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今日动态 > 研究进展/国内
  • 中山大学Cancer Res揭示致癌miRNA

    生物通报道  来自中山大学的研究人员在新研究中证实,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中miR-205通过靶向PTEN和PHLPP2,促进AKT信号,驱动了恶性表型。相关论文发表在7月15日的《癌症研究》(Cancer Research)杂志上。领导这一研究的是中山大学副校长兼中山医学院院长、“****”特聘教授黎孟枫。主要研究方向为病毒致癌与肿瘤发生的分子机制;分子病毒学与分子肿瘤学。肺癌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恶性肿瘤之一,也是全世界目前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癌症之一。NSCLC是肺癌的主要类型,约占肺癌总数的80-85%。由于大多数患者在患病早期没有明显的症状,确诊时多已进入中晚期阶段,治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3-07-17

  • 北京大学Hepatology解析脂肪肝病发病机制

    生物通报道  来自北京大学医学部的研究人员通过小鼠研究证实,甲状腺激素应答点14蛋白(thyroid hormone responsive SPOT 14 homolog,Thrsp)促进了肝脏脂肪生成,参与了非酒精性脂肪肝病(NAFLD)的发病机制。研究发现发表在7月2日的国际著名肝脏疾病杂志Hepatology(最新影响因子11.665)上。文章的通讯作者是北京大学医学部生理与病理生理学系管又飞(Youfei Guan)教授。其主要研究发现为代谢性核受体家族在代谢性疾病特别是糖尿病发病及治疗中的作用;糖尿病并发症特别是糖尿病肾病的发病机制及治疗对策;以及前列腺素E2(PGE2)的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3-07-17

  • 中科院三位研究员Cell Res发现脱落酸类似物

    中科院上海植物逆境生物学研究中心朱健康课题组、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徐华强课题组和中科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许永研究员在最新的研究中,共同发现了脱落酸(Abscisic acid, ABA)受体激动剂AM1(ABA mimic 1)。AM1是一种具有脱落酸活性的小分子化合物,喷施于植物后可以降低叶片的失水速率,显著提高植物在干旱环境下的成活率,这一新发现为农业生产中的节水抗旱提供了新思路。7月9日,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Cell Research上。近年来我国旱灾频繁,受旱面积大。除西北长期缺水、华北旱灾频繁外,旱灾在长江流域发生的频率近年也有很大提高,日益严重的干旱更成为影响作物产

    来源:中科院

    时间:2013-07-17

  • 第二军医大学Hepatology聚焦lncRNA

    生物通报道  来自第二军医大学的研究人员在新研究中证实,在肝再生过程中一种称之为lncRNA-LALR1(Long noncoding RNAs associated with liver regeneration 1)的长链非编码RNA通过激活Wnt/β-Catenin信号促进了肝细胞增殖。相关论文在线发表在7月1日的国际著名肝脏疾病杂志Hepatology(最新影响因子11.665)上。第二军医大学的孙树汉(Shuhan Sun)教授和王芳(Fang Wang)副教授为这篇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前者的主要研究方向为分子遗传学研究,近年来共发表科研论文210余篇(其中SCI收录论文8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3-07-17

  • 大连化物所等肝癌代谢组学研究取得进展

    近日,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许国旺研究员领导的高分辨分离分析及代谢组学研究团队(1808组)与上海东方肝胆医院王红阳院士课题组合作,将基于液相色谱-质谱用于肝癌组织非靶标代谢组学研究并取得了重要进展,相关研究成果已经在线发表在Cancer Research杂志上。原发性肝癌是全球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具有高发病率和死亡率。由于肝癌进展迅速和早期转移等特征,在临床上早诊困难,治疗预后效果差。深入了解肝癌的发病机理对制定治疗方案,改善治疗效果,降低肝癌发病率和死亡率都有重要的意义。组织代谢组学方法是研究肝癌代谢异常的有力工具,可为肝癌发病机理的阐明和新型诊断标志物的发现提供依据。研究者基于超高效

