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纳植物园揭示壳斗科植物的基因组大小进化
物种的基因组大小是物种形成和多样化中最近处的性状。通过测定物种的基因组大小,有助于了解物种的染色体倍性和基因组进化,为全基因组测序提供基础数据,提高基因组多样性的生物信息学研究的效率。前人对植物基因组大小进化的研究多集中于温带草本类群,并且未与系统发育和地理分布相关联,对热带木本植物的基因组大小进化探索甚少。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生态进化生物学组的科研人员以北半球广泛分布的壳斗科为研究对象,分析总结了78种壳斗科植物的基因组大小数据,探讨木本植物中基因组大小与地理分布和系统进化的关系。结果表明壳斗科各类群间约有120%的基因组大小变化,但没有明显的多倍化现象,同时物种内部的基因组大小
来源: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
时间:2014-09-11
-
郭非凡小组发现胰岛素敏感性调控新机制
中科院上海生科院营养科学研究所郭非凡团队在一项研究中,阐明了下丘脑催乳素受体 (PRLR)提高外周肝脏胰岛素敏感性的分子机制,揭示了下丘脑PRLR调节外周代谢稳态的新功能。相关研究论文日前在线发表于《糖尿病学》。郭非凡研究组研究认为,PRLR主要通过间接调节胰岛密度、β细胞数目和大小来调节胰岛素分泌,进而调节血糖水平。该组曾发现肝脏PRLR在调节胰岛素敏感性方面的重要作用,但下丘脑PRLR在外周胰岛素敏感性调控中的作用尚无报道。在郭非凡指导下,肖斐、夏婷婷和吕子全等人在研究中分别构建了过表达和抑制IPRLR表达的腺病毒。通过向小鼠第三脑室注射腺病毒发现,在下丘脑过表达lPRLR能够提高肝脏的胰
-
林东昕院士Nature子刊再发GWAS研究新成果
生物通报道 来自中国医学科学院、复旦大学、德克萨斯大学等10多家研究机构的研究人员,通过基因组关联研究(GWAS)鉴别出了中国人群喉鳞状细胞(laryn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LSCC)的三个易感位点。相关论文发表在9月7日的《自然遗传学》(Nature Genetics)杂志上。中国医学科学院的林东昕(Dongxin Lin)院士以及吴晨(Chen Wu)博士是这篇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林东昕院士的主要学术贡献包括揭示并阐明我国食管癌、胰腺癌、肺癌等肿瘤的易感基因及基因-环境交互作用、遗传变异对肿瘤放化疗疗效及预后的影响。至2013年已发表科学论文
-
徐州医学院PNAS发表中风研究新文章
生物通报道 来自徐州医学院的研究人员证实脑缺血(brain ischemia)后,GluK2酪氨酸磷酸化上调了红藻氨酸受体(Kainate receptor, KAR)介导的反应和下游信号。这一研究发现发表在9月8日的《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上。徐州医学院的侯筱宇(Xiao-Yu Hou)教授是这篇论文的通讯作者。侯教授主要致力于重大脑病与神经发育的分子生物学研究。曾获中华医学科技奖二等奖1项、江苏医学科技奖二等奖1项、江苏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等奖项。缺血性脑中风(ischemic stroke)是由于脑主要动脉的血流短暂或持久减少引起一系列病理生理变化导致的脑损害,随着时间和缺血程
-
201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光遗传学项目受关注
生物通报道:来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消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公布了2014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项目评审结果,根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条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相关类型项目管理办法的规定和专家评审意见,决定资助面上项目、重点项目、部分重大项目、创新研究群体项目、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地区科学基金项目、海外及港澳学者合作研究基金项目、重点国际(地区)合作研究项目、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自由申请)和部分联合基金项目,合计35641项。其余项目正在评审过程中。 有关评审结果将通知相关依托单位,科研管理人员可在8月18日后登录科学基金网络信息系统(https://isis.n
