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今日动态 > 研究进展/国内
  • 上海交大解析阿司匹林的抗癌机制

    生物通报道:癌症化学预防指利用天然或合成的化学物质来阻止、逆转、减缓癌症的发生发展过程。虽然阿司匹林的化学预防效果已经被广泛研究,但人们还不完全清楚细胞组分在其中起到的作用,比如长非编码RNA(lncRNA)。lncRNA是长达两百个核苷酸以上的转录本,绝大多数位于细胞核内。上海交大医学院的研究团队发现,阿司匹林上调了人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中的一个lncRNA,OLA1P2。他们在二月二十二日的Genome Biology杂志上发表文章,揭示了阿司匹林通过这种lncRNA起作用的具体机制。文章的通讯作者是上海交大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的Jianjun Zhang、陈万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6-02-23

  • 中科大Nature子刊解析细胞分裂调控新机制

     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人员成功揭示了一个调控真核细胞染色体稳定性的CDK1-TIP60-Aurora B信号轴,并详尽阐明了蛋白质磷酸化与乙酰化修饰动态调控Aurora B激酶活性的新机制。该研究成果在线发表在2月1日的Nature Chemical Biology 上。    着丝粒是调控真核细胞有丝分裂染色体稳定性与细胞质量控制的重要蛋白质机器,其动态组装与可塑性调控异常促进肿瘤的发生与发展。TIP60是一个调控真核细胞基因组稳定性的重要乙酰转移酶,但其如何维系真核细胞有丝分裂染色体稳定性尚不清楚。  研究人员通过表型筛选化学小分子库,发掘了一个抑制着丝

    来源:中科院

    时间:2016-02-23

  • 华大基因Nature Genetics发表基因组研究新成果

    生物通报道  来自美国乔治亚大学、华大基因研究院的研究人员,与参与国际花生基因组计划(International Peanut Genome Initiative)的多个研究机构一起,证实了来自玻利维亚的一种野生植物是栽培花生品种史前起源的一个“活文物”。现在农民们种植的花生是两种野生物种杂交的结果。这一杂交种是由古代的南美洲居民培育出来,通过选择转变成为了现在的作物。研究人员将他们的结果发布在《自然遗传学》(Nature Genetics)杂志上。通过比较一种野生物种与栽培花生的DNA序列,研究人员证实它们几乎是完全一样的;事实上,它们有99.96%的序列完全相同。这是一种前所未有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6-02-23

  • 首都医大:鉴定调控小型猪牙齿形态发生的关键元件

    已发现,microRNAs(miRNAs)在调控牙齿发育中发挥重要作用,并最有可能增加基因网络的复杂性,从而导致牙齿更多的复杂度。但一直没有研究基于miRNA表达谱鉴定与牙齿形态发生相关的关键miRNAs。相比于小鼠,猪模型具有丰富类型的牙齿,这与人类牙齿模式很相似。因此,首都医科大学副校长王松灵教授领衔的课题组使用小型猪作为大型动物的模型来调查牙胚早期发育阶段牙齿形态发生过程中差异表达的miRNAs。王教授的团队使用定制设计的miRNA芯片,包含742个miRNA检测探针,对3个牙齿发育阶段的4种牙齿类型的miRNA表达谱进行分析(定制化miRNA芯片检测服务由联川生物协助完成)。在591个

    来源:联川生物

    时间:2016-02-23

  • 中国学者最新文章:基于微流控芯片的细胞迁移

    生物通“核心刊物”迎来了新期刊:科学通报,中国科学C辑:生命科学,这两份期刊均是由中国科学院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共同主办的,我国学术期刊中的知名品牌,被国内外各主要检索系统收录,如国内的《中国科学论文与引文数据库》(CSTPCD)、《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等;美国的SCI、CA、EI,英国的SA,日本的《科技文献速报》等。目前针对每期的重点内容,生物通将展开详细推荐,欢迎读者共同参与……生物通报道:细胞迁移在血管再生、伤口愈合、炎症反应、胚胎发育等多种生理和病理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 细胞迁移研究中, 传统的研究方法无法满足高通量的需求, 且大多是单因素检测, 难以综合考虑细胞基质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6-02-22

