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今日动态 > 研究进展/国内
  • 我国科学家成功利用人尿液诱导多能干细胞获得再生牙齿

    记者从中科院获悉,该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研究员裴端卿领导的研究组,利用志愿者尿液衍生的诱导多能干细胞成功地获得再生牙齿,这是科学家首次利用人诱导多能干细胞获得成型的再生器官。这项研究成果30日在线发表在学术期刊《细胞再生》上。 据介绍,此前科学家已经可以从尿液中获得稳定的诱导多能干细胞,并将其进一步分化成神经元、心肌细胞等不同的细胞类型,但尚不能利用诱导多能干细胞获得再生器官。  裴端卿领导的研究组通过人鼠组织嵌合的培养体系证实了人尿液多能干细胞可被用于构建再生牙齿。该体系模拟了正常的牙齿发生发育过程中的上皮-间充质两种组织细胞间的相互作用,即首先通过将诱导多能干细胞分化为上皮

    来源:新华网

    时间:2013-08-01

  • 复旦大学Hepatology癌症研究新发现

    生物通报道  来自复旦大学的研究人员在新研究中证实,PROX1通过上调缺氧诱导因子-1 (hypoxia inducible factor-1α,HIF-1α)表达及蛋白质稳定性,促进了肝癌转移。这一研究发现在线发表在7月29日国际著名肝脏疾病杂志Hepatology(最新影响因子11.665)上。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的袁正宏(Yixueyuan)教授、复旦大学中山医院的叶青海(Qing-Hai Ye)教授以及任正刚(Zheng-Gang Ren)教授为这篇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肝细胞癌(HCC)是全世界最常见的癌症类型之一,在全球范围内肿瘤相关性死亡因素中排名第三,全球每年有超过50万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3-07-31

  • 韩家淮教授研究组连发J Immunol等多篇文章

    生物通报道:厦门大学生科院韩家淮教授回国后最富有代表性的成果就是发现了细胞坏死的“开关”,这个“开关”的重要性在于:细胞的“好死”或“坏死”,极大地影响了人类的健康。近期其研究组又进一步获得该领域研究新发现,介绍了这个重要过程中发现的途径新成员:MLKL等方面的新发现,以及先天免疫应答细胞因子调控研究的新成果。 在第一篇文章“A Potential Suppressive Effect of Natural Antisense IL-1β RNA on Lipopolysaccharide-Induced IL-1β Expression”中,研究人员发现先天性免疫应答相关的基因中一些位点能进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3-07-31

  • 华东师范大学Cancer Res癌症研究新发现

    生物通报道  来自华东师范大学的研究人员在新研究中证实,Akt可以发生SUMO化修饰,其调控了细胞增殖和肿瘤形成。这一研究发现发表在7月24日的《癌症研究》(Cancer Research)杂志上。华东师范大学生命医学研究所的王平(Ping Wang)教授是这篇论文的通讯作者。其主要研究方向包括细胞信号传导,炎性细胞迁移的分子机制,以及肿瘤及干细胞中关键蛋白的调控机制。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B (protein kinase B, PKB/Akt)是一种癌基因,它通过磷酸化其下游分子,参与或介导细胞周期调节、细胞生长、细胞凋亡、细胞增殖等多种生物学活性,从而参与肿瘤的发生、发展。Ak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3-07-31

  • 中国学者7月参与发表多篇Nature文章

    生物通报道:进入七月份,中国学者参与的多项研究在Nature杂志及其重要子刊上发表,其中主要包括人胰高血糖素受体七次跨膜区域三维结构,H7N9禽流感病毒研究新成果,以及恶性疟原虫在人体内实现免疫逃逸的表观遗传分子机制等。首先来自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等处的研究人员解析了人胰高血糖素受体(Glucagon receptor)七次跨膜区域的三维结构,从而改变了长期以来在B型G蛋白偶联受体(G-protein coupled receptor, GPCR)结构研究方面所遭遇的困境。这项研究由中国、美国、荷兰及丹麦等国的科学家合作完成,他们选择小分子配体稳定受体结构并促进晶体生长,首次获得了分辨率为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3-07-31

