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今日动态 > 研究进展/国内
  • 中科院遗传所PNAS发表表观遗传学新成果

    生物通报道:着丝粒是与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有关的重要染色体结构,是纺锤丝微管的附着之处,也是姐妹染色单体在分开前相互连接的地方。着丝粒能够在激活和失活状态之间交替变化,其装配和功能不依赖于DNA序列,而是受到表观遗传学调控。日前,中科院和密苏里大学的科学家们在美国国家科学院PNAS杂志上发表文章,向人们展示了染色体片段上发生的着丝粒从头形成(de novo centromere formation)。文章的通讯作者是中科院遗传所的韩方普(Fangpu Han)和密苏里大学的James A. Birchler。在玉米中(Zea mays),B染色体着丝粒发生错分裂(misdivision)会生成不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5-03-04

  • 著名学者朱健康发表PNAS表观遗传新文章

    生物通报道  来自普渡大学和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的研究人员,发现了拟南芥中DNA甲基化和主动去甲基之间的调控链环。他们将研究结果发布在3月2日的《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上。任职于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和普渡大学的朱健康(Jian-Kang Zhu)教授是这篇论文的通讯作者。朱教授是植物抗逆生物学领域世界级领军人物之一,其及其领导的实验室在植物抗旱、抗盐与耐低温方面的研究硕果累累,在国内外享有声誉。是首批“****”入选者,现为美国普渡大学生物化学系和园艺及园林系杰出教授,2010年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延伸阅读:著名学者朱健康Cell子刊表观遗传研究新文章 )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5-03-04

  • 复旦大学Cell子刊发表癌症研究新成果

    生物通报道  来自复旦大学、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及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的研究人员在新研究中证实,是WT1招募TET2来调控靶基因表达,抑制了白血病细胞增殖。这一研究发现发布在2月19日的《分子细胞》(molecular cell)杂志上。任职于复旦大学及北卡罗来纳大学的熊跃(Yue Xiong)教授、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管坤良(Kun-Liang Guan)教授以及复旦大学的叶丹(Dan Ye)博士是这篇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TET蛋白家族的发现开辟了表观遗传与恶性肿瘤关系研究的新道路,3种TET蛋白均可催化5-甲基胞嘧啶(5mC)生成5-羟甲基胞嘧啶(5hmC)(延伸阅读:复旦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5-03-03

  • 中国科学家Nature子刊发表iPS细胞研究新发现

    生物通报道  来自中国农业大学、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等处的研究人员,在新研究中揭示出了循序重编程诱导多能干细胞(iPSCs)一些独特的突变特征。研究结果发表在2月18日的《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上。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的高绍荣(Shaorong Gao)研究员、中国农业大学的田见晖(Jianhui Tian)教授以及中科院北京基因研究所的蔡军(Jun Cai)研究员是这篇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2006年日本科学家山中伸弥利用病毒载体将四个转录因子(Oct4,Sox2,Klf4和c-myc)的组合转入分化的体细胞中,使其重编程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5-03-03

  • 复旦刘光伟研究员PNAS发表免疫新文章

    生物通报道  来自复旦大学、北京大学及俄亥俄州立大学等机构的研究人员证实,树突细胞SIRT1–HIF1α信号轴通过IL-12和TGF-β1编程了CD4+ T细胞的分化。这一研究发现发表在2月17日的《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上。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免疫学系副主任刘光伟(Guangwei Liu)研究员与俄亥俄州立大学的Ruoning Wang是这篇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刘光伟研究员的主要研究方向是免疫细胞的生物效应(延伸阅读:复旦刘光伟研究员Cancer Res发表肿瘤免疫学新发现 )。初始CD4+ T细胞分化为不同的细胞谱系在介导适应性免疫和维持免疫耐受中起着至关重要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5-03-03

