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计算生物学所揭示汉族和日本人之间的基因表达谱差异
6月4日,《医学遗传学杂志》在线发表了中科院上海生科院计算生物学研究所徐书华研究组的研究成果Identification of well-differentiated gene expressions between Han Chinese and Japanese using genome-wide microarray data analysis。该项工作首次揭示了中国汉族与日本人之间在转录水平的差异,并估计了遗传变异对人群基因表达谱差异的贡献率,有助于理解基因表达与遗传变异之间的联系,并为阐明近缘人群之间表型差异的分子机制提供了线索。中国汉族和日本人有共同的遗传起源,在外表形态上也存在很
来源: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
时间:2013-06-18
-
分子探针为乳腺癌基因描绘“显像图”
近日,黑龙江省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核医学科赵长久、付鹏等人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支持下,成功建立了一种快速、准确、及时、无创性地评价乳腺癌小鼠双微体扩增基因(MDM2)表达程度的影像学方法,使乳腺癌在分子水平发生改变的“早早期”被诊断成为可能。此项成果日前刊发于《美国核医学》杂志。有文献报道,癌基因MDM2在鼠和人的很多组织中都有表达,被证实是一种癌基因,与多种肿瘤的发生、发展、转移、复发、放化疗抵抗等有关联。因此,在乳腺癌病人放化疗之前,及时、准确评价MDM2表达程度,对临床上制定医疗方案尤为重要。赵长久教授课题组将小鼠MDM2作为研究靶点,利用“反义技术”合成了针对恶性肿瘤特异性极强的新
-
中科院Nature子刊表观遗传新成果
生物通报道 来自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北京大学的研究人员在新研究中,解析了小鼠精子发生过程中5-羟甲基胞嘧(5-hydroxymethylcytosine,5hmC)的动态机制,相关论文“Dynamics of 5-hydroxymethylcytosine during mouse spermatogenesis”发表在6月13日的《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上。来自中科院动物研究所的韩春生(Chunsheng Han)研究员和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汤富酬(Fuchou Tang)研究员是这篇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精子发生(spermatogene
-
唐铁山研究组:异常表观修饰参与亨廷顿舞蹈病病理发生
亨廷顿氏舞蹈病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其主要病理特征是大脑纹状体神经元的渐进性死亡。亨廷顿基因突变导致纹状体神经元选择性死亡的机制还不清楚,目前也没有任何治疗手段。DNA胞嘧啶的甲基化修饰是一重要的表观修饰方式,在染色体结构重塑、基因沉默、发育与分化等过程中扮演着关键角色。最近有研究结果证实,胞嘧啶的甲基化可被进一步氧化为羟甲基化修饰,有证据显示胞嘧啶羟甲基化修饰(5hmC)在胚胎发育和胚胎干细胞的增殖分化、神经细胞的分化成熟中有重要作用。关于DNA的5hmC修饰与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关系还未见报道。动物研究所唐铁山研究员领导的分子神经生物学研究组以酵母人工染色体转基因舞蹈病(YA
-
昆明动物所在精神分裂症遗传学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
精神分裂症是困扰人类的重大精神疾病之一,且具有非常高的遗传力。近年来,随着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 GWAS)的逐步开展,人们已经报道了一系列的精神分裂症易感基因。然而,这些研究大多集中在欧洲人群,所报道的易感基因在亚洲人群中是否也与精神分裂症显著相关并不清楚。ZNF804A基因内的单核苷酸多态位点rs1344706在欧洲人群中与精神分裂症显著相关,并已在独立的欧洲群体样本中得到重复验证。然而,在中国人群中rs1344706是否与精神分裂症显著相关仍然有争议,国内不同的研究小组在各自的样本中得到了不同的结果。有鉴于此,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
