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今日动态 > 研究进展/国内
  • 缺维生素D增加患乳腺癌风险

    文汇报讯 (记者许琦敏)春天快到了,爱美女性莫要过度拒绝阳光——小心体内维生素D的缺乏,招来更高的乳腺癌风险。最近,国际学术期刊PLoSONE在线发表了中科院上海生科院营养科学研究所研究员王慧研究组的最新研究结果:在上海人群的调查中发现,体内维生素D水平高的女性乳腺癌的患病风险较低。 维生素D属固醇类衍生物,作为人体必需的脂溶性维生素,可从食物中摄取,或由皮肤中的7-脱氢胆固醇经过日光照射转变而来。近年来研究表明,维生素D的缺乏和多种慢性代谢性疾病,包括肿瘤、自身免疫疾病、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密切相关。 王慧研究组和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徐汇区中心医院合作,通过对上海人群593例乳腺癌病例和5

    来源:文汇报

    时间:2013-02-28

  • 抑制肿瘤转移研究获进展

    近日,华东师大生命医学研究所、上海市调控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刘明耀教授领衔的课题组发现了一种新型抗肿瘤体内生长和转移的抑制剂。国际肿瘤学期刊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期刊》(Journal of the 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日前发表了这一成果。 随着全球肿瘤发病率的显著提高,我国已成为世界上肿瘤发病和死亡的大国。预计到2030年,世界上将有1320万人死于癌症,其中1/4发生在中国。 针对这一严峻现状,致力于肿瘤学基础和转化研究的刘明耀研究团队,利用计算机虚拟筛选和细胞功能筛选,结合药物化学结构改造,获得了一类新型转化生长因子β受体I抑制

    来源:科学时报

    时间:2013-02-28

  • 上海交大张大兵教授Nature子刊解析细胞程序性死亡

    生物通报道:来自上海交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英国诺丁汉大学等处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EAT1 promotes tapetal cell death by regulating aspartic proteases during male reproductive development in rice”的文章,发现了一个在绒毡层中特异性表达的bHLH转录因子:EAT1的调节新作用,由此提出植物发育性的程序性细胞死亡新机制,这为全面认识花粉发育以及细胞程序性死亡等生物学过程,提供了新思路。相关成果公布在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上。文章的通讯作者是上海交通大学****张大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3-02-27

  • 复旦大学特聘教授Cell子刊发表免疫学新成果

    生物通报道  近日来自北卡罗莱纳大学和复旦大学的研究人员,描绘出了分子水平上炎症控制蛋白复杂的相互作用。研究论文发表在2月21日的《Cell Reports》杂志上。领导这一研究的是北卡罗莱纳大学Lineberger综合癌症中心成员、生物化学和生物物理学副教授陈先(Xian Chen)。其主要从事定量蛋白质组学研究,曾独立地有创新性地发展了生物质谱技术,大大地提高了其在基因功能组及蛋白质组研究中的特征性。荣获美国总统早期成就青年科学家奖。现为教育部****,复旦讲座特聘教授。炎症反应是免疫系统的第一道防线。在这一过程中会生成细胞因子控制感染,防止恶性肿瘤等疾病发生或扩散。在疾病相关炎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3-02-27

  • 华大基因成功开发基因融合检测算法SOAPfuse,助力疾病研究进程

    近日,华大基因成功开发出一种基因融合检测算法SOAPfuse。该算法具有准确率高、敏感性强、精度高、资源消耗少等优点,主要采用局部穷举算法和一系列精细的过滤策略,来对基因融合进行快速、精确的检测。SOAPfuse的最新研究结果已于2013年2月14日在《Genome Biology》杂志上在线发表。基因融合是指染色体上两个异位的基因嵌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嵌合基因的现象。这种现象一般是由于染色体发生易位、缺失或者倒置造成的,它们在癌症的发生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并且可以作为诊断和治疗癌症的靶标。基因融合现象最早在血液系统恶性肿瘤中被发现,其中以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中 BCR-ABL基因融合最为经典。随着

