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国科学家完成谷子单倍体型图谱构建及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由中国农科院作物所、中科院上海生科院植生生态所国家基因中心、中科院遗传发育所等8家单位合作,在国际上率先完成了谷子单倍体型图谱的构建和大量农艺性状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该成果于6月24日在Nature Genetics(自然-遗传学)发表,标志着我国在谷子遗传学研究领域取得了重要的突破。谷子,又称为粟,脱壳后为小米,是起源于我国的古老作物,在我国北方有超过万年的栽培史。谷子基因组较小(~515Mb),二倍体且自花授粉,具有突出的抗旱、耐瘠薄和高光效(C4)特性,是很有发展潜力的旱生禾谷类模式作物。尽管我国拥有占世界存量80%的谷子品种资源,但是长期以来,基于这些重要资源的遗传学研究还较少,限制了
来源: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
时间:2013-06-25
-
中国科大研究揭示人类XIAP促进肿瘤形成的新机制
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吴缅/梅一德教授研究组揭示了人体内重要抗调亡蛋白XIAP促进肿瘤形成的全新机制,相关研究成果以XIAP inhibits autophagy via XIAP-Mdm2-p53 signalling为题在线发表于国际生物学杂志The EMBO Journal上。XIAP (X-linked inhibitor of apoptosis protein, X连锁凋亡抑制蛋白)作为凋亡抑制蛋白 (IAPs)家族的一个重要成员,其表达水平在人类许多类型的肿瘤中显著上调。一直以来,人们认为XIAP是通过行使其抗凋亡的功能来促进肿瘤形成的。然而,XIAP缺失的小鼠发育正
来源: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时间:2013-06-25
-
以蚊制蚊抗疟疾
中美科学家合作取得的一项新成果可望彻底改变防控疟疾的方式:让蚊子感染一种特殊的细菌,从而具备抵抗疾病的能力,并能将这种能力传给后代。 以蚊制蚊 蚊子是疾病的理想载体,能直接将病原体注射到人的血液里,而且机动性强、繁殖迅速,能传播疟疾、登革热、乙型脑炎和西尼罗河热等等,其中对人类威胁最大的是疟疾。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全球约一半人口面临疟疾风险,2010年约有2.19亿疟疾病例,66万人死亡,大多数是非洲儿童。 目前普遍使用的控蚊方法是推广用杀虫剂处理过的蚊帐,并在室内喷洒杀虫剂,主要是拟除虫菊酯。这种杀虫剂便宜、长效、相对安全,但这些优点也意味着它会被滥用,容易催生蚊子的耐药性。 釜底抽薪的做法
-
研究发现精神分裂症易感基因欧亚人群有差异
中科院昆明动物所研究人员发现,在欧洲人群中与精神分裂症显著相关的易感位点rs1344706,在中国人群中并不是一个精神分裂症易感位点。相关成果在线发表于《科学公共图书馆·综合》。精神分裂症是困扰人类的重大精神疾病之一,并有非常高的遗传力。近年来,随着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的逐步开展,全球已报道了一系列的精神分裂症易感基因。然而,这些研究大多集中在欧洲人群,尚不清楚所报道的易感基因在亚洲人群中是否也与精神分裂症显著相关。“ZNF804A基因内的单核苷酸多态位点rs1344706在欧洲人群中与精神分裂症显著相关,这已在独立的欧洲群体样本中得到重复验证。但是,在中国人群中该位点是否与精神分裂症显著相关仍然
-
复旦大学学者Cell解答同行研究疑问
生物通报道 在最新一期(6月20日)的《细胞》(Cell)杂志上,复旦大学的研究人员以“Riboswitch Regulation of Aminoglycoside Resistance Acetyl and Adenyl Transferases”为题,就耶鲁大学的Adam Roth博士和Ronald R. Breaker教授针对该研究小组不久前发布的一项研究所提出的一些问题,进行了答疑。今年的1月,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英国籍全职****特聘教授、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Alastair Murchie和研究员陈东戎率领的课题组,发表了一项经过3年艰辛努力获得的研究成果。他们在耐药
