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数字化医学助颅颌面外科发展
本报讯(记者黄辛)11月23日,以“虚拟、导航与机器人外科技术在颅颌面外科中的应用”为主题的第216期东方科技论坛在沪举行。与会专家就我国虚拟技术、手术导航及机器人外科技术的开发及其在颅颌面外科的应用展开了研讨。 据介绍,数字化医学是生命科学和信息科学相结合的新型交叉学科。它的出现突破了传统的学科框架,并渗透到医学的各个方面,已成为当今世界最为活跃的前沿学科之一。 大会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邱蔚六介绍说,颅颌面疾患是一类常见疾病,由于颅颌面部解剖结构极其复杂,且手术视野比较局限,操作不当容易损伤邻近重要的神经血管,这妨碍了颅颌面外科技术的发展和推广。 “目前,颅颌面外科水平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医疗
-
武汉大学Hepatology癌症研究新成果
生物通报道 来自武汉大学医学院、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以及江西赣南医学院的研究人员近日在新研究中证实KIAA0101变异体1(KIAA0101 tv1)在晚期转移性肝癌中起重要作用,通过调控p53功能促进了肝癌细胞生存。相关论文发表在国际著名肝脏疾病杂志Hepatology上(最新影响因子11.665)上。武汉大学医学院的朱帆(Fan Zhu)为这篇论文的通讯作者。其研究方向是“逆转录病毒感染引发精神分裂症的分子机制研究”以及“HBx/癌基因相互作用致癌相关性基因的克隆及其功能性研究”。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公布的资料显示在过去10年间全球癌症的发病率及死亡率增长了22%,其中肝癌无
-
第二军医大Hepatology解析miRNA与癌症
生物通报道 来自第二军医大学的研究人员证实丙型肝炎病毒(HCV)诱导microRNA-155上调通过激活Wnt信号促进了肝癌形成。相关论文“Hepatitis C virus-induced up-regulation of microRNA-155 promotes hepatocarcinogenesis by activating Wnt signaling”发表在在国际著名肝脏疾病杂志Hepatology上(最新影响因子11.665)上。第二军医大学的孙树汉(Shuhan Sun)教授和姜小清(Xiaoqing Jiang)教授为这篇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前者的主要研究方向为
-
南京农业大学最新Plant Cell文章
生物通报道:来自南京农业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等处的研究人员首次报道了表观遗传修饰对水稻株高和花器官发育的重要作用,揭示了DNA甲基化和组蛋白修饰之间的关联,为进一步研究表观遗传修饰对水稻生长发育的调控机制奠定基础。相关成果公布在植物学权威期刊The Plant Cell杂志上。文章的通讯作者是南京农业大学万建民教授,第一作者为张立国博士,万建民教授长期从事水稻种质创新、基因定位、克隆和品种选育等研究已发现并精细定位了水稻广亲和基因,水稻休眠性基因等种基因,其研究组今年7月也曾在The Plant Cell杂志上发表了水稻花粉半不育研究成果。水稻籼粳亚种间杂种优势强大,一般比亚种内杂交水稻产量潜
-
我国完成世界首张西瓜基因组序列图谱
最新发现与创新 中国科技网北京11月26日电 我国主导完成世界首张西瓜基因组序列图谱的绘制与破译,相关研究成果于北京时间今天凌晨在国际学术顶级刊物《自然·遗传学》上在线发表。 西瓜是全球重要的经济作物和夏季消暑水果,但就是这样一种常见的水果,人们却始终未能从内到外了解它。过去,各国科学家虽然知道栽培西瓜遗传多样性狭窄是制约西瓜品种改良的主要因素,但由于基因组序列图谱无法绘制,对于西瓜的研究就像研究一个关闭了的“黑匣子”。 过去4年多时间,本论文通讯作者、北京市农
-
发炎不治小心变癌
