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浙江大学权威期刊癌症研究新发现
生物通报道 来自浙江大学、重庆医科大学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在新研究中发现,E3泛素连接酶CRL4CDT2/DCAF2是上皮性卵巢癌(Epithelial ovarian cancer)的一个潜在化疗靶点。这一研究结果发表在8月30日的《生物化学杂志》(JBC)上。浙江大学生命科学研究院的范衡宇(Heng-Yu Fan)教授和重庆医科大学的宋方洲(Fang-Zhou Song)教授是这篇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前者主要研究哺乳动物卵巢功能的分子调节机理以及卵巢相关疾病的发生机理。后者主要研究方向包括细胞与分子生物学、分子肿瘤及蛋白质组学、基因工程药物与基因治疗。上皮性卵巢癌是一种最为致命的妇
-
上海交大学者JAMA报道中国糖尿病情况
生物通报道:糖尿病是以血糖升高为特征, 由胰岛素分泌缺乏或功能障碍导致糖代谢紊乱引起的代谢性疾病。目前世界上成人糖尿病患者约3.46 亿, 预计2030年,糖尿病发病人数将达到40亿。我国糖尿病发病自2000年以来,进入了快速增长期,如今,每天都有约16000人成为糖尿病患者,有约3000人死于由糖尿病引起的各种并发症。近期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等处的研究人员发表了最新研究成果,以2010年的一个具有全国代表性的成年人样本为基础,报道了中国成年人糖尿病发病率情况,指出成年人有近12%患有糖尿病,而前期转化患病率可以达到大约50%。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9月4日著名的医学期刊JAMA杂志上。2010
-
华大基因研究院Plant cell基因组研究新成果
生物通报道 来自华大基因研究院、荷兰瓦赫宁根大学和中科院/马普学会等10多家机构的研究人员组成的一个研究小组,通过测序及分析醉蝶花(Tarenaya hassleriana)的基因组提供了关于十字花科植物繁殖性状和基因组进化的新认识。相关研究发表在植物学权威期刊The Plant Cell杂志上。十字花科植物是中国蔬菜类作物中种植面积最大的一类,也是开花类植物中很有经济价值的科目,包括许多重要的蔬菜、花卉、油料、饲料及药用作物,在我国农业生产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比较分析该科植物与其他农作物物种,对于了解十字花科作物的起源、演化、分化和分类,充分利用十字花科物种丰富的遗传资源,培育和创
-
中国云南发现侏罗纪古白蚁啃食恐龙骨化石
新华社北京9月2日电 (记者吴晶晶)中、美、加、澳等国古生物学者近日宣布,在中国云南省禄丰县恐龙山镇发现了珍贵的侏罗纪古白蚁啃食恐龙骨的遗迹化石。 这一遗迹化石被命名为“东方饕餮迹”,距今约1.95亿年。它的发现为白蚁这种最古老的社会性昆虫起源于侏罗纪或更早的假说提供了化石证据,也为白蚁作为恐龙遗体的重要分解者的观点提供了证据。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学术刊物《古地理学,古气候学,古生态学》上。 “几年前我们发现了这具恐龙化石,意外的是,在恐龙骨骼化石上发现了网状的突起结构,这是过去从未被发现的结构。”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博士生
-
中国科学家Nature子刊基因组测序新成果
生物通报道 感染结核病永远都不会有一个最合适的时间,近年来形势变得更加的糟糕。尽管已经开展了数十年的抗生素研究,随着结核耐药菌株的增长,当前的治疗方案仍然非常的有限。在2010年,至少有65万结核病例对两种最有效的一线抗生素耐药。在2012年,在印度发现了完全耐药和无法有效治疗的结核分枝杆菌。现在,来自中科院、华大基因研究院、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研究人员通过测序上百个样本的完整基因组,生成了赋予结核耐药性的突变目录。他们的研究结果发表在9月1日的《自然遗传学》(Nature Genetics)杂志上,大大增进了我们对于这一长期对手逃避最有效药物机制的理解。来自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
-
JBC:关键蛋白AAA结构域的新作用机制
生物通报道:来自同济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南开大学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Structural insights into unusually strong ATPase activity of the AAA domain of C. elegans fidgetin like-1 protein”的文章,阐明了线虫源Fidgetin like-1蛋白AAA结构域具有高ATPase活性的结构机制。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The 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 (JBC) 杂志上。Fidgetin蛋白是小鼠自发突变种fidget中的突变基因所编码的一个AAA(ATPa
-
冬虫夏草:神秘、复杂抑或普通?
