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武大博士后走出的杰青 多篇文章解析朊病毒
生物通报道:来自武汉大学,中科院武汉病毒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在朊病毒(Prion)进入机制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系列文章发表在Biomaterials和FASEB Journal等国际期刊上。领导这一研究的是武汉大学庞代文教授,武汉病毒研究所肖庚富研究员,前者1994年从武汉大学生物学博士后流动站出站,2001年获全国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是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首批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计划入选者等。朊病毒(Prion)是不含核酸的蛋白质感染颗粒,会引起羊瘙痒症(Scrapie)、疯牛病(BSE)、人的克雅氏病(CJD)、致死性家族性失眠症(FFI)等神经退变
-
我国自主研发的靶向抗癌新药疗效获得证实
在国内,靶向抗癌药几乎等同于“昂贵的国外专利药”。然而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孙燕教授17日公布的消息有望改变这一现实:我国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小分子靶向抗癌创新药盐酸埃克替尼完成三期临床试验,疗效得到证实。 盐酸埃克替尼是以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激酶为靶标的新一代靶向抗癌药,完全由我国科学工作者和肿瘤临床专家自主原创,经历8年时间研制而成,其第一个适应症是晚期非小细胞肺癌。 作为盐酸埃克替尼三期临床试验研究的主持者,孙燕院士17日在第十三
-
香港中文大学新法助肥胖糖尿病人控制血糖水平
据香港大公报报道,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9月16日公布引入新技术,控制中等肥胖糖尿病人的血糖水平,甚至可以毋须继续注射胰岛素。新技术主要透过腹腔镜手术,将原理类似心脏起搏器的“脉冲胃动力调整器”植入体内,仪器释放电流刺激胃部肌肉,令病人产生饱腹感,从而减低食量,达到控制血糖水平、降低体重、血压以至腰围目的。中大医学院今年初对四名病人试用新技术,糖尿病情有明显改善。 中大医学院外科学系上消化道外科主任吴国伟说,脉冲胃动力调整器主要针对中度肥胖,即BMI介乎二十五至三十五的Ⅱ型糖尿病人,概念类似心脏起搏器,植入体内后,利用脉冲电流,刺激胃部肌肉。 中大今年为四名平均体重八十八公斤、
-
西安交大与阳明大学开展朱鹮基因组计划研究
经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名誉院长、台湾阳明大学前校长张心湜院士推荐,9月3日至5日,台湾阳明大学遗传学研究所兼任教授、台湾卫生研究院分子与基因医学研究组主任蔡世峰教授访问西安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副校长、医学中心主任闫剑群,校长助理、医学院院长颜虹,法医系主任李生斌教授接待了蔡世峰教授。 访问期间,蔡世峰教授与卫生部法医学重点实验室主任李生斌教授等就双方合作开展朱鹮基因组计划研究进行了会谈,校长助理、医学院院长颜虹教授、法医系相关专家、研究生等出席座谈会。李生斌教授报告了关于朱鹮基因组计划的研究进
-
青年研究员Plant Cell解析新受体蛋白
生物通报道:张跃林博士早年毕业于复旦大学遗传学及遗传工程专业,实验室的研究方向主要为先天性免疫和功能基因组学。近期其研究小组在Plant Cell,PLoS Pathogens杂志接连发表文章。受体类蛋白是由胞外亮氨酸富集重复序列、单跨膜区以及短的胞内区构成的植物免疫反应受体。张跃林研究组在Plant Cell杂志上发表题为“Arabidopsis snc2-1D activates receptor like protein-mediated immunity transduced through WRKY70”的文章,发现一个免疫反应组成型激活的获得功能型突变体snc2-1D (suppr
-
J Immunol:重要转录因子调控新机制
生物通报道:来自中科院上海生科院生化与细胞所的研究人员揭示了蛋白乙酰化修饰调节ThPOK稳定性的新机制,阐明了调控ThPOK稳定性的一种新机制,丰富了对胸腺细胞分化信号调控网络的认识。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美国免疫学会会刊《The Journal of Immunology》杂志上。领导这一研究的是中科院上海生科院生化与细胞所刘小龙研究员,其早年毕业于南昌大学,曾在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NCI/NIH)从事博士后研究,2004年任中科院上海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课题组长。Th-Inducing POK Factor (ThPOK)是决定胸腺细胞向CD4 T细胞分化的重要转录因子。其在分化
-
台研发出登革热检测试剂与抗体
