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今日动态 > 研究进展/国内
  • 优化种植布局与化肥施用量,助力濒危药用植物旋覆花(Inula racemosa)的高效栽培与保护

    在神秘的喜马拉雅山脉西部地区,生长着一种极为珍贵的植物 —— 旋覆花(Inula racemosa)。它是传统医学中的瑰宝,在阿育吠陀等古老医学体系里,其根部被用于治疗糖尿病、呼吸急促等多种疾病,还具有免疫调节等功效,根中的精油在制药行业也大有用处。然而,由于过度采挖和栖息地破坏,这种植物已处于极度濒危状态。而且在其适宜生长的冷沙漠地区,如印度喜马偕尔邦的拉胡尔山谷,种植面临诸多难题,土壤肥力差、气候极端,再加上种植技术缺乏规范,导致产量低、经济效益差,农民种植积极性不高。为了改变这一现状,让旋覆花能够持续为人类健康服务,来自印度昌迪加尔科学与工业研究组织喜马拉雅生物资源技术研究所(CSIR-

    来源:BMC Plant Biology

    时间:2025-05-09

  • 碱茅谷氧还蛋白家族全基因组鉴定及盐胁迫响应机制解析

    在土壤盐碱化日益严重的背景下,寻找植物耐盐机制成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科学问题。碱茅(Puccinellia tenuiflora)作为能在600 mM NaCl和pH 11.0极端环境下生长的"盐碱地先锋植物",其独特的耐盐机制一直备受关注。然而,作为调控氧化还原平衡的核心蛋白家族,谷氧还蛋白(Glutaredoxin, GRX)在碱茅中的功能体系仍属空白。这项由东北林业大学盐碱地植被恢复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团队完成的研究,首次绘制了碱茅GRX家族的完整图谱,揭示了其在盐胁迫响应中的关键作用,相关成果发表在《BMC Plant Biology》。研究团队运用生物信息学与分子生物学相结合的策略:基

    来源:BMC Plant Biology

    时间:2025-05-09

  • 土壤微生物定植对白及生长及次生代谢产物积累的影响:解锁药用植物栽培新密码

    在神奇的植物世界里,植物与微生物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种联系对于植物的生长和发育至关重要。尤其是土壤微生物,它们如同隐藏在地下的 “魔法工匠”,默默影响着植物的方方面面。对于具有重要药用价值的植物而言,土壤微生物对其生长和次生代谢产物积累的影响更是备受关注。白及(Bletilla striata (Thunb.) Rchb. F.),就是这样一种极具药用价值的多年生草本植物,它的块茎中含有多种具有抗氧化、抗炎等功效的次生代谢产物,像 militarine 等化合物,在促进认知发展、延缓衰老以及预防肺癌等方面展现出潜在的作用 。然而,尽管白及的药用价值早已为人所知,但土壤微生物究竟是如何影

    来源:BMC Microbiology

    时间:2025-05-09

  • 秦川牛性别特异性微生物群与脂肪、肌肉及瘤胃发酵的奥秘探索

    在动物养殖领域,脂肪沉积、肌肉发育以及瘤胃发酵情况直接影响着家畜的肉质和生产效率。比如,背膘厚度和眼肌面积作为重要指标,与肉的品质紧密相关,像大理石花纹、嫩度等深受消费者关注的特质都与之有关。而且,性别差异在其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已有研究表明,不同性别的牛在脂肪和肌肉发育上存在明显不同,雄性通常肌肉更发达,眼肌面积更大;雌性则更容易积累脂肪,背膘更厚。同时,瘤胃微生物群在发酵过程和营养代谢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它能影响宿主对能量的利用和生产性能。通过发酵碳水化合物,瘤胃微生物会产生挥发性脂肪酸(VFA),像乙酸盐、丙酸盐和丁酸盐等,这些都是牛的主要能量来源。然而,目前对于性别如何通过瘤胃发酵影响