  • 北京大学Cell子刊发布自噬研究新发现

    生物通报道  来自北京大学医学部的研究人员证实,EVA1A/TMEM166通过自噬调控了胚胎神经发生。这一重要的研究发现发布在2月18日的《Stem Cell Reports》杂志上。北京大学医学部的白云(Yun Bai)副教授和陈英玉(Yingyu Chen)教授是这篇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神经干细胞是神经系统中的一类具有自我更新能力,能够分化产生神经组织中不同细胞类型的细胞。神经干细胞自我更新及分化对于胚胎神经发生至关重要。研究证实神经发生与细胞的自噬有关联,但直到现在尚不清楚自噬调控神经发生的机制。LentiBrite™ Lentiviral Biosensors实时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6-02-22

  • 第三军医大学Cell子刊发表免疫新成果

    生物通报道  来自第三军医大学的研究人员报告称,他们在新研究中分析了树突状细胞中的Rab GTP酶相互作用组,并揭示出Rab32复合物在细菌遏制中发挥了抗菌作用。研究论文发布在2月16日的《免疫》(Immunity)杂志上。第三军医大学的万瑛(Ying Wan)教授及李启靖(Qi-Jing Li)教授是这篇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万瑛教授主要围绕乙型肝炎、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等重大疾病,在抗原表位鉴定、抗原加工处理、免疫应答异常、免疫防治机理、免疫调节等方面开展研究。李启靖教授的主要研究方向是细胞免疫及肿瘤免疫。树突状细胞(DC)是机体进行交叉递呈的主要抗原递呈细胞。外源抗原经DC内化形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6-02-22

  • 中国学者最新Nature文章

     国际学术期刊《自然》(Nature)于2月18日以Article的形式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国家蛋白质科学中心(上海)雷鸣、陈勇研究组和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李国辉研究组的最新合作研究成果Structural basis for activity regulation of MLL family methyltransferases,揭示了组蛋白甲基转移酶MLL家族蛋白活性调控的结构基础。  以基因组DNA和组蛋白的共价修饰为主要标志的表观遗传调控研究已成为生命科学前沿快速发展的热点领域,其中组蛋白甲基化对基因的转录表达、细胞增殖分化等起着至关

    来源:中科院

    时间:2016-02-22

  • 中科院Nature发布表观遗传研究重要成果

    生物通报道  来自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上海交大医学院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在新研究中揭示出了MLL家族甲基转移酶的活性调控机制。这项重要的研究发布在2月17日的《自然》(Nature)杂志上。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的雷鸣(Ming Lei)研究员、陈勇(Yong Chen)研究员,及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的李国辉(Guohui Li)研究员是这篇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作为一种重要的表观遗传调控机制,组蛋白甲基化修饰在多种生命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细胞内有多种甲基化酶和去甲基化酶共同调节组蛋白的修饰状态,在组蛋白甲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6-02-19

  • 上海交大Cell子刊:父亲压力大影响后代健康

    生物通报道  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的研究人员证实,相比于无压力的小鼠,心理性应激状态下的小鼠爸爸所生的后代更有可能出现高血糖。在发表于2月18日《细胞代谢》(Cell Metabolism)杂志上的一项研究中,研究人员将这种差异与遭受压力的父亲精子中发生的一种表观遗传改变联系起来——他们可以通过阻断父亲的应激激素来阻止这种改变。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的内分泌学家李小英(Xiaoying Li)教授及陈学进(Xuejin Chen)研究员是这篇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李小英教授主要从事糖尿病发病机制和性腺疾病研究。陈学进研究员则主要从事动物胚胎干细胞、动物克隆和转基因等研究。近年来大量的流行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6-02-19

