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物物理所973项目发表文章:基因密码子新发现
电子转移(ET)是生物体中最基本的生化过程,例如光合系统和呼吸系统中的氧化还原反应均为电子传递过程。研究者一直在寻求利用生物元件实现对复杂系统中电子转移及光致电荷分离进行高效可控的模拟,而如何基因编码有效的电子受体是合成生物学中的主要瓶颈。已知自然界中的天然氨基酸均为电子供体,而目前基因编码的用于研究电子传递过程的非天然氨基酸也均为电子供体。虽然也有金属螯合能力的非天然氨基酸可作为电子受体,但由于铜离子不能进入蛋白质内部、有毒性及环境敏感等原因而无法被推广。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王江云研究组将氟代硝基苯丙氨酸和间硝基苯丙氨酸两种电子受体非天然氨基酸通过基因密码子扩展手段定点插入到绿色
-
南京农大棉花遗传育种研究发权威期刊
生物通报道:棉花是重要的经济作物,也是纺织工业的主导原料,在世界及我国国民经济中占重要地位。随着植物基因组计划的不断发展,对作物进行分子设计和基因工程改良是21世纪植物科学领域中的重要课题。目前,国内外研究人员在棉花遗传育种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五月二十四日,南京农业大学作物遗传与种质创新国家重点实验室、教育部杂交棉创制工程研究中心一项棉花遗传育种研究成果,刊登在国际知名期刊《Genome Biology》,题为“Sequence-based ultra-dense genetic and physical maps reveal structural variations of allop
-
5月王牌聚焦:中国科研的争议与分量
生物通报道:毋庸置疑中国在世界学术界的影响越来越重要,这不仅仅体现在中国已经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研发输出国,还有在各个尖端研究领域,中国学者的成果越来越受到重视——无论是好的方面还是坏的方面。5月Nature推出专题特别介绍了国内科研,从多个方面探讨了中国科研的现状、机遇和挑战。除了这些探讨之外,更加具体的成果更具说服力:本月中科院学者Nature报道了埃博拉病毒研究最新成果,研究人员利用2014年7月至11月期间在塞拉利昂的五个大区检测的3000多份埃博拉病人样本,成功分离测定175株病毒全基因组序列。通过对于这些病毒基因组的系统分析,得到一系列重要的研究结论。首先,研究人员发现埃博拉病毒的进化
-
中科院973项目发表文章取得重要成果
马先蒿属植物以其复杂多样的花部形态变化引起了众多传粉生物学家的关注。已有的传粉生物学研究表明,马先蒿属四种进化花冠类型中长喙不产蜜的类群由熊蜂通过腹触式传粉采集花粉,无喙或短喙具蜜腺的类群由熊蜂通过背触式传粉采集花蜜。产蜜功能与喙长和传粉方式相关。传粉者通过取食花粉和/或花蜜获得报酬,对蜜腺形态和功能的研究对于深入理解马先蒿属植物与传粉者的相互关系及其演化式样具有重要意义。 长期以来,对马先蒿属的蜜腺形态停留在野外观察描述,缺乏微形态和解剖学方面的证据,依据可靠的分子系统发育框架对其演化式样的研究到目前为止未见报道。 近期,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
-
中山大学朱孝峰教授Nature子刊发表自噬研究新成果
生物通报道 来自中山大学的研究人员证实,Beclin 1乙酰化抑制了自噬体(autophagosome)成熟并促进了肿瘤生长。这一研究发现发布在5月26日的《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上。论文的通讯作者是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的朱孝峰(Xiao-Feng Zhu)教授。其主要从事的研究领域是肿瘤信号转导途径及靶向肿瘤异常信号转导途径的药物研究。曾荣获第六届中国药理学会SERVIER青年药理学工作者奖。迄今发表论文40余篇。自噬(Autophagy)是一个依赖于溶酶体的细胞降解过程,在营养物质循环、能量产生,和受损蛋白质及细胞器的清除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
中科院团队PNAS解析重要的免疫机制