-
清华大学Nature新文章挑战前论
生物通报道 来自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北京大学的研究人员,在新研究中解析了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MPK)保守调控元件的结构,相关论文“Conserved regulatory elements in AMPK”发表6月12日的《自然》(Nature)杂志上。论文的通讯作者是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吴嘉炜(Jia-Wei Wu)教授,其长期从事生物大分子结构生物学研究,在蛋白质分子的微观结构基础上研究其调控机制,为药物研发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先后在Nature,Cell等重要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文章50多篇。2011年12月荣获第八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磷酸腺苷(AMP)激活的蛋白激
-
中国科学家Nature Genetics发表淋巴瘤研究新成果
生物通报道 近日来自中山大学癌症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新加坡基因组研究所等10多家机构的研究人员,通过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WAS)鉴别出中国汉族人群B细胞型非霍奇金淋巴瘤的一个全新易感位点。相关论文于6月9日在线发表在国际顶级专业期刊《自然遗传学》(Nature Genetics)杂志上。来自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的林东昕(Dongxin Lin)教授、新加坡国立大学Adeline L H Seow博士、中山大学癌症中心的贾卫华(Wei-Hua Jia)教授,以及新加坡基因组研究院的刘建军(Jianjun Liu)研究员为这篇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恶性淋巴瘤是起源
-
生物传感器的纳米“开关”
近日,据国际知名期刊Advanced Materials(《先进材料》)报道,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光化学院重点实验室赵永生课题组利用高比表面积的一维纳米材料,制备出一种更加灵敏的电化学发光纳米生物传感器。该项研究也为低维纳米材料制备生物传感器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实验依据。 赵永生对《中国科学报》记者表示,随着科技的进步,传感器和光学元件都将趋于小型化和集成化。有机低维纳米材料由于其独特的结构和新颖的物理、化学性质,在生物传感、纳米光子学领域中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 纳米材料提高检测性能 从细菌到人,所有生物都在使用“生物分子开关”来监测环境。此类“开关”
-
科学家首次解析丙肝感染蛋白结构
近日,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中科院上海生化与细胞所研究员周界文团队的一项研究,首次解析出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宿主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蛋白——p7的精细空间结构,以及与其相互作用的一类抑制剂的分子机理,为丙肝药物的研制带来曙光。相关论文在《自然》杂志在线发表。HCV与艾滋病病毒、流感病毒一样,属于强危害性的RNA病毒。丙肝病毒所引起的病毒性肝炎,是慢性肝炎的主要病原之一,严重时会导致肝硬化和肝癌。目前估计全世界有1.7亿人感染HCV,我国的HCV携带者和患者总数均居世界首位。而迄今为止,丙肝的治疗一直缺乏令人满意的方法。p7是丙肝病毒基因表达的唯一离子通道蛋白,对病毒颗粒的组装、成熟乃至释放至关
