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两个杰青研究组最新文章发现细胞分化新机制
生物通报道:来自中科院上海生科院的两个研究组发现了调控脂肪细胞分化的分子机制,这将有助解决肥胖问题,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Nature 旗下Cell Death & Differentiation杂志上。领导这一研究的是上海生科院吴家睿研究组和廖侃研究组,前者早年毕业于广州中山大学生物系,是中科院的“****”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杰出青年基金项目的获得者。后者早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主要研究工作包括细胞分化过程中的信号转导等。随着现代人生活方式的改变,肥胖在世界范围内已经成为影响人类健康的一个重要问题。肥胖容易导致多种疾病的发生,如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因此,控制过度肥胖是防止多种代
-
武汉植物园在能源植物麻风树种质资源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
近日,国际生物能源领域权威杂志Biomass and Bioenergy在线发表了由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主持完成的我国麻风树(Jatropha curcas)遗传多样性的重要科研结果ISSR-based genetic diversity of Jatropha curcas germplasm in China。 该研究采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来自于我国6省的219份及缅甸的5份麻风树种质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通过随机逐步取样法策略确定了一个包含46个样品的
-
一种β-间二羟基苯甲酸大环内酯衍生物在制备防治疟疾的药物中的应用”获国家发明专利
中科院华南植物园魏孝义研究员等完成的“一种β-间二羟基苯甲酸大环内酯衍生物在制备防治疟疾的药物中的应用”于近日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专利号:ZL 200910037638.1)。 该成果涉及一种β-间二羟基苯甲酸大环内酯衍生物的应用,具体来说涉及这种β-间二羟基苯甲酸大环内酯衍生物在预防和治疗疟疾中的应用。实验证明,该系列化合物具有很强的抗疟原虫药物敏感株活性和抗疟原虫药物抗性株活性。 疟疾是全球最普遍,危害最严重的原生动物传染病之一,是由疟原虫寄生在人体血液系统内引起的一种传染性寄生虫病,疟疾还可以通过感染蚊虫的叮咬在动物间和人类间进行传播。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是疟疾控制的基本要素。
-
北京大学最新Nature综述
生物通报道:来自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生态学系等处的研究人员在最新出版的Nature杂志上发表综述:The impacts of climate change on water resources and agriculture in China,分析并总结了关于气候变化对中国水资源和农业影响的研究进展。文章的通讯作者是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生态学系朴世龙研究员,早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系,曾在法国科学环境气候研究员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07年回国在北京大学从事研究工作。作为世界人口第一大国,中国经济在最近三十年迅速崛起,但要用仅占世界7%的土地养活全球22%的人口,水资源与农业的可持
-
“****”博士JBC解析肿瘤抑制新机制
生物通报道:来自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糖生物学及糖化学实验室,浙江大学等处的研究人员从中药天麻中提取、纯化修饰得到多糖化合物WSS25,发现该多糖化合物通过靶向骨形成蛋白BMP2及其受体,阻断BMP/SMAD/ID1信号通路对抗血管生成进而在体内发挥肝癌细胞瘤生长的抑制作用。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杂志上。领导这一研究的是糖生物学及糖化学实验室丁侃研究员,其自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获得博士学位后,赴美学习,曾在瑞典隆德大学 (Lund University) ,美国加州大学欧文分校等处进行博士后研究,2005年“****”形式引进
-
最新Nature China亮点推荐(细胞与分子生物学)
生物通报道:2007年自然出版集团宣布《Nature》出版集团的新出版物、名为Nature China的网站(www.naturechina.com.cn)正式启动。这一网站致力于聚焦中国大陆地区和香港的优秀科学成果,每周都会针对最新发表的论文,在此网站撰写摘要和评述。本期的推荐研究文章包括:Yang, D. et al. Activation of TRPV1 by dietary capsaicin improves endothelium-dependent vasorelaxation and prevents hypertension. Cell Metabolism 12, 130
-
第二军医大《Hepatology》解析肝癌
生物通报道:来自第二军医大学东方肝胆外科医院的研究人员历时5年,发现肝癌AAH高表达与术后复发关系密切,这一研究成果对肝癌AAH高表达的手术患者具有重要意义,医生可根据患者手术后AAH的表达水平预测肝癌复发的危险度,进而筛选出复发的高危人群。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国际肝脏病研究权威期刊《Hepatology》上。文章的通讯作者是第二军医大学东方肝胆外科医院沈锋教授,沈锋教授从医多年,曾获国家,军队和上海市科技进步和医疗成果奖6项,为首批解放军总后勤部“科技新星”,上海市“曙光学者”等。肝癌仍是目前临床上治疗效果最不理想的肿瘤之一。中国是肝癌高发国家,每年新发病例30万,占全球肝癌新发病例的半数以上