由于癌症致病原因不清楚,过去不少人把“癌症”和“绝症”划了等号。但日前公布的一项新研究证实许多癌症是由病毒、病菌引起的,是有可能预防和治疗的。 法国媒体近日连续报道世界卫生组织属下国际癌症研究中心(CIRC)的一项新报告。该报告由该中心在法国里昂的研究人员完成,刊登在国际著名医学杂志《柳叶刀肿瘤专刊》上。该报告指出,世界上1/6的癌症其实是由细菌、病毒感染而引起的,这些感染本身是很好预防与治疗的。这一结论是该机构研究人员针对2008年全球1270个新发癌症病例统计分析得出的。这些病例中,16%以上是由可预防或可治疗的感染引起的。 该报告指出,在导致人体癌变的感染中,最主要的有4种病菌和病毒,它
-
四十名硕士化名一人写科普书错误百出
一本旨在“引领青少年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科普图书,“辽宁古果”穿越几亿年成了“沙顿蕨”,陆上蕨类也改变习性在水中生活,珊瑚摇身一变成菊化石。专家称图书《变成石头的动植物 化石》存在很多事实错误。这本名为《变成石头的动植物 化石》(2012年3月中国社会出版社第一次印刷)的科普图书存在诸多错误。该书属于《探究式科普丛书》(全套100本),记者随即购买几本,专家看后认定错误连连。昨日(11月22日),中国社会出版社人员表示正在调查此事。硕士爆料“劣质”科普图书近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古生物学和古生态学硕士纵瑞文(博客)网上发帖,称《变成石头的动植物 化石》书中有10余处化石名称等错误。他在
-
清华大学双聘教授Nature发现新机制
生物通报道:来自纽约纪念斯隆-凯特琳癌症中心,德州大学,清华大学生物信息学部的研究人员发现了Foxo转录调节因子家族成员:Foxo1在调控调节性T细胞行使功能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Nature杂志上。领导这一研究的分别是德州大学,清华大学生物信息学部的的张奇伟教授,以及纪念斯隆-凯特琳癌症中心的Ming O. Li,第一为欧阳为明教授。其中张奇伟教授早年毕业于中科大,2009年成为清华大学医学院与信息学院双聘教授,生命科学学院兼职教授,同时也任清华信息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合成与系统生物学中心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计算生物学与生物信息学,合成生物与系统生物学。Foxo1属于Foxo
-
两项中国学者成果同登Nature子刊
生物通报道:在最新公布的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上,来自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以及化学研究所,解放军总医院附属第一医院的研究人员分别发表了关于双峰驼全基因组序列图谱,以及新型荧光共振能量转移技术的重要成果。在第一篇文章中,研究人员报道了世界首例双峰驼全基因组序列图谱绘制和破译工作,Nature杂志官方网站也在同日发表评论,指出该工作“正解开保证骆驼在严酷环境下生存的基因魔方”。这项研究同时对一个八岁的野生雄性双峰驼及一个六岁的阿拉善双峰驼进行全基因组序列测定和系统分析。基因图谱分析显示,双峰驼全基因组大小为2.38 Gb, 共编码20,821基因;系统发育分析显示在已
-
北大生科院博士生严欢等发现乙肝病毒受体,揭秘病毒感染关键过程
目前,全球有超过3.5亿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其中1500万人同时还感染了丁型肝炎病毒。虽然已开发出有效的乙肝疫苗,但每年仍有近百万人死于乙肝和相关疾病。早在40多年前,人类就发现了乙肝病毒,但其相关的细胞表面受体却一直是未解之谜。乙型肝炎病毒(HBV)及其丁型肝炎病毒(HDV)必须通过结合细胞表面的受体分子来实现对宿主细胞的感染。该受体的发现将有助于人们深入理解乙肝病毒的感染过程,为乙肝及其相关疾病的治疗提供有效的靶点。日前,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李文辉研究组发现了这一受体分子,研究成果发表在11月13日出版的《eLife》杂志。北京大学和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联合培养的博士研究生严欢,以及博士后
