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性味新假说丰富中药药性理论
由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匡海学教授主持完成的《中药药性理论研究模式的构建及应用》项目,近日获得2013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该项目突破传统“一药一性”的中药性味理论,创造性提出“中药一味一气,一药X味Y性”的中药性味理论新假说,并通过研究证实了该假说的客观性。 专家介绍,以寒热温凉“四气”、酸苦甘辛咸“五味”为主要内容的中药性味理论,是中药药性理论的核心,也是中医临床用药的依据和原则。匡海学课题组通过10余年的潜心攻关,首次通过实验研究阐明了中药性味的本质及“四性”与“五味”的关系,即中药(包括性味组分或化合物)同时具有性(气)与味;“五味”主要与中药的具体功效相关,“四性”主要与影响机体的能量
-
清华大学Nature发表免疫学研究新成果
生物通报道 来自清华大学医学院、MD安德森癌症中心等处的研究人员,在新研究中揭示转录因子Ascl2启动了滤泡辅助T细胞(follicular T-helper-cell,Tfh)发育。这一研究结果发表在1月19日的《自然》(Nature)杂志上。领导这一研究的是现任职清华大学医学院和MD安德森癌症中心的董晨(Chen Dong)教授。董教授是全球免疫学界最顶尖的学者之一。其领导的团队在发现重要免疫耐受调节分子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2009年被美国免疫学学会授予取得杰出成就的青年免疫学家奖,已在国际一流学术期刊发表论文及专著100多篇。T淋巴细胞简称T细胞,是来源于骨髓的多能干细胞。在
-
北京大学Nature子刊发表心脏病研究新文章
生物通报道 来自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佟向军(Xiangjun Tong)副教授领导研究团队在斑马鱼中证实,KCTD家族成员Kctd10通过抑制Tbx5a转录活性调控了心脏形态发生。这一研究发现在线发表在1月16日的《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上。先天性心脏病(congenital heart disease,CHD)是常见的出生缺陷,发病率为4%~8%。临床资料和流行病学研究表明,遗传因素在CHD的发病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遗传率为55%~65%。因此,从分子水平上研究控制心脏发育的相关基因,对于探讨心脏病变的机制及探索人类遗传性心脏病的治疗方案及手
-
关新元教授权威期刊发表癌症研究新成果
生物通报道 来自香港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和中山大学的研究人员证实,氧化应激诱导生长抑制因子1(OSGIN1)等位基因失衡与肝癌的进展相关。这一研究发现于1月10日发表在国际胃肠病学杂志(Gastroenterology,IF 11.675)上。任职于香港大学和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的关新元(Xin-Yuan Guan)教授是这篇论文的通讯作者。其主要研究领域包括肿瘤发生发展相关基因、肿瘤干细胞及肿瘤微环境等。在国际SCI收录的杂志上共发表学术论文104篇。肝细胞癌(HCC)是全世界最常见的癌症类型之一,全球每年有超过50万新患者,严重地危害着人们的身体健康。我国是肝癌高发国家,每年约
-
高血压危险因素改善一项就能获益一项
在引起高血压的诸多因素中,肥胖、高盐和酗酒是3项最主要的因素。要想控制高血压,是不是需要针对各因素同时发力、齐头并进呢?安徽医科大学流行病学系的一项研究表明,这些危险因素改善一项,就能获得一项的受益,这将为大部分高血压患者试图降低血压的努力增添信心。近日,该研究论文刊登在《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13年第11期上。 该课题组在安徽省某市28个居委会中抽取了1550户,对其中18周岁以上的4626人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这些人群的高血压患病率为21%,其中男性为22.8%,女性为19.2%。研究人员通过对样本的输入,建立高血压危险因素定量评估模型。分析表明,性别、年龄、文化程度、高盐膳食、过量饮酒
