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今日动态 > 研究进展/国内
  • 中国科学家新成果引Nature热切关注

    生物通报道  研究人员发现全球的细菌都在共享一个基因——它能够让细菌对被称作为“最后一道防线”( last resort)的抗生素粘菌素(colistin)耐药。中国的科学家们将这一研究发现报告在近期的《柳叶刀传染病》(The Lancet Infectious Disease)杂志上(延伸阅读:华南农大抗生素耐药性研究刊登Lacent )。随后包括丹麦、荷兰、法国和泰国等国家也报告了相似的耐药研究发现。12月21日,Nature网站在新闻报道中指出,虽然这些研究结果令人担心,它们可能不像许多媒体报道说的那样是场灾难,因为粘菌素只是几个很少在人类中使用的抗生素之一。犹他大学传染病医生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5-12-24

  • 南京大学Nature子刊解析青蒿素作用机制

    生物通报道:青蒿素提取自传统中药,是目前最有效的抗疟疾药物,显著降低了疟疾患者的死亡率。青蒿素的发现者、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因此获得了2015年的诺贝尔生理/医学奖。不过,人们至今还没有完全了解青蒿素及其衍生物杀死疟原虫的机制。新加坡国立大学和南京大学的研究人员对此进行了深入研究。他们在十二月二十二日的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上发表文章,阐明了青蒿素对抗恶性疟原虫的重要作用机制。通讯作者包括新加坡国立大学的林青松(Qingsong Lin)、Kevin S. W. Tan以及南京大学的Jigang Wang。南京大学的华子春教授也参与了这项研究。研究人员通过无偏好的化学蛋白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5-12-24

  • 兰州大学Nature子刊发表测序新成果

    生物通报道  来自兰州大学、四川大学的研究人员通过对牦牛(Yak)进行全基因组重测序揭示出了一些驯化标签和史前的种群扩张。这项研究发布在12月22日的《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上。任职于兰州大学和四川大学的刘建全(Jianquan Liu)教授是这篇论文的通讯作者。刘教授主要从事进化生物学研究,在国际著名学术刊物,如Nature Genetics, Molecular Biology and Evolution (2篇), PNAS (3篇), Nature Communication, Molecular Ecology(8篇), New Phy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5-12-24

  • 鲍岚研究组Cell Reports发现miRNA与轴突的新关系

      国际学术期刊Cell Reports 于12月17日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鲍岚研究组的最新研究进展:FMRP-Mediated Axonal Delivery of miR-181d Regulates Axon Elongation by Locally Targeting Map1b and Calm1。该研究揭示了RNA结合蛋白FMRP能够负责轴突中miR-181d的运输并通过调控靶基因Map1b以及Calm1的轴突局部翻译,进而调控轴突发育的过程。  神经元作为一类高度特化的细胞,形成树突和轴突。神经元胞体中的mRNA可以运输至树突和轴突,

    来源:中科院

    时间:2015-12-24

  • 水稻产量调控“密码”破解

    若成果转化应用,我国水稻或将年增产2300万吨科技日报讯 (记者王怡 谢开飞 通讯员黄献光)武汉大学李绍清、福建农业科学院赵明富、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储成才和李云海以及中国农业科学院朱旭东等科学家分别组成的三个科研团队,近日发现了一种调节水稻籽粒大小和产量的新分子模块。三个科研团队的三篇独立论文于12月22日在线发表在本周《自然·植物》学术期刊上。根据研究成果显示,三个研究团队采用了不同的方法来使生长调节因子受到了小核糖核酸分子miR396的抑制,而这两者在一起控制了水稻籽粒的大小和数量,这表明它们可能是未来显著提高作物产量的关键。通常增加水稻产量的方法有两种:一是增加植物上花或者是穗

    来源:中国科技网

    时间:2015-12-24

  • 2015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项目揭晓

    2015年12月15日,由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组织评选的2015年度“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经过形式审查、学部初评、项目终审评选专项工作和项目公示等流程后在京揭晓。 “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的评选自1998年开展以来,至今已18届,这项评选活动对提升高等学校科技的整体水平、增强高校的科技创新能力发挥了积极作用,并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影响,赢得了较高的声誉。 现将2015年度入选项目名单(附后)予以公布。入选项目名单按主持单位拼音顺序排序,排名不分先后。 附件1 2015年度“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入选项目名单注:按申报学校首字母排序,排名不分先后

    来源:教育部

    时间:2015-12-24

  • 武汉大学Nature子刊发表水稻研究新成果

    生物通报道  来自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研究人员证实,阻断miR396可通过塑造花序结构来提高水稻产量。这一研究发现发布在12月21日的《Nature Plants》杂志上。领导这一研究的是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李绍清(Shaoqing Li)教授,李教授的主要研究领域为植物核质互作的遗传机理、水稻高产基因克隆及分子基理、抗稻曲病水稻新种质创造与基因发掘。水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也是我国第一大粮食作物(延伸阅读:武汉大学朱英国院士PNAS发表水稻研究新成果 )。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的矮化育种和70年代三系杂交籼稻的成功应用,使我国的水稻单产实现了两次大的飞跃,为满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5-12-23

