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大学成功破解HTLV-1病毒
香港大学医学院成功破解由病毒感染引致“成人T细胞白血病”的机制,有助开发新一代抗癌药物。这种白血病在香港比较少见,过去五、六年约有六至七宗死亡个案,其中半数是在日本经性接触感染病毒。 负责研究的医学院生物化学系助理教授金冬雁昨在记者会说,他们的基础研究,对研制抗癌药物有启示作用,尤其是对血癌、肝癌、鼻胭癌与子宫颈癌等透过病毒传染的癌症最为有用,但估计真正成功研制药物最少需数十年。 这种白血病的病毒感染途径与爱滋病相同,在港人中很少见,少于百分之零点一人口携有这种“人类T细胞白血病病毒1型”(HTLV-1),但这种病毒局部在一些地方颇活跃,如日本南部、福建、台湾、非洲和南美等地。 在日本南部&n
-
袁隆平:人的基因可转到水稻中
六月二十日,「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在接受外国驻华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自己正在实验利用转基因技术来提高粮食产量,在安全性严格控制的前提下,包括人的基因也可以转到水稻里去,提高产量。
-
中科院动物所《现代生物学》封面文章
生物通综合报道:在濒临灭绝物种的宣传海报上,露脸最为频繁的莫过于我国的国宝大熊猫了。自然保护专家已经花费了大量的力气来研究和保护这些稀有物种,但是它们难以琢磨的本性和栖息山林的习性使研究人员很难计算它们的准确数量。因此,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魏辅文研究员领导的研究组转而从大熊猫的粪便获得遗传信息,进而对王朗自然保护区的大熊猫数量进行了一项新的估计。 根据该研究群体自主建立的大熊猫种群数量调查方法,通过对我国重要保护区——王朗自然保护区的调查,我研究人员发现该保护区野生大熊猫种群数量远远超过人们先前的估计,并仍然保持较高的遗传多样性。该研究结果表明,大熊猫这种牵动全球亿万人心的可爱动物,
-
中国科大著名杂志文章解析免疫学研究进展
生物通综合:来自中国科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田志刚教授领导的课题组在肝脏天然免疫研究领域再次取得重要进展,他们发现一种重要的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15可以抑制自身免疫性肝炎所引起的肝脏损伤。这一研究论文发表在6月国际著名学术刊物《肝脏学》上。该杂志的审稿人指出:"这一研究工作简明精确地描绘了IL-15抑制NKT细胞介导的肝脏损伤的机理,可能对治疗人类的自身免疫性肝炎具有指导意义。" Interleukin-15 prevents concanavalin A-induced liver injury in mice via NKT cell-dependent mechanismHapato
-
协和医院提出艾滋病毒新理论
研究证实CD8+T细胞能延缓艾滋病的进程,而北京协和医院感染科艾滋病诊疗中心李太生教授发现,CD8+T细胞其实是受CD4+T细胞的指挥。协和医院昨天公布了这一消息,相关研究结果已发表在今年6月第一期的国际著名艾滋病杂志JAIDS上。这项发现有可能使研究艾滋病疫苗的专家们重新审视目前的研发思路。 据了解,研究证实具有HIV特异性的CD8+T细胞能控制艾滋病病毒的复制,从而延缓疾病进程,所以多年来国内外关于艾滋病疫苗的研究一直沿着诱导机体产生CD8+T细胞的思路展开,不过到目前为止研发的临床效果并不理想。协和医院的李太生教授在研究中发现,CD8+T细胞起作用离不开CD4+T细胞功能的发挥,实际
-
肿瘤治疗应实行个性化治疗
本报讯 在6月17日召开的“肿瘤早期诊断技术及标准研讨会”上医学科学研究院肿瘤研究所程书钧院士针对当前肿瘤诊断无临床诊断标准,存在过度治疗的现状指出,肿瘤治疗中应当实行个性化治疗。个性化治疗是避免治疗,改变肿瘤治愈率低、死亡率高的有效途径。 程书钧分析,现今的肿瘤治疗中存在治疗不当和过度治疗两个问题,由于临床没有相关的诊断标准,很多医生对患者采用千篇一律的治疗方式———手术后都进行化疗。事实上,如果癌细胞不发生转移,则不必进行化疗。没必要的化疗不仅不能让患者受益,而且会给患者带来生理上、精神上、经济上沉重的负担。而个性化治疗要求医生在患者手术后对细胞进行具体分析,确
-
邓子新院士文章 获国外权威学者高度评价
生物通综合:邓子新院士领导的研究小组在知名杂志Chemical Biology(Cell杂志系列期刊)上的一篇有关井冈霉素(国外称有效霉素的研究进展一经刊登就受到了该领域研究人员的关注,来自Nature Biotechology杂志的编辑Teresa Moogan在“研究特写”栏目中对这一研究进行了专文评述,并给予了高度评价。这是首次该杂志对我国在重要微生物药物生物合成机理研究及重大应用潜力方面的特别报道。 邓子新院士克隆出抗生素农药生物合成基因簇近日,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邓子新教授领衔的教育部微生物代谢重点实验室与美国华盛顿大学、俄勒冈州立大学密切合作,成功克隆
-
973计划2006年项目综合评审日前结束
