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今日动态 > 研究进展/国内
  • 上海生科院973计划最新Cell子刊文章

    生物通报道:来自中科院上海生科院神经所的研究人员采用活体共聚焦和双光子成像等多种技术,发现了静息态小胶质细胞与神经元之间的双向功能调节,这首次证明了神经元电活动可以调控静息态小胶质细胞的运动,并揭示了小胶质细胞对神经元活动的稳态调节,为神经-免疫交叉领域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相关成果公布在Developmental Cell杂志上。 文章的通讯作者是上海生科院神经所杜久林研究员,其早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之后曾在东京大学,和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分子与细胞生物学系进行研究工作。主要研究方向是多信道感觉整合与行为的神经机制,以及神经活动对血液循环系统的调节机制。这项研究得到了科技部973计划和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2-12-03

  • 中科院PI最新Cell子刊解析关键信号通路

    生物通报道:来自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瑞士弗里堡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了一种关键信号通路:TORC1途径中的组成元件——EGO复合物的作用新机制,通过指出这种蛋白组件参与TORC1氨基酸信号传递过程中的结构特点,从而揭示出了TORC1信号传递中Ego3的分子作用机制。相关成果公布在Structure杂志上。文章的通讯作者分别是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的研究组长丁建平研究员,以及弗里堡大学Claudio De Virgilio,其中丁建平研究员主要从事真核基因表达调控的结构生物学方面的研究,近五年来发表研究论文50多篇,其中包括Science、Nature、Natur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2-12-03

  • 《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再次被评为中国高校精品科技期刊

      清华新闻网11月30日电 第4届中国高校精品·优秀·特色科技期刊颁奖大会于2012年11月22日在济南市举行。《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即学报中文版再次被评为“中国高校精品科技期刊”。学报英文版被评为“中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  这次大会是在全国上下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会议精神和期刊出版行业深化改革的大背景下召开的。500多位来自全国各期刊编辑出版单位的代表与会。中宣部出版局、教育部科技司、中国高校科技期刊研究会的有关负责同志参加了大会。  教育部科技司于11月2日发出《关于公布“第4届中国高校精品·优秀·特色科技期刊”评比结果的通知》。此次评比活动共评出精品科技期刊60种,优秀科

    来源:清华大学

    时间:2012-12-03

  • 甜橙的“祖母”是柚子

        中国科技网讯 我国研究人员通过对甜橙基因组数据的分析,发现甜橙基因组中约有一半的基因处于杂合状态,并有显著的橘和柚的遗传特征,其中橘的遗传成分约占3/4,柚的遗传成分占1/4,据此提出了甜橙起源的新理论,即甜橙来源于柚做为母本和橘杂交,其后代再与橘杂交而形成的杂种。国际著名学术刊物《自然·遗传学》近日在线发表了由华中农业大学完成的“甜橙基因组图谱”研究论文。    我国是世界上重要的柑橘原生中心,栽培柑橘的历史悠久,其中甜橙品种“伏令夏橙”是全球最大的加工橙汁品种。研究团队对这一甜橙品种采用最先进的全基因组鸟枪测序法及远程配对

    来源:中国科技网

    时间:2012-12-03

  • 我国首次实验成功“太空种菜”

    从杨利伟到景海鹏、刘旺和刘洋,在我国当前的载人航天活动中,航天员在太空中呼吸的氧气、喝的水、吃的食物都需要从地面带上天,航天员的排泄物则需装在特殊的袋子里带回地球。 而在今后,这样的情况或将完全不同。通过建立一个受控生态生保系统,航天员在太空中所需要的氧气、水和食物均能在系统内部得以再生利用,实现“自给自足”。 昨天下午,中国航天员中心宣布:我国首次受控生态生保集成实验取得圆满成功。两名参试乘员唐永康、米涛在密闭实验舱内进行了为期30天的科学实验,顺利出舱。此举标志我国在受控生态生保技术研究领域已迈进系统化、集成化阶段,对推进我国长期载人航天飞行环控生保技术的发展具有标志性意义。□实验现场36

