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科学家发现乳腺癌与微环境相互作用的正反馈促转移环路
一个多世纪前,英国外科医师Stephen Paget提出著名的Paget学说,即“种子土壤学说”:“种子”(肿瘤细胞)的生长,需要合适的“土壤”(肿瘤微环境)。而恶性肿瘤的“种子”是否反过来影响其生长的“土壤”,形成促进肿瘤转移的恶性循环?最近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乳腺肿瘤中心宋尔卫教授团队的最新研究成果解答了这一问题。该项研究于2014年5月13日在国际肿瘤学顶级杂志Cancer cell (2014,25(5))正式发表。 乳腺癌是全世界和我国女性发病率最高的恶性肿瘤,全球范围内平均每3分钟有一名女性被诊断乳腺癌,而我国女性乳腺癌发病率也正以每年3%~4%的增长率急剧上升,远高于世界平均
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
时间:2014-05-21
-
中国农科院成功绘就木本棉全基因组图谱
继2012年完成雷蒙德氏棉基因组测序后,中国农科院棉花研究所、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等又联合完成另一二倍体棉属植物——木本棉的基因组测序。5月18日,相关成果发表于《自然—遗传学》杂志。 据介绍,棉花属共包括46个二倍体棉种和5个已确认的四倍体棉种。所有的二倍体棉花物种均可能由一个共同的祖先进化而来,这个祖先随后多样化分化成8个组,包括A、B、C、D、E、F、G和K。而所有的四倍体棉花物种都是由A-基因组物种木本棉和D基因组物种雷蒙德氏棉物种间杂交形成。由于棉花属基因组的复杂性,对其进行遗传分析、基因组及功能分析非常困难,严重阻碍了棉花育种改良。 科研人员通过绘制高质量的木本棉基因组图谱,并结
-
科学家发现结直肠癌发病新机制
中国军事医学科学院放射与辐射医学研究所张令强课题组日前在国际上首次揭示,泛素连接酶Smurf1是促进结直肠癌发生发展并且导致病人预后差的一个重要因子。相关成果近日在线发表于《自然—通讯》。 据介绍,结直肠癌是我国常见疾病,居恶性肿瘤发病率第4位,在北京、上海等特大城市已居癌症发病率的第3位。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及饮食结构的改变,结直肠癌比例亦逐渐增多且有年轻化的趋势。 研究人员通过对336例患者结直肠癌样本的研究发现,泛素类蛋白通路的修饰酶体系在结直肠癌中呈现高表达,它们与Smurf1协同作用,促进了对抑癌蛋白的快速降解,从而解释了Smurf1为何具有促癌功能。&n
-
研究揭开云南蝙蝠病毒神秘面纱
军事医学科学院军事兽医研究所研究员涂长春联合云南省地方病防治所和成都军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云南省蝙蝠病毒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相关成果发表于《病毒学杂志》。 蝙蝠是自然界携带哺乳动物病毒最多的野生动物。目前,科学家已从其体内发现130多种病毒,其中不乏对人畜有高致病性的尼帕病毒、亨德拉病毒、埃博拉病毒、狂犬病毒和SARS样冠状病毒等。我国云南省地处亚热带,流行多种自然疫源性疫病,但关于该地区蝙蝠携带人兽共患病毒的本底并不清楚。 研究人员从云南省9个市20个县采集了29个蝙蝠种类样品,首次全面调查了云南省蝙蝠携带病毒的病原生态学本底。此次共发现了57种哺乳动物病毒,鉴定出1
-
清华颜宁最新Nature文章解析转运蛋白
生物通报道 来自清华大学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Crystal structure of the human glucose transporter GLUT1”的文章,报道了人类葡萄糖转运蛋白GLUT1的晶体结构。相关研究成果公布在Nature杂志上。文章的通讯作者是清华大学的颜宁(Nieng Yan),2007年作为普林斯顿大学博士的颜宁受聘于清华大学医学院,成为清华最年轻的教授、博士生导师。在回国的几年间,颜宁教授研究组主要聚焦于膜蛋白、胆固醇代谢调控通路相关因子的结构生物学研究,在Science、Nature、Cell等杂志上发表多篇重要的论文,并荣获了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HHMI国际青
-
中国医学科学院发表Cell子刊封面文章
生物通报道 来自中国医学科学院的研究人员证实,绿脓杆菌借助了VI型分泌系统(T6SS)磷脂酶D蛋白PldB靶向作用于原核及真核生物细胞。这一研究被选作封面文章发表在《Cell Host & Microbe》杂志上。 中国医学科学院的金奇(Qi
-
中外科学家Nature子刊发表癌症研究新成果
生物通报道 来自范德堡大学医学院、中山大学等机构的研究人员,通过在东亚人群中展开大规模的遗传研究鉴别出了与大肠癌风险相关的6个新基因位点。相关论文发表在5月18日的《自然遗传学》(Nature Genetics)杂志上。领导这一研究的是华人科学家郑苇(Wei Zheng)教授,其现任范德堡大学Ingram癌症研究中心教授、分子流行病研究室主任,亦为美国NCI基金项目评审专家、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美国癌症研究协会等多个协会会员。其主要研究方向为肿瘤流行病与分子流行病学,是美国NIH“杰出学者”(Merit Award)获得者,是全美肿瘤流行病学界获得此荣誉的2名学者之一,具有极高的学术威望。大肠
-
南方医科大学Blood发表地中海贫血研究新发现