  • 浙江大学PNAS解析甲基化与物种形成

    生物通报道:p53是细胞中最重要的肿瘤抑制子之一,以控制细胞命运和维持基因组稳定性著称,在细胞周期调控、DNA修复和细胞凋亡等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其实p53也在生物的适应性进化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浙江大学、Haifa大学等单位的研究团队最近揭示了同域物种形成中的p53适应性甲基化调控。同域物种形成理论认为,同一区域的种群可以进化出生殖隔离的新物种。这项研究发表在前不久的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杂志上,文章通讯作者是浙江大学医学院的杜继曾教授、陈学群教授和Haifa大学的Eviatar Nevo。多年以来,人们普遍接受的物种形成理论是异域物种形。这种理论认为物种形成是因为地理屏障(例如山脉)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6-02-19

  • 北大学者Nature子刊首次报道一种新转录后修饰

    2016年2月10日,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伊成器研究组在《Nature Chemical Biology》杂志在线发表题为“Transcriptome-wide mapping reveals reversible and dynamic N1-methyladenosine methylome”的研究论文(DOI: 10.1038/NCHEMBIO.2040)。文章首次报道了人类mRNA中一种新型的转录后修饰,即1-甲基腺嘌呤(N1-methyladenosine,m1A);并开发了测序新技术“m1A-ID-seq”,实现了全转录组水平上m1A这一可逆RNA修饰的谱图鉴定。同一天,来自美国芝

    来源:北京大学

    时间:2016-02-19

  • 武汉大学Nature子刊揭示脂肪肝病因新机制

    生物通报道  武汉大学的研究人员在新研究中证实,肝细胞TRAF3通过靶向TAK1依赖性信号促进了肝脂肪变性和全身性胰岛素抵抗。这一研究成果发布在2月17日的《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上。领导这一研究的是武汉大学心血管病研究所副所长李红良(Hongliang Li)教授。主要从事心血管疾病的研究,特别是在心脏疾病包括心肌肥厚、心肌梗死、病毒性心肌炎及心衰方面作了大量研究。发表国际学术论文70多篇。2013年,李红良教授证实TRAF1是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和神经元死亡的一个重要调控因子,由此为中风指出了一个潜在的治疗策略(武汉大学Nature子刊发表中风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6-02-19

  • 云南大学Cell子刊发表免疫新成果

    生物通报道  来自云南大学、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的研究人员证实,定居肠道的细菌通过生成一氧化氮(NO)促进了线虫的天然免疫。这一研究发现发布在2月16日的《Cell Reports》杂志上。云南大学的张克勤(Ke-Qin Zhang)教授及邹成钢(Cheng-Gang Zou)教授是这篇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邹成钢教授现主要从事代谢疾病和微生物-宿主相互作用的分子机制研究。张克勤则主要从事食线虫菌物、微生物分子生物学和基因与蛋白组学方面的研究,在Nat Commun, PNAS等刊物发表SCI论文160余篇,获多项科学进步奖奖励。2010年,张克勤教授在PNAS杂志上发表封面文章,解答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6-02-18

  • 陈雁研究组EMBO解析自噬新机制

      2月1日,国际学术期刊EMBO Journal(《欧洲分子生物学学会会刊》)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营养科学研究所陈雁研究组的最新研究成果PAQR3 controls autophagy by integrating AMPK signaling to enhance ATG14L-associated PI3K activity。该研究发现,高尔基体膜蛋白PAQR3可以调控营养感应调控细胞自噬的新机制,揭示在葡萄糖饥饿的情况下,活化的AMPK可以磷酸化PAQR3的第32位苏氨酸,进而促进ATG14L相关的三型PI3K的激活以及自噬小体的形成。  自噬,是指细胞消化自身蛋白质

    来源:中科院

    时间:2016-02-18

  • 我国科学家近日揭示欧亚大陆最晚中新世古猿幸存原因

    欧亚大陆最晚中新世古猿幸存原因揭示■最新发现与创新据新华社昆明2月16日电 (记者岳冉冉 白靖利)我国科学家近日发现欧亚大陆中新世古猿幸存的原因:青藏高原隆起与亚洲季风气候的形成以及全球气候变冷共同作用,使云南在地理上和气候上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湿热环境区域,延缓了干冷气候开始的时间,为欧亚大陆中新世古猿提供了一个独特的避难所。这是记者16日从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获得的消息。由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合作研究的《粘土矿物学指示中国云南昭通盆地中新世古猿生活在温热和潮湿环境》,近日发表于自然出版集团子刊《科学报告》。昭通古猿化石是世界上第二个中新世古猿幼年头骨,也