日前,973计划2006年项目综合评审工作圆满结束。综合评审由973计划专家顾问组主持,采用会议评审方式,不分领域,对所有参加综合评审的项目进行综合评议。周光召同志全程参加并主持了会议。 今年973计划的评审工作,继续按照973计划项目评议标准遴选项目,另外在评审中强调了落实全国科技大会精神,强化对《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中重要领域的部署;加强指南的导向性,把指南作为评审的重要依据;突出项目、人才、基地的结合,将研究团队的创新能力和发挥重点研究基地的作用作为重要指标。 昆明植物所《化学评论》发表评述文章中科院长春应化所中药抗病毒活性成分的生物质谱研究获进展
-
昆明植物所《化学评论》发表评述文章
最近,中科院昆明植物所植物化学与西部植物资源持续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刘吉开研究员在研究取得的最新科研进展基础上,撰写的评述文章“天然联三苯——1877年以来的进展(Natural Terphenyls: Developments since 1877)”,发表于美国化学会2006年第6期的《化学评论》 (《Chemical Reviews》)2006, 106, 2209-2223杂志上。这是近两年来,《化学评论》第三次发
-
军事医科院毒物药物研究所“军科奥韦”研制纪实
2005年10月,我国首例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例惊现湖南,世界卫生组织提示世界各国储备防治用药,我国发改委向瑞士罗氏订购防控用药“达菲”,然而,罗氏反馈说要等到2008年才能够供货给中国。这意味着我国将面临长达3年无药可用的尴尬和险境,这不仅威胁到国人的健康,也令世界不安。 2006年6月12日,由军事医学科学院研制的抗高致病性人禽流感药物“军科奥韦”获得国家新药证书和生产批文,我国防治高致病性人禽流感药物实现本土化生产,正式进入国家战略储备。 “军科奥韦”是怎样研制出来的?“军科奥韦”与闻名全球的“达菲”是什么关系?两种药物之间有何异同?军事医学科学院毒物药
-
中科院长春应化所中药抗病毒活性成分的生物质谱研究获进展
近日,由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主持的吉林省科技厅2003年防治SARS科技攻关专项——“中药抗病毒活性成分的生物质谱研究”项目,通过了由吉林省科技厅组织的专家鉴定。专家鉴定认为,该项目内容涉及质谱学、中医药学、化学等诸多领域,充分体现了各学科的交叉和渗透,在研究方法和研究结果方面均具有创新性。为中药活性成分的初步筛选提供了一条可以借鉴的途径,为抗病毒中药新药的开发提供了理论依据,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 以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宋凤瑞为首的科研小组,发挥该所在中药研发方面的优势,于2003年承担了“中药抗病毒活性成分的生物质谱研究”的应用基础项目。
-
清华研制出“意念移物”系统 世界领先水平
据中新社北京六月十七日消息:从清华大学获悉,该校医学院神经工程研究所的专家们,研制出的「脑─机接口」系统已经申请了专利。值得一提的是,这套「脑─机接口」系统的技术水平,在国际上也处于领先地位。「意念移物」一直只能停留在科幻小说和电影中,但这套系统在一定程度上使这种想象变为现实。清华大学医学院生物工程系的一间实验室中,负责该项目的清华大学副教授洪波向记者演示了这套系统的神奇功效。两名同学头戴「电极帽」,毋须输入任何指令,用自己的意念便可以各自控制一只机器狗来踢足球,一只进攻,一只防守。洪波在现场进行讲解:「人在考虑向左还是向右之前,就先在相应的神经中枢中形成了向左还是向右的思维活动,而人的思维活
-
本期《科学》杂志 两篇中科院和南京大学文章
生物通综合:本期(6月16日)Science杂志两篇有关进化的研究报告分别由中科院地质研究所和南京大学进化/发育生物学学院医药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研究人员领导完成。Science 16 June 2006:A Nearly Modern Amphibious Bird from the Early Cretaceous of Northwestern China [Abstract]Science 16 June 2006Phosphatized Polar Lobe-Forming Embryos from the Precambrian of Southwest China&
-
中国医学科学院国家一类抗肝炎新药双环醇的研究
日前,由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与北京协和药厂合作进行的“国家一类抗肝炎新药双环醇的研究”,在化学合成、药理作用、临床研究及产品产业化方面取得可喜成果,相关研究获得2005年北京市科技一等奖。 慢性病毒性肝炎严重危害我国人民的健康,亟须安全有效的治疗新药。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双环醇研究组在国家“七五”、“八五”和“九五”三个攻关基金的支持下,历时15年,研制出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抗肝炎新药双环醇(Bicyclol,化学名4,4’-二甲氧基-5,6,5’,6’-双(亚甲二氧基)-2''-羟甲基-2-甲氧羰基联苯,商品名百赛诺)。其结构新颖,临床疗效显著,副反应少,已获美、欧等15个国家
