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华大学最新Nature文章
10月28日,清华大学生命学院姚骏研究组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自然》在线发表题为“躁狂抑郁症病人的超兴奋神经元对锂处理的选择性反应”(Differential responses to lithium in hyperexcitable neurons from patients with bipolar disorder)的研究论文,报告了在基于诱导多能干细胞技术的人类躁狂抑郁症的发病机制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 双极性躁狂抑郁症(Bipolar Disorder, BD)、抑郁症和精神分裂症等复杂的神经心理疾病严重威胁全人类的正常生活甚至生命安全,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带来诸多不良影响。
-
袁钧瑛院士eLife发表新成果
生物通报道:现任职于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和哈佛医学院的袁钧瑛(Junying Yuan)教授多年从事于细胞凋亡机制的研究,是世界细胞凋亡研究领域的开拓者之一,并且是世界上第一个细胞凋亡基因的发现者。该发现为世界细胞凋亡研究领域奠定了研究基础,引发了世界上众多的实验室从不同的角度开始对细胞凋亡进行系统的研究,也为她当时的研究生导师Horvitz教授获得2002年的诺贝尔奖做出了重要贡献。延伸阅读:袁钧瑛院士JCB:让癌细胞自我毁灭。近期,袁钧瑛教授带领的研究小组在国际生命科学领域著名期刊《eLife》发表一项题为“Phosphorylation and activation of ubiqu
-
曹雪涛院士权威期刊连发miRNA、癌症新文章
生物通报道 曹雪涛(Xuetao Cao)院士是国际著名的免疫学家。其现任职浙江大学医学院、中国医学科学院、第二军医大学,主要从事肿瘤免疫治疗和分子免疫学方面的研究,曾在树突状细胞的免疫学和肿瘤的免疫与基因治疗研究方面获得重要成果,以通讯作者的身份在Nature Immunology、Nature Communications、Immunity等国内外知名杂志发表论文200多篇。2013年当选为Cell杂志的编委(延伸阅读:曹雪涛院士、陈涛涌教授Nature子刊发表免疫新成果 )。近期,《OncoImmunology》杂志9月及10月纸质版连续发布了曹雪涛院士的两篇文章,分别揭示了
-
浙江大学Nature子刊:H7N9病毒感染与肠道菌群的关系
生物通报道 2013年春,一种新的病毒H7N9在中国拉响了警钟。H7N9亚型禽流感病毒是甲型流感中的一种,以前仅在禽间发现,在荷兰、日本及美国等地曾发生过禽间暴发疫情,但未发现过感染人的情况,可能起源于H9N2,早期研究发现H7N9病人有高热和肺部感染症状,且抗生素不起作用,一些危急病人伴随着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感染性休克和多器官衰竭等症状。目前H7N9病毒感染和抗生素、益生菌治疗对病人肠道菌群的影响未知。来自浙江大学传染病国家重点实验室及感染性疾病协同创新中心的李兰娟院士、秦楠研究员及郑焙文、姚坚博士等团队人员采用宏基因组技术对H7N9患者肠道菌群进行了研究,并分析了
-
中国医学科学院:大数据在肿瘤预后预测中的应用
生物通“核心刊物”迎来了新期刊:科学通报,中国科学C辑:生命科学,这两份期刊均是由中国科学院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共同主办的,我国学术期刊中的知名品牌,被国内外各主要检索系统收录,如国内的《中国科学论文与引文数据库》(CSTPCD)、《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等;美国的SCI、CA、EI,英国的SA,日本的《科技文献速报》等。目前针对每期的重点内容,生物通将展开详细推荐,欢迎读者共同参与……生物通报道:技术进步催生了大数据时代, 依靠先进的数据平台可将临床记录、医学影像、基因信息等不同形式的数据, 以及来自不同地区的数据, 迅速而有效地有机整合, 并进行及时的计算和分析. 这为肿瘤预
-
南京大学Nature子刊:改进癌症光学疗法
生物通报道 南京大学医学院的研究人员在新研究中证实,在光动力疗法中采用全氟化碳纳米颗粒可以提高活性氧水平,增强对肿瘤生长的抑制。这一研究成果发布在11月3日的《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南京大学医学院的胡一桥(Yiqiao Hu)教授和吴锦慧(Jinhui Wu)副教授是这篇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光动力疗法(PDT)是利用光动力效应进行疾病诊断和治疗的一种新技术(延伸阅读:黃伟国教授PNAS发表癌症新成果 )。其作用基础是光动力效应。这是一种有氧分子参与的伴随生物效应的光敏化反应。其过程是,特定波长的激光照射使组织吸收的光敏剂受到激发,而激发态的光敏
-
李轩研究组发表Nature子刊文章
11月2日,Nature Communications 发表了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李轩研究组题为The evolutionary landscape of intergenic trans-splicing events in insects 的研究论文。该工作揭示了反式剪接引导基因功能多样化的过程,并首次阐述了反式剪接在维持破碎基因功能方面的作用。 真核生物的基因具有复杂的剪接(splicing)机制。与比较常见的发生在同一个转录本(pre-mRNA)上的顺式剪接(cis-splicing)不同,RNA反式剪接(trans-splicing)是将不同基因转录本上
-
上海交通大学Cancer Research聚焦“癌症之王”
