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生科院发现植物去甲基化调控的新机制
2月12日,国际权威学术期刊《分子细胞》(Molecular Cell)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上海植物逆境生物学研究中心朱健康课题组的研究论文The Methyl-CpG-Binding Protein MBD7 Facilitates Active DNA Demethylation to Limit DNA Hyper-Methylation and Transcriptional Gene Silencing。该研究揭示了甲基化CpG结合蛋白MBD7通过促进DNA主动去甲基化,限制了DNA高度甲基化以及转录水平的基因沉默,MBD7和IDM2、IDM3以及IDM1形成抗沉
-
NIBS、北大绘制线虫RNA编辑图谱
生物通报道:近期,由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和北京大学共同完成的学术成果“Profiling the RNA editomes of wild-type C. elegans and ADAR mutants”在《Genome Research》杂志上公开发表。在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采用链特异性RNA测序(RNA-seq)和全基因组DNA测序,绘制了Bristol N2野生型线虫和三个ADAR突变体不同发育阶段的RNA编辑图谱。本文共同通讯作者分别是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物信息中心魏丽萍教授和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研究员董梦秋博士。RNA编辑通过转录后插入、删除或修饰RNA分子上的某些碱基,增加转录组多
-
清华国家项目参与发表生物信息学新成果
生物通报道:近期,美国斯坦福大学、清华大学和耶鲁大学等处的研究人员,在《Genome Research》杂志上发表题为“Genome-wide map of regulatory interactions in the human genome”的学术论文。在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利用靶定6个广泛分布因素的配对末端Tag测序(ChIA-PET)实验,分析了染色质相互作用,产生了人类细胞中调控元件的全基因组相互作用图。清华大学生命学院兼职教授、清华信息国家实验室合成与系统生物实验室主任、首批****教授、****讲座教授张奇伟(Michael Q. Zhang)参与了此项研究工作。自从2001年人
-
最新研究表明早期哺乳动物的分异演化有了新证据
日前,北京自然博物馆、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和美国芝加哥大学的研究人员在最新一期国际著名期刊《科学》杂志上,发表了两篇题目分别为“侏罗纪树栖柱齿兽及哺乳型动物生态多样性”和“柱齿兽类揭示哺乳动物原始类群的演化发育过程”的研究论文,同时宣布了对早期哺乳动物演化有重大意义的侏罗纪哺乳动物化石研究的重要发现。 这两项新发现,为早期哺乳动物总体上的分异演化和广泛的演化适应提供了新的化石证据。该研究由北京自然博物馆孟庆金博士、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季强博士和美国芝加哥大学罗哲西博士等组成的研究团队共同合作完成。 这两件具有重大科学意义的化石,分别于2011年
-
同济大学生科院连发两篇文章获研究新进展
生物通报道:同济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薛雷教授早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主要从事肿瘤发生分子遗传学机制,阿尔茨海默病分子生物学机制等方面的研究,近期其研究组接连发表文章,获得了肿瘤发生机制,以及动物选择行为的新进展。在第一篇文章中,研究人员利用果蝇作为模式动物,发现Hippo信号通路的失活可以激活Rho1-JNK通路,而阻断Rho1-JNK通路则能抑制Hippo通路失活引起的细胞增殖和器官生长。此外,在抑制细胞死亡的同时,激活Rho1-JNK信号通路也能诱导细胞增殖和器官生长。在分子水平,Hippo通路下游的Yki/Sd转录因子复合物可以直接激活Rho1的转录。鉴于Hippo和JNK信号通路在人类的
-
东南大学最新文章:转移消失蛋白
生物通“核心刊物”迎来了新期刊:科学通报,中国科学C辑:生命科学,这两份期刊均是由中国科学院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共同主办的,我国学术期刊中的知名品牌,被国内外各主要检索系统收录,如国内的《中国科学论文与引文数据库》(CSTPCD)、《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等;美国的SCI、CA、EI,英国的SA,日本的《科技文献速报》等。目前针对每期的重点内容,生物通将展开详细推荐,欢迎读者共同参与……生物通报道:转移消失蛋白(missing in metastasis, MIM)是一种重要的胞内膜调控蛋白, 属于inverse BAR (I-BAR)家族成员, 能结合细胞膜并在细胞极化、 运动
-
中国农业科学院,华大基因等公布水稻功能基因组育种数据库
生物通“核心刊物”迎来了新期刊:科学通报,中国科学C辑:生命科学,这两份期刊均是由中国科学院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共同主办的,我国学术期刊中的知名品牌,被国内外各主要检索系统收录,如国内的《中国科学论文与引文数据库》(CSTPCD)、《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等;美国的SCI、CA、EI,英国的SA,日本的《科技文献速报》等。目前针对每期的重点内容,生物通将展开详细推荐,欢迎读者共同参与……生物通报道:水稻是全世界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 对全球水稻品种资源进行基因组研究, 挖掘有利等位基因和指导基于全基因组信息的分子育种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是关系国家乃至全球粮食安全的重大战略
-
70种节肢动物中发现112种全新病毒
中国疾控中心张永振研究员带领的人兽共患病研究团队,在70种节肢动物中发现了112种从未被报道过的全新病毒,并命名了一个全新病毒科。该研究成果日前发表在生命科学领域的顶级期刊eLife杂志上。 张永振介绍,该研究在我国的湖北、浙江、新疆等地采集了昆虫纲、蛛形纲、唇足纲、软甲亚纲的70种节肢动物,采用了最先进的宏转录组方法,发现了112种全新负链RNA病毒,这些RNA病毒基因组编码的氨基酸序列与已知病毒间的差异最高达到84%。按照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的分类标准,其中相当多的新发现病毒与已知病毒差异很大,至少可以分在16个潜在的新病毒科/属。该研究在发表的论文中还直接命名了一个全新病毒科——楚