  • 首个“现代蛙类”基因组被成功破译,为两栖动物进化研究提供新线索

    2015年3月3日,来自中科院昆明动物所和深圳华大基因国家基因库的研究人员成功破译了高山倭蛙基因组,这是迄今为止破译的首个现代蛙类基因组,也是目前破译的第二个两栖动物的基因组。为两栖动物进化研究提供了新线索。相关研究成果在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杂志在线发表。两栖动物是脊椎动物的一个重要分支,目前已知的包括7000多个物种,代表着脊椎动物从水生到陆生这一伟大转变的过渡类群。在研究脊椎动物的进化及其背后的分子机制中处在非常关键的位置。随着基因组测序技术和生物信息分析工具的快速发展,大量的基因组被成功解析。然而对于两栖动物这一重要的生物类群,目前仅测序完成了一个物种:非洲爪蟾。非洲爪蟾属于“古老

    来源:华大基因

    时间:2015-03-03

  • 厦门大学Nature子刊发表癌症研究新成果

    生物通报道  来自厦门大学的研究人员在新研究中证实,Yap整合Hippo信号及未折叠蛋白反应(UPR)阻止了肝脏过度生长及肿瘤发生。这一重要的研究发现发表在2月19日的《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上。厦门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周大旺(Dawang Zhou)教授以及陈兰芬(Lanfen Chen)教授是这篇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两位教授均主要从事Hippo信号通路研究。Hippo信号通路是几年前发现的一个信号转导通路,在进化过程中非常保守,在多细胞动物果蝇、小鼠、哺乳动物中都存在Hippo。最早研究人员在果蝇中就发现Hippo信号传导路径是调节细胞大小,器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5-03-02

  • 上海交大Cell子刊发表癌症代谢新成果

    生物通报道:代谢重编程对于癌症的发生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Warburg在20世纪初就提出,快速增殖的癌细胞以“有氧糖酵解”为主要的产能方式。目前,这一观点已经在不同类型的肿瘤中得到证实,为肿瘤糖代谢研究奠定了基础。高速率的糖酵解能够帮助肿瘤应对缺氧等环境条件,增强肿瘤的恶性潜能。肿瘤生长需要癌相关成纤维细胞(CAF)为其提供关键的代谢物。这些细胞会经历代谢重编程以支持糖酵解。然而,人们对这一改变的分子机制还知之甚少。上海交通大学和美国肯塔基大学的研究团队日前发现,IDH3α下调是CAF的关键代谢重编程开关,能够使其从氧化磷酸化转变为有氧糖酵解。这一成果发表在二月二十六日的Cell Report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5-03-02

  • 中科院Cell文章发表水稻研究新成果

    生物通报道  来自中科院植物学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等研究机构的研究人员,在新研究中鉴别出了赋予粳稻耐冷性的一个数量性状基因座COLD1。这一研究成果在线发表在2月26日的《细胞》(Cell)杂志上。中科院植物学研究所的种康(Kang Chong)研究员是这篇论文的通讯作者。其主要研究工作包括小麦开花和春化作用分子机理,水稻感受低温信号的分子应答机制,水稻激素信号互作调控器官发生的分子网络。迄今在Nature Communications、PNAS等国际主流学术期刊发表研究论文60余篇。水稻是世界上重要的粮食作物,由于它是喜温作物,对于寒冷非常敏感,只能种植在某些气候区中。人工驯化和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5-02-28

  • 中国学者2月参与发表多篇Nature文章

    生物通报道:2月中国学者参与的多项研究在Nature杂志及其重要子刊上发表,其中主要包括人畜共患病原体犬弓蛔虫基因组序列草图,高通量的质谱方法pLink-SS等。首先来自中国农业科学院、墨尔本大学、华大基因研究院等机构的研究人员成功解析了犬弓首蛔虫基因组及转录组。犬弓首蛔虫主要寄生于犬及其它犬科动物小肠,引起严重的动物弓首蛔虫病。该虫呈全球性分布,其幼虫是引起人弓首蛔虫病的主要病原,是一种重要的但被忽略的人兽共患寄生虫,在公共卫生学上具有重要意义。犬弓首蛔虫基因组大小为317 Mb,含有13.5%的重复序列,编码至少18596个蛋白编码基因。 对犬弓首蛔虫基因组及转录组的成功解析,将为深入研究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5-02-28