生物通报道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德克萨斯大学MD安德森癌症中心、海南医学院等处的研究人员证实,Merlin/NF2通过抑制FOXM1介导的Wnt/β-Catenin信号遏制了胰腺癌生长。这一研究发现发布在《癌症研究》(Cancer Research)杂志上。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的黄倩( Qian Huang)教授,德克萨斯大学MD安德森癌症中心的谢克平( Keping Xie)教授,及海南医学院的郑少江(Shaojiang Zheng)教授是这篇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胰腺癌是恶性度高、预后差的一种肿瘤,患者的5年生存率一般不到5%。由于胰腺的位置隐蔽,早期胰腺癌很难
-
福建农林大学发布:菠萝中找到调控植物光合作用"开关"
福建农林大破译国内首个热带植物基因组科技日报福州11月3日电 (谢开飞 江潮炳 曹佳奕)福建农林大学3日在此间发布,11月2日,国际权威学术刊物《自然·遗传学》在线发表了该校明瑞光教授团队的研究成果“菠萝基因组与景天酸代谢光合作用的演化”。该项研究在全世界首次破译菠萝基因组的基础上,首次阐明了菠萝中的景天酸光合作用基因是通过改变调控序列演化而来,并且受昼夜节律基因的调控,从而找到景天酸代谢植物的“光合开关”。这是国内破译的首个热带植物基因组。据明瑞光介绍,景天酸代谢是一种独特的光合作用途径,常见景天酸代谢光合作用植物如仙人掌、火龙果等,其中菠萝为最重要的经济作物。该研究为后续在作物中通过基因改
-
中科院张立新研究员发表Nature新文章
生物通报道 在一项有望推动未来药物开发的新研究中,科学家们第一次揭示出了自然是如何完成一种令人惊叹的特技,生成与一些抗疟疾、抗细菌感染和抗癌药物相似的重要化学物质的。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的张立新(Lixin Zhang)研究员、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分子生物科学副教授Yan Jessie Zhang,及波士顿大学的刘平华(Pinghua Liu)教授,将他们的研究结果发布在《自然》(Nature)杂志上。就像锈病或森林火灾的传播取决于氧一样,一些药物疗法——包括今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抗疟疾化合物青蒿素在内,都需要一种氧起作用的化学反应(延伸阅读:Nature:破解青蒿素失效之
-
清华国家项目:新型的细胞3D打印法
生物通报道:最近,来自清华大学和美国爵硕大学的科学家,开发出一种3D打印方法,能够制备出高度一致的、胚胎干细胞的“模块”。这些细胞——能够产生我们体内所有的细胞类型,可以被用作“乐高积木”来构建组织结构、更大的组织结构,甚至是微器官。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十一月四日的《Biofabrication》杂志。延伸阅读:DNA引导的人组织3D打印。 本文第一作者、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教授、国家“****”引进人才孙伟(Wei Sun)解释说:“看到我们能以这样一种可控的方式培育胚状体,真是非常令人兴奋的。长大的胚状体是均匀的和同质的,并作为进一步组织生长的一个更好的起点。”研究人员使用挤压为基础的3D打印
-
复旦大学Hepatology发表癌症新文章
生物通报道 来自复旦大学的研究人员证实,在肝内胆管癌(iCCA)中MAP3K4缺陷导致了侵袭性生长和上皮-间质转化(EMT)。这一研究发现在线发表在国际权威杂志Hepatology(影响因子11.665)上。论文的通讯作者是复旦大学的樊嘉(Jia Fan)教授。樊嘉教授擅长肝脏肿瘤外科诊疗及肝脏移植。近年来在国际及国内权威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390余篇,其中SCI收录论文近90篇。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华医学科技二等奖等奖励(延伸阅读:复旦大学樊嘉教授权威期刊揭示癌症转移新机制 )。肝内胆管癌是指左右肝管汇合部以上的胆管上皮细胞起源的恶性肿瘤,其恶性程度高、
-
流感病毒与宿主互作研究中获新进展
流感是最重要的传染病之一,不仅严重威胁人类健康,而且给畜牧业生产造成重大损失。然而,流感病毒的致病机理仍不完全清楚。流感病毒感染宿主的过程中,一方面宿主利用自身防御系统抵抗病毒的入侵,另一方面流感病毒采用多种机制逃避宿主的防御,并劫持宿主的细胞机器来完成其复制过程。近日,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员陈吉龙领导的研究组在流感病毒与宿主相互作用研究中取得新成果:继先前发现长链非编码RNA NRAV在抗病毒天然免疫应答中的调控作用后(Cell Host & Microbe, 2014; 16(5):616-626),该研究组最近发现,一类名为Vault RNA(vtRNA)的宿主小非编码R
-
中科院Nature子刊解析基因间反式剪接事件
生物通报道 来自中科院上海生科院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中科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的研究人员,绘制出了昆虫中基因间反式剪接事件的进化景观图。这一研究成果发布在11月2日的《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上。中科院上海生科院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的李轩(Xuan Li)研究员,及中科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的郝沛(Pei Hao)研究员是这篇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前者主要从事免疫发育和免疫反应的调控机制研究。后者主要从事计算生物学、生物信息学领域的交叉前沿研究,将计算技术应用于生物医学的分析和挖掘。在真核生物中,要形成成熟的信使RNA,必须要通过剪接过程将核DNA上非连续外