生物通报道 来自南方医科大学、中国人民解放军303医院、兰州妇幼保健院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发现,一些KLF1突变与β地中海贫血的临床严重度相关,且相比于非流行地区这些突变在中国地中海贫血流行区域更为常见。这些研究结果发表在5月14日的《Blood》杂志上。论文的通讯作者是南方医科大学的徐湘民(Xiangmin Xu)教授。其长期从事人类遗传病的分子基础和基因诊断领域的科学研究,是南方医科大学 “地中海贫血研究及预防”项目的负责人。β-地中海贫血(β-thalassemia)是一种由于β-globin基因点突变或核苷酸缺失而引起的遗传血液病。这些遗传缺陷会导致组成血红蛋白的β-globi
-
上海生科院发现影响胃癌恶性进程、转移和预后的关键蛋白
胃癌是影响人类生命健康的一个严重疾病,由于生活方式、饮食习惯、以及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等因素,我国是世界上胃癌特别高发的一个国家。近日,国际肿瘤研究期刊Annals of Oncology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营养科学研究所陈雁课题组的论文A Golgi specific protein PAQR3 is closely associated with the progression, metastasis and prognosis of human gastric cancers。该研究发现PAQR3是影响胃癌的恶性程度、转移以及预后的一个关键蛋白。
来源: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
时间:2014-05-20
-
动物所揭示细胞外基质成份调控肠道干细胞活性的机制
乙酰硫酸肝素蛋白聚糖(HSPGs)是细胞外基质的重要组成成分,由核心蛋白和硫酸乙酰肝素粘多糖(HS)构成。HSPGs对信号配体,如Wingless(Wg),Dpp,Hedgehog(Hh)等重要的形态发生素梯度分布和细胞信号激活水平发挥重要的调节作用。干细胞维持和发育需要干细胞微环境(niche)的存在和调控,而细胞外基质对微环境中各种信号配体的分布和活性恰好起到关键而重要的调节作用。迄今为止,针对果蝇肠道系统中HSPGs蛋白家族成员的功能和作用还鲜有报道。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细胞信号转导与发育机理研究组率先揭示了Perlecan这一HSPGs家族成员,如何通过对干细胞微环境和肠干细胞的活性及
来源:中科院动物研究所
时间:2014-05-20
-
浙江大学Cell子刊揭示癌症免疫新机制
生物通报道 来自浙江大学、美国路易斯维尔大学的研究人员在新研究中证实,在人类结直肠癌中γδT17细胞促进了髓样抑制细胞(myeloid-derived suppressor cells,MDSCs)积聚和扩增。这一研究发现发表在5月15日的《免疫》(Immunity)杂志上。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的黄建(Jian Huang)教授和路易斯维尔大学的严俊(Jun Yan)教授是这篇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黄建教授的主要研究方向为乳腺疾病、甲状腺病、胃肠恶性肿瘤、转移性肿瘤等早期诊断、外科治疗及术后综合治疗选择等。严俊教授则主要从事肿瘤免疫、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研究。结直肠癌(colore
-
港大Nature Genetics发表胃癌新成果
生物通报道 美国辉瑞全球研发中心和香港大学玛丽医院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合作,对胃癌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发现了胃癌中存在的突变模式。这项成果于近日发表在《Nature Genetics》杂志上。胃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在所有癌症中居前列。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2012年全球有72.3万人因胃癌死亡,仅次于肺癌和肝癌。东亚地区是胃癌高发区,中国、日本和韩国3个国家的胃癌总人数约占全球的70%左右。文章的通讯作者为美国辉瑞全球研发中心的研究员Mao Mao和香港大学玛丽医院的病理科教授梁雪儿(Suet Yi Leung)。梁教授长期以来专注于结肠癌及胃癌的分子遗传学和基因组学研究,致力于发
-
武汉大学Cell子刊发表病毒研究新发现
生物通报道 来自武汉大学的研究人员在新研究中证实,人类3型副流感病毒(human parainfluenza virus type 3 ,HPIV3)通过磷蛋白阻断自噬体(autophagosome)-溶酶体融合,提高了病毒生成。这一研究发现发表在5月14日的《Cell Host & Microbe》杂志上。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陈明周(Mingzhou Chen)教授是这篇论文的通讯作者。其主要研究领域为RNA 病毒的基因表达和感染机制;病毒与宿主的相互作用;干扰素诱导的抗病毒机制和以负链RNA病毒作为载体用于疫苗形成。自噬(autophagy)是指从粗面内质网的无核糖体
-
深圳大学Nature子刊:让癌症光学疗法更深一层
