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科院教授新发PNAS文章
生物通报道:细胞中的磷酸酶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参与了包括葡萄糖转运、脂质代谢和信号传导在内的多种细胞功能。磷脂酸磷酸酶Ⅱ(PAP2)是一类能将底物去磷酸化的蛋白家族,而大肠杆菌PgpB(phosphatidylglycerol-phosphate phosphatase B)是这个家族中的一个重要成员。PgpB不仅能够催化去除脂质底物末端的磷酸基团,而且是许多亲水小分子跨膜转运所必需的蛋白,与人体内具有多种生理作用的葡萄糖-6-磷酸酶同源,中科院生物物理所的张凯教授领导研究团队,通过X射线晶体学技术解析了PgpB的结构,分辨率达到了3.2 Å。这一成果提前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
-
中国科大Cell Res纠正转录研究错误理论
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蔡刚研究组首次破解了“转录中央控制器”——中介体的模块化结构,颠覆了影响转录研究领域长达十余年的错误认识。相关研究成果于5月9日在线发表在《细胞研究》上。 中介体在转录中扮演关键角色,被称为“转录中央控制器”。它是由几十个不同蛋白质组成的庞大的分子机器,由头部、中部、尾部3个稳定模块构成;其模块化结构和亚基组成从低等的酵母到高等哺乳动物高度保守。冷冻电镜是当前能够解析完整中介体三维结构的唯一方法。 但受限于结构上的复杂性,已报道的电镜结构分辨率很低,无法定位各个模块,甚至头部模块的晶体结构对接到中介体电镜结构的位置都不
-
台研究团队破解乙肝癌化密码
据台湾中时电子报报道,台湾成功大学医学院研究团队揭开乙型肝炎引发肝癌癌化之谜,更经动物实验,找出心律不整老药Amiodarone可抑制约50%的肝肿瘤生长;此药1颗仅8元新台币且毒性不高,未来可望成为晚期肝癌病人在已无其他治疗选项时的另一新契机。老药新用的新发现,起于成大医学院微生物及免疫学研究所特聘教授刘校生带领团队,针对46位罹患乙肝的肝癌病人,研究其体内“自噬小体”与致癌的“微小RNA-224”两个细胞因子,在肝癌形成过程中的关联。刘校生指出,境外已有研究发现,临床肝癌病人体内的自噬反应低落、微小RNA-224异常过量,且自噬反应缺失的转殖小鼠,特别容易在肝脏中形成肿瘤,但文献皆尚未找出
-
中美合作研究称中国南方种水稻致离婚率低于北方
西方文化更个人主义、更倾向分析性思考;东方文化则更集体主义,相互依赖性更强。那中国内部的文化差异呢?上周五,最新一期《科学》杂志的封面文章给出了一个解读:在种植水稻的南部,人们更为相互依赖,而北方小麦种植区人们则更加个人主义。研究认为,这也可以解释为何中国南方离婚率低于北方,而北方发明专利数多于南方。该研究由美国弗吉尼亚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和美国密歇根大学的心理学研究者共同完成。为了验证大米理论(rice theory)适用性,研究者选取了来自6个不同省份(北京、福建、广东、云南、四川和辽宁)的1162名汉族人作为被试者,分别考察他们的思维方式、如何看待自己和朋友关系、忠诚度等方面
-
上海第六人民医院贾伟平团队提高糖尿病“预警”能力
——记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获得者、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院长贾伟平教授团队傅凌波 记者 王 春作为973首席科学家和糖尿病著名专家,上海市交通大学附属医院第六人民医院院长贾伟平带领着医院内分泌代谢科团队,数十载如一日,致力于寻找早期发现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中国标准”,提高对糖尿病的“预警”能力。近日,以贾伟平等为主要成员的科研团队开展的“2型糖尿病遗传机制新发现与早期预警标记的系列研究和临床应用”荣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提起这一荣誉,她很平静:“就是研究,认真做好每件事,尽职尽力,团队一起努力。”填补空白:为中国预警机制确立提供支撑数十个医用冰箱中,整齐排列着装有样本的小方盒,糖尿病重点实验室
