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华中科技大学Nature Genetics撰文答同行学术质疑
生物通报道 12月29日,华中科技大学的马丁(Ding Ma)教授、汪辉(Hui Wang)教授与华大基因研究院副院长徐讯(Xun Xu)在《自然遗传学》(Nature Genetics)杂志上撰写文章,回复了英国华威大学的Sascha Ott等对于课题组一项宫颈癌研究提出的质疑。今年年初,来自华中科技大学、华大基因研究院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在Nature Genetics杂志上发表论文称,通过对宫颈癌进行全基因组人类乳头瘤病毒(HPV)整合图谱分析,鉴别出了一些成簇的基因组热点,并揭示出了由微同源(microhomology)介导的一种潜在整合机制(延伸阅读:华中科技大学Nature
-
中科院、首都医科大新成果:单分子测序的精确甲基化组分析
生物通报道:肺结核(TB)是结核分枝杆菌复合群(MTBC)造成的常见传染病。现有抗生素能够缓解肺结核的症状,但治疗往往持续数月而且还无法将其完全根除,导致这种疾病在治疗数年后频频复发。中科院、首都医科大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对MTBC进行了深入研究。他们发现,单分子实时测序可以实现精确的甲基化组分析。这项研究发表在前不久的Nucleic acid research杂志上,文章的通讯作者是中科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的陈非和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的黄海荣。(延伸阅读:PNAS发布人类胎盘甲基化组)为了全面了解MTBC的基因组甲基化,研究人员采用PacBio的单分子实时测序技术(SMRT)完成了12个M
-
曹雪涛院士发表Nature综述文章:聚焦天然免疫
生物通报道 曹雪涛(Xuetao Cao)院士是国际著名的免疫学家。其现任职浙江大学医学院、中国医学科学院、第二军医大学,主要从事肿瘤免疫治疗和分子免疫学方面的研究,曾在树突状细胞的免疫学和肿瘤的免疫与基因治疗研究方面获得重要成果,以通讯作者的身份在Nature Immunology、Nature Communications、Immunity等国内外知名杂志发表论文200多篇。2013年当选为Cell杂志的编委。12月29日,曹雪涛院士在《自然综述免疫学》(Nature Reviews Immunology)杂志上发表了一篇题为“Self-regulation and cross
-
中科大施蕴渝院士解析重要蛋白结构
生物通报道:含YTH结构域的蛋白质Mmi1,与其他因素一起,构成了裂解酵母营养生长过程中用以选择性去除减数分裂特异性mRNA的机制。Mmi1通过识别减数分裂mRNA的DSR(determinant of selective removal)基序,把它们引向核外来体用于降解。最近,来自中国科技大学施蕴渝院士带领的课题组,在国际学术期刊《Nucleic Acids Research》发表的一项研究中,提出了在apo状态下以及在具有DSP基序的复合体中的Mmi1 YTH结构域的晶体结构,从而表明,Mmi1 YTH结构域可选择性地识别DSR基序。中国科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施蕴渝院士和吴季辉教授,是本研
-
第二军医大学Hepatology解析癌症相关lncRNA
生物通报道 来自第二军医大学的研究人员通过系统的基因组筛查确定了长链非编码RNA PRAL在肝癌中发生了与疾病结局相关的局部丢失。该研究成果刊登在国际权威杂志Hepatology(影响因子11.665)。第二军医大学的孙树汉(Shuhan Sun)教授是这篇论文的通讯作者。孙教授的主要研究方向为分子遗传学研究,近年来共发表科研论文210余篇,其中SCI收录论文80余篇。周传传(Chuan-chuan Zhou)是这篇论文的第一作者(延伸阅读:第二军医大学Hepatology发表癌症新文章 )。肝细胞肝癌(HCC)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恶性肿瘤中引起的死亡中仅次于胃癌和食道癌,居
-
曹雪涛《自然》子刊介绍天然免疫现状与未来
机体如何及时启动天然免疫反应以有效地清除病原体入侵,同时又适度控制免疫应答强度并能够及时终止免疫应答而不损伤机体自身组织?这是免疫学根本性关键科学问题,对于免疫系统功能的发挥与机体自身稳定至关重要。12月29日出版的新一期《自然免疫学综述》(Nature Reviews Immunology)发表了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曹雪涛的长达16页的综述性评论文章,系统总结了天然免疫应答领域的研究成果,分析了该领域存在的挑战性问题,归纳性地提出了天然免疫应答5种调控模式并前瞻性地提出了11个重要研究方向。 近20年来,免疫学家对于天然免疫识别、应答与调控的细胞与分子机制取得了许多进
-
曹雪涛院士权威期刊连发miRNA、癌症、免疫新文章
生物通报道 曹雪涛(Xuetao Cao)院士是国际著名的免疫学家。其现任职浙江大学医学院、中国医学科学院、第二军医大学,主要从事肿瘤免疫治疗和分子免疫学方面的研究,曾在树突状细胞的免疫学和肿瘤的免疫与基因治疗研究方面获得重要成果,以通讯作者的身份在Nature Immunology、Nature Communications、Immunity等国内外知名杂志发表论文200多篇。2013年当选为Cell杂志的编委。本月,曹雪涛院士在《The Journal of Immunology》和《Journal of Molecular Medicine》杂志上接连发表了三篇有关miRNA
-
南开大学解析癌症表观遗传新机制