    来源:BMC Microbiology

    时间:2025-05-09

  • 探秘海洋单细胞蓝藻 DS4:耐热广盐背后的基因组奥秘与生态启示

    在广袤的地球环境中,蓝藻作为一类古老而神奇的生物,对地球的生态系统有着深远影响。它们不仅是光合作用的重要参与者,在生物固氮以及增加现代大气中氧气含量等方面也发挥着关键作用。经过漫长的进化历程,不同种类的蓝藻适应了从炎热的沙漠土壤到寒冷的极地地区等各种各样的环境。然而,它们在面对诸如光照强度、盐度、温度和水分供应等极端环境时,其适应机制却如同神秘的面纱,尚未被人类完全揭开。随着全球气候变化,淡水资源日益稀缺,海水蓝藻在生物技术和生物修复领域的潜在应用价值愈发凸显。比如,从海洋中获取的蓝藻及其天然生物产物,像类胡萝卜素、藻胆蛋白和羊毛硫肽(lantibiotics)等,已在众多生物技术应用中崭露头

    来源:BMC Microbiology

    时间:2025-05-09

  • 复合益生菌通过调控肠道菌群-代谢轴缓解高尿酸血症肾损伤的作用机制研究

    随着饮食结构改变,高尿酸血症(HUA)已成为全球性健康问题,中国患病率高达15.1%。这种代谢紊乱不仅引发痛风,更是慢性肾脏病(CKD)的重要诱因——约70%尿酸通过肾脏排泄,当其代谢失衡时会直接损伤肾小管上皮细胞,导致间质纤维化和肾功能衰竭。目前临床降尿酸药物存在肝肾毒性等副作用,而近年兴起的"肠-肾轴"理论为干预提供了新思路:肠道菌群通过代谢产物与宿主互作,可能成为防治HUA肾病的突破口。复旦大学闵行医院肾脏科团队在《BMC Microbiology》发表的研究中,创新性地采用含14种菌株的复合益生菌(Bifidobacterium lactis HN019/Lactobacillus r

    来源:BMC Microbiology

    时间:2025-05-09

  • 肠道微生物群的改变与儿童高血压的关联:探寻早期诊断新线索

    在当今社会,心血管疾病已成为全球范围内的 “健康杀手”,其中高血压作为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严重威胁着人们的健康。对于儿童而言,高血压同样不容忽视,它不仅可能伴随孩子成长,还与成年后的心血管疾病风险紧密相连。然而,目前儿童高血压的诊断面临诸多挑战,传统的诊断方式依赖多次测量血压并对照复杂表格,这在社区和诊所实施困难,容易导致漏诊。与此同时,虽然环境因素在高血压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但肠道微生物群与儿童高血压之间的关系,尤其是经过三次不同时间测量确诊的高血压,却一直不为人所知。在这样的背景下,山东大学等研究机构的研究人员开展了一项意义非凡的研究,旨在深入探索肠道微生物群与儿童高血压之间的联系,

    来源:BMC Microbiology

    时间:2025-05-09

  • 单细胞多组学解析小鼠原肠胚形成中表观遗传密码的动态调控

    在生命的奇妙旅程中,胚胎发育一直是科学界极为关注的领域,而原肠胚形成阶段更是其中的关键环节。原肠胚形成过程中,细胞逐渐获得特定的谱系并进行形态发生运动,构建起生物体的基本身体结构。在小鼠中,这一过程发生在大约 E6.0 - E7.5,多能性的上胚层细胞经历谱系限制,分化形成外胚层、中胚层和内胚层。此前,众多研究已经对原肠胚形成过程中的各种分子机制,如转录因子、信号通路等有了一定的了解,然而,对于不同表观遗传层之间如何协调,从而逐步限制细胞谱系潜能的分子机制,仍然迷雾重重。这一未知不仅阻碍了我们对胚胎发育基本过程的深入理解,也使得许多先天性疾病的发病机制难以明确,因为胚胎发育异常往往与这些表观遗

