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今日动态 > 研究进展/国内
  • 学术带头人最新文章解析基因演化

    生物通报道:来自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淡水生态与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苏格兰鱼类免疫研究中心等处的研究人员通过对脊椎动物基因组进行分析,结合基因功能研究,发现两栖动物蟾蜍中同时具有功能性的含有内含子的I型和III型干扰素基因,证实它们在逆转座进化事件以前就已经分化,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Journal of Immunology》杂志上。文章的通讯作者是水生生物研究所的聂品研究员和苏格兰鱼类免疫研究中心邹钧博士,前者是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湖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新世纪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入选中国科学院“****”。主要研究方向是鱼类的免疫系统和免疫反应,鱼类细菌病的致病机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0-05-06

  • 植物与病原微生物互作的分子机制研究取得新进展

    植物在整个生长发育过程中经受了各种病原菌的侵袭,植物经过与病原菌的长期共进化形成了一套复杂的防御体系。在整个植物与病原微生物互作过程中,多种植物激素(如水杨酸、乙烯和茉莉酸等)发挥着十分重要的调控功能。不同的植物激素介导不同的植物与病原微生物互作信号途径,并有针对性地调控植物应对不同类型病原菌的侵染,比如水杨酸主要调控植物抵抗活体营养型病原菌的侵染;茉莉酸和乙烯主要介导死体营养型病原菌的侵染,并在植物与病原微生物互作过程中常常表现出拮抗作用。 目前已有大量的研究证实,植物WRKY基因家族在植物与病原微生物互作信号途径中发挥重要的生物学功能,但其相互作用的分子机制尚不很清楚。近期,中国科学院西双

    来源: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

    时间:2010-05-06

  • 浙江发现母系遗传药物性耳聋致病机制

        20%~30%的耳聋由氨基糖甙类药物导致,而线粒体DNA  A1555G突变和C1494T突变是引起氨基糖甙类抗生素耳毒性聋的原因之一。这是温州医学院管敏鑫教授领衔的《母系遗传药物性耳聋致病机制的研究》得出的结论。此成果日前获得了浙江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以管敏鑫为首的科研团队通过6年多的努力,提出了上述母系遗传药物性耳聋的致病机制,并开展了覆盖浙江省的聋病分子流行病学研究,收集和保存了多种遗传方式及表型特征的中国耳聋家系及病例,绘制出中国人群聋病患者的线粒体12S  rRNA基因突变频谱。 &nb

    来源:健康报

    时间:2010-05-06

  • 浙江大学,南京大学最新Cell文章发现神奇蛋白

    生物通报道:来自贝勒医学院,南京大学生科院,浙江大学医学院等处的研究人员发现了一种能有效抑制机体的天然免疫和炎症反应的蛋白分子:NLRC5蛋白,这一分子可能成为未来治疗癌症和传染性疾病的有效分子靶点。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Cell杂志上,并且ScienceDaily也以“A Single Protein Regulates Two Immune Pathways”为题,报道了这一成果。领导这一研究的是贝勒医学院终身教授、浙江大学兼任教授王荣福博士,其自浙江大学毕业后,赴美攻读博士学位(乔治亚大学分子遗传学),之后在斯坦福大学微生物和免疫学系从事博士后研究,主要研究方向是肿瘤抗原的鉴定和肿瘤疫苗的制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0-05-05

  • Science报道中科院学术带头人新成果

    生物通报道:来自中科院动物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发表了有关小相岭山系大熊猫栖息地丧失与破碎化对该地区大熊猫种群生存威胁的研究工作,该项工作将推动国家林业局在该区域逐步实施大熊猫放归工程,为该野生大熊猫种群的长期生存带来希望。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Conservation Biology》杂志上,4月30日的Science杂志以“Hope for Wild Pandas”为题报道了这一新成果。领导这一研究的是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魏辅文研究员,其1997年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获博士学位。长期从事珍稀濒危动物保护生物学研究,目前重点开展大熊猫和小熊猫保护生态学、保护行为学、保护遗传学、分子生态学和进化生物学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0-05-05

