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国科学家发现约5千万年前亚洲大陆琥珀生物群
新华网南京7月14日电(王珏玢、肖琼琼)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14日向媒体发布,由该所研究员张海春领衔的科研团队认定抚顺琥珀是目前世界上种类最丰富的琥珀生物群之一,此项研究填补了始新世时期(约5千万年前)亚洲大陆琥珀生物群的空白,也表明5千万年前欧亚大陆两端已经存在广泛的生物交流。张海春介绍,通过20余年的野外考察和收集,研究团队共采集获得2000多块抚顺琥珀原料。研究发现,抚顺琥珀中昆虫最为丰富,包括至少16目,79科,上百个种。其中最常见的是双翅目(包括各种苍蝇和蚊子),约占总数量的70%;其次为膜翅目(包括各种蜂和蚂蚁);再次为半翅目蚜虫以及啮虫目。“抚顺琥珀中的昆虫不仅保存非常完整
-
清华大学周兵《eLife》揭示铁离子转运功能
生物通报道:2014年7月8日,国际生命科学领域的顶尖杂志《eLife》在线发表了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周兵教授课题组的一篇最新科研论文“The metal transporter ZIP13 supplies iron into the secretory pathway in Drosophila melanogaster”,报道了定位于ER/Golgi上的金属离子转运蛋白dZIP13的重要功能是将细胞质中的铁离子,转运到分泌系统以供利用。 本文通讯作者周兵博士1987年毕业于复旦大学遗传学专业,1995年获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分子细胞学博士学位,1995年至2001年在加州大学旧金山医学院和
-
Science关注:中国科学界掀起反腐运动
生物通报道 科学界再一次成为了中国反腐运动的靶心。上周中国共产党的反腐败监督机构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宣布,它发现由中国科技部(MOST)主管的科研基金项目存在弄虚作假,上海复旦大学也发现存在腐败现象。官方声明并没有很详细地公布细节。复旦大学的调查结果揭示出有涉及研究经费的腐败问题,还有与基础设施管理相关的贪污行为。根据中国教育报的报道,复旦大学的官员预计将在本周对“整顿工作方案”作出回应。中国官方媒体新华社称,复旦大学的不法行为还只是冰山的一角。新华社指出:“在中国科学界,项目是否获得支持并不取决于项目的价值而是取决于关系。一旦相关部门将经费发放至高校,基本就无人对这些经费进行监管。
-
中美科学家发现新的肿瘤转移抑制基因
生物通报道:前列腺癌是男性生殖系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发病随年龄而增长,其发病率有明显的地区差异,欧美地区较高。据报道仅次于肺癌,在男性是癌症死亡的第二位。我国以前发病率较低,但由于人口老龄化,近年来发病率有所增加。前列腺癌的初始阶段是由雄激素调控的,因此,去雄激素法治疗(去势术)是用于渐进性前列腺癌的主要治疗方法。这种治疗方法难免对大多数患者没有疗效,患者会发展为去势复发前列腺癌(CR-CaP),通常表现为骨或淋巴结转移,其生长依赖于持续的雄激素受体(AR)信号。利用更特效的抗雄激素或AR拮抗剂靶定CR-CaP,的确已经提供了显著但短暂的临床疗效,但仍然存在涉及AR依赖的耐药性。深圳北京大学香港
-
上海交大Cell子刊发表中风新疗法
生物通报道:脑部供血受阻会引起中风,这是世界上的第二大致死疾病。中风主要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由血栓或栓塞所造成的缺血性中风,另一种是由大脑出血造成的出血性中风。缺血性脑损伤会激活体内免疫炎症细胞,释放大量有害物质,损伤血脑屏障并加重脑中风后脑损伤,引起长期偏瘫、失语等神经系统功能障碍后遗症。长期以来,人们一直希望能够通过治疗拯救中风后垂死的神经元,保护神经的正常功能。但这样的尝试往往以失败告终。上海交通大学Med-X研究院的研究团队希望通过细胞移植对中风后的脑损伤进行治疗。他们将两种前体细胞联合移植到大鼠中风模型中,增强了神经血管的修复,改善了大脑的功能恢复。这项研究于七月八日发表在Stem
-
张亚平院士连发多篇文章解析重型痤疮遗传学
