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科院Cell Research揭示重要发育机制
生物通报道:胚胎造血干/祖细胞(HSPC)能够分化生成各种类型的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一直是科学家们研究的热点。脊椎动物HSPC来源于一群内皮细胞,生血内皮细胞(HE)。这些内皮细胞通过内皮血液转化(EHT)生成HSPC。在脊椎动物的胚胎形成过程中,Notch信号传导对于HSPC发育是必不可少的。不过,人们还不清楚Notch信号是否参与了EHT的调控。中科院动物研究所的研究团队发现,Gpr183(G protein-coupled receptor 183)能够抑制Notch1,并由此促进EHT转化。这一成果发表在九月十一日的Cell Research杂志上,文章的通讯作者是中
-
同济大学教授连发两篇文章 解析非编码RNA作用机制
陆东东教授课题组最近的研究发现肿瘤中上调表达的长链非编码RNA CUDR一方面能通过调控组蛋白3第27赖氨酸的三甲基化修饰诱导胚胎干细胞向肝样干细胞分化;另一方面,过量的CUDR又能通过抑制非编码RNA HULC启动子的甲基化和促进β-catenin的启动子-增强子间DNA环(CTCF介导)的形成引发了胚胎干细胞的恶性转化。该论文(Long noncoding RNA CUDR regulates HULC and β-Catenin to govern human liver stem cell malignant differentiati
-
施松涛、金岩教授Cell子刊发布干细胞研究新成果
生物通报道 来自宾夕法尼亚大学、第四军医大学、南加州大学的研究人员证实,移植间充质干细胞(MSC)通过表观遗传调控Notch信号改善红斑狼疮患者的骨质疏松。这一重要研究发现发布在9月10日的《细胞代谢》(Cell Metabolism)杂志上。任职于宾夕法尼亚大学和南加州大学的施松涛(Songtao Shi)教授及第四军医大学的金岩(Yan Jin)教授是这篇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施松涛教授长期从事口腔再生医学及其临床转化方面的研究工作,尤其在干细胞基础与应用领域已取得很多开创性的研究成果。在Nat Medicine, Cell Stem Cell, Immunity等世界顶级和权威
-
3000份绿色超级稻基因组数据首度揭开神秘面纱
(杂交水稻大厦) 9月15日,在位于湖南省长沙市的中国杂交水稻国际大厦,中国农业科学院、阿里云计算有限公司、华智水稻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北京聚道科技有限公司四方联合举行媒体见面会,宣布共同推动“云之稻项目”——3000份绿色超级稻基因组原始测序数据将首度揭开神秘面纱。这项研究将加快规模化发掘水稻优良基因,突破水稻复杂性状分子改良的技术瓶颈,加快高产、优质、广适性新品种培育的进程,全面提升我国及全球水稻基因组研究和分子育种水平。(云之稻发布会现场) 此次,四方共同合作的“云之稻项目
-
华中农大张启发院士PNAS发布水稻研究重要成果
生物通报道 来自华中农业大学的研究人员报告称,他们通过分析1479个水稻品种绘制出基因组变异图谱,揭示出了水稻改良的育种印迹。这一重要的研究成果发布在9月10日的《美国国家科学院》(PNAS)杂志上。华中农业大学作物遗传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张启发(Qifa Zhang)院士及练兴明(Xingming Lian)教授是这篇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张启发院士是国际著名的植物遗传和分子生物学家,其长期致力于水稻基因组研究,旨在通过植物基因组分析、重要基因的分离克隆、杂种优势的遗传和分子基础、作物品种资源的分子评估及应用分子生物学技术进行水稻改良。被誉为“中国转基因水稻第一人”。谢为博(We
-
中国医学科学院JBC:miRNA介导的肿瘤转移
生物通报道:九月九日,国际著名学术期刊《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刊登了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肿瘤研究所、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北京大学医学部等处的一项研究成果,题为“Proteinase-Activated Receptor 2 Promotes Cancer Cell Migration Through RNA Methylation-Mediated Repression of MiR-125b”。 这项研究指出了一种新的表观遗传机制,通过这种机制,微环境通过改变miRNA的表达,调节癌细胞迁移。本文通讯作者是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肿瘤研究所博
-
中科院宋建国研究员Nature子刊发表癌症新成果
生物通报道:肺癌是最常见的一种人类恶性肿瘤。据统计,全球有三分之一的癌症相关死亡是肺癌造成的。肺癌主要分为小细胞肺癌(15%)和非小细胞肺癌两大类,其中非小细胞肺癌又可分为腺癌(40%)、鳞状细胞癌(30%)和大细胞癌(15%)。不同类型的肺癌,治疗策略和预后情况也不尽相同。近十年来肺癌发病率在中国攀升得很快,这主要是因为吸烟人数快速增加(大多是男性)。中科院上海生科院生化与细胞所的研究团队经过深入研究,揭示了促进肺癌生长和转移的表观遗传学调控机制。这一成果发表在九月十日的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上,文章的通讯作者是宋建国研究员。研究人员发现,profilin-2(Pfn
-