    来源:BMC Genomics

    时间:2025-05-09

  • 多组学解析 RPL26 调控水牛生长性状机制,开启育种新篇

    在我国长江流域,亚洲水牛凭借出色的体型,成为当地居民重要的肉类来源。然而,尽管此前有研究关注其生长特性的遗传基础,但通过多层组学来探究调控生长性状的关键基因,相关研究却少之又少。解开这一谜题,不仅有助于深入了解水牛生长的奥秘,更能为水牛的遗传改良和优质品种选育提供关键线索,对提升水牛养殖的经济效益意义非凡。为此,江苏农业科学院等机构的研究人员踏上探索之旅,开展了一项综合性的多组学研究。他们整合了海子水牛的血液和肌肉转录组、血浆代谢组、瘤胃液宏基因组以及基因组数据,试图全方位解析水牛生长性状的调控机制。最终,研究成果发表在《BMC Genomics》杂志上。研究人员运用了多种关键技术方法。首先是

    来源:BMC Genomics

    时间:2025-05-09

  • 多组学解析揭示 FADS2亚型在牛脂肪细胞分化中调控脂质代谢的关键作用

    在动物健康和经济效益方面,脂肪代谢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就拿畜牧业来说,脂肪代谢直接关系到肉质的好坏,像牛肉中大理石花纹的形成、脂肪酸的组成特点等,都和脂肪代谢紧密相连,这些因素又进一步影响着牛肉的口感、营养价值以及市场价格 。然而,目前对于牛脂肪代谢过程中基因表达和代谢物的变化,科学界还缺乏系统深入的研究。以往的研究虽然对牛不同组织的代谢物进行了分析,但对于牛前体脂肪细胞在脂肪生成分化过程中的动态变化,以及细胞层面调控代谢物稳态的机制,了解得还十分有限。而且,在脂肪组织代谢领域,虽然已经取得了一些进展,可对于调控牛脂肪酸代谢的关键基因,依然没有确凿的定论。因此,深入研究牛脂肪代谢的分子机制迫

    来源:BMC Genomics

    时间:2025-05-09

  • 基于选择信号分析筛选策勒黑羊无角性状相关分子标记及RXFP2基因功能验证

    在现代化畜牧养殖中,羊角的存在犹如一把双刃剑。虽然角是哺乳动物的天然防御武器,但角羊个体间的争斗常导致伤亡,增加兽医成本;角羊圈养密度需降低30%,显著推高养殖成本。目前采用的物理去角、化学烧灼等方法不仅效率低下,还会造成动物应激反应,影响生长发育。如何通过遗传手段培育无角羊品种,成为畜牧领域亟待解决的课题。塔里木大学动物科学与技术学院的研究团队以中国新疆特有品种策勒黑羊为研究对象,通过基因组学手段揭示了无角性状的分子机制。这项发表在《BMC Genomics》的研究,首次系统鉴定了该品种无角性状的关键基因,并验证了RXFP2基因的功能位点。研究团队采用Illumina Ovine 50K S

    来源:BMC Genomics

    时间:2025-05-09

  • 单细胞 RNA 测序解析保山猪睾丸细胞转录全景,助力揭示精子发生分子机制

    在神秘的生命繁衍领域,精子的产生过程一直是科学家们深入探索的焦点。对于猪而言,其睾丸作为雄性生殖系统的核心器官,承担着精子生成和雄激素分泌的重任。然而,精子发生过程极为复杂,猪睾丸的细胞组成和调控机制一直未被充分了解。这就好比在黑暗中摸索,我们虽知道前方有重要的宝藏,但却看不清道路。保山猪作为我国云南省保山市特有的猪种,具有诸多优良特性,比如适应能力强、能高效利用粗饲料等,其肉质更是鲜嫩可口,富含多种营养物质。可美中不足的是,它的繁殖效率较低,这极大地限制了其在现代集约化养殖中的大规模推广。因此,深入研究保山猪精子发生的调控机制,对于保护这一珍贵的种质资源以及提高其繁殖效率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来源:BMC Genomics