生物通报道: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在调控先天和适应性免疫应答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DEC205(CD205)是树突状细胞上一种主要的内吞受体,具有抗原呈递功能,被广泛用于制造抗病毒和抗肿瘤的疫苗。不过,人们对这一受体的结构和作用机制还知之甚少。中科院的研究团队日前通过冷冻电镜技术,获得了人类DEC205胞外域的分子结构,揭示了这种受体的特异性识别机制。这一成果发表在五月二十六日的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杂志上,文章的通讯作者是中科院上海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的何勇宁(Yongning He)研究员。结构生物学曾经是X射线晶体学技术的天下,现在冷冻电镜(cryo-EM)逐
-
詹丽杏博士Nature子刊解析癌症之王
生物通报道 来自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所营养科学研究所、第二军医大学等处的研究人员证实,丧失极性蛋白AF6可通过诱导Snail表达促进胰腺癌转移。这一重要研究发现发布在5月26日的《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上。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所营养科学研究所的詹丽杏(Lixing Zhan)研究员是这篇论文的通讯作者。其研究组的主要研究方向是极性蛋白在调控上皮细胞和组织结构中的作用,以及细胞极性的丢失在肿瘤生成中的机制。胰腺癌是恶性度高、预后差的一种肿瘤,患者的5年生存率一般不到5%。由于胰腺的位置隐蔽,早期胰腺癌很难被发现,多数患者确诊时已是晚期,加之病
-
深圳大学医学部推出《生物化学》微信课堂
引言:近年来越来越普及的微信、微博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不小的改变,现在这阵“微”风也把“微课”带到了我们身边。深圳大学医学部吉坤美教授开展了“互联网+生物化学”创新教学模式的探索,开设了《生物化学》微信课堂…… 生物化学(Biochemistry)是一门重要的基础医学课程,是医学生必修课;也是国家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和研究生入学西医综合全国统考科目。该课程包括:生物分子的结构与功能、物质代谢及其调节、遗传信息的传递和分子医学专题四个部分。 长期以来,由于内容多、知识更新快、理解难度大等原因,生物化学课程一直是基础医学教学的难点。在
-
云南大学最新文章公布又一高质量参考基因组
生物通“核心刊物”迎来了新期刊:科学通报,中国科学C辑:生命科学,这两份期刊均是由中国科学院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共同主办的,我国学术期刊中的知名品牌,被国内外各主要检索系统收录,如国内的《中国科学论文与引文数据库》(CSTPCD)、《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等;美国的SCI、CA、EI,英国的SA,日本的《科技文献速报》等。目前针对每期的重点内容,生物通将展开详细推荐,欢迎读者共同参与……生物通报道:辣木因其具有高蛋白含量和对干旱的适应在许多发展中国家作为多年生的作物广泛种植. 近期来自云南大学,吉林大学等处的研究人员公布了高质量的辣木基因组草图, 组装出预测基因组91.78%的大
-
陈柏仰博士Cell揭示DNA去甲基化动态
生物通报道:精子和卵子融合是动物个体发育的起点,不过这一过程并不仅仅是简单的融合。人们发现,在哺乳动物胚胎的早期发育中,全基因组的甲基化模式会发生明显的变化。在小鼠胚胎受精之前,雌雄生殖细胞具有较高的甲基化水平,受精后父源基因组迅速的发生主动去甲基化,而母源基因组发生被动的去甲基化。为了了解人类生殖细胞中DNA甲基化的重编程程度,加州大学和台湾中央研究院的科学家们对发育53至 137天的人类胎儿生殖细胞(prenatal germline cell)进行研究,揭示了人类胎儿生殖细胞中的去甲基化动态。这一成果发表在五月二十一日的Cell杂志上,文章的通讯作者是加州大学的Amander T. Cl