-
复旦大学Hepatology发表癌症新成果
生物通报告 来自复旦大学的研究人员采用外显子(exome)组测序技术,揭示出了一个叫做UBE3C的基因在肝细胞癌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相关研究论文已被在国际著名肝脏疾病杂志Hepatology(最新影响因子12.003)接受并在线发布。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的周俭(Jian Zhou)教授和黄晓武(Xiao-Wu Huang)博士是这篇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前者主要擅长各种肝肿瘤疑难杂症的诊断、治疗与肝脏移植。后者则擅长原发性肝癌、转移性肝癌以及肝血管瘤、结节性增生、肝囊肿等肝脏良恶性肿瘤的外科切除,及肝脏移植。原发性肝癌是人类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全世界每年新增50万~100 万病例。5年死亡率超
-
我国科学家育成抗病毒家蚕新品种
农民养蚕,最怕蚕宝宝得病毒病“血液型脓病”。记者日前从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获悉,该所家蚕育种中心科研人员针对我国不同蚕区、不同饲养季节的需求,成功培育出一对夏秋用家蚕新品种——“华康2号(HK2)”,该品种对“血液型脓病”具有高度抵抗性。 “华康2号(HK2)”选择我国蚕区推广量较大的夏秋用蚕品种“秋丰”和“白玉”作为受体,利用从家蚕种质资源筛选评价中获得的抗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病(BmNPV)基因,用BmNPV耐受性基因载体品种N作供体,采用杂交、回交、抗病基因纯合固定及系统选育而成。据介绍,新品种的耐病力,是原系统“秋丰”和“白玉”的12800倍,其发育经过、丝质、茧质等主要经
-
全球首例3D打印辅助颅底肿瘤切除术成功
日前,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利用我国自主研发的E-3D数字化医疗三维设计系统,结合3D打印技术,成功将一名患者的复杂颅底肿瘤及周围组织等比例打印出来,对手术进行辅助干预设计,最终将患者颅内的复杂肿瘤精准完整切除。经权威文献检索,3D打印技术在同类手术上的应用在国际上尚无先例。 据介绍,颅底肿瘤切除术难度极高,传统方法主要依据CT扫描和核磁共振等二维图像,且影像学数据之间难以有效对接,临床医生往往只能根据影像资料在脑海中自行构建空间图像。一旦切除时留下死角,将很可能导致肿瘤复发。 为提高手术精准度,由该院组成的多学科专家团队,在辉擎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的软件支持下,将患者的CT和核磁共
-
科学家破解艾滋病病毒如何"劫持"人体免疫细胞
掌握艾滋病病毒这把“锁”的结构,就有望对“锁”配“钥匙”。近日,哈尔滨工业大学生命学院黄志伟研究组在国际上首次揭示了艾滋病病毒毒力因子Vif的结构,拨开了困扰这一领域30余年的谜团,阐明了Vif如何“劫持”人免疫细胞的分子机制,为研制全新艾滋病药物提供了结构基础。该研究对人类最终攻克艾滋病具有重要意义和重要的科学应用价值。作为艾滋病病毒九大基因中至关重要的影响因素,Vif被学界认为是艾滋病病毒在传播中针对人类进化而生,它通过“劫持”人免疫细胞内蛋白降解系统来降解人免疫细胞内的病毒限制性因子APOBEC3家族成员,从而逃避免疫细胞对艾滋病病毒的识别和防御。但长久以来,人们对Vif自身或者其功能性
-
中国科大柳素玲合作发表乳腺癌研究新成果
来自中国科技大学、美国密歇根大学、美国休斯顿卫理公会派医院研究所和地中海大学的研究人员组成的一个国际研究团队发现,乳腺癌干细胞以两种不同的状态存在,每种状态都在癌症扩散中发挥作用。他们的这项发现,进一步揭示了使癌症成为一种致命疾病的过程。这项研究发表在2014年1月份的《Stem Cell Reports》杂志上,中国科技大学的柳素玲教授是本文的第一作者和共同通讯作者。柳素玲是中国科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入选者;中组部“青年****”入选者;2013年获得中国自然科学基金委“优秀青年”基金。1997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物系并获得学士学位;