-
北大韩鸿宾小组实现脑细胞生存微环境可视
由我国科学家发明的一项脑研究专利新技术,将为目前陷入困境的脑病治疗提供新的思路。日前,这项由北京大学韩鸿宾教授及其团队发明的技术,在动物活体上实现了神经细胞生存的微观内环境三维可视化成像显示与定量分析。在中国科协组织的第76期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上,这引起了与会专家的浓厚兴趣。 这项新的脑成像技术转变了以往只针对脑细胞的研究思路,是一项可对脑细胞生存微环境进行活体检测和可视化的专利技术。尽管脑细胞外间隙占据着人脑20%的脑容积空间,但100多年来一直被科学界所忽视。该技术在为神经系统新药研发、干细胞治疗等提供有效技术手段、为这些治疗方法提供理论依据和疗效评价方法的同时,可为目前严重危
-
吉林大学Cell子刊文章:细胞重编程的路障
生物通报道 来自吉林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在新研究中证实,SMC1所支配的染色质内袢环(Intrachromosomal Looping)是细胞重编程过程中激活内源性多能基因的必要条件。这一研究发现为深入了解细胞重编程分子机制,以及开发出新的诱导多能干细胞(iPSC)技术提供了一个新研究方向。相关论文发表在6月7日的《细胞干细胞》(Cell stem cell)杂志上。来自吉林大学的胡继繁(Ji-Fan Hu)教授、上海交通大学的范先群(Xianqun Fan)教授以及斯坦福大学大学医学院的Andrew R. Hoffman为这篇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胡继繁教授曾在肿瘤和
-
****吴玉章Blood发表免疫研究新成果
生物通报道 来自第三军医大学的研究人员在新研究中证实,B细胞中持续表达miR-146a,通过下调Fas导致了自身免疫性淋巴细胞增生综合征(autoimmune lymphoproliferative syndrome,ALPS)。这一研究发现发表在近期的《Blood》杂志上。第三军医大学的****特聘教授吴玉章(Yuzhang Wu)是这篇论文的通讯作者。其长期从事免疫识别、分子设计与抗原工程,率先将分子设计的理论和技术应用于免疫学,以“免疫识别、分子设计与抗原工程”为研究方向,是我国免疫学领域的知名青年专家、免疫识别研究领域的开拓者之一。发表科研论文200多篇。MicroRNA(
-
北京鸭基因组研究或助力抗击“禽流感”
2013年6月10日,由中国农业大学、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和英国爱丁堡大学等多家单位合作完成的北京鸭基因组研究成果在《自然·遗传学》(Nature Genetics)杂志上在线发表。这项研究鉴定了鸭子对禽流感产生免疫反应的相关遗传基因,将有助于进一步了解鸟类的免疫机制,同时为深入解析禽流感病毒与其宿主之间的相互作用奠定了重要的遗传学基础。鸭子是禽流感病毒的天然宿主,而且由于其自身遗传特性,鸭子比鸡对流感病毒具有更强的耐受性,能够在自身不发病的情况下将流感病毒“悄悄传播”。加之,鸭子是为人类提供肉、蛋及羽毛等生活必需品的重要水禽之一,其携带病毒的潜在危险会给人类及其他哺乳动物造成严重危害。在这项研
-
第二军医大:miRNA文库筛选解开胆囊癌转移之谜
第二军医大学研究者采用miRNA文库筛选新技术,发现促使胆囊癌转移的重要小RNA分子——MiR-20a。这一小RNA可能作为治疗胆囊癌的潜在靶点,其相关研究发表在《Journal of Hepatology》杂志上。胆囊癌(GBC)是一种恶性肿瘤,恶性程度高、易早期转移、难于早期发现、对化疗药物不敏感等特点,因而解开胆囊癌的发病及转移机制将对治疗有很大的作用。MiRNA参与许多癌症的发展,然而关于miRNA同 GBC调控关系的研究较少。上海第二军医大学研究者采用一种新的文库筛选方法,筛查GBC转移相关的miRNA,通过锐博生物提供的文库micrON™ miRNA mimics li
-
科学家发现鸭对禽流感产生免疫反应的基因
《自然—遗传学》期刊发表了鸭基因组的全序列,并找出令鸭子对禽流感产生免疫反应的遗传基因。此一发现将有助科学家进一步了解水禽的免疫保护机制。 最近出现的H5N1亚型禽流感病毒已在家禽中广泛散布,而鸭子更被视为此病毒的天然宿主。早期的研究显示,鸭子能在毫无症状的情况下传播流感病毒。 李宁和他的研究团队为一只来自北京的雌性鸭子作出了基因测序。与其他鸟类和哺乳动物的基因组相比,鸭子的基因组所包含的免疫基因明显较少,数量与鸡和斑胸草雀的基因组相似。作者比较了受高致病性和低致病性H5N1病毒感染的鸭子,发现其肺部组织的基因表达会因病毒感染而有所改变。他们还确认了那些遗传因素能令鸭子成为