-
我科学家发现结直肠癌发病新机制
英国《自然-通讯》5月13日晚在线发表了军事医学科学院放射与辐射医学研究所张令强课题组在结直肠癌发病机制方面的最新成果。此项研究首次在国际上揭示泛素连接酶Smurf1是促进结直肠癌发生发展,并且导致病人预后差的一个重要因子。谢萍、张明华、何珊等研究人员通过对336例病人的结直肠癌样本分析发现,泛素类蛋白通路的修饰酶体系在结直肠癌中也呈现高表达,它们与Smurf1协同作用,促进了对抑癌蛋白的快速降解,从而解释了Smurf1为何具有促癌功能。 中国科学院院士、蛋白质组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贺福初认为,这项研究的另一个科学意义在于,此前学术界揭示的这种连接酶均为锌指类型,而Smurf1则属于全新类
-
中国猕猴是研究免疫衰老的合适动物模型
在衰老过程中,天然和适应性免疫系统的各种细胞组分在表型和功能上均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这种变化并非单一的免疫功能衰退而是一种重塑过程,其结果导致了老年人免疫力低下和容易感染传染性疾病,称之为免疫衰老。 作为非人灵长类动物,猕猴有着跟人类更为接近的基因背景和生物学特征,具有体型较大、寿命较长、可自然发生如糖尿病、骨质疏松、动脉粥样硬化等老年疾病的特征,因而在衰老相关的研究中比小鼠等啮齿类动物模型具有更直接的优势。使用印度猕猴作为实验动物的多项研究表明其免疫衰老虽然与人类类似,但是仍不能很好地模拟人类免疫衰老的变化。至今仍然缺乏合适的动物模型进行免疫衰老相关机制机理研究。 在中国科学院昆明动
-
中山大学Cancer cell揭示癌症转移新机制
生物通报道 来自中山大学的研究人员在新研究中证实,间充质样癌细胞与肿瘤相关巨噬细胞之间形成的一个正反馈环在乳腺癌转移中起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一研究发现发表在5月12日的《癌细胞》(Cancer cell)杂志上。中山大学的宋尔卫(Erwei Song)教授是这篇论文的通讯作者。其主要从事乳腺癌早期诊断,包括BRCA1和BRCA2基因突变对家族性乳腺癌和血清蛋白指纹图对乳腺癌的早期诊断,以及乳腺癌的微创治疗和生物治疗,包括RNA干扰疗法等的研究。其研究成果曾被美国《Science》杂志评为“2003年度世界十大科技突破”代表性成果。在Cell、Cancer Cell、Nature Me
-
天津医科大学Cancer cell发表癌症新文章
生物通报道 来自天津医科大学、德克萨斯大学西南医学中心的研究人员证实, Aiolos通过沉默p66Shc转录促进了癌细胞非贴壁依赖性(Anchorage Independence)生长和转移。这一研究发现发表在5月12日的《癌细胞》(Cancer cell)杂志上。天津医科大学的刘喆(Zhe Liu)教授以及德克萨斯大学西南医学中心的Lance S. Terada教授是这篇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刘喆教授主要从事肿瘤发生过程中的表观遗传调控研究,近五年在Immunity和MCB等国际一流杂志发表文章6篇。表观遗传调控异常及不稳定发生于肿瘤形成的极早期,并伴随着癌症发展的每一个阶段。由此
-
北大汤富酬教授Cell点评单细胞研究成果
生物通报道: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在许多关键生命过程例如胚胎发育、细胞分化、疾病发生与发展等过程中,特定的单个细胞行为,以及其间的个体化差异与异质性,导致了极其重要甚至是决定性的结果。 因此单细胞技术亟待发展,这也就是为什么2014年Nature Methods将单细胞测序选为年度最重要方法学进展的原因之一,近期来自北京大学生物动态光学成像中心的汤富酬教授发表了题为“Reconstructing Complex Tissues from Single-Cell Analyses”的文章,针对近期单细胞水平,三维结构图谱研究进展进行了介绍,指出单细胞研究领域的进展将为分析遗传发育,疾病研究提供前所未
