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今日动态 > 研究进展/国内
  • 我国科学家获得国际性权威科学奖的情况

    一个国家的科研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其科学家的总体水平,科学家的总体水平决定了其国际地位及影响力的大小。对于我国科学家的国际地位及影响的判定,可以通过以下四项指标进行:     1. 获得国际性权威科学奖的情况;     2. 成为国际性权威科学院会员的情况;     3. 论文被国际引用的情况;     4. 获得权威科学院资助的优秀年轻学者的情况。     通过考察以上指标,不但可以把握我国科学家目前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影响,亦可推知我国科学家潜

    来源:数据时空

    时间:2006-06-13

  • 南方医科大学教授姜勇获SARS机理研究重要成果

    南方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常务副院长、病理生理学教研室主任姜勇教授领导课题组,近年来承担多项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在炎症相关的细胞信号转导研究,特别是SARS发病机理研究等方面,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   首先在广东省出现的SARS,其特点是急性的肺和循环系统的广泛炎症损伤。姜勇等利用SARS患者的血液标本和尸解标本,研究了SARS发病过程中的分子免疫和病理学机制。筛查了SARS过程中一些重要的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的变化趋势和特点,发现IP-10是SARS发病早期唯一的一个明显增高的细胞因子。发现其他条件致病菌的继发感染,可带来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

    来源:科学时报

    时间:2006-06-13

  • 陈实:我国器官移植 居世界先进水平

    累计开展器官移植8.5万余例   据新华社武汉6月10日电 中华医学会器官移植学会主任委员陈实表示,中国目前已累计开展器官移植8.5万多例,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器官移植大国,国外能开展的所有器官移植手术国内都能开展,中国器官移植总体上已居于世界先进水平。  陈实是在此间举行的第二届中国移植受者运动会新闻发布会作上述表示的。他介绍说,中国器官移植始于上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时已能开展心、肝、肺、肾、胰肾联合、肝肾联合、心肺联合等国外能开展的所有器官移植手术。近年来,中国每年开展的器官移植手术已超过1万例,2005年达到了创纪录的1.2万多例。  在中国开展的移植手术中,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时间:2006-06-13

  • 中丹培育出“手工克隆”猪

    在中国科学家和丹麦科学家的共同培育下,当地时间6月8日14时05分,三头克隆猪在丹麦农业科学研究所顺利降生。迄今,这三头幼小的“手工克隆”猪均健康活泼,发育正常。   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负责人说,这不仅是北欧首例克隆猪,更是国际上首次采用“手工克隆”技术成功培育的克隆猪,标志着动物克隆领域的一个突破性进展。主持这一项目的丹麦科学家维塔博士表示,“手工克隆”的整个过程除常规设备以外均为手工操作,这一简便易行的技术有利于在发展中国家推广,将对全球动物克隆与畜牧业带来深远的影响。         作为中国与丹麦合

    来源:新华社

    时间:2006-06-12

  • 院士建议设艾滋疫苗基金(图)

       中科院院士曾毅建议成立联合委员会协调艾滋病疫苗研制昨日,京丰饭店,金国章院士领取了赠送的照片。当日,出席两院院士大会的120位院士,收到了一份颇有意义的礼物:由摄影师免费拍摄并赠送的巨幅肖像照片。本报记者 王 嘉宁 摄影报道  本报讯(记者 申剑丽)昨日,两院院士大会上,中科院院士、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疾病预防控制所首席科学家曾毅作学术报告时建议,我国成立由科技部、卫生部等相关单位相关部门联合组成的委员会,协调进行艾滋病疫苗的研制,促进疫苗研制的良性运行。  此外,曾毅还建议国家成立艾滋病疫苗发展战略专项基金,大幅度增加经费投入,并调整投入重点,鼓励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模式。  

    来源:中新网

    时间:2006-06-12

  • 我国首支艾滋病疫苗一期临床实验结束

    11日,随着最后一组接种疫苗的志愿者回访工作的完成,参加我国首支自行研制的艾滋病疫苗Ⅰ期临床实验的49名志愿者回访结束,整个Ⅰ期临床实验顺利结束。研究人员表示,根据目前临床观察结果,疫苗的安全性得到肯定,有望进入Ⅱ期实验。     11日,在本次疫苗临床实验基地广西壮族自治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最后一组15名接种疫苗的志愿者,接受了研究人员的验血、验尿、心电图检查等全面体检。至此,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的我国首支艾滋病疫苗实验,顺利结束长达15个月之久的Ⅰ期临床研究。研究人员将根据临床观察数据和实验室资料结果,形成整个临床Ⅰ期的观察报告,并上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审核