  • 中国科学家Nature子刊同期发表四项重要成果

    生物通报道  来自中科院、中国农科院、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和武汉大学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分别在水稻及拟南芥研究中取得重要突破,四篇研究论文发布在最新一期(12月21日)的《Nature Plants》杂志上(延伸阅读:Science:2015最有意思的十大新闻 )。Inositol transporters AtINT2 and AtINT4 regulate arsenic accumulation in Arabidopsis seeds.Nature Plants Article number: 15202 (2015) doi:10.1038/nplants.2015.202在这篇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5-12-23

  • 军事医学科学院最新评述:组学时代的可变剪接研究

    生物通“核心刊物”迎来了新期刊:科学通报,中国科学C辑:生命科学,这两份期刊均是由中国科学院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共同主办的,我国学术期刊中的知名品牌,被国内外各主要检索系统收录,如国内的《中国科学论文与引文数据库》(CSTPCD)、《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等;美国的SCI、CA、EI,英国的SA,日本的《科技文献速报》等。目前针对每期的重点内容,生物通将展开详细推荐,欢迎读者共同参与……生物通报道:可变剪接是造成生物体内转录组和蛋白质组多样性和复杂性的重要机制. 自20世纪80年代间被首次报道以来, 人们逐渐意识到生物体内的可变剪接现象广泛存在, 其能够调节增殖、分化、发育、凋亡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5-12-23

  • 韩伟课题组Sci Rep解析抑制癌细胞侵袭新机制

      近期,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医学物理与技术中心辐射生物医学研究室研究员韩伟课题组在低温等离子体抑制癌细胞迁移分子机制方面取得新进展。相关研究成果“Non-thermal plasma inhibits humancervical cancer HeLa cells invasiveness by suppressing the MAPK pathway and decreasing matrix metalloproteinase-9 expression”已被《科学报告》(Scientific Reports)接受,目前出版中。  近年来,低温等离子体作为一种新兴技术,在医学方面的

    来源:中科院

    时间:2015-12-23

  • 武汉大学郭德银研究组揭示抑癌基因Pten的抗病毒功能与机制

       在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支持下,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与基础医学院郭德银研究组揭示了人类重要抑癌蛋白PTEN不仅具有抗肿瘤功能,还在抗病毒先天免疫中发挥关键作用,相关结果以“The tumor suppressor PTEN has a critical role in antiviral innate immunity”为题于2015年12月21日在《自然》子刊Nature Immunology在线发表(论文链接:论文链接:http://www.nature.com/ni/journal/vaop/ncurrent/full/ni.3311.html

    来源:武汉大学

    时间:2015-12-23

  • Nature盘点本年度最佳评论文章

    生物通报道:Nature杂志近日展开了一年一度的年终大盘点,评出了2015年的最佳评论文章。本次盘点选入了三名中国学者的两篇文章,他们分别是北京大学的研究员汤富酬和研究员文路,以及云南大学的研究员马晓娅。(上接:Nature2015最佳评论文章:汤富酬、文路、马晓娅入选)云南大学马晓娅:怪诞虫的头                         &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5-12-22

  • NIBS研究员eLife发文 揭示毛囊干细胞形成机制

    2015年12月14日,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NIBS陈婷实验室在《eLife》杂志在线发表文章“Embryonic attenuated Wnt/β-catenin signaling defines niche location and long-term stem cell fate in hair follicle”揭示皮肤中毛囊干细胞在发育过程中的建立机制。 毛发是人类具有高度再生功能的器官,毛发中的毛囊干细胞负责毛发的再生和皮肤创伤修复。到目前为止这种具有高度自我更新能力和分化能力的成体干细胞是如何形成的并不清楚。陈婷实验室的研究人员通过遗传学方法,用同时携带由特定启动子驱动

    来源:NIBS

    时间:2015-12-22

  • 中科院、北大Cell Research发布癌症表观遗传重要发现

    生物通报道  来自中科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北京大学、武汉大学等机构的研究人员证实,在肾癌中5-羟甲基胞嘧啶(5hmC)丧失与基因体(gene body)高度甲基化有关。这一研究发现发布在12月18日的《细胞研究》(Cell Research)杂志上。中科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的慈维敏(Weimin Ci)研究员、刘江(Jiang Liu)研究员,和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泌尿外科主任周利群(Liqun Zhou)教授是这篇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DNA甲基化是指DNA的胞嘧啶(C)被加上一个甲基而形成甲基胞嘧啶的表观遗传修饰。DNA甲基化与癌症的发生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DNA的甲基化改变包括高甲基化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5-12-22