    来源:中国科技网

    时间:2016-02-18

  • 清华施一公院士PNAS发表乙肝新成果

    生物通报道  来自清华大学的研究人员对抗凋亡蛋白Bcl-2与乙肝病毒蛋白HBx之间的互作进行了结构与生物化学分析,研究结果发布在2月8日的《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上。领导这一研究的是清华大学的施一公(Yigong Shi)教授。施一公研究组主要致力于运用结构生物学和生物化学的手段研究肿瘤发生和细胞凋亡的分子机制,集中于肿瘤抑制因子和细胞凋亡调节蛋白的结构和功能研究、重大疾病相关膜蛋白的结构与功能的研究、胞内生物大分子机器的结构与功能研究。回国后施一公在Nature等国际顶级期刊上发表了多篇论文,同时他也搭建起了以清华大学为中心的人才引入桥梁。2013年施一公当选为中科院院士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6-02-17

  • 中科院973项目发表Cell子刊文章

     植物地上部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碳源的过程与根系从土壤中摄取水分和养分的过程二者之间既相互促进、相互依赖,又相互矛盾、相互制约,以达到整体的协调与平衡,进而维持植物的生长发育,所以“树大根深,根深叶茂”。然而,人们对于植物如何实现地上部与根系之间协调的分子调控机制还不是十分清楚。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傅向东课题组研究发现,拟南芥光信号途径的bZIP转录因子——HY5蛋白能够从植物地上部长距离移动至根系,自激活根系HY5基因表达,同时激活高亲和性硝酸根转运蛋白基因NRT2.1的表达,进而促进根系生长和氮吸收。进一步研究发现,地上部HY5通过增强TPS1、SWEETs等基因的表达,既促进

    来源:中科院

    时间:2016-02-17

  • 第三军医大学Cell子刊发表免疫新成果

    生物通报道  来自第三军医大学的研究人员证实,巨噬细胞中的促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eitin)信号促进了濒死细胞清除及免疫耐受。这一研究发现发表在2月9日的《免疫学》(Immunity)杂志上。第三军医大学的吴玉章(Yuzhang Wu)教授及张志仁(Zhiren Zhang)教授是这篇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在细胞与组织新陈代谢、自体内环境稳定维护、代谢与能量平衡和肿瘤的放疗及化疗过程中,常导致机体内的某些细胞发生凋亡。凋亡的细胞含有丰富的自身免疫耐受抗原,及时清除这些凋亡细胞对于防止自体炎症反应和调节自身免疫具有重要意义。当机体内的凋亡细胞清除机制受损时,可导致晚期凋亡细胞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6-02-17

  • 中国医学科学院Nature子刊发表GWAS研究新成果

    生物通报道   来自中国医学科学院、中科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的研究人员,通过全基因组关联(GWAS)研究鉴别出了多个颅面短小症的易感位点。相关研究发布在2月8日的《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上。中国医学科学院的章庆国(Qingguo Zhang)教授,以及中科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的张永彪(Yong-Biao Zhang)博士是这篇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颅面短小症(CFM)是表现为患侧外耳和中耳、上颌骨、下颌骨、面部及三叉神经,以及周围软组织先天畸形的一种疾病。在新生儿中CFM的发病率为1/3,000—1/5,600。传统的观点认为CFM的发病机理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6-02-17


页次:1587/2471  共49417篇文章  
分页:[<<][1581][1582][1583][1584][1585][1586][1587][1588][1589][1590][>>][首页][尾页]

2025年05月
27282930123
45678910
11121314151617
18192021222324
25262728293031
1234567
高级人才招聘专区
最新招聘信息:

知名企业招聘:

    • 国外动态
    • 国内进展
    • 医药/产业
    • 生态环保
    • 科普/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