-
康毅滨教授Cancer Cell解析癌转移机制
生物通报道:在许多癌症中,癌细胞的扩散才是最致命的威胁。人们往往可以通过手术、药物、化疗或者放疗成功治疗原发瘤,然而一旦癌症扩散到机体的其他器官就很难再进行遏制。科学家们一直在尝试阻断癌细胞的转移途径,但目前成效并不理想。癌转移的发生往往是始于一个胚胎发育程序的激活,即上皮-间充质细胞转化(EMT)。在EMT过程中,组织里彼此粘附的上皮细胞,转变成了具有较强迁移能力的间充质细胞。EMT对于胚胎发育而言是有益的,细胞通过EMT在胚胎中移动并建立特化的组织。转录因子SNAIL能促进EMT的发展,引发相关的病理学特征,比如侵袭性、转移性和“干”性(多能性)。为此,普林斯顿大学的科学家们深入解析了SN
-
唐威华研究组Plant Cell解析花粉管生长模式转变机制
9月5日,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唐威华研究组在Plant Cell 杂志上在线发表题为Overexpression of the Tomato Pollen Receptor Kinase LePRK1 Rewires Pollen Tube Growth to a Blebbing Mode 的研究论文。该项研究发现,过表达番茄花粉受体激酶LePRK1后,花粉管从管状生长模式转变为泡状生长模式,这一转变是通过LePRK1的下游激酶伴侣蛋白KPP及其互作因子PLIM2a调控花粉管肌动蛋白骨架来实现的。 花粉管的极性管状生长对于显花植物双受精过程的顺利完成至关重要。
-
清华大学等科学家联合解析脂滴生长新分子机制
2014年8月25日,清华大学生命学院教授、清华-北大生命科学联合中心研究员李蓬研究组在《Developmental Cell》杂志上发表featured article,题为“Rab8a-AS160-MSS4 Regulatory Circuit Controls Lipid Droplet Fusion and Growth”。该论文首次揭示了Rab8a参与Fsp27介导的脂滴融合过程的分子机制,为进一步以脂滴为药物靶点来治疗脂紊乱疾病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脂代谢紊乱能够引起多种代谢性疾病如肥胖、糖尿病、脂肪肝、动脉粥样硬化等,严重危害人类健康。脂滴(Lipid Droplet)作为脂
-
北京大学揭示过氧化氢促进斑马鱼心脏再生机制
北京大学分子医学研究所首次成功建立活体心脏过氧化氢(H2O2)信号荧光报告系统,并揭示H2O2-Dusp6-pERK信号调控斑马鱼心脏再生, 相关研究于8月15日在Cell Research 杂志在线发表。 该研究团队发现,在心脏再生过程中,损伤诱导的Duox和Nox2产生H2O2,最高浓度可达30μM,分布于心外膜和邻近心肌层,作为活性氧信号通过降解氧化还原敏感的磷酸酶Dusp6,解除对MAPK信号通路的抑制而增强pERK,从而促进心肌增殖、再生并抑制心脏纤维化。研究进一步揭示Dusp6的小分子抑制剂BCI能促进心脏再生。此项研究表明,利用斑马鱼心脏可再生系统,可以揭示心脏再生的分子机制,
-
植物多倍体起源研究获进展
中科院华南植物园科学家在植物多倍体起源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研究结果发表在《公共科学图书馆·综合》上。据介绍,禾本科21.8% 的物种起源于杂交事件,重建低拷贝核基因系统发育关系为阐明物种杂交起源提供直接证据。高粱属隶属于禾本科高粱族,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约31种,分布在东非、澳大利亚、东亚、南亚、欧洲、美洲的干旱半干旱地区,作为粮食、生物燃料、工业原料,具有重要经济价值。华南植物园植物科学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刘青及硕士研究生刘欢与史密森学会Paul M. Peterson教授合作,对高粱族内有柄小穗梯度简化的高粱属及其近缘类群进行系统发育研究。他们首次发现四倍体物种Sorghum sorghoi