    来源: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时间:2013-07-17

  • Stem Cells:中国学者解析癌症相关信号通路新机制

    干细胞领域国际期刊《干细胞》(Stem Cells) 近日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王纲研究组的最新研究成果——“Stimulation of somatic cell reprogramming by ERas-Akt-FoxO1 signaling axis”。该工作发现与癌症相关的ERas-Akt信号转导通路通过克服抑癌基因FoxO1的阻碍作用,促进体细胞的“重编程”而产生诱导多能干细胞,为诱导多能干细胞的产生原理及方法改进提供了新的视角。多能干细胞(Pluripotent Stem Cells)具有自我更新、快速增殖和向三个胚层细胞分化的多能性等特征,理论上可以

    来源:中科院

    时间:2013-07-16

  • 我科学家揭秘毒品成瘾过程 发现"生物学标记"

     记者日前从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获悉,该所科研人员在毒品成瘾机制研究中,发现毒品成瘾过程中的生物学标记。该研究对成瘾的治疗与干预意义重大,相关成果发表在国际期刊《自噬》上。  毒品成瘾性表现为一种难以控制的渴求和依赖行为,呈慢性复发性依赖病程。目前,对于毒品成瘾的治疗缺乏完全有效的方式,强制戒断后复吸率很高。  为阐明线粒体是否在毒品成瘾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在该所研究员姚永刚、徐林指导下,博士研究生冯月梅、贾云芳与硕士研究生苏凌燕等从细胞、啮齿类动物模型出发,对海洛因成瘾病人展开研究。  “我们发现海洛因成瘾者的血液、吗啡成瘾大鼠的海马组织和血液、吗啡处理的神经细胞株都存在线粒体DNA拷贝数

    来源:科学时报

    时间:2013-07-16

  • 中国科学家研制出抗旱“植物生长调节剂”

    通过巧妙地模仿植物自身的“抗旱激素”工作原理,我国科学家成功研制出一种能够抗旱的“植物生长调节剂”AM1,可以帮助植物锁住叶面水分、减少蒸发。据中国科学院上海植物逆境生物学研究中心主任、美国科学院院士朱健康研究员介绍,正如人体的生长发育受到激素的调控一样,植物的生根、发芽、分枝、成熟、落叶等生长过程,也受到多种植物激素的调控。“脱落酸”是最为重要的植物激素之一,广泛存在于植物体内,参与调控植物生长发育的各个阶段。在缺水的情况下,植物体内的“脱落酸”水平迅速升高,通过控制植物叶子上的气孔关闭,减少水分蒸发,从而起到抗旱的作用。因此“脱落酸”也被称为“抗旱激素”。在我国的农业生产中,水资源短缺的矛

    来源:新华网

    时间:2013-07-16

  • 科学家发现毒品成瘾的生物学标记 或可干预毒瘾

    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科研人员在毒品成瘾机制研究中,发现毒品成瘾过程中的生物学标记。该研究对成瘾的治疗与干预意义重大,相关成果发表在国际期刊《自噬》上。毒品成瘾性表现为一种难以控制的渴求和依赖行为,呈慢性复发性依赖病程。目前,对于毒品成瘾的治疗缺乏完全有效的方式,强制戒断后复吸率很高。为阐明线粒体是否在毒品成瘾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在该所研究员姚永刚、徐林指导下,博士研究生冯月梅、贾云芳与硕士研究生苏凌燕等从细胞、啮齿类动物模型出发,对海洛因成瘾病人展开研究。“我们发现海洛因成瘾者的血液、吗啡成瘾大鼠的海马组织和血液、吗啡处理的神经细胞株都存在线粒体DNA拷贝数显著降低的现象。”苏凌燕说,这种降

    来源:科学网

    时间:2013-07-16

  • 中药开启心衰治疗希望之门

    科技日报北京7月14日电 慢性心衰,被称为“生命绊脚石”。中药能否有效治疗?芪苈强心胶囊的循证医学研究给出肯定回答。今天在京召开的首届中西医血管病学大会上发布:此项研究由中国工程院院士高润霖、张伯礼和黄峻教授牵头,联合23家综合三甲医院,收集512个病例,历时15个月完成。论文及专题评论在国际权威期刊《美国心脏病学会杂志》发表。高血压、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病、心肌病等各种心血管疾病最终都会形成心衰,心肌收缩舒张能力逐渐减弱,出现水肿、瘀血等病变。高润霖、张伯礼等专家指出,慢性心衰的心脏病变机理非常复杂,引起的症状繁多。西药治疗慢性心衰需要多种药物组合,如运用强心药来激发心脏的功能,运用利尿药消除