-
清华施一公Genes & Dev细胞凋亡研究新进展
生物通报道:在2015年1月31日,由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评选的“2014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在京揭晓,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施一公院士课题组完成的“首次揭示阿尔茨海默氏症致病蛋白三维结构”而入选。2月2日,Elsevier 在其中文网站上公布“2014年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中科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施一公为“生化,遗传和分子生物学”领域的第一人。延伸阅读:生命科学高被引中国学者公布 曹雪涛施一公等入选。2月1日,施一公研究组与英国MRC分子生物学实验室Sjors Scheres研究组合作在国际权威杂志《Genes & Development》杂志在线发表题为“S
-
著名学者朱健康Cell子刊表观遗传研究新文章
生物通报道 来自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和普渡大学的研究人员证实,甲基化CpG结合蛋白MBD7促进DNA主动去甲基化,限制了DNA高度甲基化以及转录水平的基因沉默。这一重要的研究发现发表在2月12日的《分子细胞》(Molecular cell)杂志上。任职于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和普渡大学的朱健康(Jian-Kang Zhu)教授是这篇论文的通讯作者。朱教授是植物抗逆生物学领域世界级领军人物之一,其及其领导的实验室在植物抗旱、抗盐与耐低温方面的研究硕果累累,在国内外享有声誉。是首批“****”入选者,现为美国普渡大学生物化学系和园艺及园林系杰出教授,2010年当选为美国国家科
-
中科院学者Cell子刊点评植物抗逆机制
生物通报道:低温冷害使许多植物生存受到严重危害,全球每年因低温冷害造成的农作物损失高达数千亿元,研究并提高植物抗寒能力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ICE1在植物抗低温作用机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近期一研究组发现这种基因能促进拟南芥的抗冻能力,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Developmental Cell杂志上。同期来自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上海植物逆境生物学研究中心的几位研究人员对这一成果进行了点评,指出,低温能触发植物内ICE1-CBF-COR的级联反应过程,从而提高基因表达,促进植物的抗冻性。作者指出,这项研究发现了低温胁迫能激活蛋白激酶OST1 磷酸化,稳定和刺激ICE1。随着人口的增长和
-
中山大学最新文章:大数据对肿瘤登记发展的影响
生物通“核心刊物”迎来了新期刊:科学通报,中国科学C辑:生命科学,这两份期刊均是由中国科学院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共同主办的,我国学术期刊中的知名品牌,被国内外各主要检索系统收录,如国内的《中国科学论文与引文数据库》(CSTPCD)、《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等;美国的SCI、CA、EI,英国的SA,日本的《科技文献速报》等。目前针对每期的重点内容,生物通将展开详细推荐,欢迎读者共同参与……生物通报道:来自中山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肿瘤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对肿瘤登记和大数据的发展、大数据对肿瘤登记的作用和影响进行了系统回顾,指出在大数据的影响下, 肿瘤登记将向着多个方向发展,肿瘤登记自动化的理
-
中科院3所Cell子刊干细胞研究重要成果
生物通:最近,来自中科院动物研究所、中科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和中科院遗传发育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在Cell旗下子刊《Cell Stem Cell》发表题为“m6A RNA Methylation Is Regulated by MicroRNAs and Promotes Reprogramming to Pluripotency”的学术论文。这项研究揭示了miRNA在调节mRNAs的m6A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并为未来研究m6A修饰在细胞重编程中的作用提供了基础。延伸阅读:北大邓宏魁Cell Res再发干细胞新进展。 本文通讯作为分别为中科院动物研究所的周琪、中科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的杨运桂
-
蔡时青研究组最新文章揭示离子通道功能调控机制
2月4日,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神经科学研究所蔡时青组在《神经科学杂志》发表了题为《线虫Kv4钾离子通道KChIP辅助亚基调控肌肉兴奋性和控制雄虫交配行为》的研究论文。文章报道了线虫KChIP辅助亚基通过促进Kv4钾离子通道的生成,调控神经元和肌肉细胞的兴奋性,进而影响动物的一些重要行为。 电压门控钾离子通道(Kv)是一类可选择性通透钾离子的跨膜蛋白,它参与了动作电位的形成,直接影响神经元和肌肉细胞的兴奋性。Kv4是其中一类通导快速瞬时电流(fast transient current)的钾离子通道,而钾离子通道相互作用蛋白(K+ Channel Interacting Protei
-
军科院:鉴定鼠疫杆菌毒力决定因子
鼠疫杆菌(Yersinia pestis)可引起啮齿类动物和人类的致命感染,通常是由跳蚤叮咬传播。尽管已有许多关于鼠疫杆菌发病机制的研究,但仍多集中在早前已确定的毒力因子上。也有许多其他编码双组分系统或全局转录调节因子的基因已被证明参与鼠疫杆菌致病的调控网络。然而,人们仍然对决定鼠疫杆菌毒力的影响因子知之甚少。为此,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杨瑞馥教授和韩延平教授领衔的团队,采用测序技术对Y. pestis毒力影响因素展开研究,相关成果发表在2月刊的Frontiers in Microbiology上。在本研究中,研究人员发现TyrR——调控大肠杆菌芳香族氨基酸代谢的转录调节因子,对Y.