  • 创新参选:让TA连接成本降到最低

    2010实验室创新技术大奖评选活动开展半月以来,生物通已经陆陆续续收到不少项目。不看不知道,原来大家在实验中还有这么多小技巧,小创意。从今天开始,生物通将刊登参选项目,与读者分享。如果您的实验也有类似的改进,别犹豫,赶快参选。无论是小改进,还是大创意,我们都欢迎。据兰州大学的刘兵兵博士介绍,TA克隆的成本可降至新低。项目:让TA连接成本降到最低背景:TA克隆方法(Original TA Cloning)把PCR片断与一个具有3‘-T突出的载体DNA连接起来的方法。它是一种极为常用分子实验手段,但目前常用的试剂盒基本在500RMB/20次,成本比较贵。因此实验室常用的方法是一次反应由标准的1ul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0-05-05

  • Nature子刊:华大公布又一重要图谱

    生物通报道:来自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西南大学,上海肿瘤研究所等处的研究人员利用新一代测序技术构建家蚕丝腺甲基化谱,这对理解昆虫表观遗传学调控的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Nature Biotechnology》杂志上。文章的通讯作者是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的王俊博士,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王文研究员和西南大学蚕学与系统生物学研究所的夏庆友博士,其中夏庆友博士是家蚕研究方面的专家,其曾在2003年-2005年,作为中国家蚕基因组计划主要研究人员利用霰弹法对家蚕530Mb全基因组进行测序,完成了世界第一张家蚕基因组框架图和第三张昆虫基因组图。这一成果公布在S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0-05-05

  • 研究发现:隐性自杀可以鉴别并预防

    近日,北师大心理学院一项研究表明:隐性自杀可以鉴别并预防。课题组已编制出自杀测查工具,将处于隐匿自杀行为者进行初步筛选。目前已完成施测、题目筛选与工具的标准化并进行试用。该课题成果《救援生命 重建希望——大学生自杀的鉴别与预防》已正式出版。 该课题负责人许燕表示,大学生自杀的类型分为情绪型自杀、理智型自杀、模仿型自杀、仿自杀者。其中模仿型自杀是16岁至23岁的青少年的突出特点,他们情感不稳定,由于盲目崇拜偶像而产生模仿自杀的意向甚至行为。一些名人自杀后,经常能见到青少年模仿自杀的报告。而媒体报道自杀事件会导致自杀率上升;报道越详细,引致的自杀率上升幅度就越大,少女上升13%,少男上升

    来源:科学时报

    时间:2010-05-05

  • 清华大学施一公研究组最新Cell文章

    生物通报道:来自清华大学生命科学院,医学院生物膜与膜生物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蛋白质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的研究人员揭示了重要凋亡因子CED-4细胞凋亡体的结构与功能机理,并通过解析了CED-4与CED-3的复合物结构,初步揭示了CED-4调控CED-3的机理,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Cell杂志上,是清华大学今年发表的第二篇Cell文章。领导这一研究的是清华大学生命科学院施一公教授,和医学院颜宁教授,他们在egl-1,ced-9,ced-4和ced-3组成的程序性细胞死亡的线性调控通路方面进行了多年的研究。细胞凋亡(程序性细胞死亡)是在所有多细胞生物中起关键作用的基 本生命过程,细胞凋亡的异常会导致严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0-05-04

  • 首次利用核移植从iPS获得克隆鼠

    生物通报道:来自北京生命科学院的研究人员成功利用可诱导iPS细胞系获得了15只克隆小鼠,其中6只存活正常并且可以进一步生育后代,这一结果证明iPS细胞可以被卵母细胞成功重编程为全能性克隆胚胎得到正常的克隆动物。研究论文Mice cloned from 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 (iPSC)”发表在《Biology of Reproduction》杂志上。领导这一研究的是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高绍荣博士,其早年毕业于山东农业大学,从事动物克隆的研究。其实验室主要研究方向集中在研究哺乳动物体细胞克隆胚胎发育过程中再编程(Reprogramming)的分子机理。文章的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0-05-04