  • 复旦马红PNAS、Plant Cell连发重要成果

    生物通报道:复旦大学的马红教授,是活跃于美国科学界的卓有成就的年轻华人科学家之一,科研成果丰硕。他发现了植物第一个编码G蛋白亚基,同时也是花同源异型框基因的共同发现者。近期,马红教授带领的课题组,在植物减数分裂研究方面的重要成果,先后发表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PNAS》和《Plant Cell》。延伸阅读:复旦大学马红《Genes&Dev》最新成果。在9月21日,《PNAS》在线刊登了马红教授研究团队的最新研究成果,题为“Formation of interference-sensitive meiotic cross-overs requires sufficient DNA lead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5-12-21

  • Nature2015最佳评论文章:汤富酬、文路、马晓娅入选

    生物通报道:Nature杂志近日展开了一年一度的年终大盘点,评出了2015年的最佳评论文章。本次盘点选入了三名中国学者的两篇文章,他们分别是北京大学的研究员汤富酬和研究员文路,以及云南大学的研究员马晓娅。汤富酬、文路:如何捕捉稀有细胞Computational biology: How to catch rare cell types北京大学生物动态光学成像中心的汤富酬和文路在这篇文章中重点介绍了Hubrecht研究所开发的RaceID算法,该算法能够在复杂的细胞混合物中有效鉴定稀有细胞类型。(相关报道:北大汤富酬Nature亮点推荐单细胞研究重要成果)Hubrecht研究所的科学家们构建了小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5-12-21

  • 清华大学颜宁教授Science再发重要新成果

    生物通报道  来自清华大学的研究人员报道称,她们分离出了来自兔骨骼肌的Cav1.1复合物,并采用单颗粒冷冻电镜技术借助直接电子检测和先进的图像处理确定了它的结构。获得这一伪四聚体真核生物Cav通道与其辅助亚基的复合物的详细结构,为认识相关通道的功能和疾病机制提供了重要的框架。这一重要的研究成果发布在12月18日的《科学》(Science)杂志上。清华大学的颜宁(Nieng Yan)教授是这篇论文的通讯作者。2007年作为普林斯顿大学博士的颜宁受聘于清华大学医学院,成为清华最年轻的教授、博士生导师。在回国的几年间,颜宁教授研究组主要聚焦于膜蛋白、胆固醇代谢调控通路相关因子的结构生物学研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5-12-21

  • 2015中科院新当选院士之中科院篇

    生物通报道:今年中科院院士增选是自两院院士大会修订章程后的首次院士增选,院士推荐范围、渠道都较以往有较大修改,因此初步候选人数量比上一次2013年增选时大幅减少,只有157人,还不到2013年的一半。经过半年的考察筛选,最终产生了61名中国科学院院士和12名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其中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共12人,在外籍院士名单中我们也看到了熟悉的名字。 此次入选的12位新晋院士中,有近半数属于中科院系统,其它分属于清华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同济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以及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〇二医院,那么这些入选院士在今年取得了哪些成果呢?徐国良研究组成果Gadd45a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5-12-21

  • 张宏Cell子刊发文 解析自噬降解

      12月17日,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张宏课题组和日本微生物化学所Nobuo N. Noda课题组合作,在国际刊物《分子细胞》(Molecular Cell)上,在线发表了题为Structural basis of the differential function of the two C. elegans Atg8 homologs, LGG-1 and LGG-2, in autophagy的研究论文,揭示了线虫中两个Atg8的同源基因LGG-1和LGG-2在蛋白聚集体自噬降解中的不同功能。  细胞自噬(autophagy)是一种自噬小体介导的细胞降解途径。自噬过程包括自噬小体的形成

    来源:中科院

    时间:2015-12-21

  • Nature聚焦施一公、曹雪涛等5位中国杰出导师

    生物通报道  2015年Nature杰出导师奖对外揭晓、施一公、曹雪涛、邓兴旺、舒红兵和陈洪渊 5位科学家荣获了这一奖项。12月16日,Nature网站发表了一篇题为“Stewards of China's future”(中国未来的管理者)的文章,聚焦了这5位中国杰出的导师。在过去的20年里,中国科学经历了深入的发展。中国在研究与开发方面的投资已在2013年超过了欧盟,预计将在这十年末赶上美国。包含中国合作作者的科学论文比例已从1997年的2.4%增长至2014年的19%——去年仅次于占据25%比例的美国屈居第二。这些统计数字令人印象深刻。但如果中国想成为一个真正的科学超级大国,它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5-12-18


页次:1603/2478  共49552篇文章  
分页:[<<][1601][1602][1603][1604][1605][1606][1607][1608][1609][1610][>>][首页][尾页]

2025年05月
27282930123
45678910
11121314151617
18192021222324
25262728293031
1234567
高级人才招聘专区
最新招聘信息:

知名企业招聘:

    • 国外动态
    • 国内进展
    • 医药/产业
    • 生态环保
    • 科普/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