冬虫夏草在中国具有悠久的药食用历史,仅分布于青藏高原,为冬虫夏草真菌感染蝠蛾幼虫形成的菌虫复合体。因相关的生物学问题大多不清楚,人工培养诱导冬虫夏草菌有性生殖及产生子实体的技术问题仍没有解决,导致市场价格奇高。过度的野外挖掘采集不仅导致当地环境的严重破坏,给物种的安全性也带来严重威胁。 最近的一项名为“基因组分析揭示冬虫夏草菌有性生殖与生活史的神秘性”的研究成果发表于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2013年第23期上。研究揭示了冬虫夏草菌的基因组复杂性、有性生殖控制基因的分布特征及高寒环境适应机制等。该研究由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王成树课题组牵头完成
-
毕利军等人揭示结核分枝杆菌耐药性相关的新遗传变异
结核病是一种由结核分枝杆菌作为病原菌引起的慢性呼吸道传染病,严重危害人类健康。我国的结核发病率位于世界第二,每年有130万新发结核病患者。其中,多耐药结核病人有10万人。耐多药(MDR)和广泛耐药(XDR)结核分枝杆菌的广泛出现使结核病越来越难以治愈。结核病耐药机制的是当前全球结核病研究竞争中最为激烈的热点和难点。 2013年9月1日,中科院生物物理所毕利军和张先恩两个研究组在Nature Genetics杂志上在线发表了题为“Genome sequencing of 161 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 isolates from China identifies g
-
中国学者最新Science文章
2013年8月30日,中科院神经科学研究所胡海岚研究组在《科学》杂志发表了题为《外侧缰核中的βCaMKII介导抑郁症的核心症状》的研究文章。文章通过蛋白定量质谱分析,脑区定点基因表达,电生理以及行为学等手段发现并证明了钙调蛋白激酶家族成员βCaMKII在抑郁核心症状的形成中起关键作用。现代社会中,抑郁症的发病率越来越普遍,并且成为影响人类生活最严重的精神疾病之一,但人们对于抑郁症的成因一直没有明确的认识。最新的观点认为抑郁症的成因主要是大脑在响应外界刺激比如压力时因为某些分子及细胞水平的可塑性变化,最终导致特定大脑环路的神经活动发生了病理性的改变。近年来,外侧缰核(LHb),作为从前脑边缘系统
-
NIBS邵峰连发Nature,PNAS文章解析致病机理
生物通报道:来自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的邵峰研究员(专访邵峰:着眼于感兴趣,但机理完全不清楚的研究),主要研究方向是病原细菌感染宿主和宿主先天性免疫防御的分子机制,曾发表多篇Nature,Science,Cell杂志文章,荣获HHMI首届国际青年科学家奖。近期其研究组接连发表Nature,PNAS文章,分别报道了一种全新的病原菌毒力作用机制,以及人基因组中NAIP和小鼠的NAIP1的生物学功能。在第一篇文章中,邵峰研究组成员与王晓东实验室,北京大学合作,报道了肠道致病菌毒力效应蛋白NleB家族通过N-乙酰葡萄糖胺单糖基化修饰宿主死亡结构域中一个保守的精氨酸抑制死亡受体介导的炎症和死亡信号通路,促进
-
天津大学最新文章:植物对PM2.5等细颗粒物的吸附能力
生物通“核心刊物”迎来了新期刊:科学通报,中国科学C辑:生命科学,这两份期刊均是由中国科学院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共同主办的,我国学术期刊中的知名品牌,被国内外各主要检索系统收录,如国内的《中国科学论文与引文数据库》(CSTPCD)、《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等;美国的SCI、CA、EI,英国的SA,日本的《科技文献速报》等。目前针对每期的重点内容,生物通将展开详细推荐,欢迎读者共同参与……生物通报道:近年来PM2.5等细颗粒物污染成为了公众关注的焦点,来自天津大学遗传工程研究所等处的研究人员就此分析了京津冀地区种植的部分植物对灰霾空气中 PM2.5 等细颗粒物的吸附能力, 并进一步
-
中科院最新PNAS文章
种子从休眠向萌发转变是植物生命周期中的一个关键转折点。种子休眠是高等植物长期进化选择的结果,对于植物物种繁衍和渡过恶劣环境条件具有关键性作用。在农业生产方面,种子的休眠性能有效地防止种子成熟后在潮湿环境下穗发芽而导致产量和品质下降。前人的研究表明,ABA是唯一已知的能诱导和维持种子休眠的激素。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何祖华研究组经过多年的研究发现,生长素是第二个可以诱导和维持种子休眠的激素。相关研究成果于8月28日在线发表在《美国科学院院报》(PNAS)上。 何祖华研究组在研究生长素(auxin)介导的植物免疫(抗病性)与生长发育的关系中发现,从上游到下游的一系列auxin信
-
中澳科学家对高粱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分析
为粮食作物育种改良提供了宝贵的遗传资源 中国科技网讯 由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华大基因等单位的科学家对高粱进行了全基因组测序及分析,发现高粱基因组中存在大量的遗传变异,为高粱及其它粮食作物的育种改良提供了宝贵的遗传资源。8月28日,最新研究结果在《自然·通讯》杂志上发表。 中澳两国的科学家通过对44株不同来源的高粱样本,包括地方品种、改良品种和野生&杂草材料,进行了全基因组重测序及分析,并首次对拟高粱进行了全基因组测序。研究发现,高粱与拟高粱都存在丰富的遗传多样性。通过比较分析,科研人员还发现不同的高粱品种在基因组中存在着强烈的种群结构差异和
-
哈尔滨医科大学Hepatology发表癌症新文章