脆秆水稻机理研究方面取得进展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技术生物与农业工程研究所研究员吴跃进课题组与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傅向东课题组合作,围绕调控水稻脆秆突变性状的分子机理开展研究,通过图位克隆技术获得了控制脆秆特性的基因CEF1,并对基因功能以及调控模式进行了深入解析,相关研究结果9月8日在线发表于Plant Molecular Biology,博士研究生叶亚峰和副研究员刘斌美为该论文的共同作者。 由于水稻秸秆数量多、体积大且降解速度慢,难以在短时间内及时处理,影响后茬作物播种,成为生产上的棘手问题。秸秆直接焚烧会造成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为了破解秸秆还田的难题,技术生物所科研人员通过离子束诱变技术
-
桃果肉质调控基因揭示 对培育耐贮运新品种具应用价值
科技日报讯 (记者李禾)由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所王志强研究员领衔的团队,最新研究表明限速酶基因——类黄素单加氧酶基因对桃果实肉质调控具有重要作用。该成果发表在最新一期的国际著名刊物《实验植物学杂志》上。桃肉有绵软、发硬等不同口感,因此依据桃肉质地差异可分为溶质、不溶质、硬质桃三种类型。目前我国主栽桃品种多为溶质桃,成熟后果肉迅速软化,不仅大大缩短了果实贮藏时间,还极易受到病原微生物侵染,造成大量经济损失,是制约桃产业发展的关键问题。硬质桃果实完全转色,并积累高浓度糖等情况下,无论是留在树上,还是采收下来都不易变软。因此研究硬质桃肉质性状形成的分子机理,挖掘决定或调控肉质性状形成的关键基因,有
-
2015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中医药项目受关注
生物通报道:来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消息,8月18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公布了2015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项目评审结果,其中面上项目16709项、重点项目624项、创新研究群体项目38项、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400项、青年科学基金项目16155项、地区科学基金项目2829项、海外及港澳学者合作研究基金项目136项、重点国际(地区)合作研究项目105项、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自由申请)81项、部分联合基金项目(NSAF联合基金、天文联合基金和钢铁联合研究基金)130项,合计37207项。中医药近年来逐步受到重视,而且越来越多的学者也在分子水平上阐述这些存在了上千年的治疗方法的作用机制
-
周俭民研究组Cell子刊发现植物免疫新机制
植物通过细胞表面免疫受体识别来自于病原微生物的分子,激活天然免疫;而病原微生物通过向植物细胞分泌效应蛋白,这些蛋白往往通过翻译后修饰宿主蛋白,抑制天然免疫反应;植物通过进化,利用动植物中保守的、定位于胞质的NLR类型的免疫受体识别效应蛋白,重新激活免疫反应。研究胞内免疫受体识别病原微生物效应蛋白的分子机制不仅有助于我们理解植物与病原微生物间的进化关系,还能为研究动物天然免疫机理提供线索。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周俭民研究组的前期的工作发现,来自黄单胞杆菌的效应蛋白AvrAC能够对其靶标蛋白BIK1进行UMP修饰从而抑制了细胞表面受体介导的天然免疫信号转导。周俭民研究组与法国La
-
中山大学、中科院Cell子刊:泄密的微生物组
生物通报道 当疾病、衰老或其他因素导致人体改变时,特异部位的微生物组也会发生改变(延伸阅读:PNAS:人类的第三种独特“指纹” )。现在,来自中科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及中山大学的研究人员报道称,可以在疾病临床症状出现之前利用口腔微生物群来预测出龋齿的发病。发表在9月9日《Cell Host & Microbe》的研究结果表明,可利用口腔微生物组的改变来作为某些情况下疾病风险的指标。中科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的徐健(Jian Xu)研究员及中山大学的凌均棨(Junqi Ling)教授是这篇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斯坦福大学医学院微生物学家Elisabeth Bik(未参
-
2015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表观遗传学什么是重点
生物通报道:来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消息,8月18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公布了2015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项目评审结果,其中面上项目16709项、重点项目624项、创新研究群体项目38项、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400项、青年科学基金项目16155项、地区科学基金项目2829项、海外及港澳学者合作研究基金项目136项、重点国际(地区)合作研究项目105项、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自由申请)81项、部分联合基金项目(NSAF联合基金、天文联合基金和钢铁联合研究基金)130项,合计37207项。表观遗传学已经从一个少有人知的专有名词变成了不少科学家们关注的焦点,在今年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
-
西南大学,吉林师范大学最新文章解析EXO70基因
