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今日动态 > 研究进展/国内
  • 南京医科大发文章:癌症蛋白“双侠”

    生物通报道:来自南京医科大学,英属哥伦比亚大学等处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Prognostic and Predictive Role of JWA and XRCC1 Expressions in Gastric Cancer”的文章,发现人体内的两种蛋白质的指标可用来判断中国人群胃癌患者术后的存活状况,并可预测化疗效果。这一成果已在美国癌症研究协会旗下的Clinical Cancer Research 杂志发表。 这项研究由南京医科大学肿瘤中心周建伟教授领导完成,第一作者为王守宇博士,这一研究组研究方向为环境因素所致DNA损伤和修复的分子调控机制,细胞定向分化与凋亡的分子调控,以及环境应答基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2-07-12

  • 复旦大学PLos ONE公布免疫研究新发现

    生物通报道  来自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的研究人员在免疫学研究中取得新发现,证实酪氨酸磷酸酶(PTP) Shp2在FcεRI聚集后通过激活Fyn和Ras调控了肥大细胞活化,相关论文“Shp2 Activates Fyn and Ras to Regulate RBL-2H3 Mast Cell Activation following FcεRI Aggregation”发表在《Plos ONE》杂志上。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分子医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于敏教授及谢建辉副教授为这篇文章的共同通讯作者。前者的主要研究方向为基于蛋白质构效关系设计研制新型生物技术药物以及肥大细胞分化、增殖和激活过程中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2-07-12

  • 大数据杂志《GigaScience》正式发刊,实现文章与数据结合的创新学术发表模式

    2012年7月12日,华大基因和生物医学中心(BioMed Central)宣布其共同创办的生物学期刊《GigaScience》首刊正式发行。该期刊采用标准全文文献、数据库信息以及信息分析工具相结合的崭新模式,来发表大规模的生物学研究成果,为广大科研工作者提供免费公开的有效数据以及生物学发现等资源。《GigaScience》的正式发行是传统期刊出版业迈向数据全面公开与共享的重要一步,有助于实现科研人员对数据资源最大可能的合理利用,提高数据密集型科研项目的再现性《GigaScience》杂志这种全新的出版模式使读者不仅可以着眼于文献中所得到的科学结论,还可直接通过文献所提供的数据和分析工具对结果

    来源:华大基因

    时间:2012-07-12

  • 非实性肺癌肿瘤负荷定量研究取得新进展

    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医工所医学成像研究中心张丽娟副研究员近期在非实性肺癌肿瘤负荷的定量研究方面取得进展,相关成果发表在Radiology杂志上。倍增时间在判断肿瘤的性质及预后方面具有重要临床意义。不同于实性肿瘤,非实性肺癌在体积增加之前常存在一段不确定的“内生长”期,即肿瘤组织向肺泡内空间填充,组织学上表现为癌细胞沿肺泡表面的增殖,而肿瘤的径线并无改变。这种生长方式使得经典倍增时间计算方法不再适用,长期以来该疾病的临床诊疗也因此颇受困扰。医学影像技术的发展使得使用计算机辅助断层成像在体估算肿瘤负荷成为可能。该研究联合应用医学病理及影像的方法,全面分析了非实型肺癌的内生长模式,并对其肿瘤负荷

    来源: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

    时间:2012-07-12

  • 未来有望根据个体基因差异治病

    从对症下药向根据基因选择治疗方案,“个体化治疗”在提高疗效的同时能最大限度地降低药物的副作用,这样美好的前景让世界各国的医疗专家将目光投向了这一崭新的领域。昨天上午,2012年个体化医疗高淳国际会议举行。会上,与会代表与高淳经济开发区签约,打造江苏首家个性化医疗公共服务平台,同时建立配套院士工作站。来自德国、美国、中国个体化医疗领域的高端化人才就个体化医疗进行了学术交流。 主持江苏首家个性化医疗公共服务平台的专家,是来自华东师范大学分子与化学生物学研究所教授、所长赖立辉教授。赖教授告诉金陵晚报记者,虽然人类基因组图序有99.99%的地方相同,但仍有0.1%的地方不同,这就是人类个体基因的差异。