痤疮(俗称青春痘)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在临床上主要分为轻型和重型两种。轻型痤疮主要局限于面部,皮损少、炎症轻;重型痤疮表现为颜面、前胸及后背部的囊肿、结节,易形成瘢痕,损害重、病程长、遗留的瘢痕临床疗效不佳。研究表明遗传因素在痤疮,特别是重型痤疮的形成中起重要作用,但相关的遗传机制还不清楚。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张亚平院士团队与昆明医科大学何黎教授研究团队等通力协作,从全国30余家医院收集到近8,000例汉族重型痤疮患者及对照样本。运用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WAS)方法进行基因筛查与分析,研究发现两个新的易感基因座位:1q24.2(SELL)和11p11.2(DDB2),分别与
-
郑州大学:miRNA可作为甲基丙二酸血症的诊断标志物
甲基丙二酸血症(MMA)是一种代谢疾病,由线粒体酶中的甲基丙二酸辅酶A变位酶缺乏造成。MMA的诊断一般采用气—质联用的方法,此方法有价格昂贵,过程复杂和花时过长的缺点。目前,microRNA(miRNA)越来越获得研究人员的青睐,因为在疾病诊断过程中,它可作为一类新型的无创又敏感的生物标记物。然而,至今尚未报道其在MMA诊断方面的作用。郑州大学贾延劼教授带领的研究团队对MMA相关的miRNA表达谱进行了研究*,研究成果发表在近期的Journal of Molecular Neuroscience上。研究人员采用芯片通过对MMA个体的miRNA表达谱进行分析(miRNA芯片分析项目由联川生物承担
-
上海大学玉米籽粒突变基因研究获进展
上海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科研人员对玉米经典突变proline responding1(pro1)基因进行了克隆和功能解析,揭示了pro1基因在调控玉米普通蛋白合成和细胞周期中所起的关键作用。相关研究成果日前在线发表于《植物细胞》。据了解,pro1作为玉米中第一个被发现的营养缺陷型突变而被广泛研究。pro1基因作为玉米中合成脯氨酸过程的关键酶,对玉米生理生化的影响是多方面且重要的。脯氨酸的信号分子作用会涉及细胞内部多种多样的生理平衡和生化过程。上海大学生科院、上海市能源作物育种及应用重点实验室副教授王刚、教授宋任涛分别是本文的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科研人员证实,玉米pro1基因的突变造成了突变体细胞中
-
北京大学PNAS发表p53研究新成果
生物通报道 来自北京大学、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的研究人员证实,肿瘤抑制因子p53协同SIRT6通过促进FoxO1核输出调控了糖异生。这一研究发现发表在7月9日的《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上。 北京大学医学部的朱卫国(Wei-Guo Zhu)教授和美国科学院院士、拉斯克奖获得者Robert G. Roeder是这篇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朱卫国教授多年来致力于表观遗传学调控基因表达,肿瘤分子生物学(主要为p53方向)以及细胞自噬的研究,在如Nature等国际主要生物与肿瘤学杂志上发表大量重要研究成果。 p53是迄今为止细胞中最为重要的肿瘤抑制因子之一,它在细胞生长发育中的周
-
北大尚永丰院士Cell子刊表观遗传学新成果
生物通报道:表观遗传学修饰在不改变DNA序列的情况下控制着基因的表达,组蛋白修饰就是其中之一。组蛋白修饰主要有甲基化、乙酰化、磷酸化、泛素化,ADP-核糖基化等修饰方式。其中组蛋白甲基化修饰比较复杂,根据修饰位点以及修饰状态的不同,甲基化修饰可以激活或抑制基因转录,进而参与正常生理如个体发育、胚胎干细胞定向分化等过程。LSD1是组蛋白H3K4去甲基化酶,在干细胞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它负责维持分化基因的沉默状态。然而,人们并不清楚LSD1的调控机制,以及细胞如何解除对分化基因的抑制。为此,北京大学尚永丰院士领导研究团队展开了深入研究。他们发现,去除LSD1会促使胚胎干细胞分化为神经细胞。而E3
-
中科院等《Genome Research》发表DNA甲基化保真度研究