-
飞蝗荣登最大动物基因组榜首,支招摆脱蝗灾防控困扰
来自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等单位的科研人员成功破译了迄今为止最大的动物基因组——飞蝗全基因组序列图谱,为揭示蝗灾暴发机制,开发可持续性治理策略及新的控制方法提供了宝贵的遗传资源,也为推进飞蝗成为研究人类疾病和行为的生物医学模型奠定了重要基础。最新研究成果于2014年1月14日在《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上在线发表。飞蝗基因组大小约6.5GB,是人类基因组的两倍多,约是果蝇基因组的30倍,是目前科学家成功破译的最大动物基因组。在迄今为止被破译的近百个动物物种中,不乏个体外观较大的动物如小须鲸、藏羚羊、东北虎、白鳍豚,但超乎人们想
-
中南大学研制出医疗大数据原型系统
1月14日,中南大学向媒体演示了一款面向大数据应用的医疗数据处理原型系统,可实现人体健康信息的远程采集和实时推送。该系统基于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尧学提出的“透明计算”理论自主研制,通过人们常用的手机、平板、PC等终端,对各类医疗检测设备实现按需调用、远程传输和集中管理,并依托后台的大数据中心,使纷繁复杂的医疗软件和数据像自来水一样实现“流式”处理。这也是国内首次将大数据应用和移动医疗技术相结合。 记者在现场看到,用户只需在手机上登录采集系统,点击体温、脉搏、血压等按钮,便可指挥与另一位被测者相连的采集设备开始工作,并在手机上实时读到动态测量值。采集完成后,检测数据通过WiFi网络被发送至
-
蛋白质组学研究“先锋力量”
16年来,在肝脏疾病、恶性肿瘤等重大疾病的潜在药靶及蛋白质药物研究方面,孕育出一批引领世界的创新成果,先后在《自然》系列子刊及《科学》等国际著名刊物上发表文章280余篇,影响因子超过1600,并先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科技进步奖、何梁何利奖等。这便是由国际人类蛋白质组计划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贺福初领导的军事医学科学院蛋白质组学研究团队。在日前举行的2013年度国家科技奖励大会上,该团队被授予“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创新团队”称号。 15年前开启的独创研究 早在上世纪末,人类基因组计划与曼哈顿原子弹计划、阿波罗登月计划并称为20世纪人类自然科学史上的三大工程。当时人们乐观地认为,
-
新靶点可助心源性猝死防治
由哈尔滨医科大学药学院药理教研室杨宝峰院士领衔完成的“心源性猝死防治新靶点及其药物干预”研究近日获得2013年度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该研究成果阐明了心源性猝死发生的多靶点理论,为临床进行心源性猝死干预治疗提供了科学依据。 心源性猝死一直是临床防治的难点和瓶颈,我国每年大约有55万人死于心源性猝死。过去的理论认为,恶性心律失常是心源性猝死的主要危险因素,因此人们将注意力集中在通过干预特定心肌细胞离子通道的功能从而阻止心律失常的发生。但循证医学研究表明,特定作用于某一离子通道的药物尽管可以暂时缓解心律失常,但并没有减少心源性猝死的几率,有些抗心律失常药物甚至可诱发或加重心律失常,导致心脏猝死。
-
中国机构寻智商基因引争议:培育高智商宝宝
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一家中国公司近日宣称他们正逐渐接近达成一项目标,即让父母们可以选择他们最可能获得成功的宝宝。研究人员相信决定未来一个孩子是否成功的因素中有大约50~80%是由遗传因素决定的。现在,中国的研究人员正在试图绘制决定人类在数学方面能力的基因组图谱,他们希望能将这些特定的基因分离出来,从而造就比普通人更有数学才华的天才儿童。总部位于中国深圳的“华大基因”(BGI)公司正开展有关的研究工作,并通过其公司官方网站希望招募到更多的人参与到这项极具争议性的研究中来。华大基因是全球规模最大的基因工程研究机构,其正式名称为“北京基因组研究所”。目前该机构已经获得来自2000名高智商人群的基
-
康乐院士Nature子刊发布基因组研究新成果
