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今日动态 > 研究进展/国内
  • 中科院三位学者发表Science文章

       近日,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周琪、段恩奎研究组与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营养科学研究所翟琦巍研究组合作,在高脂饮食诱导的父代肥胖小鼠模型中,发现一类成熟精子中高度富集的小RNA(tsRNAs)可作为一种表观遗传信息的载体,将高脂诱导的父代代谢紊乱表型传递给子代,成果发表于Science。  很多证据表明,上一代在环境压力下产生的某些获得性性状可以“记忆”在配子中并遗传给下一代。随着人类生活环境和生活/饮食习惯的巨大改变,这种获得性遗传形式对人类繁衍及子孙健康具有深远的影响。这种获得性性状的跨代遗传涉及DNA序列之外的表观遗传信息在配子中的存储及传递,而破解这些表观遗传信息是该

    来源:中科院

    时间:2016-01-05

  • 屠呦呦研究成果24年后申请新药

    双氢青蒿素片可用于治疗红斑狼疮 目前已提交国家食药监等待审批(记者 张小妹)近日,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提出双氢青蒿素片增加适应症的新药申请。北京青年报记者从市食药监局了解到,该申请已顺利通过市食药监局的初审,目前已转交至国家食药监总局等待进一步的审批。据悉,这是自1992年双氢青蒿素被批准为一类新药后,首次申请增加新适应症。 双氢青蒿素片是屠呦呦教授多年的研究成果,作为一种新型抗疟药广被重视。北青报记者了解到,1992年,双氢青蒿素被批准为一类新药后,屠呦呦教授开始重点研究青蒿素对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在研究中发现,双氢青蒿素片对红斑狼疮的治疗也有明显效果。 据屠呦呦唯

    来源:北京青年报

    时间:2016-01-05

  • 上海交通大学联合约翰霍普金斯大学eLIFE发现新蛋白质去乙酰化酶

       上海交通大学,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研究人员利用蛋白质组芯片,以大肠杆菌为模型,发现了一种全新的蛋白质去乙酰化酶YcgC,这一研究成果2015年12月30日在eLIFE杂志在线发表。   上海交通大学系统生物医学研究院陶生策研究员及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朱衡教授和Philip A. Cole教授是本文的通讯作者。陶生策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蛋白质芯片的构建和应用,构建了世界上第一张基于纯化蛋白质的肺结核杆分枝杆菌蛋白质芯片,并以蛋白质芯片为平台在蛋白翻译后修饰方面进行了系列有影响的工作。   蛋白质是由基因所编码,蛋白质在其生命周期内往

    来源:上海交通大学

    时间:2016-01-04

  • 中科院新晋院士Science发表表观遗传重要成果

    生物通报道:中科院科学家们通过小鼠研究发现,父亲的饮食会影响精子中的小tRNA片段(tsRNA),实现获得性代谢紊乱的跨代遗传。这一重要成果发表在十二月三十一日的Science杂志上。中科院动物研究所的研究员周琪、段恩奎和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的研究员翟琦巍领导团队,建立了一组高脂饮食(HFD)的雄性小鼠和一组正常饮食(ND)的雄性小鼠,并且用这两组小鼠的精子使卵子受精。这两组雄性小鼠的后代在16周内没有明显的体重差异。不过HFD后代在出生后七周表现出糖耐量减低和胰岛素抵抗,这种情况在15周变得尤为严重。(延伸阅读:两篇Science:父亲饮食会通过精子RNA影响后代)那么,HFD 和ND后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6-01-04

  • 北大汤富酬发表表观基因组新成果

    生物通报道:表观遗传学修饰可以在不改变DNA序列的情况下调控基因的活性。基因表达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表观遗传学调控,对于人类发育是至关重要的。近年来,表观基因组已经成为了生物医学领域的一大研究热点。北京大学的研究团队对早期人类胚胎进行深入研究,获得了胎儿大脑、心脏和肝脏的表观基因组景观。这一成果发表在十二月三十日的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杂志上,文章的通讯作者是北京大学的汤富酬研究员。ChIP-seq将染色质免疫共沉淀与新一代测序结合起来,是研究表观基因组的强大工具。研究人员在早期人类胚胎中对大脑、心脏和肝脏的多种组蛋白标签进行了ChIP-seq分析,鉴定了4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6-01-04

