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科学家首次发现线虫基因组存在DNA甲基化现象
新华网长春10月22日电(记者张建)中国科学家最新研究成果首次证实在旋毛虫基因组中发现了甲基转移酶并证实了DNA甲基化的存在,改写了长期以来认为线虫中没有该种表观遗传修饰的历史。同时也使以DNA甲基化序列做靶标进行抗寄生虫药物研发成为可能,为抗旋毛形线虫病的药物开发提供了全新思路。吉林大学人兽共患病研究所和华大基因研究院合作完成的旋毛虫不同发育时期虫体DNA甲基化差异分析的相关成果,作为主题新闻以“改写DNA(羟基)甲基化经典”为题目在BioMed Central集团(拥有各领域SCI期刊243种)网站上发布,同时全文在其旗下著名期刊《基因组生物学》上发表。该项目主要完成人高飞博士表示:“这是
-
航天高科技“植”入脑起搏器
讲话口齿伶俐,行动轻松自如……如果不说,谁也看不出台上发言的曾先生是帕金森病患者。前不久,在“清华脑起搏器论坛——帕金森病日关爱活动”现场,论坛邀请了植入清华脑起搏器的多名患者到会交流其治疗经验。在今年的世界帕金森病日,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清华大学等单位共同举办了这一大型公益活动,会上,市科委、清华大学向北京天坛医院、北京协和医院等临床合作伙伴捐赠了50套脑起搏器。清华大学副校长程建平指出,随着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剧,我国有帕金森病患者近250万人,该病已成为影响老年人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的重大疾病。脑起搏器是20世纪末期脑科学研究的重要成果,是目前外科治疗帕金森病的首选疗法。全世界已有8万多名患
-
清华大学最新Nature文章
生物通报道 来自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中科院植物研究所的研究人员首次报道了线粒体II型NADH脱氢酶的晶体结构,相关论文“Structural insight into the type-II mitochondrial NADH dehydrogenases”公布在10月21日的《自然》(Nature)杂志上。文章的通讯作者是清华大学生科院杨茂君(Maojun Yang)研究员,其早年毕业于吉林大学生命科学院,曾师从王琳芳院士,饶子和院士。他主要从事结构生物学领域的研究工作,曾于2003年在世界上第一个解析了SARS病毒主要蛋白酶的晶体结构,并且发现一种经过修饰的底物类似物可以有
-
大连医科大学举办肿瘤研究与治疗前沿论坛
10月12日,由大连医科大学肿瘤干细胞研究院主办的“肿瘤研究与治疗前沿论坛暨第一届孙思邈肿瘤研究与治疗杰出贡献奖颁奖仪式”在图书馆学术报告厅隆重举行。大连医科大学副校长黄敏、校长助理刘强,加拿大皇家学院院士、英国皇家学院院士、美国科学院海外院士Tak Mak教授,国家基金委医学科学部第五处处长江虎军,教育部****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复旦大学生命科学院赵世民教授,华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院王传贵教授出席论坛开幕式。棒棰岛肿瘤学社部分成员、学校各职能部门领导、肿瘤干细胞研究院的PI、专家和学生370余人参加论坛。论坛由校长助理、肿瘤干细胞研究院院长刘强主持。首先,黄校长致辞。他代表学校对各位领导和来宾
-
我科学家发现全球人群扩张早于农业文明
中国科技网讯 《自然》杂志出版的一个新的网络学术刊物最新一期《科学报告》刊发了复旦大学现代人类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的一项研究成果。这一研究发现,在非洲、欧洲和美洲,人群扩张早于农业文明。此前科学家大多认为,农业文明产生导致人群增长。去年该实验室发现东亚人群扩张早于农业产生。据项目负责人复旦大学金力教授介绍,考古学研究发现,农业最早出现在1.1—1.2万年前的西亚,世界各地的农业在以后的数千年里独立发展起来。东亚的农业最早出现在8千年前的大地湾文化。该研究团队去年曾发现,东亚的人群扩张始于1.3万年前,早于东亚农业文明的产生。此次研究团队对全球各地1000个个体的线粒体全基因组进行了分析。通过重构
-
浙江大学PI最新Blood文章