    来源:金陵晚报

    时间:2012-07-12

  • 二氧化碳:“囚禁”不如利用

    本报讯(记者潘希)把造成气候变暖的“罪魁祸首”二氧化碳打入“地宫”,是国际上“去碳技术”的主要途径。但中国工程院院士、四川大学校长谢和平认为,与其将二氧化碳“囚禁”,不如拿来高效利用。   为了减缓气候变暖,人们曾寄希望于将二氧化碳“囚禁”,注入超过1000米深的永久封存地层,比如地下油气田孔隙、咸水层、废弃煤井或深海海床。这项被称为碳捕获与封存(Carbon Capture and Storage,简称CCS)的技术,一直以来在国际上被认为是温室气体减排中“去碳技术”的主要途径。   然而,“二氧化碳会与地层中原有的岩石、地下水发生化学反应,影响地质结构的长期稳定,甚至诱

    来源:中国科学报

    时间:2012-07-12

  • 研究发现低氧驱动癌症生长

    《分子细胞生物学期刊》(Journal of Molecular Cell Biology)2012年第3期“复杂疾病的系统生物学研究”专辑中发表了一篇美国佐治亚大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系徐鹰教授题为“Hypoxia and miscoupling between reduced energy efficiency and signaling to cell proliferation drive cancer to grow increasingly faster”的论文,报道了细胞内低氧引起能量效率与控制细胞增殖的关系的失调,从而促进肿瘤的快速生长。这一假设与传统认为的“基因突变导致肿瘤生

    来源:中科院

    时间:2012-07-12

  • NIBS董梦秋组发表Nature子刊文章

      2012年7月8日,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董梦秋实验室与中科院计算技术研究所贺思敏教授领导的pFind研究团队合作在《Nautre Methods》在线发表题为“Identification of Cross-linked Peptides from Complex Samples”的文章。   蛋白质化学交联结合质谱鉴定技术(chemical cross-linking of proteins coupled with mass spectrometry analysis,CXMS)能够提供丰富的蛋白质折叠与蛋白质相互作用的信息。该技术能够帮助测定蛋白质的结构以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2-07-11

  • 首都医科大学PNAS新文章

    生物通报道  近日来自首都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美国国立口腔与颅面研究所和北京大学肿瘤医院等处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Sialin (SLC17A5)  functions as a nitrate transporter in the plasma membrane ”的研究论文,证实唾液酸转运蛋白Sialin (SLC17A5)在质膜中充当了硝酸盐转运蛋白。相关成果在线发表在7月9日的《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上。来自首都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的王松灵教授、美国国立口腔与颅面研究所的Indu S. Ambudkar及北京大学肿瘤医院的邓大君教授为这篇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一氧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2-07-11

  • 中科院PNAS发表测序新成果

    生物通报道  来自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深圳华大基因研究所、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和美国普渡大学的研究人员联合发表了题为“Insights into salt tolerance from the genome of Thellungiella salsuginea”的论文,解析了盐芥基因组序列及其耐盐机制。相关成果发表在《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上来自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植物基因组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谢旗研究员、王秀杰研究员、陈受宜研究员、储成才研究员和深圳华大基因基因研究院王俊研究员、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的Han Bohnert教授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2-07-11

  • 我国科学家发现一种新的腰椎疾病

      中国科技网讯 武警总医院脊柱外科研究所所长彭宝淦教授等发现,人类存在一种新的腰椎溶骨性疾病。他们进一步研究发现,该病可能是一种发生于腰椎的免疫炎症性疾病。研究结果作为一种新疾病以论文《一种特殊的椎体溶骨性破坏疾病》在线发表在6月的《英国医学杂志·病例报告》上。    腰痛是一种常见疾病,大部分腰痛病人不能找到准确的病因。彭宝淦等在临床上首先发现一种与以往不同的严重腰痛疾病。这种疾病在影像学上有其独特的表现,X线片上显示一个椎体巨大的溶骨性破坏,CT和MRI显示相邻椎体椎板侵蚀和椎间盘退变。患者发病后没有发热盗汗等症状,实验室检查全部为正常。从临床症状