-
徐星研究员Current Biology发表最新评述
生物通报道:来自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徐星研究员早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在古生物学研究领域近年来成果斐然,单论在Nature这一顶级杂志上发表重要生物进化方面的成果,他就发表过15篇(包括2012年最新成果)。Nature杂志曾在人物特写中介绍过他,他在2012年也入选了生命科学十大风云人物(见2012年生命科学十大风云人物评选结果揭晓 )。 近期徐星研究员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癌症与发育生物学实验室的S. Mackem博士发表了题为“Tracing the Evolution of Avian Wing Digits”的综述性文章,解析了鸟类手指演化的作用机理,并
-
南师大:测序揭示小龙虾免疫相关miRNA
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俗称“小龙虾”,是存活于淡水中一种像龙虾的甲壳类动物,也叫红螯虾或者淡水小龙虾。小龙虾是甲壳类中分布最广的外来入侵物种,因其杂食性、生长速度快、适应能力强而在当地生态环境中形成绝对的竞争优势,近年来,小龙虾在中国已经成为重要的经济养殖品种。但就是这种坚强的物种,一旦受中华鳌蟹螺原体(Spiroplasma eriocheiris)感染(民间说的抖抖病),死亡率近乎100%,给养殖业造成了严重损失。近日, 南京师范大学江苏省生物多样性与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在期刊Fish & Shellfish Immunology上发表了题为“Tran
-
“自然出版指数”发布 中科院总贡献点数排名升至全球第12位
6月20日,自然出版集团以《自然》杂志增刊形式发布了 “自然出版指数(Nature Publishing Index:NPI)(2012)”全球排名(TOP 200),中国大陆科研机构占据9席,比2011年增加了6席。中国科学院以总贡献点数(Corrected Counts:CC)37.88,在全球位列第12,比2011年上升了10位;中国科大位列第72;清华大学位列第88。同时, “自然出版指数(2012)”还显示:2012年,中国科学院在《自然》及其子刊上发表的生命科学、物理、化学、地球和环境科学四大学科领域研究型论文总贡献点数在中国大陆机构均位列第一;清华大学、华大基因、中国科大、浙江大
-
复旦大学李清泉博士权威期刊癌症干细胞新成果
生物通报道 来自第二军医大学、复旦大学的研究人员,在新研究中分离出了具有器官特异性转移潜能的结直肠癌细胞,并确定了这些细胞的表型特征。相关发现于6月5日在线发表在国际胃肠病学杂志(Gastroenterology,IF 11.675)上。文章的通讯作者是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的李清泉(Qingquan Li)博士,其主要研究方向为肿瘤多药耐药及侵袭转移相关性;肿瘤上皮间质转化及肿瘤干细胞研究。肿瘤转移是恶性肿瘤的重要生物学特征之一,也是恶性肿瘤患者预后不良的主要因素之一。当前关于肿瘤转移的机制主要有两种学说“解剖和机械”学说以及“种子和土壤”学说。后者是指肿瘤细胞(种子)只能在为其提供
-
北大最新文章揭示miRNA在疾病治疗中的新作用
生物通“核心刊物”迎来了新期刊:科学通报,中国科学C辑:生命科学,这两份期刊均是由中国科学院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共同主办的,我国学术期刊中的知名品牌,被国内外各主要检索系统收录,如国内的《中国科学论文与引文数据库》(CSTPCD)、《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等;美国的SCI、CA、EI,英国的SA,日本的《科技文献速报》等。目前针对每期的重点内容,生物通将展开详细推荐,欢迎读者共同参与…… 生物通报道:microRNAs 在心脏纤维化中的作用已被广泛研究, 但药物调控microRNAs 发挥抗纤维化作用及其机制尚不明确。来自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卫生部心血管分子生物学与调节肽