生物通报道:来自浙江大学医学院,美国希望之城医疗中心等处的研究人员发现了一种天然产物在治疗白血病,诱发白血病细胞凋亡方面的重要作用,这有助于解决目前慢性髓细胞性白血病CML有效药物伊马替尼出现耐药性的问题,相关成果公布在Blood杂志上。文章的通讯作者是浙江大学医学院首席研究员徐荣臻,主要研究方向为人恶性肿瘤发病机制和新型分子靶向性抗肿瘤药物的研究。2005年入选浙江省跨世纪学术和技术带头人重点资助人员。2001年获得美国癌症研究协会Young Investigator Scholar奖。2008年入选浙江省卫生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对象。现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863项目等评审专家。慢性粒
-
朱冰研究组继Science后再发PNAS文章
生物通报道: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朱冰实验室今年8月在Science杂志上发表了题为“Dense Chromatin Activates Polycomb Repressive Complex 2 to Regulate H3 Lysine 27 Methylation”的研究论文,发现组蛋白甲基化酶PRC2的酶活性受其底物染色质的紧密状态的调节。相关报道请见朱冰:表观遗传学过去,现在,未来。近期这一研究组又与中科院生物物理所许瑞明实验室合作,在之前研究的基础上,证明了Spindlin1蛋白上参与识别该组蛋白修饰的重要氨基酸残基对rRNA基因转录的作用。相关成果公布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
-
解码黄疸证候本质——我国学者利用代谢组学发现中医黄疸病证候的关键生物标记物
国际蛋白质组学领域权威杂志《Molecular & Cellular Proteomics》(5-Year IF:9.392)2012年第8期发表了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中药血清药物化学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研究室王喜军课题组利用代谢组学全面解析中医黄疸证的研究论文《尿液代谢组学分析黄疸证的关键生物标记物研究》,该研究成果在国内外学术界引起广泛关注。该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重大研究计划“中医药学几个关键科学问题的现代研究”(项目编号:90709019)及科技部等相关项目的支持。 该课题组应用高通量、高分辨、高灵敏度的UPLC-MS分析仪器,结合模式识别等生物信息学技术,建立中医黄
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
时间:2012-10-22
-
科学家发现闭角型青光眼新易感基因点
中国科技网讯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新加坡全国眼科中心和新加坡基因组研究院等30多家研究机构的科学家通过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发现了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3个新的易感基因位点,有望为患者的早期筛查提供帮助。首都医科大学北京同仁医院王宁利教授和新加坡全国眼科中心昂丁教授作为共同通讯作者,近日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自然·遗传学》杂志在线公布了这一新成果。PACG在全世界有1500万人患者,其中80%生活在亚洲。据王宁利介绍,原发性青光眼主要分开角型和闭角型两种。PACG在中国及亚洲人群中发病率较高,如未积极治疗,其中约2/3最终可致盲。可以说,PACG是中国人失明的首要原因。根据解剖学研
-
最新Nature发表两项中国学者成果
生物通报道:10月18日新鲜出炉的Nature在在线版上刊登两项中国学者主导完成的最新研究成果,分别报道了帕金森病神经干细胞随着衰老过程而发生的退行性病变,以及人的葡萄糖转运蛋白GLUT1-4在大肠杆菌中的同源蛋白XylE的晶体结构。在第一篇文章“Progressive degeneration of human neural stem cells caused by pathogenic LRRK2”中,来自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Salk生物研究院的研究人员结合多能干细胞和基因组靶向修饰技术揭示了帕金森病神经干细胞随着衰老过程而发生的退行性病变。这一研究成果为诊断、预防与治疗帕金森病提供了新