  • 中国农大****新发Cell子刊文章

    生物通报道:经过漫长的进化,植物演化出了抵抗和适应各种逆境的不同生理机制。低温胁迫是限制植物生长和发育的主要环境因素,对许多重要作物的产量和地理分布有很大的影响。低温胁迫会使一些热带和亚热带植物无法在温带以北地区安全越冬。因此,了解植物的抗冻机制不仅有重要的科研意义,也能有助于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植物在遭遇低温胁迫的时候,会通过不同途径启动相关基因的表达,合成特殊的蛋白质来进行响应。科学家们已经在拟南芥中,对CBF(C-repeat-binding factor)依赖的低温信号通路进行了广泛研究,但目前还不了解这一通路所涉及的特殊蛋白激酶。中国农业大学的研究团队对此进行了深入研究。他们发现,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5-02-28

  • 中国学者最新Science文章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城市与区域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吕永龙(第一作者,通讯作者)联合国内外学者,于2月20日在Science 新刊物Science Advances 第一期上发表了题为Addressing China’s grand challenge of achieving food security while ensuring environmental sustainability(《确保环境可持续能力,应对中国食品安全的挑战》)的论文。    该文系统分析了我国实现粮食安全同时确保环境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挑战,并提出了应对挑战的科学与环境政策建

    来源:中科院

    时间:2015-02-28

  • 上海生科院两PI连发Cell,Cell Res文章解析新机制

    生物通报道:来自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陈玲玲研究组和计算生物学研究所杨力研究组合作,揭示了RNA编辑修饰酶ADAR1作为RNA结合蛋白调控miRNA产生,并调控人源胚胎干细胞神经分化的新功能和新机制。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Cell Research杂志上。这项研究利用建立的人胚胎干细胞定向神经分化体系为模型,通过抑制其表达,在全转录组水平系统研究了ADAR1对人胚胎干细胞定向神经分化的影响。研究发现,降低ADAR1的表达并不影响人胚胎干细胞的干性,但降低了其定向分化为神经细胞的潜能。有意思的是,抑制ADAR1的表达,显著地改变了人胚胎干细胞定向神经分化过程中重要mR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5-02-28

  • 上海生科院发现植物去甲基化调控的新机制

     2月12日,国际权威学术期刊《分子细胞》(Molecular Cell)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上海植物逆境生物学研究中心朱健康课题组的研究论文The Methyl-CpG-Binding Protein MBD7 Facilitates Active DNA Demethylation to Limit DNA Hyper-Methylation and Transcriptional Gene Silencing。该研究揭示了甲基化CpG结合蛋白MBD7通过促进DNA主动去甲基化,限制了DNA高度甲基化以及转录水平的基因沉默,MBD7和IDM2、IDM3以及IDM1形成抗沉

    来源:中科院

    时间:2015-02-27

  • NIBS、北大绘制线虫RNA编辑图谱

    生物通报道:近期,由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和北京大学共同完成的学术成果“Profiling the RNA editomes of wild-type C. elegans and ADAR mutants”在《Genome Research》杂志上公开发表。在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采用链特异性RNA测序(RNA-seq)和全基因组DNA测序,绘制了Bristol N2野生型线虫和三个ADAR突变体不同发育阶段的RNA编辑图谱。本文共同通讯作者分别是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物信息中心魏丽萍教授和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研究员董梦秋博士。RNA编辑通过转录后插入、删除或修饰RNA分子上的某些碱基,增加转录组多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5-02-17

  • 清华国家项目参与发表生物信息学新成果

    生物通报道:近期,美国斯坦福大学、清华大学和耶鲁大学等处的研究人员,在《Genome Research》杂志上发表题为“Genome-wide map of regulatory interactions in the human genome”的学术论文。在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利用靶定6个广泛分布因素的配对末端Tag测序(ChIA-PET)实验,分析了染色质相互作用,产生了人类细胞中调控元件的全基因组相互作用图。清华大学生命学院兼职教授、清华信息国家实验室合成与系统生物实验室主任、首批****教授、****讲座教授张奇伟(Michael Q. Zhang)参与了此项研究工作。自从2001年人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5-02-17