-
厦大生科院11月连发Nature子刊,PLoS文章
生物通报道:厦门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前身为生物学系,创建于1922年,在国内生命科学研究领域声誉显著,近年来更是发展迅猛,在Science,Nature Immunology等国际一流杂志上发表了多项重要的研究成果。今年11月,厦大生科院接连在Nature Chemical Biology,以及PLoS ONE杂志上发表文章,解析针对糖尿病的新作用机制,以及关于中心体形成的新发现。在第一篇文章中,,厦大生命科学学院吴乔教授课题组、林天伟教授课题组和化学化工学院黄培强教授课题组发现了糖尿病治疗的新方向,有望为未来新型糖尿病治疗药物的研发提供一个全新方向和路径。2008年,吴乔教授课题组发现了一个与糖
-
中国人工繁育东北虎首次完成DNA检测全覆盖
世界最大东北虎人工饲养繁育基地黑龙江东北虎林园20日宣布,园区内1067只东北虎已经全部完成DNA检测,东北虎“家谱”绘制工作取得进展,中国首次实现人工繁育东北虎DNA检测全覆盖。 “我们刚刚将2012年新生东北虎幼虎血样采集完毕。”黑龙江东北虎林园总工程师刘丹告诉记者,按照计划,虎林园对所有的东北虎都要进行血样采集和DNA检测工作。根据整个种群的基因水平,结合检验个体的质量加以对照,确定哪些东北虎更加适合种群发展。 据了解,自2001年起,黑龙江东北虎林园开始对人工繁育东
-
中国科学报:“追踪”流感的中国人
■记者 丁佳 北京的一个深夜,中科院微生物所二年级博士生孙晓曼放下移液枪,关闭了显微镜,心里感到一阵轻松。 这个刚刚结束了3个多月辛苦实验的年轻小姑娘可能还不知道,她和她所在的实验室刚刚赢得了一场激烈的国际竞争。 新病毒乍现? 近代以来,流感病毒曾数次引起大规模流行病,对人类健康造成了巨大威胁。为应对流感侵袭,科学家对流感病毒传播机制和致病机理的研究从未停止。 学界普遍认为,流感病毒起源于禽类,但如今却在多种哺乳动物中广泛传播,如猪、虎、马等大型动物,以及狗、海狮等小型动物。 其中,蝙蝠是否携带流感病毒或者发病引起了科学家的极大兴趣。
-
南京大学患病小鼠有奇效 有助肥胖治疗克服时差
中新网南京11月19日电 (齐琦 吴瞳)房间无菌,温度、湿度、清洁度、噪音都有严格要求,吃的都是高级营养品,里头住着的“病人”是一群患有各种“人类病”的小老鼠。19日,记者在亚洲最大的小鼠资源库--南京大学模式动物研究所(简称“模式所”)见到这群有特殊研究价值的小老鼠,其中有的对治疗肥胖有帮助,有的还能用于克服时差。“这些小老鼠都患有不同的疾病,心脏病、糖尿病、肥胖症、脱毛症、老年痴呆等等。”南京大学--南京生物医药研究院院长高翔介绍,该模式所内的小鼠资源库中有不同疾病的老鼠品系达到1300种,其中有700多种是研究所自主培育出的。“我们实验室里有一种老鼠,它不受时差影响,我们希望通过对它的研
-
研究称怕日晒少运动过度减肥可致骨质疏松
身高“缩水”、轻轻滑倒也骨折、打个喷嚏会胸痛……你是否遭遇过这些症状呢?卫生部在近日下发的《防治骨质疏松知识要点》中指出,骨质疏松症是第四位常见的慢病,也是中老年最常见的骨骼疾病。当下这“沉默的杀手”正逐渐威胁到年轻人。于是,骨质疏松关爱大使郎平,近日参与在长城开展的“骨动中国,撑起信赖的长城”大型主题活动时,倡导大众共同关爱骨骼健康。“沉默的杀手”影响上亿中国人骨质疏松症是随着年龄增长,人体骨量减少引起骨的微观结构退化,致使骨的脆性增加、易于发生骨折的一种全身性骨骼疾病。目前,骨质疏松症已影响到了上亿中国人。据调研发现,因骨质疏松症引起的骨折,50岁以上的女性每3人就有1人,50岁以上的男性
-
南京医科大学Hepatology肝癌研究新成果