  • 首席科学家4月连发PLoS One,J HEPATOL文章

    生物通报道:来自中科院上海生科院营养科学研究所的陈雁研究员早年毕业于华西医科大学,2005年获国家基金委杰出青年,2007年为科技部重大科学计划首席科学家。近期其研究小组接连获得了重要成果。第一篇文章中,研究人员揭示了在高脂饮食诱导的脂肪肝动物模型中,白介素-22(IL-22)通过抑制脂肪生成和炎症相关基因的表达对脂肪肝起保护作用,这说明IL-22有可能成为干预脂肪肝发生发展的新手段。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肝脏研究领域的国际权威杂志Journal of Hepatology上。IL-22是白介素-10家族的成员,除了在Th17细胞中高表达之外,在NK和NKT等细胞中也有表达。以前的研究提示了IL-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0-05-04

  • 863项目最新文章获得抗肿瘤研究新进展

    生物通报道:来自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的研究人员设计并合成了一系列结构新颖的稠环类氨基硫脲衍生物,并对该系列化合物的抗肿瘤活性和作用机制进行了深入研究。这一项目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及863项目的资助,研究成果发表于最新一期的美国《Journal of Medicinal Chemistry》杂志上。这项研究由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柳红研究员与蒙凌华研究员合作完成,这两位女研究员分别从事药物化学基础和应用基础的研究工作,研究领域涉及药物化学、有机合成和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等学科,以及靶向PI3K-mTOR通路抑制剂的研究和开发以及相关信号通路方面的研究。缩氨基硫脲类化合物因其具有广泛的生物活性,如

    来源:新华网

    时间:2010-05-04

  • 港大教授新法除腮腺瘤 “面不改容”不留疤痕

    据香港大公报报道,脸侧耳下发现硬块,可能是腮腺肿瘤的先兆,但由于手术后会令脸颊出现长长疤痕,令部分患者担心“毁容”而拒绝接受治疗。为解决爱美一族患上腮腺肿瘤的烦恼,港大耳鼻喉科荣誉教授袁宝荣发明世界首创“无疤痕微创腮腺瘤切除手术”,令疤痕隐藏在耳后避免影响外观。 这个崭新方法的研究报告,将在未来两个月刊于国际医学杂志上,让全世界亦得以用新技术,为各地有腮腺肿瘤烦恼的患者得到更新更全面的治疗方法。 袁宝荣名为“无疤微创腮腺瘤切除手术”的手术与传统手术最大分别,就是将施刀位置由过往的面部改到耳背后,令患者在手术后脸上不会留有疤痕。 耳后肌肉填补空隙 袁宝荣说

    来源:中国新闻网

    时间:2010-05-04

  • 我国启动人参基因组计划 推动人参产业快速发展

        记者从吉林省科技厅获悉,我国人参基因组计划日前在长春市启动。该计划旨在加强人参领域联合与合作,提高科技对人参产业的引领作用和支撑能力,推动人参产业快速发展。    据了解,人参基因组计划汇集了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天津中医药大学等部门的科研力量。计划包括人参全基因组序列的初步测定和拼接,为人参功能基因组学、蛋白组学、代谢组学、遗传代谢工程和分子遗传育种研究奠定基础。该计划还包括人参不同生长发育阶段和不同组织部位转录组的测定和分析、人参基因组和转录组的注释和功能基因发现,克隆和鉴定人参皂甙生

    来源:新华网

    时间:2010-05-04

  • 中草药活性成分鉴别新法开发成功

     一种快速、高效和方便地对中草药中的活性成分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的“中草药的鉴别方法”,由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开发成功,并于近日获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授权。 目前,用于中药分析研究的方法主要是高效液相色谱法和核磁共振法。高效液相色谱法在分析中药有效成分时,虽然具有柱效高、选择性好、适用面广等优点,但也存在柱子易污染、溶剂消耗量大及分析时间长等缺点。核磁共振法不仅能够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而且还能获得更多的结构信息,但其操作较复杂且仪器昂贵,从而限制了其广泛应用。 这种新的中草药指纹鉴别方法是通过毛细管电泳电化学分析方法鉴别中草药。它是一种将中草药指纹图谱分析与活性