    来源:中国科技网

    时间:2013-07-16

  • 清华大学李宏彬等PNAS阐释空气污染对预期寿命的影响

       清华大学C.V. Starr讲席教授李宏彬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的支持下,与三位中外学者——北京大学的陈玉宇、以色列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的Ebenstein和美国麻省理工大学的Greenstone合作,对空气污染对于人类健康的影响进行了深入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李宏彬作为共同第一作者直接投稿的论文,7月8日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题目是《空气污染对预期寿命的长期影响:基于中国淮河取暖分界线的证据》(Evidence on the impact of sustained exposure to air pollution on life

    来源:清华大学

    时间:2013-07-15

  • 北大许智宏、白书农教授最新综述重新定义植物性别与性别分化

    性别分化是生物中普遍存在的一个自然现象。多年来,植物科学领域中的主导观念一直认为,通过对单性花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揭示植物性别分化的调控机制。在针对黄瓜单性花发育的过程及调控机制所做的多年研究基础上,许智宏、白书农教授应International Review of Cell and Molecular Biology编委会的邀请,撰写了长篇综述并于近日发表。该综述在总结其实验室黄瓜单性花研究工作的同时,系统阐述了他们对性别和性别分化的本质、动植物性别分化策略的差别及其可能的原因、有性生殖周期概念及其在生命活动中的意义、植物发育单位概念及其与植物生活周期核心过程之间的关系、植物性别分化机制的渐进

    来源:北京大学

    时间:2013-07-15

  • 川大黄灿华教授权威期刊解析癌症与miRNA

    生物通报道  近日来自四川大学、美国北达科他大学的研究人员在新研究中证实,miR-224及miR-221过客链(passenger strand)水平降低,通过上调MBD2,抑制Maspin,促进了小鼠体内的大肠癌生长和转移。相关论文发表在在国际胃肠病学杂志(Gastroenterology,IF 11.675)上。四川大学的黄灿华(Canhua Huang)教授和北达科他大学的吴敏(Min Wu)教授是这篇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前者的主要研究方向是系统生物学筛选药物靶标,病毒诱发癌变的分子机理,发表SCI论文30余篇。后者在基因表达调控、传染病致病机理、DNA损伤修复及基因工程研究等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3-07-15

  • 新型微区时空分辨扫描电化学探针显微镜系统研制成功

    由中科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完成的中科院科研装备研制项目“新型微区时空分辨扫描电化学探针显微镜系统”,7月11日在长春通过了中科院条件保障与财务局(筹)组织的专家验收。专家认为,该仪器有望成为目前微尺度界面电化学研究领域我国唯一有竞争力的综合型先进科研设备。扫描电化学显微镜(SECM)基于电化学原理工作,可用于各种材料界面微尺度的化学活性控制、测量和成像分析等。但目前国内还没有系统的SECM仪器研制和产品,而国际SECM仪器产品价格昂贵,限制了国内高水平科研的应用。长春应化所现代分析技术工程实验室围绕这一国际前沿领域,凭借多年的科学研究及仪器产品研发工作的积累,在中科院科研装备研制专项的支持下,

    来源: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

    时间:2013-07-15

  • 最新研究显示H7N9禽流感病毒起源于华东地区

    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专家发表的一项研究成果显示,H7N9病毒起源于华东地区。最新一期的国际传染病领域著名期刊《临床感染病》(Clinical Infectious Diseases),发表了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青年教师熊成龙、张志杰等关于H7N9禽流感病毒基因的研究成果。他们以生物信息学为手段,对此次H7N9禽流感病毒基因进行研究和分析,找到了该病毒的起源和演化规律,即首次发现该病毒的2个最重要蛋白HA和NA,并非如此前中外学术界所普遍认为的“分别来源于中国和韩国禽类”,而是起源于华东地区的家禽或野鸟。今年2月19日起,华东地区陆续出现系列流感样病例,3月31日,中国卫生与计划生育委员会通报确