生物通报道 来自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研究人员证实,在人类胆管癌(cholangiocarcinoma,CCA)中Gankyrin通过激活IL-6/STAT3信号促进了肿瘤生长和转移。相关研究论文已被在国际著名肝脏疾病杂志Hepatology(最新影响因子11.665)接受并在线发布。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刘连新(xin Liu)教授和姜洪池(Hongchi Jiang)教授为这篇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前者主要研究方向为肝脏外科和肿瘤外科。后者在肝脾外科方面、胰腺外科及复杂腹部创伤等方面造诣很深。胆管癌是一种起源于胆管上皮的恶性肿瘤,依其起源部位不同有肝内和肝外胆管癌之分
-
华东师范大学Cell子刊新文章
生物通报道 来自华东师范大学的研究人员证实,ABH2借助它的DNA烷基化修复活性,参与维持了核糖体DNA(Ribosomal DNA ,rDNA)基因完整性和转录。研究论文发表在8月22日的《Cell Reports》杂志上。文章的通讯作者是华东师范大学生命医学研究所的翁杰敏(Jiemin Wong)教授,其长期从事细胞核激素受体调控基因表达的分子机制以及表观遗传分子机制方面的研究,其领导的实验室研究细胞核激素受体共调控因子并获得许多突破性成果,已在Cell、Nature、Science等国际核心期刊发表论文近70篇。基因组DNA不断遭到内源性和环境DNA损伤物质的攻击,诸如烷化剂
-
第二军医大学Cell Res发表免疫研究新发现
生物通报道 来自第二军医大学、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国家癌症研究所的研究人员证实,MicroRNA-124通过抑制生成促炎性细胞因子介导了胆碱能抗炎作用。这一研究发现在线发表在8月27日的《细胞研究》(Cell Research)杂志上。在感染和损伤过程中,先天免疫系统被激活释放出如IL-6和TNF-α等促炎细胞因子。它们启动炎症反应,在控制感染促进组织修复中发挥重要作用。但控制细胞因子生成和炎症反应的程度却也极其地重要。过度的炎症反应会造成比初始创伤更严重的有害效应,导致形成多种炎症和自身免疫疾病。许多的研究已经证实,一些体液因子如糖皮质激素在各种应激条件下充当了炎症反应的有力调控因
-
天津医科大学权威期刊揭示癌症转移调控机制
生物通报道 来自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的研究人员在新研究中证实,琥珀酸脱氢酶5(Succinate dehydrogenase 5,SDH5)调控了(GSK)-3β-β介导的肺癌转移。这一研究发现在线发表在8月27日的《生化化学杂志》(JBC)上。论文的通讯作者是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的王长利(Changli Wang)教授,其长期从事胸部肿瘤临床外科工作,主要从事肺癌早期诊断、外科治疗、综合治疗及肺癌相关基础研究与临床研究。在国内外重要期刊发表论文50余篇。肺癌是全球最常见的一种癌症,是中国男女性癌症死亡的一个主要原因。在没有发生转移的情况下肺癌通常是一种可治疗的疾病。因此,早期确诊
-
清华大学同期发表2篇PNAS新文章
生物通报道 来自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两个研究小组分别在IL-33与受体结构分子学和亨廷顿病研究中取得突破性进展,两篇研究论文于8月26日共同发表在《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杂志上。在第一篇题为“Structural insights into the interaction of IL-33 with its receptors”的论文中,研究人员解析了IL-33与其受体相互作用的结构机制。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王新泉(Xinquan Wang)教授和台湾国立成功大学的王淑莺(Shuying Wang)助理教授是这篇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王新泉教授的主要研究方向为细胞因子特异结
-
“重测序”寻找高粱遗传变异 助力粮食作物育种改良
2013年8月28日,来自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等单位的科研人员对一重要粮食饲料作物——高粱进行了全基因组测序及分析。该研究比较了44个高粱品种的基因组序列,发现高粱基因组中存在大量的遗传变异,为今后高粱及其它粮食作物的育种改良提供了宝贵的遗传资源,同时也为解决全球日益严峻的粮食问题奠定了重要的科研基础。最新研究结果于《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上发表。气候变化,环境恶化,人口增长等都滋生了一系列严重的生态和社会问题,如何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提高粮食产量和发展新型清洁型能源是摆在全球科学家们面前的一道难题。原产自非洲地区的高粱,具
-
中科院Hepatology文章发表干细胞研究新成果
生物通报道 来自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健康科学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在小鼠中证实,间充质干细胞可以通过诱导调节性树突状细胞,缓解细菌诱导的肝损伤。相关论文发布在国际著名肝脏疾病杂志Hepatology上(最新影响因子11.665)上。来自健康科学研究所的张雁云(Yanyun Zhang)研究员和万兵(Bing Wan)博士是这篇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张雁云研究员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干细胞免疫学、肿瘤免疫学和新型免疫生物学靶向治疗研究。暴发性肝衰竭(fulminant hepatic failure,FHF)是指病前患者无肝病而突然出现大量肝细胞坏死或肝功能显著异常,并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