生物通报道:Hippo通路中肿瘤抑制子MST1的减少会促进肿瘤形成,但人们还不清楚导致MST1减少的具体机制。有一种观点是,乳腺癌的MST1减少与癌蛋白HBXIP有关。南开大学的科学家们对乳腺癌进行了深入研究,揭示了HBXIP诱导MST1降解的具体机制。这项研究发表在前不久的Oncogene杂志上,文章的通讯作者是南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叶丽虹教授和张晓东教授。研究人员对98个临床样本进行免疫组化分析,发现HBXIP表达与MST1表达负相关。在乳腺癌细胞中,HBXIP能在翻译后水平下调MST1。研究显示,MST1具有乙酰化位点,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曲古菌素A)可以显著增加MST1乙酰化及其蛋
-
中科院杰青Cell子刊发表最新成果
生物通报道:人们发现氮饥饿会诱导叶片衰老,但还不清楚硝酸根对这一过程有何影响。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的龚继明研究组发现,硝酸根饥饿诱导的叶片衰老受到拟南芥NRT1.5的抑制。这项研究于十二月二十六日的发表在Cell旗下的Molecular Plant杂志上。研究显示,硝酸根饥饿(而不是氮饥饿)会诱导拟南芥nrt1.5突变体的叶片过早衰老。研究人员通过遗传和生理数据证明,硝酸根饥饿诱导的叶片衰老受到NRT1.5的抑制。NRT1.5对衰老过程的这种抑制依赖于它在根部的作用,不依赖硝酸根转运。(延伸阅读:Cell子刊发布首个植物转录因子文库)研究指出,在拟南芥nrt1.5突变体的
-
世界杰出女科学家陈化兰PNAS发表重要成果
生物通报道 来自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一医院等处的研究人员,在雪貂中研究了欧亚类禽 (EA) H1N1猪流感病毒的流行情况、遗传学与传染性,揭示出EAH1N1已获得感染人的能力,是引起下次人流感大流行可能性最大的病毒。这项重要的研究发布在12月28日的《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上。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的陈化兰(Hualan Chen)教授,及著名流感病毒学家、京东大学的Yoshihiro Kawaoka教授是这篇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陈教授致力于我国禽流感病毒的进化、跨宿主感染及致病力分子机制等前沿科学问题的系统研究,分别取得具有国际影响的重要发现;同时研
-
我科学家PLOS解析肝癌lncRNA调控
生物通报道: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长非编码RNA(lncRNAs)在肿瘤发生过程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这些lncRNA在转录后水平上是如何被小ncRNA(例如miRNA)调控的,在很大程度上都是未知的。最近,来自北京化工大学、北京放射医学研究所和淮安第二人民医院的研究人员,在国际著名遗传学期刊《PLOS Genetics》发表题为“fMiRNA-192 and miRNA-204 Directly Suppress lncRNA HOTTIP and Interrupt GLS1-Mediated Glutaminolysis in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的学
-
中科院两位学者发表最新文章解析胰腺癌新机制
胰腺癌是一种恶性程度很高、预后极差且诊断和治疗都很困难的消化道恶性肿瘤,而大多数的胰腺癌为胰腺导管腺癌(pancreatic ductal adenocarcinoma, PDAC)。世界卫生组织2014年全球癌症研究报告显示,胰腺癌现已成为全球第七大致死性癌症,五年的存活率不到5%,在美国该类癌症为第四大致死性癌症。胰腺癌多发于发达国家,该病在我国的发病率处于较低水平。近十几年来,随着国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肉、蛋、奶等动物性食品在饮食结构中的比重不断提高,加之人们生活节奏和压力的加快、加大,胰腺癌的发生率处于一个上升趋势并维持在相对较高水平。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每年我国胰腺癌的发生和死
-
复旦****Hepatology发表癌症新文章
生物通报道 来自复旦大学的研究人员证实,HPCAL1(Hippocalcin-like 1)可通过激活ERK1/2-MAPK信号通路促进p21Waf/Cip1稳定来抑制肝细胞癌进展。这一研究发现在线发表在国际权威杂志Hepatology(影响因子11.665)上。论文的通讯作者是国家“****”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教授、复旦大学免疫学系教授刘杰(Jie Liu)。刘教授一直从事消化科临床医疗及疑难病例研究,主要研究方向为炎症与肿瘤。先后发表SCI论文70篇,包括Cell,Cancer cell,Nature Clin Pract Oncol.,The Lance
-
伯豪客户《Plant Physiology》上发表玉米研究新进展
摘要 玉米是重要的粮食、饲料和能源作物。玉米籽粒的发育状况对玉米产量及质量有着直接影响,玉米籽粒突变体的形成机制及其突变基因的功能机理研究对作物改良育种具有重大意义。 核糖体是细胞内最重要的细胞器之一。在生物体中DNA所包含的遗传信息翻译为蛋白质 的过程包括:首先DNA被转录为mRNA,而核糖体结合在mRNA上合成相应的蛋白质。真核生物中核糖体的合成从核仁中开始,进一步在核仁和核质中加工成熟直至它们被运输进入胞质。这个过程涉及上百种核糖体生物合成因子,Rea1 AAA-ATP
-
生命科学人物志:谁是2015年度风云人物?