生物通报道:最近,中科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弗吉尼亚理工大学和芝加哥大学的研究人员,在国际基因组研究权威刊物《Genome Research》(影响因子14.397)发表了一项最新研究成果,文章题为“The dynamics of DNA methylation fidelity during mouse embryonic stem cell self-renewal and differentiation”,描述了小鼠胚胎干细胞自我更新和分化过程中DNA甲基化保真度的动态。 本文通讯作者分别为中科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的吕雪梅、中科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及弗吉尼亚理工大学的谢和煌,和芝加哥大学的陈建
-
BMC Genomics:miRNA可能调控蚕丝生产
自古以来,中国是世界最大的蚕丝生产和出口大国,对蚕丝生产过程进行研究,对中国的丝绸产业发展有重要作用。而在家蚕五龄幼虫阶段,后部丝腺的生长和发育以及蚕丝芯蛋白的生物合成对蚕丝生产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来自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于军研究员与浙江大学动物科学学院钟伯雄教授领衔的团队对后部丝腺相关的microRNA(miRNA)表达谱进行了研究*,研究成果发表在6月刊的BMC Genomics。研究人员采用高通量测序和定制化miRNA芯片(miRNA芯片项目由联川生物承担完成)对1,229个处于家蚕五龄幼虫阶段的后部丝腺中的miRNA表达谱进行分析,包括728个新发现的miRNA和110对miRNA
-
人类重要肿瘤病毒KSHV致瘤新机制
7月11日,国际学术期刊PLOS Pathogens 发表了中国科学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蓝柯研究组题为Oncogenic Herpesvirus KSHV Hijacks BMP-Smad1-Id Signaling to Promote Tumorigenesis 的研究论文。 卡波氏肉瘤相关疱疹病毒(Kaposi’s sarcoma associated herpesvirus, KSHV)是一种重要的人类肿瘤病毒,它与卡波氏肉瘤(Kaposi’s sarcoma, KS)、原发性渗出性淋巴瘤(Primary effusion lymphoma, PEL)及多中心卡斯特曼病(Multic
-
我国学者在天然生物防腐剂研究领域取得新成果
南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乔明强教授等科研团队的一项研究发现,乳酸链球菌中与Nisin相关的某种机制有助于增强天然生物防腐剂性能,提高产量,降低生产成本。这一研究成果发表在6月出版的国际学术刊物《结晶学报,D辑:生物结晶学》上。乔明强领衔的分子微生物学及微生物工程实验室(3M实验室)与杨文博士课题组合作的这项研究,揭示了乳酸链球菌中相关自切割机制,为增强天然生物防腐剂性能,降低其生产成本提供了理论依据。在火腿、罐头等食品中最常见的防腐剂是“亚硝酸钠”,然而以亚硝酸钠为代表的化学防腐剂对人体会有或多或少的毒害作用,有些还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不利影响。食品行业需要一种安全无毒、性能稳定、抗菌广谱的天然防腐剂
-
中国学者发明“纳米之星” 有望用于肿瘤治疗
中国科大科研小组发明了一种兼具优良的光学性质和催化性能的五角星形合金纳米材料“纳米之星”,有望应用于肿瘤治疗等领域,研究成果最新在线发表在《自然·通讯》。 据介绍,“一闪一闪亮晶晶,满天都是小星星……”,这首家喻户晓的儿歌激发了中科大曾杰教授科研小组的科研灵感,科研人员将金和铜结合起来,发明了一种兼具优良的光学性质和催化性能的五角星形合金纳米材料。 金纳米材料由于具有优越的光学和催化性质,此前已得到深入研究,但金的价格昂贵,限制了它的广泛应用。而另一种金属铜,虽然性质优异、价格低廉,但在纳米尺度上很不稳定,容易被氧化,也难以实现多种应用。为了解决这一挑战,中国科大合肥微尺度
-
上海交大研究人员系统阐述胆囊癌基因突变图谱