生物通“核心刊物”迎来了新期刊:科学通报,中国科学C辑:生命科学,这两份期刊均是由中国科学院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共同主办的,我国学术期刊中的知名品牌,被国内外各主要检索系统收录,如国内的《中国科学论文与引文数据库》(CSTPCD)、《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等;美国的SCI、CA、EI,英国的SA,日本的《科技文献速报》等。目前针对每期的重点内容,生物通将展开详细推荐,欢迎读者共同参与……生物通报道:来自西南大学,吉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研究人员为探明EXO70基因在白菜和甘蓝基因组中的倍增, 从BRAD数据库中分别搜索并鉴定出39和45种不同的EXO70基因. 结果发现同种EX
-
山东大学、中科院Nature子刊进一步探索诺奖成果
生物通报道 来自山东大学医学院、中科院生物物理所的研究人员,采用插入非天然氨基酸的方法结合核磁共振氟谱(19F NMR)揭示出了影响arrestin构象和功能的磷酸选择性机制。研究结果发布在9月8日的《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上。山东大学医学院孙金鹏(Jin-Peng Sun)教授及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的王江云(Jiang-Yun Wang)研究员是这篇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G蛋白偶联受体(GPCRs)是已知数目最多的细胞表面受体家族,据估算人类基因组编码了1000多个GPCRs。GPCRs能够把多种多样的胞外信号,包括光、嗅觉、味觉、痛觉、激素、
-
PLOS Genetics发表吴瑛研究组973项目新成果
FUS(全称为fused in sarcoma/translocated in liposarcoma,FUS/TLS)是一个多功能的DNA/RNA结合蛋白,主要定位于细胞核,但可以在细胞核与细胞质中穿梭。FUS蛋白在RNA的转录、RNA的剪接和microRNA的加工等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FUS蛋白病是一组致命性、累及多种神经元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包括FUS相关的额颞叶脑退行性病变/痴呆(frontotemporal lobar degeneration/dementia, FTLD-FUS)和运动神经元疾病,如非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
-
中国科学家同期两篇Cell子刊文章发表中药研究新成果
生物通报道 由第二军医大学和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领导的两个研究小组,分别在对中药青蒿(Artemisia annua)及人参(ginseng)的分子生物学研究中取得突破进展,两篇研究论文同期发表在9月的《Molecular Plant》杂志上。TRICHOME AND ARTEMISININ REGULATOR 1 Is Required for Trichome Development and Artemisinin Biosynthesis in Artemisia annu在这篇文章中,来自第二军医大学的研究人员证实TAR1(TRICHOME AND ARTEMISINI
-
中科院、上海交大Nature子刊发表免疫新成果
生物通报道 来自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上海交通大学的研究人员证实,IRTKS通过PCBP2 SUMO化 (SUMOylation)介导的MAVS降解负向调控了抗病毒免疫。这一研究发现发布在9月8日的《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上。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范祖森(Zusen Fan)研究员和上海交通大学的韩泽广(Ze-Guang Han)教授是这篇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延伸阅读:范祖森Nature子刊发布癌症干细胞重要发现 )。先天免疫是宿主对抗入侵微生物的第一道防线。先天免疫系统利用了生殖系编码(germline-encoded)的模式识别受体(PRR)
-
黄海所:发现刺参免疫通路基因
灿烂弧菌(Vibrio splendidus)是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腐皮综合症的主要致病因素之一,严重危害刺参养殖产业的发展。为筛选涉及灿烂弧菌侵染的刺参免疫基因,并探索这一过程的分子机制,中国水科院黄海水产研究所王印庚研究员领衔的课题组对灿烂弧菌侵染的抗性型和敏感型刺参的相关转录组和基因表达谱进行了系统分析。研究人员使用转录组测序共获取319,455,942个Reads,组装成186,658个contigs。之后,对89,891个代表性的contigs(无异构体)进行聚类分析。接着采用DGE测序对基因表达谱进行分析(转录组测序和DGE测序项目均由联川生物承担完
-
北京大学Nature Methods发布表观遗传重要成果
生物通报道 来自北京大学、芝加哥大学的研究人员称他们开发出了一种非重亚硫酸盐方法,并利用这种方法以单碱基分辨率分析了小鼠胚胎干细胞(mESCs)中的全基因组5- 胞嘧啶甲酰(5-formylcytosine,5fC)。这一重要的研究成果发布在9月7日的《自然方法》(Nature Methods)杂志上。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伊成器(Chengqi Yi)研究员以及芝加哥大学的何川(Chuan He)教授是这篇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伊成器博士的主要研究领域是通过化学生物学、结构生物学、高通量测序等手段,对核酸修饰的生物功能及其生理调控机制进行研究。何川教授其主要从事化学生物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