献教授和彭友良教授的团队联合国内外多家科研机构描绘出水稻稻曲病菌的基因组序列草图。通过比较基因组学与表达谱分析预测出影响该致病真菌致病力的关键基因,同时针对该真菌侵染机制与进化提出了相关见解。该研究成果发表在近日的《自然·通讯》上。  稻曲病是一种由稻曲病菌引起的穗部病害。全世界范围内,稻曲病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我国三分之一的稻米种植地区深受此病害的影响。稻曲病菌不仅影响水稻的产量与品质,还会产生大量真菌毒素,对人体或动物有害。  为了加深对这种病害的理解,该研究团队对稻曲病菌的基因组进行了测序,发现其基因组中减少了多糖类物质分解酶、营养吸收和次生代谢等相关

    来源:中国科技网

    时间:2014-06-03

  • 水生所揭示银鲫的两轮多倍化起源

    银鲫(Carassius auratus gibelio),拥有超过150条染色体,通常被视为鲫(Carassius auratus)的一个亚种。尽管在遗传基础研究和育种应用上已经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但是关于银鲫的进化历程和发生时间至今还不清楚。  最近,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桂建芳课题组通过两个分化的Dmrt1基因揭示了银鲫的两轮多倍化起源。首先他们在银鲫中鉴定了两个歧化的Dmrt1基因,且发现这两个基因分别位于三条同源染色体上。随后分析了银鲫的近缘物种鲤和鲫的Dmrt1基因,发现这两个物种中歧化的Dmrt1基因分别位于两条同源染色体上。结合编码序列和基因组序列的进化分析,他们揭示了银

    来源:水生生物研究所

    时间:2014-06-03

  • 我国学者成功研发出全球首套粪菌智能处理系统

    记者近日从天津大学了解到,全球首套标准化粪菌移植——智能粪菌处理系统研发成功并投入使用。在日前举办的2014肠病与粪菌移植学术会议上,中国工程院院士、美国医学科学院院士樊代明高度赞扬了该系统研发成功对粪菌移植领域医学发展的贡献。该系统由天津大学与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联合研发,可以实现粪菌的自动采集、分离和纯化,使得粪菌移植能够实现全程质量可控,并有望纳入标准化粪菌移植的临床指南当中。该系统主要完成人、天津大学副教授赵友全介绍:“粪菌移植,其实移植的并非粪便,而是里面的有益菌群。它是将健康人粪便中的功能菌群,移植到患者胃肠道内,重建具有正常功能的肠道菌群,实现肠道疾病的治疗。粪菌移植技术已被

    来源:中国科技网

    时间:2014-06-03

  • 人类性信息素存在获得有力证据

    近日,中科院心理研究所一项最新研究发现,雄甾二烯酮和雌甾四烯这两种人类类固醇物质能够在个体间有效地传递性别信息,从而为人类性信息素的存在提供了有力证据。相关研究在《当代生物学》杂志上发表。心理所周雯研究组和蒋毅研究组合作,招募了异性恋者和同性恋者共计96名,男女各半,请他们观看在屏幕上行走的光点小人,并判断其性别。受试者连续三天的实验任务相同,但与任务伴随使用的嗅觉刺激不同。三天中使用的嗅觉刺激为含有雄甾二烯酮的丁香花油溶液、含有雌甾四烯的丁香花油溶液、丁香花油溶液。几种溶液都具有相同的丁香花气味,因此受试者并不能区分它们的异同。结果显示,闻取雄甾二烯酮使得女性异性恋被试倾向于将光点小人的性别

    来源:中国科学报

    时间:2014-06-03

  • 全球首例3D打印钛合金骨头假体应用临床

    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骨科团队成功地将3个采用3D打印技术制作的钛合金假体,分别植入3名骨肿瘤患者体内,修复了他们不同部位的骨骼缺损。据介绍,3D打印肩胛骨钛合金假体和锁骨钛合金假体的临床应用为全球首例,骨盆钛合金假体的临床应用为亚洲首例。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来源:光明日报

    时间:2014-06-03

  • 山西大学最新文章解析儿童不良建筑综合征

    生物通“核心刊物”迎来了新期刊:科学通报,中国科学C辑:生命科学,这两份期刊均是由中国科学院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共同主办的,我国学术期刊中的知名品牌,被国内外各主要检索系统收录,如国内的《中国科学论文与引文数据库》(CSTPCD)、《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等;美国的SCI、CA、EI,英国的SA,日本的《科技文献速报》等。目前针对每期的重点内容,生物通将展开详细推荐,欢迎读者共同参与……生物通报道:不良建筑综合征(sick building syndrome, SBS), 亦称病态建筑综合征, 指在一个建筑中, 由于建筑环境及相关原因而产生不舒适或者疾病症状, 包括眼、鼻、喉、黏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4-05-30