-
海南物种基因宝库敲响警钟
蓊郁葱茏的热带雨林,色彩斑斓的珊瑚礁,碧绿如茵的海草床,错落有致的红树林,奇异的草木鱼虫及飞禽走兽……共同构成了海南多姿多彩的生物多样性大乐园。 海南生物物种种类及特有类群均居全国前列,堪称全国乃至世界的天然基因库。令人自豪的是,海南还拥有中国最完美和种类最丰富的热带雨林,是全国唯一的岛屿型热带雨林生态系统。 然而,由于生态遭受破坏、外来物种入侵、滥捕乱杀野生动物等原因,致使生物多样性不断丧失,部分物种濒临灭绝。 海南生物多样性保护正面临严峻挑战。 危机 乱捕滥猎、开发不当、外来物种入侵…… 外来物种飞机草等遍布林缘、旷野,使得大田坡鹿的保护形势极为严峻 “陵水南湾
-
北京大学Cell子刊探究明星抑癌基因新功能
生物通报道 来自北京大学、康奈尔大学Weill医学院的研究人员在新研究中证实,PTEN通过与组蛋白H1相互作用控制了染色质凝聚,这一研究发现发表在9月4日的《Cell Reports》杂志上。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的尹玉新(Yuxin Yin)教授以及康奈尔大学Weill医学院的Wen H. Shen是这篇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尹教授长期从事肿瘤机理研究和抗癌药物机理研究。他是第一个发现抗癌基因p53在细胞周期和基因组稳定性相互作用的人,其研究成果发表在Cell(1992年),引用次数达千次以上(延伸阅读:北京大学Cell子刊聚焦明星抑癌蛋白)。在过去的十年里人们对于PTEN功能的认识急
-
中国药科大学Nature子刊揭示肠炎病因机制
生物通报道 来自中国药科大学、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下属国家癌症研究所等机构的研究人员证实,PPARα-UGT信号轴通过抑制FXR-FGF15反馈信号加剧了实验性的结肠炎。这项研究发表在9月3日的《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上。中国药科大学的郝海平(Haiping Hao)教授和王广基(Guangji Wang)教授是这篇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前者主要从事中药及天然药物体内过程,代谢调控与作用靶标研究。后者主要研究方向主要包括创新药物临床前药物代谢动力学关键技术的创新研究、中药复杂体系体内作用物质基础与整合药代动力学研究、代谢组学与药代动力学整合研究等。
-
中科院最新文章解析人类母乳微生物菌群
生物通“核心刊物”迎来了新期刊:科学通报,中国科学C辑:生命科学,这两份期刊均是由中国科学院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共同主办的,我国学术期刊中的知名品牌,被国内外各主要检索系统收录,如国内的《中国科学论文与引文数据库》(CSTPCD)、《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等;美国的SCI、CA、EI,英国的SA,日本的《科技文献速报》等。目前针对每期的重点内容,生物通将展开详细推荐,欢迎读者共同参与…… 生物通报道:母乳是婴儿最健康、理想的营养来源, 也是人类进化和文明最重要的特征之一. 最新的宏基因组学研究表明母乳含有高达数百种细菌, 而且包括一些常见的病原菌. 母乳微生物菌群是人类与微生物协
-
上海交大Sci Rep解析抑癌miRNA
生物通报道 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密西根大学的研究人员证实,在大肠癌中miR-198通过靶向岩藻糖基转移酶8(fucosyl transferase 8,FUT8)抑制了肿瘤生长和转移。相关论文发表在9月1日的《Scientific Reports》杂志上。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的房静远(Jing-Yuan Fang)教授和陈萦晅(Ying-Xuan Chen)副教授是这篇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房静远教授的主要研究方向为消化系肿瘤发生的分子机制、早期诊断和分子治疗。曾在国际上首次发现叶酸可以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而预防胃癌,且其作用机制与DNA甲基化的维持有关(延伸阅读:上海交大Nature子刊