  • 同济大学权威期刊解析癌症转移机制

    生物通报道  来自同济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和匹兹堡大学的研究人员证实,组蛋白脱乙酰基酶HDAC10通过下调基质金属蛋白酶MMP2和MMP9的表达,抑制了宫颈癌转移。这一研究发现在线发表在7月29日的《生物化学杂志》(JBC)上。同济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的康九红(Jiuhong Kang)教授是这篇论文的通讯作者。其课题组目前主要从事表观遗传调控以及端粒酶在ES和iPS细胞多能性获得、维持和向神经及精子细胞定向分化中的功能和分子机制研究,以及乳腺癌和白血病发生发展的信号和表观遗传机制研究,探索可以用于临床诊断和治疗的新标志和新靶标。在Cell、Nature、Nat Immunol等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3-07-31

  • 中油所:测序解析油菜涝应答机制

    油菜(Brassica napus L.),草本十字花科作物,是我国主要油料作物和蜜源作物之一,其籽粒是制浸油脂原料主要品种之一。油菜栽培遍及全国,其种植面积占全国油料作物总面积的40%以上,产量占全国油料总产量的30%以上,居世界首位。虽然已知油菜会受涝的影响,但是对其耐涝的遗传基础却不甚了解,对油菜进行耐涝机制的研究在农业与经济上都具有重大意义。近期,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张学昆研究员,领衔其团队对油菜出苗期根受涝情况下的转录组进行了系统比较研究*,研究成果发表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olecular Sciences上。研究人员利用数字基因表达谱测序技

    来源:联川生物

    时间:2013-07-31

  • 我国科学家研发出重金属残留快速检测新法

      新华社合肥7月29日电(记者蔡敏)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智能所近日研发出一种纳米复合探针,用于检测水样中铜离子的新方法,并据此原理开发出针对“染色中草药”中铜残留的现场可视化鉴别技术。该研究成果已在美国化学协会的《分析化学》期刊上发表。    铜是人体健康不可缺少的微量营养素,对于人体器官的发育和功能有重要影响,但是过量的铜摄入能使蛋白质变性,从而失去生理活性,诱导疾病的产生。近年来,一些不法商家为了使中草药的颜色更鲜艳,“卖相”更好,利用含铜无机盐对药材进行着色和增重,使中草药成了“毒胶囊”。    染色后的中草药很

    来源:中国科技网

    时间:2013-07-31

  • 同济大学Nature发表最新研究成果

    生物通报道  来自同济大学医学院、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和南京医科大学大学的研究人员,采用单细胞RNA测序技术揭示了人类和小鼠早期胚胎的遗传程序,研究成果发表在7月28日的《自然》(Nature)杂志上。同济大学医学院的薛志刚(Zhigang Xue)博士、南京医科大学的刘嘉茵(Jia-yin Liu)教授及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范国平(Guoping Fan)教授是这篇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哺乳动物胚胎发育起始于卵子和精子的融合。经历迁移、基因组和表观遗传时空表达调控以及受精卵/胚胎基因组活化等过程形成桑椹胚,进而形成囊胚,植入子宫壁并进一步发育成胚胎。哺乳动物植入前胚胎发育的程序化过程,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3-07-30

  • 北京大学Nature子刊解析重要激酶

    生物通报道  来自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化学生物学与生物技术学院的研究人员,在新研究中揭示了Polo样激酶1(Polo-like kinase 1,PLK1)抑制的结构基础,相关论文“Structural basis for the inhibition of Polo-like kinase 1”发表在7月28日的《自然结构与分子生物学》(Nature Structural & Molecular Biology)杂志上。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化学生物学与生物技术学院的汪涛(Tao Wang)教授和全军民(Junmin Quan)副教授是这篇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Polo样激酶(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3-07-30