  • 最新研究表明早期哺乳动物的分异演化有了新证据

      日前,北京自然博物馆、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和美国芝加哥大学的研究人员在最新一期国际著名期刊《科学》杂志上,发表了两篇题目分别为“侏罗纪树栖柱齿兽及哺乳型动物生态多样性”和“柱齿兽类揭示哺乳动物原始类群的演化发育过程”的研究论文,同时宣布了对早期哺乳动物演化有重大意义的侏罗纪哺乳动物化石研究的重要发现。    这两项新发现,为早期哺乳动物总体上的分异演化和广泛的演化适应提供了新的化石证据。该研究由北京自然博物馆孟庆金博士、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季强博士和美国芝加哥大学罗哲西博士等组成的研究团队共同合作完成。  这两件具有重大科学意义的化石,分别于2011年

    来源:中科院

    时间:2015-02-17

  • 同济大学生科院连发两篇文章获研究新进展

    生物通报道:同济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薛雷教授早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主要从事肿瘤发生分子遗传学机制,阿尔茨海默病分子生物学机制等方面的研究,近期其研究组接连发表文章,获得了肿瘤发生机制,以及动物选择行为的新进展。在第一篇文章中,研究人员利用果蝇作为模式动物,发现Hippo信号通路的失活可以激活Rho1-JNK通路,而阻断Rho1-JNK通路则能抑制Hippo通路失活引起的细胞增殖和器官生长。此外,在抑制细胞死亡的同时,激活Rho1-JNK信号通路也能诱导细胞增殖和器官生长。在分子水平,Hippo通路下游的Yki/Sd转录因子复合物可以直接激活Rho1的转录。鉴于Hippo和JNK信号通路在人类的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5-02-16

  • 东南大学最新文章:转移消失蛋白

    生物通“核心刊物”迎来了新期刊:科学通报,中国科学C辑:生命科学,这两份期刊均是由中国科学院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共同主办的,我国学术期刊中的知名品牌,被国内外各主要检索系统收录,如国内的《中国科学论文与引文数据库》(CSTPCD)、《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等;美国的SCI、CA、EI,英国的SA,日本的《科技文献速报》等。目前针对每期的重点内容,生物通将展开详细推荐,欢迎读者共同参与……生物通报道:转移消失蛋白(missing in metastasis, MIM)是一种重要的胞内膜调控蛋白, 属于inverse BAR (I-BAR)家族成员, 能结合细胞膜并在细胞极化、 运动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5-02-16

  • 中国农业科学院,华大基因等公布水稻功能基因组育种数据库

    生物通“核心刊物”迎来了新期刊:科学通报,中国科学C辑:生命科学,这两份期刊均是由中国科学院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共同主办的,我国学术期刊中的知名品牌,被国内外各主要检索系统收录,如国内的《中国科学论文与引文数据库》(CSTPCD)、《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等;美国的SCI、CA、EI,英国的SA,日本的《科技文献速报》等。目前针对每期的重点内容,生物通将展开详细推荐,欢迎读者共同参与……生物通报道:水稻是全世界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 对全球水稻品种资源进行基因组研究, 挖掘有利等位基因和指导基于全基因组信息的分子育种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是关系国家乃至全球粮食安全的重大战略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5-02-16


页次:1647/2470  共49392篇文章  
分页:[<<][1641][1642][1643][1644][1645][1646][1647][1648][1649][1650][>>][首页][尾页]

2025年05月
27282930123
45678910
11121314151617
18192021222324
25262728293031
1234567
高级人才招聘专区
最新招聘信息:

知名企业招聘:

    • 国外动态
    • 国内进展
    • 医药/产业
    • 生态环保
    • 科普/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