-
清华大学Cell子刊发表第二信使研究新成果
生物通报道:环二核苷酸是人们新近发现的第二信使分子,它们普遍存在于细菌、古细菌和真核细胞中,参与了多个不同通路的调控。第二信负责将细胞膜受体的信号,传递给细胞内的靶点。这一机制能够快速改变细胞的多种功能,包括细胞代谢和迁移。 对于细菌来说,快速应答外部刺激非常重要。为了生存,细菌要能迅速冲向营养源,或者避开毒素。而第二信使几乎是立刻产生影响,它们允许细菌在数秒内改变行为。清华大学医学院的研究团队在霍乱弧菌中,深入研究了二核苷酸环化酶DncV,并将结果发表在九月四日的Molecular Cell杂志上。DncV能生成三种不同的环二核苷酸,并且优先合成环化- GMP-AMP。(其它第二信使研究报道
-
清华大学生科院Cell子刊解析鞭毛内运输调控机制
2014年8月28日,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潘俊敏教授研究组在CELL子刊《Developmental Cell》 上在线发表了题为“FLA8/KIF3B Phosphorylation Regulates Kinesin-II Interaction with IFT-B to Control IFT Entry and Turnaround”的研究论文。该论文首次揭示了钙离子依赖激酶磷酸化马达蛋白KIF3B,调控“鞭毛内运输”(Intraflagellar transport, IFT) 的机制,这是关于IFT调控机制的重大进展,为纤毛的调控和信号传导的研究奠定了重要基础。纤毛是位于细胞表面
-
中东冠状病毒如何从蝙蝠传染到人
中美科学家合作近日在中东冠状病毒研究领域取得重要进展,首次发现该病毒从蝙蝠传染到人类的途径,该研究成果的相关论文发表在《美国科学院院报》上。这一发现有助于理解“中东冠状病毒”的动物起源,以及阻断、预防和控制该病毒在人类之间的传播。该研究由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终身教职李放副教授领衔,与上海复旦大学国家“****”特聘专家姜世勃教授、美国纽约血液中心杜兰英副研究员、北卡来罗那大学的Ralph Baric教授等中美科学家合作完成。此前,科学家已经了解中东冠状病毒感染人体细胞的两个步骤:首先吸附于人体细胞表面名为DPP4的受体分子,然后进入人体细胞。但中东冠状病毒是如何跨物种进化到具备感染人体细胞能力的,
-
小鼠模型首次缩写慢性丙肝“进化史”
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和生物物理研究所唐宏、陈新文研究组合作,利用免疫系统完整的小鼠,成功研制出世界上首个丙型肝炎病毒(HCV)持续感染、能完整反映HCV感染自然史和慢性病毒性肝炎进展的动物模型。相关研究成果于8月27日以封面论文的形式在线发表于《细胞研究》杂志上。专家指出,该模型对于深入研究HCV致病机制,进而推进相关疫苗和药物研发具有重要意义。研究人员表示,全球现有近2亿人携带HCV,我国约占1/5。慢性丙肝是导致肝硬化和肝癌主要凶手。尽管慢性丙肝的抗病毒治疗效果显著,但用药毒副作用大,停药病毒又反弹,而新药投放速度远赶不上病毒耐药变异株的出现,研发相关疫苗的难度同样很大。在过去10年中
-
红豆杉属植物保护遗传学研究获进展
日前,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科研人员在三种红豆杉属植物保护遗传学研究领域获新进展,他们深入探讨了该地区红豆杉属植物的保护策略,相关成果发表在国际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学研究刊物《生物多样性与分布》上。研究人员选取喜马拉雅中部分布的密叶红豆杉、南方红豆杉和喜马拉雅红豆杉,通过样带调查、居群遗传学和生态模拟等多学科交叉的研究方法,估算了三种红豆杉的径级结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并预测了气候变化和生境丧失对3个物种野生居群的潜在影响。研究发现,三个红豆杉物种的居群不稳定,并呈现极低的幼苗更新速率。而叶绿体DNA和核微卫星数据显示它们的遗传多样性较低,遗传分化显著和自交严重。基于生态模拟的结果预示,到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