生物通报道:对于口腔和皮肤上的肿瘤来说,光动力疗法(PDT)是一个有效的治疗方法,但这一技术并不适合对抗机体深处的癌症。现在深圳大学和纽约州立大学的研究者们开发了一种新的技术,可以使PDT到达此前难以接近的机体深处。这项研究采用了近红外光,当这种光到达机体深处后,可被转变为可见光,激活光敏药物进而摧毁肿瘤。这一成果于五月十一日发表在Nature Photonics杂志上,文章的通讯作者是深圳大学光电工程学院的屈军乐教授和纽约州立大学水牛城分校的Paras Prasad教授。“光动力疗法是一种已经投入使用的有效癌症疗法,而我们的技术将大大拓展这种疗法的应用,”文章的共同作者,纽约州立大学水牛城分
-
刘勇研究组Cell Res解析调控胰岛β细胞代偿性增殖新机制
近日,《细胞研究》(Cell Research)杂志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营养科学研究所刘勇研究组的最新研究进展——The IRE1α-XBP1 pathway regulates metabolic stress-induced compensatory proliferation of pancreatic β-cells。此项工作揭示了在营养过剩与代谢应激状况下,内质网应激IRE1α信号通路在胰岛β细胞代偿性增殖过程中的重要调节作用。 内质网是真核细胞中蛋白质折叠加工与质量监控的重要细胞器,其稳态平衡对于维持细胞功能至关重要。当内质网不能承担蛋白折叠的高负荷时,就会
-
中国科学家主导完成另一二倍体棉花——木本棉全基因组图谱
继2012年完成雷蒙德氏棉基因组测序后,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等单位又联合完成另一二倍体棉属植物——木本棉(Gossypium arboreum)基因组。该研究成果于2014年5月18日发表在《自然•遗传学》(Nature Genetics)杂志上。科研人员在本研究中成功绘制出高质量的木本棉基因组图谱,结合雷蒙德氏棉基因组进行了比较分析,并对棉属进化机制及重要经济性状功能基因进行了初步分析。这些研究结果将极大的推动对四倍体棉种及其它多倍体物种的形成过程的揭示,为进一步研究棉花纤维质量和抗病虫灾害等重要农艺性状奠定了重要的遗传学基础。棉花是全
-
受PM2.5影响的人体基因被列“清单”
南京医科大学张正东教授课题组在人类全部基因中进行比对筛查,列出了一份受到PM2.5影响的人体基因的“清单”。这一成果发表于最新一期的国际毒理学领域著名杂志《毒理学快报》(Toxicology Letters)上,这是国内首次从全基因组水平上揭示PM2.5对细胞毒性作用的潜在分子机制。课题组成员介绍,该研究揭示出PM2.5为什么会对细胞有毒性,以及是怎样产生毒性的。通过对人支气管上皮细胞在三组不同浓度的PM2.5培养液中培养,再分别将它们的基因提取出来,检测发现:受PM2.5影响,基因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某些基因的表达增高,有些则表达降低。基因参与人体的生物学过程,基因表达的变化有的会影响人体
-
中山大学最新文章揭示癌症表观遗传新机制
生物通报道:来自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美国华盛达大学Fred Hutchinson肿瘤中心等处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Differences in DNA Methylation Signatures Reveal Multiple Pathways of Progression from Adenoma to Colorectal Cancer”的文章,发现了腺瘤中DNA甲基化状态是控制肿瘤恶性分化的关键机制,这为肿瘤恶变提供了新思路。 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Gastroenterology杂志上,文章的第一作者是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骆衍新博士,第一单位为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骆衍新博士主要从事胃
-
北大童坦君院士PNAS解析癌基因诱导的衰老
生物通报道:癌基因诱导的衰老(OIS)是癌症发展遇到的第一个障碍。在癌基因Ras 诱导的OIS中,活性氧(ROS)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这些衰老细胞会表现出衰老相关的特殊分泌表型(SASP),而SASP对于肿瘤抑制和组织修复非常重要。不过,此前人们还不了解介导ROS信号的下游效应子,也不清楚SASP调控背后的具体机制。北京大学衰老研究中心的研究团队针对癌基因诱导的衰老进行了深入研究。他们发现,PKD1 是ROS信号的下游效应子,介导了Ras诱导的OIS和SASP。这一成果提前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杂志的网站上,文章的通讯作者是童坦君院士和陈军副教授。研究人员发现,致癌性的Ras表达激活
-
蛋白家族协同进化和功能分化机制研究取得新进展
蛋白家族间的协同进化是一个重要的进化现象,其机制尚不清楚。外显子拼接复合体(EJC)的核心成员MAGO和Y14属不同蛋白家族,它们在同一物种中形成专性异源二聚体。 中科院植物研究所贺超英研究组近期研究表明,MAGO和Y14起源于真核生物,专性异源二聚体MAGO-Y14的形成为近祖征,协同进化过程在两个基因家族功能和专性异源二聚体的维持中起重要作用。水稻中两个基因均发生了复制,MAGO两同源基因序列高度保守,表达模式相似,功能冗余;Y14两同源基因则在序列和表达模式上发生了显著的分化,单基因敲除引起不同的表型变化。 基因沉默研究表明,MAGO与Y14很可能是以其编码蛋白二聚体的模式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