    时间:2025-05-09

  • 过表达 74-kb 多杀菌素基因簇提升刺糖多孢菌多杀菌素产量

    在农业领域,多杀菌素(Spinosad)作为一种高效且环保的生物杀虫剂,备受关注。它由刺糖多孢菌(Saccharopolyspora spinosa)经有氧发酵产生,属于聚酮类大环内酯化合物,对害虫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同时对哺乳动物和有益昆虫毒性低,易降解,不会对环境造成长期污染。然而,目前多杀菌素的生产面临着诸多挑战。一方面,刺糖多孢菌 DNA 的高甲基化水平使得针对提高多杀菌素产量的基因工程操作困难重重;另一方面,其生物合成的调控机制尚不明确,这限制了通过基因工程手段提升产量的研究进展 。此前,虽有对多杀菌素生物合成基因簇部分基因的研究,但完整 74-kb 多杀菌素基因簇(spn)过表达的

    来源:Microbial Cell Factories

    时间:2025-05-09

  • 甘蓝型油菜BnABF4L可变剪接通过uORF介导的翻译调控响应非生物胁迫的分子机制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加剧,干旱、高温等非生物胁迫严重威胁甘蓝型油菜的产量和品质。作为重要的油料作物,甘蓝型油菜需要应对复杂环境挑战,但其分子适应机制尚未完全阐明。ABA信号通路是植物应对胁迫的核心途径,其中ABF4转录因子家族扮演关键角色。然而,该家族成员在甘蓝型油菜中的功能分化及其转录后调控机制仍存在研究空白。四川农业大学的研究团队通过比较耐逆突变体ndf2与亲本3529的转录组数据,发现BnABF4L基因在胁迫响应中具有独特表达模式。研究发现该基因通过3'剪接位点选择(A3SS)产生V1-V3三种转录变体,其中V1的5'UTR含7个uORF强烈抑制翻译,而V2/V3通过优化5'UTR结构提升翻

    来源:Biotechnology for Biofuels and Bioproducts

    时间:2025-05-09

  • 洪水暴露对中低收入国家儿童健康的长期影响:不容忽视的生命威胁

    引言洪水是全球范围内常见的自然灾害,与全球气候变化紧密相关。在 2022 年,全球共发生 387 起自然灾害,其中洪水事件达 176 起。全球近 19% 的人口,约 14.7 亿人,直接暴露于百年一遇的洪水风险中,且 89% 生活在中低收入国家(LMICs) 。这些国家基础设施薄弱,如排水系统不完善,进一步放大了洪水的危害。儿童由于神经系统、免疫反应、身体发育和行为等方面尚未成熟,对洪水等自然灾害更为敏感。例如,儿童较高的体表面积与体重比以及体内较少的液体,使得他们在洪水暴露后更易因液体和体热散失而面临更高的健康风险,甚至死亡。同时,洪水引发的急性疾病,像腹泻、发烧和急性呼吸道感染等,也会增加

    来源:One Earth

    时间:2025-05-09

  • 机器学习模型精准预测中国儿科高需求高成本住院患者,助力医疗资源优化配置

    在全球范围内,医疗支出如同脱缰的野马,一路飙升,给各国的医疗体系带来了巨大压力。而这其中,高需求高成本(HNHC)患者堪称 “主力军”,他们仅占年度医疗支出人群的 5%,却 “吃掉” 了超过一半的总费用。为了应对这一难题,许多国家积极探索各种服务模式,可结果却差强人意,长期成本控制效果不佳。此外,国际上针对 HNHC 患者的研究大多聚焦于成年人,儿童 HNHC 患者预测模型近乎空白。在中国,相关研究也多局限于单一疾病,缺乏对儿科 HNHC 患者全面、综合的分析。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为了填补这一研究空白,上海健康发展研究中心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开展了一项意义重大的研究。研究人员通过对 2017 年