  • 同济大学Nature子刊揭示驱动蛋白作用机制

    生物通报道:来自同济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法国国家科研中心LEBS实验室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Structure of a kinesin–tubulin complex and implications for kinesin motility”的文章,首次精确阐明了驱动蛋白与微管蛋白的相互作用方式和结合位点,揭示了驱动蛋白发生ATP水解时的构象。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Nature Structural & Molecular Biology杂志上。文章的通讯作者是同济大学蛋白质研究所王春光教授,以及法国国家科研中心LEBS实验室Marcel Knossow博士,其中驱动蛋白与微管蛋白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3-07-30

  • 中科院Nature子刊报道新型小分子活化剂

    生物通报道  来自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等机构的研究人员,通过筛查石蒜碱衍生物合成化学库,发现了一个新型的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小分子活化剂,并证实它是通过影响Axin-LRP5/6相互作用从而对Wnt信号通路发挥效应的。研究成果发表在7月28日的《自然化学生物学》(Nature Chemical Biology)杂志上。来自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的李林(Lin Li)院士和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的郝小江(Xiaojiang Hao)研究员是这篇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李林院士的主要研究方向为细胞信号转导与调控的分子机制与功能。郝小江研究员主要从事促智新药K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3-07-30

  • 中科院J Neurosci解析癌症抑制因子

    神经突触是神经元与其靶细胞之间进行信息交流的特化结构。突触生长过程的精确调控对于神经环路的形成和可塑性至关重要,突触发育和功能的异常导致多种神经精神疾病包括智力低下、自闭症、精神分裂症和神经变性病等。因此,寻找和鉴定突触发育和功能调控基因一直是神经生物学家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果蝇脑肿瘤基因brat(brain tumor)是一个进化上非常保守的基因,该基因突变后导致果蝇大脑产生肿瘤,造成大脑半球明显增大。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张永清实验室通过多学科的实验手段的研究发现,brat突变体的神经肌肉突触过度生长,其显著特征是突触卫星扣结数大大增加。同时,电镜实验结果表明,与野生型相比,br

    来源:中科院

    时间:2013-07-30

  • 河北发现世界首例致多次胚胎停育染色体异常核型

    (记者高长安 通讯员查莉)记者从河北邯郸市中心医院获悉:该院出生缺陷研究项目课题组日前发现了一种新的复杂异常染色体核型,该核型可导致多次胚胎停育。经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中国医学遗传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鉴定,该发现为世界首报,被《中国人类染色体异常核型数据库》收录。 该核型是从一位30岁男性患者身上检测发现的,患者因妻子婚后自然流产3次,来到邯郸市中心医院就诊。经检查发现,女方染色体核型正常,男方染色体核型异常,为罕见的2号和4号染色体平衡易位,且男方母亲是同一类型平衡易位,系母亲遗传。 该医院出生缺陷研究项目课题组负责人、院长要跟东表示,近年来,复发性流产的发生率越来越高。其中,

    来源:科学时报

    时间:2013-07-30

  • 我国成功培育含第七凝血因子的转基因兔

      科技日报讯 (记者过国忠 通讯员吴伟新)记者近日从无锡市科技局获悉,兰诺生物技术无锡有限公司科研人员成功将人类重组第七凝血因子的基因植入家兔基因组,培育出含有第七凝血因子的转基因兔,并从转基因母兔的乳汁中分泌出大量人源性第七凝血因子。该成果一旦通过相关风险评估,将能批量生产,替代用于创伤性出血与常见血液疾病治疗的进口药品。    生产人源性第七凝血因子,是国际上一门尖端的生物制药技术。目前我国每年第七凝血因子需求量为300克,全部依赖进口,市场上高达140万美元/克的昂贵价格,导致很多车祸创伤、手术性出血、颅内出血的伤者和脑溢血、血友病患者因买不到药