    来源:京华时报

    时间:2012-12-03

  • 上海交大特聘教授Blood癌症研究论文

    生物通报道:来自上海交通大学瑞金医院,上海血液学研究所的研究人员11月发表了题为“Structural framework of c-Src activation by integrin β3”的文章,从结构生物学的角度,解析致癌基因Src的一种由整合素β3介导的激活新机制,这将有助于科学家们更深入的了解Src的作用方式,相关成果公布在Blood杂志上。 参与此项研究的包括陈竺陈赛娟院士,蒙国宇教授等,其中蒙国宇教授为通讯作者,于2009年6月,通过陈竺及王振义等6名院士的严格甄选,应聘为上海血液学研究所医学基因组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组组长,目前,任上海交通大学特别研究员、上海血液学研究所研究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2-11-30

  • 大陆学者11月参与发表多篇Nature文章

    生物通报道:进入十一月,大陆地区的学者参与的多项研究在Nature杂志及其重要子刊上发表,其中主要包括的是作为Nature封面发表的高质量家猪基因组草图,清华大学发表的又一结构生物学研究成果,以及中科院生物物理所完成的帕金森病神经干细胞随着衰老过程而发生的退行性病变,后两篇都是以国内研究机构为第一单位发表的论文。其中高质量的家猪基因组草图为家猪重要性状基因分离和功能基因组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这项研究还通过比较家猪和野猪的基因组,阐明了欧洲和亚洲野猪之间的进化关系,同时揭示出参与免疫反应和嗅觉感应的基因快速进化过程。此外,研究人员还鉴定了很多可能导致疾病的基因变异体,增加了猪作为生物医学模式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2-11-30

  • 天津大学研制成全球首套大规模生物醋酸乙烯装置

      中国科技网讯 记者日前从天津大学了解到,全球首套大规模生物乙醇制醋酸乙烯(VAC)工业装置在广西广维化工有限公司建成投产,年产5万吨生物乙烯装置及10万吨生物醋酸乙烯装置一次试车成功,并生产出高活性的醋酸乙烯及高质量的聚乙烯醇(PVA)产品。这是由天津大学张敏华教授科研团队完成的,完全拥有我国的自主知识产权。这一技术的突破再次打破了国际大公司技术垄断地位,使我国一举跨入了生物乙烯及醋酸乙烯生产技术国际领先行列。   该装置实现了以广西丰富的甘蔗、薯类等可再生的生物质原料替代石油资源,开发了用生物乙烯法替代落后的乙炔法生产醋酸乙烯的新工艺。这标志着全球首条生物乙烯—醋酸乙烯—聚乙烯

    来源:天津大学

    时间:2012-11-30

  • 曾毅院士:远离艾滋病重在预防

    曾毅  即将到来的12月1日,是又一个世界艾滋病日。当前,艾滋病已演变成一个非常严重的全球性问题,每年死亡人数高达几百万。 在同艾滋病作斗争的过程中,预防感染一直是重中之重。 “艾滋病的预防关键在自己,把握得好就不会被感染。病毒的传播也可以通过宣传教育和有效的防治措施加以控制。关键还是让公众了解到艾滋病是怎样传播和流行的、应该通过什么样的方法来保护自己,这对于艾滋病防治至关重要。”中国科学院院士曾毅日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如是说。 应以预防为主 艾滋病,即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一种免疫缺陷性疾病。&nb

    来源:科学时报

    时间:2012-11-30

  • 科学家揭秘蜈蚣药理药效学基础

    中科院昆明动物所研究员张云、李文辉带领课题组,采用先进的现代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研究技术,对蜈蚣的药效分子群和药理学活性进行了最全面系统的揭秘。相关成果日前在线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蛋白质组研究》。 据介绍,蜈蚣是一味传统的重要动物药材,具有祛风止痉、通络止痛、攻毒散结的功效,可用于惊风、癫痫、痉挛抽搐、中风口歪、半身不遂、破伤风、风湿顽痹、偏头痛和毒物咬伤等的治疗。 “虽然用蜈蚣配成的中成药和处方达百余种以上,但缺乏系统全面的对蜈蚣药效分子群的识别和相应的药理学活性解析的研究,已成为有效利用蜈蚣药用价值和创新药物研发的重要瓶颈。”张云告诉记者。 该课题组新识别了400多种蜈蚣肽类生物活性物质,