    来源:科学时报

    时间:2010-05-04

  • 中国科学家最新Nature文章

    生物通报道:来自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山东天宇自然博物馆等处的研究人员公布了有关羽毛起源和早期演化的重要成果,他们基于对发现于我国辽西恐龙化石上保存的多种羽毛形态的分析,在世界上首次揭示了早期羽毛的发育现象,提出完全依据现代羽毛发育资料建立的羽毛演化模型需要修订。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Nature杂志上。文章的通讯作者是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徐星研究员和山东天宇自然博物馆郑晓廷馆长,另外一位研究人员是来自科院地质研究所的尤海鲁研究员。羽毛的起源和演化是进化生物学研究的一个难点问题。近年来在我国中生代中晚期形成的地层中发现的带羽毛恐龙化石为研究羽毛的起源和早期演化研究提供了大量信息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0-04-30

  • 南开大学最新Blood文章解析关键蛋白

    生物通报道:来自南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研究人员发现了微管结合蛋白CYLD在调控血管新生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这加深了对微管及其相关蛋白功能和调控机制的理解。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Blood》杂志上。领导这一研究的是南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周军教授,其早年毕业于复旦大学,现任南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遗传学和细胞生物学系主任,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微管细胞骨架及微管相关蛋白的功能和调控;人类重大疾病发生发展的细胞骨架基础;微管/细胞分裂抑制剂的抗肿瘤作用和肿瘤耐药性。血管新生是人体内许多正常生理活动的基础,对于肿瘤的生长和转移也非常重要。血管新生是一个受到严密调控的多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0-04-30

  • 周琪JBC最新文章发现干细胞潜能标记

    生物通报道:来自中科院动物研究所生殖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遗传与发育研究所植物基因组学重点实验室的研究人员发现了一种能够判断哪些成体细胞或分化细胞被成功重编程为原始类胚胎细胞的方法,这样的细胞最适合应用于治疗。这一发现有望促进未来的研究工作,使其成为最为高效且有效的治疗方法。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杂志上。领导这一研究的是中科院动物研究所周琪研究员,他长期从事克隆技术的研究工作,有多项成果分别发表在Science、Development、Stem- cells、Developmental Biology、Biology of Repr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0-04-29

  • 创新参选:增加高通量DNA测序效率

    2010实验室创新技术大奖评选活动开展半月以来,生物通已经陆陆续续收到不少项目。不看不知道,原来大家在实验中还有这么多小技巧,小创意。从今天开始,生物通将刊登参选项目,与读者分享。如果您的实验也有类似的改进,别犹豫,赶快参选。无论是小改进,还是大创意,我们都欢迎。据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的张博士推荐,在高通量DNA测序的时候可作如下改进。项目:增加高通量DNA测序效率背景:在进行高通量DNA测序的过程中,我们常常会因为需要同时轮换五个大的培养板而感到疲倦,这些培养板很重,但是我们至多40分钟就要把这些板在通风柜下轮换一下,这让我们感到手腕,还有背部,肩膀都十分酸痛。因此我们想要是能有什么方法改善这个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0-04-29

  • 中国博导新成果倍受美国院士称赞

    生物通报道:来自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发现线粒体产能系统的进化应该与蝙蝠飞行能力的起源密切相关,并从能量代谢角度揭示蝙蝠飞行起源的机制。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美国科学院院士David M. Hillis评价道:“该研究十分出色且令人兴奋,该研究结果对了解线粒体的分子生物学和进化,以及飞行的分子适应机制有广泛的意义”。领导这一研究得是张亚平院士,其2003年37岁时被评选为院士,为最年轻院士。曾获中国青年科学家奖,中国青年科技奖、香港求是科技基金会杰出青年学者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等奖。蝙蝠是翼手目动物的通称,是唯一演化出具有真正飞行能力的哺乳动物。跟鸟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0-04-29


页次:1625/2112  共42224篇文章  
分页:[<<][1621][1622][1623][1624][1625][1626][1627][1628][1629][1630][>>][首页][尾页]

2025年04月
303112345
6789101112
13141516171819
20212223242526
27282930123
45678910
高级人才招聘专区
最新招聘信息:

知名企业招聘:

    • 国外动态
    • 国内进展
    • 医药/产业
    • 生态环保
    • 科普/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