-
中国学者权威期刊发现染色质重塑调控发育
染色质重塑作为表观遗传调控的重要内容,对植物的生长发育和响应胁迫过程至关重要。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植物表观遗传学组助理研究员杨松光研究发现,植物染色质重塑因子BRM 缺失导致拟南芥主根变短(图1),brm突变体主根根尖静止中心(QC,quiescent centre)和QC特异Marker在BRM 缺失突变体中异常(图2)。BRM 突变体主根中生长素运输蛋白基因PINs和调控主根发育的关键转录因子PLT1和PLT2表达降低(图3)。 进一步研究发现BRM通过直接结合于生长素运输蛋白PINs染色质区,调节PINs的表达,影响生长素在主根中分布
-
华大基因5月Science、Nature子刊连发重要研究成果
生物通报道 作为测序的排头兵,华大基因不仅在中国序列研究领域占据首要地位,更是在全球基因组研究中占据一席之地。伴随着1999年“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 1% 项目”正式启动的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不仅顺利完成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1%,而且在这几年里取得了飞跃式的发展。今年5月,华大基因研究院又联合其它科研单位,接连揭示出了蜂类的社会性演化之谜,并从头组装出了单体型分辨率的二倍体基因组,这两项重要的成果分别发表在Science和Nature Biotechnology杂志上。从达尔文时代至今,解释昆虫的社会性演化一直是一个重大的科学挑战。在5月15日的Science论文中,华大基因研究院的研究
-
上海生科院葛高翔连发两项重要成果
生物通报道: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葛高翔主要研究方向为细胞微环境对肿瘤发生及转移的调控。五月份,其带领的课题组先后在国际学术期刊《Journal of Cellular Biochemistry》和《PLOS Genetics》发表了两项最新研究成果,分别解析了肿瘤坏死因子TNF-α诱导的癌细胞迁移和转移,以及小胶原蛋白Col IV (α3α4α5 and α5α5α6)在癌症中发挥的作用。延伸阅读:2篇JCB:癌症治疗新靶点。这两篇论文的通讯作者葛高翔研究员,早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化学系,2001年在中科院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获博士学位,2001年至2002年在Un
-
南京大学Cell子刊发布表观遗传研究重要发现
生物通报道 来自南京大学模式动物研究所的研究人员证实,赖氨酸去甲基化酶Kdm2a/b通过调节核β-Catenin的稳定调控了经典Wnt信号通路。这一重要的研究发现发布在5月21日的《发育细胞》(Developmental cell)杂志上。论文的通讯作者是南京大学模式动物研究所的曹萤(Ying Cao)教授。其课题组的主要研究兴趣是,以非洲爪蟾为模式动物研究早期胚胎发育过程中的基因表达调控机制;早期胚胎细胞维持干性和分化的分子机制。Wnt信号通路在细胞的分化、增殖和凋亡等生理过程中,以及在细胞癌变、肿瘤侵袭等病理过程中均发挥了重要的调控作用,已经成为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
-
中国学者5月参与发表多篇Nature文章
生物通报道:5月中国学者参与的多项研究在Nature杂志及其重要子刊上发表,其中主要包括埃博拉病毒研究新发现,奇异侏罗纪兽脚类恐龙,以及白血病研究新进展。首先来自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国军事医学科学院和中国医学科学院的研究人员利用2014年7月至11月期间在塞拉利昂的五个大区检测的3000多份埃博拉病人样本,成功分离测定175株病毒全基因组序列。通过对于这些病毒基因组的系统分析,得到一系列重要的研究结论。他们发现埃博拉病毒的进化速率相比于暴发初期明显降低,由每年每千个核苷酸位点2.03次突变减少为每年每千个核苷酸位点1.23次突变。之前以美国研究团队为主发表的研究成果提示埃博拉病毒突变速率远