    来源:华大基因

    时间:2013-02-27

  • 中国学者发现朊蛋白在肿瘤干细胞表面表达并调控癌症转移

    肿瘤干细胞是肿瘤中具有极高致瘤能力的一小群细胞,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肿瘤干细胞与肿瘤发生、生长有关,然而肿瘤干细胞参与调控肿瘤转移的机制尚不明了。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陈佺课题组的研究发现,细胞型朊蛋白PrPc与CD44共表达,并促进肿瘤转移。早先的研究发现朊蛋白(Prion Protein)是人kuru症、疯牛病和羊瘙痒症的病原体,这种可传染的致病型朊蛋白(PrPsc)可导致中枢神经系统变性呈海绵状。编码朊蛋白的基因(PRNP)位于人20号染色体短臂,除致病型朊蛋白外,它还编码细胞型朊蛋白(Cellualr Prion Protein, PrPc)。PrPc与PrPsc具有完全相同的氨基酸序列,

    来源:动物所

    时间:2013-02-27

  • 男男“多性伴”易产生新病毒品种

    文汇报讯 (记者陈青 通讯员孙国根)为何男男性行为人群易感染艾滋病?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专家委员会专家、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何纳教授领衔的艾滋病研究课题组,首次综合运用流行病学、分子生物学及行为网络理论等多学科方法,发现同一对男男性行为者,由于“多性伴”会导致感染不同基因亚型的艾滋病病毒,并由于艾滋病病毒具有快速复制和基因重组的能力,而存在“诞生”新的艾滋病病毒品种的风险。 该成果对我国男男性行为人群艾滋病的有效防控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它在国际流行病学界顶级期刊《美国流行病学杂志》上发表后,引起国内外研究者关注。何纳教授的博士研究生林海江因此受第19届世界艾滋病大会特邀和全额资助,在美国世界艾

    来源:文汇报

    时间:2013-02-27

  • 基因平衡选择影响家犬毛色

    中国科学报记者近日从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获悉,中科院院士张亚平课题组的王国栋博士和公安部昆明警犬基地程鲁光合作,对昆明犬毛色人工选择开展研究,揭示了平衡选择是品种化过程中的一种重要驱动力,为家犬人工选择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线索。该研究日前在线发表于国际刊物《公共科学图书馆·综合》(PLOS ONE)。 据王国栋介绍,家犬的毛色极富多样性,是研究人工选择的最佳对象。家犬的毛色由黑色素细胞产生,通过色素开关通路合成红色或黄色的褐色素以及黑色或褐色的黑色素。 程鲁光认为,公安部昆明警犬基地培育的昆明犬拥有狼青、黑背和草黄3种不同毛色的品系,主要颜色成分为黑色和黄色,是研究该信号通路3

    来源:中国科学报

    时间:2013-02-27

  • 中科院、国家林业局Nature子刊发布测序新草图

    来自国家林业局、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的研究人员成功地绘制出了速生非木材森林物种毛竹(moso bamboo)的基因组草图,从而为研究和遗传改良毛竹提供了一个宝贵的资源。相关成果发布在2月24日的《自然遗传学》(Nature Genetics)杂志上。国家林业局的江泽慧(Zehui Jiang)教授和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态所的韩斌(Bin Han)研究员共同领导了这一研究。竹子是世界上最重要的非木材林产品之一。大约有25亿人在经济上依赖于竹子,每年竹子国际贸易总额超过25亿美元。竹子有着相当令人惊讶的生活史,在开花前其具有长达数十年的营养期,由此限制了遗传改良。毛竹是世界上最重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3-02-26

  • 北大研究新成果获Nature子刊重点推介

    生物通报道:来自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香港大学和美国内不拉斯加大学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Direct retino-raphe projection alters serotonergic tone and affective behavior”的文章,发现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参与了调控抑郁症状,并且这个过程与抗抑郁药物缓解抑郁症状的效果类似。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Nature出版社旗下Neuropsychopharmacology杂志上,并被作为“每月一篇具有重要影响力论文”给予重点推介报道。国际同行高度评价这一研究进展,认为这项研究加深了对情绪相关的视觉信息处理的认识,同时也揭示出眼睛与大脑之间的特