-
清华颜宁Nature发表新研究成果
生物通报道 来自清华大学的颜宁教授课题组发表了题为“Crystal structure of a bacterial homologue of glucose transporters GLUT1–4”的文章,报道了细菌葡萄糖转运蛋白GLUT1–4同源物的晶体结构。相关研究成果公布在10月17日的Nature杂志上。葡萄糖的代谢取决于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然而,葡萄糖作为一种有机大分子无法自由通过细胞膜脂质双层结构进入细胞,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入需要借助细胞膜上的葡萄糖转运蛋白(glucose transporters)简称葡萄糖转运体(GLUT)转运功能才能得以实现。葡萄糖转运蛋白一共分4种:葡萄
-
中科院Nature新文章干细胞研究重要发现
生物通报道 来自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美国索尔克生物研究所的科学家们利用人类干细胞证实细胞核缺陷有可能在帕金森氏病中发挥重要作用,指出了治疗这一疾病的新途径。相关论文发表在10月17日的《自然》(Nature)杂志上。来自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的刘光慧(Guang-Hui Liu)和美国索尔克生物研究所的Juan Carlos Izpisua Belmonte教授为这篇文章的共同通讯作者。刘光慧研究员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基于人多能干细胞的人类疾病模型和药物筛选系统,疾病特异iPSCs的基因纠正,人类衰老和长寿的分子机理以及细胞核结构、染色体组织和人类疾病。在寻找帕金森氏病的病因
-
最新一期《自然》发表三篇中国研究人员论文
10月18日出版的《自然》杂志,同时发表了三篇中国研究人员的研究论文。 其中,来自清华大学颜宁教授课题组发表了题为“Crystal structure of a bacterial homologue of glucose transporters GLUT1–4”的论文,报道了细菌葡萄糖转运蛋白GLUT1–4同源物的晶体结构。这篇论文关于GLUT1–4同源物结构和生物化学信息的报道对于理解葡萄糖转运蛋白的机械力学具有重要的作用。(论文) 第二篇论文是由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郝青振副研究员和英国利物浦大学Frank Oldfield领导完成的。该论文根据黄土粒度变化
-
研究揭示白介素-17信号通路调控新机制
本报讯(记者黄辛)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健康科学研究所钱友存研究组在最新研究中,揭示了白介素-17信号通路调控新机制。相关成果近日在线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分子生物学与细胞生物学》。 据介绍,白介素-17(IL-17)是一个重要的促炎症细胞因子,由辅助性T细胞(Th17)及先天性免疫细胞等分泌。IL-17受体(IL-17R)通过信号转导复合体IL-17R-Act1-TRAF6激活下游NF-kB、JNK等信号通路。但该信号通路的调控机制有待阐明。 在钱友存的指导下,博士生瞿芳芳、高汉超等研究发现,IKK相关激酶(TBK1和IKKi)以冗余方式直接磷酸化Act1,致使Act1与
-
张亚平院士等在疯牛病调控基因研究中取得进展
朊病毒疾病是一类致死性神经退行性疾病,已在包括人在内的十多种动物中发现,例如牛的疯牛病、羊的搔痒症、人的克雅氏症等。其中,疯牛病因具有高度传染性和致死性,且可通过食物链传染给人类而受到高度关注。25年来对朊病毒疾病的研究表明,朊病毒基因是致病的基质,但是仅此一个基因还是无法彻底澄清朊病毒疾病的致病机理。近年来,一个名为SPRN的基因及其编码的蛋白Shadoo在朊病毒疾病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此基因可能作为抑制因子,参与调控着朊病毒疾病的发展进程。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张亚平院士、云南大学赵卉副教授和刘林林硕士关注到一个有趣的现象:全球超过18万头的黄牛感染了疯牛病,但是却没有一例水
-
T细胞转化研究取得进展 减轻器官移植人体排斥反应