-
我国科学家解析青蒿素类过氧桥键合成机制
我国学者屠呦呦教授因发现青蒿素(artemisinin)而共同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与医学奖。曾耗时12年,花费4000万美元的艰辛研究,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Jay Keasling教授最终于2013年4月10日联合Amyris公司在《自然》(Nature)杂志上在线发布了他们的成果:应用合成生物学技术成功地在转基因酵母中生产出青蒿素合成的前体青蒿酸,使利用酵母生产青蒿素取得突破性和革命性进展。这类含有过氧桥键的萜类吲哚生物碱通常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包括抗感染、抗肿瘤、以及抗心律失常的药物,其中最具代表性的青蒿素已经作为抗疟疾药物(artemisinin-based combination
-
中山大学Nature子刊发布癌症研究新成果
生物通报道 来自中山大学、德克萨斯大学西南医学中心等处的研究人员报告称,他们开发出了一种基于CpG甲基化的检测方法来预测肾透明细胞癌(ccRCC)的生存。这一重要的研究结果发布在10月30日的《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上。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罗俊航(Jun-Hang Luo)研究员是这篇论文的通讯作者。长期从事泌尿外科临床工作,擅长于肾肿瘤、膀胱肿瘤、前列腺肿瘤、肾上腺肿瘤、泌尿系统结石、前列腺增生等泌尿系统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肾细胞癌(RCC)是最常见的肾脏恶性肿瘤,占所有人类恶性肿瘤的2–3%。肾透明细胞癌是RCC主要的组织学亚型,占RCC病
-
中科院结肠癌研究刊登国际著名期刊
生物通报道:近期,国际癌症研究领域著名期刊《Clinical Cancer Research》在线发表了中科院上海高等研究院、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上海交通大学和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等处的一项研究成果,题为“A novel bioavailable BH3 mimetic efficiently inhibits colon cancer via cascade effects of mitochondria”。 在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发现了一种新的棉酚衍生物——ch282-5,通过特异性和竞争性地结合Bcl-2家族抗凋亡蛋白的BH3结构域,可选择性地诱导结肠癌细胞死亡。延伸阅读:一个蛋白
-
中科院女博导POLS解析植物根瘤菌感染基因
生物通报道:近日,中科院上海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研究员谢芳带领的课题组,与日本、德国和英国的研究人员合作,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PLOS Genetics》发表一项学术成果,题为“SCARN a Novel Class of SCAR Protein That Is Required for Root-Hair Infection during Legume Nodulation”。在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发现了SCARN——一类新兴SCAR蛋白,是豆科植物结瘤过程中根毛感染所必需的一类蛋白。延伸阅读:Plant Cell:克隆豆科植物固氮调控基因。这项研究的通讯作者是中科院上海植物生理生
-
天津医科大学JBC解读癌症中的miRNA
生物通报道:MicroRNA(miRNA)是长约22nt的非编码RNA,这些小RNA在天然细胞中大量存在,它们能与靶基因的mRNA配对,在转录后水平上调控目标基因的表达。大量研究表明,microRNA控制着胚胎发育、细胞分化、器官生成等重要的生物学过程,对于正常发育、细胞生长和生物行为非常关键,而且与复杂的神经退行性疾病有关。人们一直希望能够解析microRNA的确切作用机理,早日将其应用于临床。近年来人们发现,microRNA会被转运到细胞核内,在那里调控其他microRNA的生成或者它们自身的表达。天津医科大学的汤华教授带领研究团队在十月三十日的Journal of Biological
-
上海交大Cell子刊解析细胞分裂
生物通报道 来自上海交通大学的研究人员证实,细胞分裂方式改变介导调控了Sonic Hedgehog信号控制的小脑颗粒神经元生成。这一研究发现发布在10月29日《Stem Cell Reports》杂志上。上海交通大学的高维强(Wei-Qiang Gao)教授和杨茹(Ru Yang)副研究员是这篇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高教授的主要研究方向为干细胞和组织再生修复;肿瘤生成机制及肿瘤干细胞研究。他在神经科学,干细胞与再生生物学,前列腺肿瘤及肿瘤干细胞三个领域中都有重大的贡献。在果蝇和线虫中干细胞自我分化和细胞命运决定受到精确调控,当前研究人员主要是针对这些无脊椎动物的胚胎发生过程进行细胞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