-
中山大学Nature子刊揭示病毒致癌新机制
生物通报道 来自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Brigham妇女医院及哈佛医学院的研究人员证实,Neuropilin 1作为入口因子促进了EB病毒(EBV)感染鼻咽上皮细胞。这一研究发现发布在2月8日的《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上。论文的通讯作者是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的曾木圣(Mu-Sheng Zeng)研究员。其研究方向为肿瘤病毒感染和致癌机制;恶性肿瘤分子标志和早期诊断;肿瘤干细胞起源及其调控机制,已发表SCI收录论文50余篇。EBV是一种普遍存在的4型疱疹病毒(HHV4),在全球超过90%的成人群体中造成潜伏感染。EBV是多种淋巴源性或
-
华大等机构发布强大的基因组预测工具
生物通报道:植入前遗传学诊断(PGD),被用来检测亲本传递给其体外受精(IVF)胚胎的大染色体异常或遗传突变。然而,这种技术不能全面扫描胚胎的基因组以检测自发突变。2月11日在《Genome Research》发表的一项研究中,来自华大基因科技、Complete Genomics、美国Reprogenetics公司和纽约大学生殖中心的科学家,开发出一种全基因组测序方法,使用来自人类胚胎的5到10细胞活检,来检测潜在的致病突变。研究人员对来自两个IVF胚胎的三份活检组织进行了测序,以发现新生突变——卵子中自发产生的突变,并不是遗传自双亲。这些类型的突变被认为可引起大多数的重度智力残疾、孤独症、癫
-
中国学者最新Science文章
生物通报道:来自北京自然博物馆,芝加哥大学等处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Evolutionary development in basal mammaliaforms as revealed by a docodontan”的文章,通过分析侏罗世中期至晚期的化石,描述了一种称为Agilodocodon scansorius的早期哺乳动物的形态行为,指出早期的哺乳动物快速地对范围广泛的可能栖息地做出了适应性改变。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Science杂志上,文章的第一作者为北京自然博物馆的孟庆金博士,第一单位为北京自然博物馆,通讯作者是古生物学家罗哲西博士,参与研究的还包括中国地质科学院的季强等人。近年来
-
溶剂梭菌功能元件发掘和设计改造研究获进展
1月27日,Metabolic Engineering 杂志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姜卫红研究组题为Molecular modulation of pleiotropic regulator CcpA for glucose and xylose coutilization by solvent-producing Clostridium acetobutylicum 的研究论文。 CcpA蛋白是革兰氏阳性细菌中重要的多效调控因子,全面参与协调细菌的生理代谢过程,其介导的碳代谢物抑制效应(CCR)是细菌应对外界环境变化及控制糖利用的重
-
南京大学栾升教授发表PNAS新文章
生物通报道 来自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南京大学及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的研究人员在新研究中证实,在拟南芥中液泡膜CBL–CIPK钙信号网络调控了镁离子稳态。这一研究发现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上。现任职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及南京大学的栾升(Sheng Luan)是这篇论文的通讯作者。其主要研究方向是利用拟南芥和水稻作为模式材料探讨逆境条件下植物如何进行生长发育的分子机制,侧重于挖掘植物对光、干旱、高盐、营养缺乏等非生物胁迫的防御反应中的关键基因,阐明基因的作用机理及其功能,并力图建立植物应答胁迫的信号传导途径。在Nature、Nature Cell Biolo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