-
Cell Death and Disease:最新发现突变型p53-273H在肿瘤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近日,中国科技大学的科研人员在研究中揭示了miRNA介导的p53-273H/miR-27a/EGFR基因调控通路,对于癌症的发生发展有重要的调控作用,相关研究发表在近期的《Cell Death and Disease》杂志上。在肿瘤发展进程研究中,P53是在主要的肿瘤抑制因子,可潜在抑制肿瘤的发展。但由于p53基因点突变或者基因缺失,实际上在大部分的人肿瘤中,p53基因是不具有抑癌活性的。中国科技大学的研究者发现,突变的p53虽然缺少了野生型p53的肿瘤抑制功能,却获得了新功能,在肿瘤进程的许多阶段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研究表明,miR-27a是突变型p53-273H的一种新型下游转录调控靶标
-
CURRENT ZOOLOGY(动物学报)首获JCR 影响因子
CURRENT ZOOLOGY(动物学报)首获JCR 影响因子1.392(2010-2011年所发表的171论文在2012年被引238次),进入JCR ZOOLOGY领域Q2区,在JCR ZOOLOGY领域排位前 34.89%(52/149)。动物学报创刊于1935年,创刊时用西文(主要用英文)出版;1950年后改用中文出版,2009年改用英文出版,当时面临稿源严重不足的窘况。目前,动物学报有国际化的作者群和审稿专家群,作者群的主体是成熟的科研人员:2009-2012年作者群中,七成多(71.9%)的第一作者具有博士学位;近三成(32.9%)的第一作者具有教授 (Assistant Profe
-
广州生物院通用型生物反应器用于多重基因分型研究获进展
基因导向个性化用药可以根据病人基因结构信息,有针对性地选择药物,并确定最适合病人的用药剂量,将成为未来理想的治病新模式。基于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技术的分子诊断技术是目前广泛使用的基因分型工具,然而这些技术需要复杂昂贵的热循环仪和专业操作人员,限制了它们的广泛应用。中科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曾令文研究组基于核酸酶和发夹DNA探针的等温信号扩增技术,同时利用免疫胶体金作为放大显色系统,从而实现了多重基因分型的目的。当有靶标核酸存在时,探针识别靶标核酸并与之杂交。该杂交反应激活一个级联的、依赖于聚合酶和切刻酶的信号扩增反应系统,从而达到信号放大的目的。该研究使用构建的反应器分析人类细胞色素P
来源: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
时间:2013-06-21
-
注射疫苗有望预防肿瘤
“常见的”癌细胞 也许我们没有意识到,许多所谓健康人体内都存在正处于癌变的微小肿瘤。 例如从意外死亡的40~50岁健康妇女尸检中发现,大约有1/3的妇女乳腺中有微小原位肿瘤;在男性前列腺也发现类似的现象。多数年龄在50~70岁的人的甲状腺活检也都能发现原位肿瘤,但这些人中的绝大多数并不会患肿瘤。此外,在部分乳腺癌患者治愈20~30年后,血液中仍可检测到循环肿瘤细胞,称作肿瘤休眠。 大多数人体内存在癌变细胞但并不发病,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体内的T细胞免疫监控和免疫清除,免疫系统会及时清除这些癌前突变细胞从而使机体免受肿瘤的侵害。 肿瘤发生是
-
研究发现水稻应答镉胁迫关键基因
中国科学报讯(记者李洁尉 通讯员周飞、苏国华)6月17日,记者从中科院华南植物园获悉,由该园科研人员完成的“水稻金属耐受蛋白OsMPT1及其编码基因和其RNA干涉片段”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过量的重金属在水稻体内累积,不仅影响水稻产量、品质及整个农田生态系统,而且可通过食物链危及动物和人类健康。研究水稻对重金属吸收转运的分子机制,可为无公害稻米的生产技术创新提供科学依据。据介绍,金属耐受蛋白主要负责细胞内二价金属阳离子的传输。研究表明,在植物体内,该类蛋白大多与植物体应答和耐受多种重金属胁迫相关。此次研究人员发现,水稻金属耐受蛋白OsMPT1的编码基因是应答镉胁迫的关键基因,这对于全面理解植物中