    来源:中国科学报

    时间:2012-11-30

  • 上海交大抗结核及艾滋病毒药物研究项目获美国盖茨基金资助

    近日,上海交大得到美国比尔及梅林达·盖茨基金会(Bill & Melinda Gates Foundation)正式通知,由上海交大讲席教授、美国工程院院士何志明教授担任总负责人的“抗结核及艾滋病毒药物组合优化研究的临床试验(Clinical Tests of FSC Based Optimization of Combinatorial Drug for TB and HIV)”项目获得该基金会立项,资助金额为331万美金,执行年限期为三年。我国科技部将给予配套资金资助。本项目为上海交大牵头主持,美国洛杉矶大学加州分校、复旦大学附属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同济大学附属肺科医院、第二军医大学

    来源:上海交大

    时间:2012-11-30

  • 南京土壤所植物铵毒害机制研究取得进展

    铵态氮和硝态氮是植物最主要的两种无机氮源,但是过量铵态氮对植物细胞具有毒害作用。铵态氮的这一特性被认为是植物高效利用铵态氮的重要限制因子。然而人们对植物铵毒害机制的认识还很初步。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国际多个研究组对植物铵毒害的分子机制进行了相关探讨,目前在国际植物生物学top期刊已发表约10篇相关论文。中科院南京土壤所施卫明研究员课题组率先应用模式植物拟南芥,研究植物铵毒害分子响应机制,分别在高铵调控植物的根系伸长、侧根形成、根的向地性及铵钾平衡等方面取得一系列进展。相关结果陆续发表在《土壤学报》(李保海和施卫明,2007, 44:508),Plant Cell and Environm

    来源:南京土壤研究所

    时间:2012-11-30

  • 华南农业大学最新J Virol文章

    生物通报道:来自华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学院的研究人员完成了一种高致病性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株的基因组测序,指出了这种病毒株的分子特征,也表明了其基因组在不断进化中,这些结果将有助于国内IBV病毒发展的有效控制,深入了解冠状病毒的进化特征。相关成果公布在病毒学权威期刊J Virol杂志上。 文章的通讯作者是华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学院谢青梅副教授,其主要研究方向为动物营养与免疫方向,曾主持过一项广东省重大科技攻关项目《优质鸡抗病育种研究与开发》的子课题研究等。传染性支气管炎(IB)是由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引起的,鸡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呼吸道传染病,病原体为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此种病毒属于冠状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2-11-29

  • 著名学者蒲慕明最新PNAS文章

    生物通报道:著名的神经生物学家蒲慕明教授2009年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201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任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神经科学研究所所长,近期其研究组与美国乔治亚医学中心的研究人员合作,发表了题为“Priming with real motion biases visual cortical response to bistable apparent motion”的文章,深入剖析了一种复杂的视觉神经过程,指出真实运动能影响大脑皮层对双稳态视运动作出的应答反应,这将有助于进一步探索视觉神经作用机制。相关成果公布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杂志上。视运动四重态(Appa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2-11-29

  • 生物物理所发表BAH结构域研究综述文章

    11月27日,《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评论》(Critical Reviews in Biochemistry and Molecular Biology)杂志在线发表了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许瑞明研究组题为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the BAH Domain in Chromatin Biology的特邀综述文章。BAH结构域 (Bromo Adjacent Homology domain)是一类广泛参与染色质生物功能、包含约120-140个氨基酸残基、具有特征三维结构的结构域。最早在鸡Polybromo蛋白中发现(Nicolas & Goodwin, 199

    来源:生物物理研究所

    时间:2012-11-29

  • 中药循证临床研究取得重大进展

    我国目前中药循证临床研究中采用标准最严格的项目——“稳心颗粒循证临床试验”研究结果日前在京发布。该项目采用大规模样本,覆盖北京阜外心血管病医院等全国60余家三甲医院,随机双盲对照,由卫生部心血管病防治中心生物统计室进行质量控制及数据统计。 稳心颗粒是步长制药推出的、迄今为止我国药典中唯一一个专门治疗心律失常的创新现代中药。此次试验的统计分析显示,稳心颗粒对房性早搏的治疗有效率为83.6%,对室性早搏疗效达83%,能有效改善心悸、胸闷、失眠、乏力等临床症状。   