据台湾“中广新闻”报道,台湾南部登革热疫情今年特别严重,目前治疗只能针对各别症状下手,对此,“中研院”研发出检测试剂与登革热四型综合性抗体,未来透过试剂快速检测出患者登革热的型别,然后利用治疗性抗体予以对症下药,阻止病毒感染,有助于日后治疗并预防登革出血热的发生。 每年夏季,台湾南部、东南亚地区都饱受登革热疫情困扰,最担心就是发生登革出血热病状,对此,“中研院”研发出登革热治疗蛋白质药物与检测试剂,四型登革热病毒都具备、结合性好,快速试剂未来可协助患者快速分辨病毒型别,检验时间可以从四小时缩短到半小时以内,一方面可抢快,然后给予
-
我国科学家首次发现两个食管癌易感基因
近日,国际学术期刊《自然—遗传学》(Nature Genetics)在线发表了由河南新乡医学院癌症研究中心主任、特聘教授王立东博士领衔的一项重大研究成果:利用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WAS)方法,在人类第10号和20号染色体上首次发现两个食管癌易感基因(PLCE1和C20orf54)。这是目前国际上规模最大的食管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研究,标志着我国食管癌易感基因研究居于国际先进水平。 食管癌是发生在食管上皮组织的恶性肿瘤,是世界上最常见的六大恶性肿瘤之一。我国是食管癌高发区,全世界每年新诊断的食管癌患者约40万人,一半以上发生在我国。我国食管癌死亡率仅次于胃
-
抗真菌药物可作用于肿瘤细胞
台湾研究者在InternationalJournalofCancer上报道,单独口服抗真菌制剂灰黄霉素或与噻氨酯哒唑联合使用可引起细胞周期停滞和癌细胞凋亡,根治免疫缺陷小鼠的结肠肿瘤。 台北医学院的Yuan-SoonHo博士领导的研究小组用灰黄霉素处理人结直肠癌、白血病和肝细胞癌细胞系,以及正常角化细胞,发现这种药物在微摩尔浓度就可快速引起细胞凋亡。癌细胞比正常角化细胞更敏感。细胞凋亡是由caspase-3激活、Bcl-2过磷酸化以及Bcl-2/Bax功能抑制引起。 此外,
-
国家项目教授继Cell文章后 再发重要科学成果
生物通报道:来自华中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华中科技大学人类基因组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员近期获得多项重要研究成果:发现一个新的心房颤动(简称房颤)致病基因,以及缺血性脑卒中新危险因子。这些研究成果公布在国际生命科学学术杂志《BBRC》,以及国际脑卒中研究领域最具权威的杂志之一《Stroke》上。领导这些研究的是华中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校人类基因组研究中,“****”首批入选者王擎教授,其研究组在2008年发现首个常染色体隐形遗传房颤致病基因,这项研究成果公布在Cell杂志上。房颤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类型之一,患病率约为0.77%,在我国目前约有1000万房颤患者。房颤是心力衰竭、脑卒中等
-
领军人物发表封面文章 解析生物物理新成果
生物通报道:来自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生物大分子国家重点实验室,纽约大学医学院Ruth Lehmann实验室的研究人员发现了Tudor识别对称双甲基化精氨酸的方式,这是首次报道了对称双甲基化精氨酸是如何被其他蛋白识别的。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Genes & Development杂志封面上。领导这一研究的包括生物物理研究所生物大分子国家重点实验室许瑞明研究员,龚为民研究员,以及纽约大学医学院Ruth Lehmann博士,许瑞明研究员2008年回到北京,之前他曾在美国待了25年,在冷泉港实验室待了13年,现任国家蛋白质科学实验室主任的许瑞明教授预计,5年时间内中科院将花4500万元建设国家
-
复旦科学杂志入选国际权威索引数据库
晚报讯 复旦大学昨天传来消息,截止到2010年9月,《复旦人文社会科学论丛(英文刊)》(FJHSS)已被六大社会科学国际索引数据库全文收录。这表明该杂志有潜力为中国与国际学术界的对话搭建一个高水准的平台。 FJHSS于2004年年底创刊,2008年起以季刊形式正式发行,是我国高校第一份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的英文刊物,其办刊宗旨是力争成为向国际学术界传播中国人文社科学术影响的最重要国际刊物之一。 复旦特聘教授、高等社会科学研究院院长、FJHSS主编邓正来教授表示,FJHSS经过严格的评审程序,成为六大社会科学国际索引数据库的全文索引杂志,是对这一年轻杂志质量的认可,说明这一杂志有潜力为中国与
-
我国专家提出晚期肝癌化疗新方案
由中国临床肿瘤学会与哈尔滨医科大学等单位联合开展的一项开放性、多中心、随机对照III期临床研究首次证实,含有奥沙利铂的FOLFOX化疗新方案对晚期肝癌患者客观缓解率有所提高,且不良反应也较轻微。这一临床成果在最近第46届美国临床肿瘤学会年会上作了专题报告,受到与会各国同行的重视,被评价为“改写了肝癌药物的治疗历史”。 肝癌是恶性程度最高且十分普遍的肿瘤之一,临床以手术、介入和放化疗为主要治疗方式。以往肝癌常用的三类化疗药各有缺憾之处,不是疗效不明显,就是毒副作用大,因此肝癌的化疗效果一直不被业界看好。 在中国工程院院士孙燕教授的支持与指导下,由中国临床肿瘤学会秘书长秦叔逵教
-
清华大学最新Nature Immunology文章