    来源:中国科技网

    时间:2012-07-11

  • 水解蛋白并无多大价值

    人们经常听到“水解蛋白”。“蛋白水解”是什么意思?水解之后真的有那些宣称的神效吗?蛋白质是由一个个的氨基酸相互连接而成的。不同氨基酸以及不同的连接方式,就构成了各种不同的蛋白质。在酸、碱、或者酶的作用下,氨基酸互相连接的地方能被“切开”,从而变成小片段(称为“多肽”),甚至单个氨基酸。这个过程就叫“水解”。人体需要每天摄入一定量的蛋白质来维持生命。但是人体不能直接利用食物中的蛋白质。蛋白质需要先变成氨基酸或者二肽三肽等小片段,才能被人体吸收,然后再合成所需要的蛋白质。这个蛋白质变成氨基酸或者小肽的过程是在胃肠完成的,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消化”。“消化”实质上就是水解。所谓的“水解蛋白”,比如对

    来源:大洋网

    时间:2012-07-11

  • 中国慢性病致死占总死亡数85%

    卫生部昨日发布消息显示,目前我国确诊的慢性病患者已超过2.6亿人,因慢性病导致的死亡占总死亡的85%。数据显示,2008年全球有5700万人死于慢性病,占所有死亡人数的63%,预计2030年这一比例将上升至75%。慢性病在疾病负担中占70%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副局长孔灵芝介绍,当前影响我国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慢性病主要有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糖尿病、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等。她说,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老龄化进程加快,慢性病患病、死亡呈现持续快速增长趋势。当前,我国已经进入慢性病高负担期,具有“慢性病患病人数多、医疗成本高、患病时间长、服务需求大”的特点。在疾病负担中所占比重达70%。慢性病已成

    来源:中国新闻网

    时间:2012-07-11

  • 四川大学Cell stem cell封面文章

    生物通报道  来自四川大学、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和首都医科大学等处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Histone Demethylases KDM4B and KDM6B Promotes Osteogenic Differentiation of Human MSCs”的研究论文,证实了两种组蛋白去甲基化酶KDM4B和KDM6B促进了人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的成骨性分化,相关论文被选为封面文章发表在7月6日的《细胞干细胞》(Cell stem cell)杂志上。领导这一研究的是著名华人科学家、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牙医学院口腔生物学和医学系主任王存玉教授。其长期致力于头颈肿瘤的发生机理、炎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2-07-10

  • 中国农大,北生所发Nature Methods文章

    生物通报道:Nature出版社旗下的Nature Methods杂志是方法学领域的国际权威刊物,今年最新的影响因子是19.276,稳居方法学期刊的榜首。近期来自中国农业大学,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以及中科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Identification of cross-linked peptides from complex samples”的文章,介绍了一种从复杂样品中识别交联肽的新技术,相关成果就公布在以上Nature Methods这一杂志上。文章的通讯通讯作者分别是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董梦秋研究员,以及计算技术研究所的贺思敏研究员,第一作者是中国农业大学杨兵(Bing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2-07-10

  • 邓子新院士团队揭示DNA抗氧化新机制

    生物通报道  近日来自上海交通大学生命学院的研究人员在DNA骨架硫修饰科学领域又取得新进展,揭示了DNA抗氧化损伤的新机制。相关论文“Phosphorothioate DNA as an antioxidant in bacteria”发表在公布在国际知名分子生物学刊物《Nucleic Acids Research》上。上海交通大学生命学院的邓子新院士及汪志军副教授为这篇文章的共同通讯作者。博士研究生谢新强和副研究员梁晶丹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邓子新院士早年毕业于华中农业大学,200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邓子新院士长期从事微生物分子生物学研究,在重要类别抗生素生物合成基因克隆、定位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2-07-10