    来源:北京大学

    时间:2013-02-26

  • 研究人员提出小核糖体RNA新概念

    中科院上海生科院营养科学研究所翟琦巍研究组在一项研究中,提出了小核糖体RNA (srRNA)这一新概念,并初步发现srRNA和糖尿病存在相关性并具有生物学功能。相关成果近日在线发表在美国《公共科学图书馆—综合》(PLOS ONE)杂志上。 据介绍,近年来,小RNA的研究发展迅猛,各种类型的小RNA相继被发现和鉴定。在小RNA高通量测序数据中,经常会发现存在相当数量的、和核糖体DNA 完全匹配的小RNA。但在常规的数据分析过程中,这些小RNA会被当做是降解的核糖体RNA 而直接舍弃。 翟琦巍团队分析发现,小鼠miR-696等已经鉴定的10种miRNA序列和rDNA完全匹配,并

    来源:中国科学报

    时间:2013-02-26

  • 基因组测序揭示家鸽起源史

    2月1日,由美国犹他大学、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等单位合作完成的鸽子基因组研究成果在《科学》杂志在线发表。该研究从分子层面揭示了家鸽的起源历史,并发现了鸽子羽冠多样性的遗传基础。 据悉,鸽子是目前为数不多的已完成测序的鸟类之一,其基因组与家鸡、火鸡、斑马雀及虎皮鹦鹉的基因组一起,将为鸟类的群体遗传学、进化生物学提供更多的线索。 信鸽由原鸽驯化而来,目前已分化出诸多形态各异的鸽子,如球胸鸽、翻头鸽等特色品种。虽然所有家鸽都来源于一个物种,但它们在很多性状上的差异较大。为研究鸽子极其丰富的表型多样性遗传学基础,研究人员对其中一个家鸽品种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及组装,并对另外36个家鸽品种

    来源:中国科学报

    时间:2013-02-26

  • 复旦大学Hepatology乙肝研究新成果

    生物通报道  来自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的研究人员近日揭示了IFN-α在慢性乙型肝炎(HBV)感染患者中治疗无效的原因,证实HBV通过抑制importin-α5和蛋白激酶C-δ(protein kinase C-δ,PKC-δ),削弱了IFN-α诱导的STAT激活。相关论文发表在2月5日的肝脏疾病杂志Hepatology上(最新影响因子11.665)。领导这一研究的是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的副院长袁正宏(Zhenghong Yuan)教授。其主要从事肝炎病毒分子生物学及免疫学的研究工作。作为负责和主要人员近年曾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教育部高校技术发明一等奖、中华医学一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3-02-25

  • Cell Res:重要信号通路对干细胞的双重调控

    生物通报道:继去年8月,中科院上海生化与细胞所赵允和张雷研究组的研究人员获得生物体内一种重要的信号转导通路:Hedgehog信号通路作用机制方面的新成果后,这一研究组又再次在Cell Research上发表文章,发现了Hedgehog信号通路在果蝇精巢干细胞调控中发挥了双重调控机制。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化与细胞所赵允研究员和张雷研究员为这篇文章的共同通讯作者,第一作者为张召博士,这一课题得到了国家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以及上海市的经费支持。Hedgehog(Hh)信号通路作为生物进化史上最为保守的信号途径之一,控制了脊椎动物以及非脊椎动物众多发育过程中细胞的生长及分化。Hh信号通路的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3-02-25

  • 第四军医大学Hepatology揭示癌转移新机制

    生物通报道  来自第四军医大学和华中科技大学的研究人员在新研究中证实,在肝癌中叉头框蛋白C1(forkhead box C1,FoxC1)表达促进了癌症转移,表明了预后不良。研究论文发表在2月5日国际著名肝脏疾病杂志Hepatology(最新影响因子11.665)上。领导这一研究的是第四军医大学的吴开春(Kaichun Wu)教授。其长期从事胃肠疾病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在胃肠免疫学和肿瘤免疫学方面,尤其是胃癌化学预防、血管生成和炎症性肠病的研究中取得突出成绩。发表论文125篇,其中SCI收录论文68篇。肝细胞癌(HCC)是全世界最常见的癌症类型之一,在全球范围内肿瘤相关性死亡因素中排名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3-02-25