  • 上海生科院973项目解析造血干细胞扩增分子机制

     5月23日,国际学术期刊Cell Research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刘小龙研究组的研究论文Lis1 is required for the expansion of hematopoietic stem cells in the fetal liver。该成果揭示了Lis1调控胚肝造血干细胞扩增的分子机制。    胚肝造血干细胞通过快速扩增来建立用于维持机体整个生命周期造血功能的干细胞库。而调控该扩增过程的分子机制一直以来都是发育生物学以及干细胞生物学研究的热点。尽管科学家们已经揭示了一些营养因子在促进胚肝造血干细胞

    来源:中科院

    时间:2014-05-30

  • 国家纳米中心实现肿瘤靶向治疗的“激光制导”

    肿瘤的靶向治疗开创了肿瘤治疗的新思路。纳米药物因其特定的尺寸,可利用肿瘤组织的EPR效应 (enhanced permeability and retention effect) 提高药物对肿瘤组织的选择性,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肿瘤的被动靶向治疗。为进一步提高靶向效应,科学家们一直致力于纳米药物的靶向修饰,希望实现更高效的主动靶向治疗。到目前为止,这种靶向修饰应用效果还十分有限。近年来,纳米药物领域开始利用一些纳米材料的独特性质,通过外界的刺激进行靶向肿瘤治疗。比如,通过施加外部磁场引导具有磁性的纳米药物到达肿瘤部位进行治疗。由于外界刺激方便可控的特点,越来越多的纳米药物研究者开始关注新型的肿瘤

    来源:国家纳米科学中心

    时间:2014-05-30

  • 全球首例3D打印钛合金骨头假体应用临床

      3D打印肩胛骨、锁骨钛合金假体备份。新华社记者 丁海涛摄西京医院骨科教授郭征在介绍3D打印钛合金骨头假体临床应用情况。新华社记者 丁海涛摄5月28日,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在西安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该医院骨科团队成功地将3个采用3D打印技术制作的钛合金假体,分别植入3名骨肿瘤患者体内,修复了他们不同部位的骨骼缺损。据介绍,3D打印肩胛骨钛合金假体和锁骨钛合金假体的临床应用为全球首例,骨盆钛合金假体的临床应用为亚洲首例。

    来源:光明日报

    时间:2014-05-30

  • 物种重复基因越多适应环境能力越强

    一些物种适应能力非常强,一些物种到了陌生环境则很难生存。日本东北大学研究人员发现,这可能与它们体内重复基因的个数有关:重复基因越多的物种,生存和适应能力就越强,分布范围也更广。 东北大学研究生院生命科学研究科的新闻公报说,一个基因拷贝形成两个基因称作基因的重复,重复形成的基因则称作重复基因。比如,人类基因组的70%以上是重复基因。 生命科学研究科教授河田雅圭领导的研究小组就基因重复与生物适应环境能力的关系进行研究。他们曾在2012年通过实验发现,果蝇的生存环境越是多样,其拥有的重复基因就越多。此次,研究小组又利用基因组已获得破译的猴子、老鼠和兔子等16种哺乳动物进行研究,调

    来源:新华社

    时间:2014-05-30

  • Science报道中科院研究:变聪明付出了怎样的代价

    生物通报道:大脑让我们人类成为了地球上最高级的动物,但大脑运作也消耗了大量的能量。中科院的一项新研究指出,我们为了变聪明付出了很大的代价。相对于其他灵长类动物,人类的肌肉力量在进化中变得比较弱,以发达肌肉为代价换取了更为复杂的头脑。Science网站特别刊登文章对此进行了报道。人类大脑是猩猩的三倍,而大脑是个高消耗的器官。在我们休息的时候,大脑占用了20%的能量。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英国科学家Leslie Aiello和Peter Wheeler提出了高耗能组织假说(expensive-tissue hypothesis),该假说认为人类为大脑进化付出的代价是,消耗大量能量代谢食物的消化系统显著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4-05-29


页次:1558/2317  共46332篇文章  
分页:[<<][1551][1552][1553][1554][1555][1556][1557][1558][1559][1560][>>][首页][尾页]

2025年05月
27282930123
45678910
11121314151617
18192021222324
25262728293031
1234567
高级人才招聘专区
最新招聘信息:

知名企业招聘:

    • 国外动态
    • 国内进展
    • 医药/产业
    • 生态环保
    • 科普/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