7月7日,记者从中科院上海生科院营养科学研究所获悉,该所王慧研究组与上海交通大学附属新华医院教授刘颖斌、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副教授刘赟等合作,运用全基因组外显子测序和靶基因深度测序技术,首次系统阐述胆囊癌基因突变图谱,发现驱动胆囊癌发生发展的关键基因和信号通路,揭示ErbB信号通路的突变与胆囊癌病人预后显著相关。7月6日,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于《自然—遗传学》。 胆囊癌是恶性程度最高的消化道肿瘤之一,其发病具有典型的地域性、种族和性别差异性,女性发病率显著高于男性。由于胆囊癌具有恶性程度高、对放化疗不敏感等生物学特征,治疗目前主要依靠手术,总体预后极差。 研究团队通过对57对肿瘤患者的癌
-
我国科学家领衔完成甘蓝基因组测序分析
由我国科学家领衔的白菜、甘蓝和油菜全基因组测序项目取得阶段性重大成果:继白菜基因组测序项目完成后,科学家日前完成了甘蓝基因组测序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与其他近缘种植物基因组比较,发现了作物种间和种内基因组呈现多层次不对称的进化规律。该研究成果近日在线发表在国际权威学术期刊《自然·通讯》上。 甘蓝基因组测序是白菜、甘蓝和油菜等芸薹属全基因组测序项目的一部分,上述成果在中国农科院油料研究所和蔬菜花卉研究所、华大基因研究院的主导下,联合国内外多家科研机构共同完成。 我国主要油料作物油菜(基因组命名为AACC)、主要蔬菜作物白菜(基因组为AA)和甘蓝(基因组为CC)同属于芸薹属作物,而油菜是由白菜和
-
Science关注动物所新成果:熊猫如何单靠竹子存活
生物通报道:熊猫是世界上最令人着迷的素食动物之一,它们的消化系统其实可以处理肉类,但它们还是一天到晚只吃竹子。日前,Science网站介绍了中科院动物所的一项新研究,向人们展示了熊猫是如何单靠竹子生存下来的。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属于熊类,它们依然保留着肉食动物的消化系统,一个简单的胃和短短的小肠。竹子中蛋白很少,难以消化的纤维却很多,而熊猫又没有牛那种能高效消化植物的胃。在这种情况下,为何熊猫能够只吃竹子生存呢?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的魏辅文研究员领导团队进行了深入研究。他们跟踪了三只雄性和三只雌性熊猫在秦岭的六年生活,观察了它们在天然环境中膳食情况。此外,研究
-
安徽医科大学Nature子刊发表银屑病新成果
生物通报道 来自安徽医科大学、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华大基因研究院等处的研究人员,通过基于测序的方法鉴别出了3个新的银屑病易感基因位点。相关论文发表在7月9日的《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上。安徽医科大学的张学军(Xuejun Zhang)教授、孙良丹(Liangdan Sun)副教授和香港中文大学的徐雷(Lei Xu)教授是这篇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银屑病俗称牛皮癣,是一种复杂的、慢性、终身自身免疫炎症性皮肤病.它通常好发于15-35岁人群,也可以在任何年龄段发病,其中包括孩子。以皮肤出现大小不等,境界清楚的红斑鳞屑性斑块,上覆大量干燥的银白色鳞屑
-
范可尼贫血症的新型致病机理及干预策略
2014年7月7日,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刘光慧研究组及其合作者在Nature Communication杂志发表了关于范可尼贫血症(Fanconi Anemia,FA)转化医学研究的重要成果,首次提出多组织干细胞加速衰老或衰竭是FA的根本性病因,并基于此发展出相应的干细胞、基因和药物治疗策略。 FA属先天再生障碍性贫血,为严重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是由编码FA通路系列DNA修复蛋白的基因发生突变所致。临床表现为骨髓造血功能衰竭、多发性先天畸形及肿瘤易感性增加等。目前临床上尚无针对FA的有效治疗药物。 体细胞重编程和基因组靶向编辑技术的结合为治疗遗传性血液疾病带来了希望。但对FA而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