生物通报道 近日来自南京医科大学和卫生部活体肝移植重点实验室的研究人员在国际著名肝脏疾病杂志Hepatology上(最新影响因子11.665)上发表了题为“Estrogen-sensitive PTPRO expression represses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progression by control of STAT3”的研究论文,证实雌激素敏感的PTPRO表达通过调控STAT3抑制了肝癌进程。文章的通讯作者是南京医科大学的孙倍成(Beicheng Sun)教授,其主要研究方向为雌激素及其受体在肝癌发病性别差异机制;以及Wilson病基础与临
-
武汉大学发表Nature子刊文章
生物通报道:来自武汉大学,中科院的研究人员针对细胞色素P450酶催化过程中氧离子转换这一问题,提出了新的作用机制,为为深入探索其中的生物功能奠定了基础。相关成果公布在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上。文章的通讯作者是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雷爱文教授,雷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绿色有机化学,与生物研究的跨学科方向则为金属酶的作用机制以及活性中间体的研究,例如亚氯酸盐岐化酶、细胞色素P450和过氧化酶等。细胞色素P450(cytochromeP450或CYP450,简称CYP450)是一类亚铁血红素—硫醇盐蛋白的超家族,它参与内源性物质和包括药物、环境化合物在内的外源性物质的代谢。在细胞中,
-
北京大学JBC新文章
生物通报道 来自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研究人员在新研究中证实PACSIN1作为一种重要的Tau结合伴侣通过促进微管动力学调控了轴突延伸和分支。相关论文发表在11月16日的《生物化学杂志》(JBC)上。来自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陈建国(Jianguo Chen)教授和滕俊琳(Junlin Teng)副教授为这篇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陈建国教授主要从事神经细胞的分子生物学研究,在神经细胞内神经丝(NF)和微管体系构建分子机制方面及衰老研究方面曾取得一些重要的成果。研究论文发表在Nature、EMBO、JBC等权威学术杂志上。tau蛋白是一种微管相关蛋白(microtubule-assoc
-
中科院海归教授最新Virology文章
生物通报道:中科院上海生科院生化与细胞所孙兵研究员90年代曾在美国NIH做博士后和高级访问学者,之后入选中科院“****”免疫学专业,回国从事研究工作,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作为通讯作者已发表了多篇SCI文章。近期其研究组针对2009年爆发的甲型H1N1流感疫情,展开了甲型流感病毒广谱中和性全人抗体的研究,获得了甲型流感病毒广谱中和性全人单抗,相关成果公布在国际知名学术期刊Virology杂志上。 2009年甲型H1N1流感大流行给我们留下了极深的印象,那场灾难性的流感疫情造成了巨大的生命和财产威胁。现今又到流感高发季节——每年的流感高峰一般会从每年11月至次年3月,因此一般自国庆节后,会是流
-
张学军,贺林Nature撰文:
中国GWAS研究取得重大进展
生物通报道:在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enome Wide Association Study,GWAS)方法提出以前,人们主要利用连锁研究方法开展复杂疾病/性状遗传易感性研究,发现了一些疾病和性状的易感基因(位点)。但是复杂疾病/表型具有明显的遗传异质性、表型复杂性等特点,使得以家系为基础的“全基因组连锁分析”在搜寻复杂疾病易感基因上受到了限制。由此全基因组关联分析技术应运而生,这种技术主要基于“常见疾病,常见变异”(common disease,common variant)原理,可同时针对全基因组范围内的遗传变异进行基因分型,克服复杂疾病的遗传异质性和表型复杂性等,可以较好的避免实验结果的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