生物通报道 来自中科院动物研究所、华大基因研究院以及中科院北京生命科学研究院的科学家们报告说,他们已成功地解开了蝗虫(locust)的遗传密码,揭示出了“数百个”可以成为杀虫剂靶标的基因。这一蝗虫的遗传密码相当的大——达到6.5 Gb,是迄今为止最大的测序动物基因组。相关研究结果在线发表在1月14日的《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上。领导这项研究的是现任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北京生命科学研究院院长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康乐(Le Kang)。主要研究领域是以昆虫为模式系统,主要开展生态基因组、抗寒性以及化学生态及行为学研究。曾荣获国家自然科学
-
中国科学家Lancet子刊发表癌症临床研究新成果
生物通报道 广东省人民医院的吴一龙(Yi-Long Wu)教授领导一个国际研究小组,在一项名为LUX-Lung 6的III期临床研究中比较了阿法替尼(Afatinib)与吉西他滨/顺铂(cisplatin plus gemcitabine)一线治疗亚洲EGFR突变阳性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临床疗效。研究结果在线发表在1月15日的《柳叶刀肿瘤学》(The Lancet Oncology)杂志上。吴一龙教授现任广东省人民医院副院长。主要研究方向是肺癌多学科综合治疗的基础与临床,特别着眼于肺癌的综合防治。在国内外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被SCI、EI、Mediline收录的学术
-
中科院PNAS文章揭示RNA编辑新机制
生物通报道 来自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在新研究中揭示,四吡咯生物合成酶PPO1对于质体RNA编辑起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一研究发现在线发表在《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上。文章的通讯作者是中科院植物研究所的林荣呈(Rongcheng Lin)研究员。其主要研究领域是光信号调控与叶绿体发育。迄今在Science、Plant Cell、Plant Physiology等国际重要学术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生命体RNA转录后需要进行一系列的加工才能成为具有正常生物学功能的成熟RNA,包括修饰、异构、附加、剪接和编辑等。其中RNA编辑被认为是生物体一种新的基因加工与修饰现象,是指DNA
-
科学家破译飞蝗全基因组图谱
英国《自然—通讯》期刊将于15日在线发表由中科院动物研究所领衔、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和中科院北京生命科学研究院等单位参与的一项研究成果。该研究成功破译了迄今为止最大的动物基因组——飞蝗的全基因组序列图谱。同时,国际知名数据库NCBIGENBANK也向全球公开飞蝗基因组数据。 “飞蝗作为昆虫学的经典研究模式,已有200多年的历史,然而其遗传背景十分复杂,染色体很多,基因组过大,逐渐在现代生物学研究中淡出,在上世纪50年代之后,其模式地位逐渐被果蝇代替。”中科院院士、中科院动物研究所所长康乐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说。随着飞蝗基因组的破解,这种有着长期研究历史的昆虫将可能重返科研舞台
-
揭示艾滋病病毒毒力因子结构
哈尔滨工业大学生命学院教授黄志伟小组在艾滋病病毒毒力因子(Vif)结构研究中取得突破,首次揭示了艾滋病病毒毒力因子的结构,并阐述了该结构如何“劫持”人CBF-β,以及CUL5 E3连接酶复合物的分子机制。相关论文1月9日在《自然》杂志在线发表。 艾滋病病毒是一类细胞内的反转录病毒。尽管人类对艾滋病病毒的科学研究已经有30年的历史,而且早期研究揭示艾滋病病毒的毒力因子Vif蛋白对病毒复制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但Vif自身或者其功能性复合物的原子水平结构解析一直未有进展。 专家评价,该项研究为理性设计靶向该复合物的全新艾滋病药物提供了重要的结构基础,对人类最终攻克艾滋病具有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