    来源:光明日报

    时间:2012-11-29

  • 中科院、武汉大学联合发表PNAS新文章

    生物通报道  来自中科院动物研究所、武汉大学的研究人员在新研究中发现了一种新型端粒和端粒酶相互作用蛋白,证实其具有解开端粒G-quadruplex,促进哺乳动物细胞中端粒延伸的功能。研究成果发表在11月26日的《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杂志上。中科院动物研究所的谭铮(Zheng Tan)研究员和武汉大学的赵勇(Yong Zhao)博士为这篇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前者的主要研究兴趣是端粒功能与细胞衰老的机制,采用生物化学,生物物理和细胞生物学的手段研究染色体端粒DNA结构与功能,端粒损伤和复制机理,端粒结合蛋白,端粒细胞分裂控制与细胞复制性衰老。端粒(Telomere)是染色体末端的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2-11-28

  • 北京大学最新学术论文介绍LncRNADisease

    生物通报道:来自北京大学的研究人员在世界上首次创建并发布了长非编码RNA疾病数据库(lncRNA and disease database, LncRNADisease),这一数据库收录了160多种和长非编码RNA有关的疾病,并集成了一个生物信息学工具用以预测新的人类长非编码RNA和疾病的关系。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Nucleic Acids Research杂志上。领导这一研究的是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医学信息学系崔庆华副教授,崔博士回国后加入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医学信息学系,在5年多的生物信息学研究工作中,他的研究涉及到了生物标记物检测、基因芯片数据分析、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以及系统生物学等领域。在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2-11-28

  • 国内首个HIV感染者抗病毒治疗依从性预测模型建立

    本报讯 前几天,艾滋病患者刘某收到解放军第302医院护理人员发的一条手机短信:“刘大哥,您好!最近身体状况怎么样?别忘了按时吃药。常联系!”这是该院感染性疾病诊疗与研究中心根据建立的HIV感染者抗病毒治疗依从性预测模型评估出的结果,对刘某进行护理干预的一项内容。 据悉,该模型的建成填补了国内此类研究领域的空白,为医护人员有针对性地指导和干预患者抗病毒治疗提供了科学依据。 从2009年开始,302医院便成立课题组,以HIV感染者抗病毒治疗依从性为研究重点,致力于建立一套科学有效的评估、监测和后续支持体系,在患者接受抗病毒治疗前,对其依从性作出全面预测评估,以便医护人员有针对性地对其进行心理疏导、

    来源:中国科学报

    时间:2012-11-28

  • 我学者发现改良“万用细胞”的重要因子

    本报讯(记者黄辛)中科院上海生科院生化与细胞所李劲松研究组与南开大学刘林研究组发现,将核移植过程中的重要因子Zscan4与Yamanaka因子共同使用,不仅能显著提高iPS细胞(诱导多能干细胞)的产生效率,而且显著改善了iPS细胞的质量。相关成果日前发表在《细胞研究》上。 据介绍,通过体细胞重编程技术获得来自患者的多能干细胞并用于自体移植,可避免免疫排斥问题。这使得体细胞重编程技术成为干细胞和再生医学研究领域的热点。 核移植和iPS技术均能将体细胞重编为多能干细胞,但两者的重编程能力不同。核移植后获得的胚胎干细胞(ESCs)具有与正常ESCs相似的多能性,通过四倍体囊胚注射能获得小鼠,但大部分

    来源:中国科学报

    时间:2012-11-28


页次:1643/2293  共45850篇文章  
分页:[<<][1641][1642][1643][1644][1645][1646][1647][1648][1649][1650][>>][首页][尾页]

2025年05月
27282930123
45678910
11121314151617
18192021222324
25262728293031
1234567
高级人才招聘专区
最新招聘信息:

知名企业招聘:

    • 国外动态
    • 国内进展
    • 医药/产业
    • 生态环保
    • 科普/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