-
羟甲基化DNA的特异识别机制
2014年5月8日,Molecular Cell杂志在线发表了生物物理所许瑞明研究组、朱冰研究组和华东师范大学翁杰敏研究组合作研究的成果,题目为“Structural basis for hydroxymethylcytosine recognition by the SRA domain of UHRF2”,该研究报道了5-羟甲基化胞嘧啶(5hmC)被UHRF2-SRA结构域特异识别的分子机制,首次证实了UHRF2蛋白作为5hmC特异识别蛋白的存在(5hmC specific reader)。 5hmC是Tet蛋白介导的DNA主动去甲基化过程的第一步反应产物,丰度远高于其他两种中间产物(
-
我国科学家发现促进肿瘤发生与异常生长的新机制
5月12日出版的国际顶级学术《癌细胞》杂志以封面论文形式,发表了中国工程院院士、第二军医大学医学免疫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曹雪涛研究团队有关肿瘤发生发展分子机制的研究论文,报道了该团队发现一种能够通过在细胞核内聚集、放大促癌信号转导的新机制,而促进肿瘤发生与异常生长的新型小G蛋白分子RBJ,提出了肿瘤异常生长的“细胞核信号陷阱”学术观点。 研究发现,RBJ高表达于多种肿瘤细胞中,并能够促进细胞恶性转化,高表达RBJ肿瘤患者的生存期显著缩短,降低RBJ表达可以显著抑制肿瘤生长,这表明我国自主发现了一个有应用价值的潜在肿瘤靶标。该工作由曹雪涛院士与第二军医大学医学免疫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陈涛涌副教授、中
-
宋诙小组发现能够用于明胶制备的新型蛋白酶
明胶是胶原的水解产物,广泛应用于医药、食品、纺织、化工、电子、造纸、印刷等30多个行业,化学制备法一直是明胶生产的传统工艺。近年来,随着对各类酶的研究进展与绿色工艺的革新,酶法制备明胶工艺成了研究者不断探索的新方向。 近日,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宋诙带领研究组,通过对土壤样品宏基因组测序,发现了一种能够用于明胶制备的新型蛋白酶,并以该酶为基础对蛋白酶法制备明胶工艺进行了优化。 宋诙告诉《中国科学报》,新型蛋白酶法制备明胶工艺对于资源利用和环境维持都有重要意义,同时对于现有骨素处理和明胶提取设备具有很好的兼容性。此外,在生产方面,无需额外添加独特工艺设备,传统
-
研究发现植物印迹基因有较强物种特异性
中科院昆明植物所刘爱忠研究组博士生徐伟利用典型双子叶胚乳型种子蓖麻,发展了崭新的研究体系,并鉴别出大量新颖的印迹基因。相关成果在线发表于《核酸研究》杂志。 据介绍,基因组印记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表观遗传学现象。在配子或合子发育过程中, 来自亲本的等位基因或染色体发生差异性的表观修饰,促使亲本等位基因差异表达,即印迹基因。 在植物中基因组印迹主要发生在被子植物的三倍体胚乳组织中,并在胚乳和种子的发育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但由于拟南芥胚乳随种子发育很快消失,长期以来科学家一直很难解析双子叶植物基因印迹对胚乳表型影响的生物学意义。 研究人员利用典型双子叶胚乳型种子蓖麻,通过系
-
中外科学家揭示北极熊适应北极极地气候之谜
中外科学家完整解读了北极熊基因组,揭示了北极熊适应北极极地气候之谜。9日,最新成果以封面故事发表在《细胞》杂志上。 科学家对北极熊和棕熊进行比较基因组分析发现,与它的近亲棕熊的分化不到50万年,从进化的尺度说相当短。人类约在五百万年前与其近亲黑猩猩分道扬镳。科学家表示,对于一个体型庞大的哺乳动物而言,北极熊和棕熊在外表和生活习惯等各个方面,在极短的时间内能够完成这么大的变化,令人惊讶。为适应北极环境,皮毛由棕色变成白色,身体表面变得更加顺滑,以及巨大的生理和代谢变化。 通过对基因组中编码蛋白的相关基因分析发现,很多与脂肪酸代谢和心血管功能相关的基因在北极熊中已经发生了适应性的进化,这可能