生物通报道:来自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研究人员报道了白细胞介素1 beta(interleukin 1beta,IL-1beta)与其受体IL-1RII和IL-1RAcP所组成的三元复合物的晶体结构,并揭示白细胞介素1结合并激活其受体的结构机理。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Nature Immunology杂志上。领导这一研究的是2009年受聘于清华大学特别研究员的王新泉教授,其主要从事结构生物学领域的研究工作,研究手段包括X-射线晶体学和其他生物物理和生物化学技术。近年来在国际学术期刊和综述杂志上共发表论文12篇,其中以第一作者在Science上发表两篇论文,并在Annual Review of Im
-
贺林院士最新文章解析精神分裂症致病基因
生物通报道:来自上海交通大学Bio-X研究院的研究人员发现甘油二酯激酶η(Diacylglycerol kinase eta, DGKH)与精神分裂症关联,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精神疾病顶级国际学术期刊Molecular Psychiatry(影响因子15.049)上。领导这一研究的是Bio-X研究院贺林院士及师咏勇研究员,研究生曾真等作为主要研究者参与这一研究。Bio-X研究院拥有一支活跃在国际精神疾病遗传学研究前沿领域的研究团队,他们的主要研究领域包括疾病与健康、营养与健康、生殖与发育、生物安全检测和DNA计算与技术。精神疾病是一类包括精神分裂症、双向情感障碍、抑郁症等多种精神活动异常疾病在内
-
续写诺奖成果 女博导最新文章解析端粒酶
生物通报道:来自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发现了一个潜在的肿瘤抑制基因:LPTS基因,并证明了一种LPTS重组蛋白可以发展为一个新的靶向端粒酶的抗癌药物。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国际学术期刊Gastroenterology上。领导这一研究的是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赵慕钧研究员,其早年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目前主要的研究工作是在基因组和蛋白质组水平分析肿瘤基因表达谱;克隆和鉴定新的抑癌基因和致癌基因;发现肿瘤特异的信号传导途径和基因表达调控机制。端粒,2009年因诺奖而更为出名的细胞器,是与染色体的复制和稳定性有关的位于某染色体末端的一种结构。它能维持染色体的稳定,
-
清华大学教授又收获多篇国际刊物杂志文章
生物通报道:早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生物系的颜宁教授2004年获得普林斯顿大学博士学位,2007年回国,任清华大学医学院担任教授,曾获得Science 和GE Healthcare评选的2005年“青年科学家奖”(北美地区)。其研究组在结构生物学方面进行了多项研究,近期系统阐述了ABA分子功能类似物Pyrabactin选择性作用于脱落酸受体的分子机制,为设计发展可施用于农业的ABA替代小分子提供了分子基础,这两篇文章分别发表在6月16日和7月15日的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杂志上。脱落酸(Abscisic acid, ABA)是植物中最为重要的激素之一,它与植物
-
青年研究员Cell Research发现肿瘤细胞转移新机制
生物通报道:来自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化与细胞所的研究人员发现了FOXA2在抑制肿瘤细胞转移中的作用和机制,这对于分析肿瘤转移调控机制具有重要的意义。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Cell Research杂志上。领导这一研究的是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化与细胞所宋建国研究员,其1996年初开始在中科院上海生化细胞所任现职,主要研究方向是细胞分化与凋亡,包括研究研究转化生长因子-beta在细胞增殖、凋亡和分化过程中的不同生物学效应及其相关的机制,包括其他因素或信号分子对转化生长因子-beta介导的生物学效应的调节作用。肿瘤是人类健康的最大威胁之一,90%的肿瘤患者都是死于肿瘤转移。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EM
-
香港中大发现抑癌基因助抗癌
据香港大公报报道,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教授陶谦全球独家发现至少二十种抑癌基因,可从病人血清、痰液、粪便等中检测,如抑癌基因表观遗传异常可判定为早期癌症。此法可提早临床两至三年发现肺癌、肝癌,更可将子宫颈癌死亡率降至零,预计三至五年内“造福”香港市民。 癌症是香港头号杀手。国际抗癌联盟发布的数据预计,至二○三○年,每年将出现两千六百万新增癌症病例,癌症死亡人数将达到一千七百万。根据二○○八年数据显示,香港每年逾九千人死于癌症,占全港总死亡人数三成以上。 陶谦表示,癌细胞产生需二十至
-
香港科大研制智能杀菌涂层 有助控制传染病
据介绍,这种智能杀菌涂层具有透明、无色和无味的特点,能应用于玻璃、金属、陶瓷、木材、混凝土、纸张及衣服等多种表面,只要简单喷涂在对象表层,便能达到杀菌功能。这种智能杀菌涂层优于传统杀菌涂层之处,在于它能持续有效杀菌最少30日。 这种杀菌涂层的智能聚合物能迅速对外来接触或污液产生反应。当手或污液接触到涂层表面后,聚合物能感受到人体的温度或污液的水分,进而自动释放大量消毒剂去杀灭有害微生物,从而控制疾病蔓延。 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