-
Cell子刊:让胚胎干细胞再退一步
生物通报道:胚胎干细胞能够生成所有类型的成体细胞,包括肌肉细胞、血细胞和脑细胞等等。但在胚胎干细胞形成之时,它们就已经丧失了生成胚外组织(extra-embryonic tissue)的能力,例如胎盘和卵黄囊。这些胚外组织形成于发育的极早期,紧接在受精完成之后,是胚胎生长并植入子宫所必需的组织。现在,哥本哈根大学的科学家们,成功使胚胎干细胞倒退回发育的极早期,让这些细胞重新获得了生成胎盘细胞的能力,文章于六月六日发表在Cell Reports杂志上。这一重要成果有望为,可能引起流产的胎盘相关疾病带来新的启示。在哺乳动物胚胎发育的极早期,卵裂球可以生成所有类型的细胞,之后它们会丧失形成胚外组织的
-
安徽医科大张学军连发多篇Nature子刊解析疾病基因
生物通报道:来自安徽医科大学的张学军教授主要致力于皮肤遗传病,特别是复杂性皮肤遗传病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突出的成果。他不仅建立了目前世界上较为完整的皮肤病遗传资源库,收集和储存了近15万份皮肤病样本和资源,而且接连在Nature Genetics等杂志上发表文章,发现了银屑病、白癜风、系统性红斑狼疮和麻风的易感基因,这对于国内皮肤病遗传学研究起到了奠基性的作用。今年他入选了中科院候选院士。近期张学军教授研究组与其它研究组合作,取得了多项疾病有关的基因研究成果,首先张学军教授研究组与德国基尔大学合作,完成了特应性皮炎(Atopic Dermatitis, AD)全基因组免疫易感基因的搜寻与鉴定。
-
武汉大学期刊文章发表免疫研究新发现
生物通报道 来自武汉大学的研究人员在新研究中证实,促炎性细胞因子IL-32通过选择性刺激IFN-λ1,发挥了广泛的抗病毒功能。这一研究发现发表在5月31日的《生物化学杂志》(JBC)上。论文的通讯作者是武汉大学生命科学院的朱应(Ying Zhu)教授,其主要从事乙肝病毒和流感病毒感染诱导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32),氧化氮合成酶(iNos)和环加氧酶(COX-2)等重要细胞炎症因子表达的分子机制研究。病毒蛋白与细胞因子相互作用在病毒感染致炎过程中的机理研究。IL-32是诸如类风湿关节炎、炎性肠病等炎症性疾病中一个重要的细胞因子。在人类外周单个核细胞(PBMCs)中,I
-
2013中科院候选院士之南京大学
生物通报道:2013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名单已经公布,此次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增选候选人88人,分布在不同的地区院校,其中中科院系统最多(20人),其次是北京大学(5人),清华大学(4人),上海交通大学(4人),中国医学科学院(4人),首都医科大学(4人)。以下是这些科学家及其院校的介绍,帮助大家进一步了解他们及他们所在的科研机构。 南京大学坐落于钟灵毓秀、虎踞龙蟠的金陵古都,是一所历史悠久、声誉卓著的百年名校。其前身是创建于1902年的三江师范学堂,此后历经两江师范学堂、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国立东南大学、第四中山大学、国立中央大学、国立南京大学等历史时期,于1950年更名为南京大学。1
-
百人博士Plant Cell解析细胞极性生长
生物通报道:来自中科院植物研究所,国家植物基因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Arabidopsis Villins Promote Actin Turnover at Pollen Tube Tips and Facilitate the Construction of Actin Collars”的文章,首次描述了花粉管顶端单根微丝生长和消失的规律,并建立了微丝相关蛋白villin作为重要元件与钙离子梯度协作调控单根微丝动态的作用模型,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The Plant Cell杂志上。领导这一研究的是中科院植物研究所黄善金博士,其早年毕业于浙江农业大学,2001年获得中国农业大学博士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