    来源:中国科技网

    时间:2013-07-30

  • 浙大Science揭示细胞分裂新机制

    生物通报道  来自浙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斯坦福大学等处的研究人员在新研究中揭示,在细菌细胞分裂过程中FtsZ原丝利用了一种轴转机制产生了膜收缩力。这一研究成果发表在7月26日的《科学》(Science)杂志上。领导这一研究的是浙江大学生命科学研究院的叶升(Sheng Ye)教授。其早年毕业于厦门大学生物系。曾师从中国结构学前辈梁栋才院士和常文瑞院士。主要研究方向是生物大分子结构生物学。细胞的分裂过程是个体发育过程中的重要事件之一,通过细胞分裂,亲本的遗传物质复制加倍并平均分配到子代细胞中,从而保证了遗传物质的稳定和物种的延续。根据以往的研究结果,人们发现细菌癌进行分裂活动之前,首先要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3-07-29

  • 中国农业大学Nature子刊发表水稻研究新成果

    生物通报道  来自中国农业大学的研究人员在新研究中,揭示出了水稻驯化过程中穗型进化的遗传控制机制。相关论文“Genetic control of inflorescence architecture during rice domestication”发表在7月25日的《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上。文章的通讯作者是中国农业大学植物生理与生物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孙传清(Chuanqing Sun)教授。其主要从事水稻株型遗传调控、野生稻优异基因克隆与利用、亚洲栽培稻进化分子机理等方面的研究工作。穗型是决定粮食作物产量的一个重要的农艺学因子,因此是作物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3-07-29

  • 中科院微生物所Nature子刊聚焦抗生素耐药

    生物通报道  近日来自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基于宏基因组学技术对人类肠道微生物中的抗生素耐药基因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发表在7月23日的《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上。文章的通讯作者是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的朱宝利(Zhu Baoli)研究员。其主要从事病原微生物比较基因组学、肠道微生物元基因组学、人类疾病与免疫基因组学等方面的研究;同时,还进行临床分子检测技术的及DNA 检测芯片的研究与开发。 抗生素滥用是全球面临的风险,这个风险在中国尤为突出,主要原因在于,中国抗生素滥用的严重程度更深,抗生素滥用的范围更广,而且抗生素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3-07-29

  • 林金星研究组PNAS文章解析离子转运

    生物通报道:来自中科院植物研究所,北京大学,卡内基科学研究院等处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Single-particle analysis reveals shutoff control of the Arabidopsis ammonium transporter AMT1;3 by clustering and internalization”的文章,发现了细胞质膜铵转运蛋白AMT1;3在活细胞中的转运调控机制,由此揭示了植物细胞能够通过膜蛋白的不同聚合方式和内吞降解,实现自我保护的机制。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杂志上,文章的通讯作者是植物所林金星研究员,林金星研究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3-07-29

  • 中科院JBC文章揭示转录调控新机制

    生物通报道  来自中科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吉林大学等机构的研究人员证实,凝集蛋白复合体负向调控了基因组调控蛋白CTCF介导的核糖体RNA基因转录。这项工作发表在7月24日的《生物化学杂志》(JBC)上。中科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的姚红杰(Hongjie Yao)是这篇论文的通讯作者。其主要研究领域包括体细胞重编程的表观遗传调控 ,染色质组织在细胞类型转换中的调控,以及染色质结构和功能在肿瘤中的作用。染色体携带着遗传信息,在细胞周期过程中会发生重要的结构改变;在真核细胞中染色质动态组装形成不同的转录活性或沉默区域,从而执行不同的功能。染色质隔离子(Chromatin ins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3-07-29


页次:1595/2298  共45942篇文章  
分页:[<<][1591][1592][1593][1594][1595][1596][1597][1598][1599][1600][>>][首页][尾页]

2025年05月
27282930123
45678910
11121314151617
18192021222324
25262728293031
1234567
高级人才招聘专区
最新招聘信息:

知名企业招聘:

  • 国外动态
  • 国内进展
  • 医药/产业
  • 生态环保
  • 科普/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