据《新闻晚报》报道,调节性T细胞(Tregs)在维持机体免疫稳态和抑制器官移植排斥反应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日前,“第三届Treg/辅助性T细胞亚群研究进展及其临床应用国际会议”在沪召开,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最近研究发现,经人工培养、诱导形成的调节性T细胞产生TGF-beta和IL10等细胞因子,在减轻器官移植后人体排斥反应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作为临床医学科学家,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刘中民教授介绍说,目前他们的研究成果表明,经体外培养、诱导产生的T细胞不但没有副作用,还可通过与体内树突状细胞(DC)相互作用,实现诱导型T细胞的自我克隆扩增。通过注入并调控诱导型T细胞,
-
饶毅教授最新J Neurosci文章
生物通报道:来自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中科院生物物理所,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等处的研究人员发现了求偶过程分子机制中的一种关键因素:鱆胺,这将有助于解析求偶现象中的神经生物学分子机制。相关成果公布在Journal of Neuroscience杂志上。文章的通讯作者是饶毅教授,这项研究由饶毅教授实验室,生物物理所焦仁杰实验室,加州大学王竞实验室等处合作完成,文章第一作者为饶毅实验室周传,焦仁杰实验室研究生黄海,以及王竞实验室的Susy M. Kim。果蝇是被观察得最彻底的动物之一,它们的私生活早就展露在科学家的眼前了。雄果蝇求爱、雌果蝇作出回应,这其中的过程已经被描述得极其详尽,科学家认为,调节这
-
华中科大Nature子刊获RNA研究新工具
生物通报道:来自华中科技大学的研究人员研发出了一种快速,基于RNA二级结构构建RNA三级结构的自动化新方法——3dRNA,这种精确度高,自动化的新工具能帮助解决目前RNA三级结构运算方法只能精确预测小体积,简单拓扑结构的问题。文章的通讯作者是华中科技大学肖奕教授,肖教授1984年获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院所理学硕士学位,主要从事理论生物物理和非线性理论方面的研究工作,目前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为“对称蛋白质折叠物理机制的非常规分子动力学研究”,以及“非编码RNA折叠问题的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非编码RNA(ncRNA)作为催化和调控因子参与了多种生物学进程,这些分子为了能完成其功能,
-
清华大学生科院PNAS文章
生物通报道:来自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等处的研究人员首次报道了一种具有阴离子选择性的机械敏感性离子通道的晶体结构,并指出了一种β-barrel结构对这种通道离子选择性的重要意义。相关成果公布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杂志上。文章的通讯作者是清华大学生科院杨茂君研究员,以及上海药物研究所李扬研究员。其中杨茂君研究员早年毕业于吉林大学生命科学院,曾师从王琳芳院士,饶子和院士。他主要从事结构生物学领域的研究工作,曾于2003年在世界上第一个解析了SARS病毒主要蛋白酶的晶体结构,并且发现一种经过修饰的底物类似物可以有效地抑制这一蛋白酶的活性,为设计抗SARS的药物打下了
-
吉林大学和华大基因首次联合发现线虫基因组中存在DNA甲基化现象
2012年10月18日,吉林大学和华大基因合作完成的旋毛形线虫不同发育阶段DNA甲基化差异分析的相关研究成果在国际著名期刊《基因组生物学》(Genome Biology)上发表。该研究首次证实了线虫基因组中存在DNA甲基化现象,改写了长期以来认为线虫中没有该表观遗传修饰的历史,同时也使以DNA甲基化序列做靶标进行抗寄生虫药物研发成为可能,为抗旋毛形线虫病的药物开发提供了全新思路。 DNA甲基化作为一种典型的表观遗传修饰现象,其功能和分布在当前研究中受到广泛的关注。而线虫是研究基因发育调控等生物学过程的重要模式动物,但令人惊奇的是作为最常见的模式动物之一,在秀丽隐杆线虫(Caenor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