编者按:科技永远以人为本,无论现代科学如何滚滚浪潮,翻云覆雨,其核心永远都是人,这也就是为什么科研成果永远只是冷冰冰躺在那里的纸张或产品,而科学人的背后满满都是活生生的血肉故事与传奇。了解他们与他们披荆斩棘走来的科研道路,也许才能真正说了解了一项科研成果,真正了解了成果背后承载的力量与责任。 2015年风云人物志诚邀您的参与,此次评选的范围为2015年度生命科学领域的华人科技人物(欢迎读者来信推荐您心目中的科技人物),采用网络投票形式,在为期一个月的时间里,读者对候选人物进行投票,并最终结合专家意见,选出2015年生命科学领域最具影响力的十大科技人物。评选内容:2015年1月1日起
-
曹雪涛院士亮点推荐Nature重要癌症研究
生物通报道 曹雪涛(Xuetao Cao)院士是国际著名的免疫学家。其现任职浙江大学医学院、中国医学科学院、第二军医大学,主要从事肿瘤免疫治疗和分子免疫学方面的研究,曾在树突状细胞的免疫学和肿瘤的免疫与基因治疗研究方面获得重要成果,以通讯作者的身份在Nature Immunology、Nature Communications、Immunity等国内外知名杂志发表论文200多篇。2013年当选为Cell杂志的编委。12月25日,曹雪涛院士在《Cell Research》杂志上发表了一篇题为“Organotropic metastasis: role of tumor exosome
-
浙江大学特聘教授Cell Res发表新成果
生物通报道:许多生物的细胞都具有纤毛或鞭毛,这是一种基于细胞微管的保守细胞器,突起于细胞表面且具有特殊的功能。纤毛除了提供推动力帮助细胞运动之外,还在信号传导、细胞分裂、动物发育等多个方面发挥着关键性作用。纤毛缺陷会引起肥胖症、糖尿病、癌症等多种人类疾病,因此一直是生命科学领域的研究热点。最近人们发现纤毛发生与肌动蛋白动态有关,但对其中的机制还知之甚少。浙江大学的研究团队经过深入研究,揭示了细胞核分布基因C(NudC)调控肌动蛋白动态和纤毛发生的具体机制。这项研究发表在十二月二十五日的Cell Research杂志上,文章的通讯作者是浙江大学医学院的周天华教授和杨月红副教授。(延伸阅读:浙大特
-
北大邓宏魁教授Cell Research发表细胞重编程新成果
生物通报道 来自北京大学的研究人员称,他们利用一些小分子化合物成功诱导小鼠神经干细胞和小肠上皮细胞生成了多能干细胞。这项研究发布在12月25日的《细胞研究》(Cell Research)杂志上。北京大学的邓宏魁(Hongkui Deng)教授及助理研究员赵扬(Yang Zhao)博士是这篇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邓宏魁教授自2000年在北京大学建立细胞分化与干细胞研究室,主要进行干细胞增殖分化的分子机理以及抗体工程等方面的研究。在Science、Cell stem cell等杂志上发表一系列重要的研究成果,并担任Cell杂志的编委。2006年日本京都大学的山中伸弥博士将4种基因转入小鼠
-
复旦汤钊猷院士新成果:运动为何能抗癌
生物通报道:体力活动可以抑制肿瘤的发生和发展,这一点已经得到了许多研究的支持。神经递质多巴胺(DA)与体力活动密切相关,而且表现出抗肿瘤属性。那么,体力活动对肿瘤的抑制效果是否与神经系统或DA水平有关呢?复旦大学的研究团队最近证实,适度游泳对癌症的抑制作用的确与神经系统有关。这项研究发表在前不久的Oncogene杂志上,文章的通讯作者是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的汤钊猷院士。研究人员发现,定期的适度游泳(8分钟每天,持续九周)能够提高小鼠前额叶皮层、血清和肿瘤组织中的DA水平,抑制小鼠的肝癌生长、减少肺转移并延长生存期。过度游泳(16和32分钟/天,持续九州)则会起到相反的效果。(延伸阅读:Cell
-
杨晓课题组揭示平滑肌细胞中经典TGF-β信号
抑制主动脉瘤发生的重要功能和机制
2015年12月21日,《循环研究》(Circulation Research)在线发表了我国科学家关于主动脉瘤病理发生机制的最新研究成果“Smad4 Deficiency in Smooth Muscle Cells Initiates the Formation of Aortic Aneurysm”。军事医学科学院生物工程研究所/蛋白质组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杨晓课题组的研究人员建立多种条件基因敲除导致主动脉瘤的小鼠模型,揭示了平滑肌细胞中Smad4依赖的经典TGF-β信号抑制主动脉瘤发生及其炎性进展的重要生理功能和调控机制。 主动脉瘤是一种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