-
曹雪涛院士PNAS连发免疫学新成果
生物通报道 来自第二军医大学的研究人员在新研究中证实,锌指蛋白ZBTB20通过抑制IκBα基因转录,促进了Toll样受体(Toll-like receptor ,TLR)触发的先天免疫反应。这一研究发现发表在6月17日的《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上。文章的通讯作者是现任职第二军医大学和浙江大学医学院的曹雪涛(Xuetao Cao)院士,曹雪涛院士是我国著名的免疫学家,主要从事肿瘤免疫治疗和分子免疫学方面的研究,曾在树突状细胞的免疫学和肿瘤的免疫与基因治疗研究方面获得重要成果,以通讯作者的身份在Nature Immunology、Immunity、Blood、J Immunol等
-
中国科技大学PNAS细胞动力学研究新发现
生物通报道 来自中国科技大学的研究人员在新研究中,揭示了GTP酶激活蛋白ACAP4调控细胞膜动力学的结构基础及分子机制,这一研究对于深入了解肿瘤细胞转移信号通路及调控提供了一些重要的新线索,相关研究发现发表在6月17日的《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上。文章的通讯作者是中国科技大学的姚雪彪(Xuebiao Yao)教授,姚教授是我国教育部首批“****特聘教授”,现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安徽细胞动力学与化学生物学省级实验室主任。主要从事细胞周期分子调控网络机制及蛋白质分子时空动力学调控机制方面的研究。ADP核糖基化因子(ARFs)是真核细胞中广泛表达的且是高度保守的GTP结合蛋白
-
四川农大:转录组测序揭示猪内脏脂肪组织炎症特征
实验已证实,相比于身体脂肪重量,肥胖发生相关的代谢风险因素与脂肪组织在体内的分布更为相关。在哺乳动物中,脂肪组织可以根据不同的分布,划分为两个主要类型,内脏脂肪组织(VAT)和皮下脂肪组织(SAT)。VAT在生化上明显不同于SAT,其与多种肥胖诱导的疾病相关,如心血管疾病,II型糖尿病,和代谢综合症等。为了更好分析VAT和SAT间的不同特征,四川农业大学李学伟教授和李明洲教授领衔的团队对猪的VAT和SAT的转录组展开比较分析,系统研究与炎症反应、脂肪酸代谢相关的基因表达谱*。该研究成果发表在6月刊的Int J Biol Sci。研究人员利用Solexa转录组测序技术(转录组测序服务由联川生物提
-
研究解析老年人为何具有更强流感抵抗力
吐唾沫、流口水……唾液通常不是一个令人愉快的谈话主题。但中国科学家一项最新研究发现,唾液中含有的糖蛋白成分可以部分解释健康老年人具有更强的流感抵抗力这一事实,将来或许能够利用这种糖蛋白开发出抗流感病毒的口鼻喷雾或口含药。 唾液不仅能帮助消化食物,它也含有抗菌蛋白,是应对感染的第一道防线。中国西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研究人员在新一期美国《蛋白质组学研究杂志》上报告说,他们检测了180名不同年龄的健康人唾液中的糖蛋白糖链谱,发现与儿童和成年人相比,老年人唾液中的糖蛋白唾液酸α2-3和α2-6糖链结构能更有效地与H9N2禽流感病毒等病毒结合。 研究负责人李铮教授对新华社记者解释说,这
-
中南大学Hepatology发表癌症研究新成果
生物通报道 来自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的研究人员证实,BTBD7蛋白促进了肝癌上皮间质转化(EMT),可作为肝癌的一个预后生物标记物。相关研究在线发表在6月12日国际著名肝脏疾病杂志Hepatology(最新影响因子11.665)上。论文的通讯作者是中南大学湘雅医学研究实验中心的申竑(Hong Shen)教授,其主要研究方向为消化道疾病(重点:消化道肿瘤、肝脏纤维化)的发病机理研究。近5年发表SCI论文20余篇。EMT是指具有极性的上皮细胞转换为具有活动能力的间质细胞,并获得侵袭和迁移能力的过程,是一种基本的生理病理现象。它参与胚胎发育和组织重建。此外,也存在于如上皮组织的伤口愈合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