    来源:Scientific Reports

    时间:2025-05-09

  • 揭秘前列腺腺癌预后新 “密码”:LINC01122/TPD52 轴的关键作用

    在男性泌尿生殖系统的众多恶性肿瘤中,前列腺腺癌(PRAD)可谓是 “臭名昭著”。它在全球男性恶性肿瘤发病率中位居第二,死亡率也高居第五 。尽管雄激素剥夺疗法(ADT)是晚期 PRAD 的主要治疗手段之一,但患者的预后情况依旧不容乐观,治疗选择也较为有限。为了打破这一困境,寻找新的预后指标和治疗靶点迫在眉睫。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等机构的研究人员挺身而出,开展了一项极具意义的研究。他们致力于构建与磷酸酶和张力蛋白同源物(PTEN)相关的竞争性内源性 RNA(ceRNA)调控网络,以此来寻找潜在的 PRAD 预后标志物。最终,他们发现了 LINC01122/TPD52 轴在 PRAD 进展和预后中起

    来源:Scientific Reports

    时间:2025-05-09

  • 探寻青海儿童青少年体质变化轨迹:2019-2023 年体力活动、久坐时间与身体素质的深度剖析

    在现代社会,孩子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电子设备的普及、学业压力的增大,让全球儿童青少年都面临着体力活动不足和久坐时间增多的双重挑战。在中国,中小学生久坐时间不断上升,这不仅影响着孩子们的身体素质,还可能带来肥胖、慢性疾病等健康隐患。而在经济相对欠发达的西部地区,像青海这样的高海拔省份,独特的地理和气候条件,更是给孩子们的体力活动和身体素质发展带来了特殊的影响。为了深入了解这些问题,探寻改善儿童青少年身体素质的方法,陕西师范大学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开展了一项针对青海儿童青少年 2019 - 2023 年体力活动和身体素质差异的研究,该研究成果发表在《Scientific Reports》上。研

    来源:Scientific Reports

    时间:2025-05-09

  • 探究不同兆伏级射野及成像条件对分次内 CBCT 图像质量影响:为精准放疗 “擦亮眼睛”

    在癌症治疗领域,精准放疗如同精准制导的 “导弹”,力求精确打击癌细胞,同时最大程度保护正常组织。而图像引导放疗(IGRT)作为精准放疗的关键技术,能够实时监测肿瘤位置和器官运动,为放疗的精准实施提供有力支持。其中,分次内锥束计算机断层扫描(CBCT)更是凭借可以在治疗过程中提供实时解剖信息、节省治疗时间等优势,成为 IGRT 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就像再精密的仪器也可能受到外界干扰一样,在 CBCT 图像获取过程中,MV 级光子散射却成了影响图像质量的 “捣乱分子”。它就像一层 “迷雾”,让医生难以清晰观察肿瘤和周围组织的情况,进而影响放疗的精准度。目前,虽然已有一些关于 MV 级光子散射对图

    来源:Scientific Reports

    时间:2025-05-09

  • 中国 5 岁以下儿童轮状病毒相关腹泻疾病负担研究:关键数据与防控启示

    在儿童健康领域,腹泻疾病一直是影响全球儿童健康的重要因素,尤其是 5 岁以下儿童。轮状病毒(Rotavirus,RV)作为一种高传染性病原体,是引发儿童严重腹泻的 “元凶” 之一。据统计,全球每年都有大量 5 岁以下儿童因 RV 感染导致腹泻,甚至引发死亡。在临床治疗方面,由于缺乏针对性的抗病毒疗法,目前对 RV 感染的治疗主要局限于对症处理。在中国,虽然依据《传染病防治法》,医院需要上报相关病例,但 RV 相关腹泻被归类于 “其他感染性腹泻(Other Infectious Diarrhea,OID)”,这使得准确估算其发病率变得困难重重。同时,国内对于 RV 相关腹泻发病率的研究较少,人们

    来源:Scientific Reports

    时间:2025-05-09


页次:2/2289  共45766篇文章  
分页:[1][2][3][4][5][6][7][8][9][10][>>][尾页]

2025年05月
27282930123
45678910
11121314151617
18192021222324
25262728293031
1234567
高级人才招聘专区
最新招聘信息:

知名企业招聘:

    • 国外动态
    • 国内进展
    • 医药/产业
    • 生态环保
    • 科普/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