  • 中国科学家12月参与发表多篇Nature文章

    生物通报道:12月中国学者参与的多项研究在Nature杂志及其重要子刊上发表,其中包括肿瘤细胞特异性依赖的信号通路,帕金森病突变研究新机制,以及大脑对层级语言结构的编码机制等。首先来自浙江大学沈华浩教授研究组和丹麦哥本哈根大学合作,发现了肿瘤细胞特异性依赖的信号通路,这为将来的肿瘤靶向治疗提供了一个新的潜在治疗靶点。如果能想办法中止肿瘤细胞在有丝分裂阶段的DNA复制,就能通过削弱肿瘤细胞DNA的稳定性而控制肿瘤细胞的增殖。经典的细胞分裂理论告诉我们,一个完整的细胞分裂周期分为:复制前期(G1)、DNA复制期(S),复制后期(G2)和有丝分裂期(M)。学术界普遍认为DNA复制只能发生在细胞周期的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6-01-04

  • 同济****JBC发布表观遗传学新成果

    生物通报道:最近,来自清华大学、同济大学等处的研究人员证实,组蛋白去甲基化酶JMJD5(Jumonji Domain Containing 5)与纺锤体微管有关,并且对于适当的有丝分裂至关重要。这一重要的研究发现发布在12月28日的《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杂志上。同济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的孙方霖教授是本文的通讯作者。孙方霖教授1997年博士毕业于英国剑桥大学,1997年至2001年在美国华盛顿大学生物系从事博士后研究,2001年受聘于瑞士FMI生物医学研究所担任研究组组长,2006年回国入选清华大学“****”,2006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5-12-31

  • 华中科技大学Nature Genetics撰文答同行学术质疑

    生物通报道  12月29日,华中科技大学的马丁(Ding Ma)教授、汪辉(Hui Wang)教授与华大基因研究院副院长徐讯(Xun Xu)在《自然遗传学》(Nature Genetics)杂志上撰写文章,回复了英国华威大学的Sascha Ott等对于课题组一项宫颈癌研究提出的质疑。今年年初,来自华中科技大学、华大基因研究院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在Nature Genetics杂志上发表论文称,通过对宫颈癌进行全基因组人类乳头瘤病毒(HPV)整合图谱分析,鉴别出了一些成簇的基因组热点,并揭示出了由微同源(microhomology)介导的一种潜在整合机制(延伸阅读:华中科技大学Nature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5-12-31

  • 中科院、首都医科大新成果:单分子测序的精确甲基化组分析

    生物通报道:肺结核(TB)是结核分枝杆菌复合群(MTBC)造成的常见传染病。现有抗生素能够缓解肺结核的症状,但治疗往往持续数月而且还无法将其完全根除,导致这种疾病在治疗数年后频频复发。中科院、首都医科大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对MTBC进行了深入研究。他们发现,单分子实时测序可以实现精确的甲基化组分析。这项研究发表在前不久的Nucleic acid research杂志上,文章的通讯作者是中科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的陈非和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的黄海荣。(延伸阅读:PNAS发布人类胎盘甲基化组)为了全面了解MTBC的基因组甲基化,研究人员采用PacBio的单分子实时测序技术(SMRT)完成了12个M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5-12-31

  • 曹雪涛院士发表Nature综述文章:聚焦天然免疫

    生物通报道  曹雪涛(Xuetao Cao)院士是国际著名的免疫学家。其现任职浙江大学医学院、中国医学科学院、第二军医大学,主要从事肿瘤免疫治疗和分子免疫学方面的研究,曾在树突状细胞的免疫学和肿瘤的免疫与基因治疗研究方面获得重要成果,以通讯作者的身份在Nature Immunology、Nature Communications、Immunity等国内外知名杂志发表论文200多篇。2013年当选为Cell杂志的编委。12月29日,曹雪涛院士在《自然综述免疫学》(Nature Reviews Immunology)杂志上发表了一篇题为“Self-regulation and cross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5-12-31