  • 东北师范大学PNAS遗传学新文章

    生物通报道  近日来自东北师范大学、威斯康星大学、华盛顿州立大学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在新研究中探讨了异源多倍体化对于小麦染色体的影响。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2月11日的《美国科学院院刊》上。来自东北师范大学的刘宝(Bao Liu)教授、威斯康星大学Jiming Jiang教授以及华盛顿州立大学的Diter von Wettstein教授为这篇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刘宝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是高等植物远缘杂交、异源多倍体基因组进化; 植物基因组学、表观遗传学和表观基因组学;以及利用生物技术进行作物种质创新与遗传改良。多倍体是植物和一些动物进化的一个普遍现象。通过种间或属间远缘杂交,和杂交事件之前或之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3-02-25

  • 科学家获首例早期现代人核DNA

    来自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和德国马普进化人类学研究所的科学家,从4万年前生活在田园洞的一个人类个体上成功提取到核DNA和线粒体DNA,从分子生物学角度辨识出了现代亚洲人群直接祖先群体中的一个成员。相关成果日前发表于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 据了解,田园洞发现于2001年,位于北京市西南部的房山区,距著名的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约6公里。2003年,中科院古脊椎所研究员同号文等在此开展考古发掘,发现了包括下颌骨和部分肢骨在内的古人类遗骸和丰富的哺乳动物骨骼。对人骨的年代测定显示,该个体生存的时代为4万年前。 长期以来,化石形态的对比研究是古人类学研究的主要手段。近年来,新

    来源:中国科学报

    时间:2013-02-25

  • 中国学者最新Nature文章

    生物通报道:来自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法国自然历史博物馆等处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Amphibious flies and paedomorphism in the Jurassic period”的文章,解答了一个长期以来的谜题:所谓的Strashila(恐怖虫属)到底是什么?相关成果公布在Nature杂志上。文章的通讯作者是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黄迪颖研究员,黄迪颖研究员早年毕业于南京大学,主要从事澄江动物群、中生代昆虫化石及其他特异埋藏无脊椎动物化石研究,发表研究论文100余篇,曾荣获江苏省十大青年科技之星荣誉称号,2011年获首届青年古生物学奖,2012年获得首届江苏省杰出青年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3-02-22

  • 南京大学,中科院PNAS提出免疫研究新思路

    生物通报道:来自南京大学,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等处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BIK1 interacts with PEPRs to mediate ethylene-induced immunity”的文章,指出了乙烯和PEPR信号途径参与免疫应答级联放大的一种新机制,为深入了解乙烯诱导的免疫应答作用提供了新的思路。相关成果公布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杂志在线版上。文章的通讯作者分别是南京大学田兴军教授,以及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的周俭民研究员,田兴军教授主要从事植物生态学,在植被生态恢复等方面的研究,周俭民研究员主要从事植物识别不同的病原微生物并激活免疫反应等方面的分子机理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3-02-22

  • 中科院Cancer Res癌症研究新发现

    生物通报道  来自中科院动物研究所、南开大学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在新研究中证实,一种特异性表达朊蛋白(prion)的CD44+癌症干细胞在大肠癌转移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相关论文发表在2月15日的《癌症研究》(Cancer research)杂志上。领导这一研究的是中科院动物研究所的陈佺(Quan Chen)研究员。其主要从事线粒体生物学和细胞凋亡机制的研究,同时进行抗癌药物筛选和化学生物学及癌症干细胞等方面的研究。近年来,研究组在Natute Cell Biology、 Nature Communications、 JBC等国际主流杂志上发表论文近50篇。大肠癌又称结直肠癌,是目前在临床上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3-02-22


页次:1569/2236  共44707篇文章  
分页:[<<][1561][1562][1563][1564][1565][1566][1567][1568][1569][1570][>>][首页][尾页]

2025年05月
27282930123
45678910
11121314151617
18192021222324
25262728293031
1234567
高级人才招聘专区
最新招聘信息:

知名企业招聘:

    • 国外动态
    • 国内进展
    • 医药/产业
    • 生态环保
    • 科普/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