-
苏州大学脑瘤基础与应用研究喜结“九大硕果”
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外科暨脑肿瘤研究室黄强教授与南京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傅震教授等人,历时30余年联合完成的人脑胶质瘤基础与应用研究,在胶质瘤模型建立、化学治疗、杂交瘤单抗的研制和应用、基因工程单抗的研制和应用、胶质瘤细胞谱系分型与诱导分化、免疫治疗、加热治疗、胶质瘤相关异常基因检测、神经干细胞与胶质瘤干细胞研究等9大方面取得了丰硕创新性成果。 研究人员在胶质瘤模型建立方面,建立了我国第一个人脑胶质瘤体外细胞系——SHG-44,采用虹吸技术从SHG-44中克隆出分别代表高、中、低3种分化水平的细胞株(单细胞起源),并成功将SHG-44接种于裸小鼠脑内和皮下,建立了生物学特征稳定
-
四军医大阐明白血病发生机制
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血液科张永清副教授等开展的“诱导白血病细胞定向分化及凋亡的实验研究”,经过6年攻关现已结题,并荣获2005年度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该研究阐明了白血病发生的新机制,为开发高效低毒的抗白血病药物打下了理论基础,对平、战时核辐射和化学武器以及其他不明原因导致白血病的发病机制及治疗研究有重要理论价值。 白血病的发生与核辐射及用于化学武器的某些化学物质如烷化剂等密切相关,平时以青年人群发病为主。它是一种死亡率极高、卫生资源消耗巨大的恶性血液病,也是平时军队指战员高发的恶性肿瘤之一。目前,联合、序贯化疗仍然是治疗白血病的主要方法,但其毒副作用大,相关死亡率高,而且最终几乎均因白血病
-
欧莱雅支持中国皮肤科学前沿研究
国内皮肤科学界最高级别的学术会议———中华医学会第12次全国皮肤性病学术会议于6月10—14日在安徽合肥举行,其间,颁发了第三届“中华医学会———欧莱雅中国人健康皮肤研究项目”科研基金,该项目由中华医学会与全球最大的化妆品集团欧莱雅公司共同创立,于2003年启动,旨在通过每年提供科研基金资助皮肤研究项目来推动中国皮肤科学领域对中国人健康皮肤及毛发的研究,加深中国人对自身皮肤的认识与了解,科学地增进皮肤健康,同时也为中国皮肤科学领域的广大医务工作者跻身国际皮肤科学界提供一个良好的契机。 据介绍,该基金今年的研究项目以“健康皮肤:更多研究,更多收益”为主题。根据项目要求,项目申请人
-
肝癌发生与PTEN基因低表达有关
日前,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普三科的研究人员在研究中发现,肝癌的发生与抑癌基因PTEN低表达有关,为今后进一步对PTEN在人肝癌细胞中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PTEN基因是定位于人体第10q23染色体上的肿瘤抑制基因。为了探讨PTEN表达与肝癌发生、发展的关系,西京医院普三科的研究人员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PTEN蛋白在63例肝癌组织、14例肝硬化组织和8例正常肝组织中的表达情况,以观察该基因与肝癌转移和预后的关系。 研究发现,肝癌中PTEN表达阴性率为30.16%(19/63),显著高于正常肝组织0(0/8)和肝硬化组织7.15%(1/14)。随着恶性程度的增高,PTEN表达阴性率随之
-
中国专家发现:黄连素可辅助治疗器官移植排斥
本报武汉电 广州军区武汉总医院一项耗时七年的研究显示,黄连素能有效增强抗排斥药环孢素A在血液中的药浓度,两者配合使用,可减少器官移植患者环孢素A的服用量,且不增加不良反应。 广州军区武汉总医院临床药理中心主任吴笑春告诉记者,器官移植病人手术后,需要长期服用免疫抑制剂,环孢素A是全球普遍使用的药物,但价格十分昂贵。环孢素A平均每 粒10元,一位病人每年需要花费3-5万元用于购买这种药物。如服用进口药,花费就更大。而且长时间、大剂量服用抗排异的药物,药物毒性对患者身体的副作用也很大。 发达国家此前尝试研制环孢素A的“节约剂”,但副作用明显,无法推广。1996年,武汉总医院在用药监测中发现,
-
清华北大西北大PNAS联合文章解析细胞凋亡研究进展
生物通报道:最新一期(6月13日)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刊登了来自清华大学蛋白科学与结构生物学实验室,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生物膜与膜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以及美国西北大学生物化学系等研究人员共同完成的一项研究成果:组织特异性细胞色素C(cytochrome c)在启动细胞凋亡中的高活性。过氧化氢(Hydrogen peroxide,H2O2)是精子中产生的主要活性氧簇(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即一组具有一个或多个未配对电子的原子或分子,包括超氧阴离子、单线态氧、过氧化氢、羟自由基等),精子中高浓度的会H2O2导致核DNA破裂,脂类过氧化反应,从而引起细胞死亡。线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