    来源:中国新闻网

    时间:2013-07-15

  • 科学家发现肿瘤发生新机制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吴缅教授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医学院杨小鲁教授合作,在癌症代谢机制研究中取得一项新的突破性发现,即证实p73蛋白激活了癌细胞中的磷酸戊糖途径,支持了肿瘤细胞的增殖。 该成果为肿瘤代谢研究找到了新的机理,并为肿瘤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6月30日,国际著名学术期刊《自然-细胞生物学》以长文形式在线发表了这项研究成果。 p73是p53家族蛋白成员之一,通常被人们视为是一种潜在的肿瘤抑制因子。然而p73在人类肿瘤细胞中很少发生缺失或突变,反而呈现出很高量的表达。p73在肿瘤细胞中的高表达是否是有利于肿瘤细胞的生长?这成为长期困惑科学界的一个问题。 

    来源:中国青年报

    时间:2013-07-15

  • 北京大学最新成果登本领域权威期刊

    生物通报道:来自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风湿免疫科,美国天普大学等处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Hypoxia and hypoxia-inducible factor-1α provoke toll-like receptor signalling-induced inflammation in rheumatoid arthritis”的文章,指出低氧和低氧诱导因子(HIF)-1α可激活天然免疫反应,诱发类风湿关节炎(RA)的发生,这一新的发病机制的发现可以作为生物治疗的新靶点,有望成为类风湿关节炎领域的突破口。 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风湿免疫专业领域权威期刊Ann Rheum Dis(影响因子9.111)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3-07-12

  • JBC:金黄色葡萄球菌ClpP水解酶的分子机制

    上海药物所抗菌交叉团队研究人员针对金黄色葡萄球蛋白水解酶ClpP(SaClpP),开展水解功能的分子机制研究,继2011年在美国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学会专业期刊《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上发表论文(J Biol Chem, 2011, 286, 37590-601)之后,研究论文再次发表于该杂志(J Biol Chem, 2013, 288, 17643–53)。ClpP是细菌中关键的蛋白水解系统,由上下两个七聚体自组装成一个球形腔体,负责维持细菌体内蛋白质的稳态,对维系细菌的致病力起着关键作用。现有研究表明ClpP已成为一类针对新机制的抗菌新靶标,目前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3-07-12

  • 2015年实现基因检测保健大众化

    昨日,武汉华大基因首次媒体见面会宣称,2015年,可从技术层面实现从人类基因到人人基因的转变,民众花不到1万元即可享受个体基因组检测服务。 据介绍,近年来,药物不合理使用以及药物不良反应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而通过基因检测可以指导临床用药,做到药尽其用,规避药物不良反应。此外,通过对基因的测序分析,还可以提前预知疾病,从而进行医学干预。基因检测在人体发育的各个阶段均可介入。 1999年,华大基因参与完成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中国部分”,并借此建立了大规模测序、生物信息、克隆、健康、农业基因组等技术平台,其测序能力及生物信息分析能力世界领先。 武汉华大基因负责人杨爽表示,作为医学未来的发展

    来源:湖北日报

    时间:2013-07-12

  • 新保鲜剂可有效防治柑橘酸腐病

    中科院华南植物园科研人员完成的“盐酸聚六亚甲基胍在防治柑橘酸腐病上的应用及其保鲜剂”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据介绍,柑橘是世界第一大水果,属非呼吸跃变型果实,但采后呼吸代谢旺盛,导致其营养与风味品质迅速下降。例如,沙糖橘皮薄汁多,采后病害发生严重,更不耐贮藏,发生的主要病害有酸腐病、青绿霉病、黑腐病和蒂腐病。目前,控制沙糖橘果实病害的最有效途径是低温贮藏结合化学杀菌剂处理,所用的杀菌剂有多菌灵、甲基托布津、抑霉唑、双胍盐(百可得)等,但对腐烂特别是酸腐病的控制仍不够理想。盐酸聚六亚甲基胍(PHMG)是国际上新合成的一种绿色环保型广谱抗菌剂。它通过作用于病原菌的细胞壁和细胞质的膜系统,与细胞膜磷脂

    来源:中国科学报

    时间:2013-07-12


页次:1601/2300  共45995篇文章  
分页:[<<][1601][1602][1603][1604][1605][1606][1607][1608][1609][1610][>>][首页][尾页]

2025年05月
27282930123
45678910
11121314151617
18192021222324
25262728293031
1234567
高级人才招聘专区
最新招聘信息:

知名企业招聘:

    • 国外动态
    • 国内进展
    • 医药/产业
    • 生态环保
    • 科普/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