-
清华、北大两位院士联手发表重要成果
生物通报道:光合作用是指,植物、藻类和某些细菌通过光合色素,利用光能将二氧化碳(或硫化氢)和水转化为有机物,并释放出氧气(或氢气)的生化过程。这个精妙的过程是地球上所有生物赖以生存的基础。藻胆体(Phycobilisome,PBS)是蓝藻和红藻捕获光的“天线”,负责将能量传递到光合作用反应中心。藻胆体是藻胆蛋白(PBP)和连接蛋白组成的超分子复合体,藻胆蛋白具有能够吸收能量的发色基团。此前人们已经通过晶体学技术确定了一些藻胆体组分的结构,不过整个PBS复合体的三维结构还是未知的,这严重阻碍了人们对光合作用能量转移机制的理解。日前,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的研究人员对鱼腥蓝藻PCC 7120进行了研究
-
中国药科大学柳军博士PNAS发表免疫研究新成果
生物通报道 来自威斯康星医学院、中国药科大学、Norris Cotton癌症中心等机构的研究人员证实,免疫检查点蛋白VISTA和PD-1非重复性调控了鼠类T细胞反应。这一重要的研究发现发布在5月11日的《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杂志上。这篇论文的通讯作者是威斯康星医学院的助理教授Li Wang博士,中国药科大学的柳军(Jun Liu)博士是这篇论文的第一作者。柳军博士的主要研究向为代谢性疾病(糖尿病和肥胖)药物的机制研究、相关靶点寻找与确证、药物筛选模型和筛选新技术的建立以及新药开发。迄今已发表论文60余篇,其中SCI论文40多篇。免疫检查点控制共刺激和共抑制信号的平衡,而
-
邱发洋研究组Nature子刊发表首发性成果
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邱发洋研究组通过与兰州大学教授翟宏斌研究组合作,采用全新的合成路线设计,巧妙地完成了高难度的天然产物分子Gelsemine的全合成,这一研究成果已于5月21日发表在《自然·通讯》上。这一研究成果标志着我国在有机化学的核心,即高难度天然产物分子的全合成研究领域已经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天然产物的全合成是有机化学的核心研究领域,与新药发现中的结构修饰、药物合成、日用化工产品及农药的生产等领域息息相关,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高难度天然产物分子的全合成研究代表着有机化学核心研究领域的发展高度。 Gelsemine是一个从钩吻属植物中分离得到的结构非常复杂的生物碱。
-
同济大学Cell发布干细胞重要研究成果
生物通报道 来自同济大学医学院、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南昌大学等处的研究人员报告称,他们利用单细胞RNA测序技术,同时运用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WGCNA),揭示出了激活休眠神经干细胞的信号。这一重要的研究结果发布在5月21日的《细胞》(Cell)杂志上。同济大学医学院的李思光(Siguang Li)教授以及孙毅(Yi Eve Sun)教授是这篇论文的共同工作。李思光教授主要从事细胞分化过程中的表观遗传调控机理研究,着重研究干细胞定向分化过程中的非编码RNA调控网络和RNA介导的DNA甲基化调控机制。孙毅教授的主要研究方向是神经系统发育和疾病的表观遗传学及分子机制研究(延伸阅读:中
-
Nature关注中科院唐鲲研究员新成果
生物通报道 来自中科院的研究人员报告称,他们发现了阿尔茨海默氏症的起源可能与人类智力水平的提高有关联。相关研究论文发布在本月的BioRxiv杂志上。该项研究工作获得了Nature网站的关注,以“Alzheimer’s origins tied to rise of human intelligence”为题对其进行了新闻报道。这项研究找到了证据证实,在5万-20万年前自然选择驱动了与脑发育相关的6个基因发生改变。这或许帮助增加了神经元间的连接,使得现代人从古人类祖先进化而来的过程中变得越来越聪明。但这种新智能并非没有代价:相同的基因也与阿尔茨海默氏症有关联。研究的领导者、中科院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