-
博士同一期刊连发两篇文章
生物通报道:来自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员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在Biochemical Journal杂志上接连发表两项研究成果:LSD-1元件在亮氨酰-tRNA合成酶催化过程的作用,以及抗广谱药物AN2690的真核亮氨酰-tRNA合成酶转移后编校功能。这两项研究均由王恩多院士研究组的周小龙博士等人共同完成,这些研究都得到中国科学院,科技部重大科学研究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上海市科委的资助。第一篇文章中,研究人员揭示亮氨酰-tRNA合成酶(LeuRS)具有多条编校途径,其转移后编校结构域位于插入活性中心的长的连接肽链1 (Connective Peptide 1, CP1)结
-
北大****最新Plant Cell文章
生物通报道:来自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密苏里大学等处的研究人员分析了乙烯如何抑制了转录因子EIN3/EIL1蛋白降解,这是首次报道植物激素调控F-Box蛋白降解作为关键信号机制,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植物学权威杂志Plant cell杂志上。领导这一研究的是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郭红卫教授,其早年毕业于南开大学,2001年毕业于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获植物分子遗传学博士学位。2005年9月回国任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2006年4月受聘为“****奖励计划”特聘教授。郭红卫教授实验室一直致力于乙烯信号转导的具体生化机理研究。早在2003年,郭红卫教授报道了植物激素乙烯能促进重要的转录
-
杰青自然科学基金新项目发现癌症新靶点
生物通报道:来自中科院营养与代谢重点实验室的研究人员发现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贲门癌中糖代谢的异常特征:糖酵解和无氧呼吸的过程明显增强,而三羧酸循环以及氧化磷酸化过程被削弱,这说明乳酸脱氢酶和丙酮酸脱氢酶有可能成为贲门癌治疗研究的新靶点。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Molecular and Cellular Proteomics》上。领导这一研究的是谢东研究员,****博士,07年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主要研究领域是肿瘤发生和转移过程中的分子机制。利用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以及动物模型研究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在肿瘤中的作用机理和信号转导。贲门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近年来,贲门癌的发病率逐年上升,严重
-
本领域权威杂志发表访问学者最新成果
生物通报道:来自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中科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等处的研究人员在Tautomycetin (TTN)生物合成研究获得了新进展,这为阐明TTN生物合成途径奠定了物质基础和化学理论基础,这一研究成果在化学领域权威性杂志《美国化学会志》(JACS)(J. Am. Chem. Soc.,volume 132,Issue 19,pp 6663–6671;DOI: 10.1021/ja9082446)上发表。文章的第一作者是中科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罗应刚博士,罗应刚博士在获得中国科学院访问学者奖学金,在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进行合作研究,他曾先后主研或参研抗肿瘤天然药物的研究、一种抗微管植
-
伍一军研究组最新文章获得关键信号新调控机制
生物通报道:来自中科院动物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发现了cAMP/PKA信号对神经病靶酯酶的调节作用,这说明cAMP/PKA信号系统可以促进NTE蛋白的表达并增加细胞内GPC的含量。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Pharmacological Research杂志上。领导这一研究的是动物研究所伍一军研究员,其多年来一直开展化学杀虫剂与生物大分子的相互作用机理及环境毒理学的研究,先后开展了对一些重要杀虫药剂和神经毒剂的毒性机理的研究,在分子毒理学研究方面取得了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研究成果。神经病靶酯酶(neuropathy target esterase,NTE)是在研究有机磷化合物(OP)引发人和敏感动物出现有机磷
-
我国建成大型小鼠基因突变体库
从日前在复旦大学举行的“小鼠基因突变体与疾病模型的研究与应用”战略研讨会上获悉,在“十一五”期间,复旦大学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已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小鼠基因突变体库。 据介绍,该突变体库包含5000余个基因的小鼠突变品系,覆盖了近20%的小鼠基因组,其规模相当于过去20年来全球生物医学界相关品系的总和。该突变体库目前包括280种已知人疾病基因相应突变体、447种候选疾病基因突变体、10个已确证的药靶基因突变体、24个在研药靶基因突变体和大量候选药靶基因突变体、378种重要信号转导途径相关基因,以及大量未知功能基因。该数据