  • 中科大施蕴渝院士解析重要蛋白结构

    生物通报道:含YTH结构域的蛋白质Mmi1,与其他因素一起,构成了裂解酵母营养生长过程中用以选择性去除减数分裂特异性mRNA的机制。Mmi1通过识别减数分裂mRNA的DSR(determinant of selective removal)基序,把它们引向核外来体用于降解。最近,来自中国科技大学施蕴渝院士带领的课题组,在国际学术期刊《Nucleic Acids Research》发表的一项研究中,提出了在apo状态下以及在具有DSP基序的复合体中的Mmi1 YTH结构域的晶体结构,从而表明,Mmi1 YTH结构域可选择性地识别DSR基序。中国科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施蕴渝院士和吴季辉教授,是本研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5-12-31

  • 第二军医大学Hepatology解析癌症相关lncRNA

    生物通报道  来自第二军医大学的研究人员通过系统的基因组筛查确定了长链非编码RNA PRAL在肝癌中发生了与疾病结局相关的局部丢失。该研究成果刊登在国际权威杂志Hepatology(影响因子11.665)。第二军医大学的孙树汉(Shuhan Sun)教授是这篇论文的通讯作者。孙教授的主要研究方向为分子遗传学研究,近年来共发表科研论文210余篇,其中SCI收录论文80余篇。周传传(Chuan-chuan Zhou)是这篇论文的第一作者(延伸阅读:第二军医大学Hepatology发表癌症新文章 )。肝细胞肝癌(HCC)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恶性肿瘤中引起的死亡中仅次于胃癌和食道癌,居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5-12-31

  • 曹雪涛《自然》子刊介绍天然免疫现状与未来

    机体如何及时启动天然免疫反应以有效地清除病原体入侵,同时又适度控制免疫应答强度并能够及时终止免疫应答而不损伤机体自身组织?这是免疫学根本性关键科学问题,对于免疫系统功能的发挥与机体自身稳定至关重要。12月29日出版的新一期《自然免疫学综述》(Nature Reviews Immunology)发表了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曹雪涛的长达16页的综述性评论文章,系统总结了天然免疫应答领域的研究成果,分析了该领域存在的挑战性问题,归纳性地提出了天然免疫应答5种调控模式并前瞻性地提出了11个重要研究方向。 近20年来,免疫学家对于天然免疫识别、应答与调控的细胞与分子机制取得了许多进

    来源:科学网

    时间:2015-12-31

  • 曹雪涛院士权威期刊连发miRNA、癌症、免疫新文章

    生物通报道  曹雪涛(Xuetao Cao)院士是国际著名的免疫学家。其现任职浙江大学医学院、中国医学科学院、第二军医大学,主要从事肿瘤免疫治疗和分子免疫学方面的研究,曾在树突状细胞的免疫学和肿瘤的免疫与基因治疗研究方面获得重要成果,以通讯作者的身份在Nature Immunology、Nature Communications、Immunity等国内外知名杂志发表论文200多篇。2013年当选为Cell杂志的编委。本月,曹雪涛院士在《The Journal of Immunology》和《Journal of Molecular Medicine》杂志上接连发表了三篇有关miRNA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5-12-30

  • 南开大学解析癌症表观遗传新机制

    生物通报道:Hippo通路中肿瘤抑制子MST1的减少会促进肿瘤形成,但人们还不清楚导致MST1减少的具体机制。有一种观点是,乳腺癌的MST1减少与癌蛋白HBXIP有关。南开大学的科学家们对乳腺癌进行了深入研究,揭示了HBXIP诱导MST1降解的具体机制。这项研究发表在前不久的Oncogene杂志上,文章的通讯作者是南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叶丽虹教授和张晓东教授。研究人员对98个临床样本进行免疫组化分析,发现HBXIP表达与MST1表达负相关。在乳腺癌细胞中,HBXIP能在翻译后水平下调MST1。研究显示,MST1具有乙酰化位点,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曲古菌素A)可以显著增加MST1乙酰化及其蛋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5-12-30