-
教授Cell子刊:干细胞为自己建立家园
生物通报道:近年来人们逐渐意识到,干细胞微环境对于干细胞的增殖和多能性维持非常关键,但并不清楚这种独特的微环境是如何形成的。日前,中科院动物所和辛辛那提大学的研究团队发现,干细胞分泌的一种关键性物质,为自己建立了舒适的家园。这项研究于五月八日发表在Stem Cell Reports杂志的网站上。机体内的干细胞生存在特殊的局部微环境中,这种微环境被称为niche。Niche主要由细胞和细胞间的细胞外基质(ECM)组成,它对干细胞储备至关重要。不过迄今为止人们还不清楚细胞外基质对于niche的功能有何具体作用。(延伸阅读:Cell子刊惊人发现:干细胞拥有天然后备军)为此,动物研究所“****”特聘
-
程红研究组最新文章揭示乙肝病毒调控机制
近日,国际学术期刊Nucleic Acids Research在线发表了中科院上海生化与细胞所程红研究组的最新研究成果“A Sub-Element in PRE enhances nuclear export of intronless mRNAs by recruiting the TREX complex via ZC3H18”,揭示了PRE中一个顺式作用元件通过ZC3H18招募出核复合物TREX促进mRNA出核转运的分子机制。 &nb
-
版纳植物园揭示MYB82调控表皮毛发育
表皮毛由植物表皮细胞发育而来,广泛分布于陆生植物,是生长在植物表皮组织的一种特化结构。叶片表皮毛可以起到保护叶片、防止强光灼伤、减小蒸腾的作用。有些植物的表皮毛可以分化成腺毛从而分泌一些次生代谢物质更好地保护植物。 表皮毛的起始和形成受到细胞内基因的程序性调控。目前的研究表明,由三个不同基因家族蛋白形成的WD40/bHLH/MYB调控复合物是调控表皮毛起始和形成的关键因子,其中任何一个蛋白功能的缺失都会导致植物无法形成表皮毛。GL1(GLABROUS 1)和GL3(GLABROUS 3)分别是拟南芥中调控表皮毛形成的一个MYB基因和一个bHLH基因,它们各自的功能缺失都会导致植物产生光滑的叶
来源: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
时间:2014-05-13
-
宋诙小组发现能够用于明胶制备的新型蛋白酶
明胶是胶原的水解产物,广泛应用于医药、食品、纺织、化工、电子、造纸、印刷等30多个行业,化学制备法一直是明胶生产的传统工艺。近年来,随着对各类酶的研究进展与绿色工艺的革新,酶法制备明胶工艺成了研究者不断探索的新方向。 近日,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宋诙带领研究组,通过对土壤样品宏基因组测序,发现了一种能够用于明胶制备的新型蛋白酶,并以该酶为基础对蛋白酶法制备明胶工艺进行了优化。 宋诙告诉《中国科学报》,新型蛋白酶法制备明胶工艺对于资源利用和环境维持都有重要意义,同时对于现有骨素处理和明胶提取设备具有很好的兼容性。此外,在生产方面,无需额外添加独特工艺设备,传统
-
研究合成具有抗肿瘤活性新型化合物
华南农业大学理学院日前设计、合成了两个具有抗肿瘤活性的新型化合物。相关成果近日在线发表于英国皇家化学会期刊《道尔顿无机化学》。 据了解,关于金属配合物型抗肿瘤化合物的抗肿瘤活性及其作用机理方面的研究已经成为当今抗肿瘤药物研究开发的重要方向。其中,靶向DNA小沟特异碱基系列的金属配合物作为抗肿瘤试剂的研究备受关注。 以华南农业大学理学院应用化学专业硕士生傅夏兵为第一作者、乐学义教授为通讯作者的研究论文《作为潜在化疗药物的水溶性DNA小沟结合剂:制备、表征、DNA结合和断裂、抗氧化、抗肿瘤活性及与人血清白蛋白的作用》,以二肽、杂环化合物及生命元素铜为原料,设计、合成了两个具有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