-
我国建立网络监控超级细菌
卫生部表示目前尚未检测到感染NDM-1的病例 本报讯 (记者施嘉奇)卫生部近日起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超级细菌”的监控网络,并已经在每个省市设立至少一家“哨点”医院,严密监控包括NDM-1在内的泛耐药菌的情况。昨天,瑞金医院临床微生物科主任倪语星教授透露了这一信息,他说:“目前尚没有在全国范围内检测到感染NDM-1的病例。” &nbs
-
浙江大学等Nature子刊发现新易感基因
生物通报道:浙江大学药学院,河南新乡医学院等处的研究人员利用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WAS)发现不同民族和地区的食管癌患者均与基因PLCE1和C20orf54密切相关。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Nature Genetics杂志上。文章的通讯作者是新乡医学院癌症研究中心主任、特聘教授王立东博士,参与这一研究的还包括浙江大学药学院陈枢青教授和洪钧言光彪特聘教授等。食管癌是世界上最常见的六大恶性肿瘤之一,全世界每年新诊断的食管癌患者约40万人,一半以上发生在中国。我国是食管癌高发区,食管癌死亡率仅次于胃癌居第二位。河南、河北和山西三省交界的太行山地区是中国,也是世界上食管癌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地区。此外,广东
-
中科院获得世界首个亨廷顿舞蹈症转基因猪模型
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研究员赖良学与美国爱默瑞大学教授李晓江合作,在南方医科大学教授顾为望协助下,采用转基因克隆技术成功获得了人类亨廷顿舞蹈症的转基因猪模型。转基因猪模型表现出亨廷顿舞蹈症的典型症状。研究成果于8月8日在国际权威杂志《Human Molecular Genetics》上发表。 负责这一研究的赖良学博士,早年毕业于西南大学,先后在原长春兽医大学、东北农业大学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从事过家兔胚胎细胞分离和转基因乳腺生物反应器的研究工作。1998年10月赴美做博士后。2001年他在密苏里大学动物中心实验室采用基因
-
我国首个慢性咳嗽病因分布调查结果发布
我国首个慢性咳嗽病因分布调查结果日前在长春举行的全国多中心慢性咳嗽病因分布调查总结会上发布。慢性咳嗽是一种常见病症。由于其临床误诊率较高,已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慢性咳嗽病因分布存在差异,国内各地气候、饮食、环境等因素差异较大,这些因素也可能造成慢性咳嗽病因的不同,但长期以来我国缺乏这方面的研究数据。 为了解国内慢性咳嗽的病因分布,由中华医学会主办,默沙东公司协助支持的“慢性咳嗽的病因分布调查—暨变应性鼻炎和支气管哮喘的地位及其气道炎症研究”大型研究项目2009年正式启动。该研究项目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钟南山教授和赖克方教授领衔,调查涉及全国
-
青岛能源所蛋白质主链酰胺基合作研究取得新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仿真模拟团队负责人姚礼山研究员与美国国立健康中心Ad Bax研究小组合作,在《美国化学会志》(JACS, 2010, Volume 132, Page 10866–10875)上发表了一篇关于蛋白质主链酰胺基上质子的化学位移各项异性张量的研究文章。该研究以蛋白质GB3为研究对象,测量了大量的残余化学位移和化学位移各项异性/偶极-偶极交叉弛豫数据。通过模型拟合,研究首次确定出了酰胺基质子的化学位移各项异性张量而无需引入人为的假设——即该张量是相对于肽平面对称。实验结果表明,不同酰胺基质子的化学位移各项异性张量有较大差异。进一步的密度泛函量子力学计算表明,该
来源: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
时间:2010-08-31
-
中科院研究结果:苏门答腊兔起源中国西南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金昌柱研究员等近期发表论文披露,我国学者首次发现苏门答腊兔化石种类,为苏门答腊兔的系统演化和生物多样性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化石数据, 对揭秘这类兔的起源及探讨东南亚地区第四纪期间哺乳动物扩散事件以及古生态环境变迁等目前科学界关注的问题具有重要价值。 这篇由金昌柱研究员担任第一作者撰写的题为《苏门答腊兔化石种类在东南亚地区的首次发现》的论文发表在《中国科学: 地球科学》2010年第8期。文中指出,2007—2008年间,北京大学广西崇左生物多样性研究基地和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
来源:人民网-科技频道
时间:2010-08-30
-
Science:科学家发现细菌感染致病新机制
人类的历史,某种程度上就是与细菌不断“斗争”的历史。然而,我们并未“知己知彼”。 近日,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高级研究员邵峰及其科研团队在世界上首次发现了细菌毒素蛋白可以直接修饰泛素蛋白的致病机制。该机制的发现将为抗菌类新药的研发提供理论基础和策略性的提示,这对掌握和了解病原细菌致病机理和建立有效防治手段有重要意义。美国《科学》(Science)杂志日前在线发表了这一成果。 众所周知,生物体是一部程序精准、分工明确的“复杂机器”。在生物体内,被称为泛素的一类蛋白,主要负责将老化和即将废弃的蛋白质贴上“死亡标签”,然后把其运送到细胞体内的“垃圾桶”中,切割成较小的片段毁坏或重新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