  • 中科院杰青Cell子刊发表最新成果

    生物通报道:人们发现氮饥饿会诱导叶片衰老,但还不清楚硝酸根对这一过程有何影响。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的龚继明研究组发现,硝酸根饥饿诱导的叶片衰老受到拟南芥NRT1.5的抑制。这项研究于十二月二十六日的发表在Cell旗下的Molecular Plant杂志上。研究显示,硝酸根饥饿(而不是氮饥饿)会诱导拟南芥nrt1.5突变体的叶片过早衰老。研究人员通过遗传和生理数据证明,硝酸根饥饿诱导的叶片衰老受到NRT1.5的抑制。NRT1.5对衰老过程的这种抑制依赖于它在根部的作用,不依赖硝酸根转运。(延伸阅读:Cell子刊发布首个植物转录因子文库)研究指出,在拟南芥nrt1.5突变体的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5-12-30

  • 世界杰出女科学家陈化兰PNAS发表重要成果

    生物通报道  来自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一医院等处的研究人员,在雪貂中研究了欧亚类禽 (EA) H1N1猪流感病毒的流行情况、遗传学与传染性,揭示出EAH1N1已获得感染人的能力,是引起下次人流感大流行可能性最大的病毒。这项重要的研究发布在12月28日的《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上。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的陈化兰(Hualan Chen)教授,及著名流感病毒学家、京东大学的Yoshihiro Kawaoka教授是这篇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陈教授致力于我国禽流感病毒的进化、跨宿主感染及致病力分子机制等前沿科学问题的系统研究,分别取得具有国际影响的重要发现;同时研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5-12-30

  • 我科学家PLOS解析肝癌lncRNA调控

    生物通报道: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长非编码RNA(lncRNAs)在肿瘤发生过程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这些lncRNA在转录后水平上是如何被小ncRNA(例如miRNA)调控的,在很大程度上都是未知的。最近,来自北京化工大学、北京放射医学研究所和淮安第二人民医院的研究人员,在国际著名遗传学期刊《PLOS Genetics》发表题为“fMiRNA-192 and miRNA-204 Directly Suppress lncRNA HOTTIP and Interrupt GLS1-Mediated Glutaminolysis in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的学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5-12-30

  • 中科院两位学者发表最新文章解析胰腺癌新机制

      胰腺癌是一种恶性程度很高、预后极差且诊断和治疗都很困难的消化道恶性肿瘤,而大多数的胰腺癌为胰腺导管腺癌(pancreatic ductal adenocarcinoma, PDAC)。世界卫生组织2014年全球癌症研究报告显示,胰腺癌现已成为全球第七大致死性癌症,五年的存活率不到5%,在美国该类癌症为第四大致死性癌症。胰腺癌多发于发达国家,该病在我国的发病率处于较低水平。近十几年来,随着国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肉、蛋、奶等动物性食品在饮食结构中的比重不断提高,加之人们生活节奏和压力的加快、加大,胰腺癌的发生率处于一个上升趋势并维持在相对较高水平。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每年我国胰腺癌的发生和死

    来源:中科院

    时间:2015-12-30

  • 复旦****Hepatology发表癌症新文章

    生物通报道  来自复旦大学的研究人员证实,HPCAL1(Hippocalcin-like 1)可通过激活ERK1/2-MAPK信号通路促进p21Waf/Cip1稳定来抑制肝细胞癌进展。这一研究发现在线发表在国际权威杂志Hepatology(影响因子11.665)上。论文的通讯作者是国家“****”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教授、复旦大学免疫学系教授刘杰(Jie Liu)。刘教授一直从事消化科临床医疗及疑难病例研究,主要研究方向为炎症与肿瘤。先后发表SCI论文70篇,包括Cell,Cancer cell,Nature Clin Pract Oncol.,The Lance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5-12-30


页次:1593/2470  共49392篇文章  
分页:[<<][1591][1592][1593][1594][1595][1596][1597][1598][1599][1600][>>][首页][尾页]

2025年05月
27282930123
45678910
11121314151617
18192021222324
25262728293031
1234567
高级人才招聘专区
最新招聘信息:

知名企业招聘:

    • 国外动态
    • 国内进展
    • 医药/产业
    • 生态环保
    • 科普/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