  • 中南大学客座教授Blood发表白血病研究新成果

    生物通报道  近日来自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耶鲁大学医学院的研究人员在国际权威期刊《Blood》上发表了题为“Inhibition of the mTORC2 and chaperone pathways to treat leukemia”的研究论文,提供了一个新颖的治疗白血病的新成果。领导这一研究的是耶鲁大学医学院终身副教授和M D 安德森癌症中心兼职终身教授苏冰。其2008年受聘为中南大学客座教授。苏冰教授长期从事免疫生物学研究。1991年分别获得耶鲁大学博士学位,被美国一流的M.D.Anderson癌症中心聘为终身教授,2006年受聘为美国耶鲁大学终身副教授。近年来,在相关领域发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2-07-10

  • 中国学者两项成果同登PLoS Genetics

    生物通报道:来自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程祝宽课题组发表了题为“The Role of Rice HEI10 in the Formation of Meiotic Crossovers”的文章,在水稻中鉴定出了HEI10基因,这是水稻中分离的第一个可以用于指示重组位置的标记蛋白,相关研究为在水稻中进一步深入研究重组机制提供了坚实基础。减数分裂是维持生物体染色体数恒定,导致遗传重组产生的基础。减数分裂缺陷是导致不孕、不育和出生障碍的主要原因。绝大多数减数分裂基因在不同物种中有着高度保守的功能。HEI10基因最初在人类体细胞中分离,并证明有调控细胞周期的功能。在小鼠中的研究表明,HEI10基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2-07-10

  • 天津医科大学在miRNA研究领域取得系列成果

      汤华教授实验室近年来一直致力于非编码小RNA对肿瘤细胞恶性行为及病毒的增殖调控与机制的研究。已发现20多种miRNA分子对肿瘤细节生长,运动侵袭、转移能力的影响,用确定其对不同的癌基因及抑癌基因在转录后水平调节作用从而影响细胞凋亡、细胞周期、EMT、血管形成等。此外,首次发现细胞miRNA对乙型肝炎病毒复制的调节作用等。   这些研究结果发表了40篇SCI收录的论文,比较重要的发现:1. miRNA-21负调控BTG2加速细胞周期G1/S期转换,促进肿瘤细胞生长从而发挥癌基因的作用(Liu M, Wu H, Liu T, Li Y, Wang F, Wan H, Li

    来源:天津医科大学

    时间:2012-07-10

  • 全反式维甲酸可抑制肺移植排斥反应

    本报讯  (通讯员李  静  记者胡德荣)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东方医院院长刘中民教授领衔的研究团队在世界上首次发现,全反式维甲酸可抑制肺移植排斥反应发生率。相关研究论文日前发表在国际著名学术刊物《免疫学》、《种子免疫学》、《国际免疫药理学》等杂志上。 据介绍,解决器官移植后免疫调控问题的关键在于Tregs细胞,这种细胞又称调节性T细胞,它不仅在维持机体免疫稳态和预防自身免疫性疾病中发挥重要作用,更可有效抑制器官移植后排斥反应发生率。然而,Tregs细胞对肺脏移植效果不佳,主要原因在于,肺脏是一个和外界相通的空腔器官,肺移植后患者易产生较为严重的炎症反应。在这种炎症环

    来源:健康报

    时间:2012-07-10


页次:1644/2263  共45255篇文章  
分页:[<<][1641][1642][1643][1644][1645][1646][1647][1648][1649][1650][>>][首页][尾页]

2025年05月
27282930123
45678910
11121314151617
18192021222324
25262728293031
1234567
高级人才招聘专区
最新招聘信息:

知名企业招聘:

    • 国外动态
    • 国内进展
    • 医药/产业
    • 生态环保
    • 科普/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