    来源:新华社

    时间:2006-06-12

  • 《自然》将设中国论文网页

    国际权威学术杂志《自然》亚太地区首份合作刊物诞生于上海,并将专门开设“自然·中国”论文网页;在国际生物学界顶尖期刊《细胞》上,中国论文录取率最高。这是记者从昨天在沪开幕的首届“科研与科技期刊发展论坛”上获悉的。   以“影响因子”高达32而称雄全球综合性科技期刊的《自然》杂志透露,近10年中国发表于国际科技杂志的高影响力论文增加了近10倍,增长率高居亚太地区之首,目前每年被引用超过20次的论文约300篇。据悉,《自然》今年起开始与中科院上海生科院主办的《细胞研究》杂志合作发行,还将在《自然》网络版上开设中国论文专题页面,每月精选30至50篇论文摘编。   《细胞》杂志也透露,来自中国的论文,创

    来源:解放日报

    时间:2006-06-12

  • 中法生物医学信息研究中心在东南大学落成

    由东南大学、法国雷恩第一大学和法国国家健康与医学研究院共建的“中法生物医学信息研究中心”日前在东南大学落成,法国雷恩第一大学校长福尔丁(Bertrand  Fortin)教授一行亲临东南大学访问并参加了中心的揭牌仪式。           据悉,这个中心是东南大学首次与国外高校联合建立的研究中心。承担这个中心建设任务的中法双方实验室,分别为东南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影像科学与技术实验室和法国雷恩第一大学信号与图像处理实验室。    &

    来源:新华网

    时间:2006-06-09

  • 中国传统医药申遗内容确定

    北京6月7日讯 记者王淑军报道:今天,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有关负责人表示,中国传统医药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已基本确定,下一步将就申报工作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进行实质性接触。  在今天举行的中国传统医药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新闻发布会上,申遗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沈志祥介绍说,中国传统医药的主要内容可划分为13类:中国传统医药文物、古籍、图谱、器物、人物、基础理论,以及中药、中医方剂、中医养生保健、疾病、针灸、疗法、特殊标记等。  沈志祥表示,中国传统医药包含实物资源和非物质资源,两者相互依存,构成一个完整的整体,不能割裂开来,因此只能打包整体申报。他还强调,申遗的中国传统医药不仅包括汉民族传统医药,

    来源:人民日报

    时间:2006-06-09

  • 饶子和:“陈嘉庚科学奖”生命科学奖

    生物通综合:6月6日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两院大会上,中科院院长路甬祥宣布了2006陈嘉庚科学奖的获奖项目和获奖人名单: 获得数理科学奖的项目是“晶体衍射分析中的相位不确定性问题”,获奖者是中科院物理所研究员范海福;获得生命科学奖的项目是“线粒体膜蛋白复合物Ⅱ的三维精细结构研究”,获奖者是中科院生物物理所所长饶子和;获得地球科学奖的项目是“太阳风的形成机制”,获奖者是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教授涂传诒;获得信息技术科学奖的项目是“国际通用Hash函数的破解”,获奖者是山东大学数学与系统科学学院教授王小云。 各奖30万元和一枚金质奖章。  同时,中国工程院院长徐匡迪也宣读了第六届光华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06-06-08

  • 让药物作用变得更明白

    “药还没吃下去,已经知道会产生什么疗效。”这不仅是患者所企盼的结果,也是医生正在努力的目标。   随着医学、药学和生命科学等学科的飞速发展,药物治疗在防治疾病、保障人类健康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合理用药已成为近几年来医患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为了科学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和浙江大学药学院5月中旬联合成立了临床药学研究中心。该中心将成为现代临床医学和现代药学等多学科会聚的药物治疗创新研究基地,实行临床和科研紧密结合。日前中心的专家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中心的专家指出,由于不同患者遗传方面的差异和不同病程对药物反应性的差异,同一种药物的治疗效果因人而异,存在很大的不确

    来源:健康报

    时间:2006-06-07

  • 中国工程院设立新学部

    本报北京6月6日电(记者  李大庆)  409票赞成,83票反对,一个很悬殊的比例。这是中国工程院在今天下午举行的全体大会上表决“农业、轻纺与环境工程学部调整议案”所得到的结果。这意味着,一个与农业有关的新学部,在中国工程院诞生了。虽然它还没有一个正式的名称,但这已经预示着在中国工程院里农业将会受到更大的重视,也预示着我国农业科技会得到更大的发展。   为什么中国工程院的“农业学部”(暂用名,下同)要与环境、纺织“分家”?今天下午,记者采访了中国工程院副院长、主管农业、轻纺与环境工程学部工作的沈国舫院士。此次由院士们表决的“农业、轻纺与环境工程学部调整议案”,就是由沈国舫最

    来源:中国科技网

    时间:2006-06-07

  • 清华大学《Cell》上公布信号转导研究最新成果

    生物通报道:转化生长因子β家族由一类结构和功能相关的多肽生长因子亚家族组成,其中包括TGFβ、活化素、骨形态发生蛋白BMP、生长分子因子GDF等。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信号途径控制者多种正常的发育过程和包括癌症和自身免疫疾病、纤维化疾病在内的疾病发病机制。TGFβ家族成员广泛存在于从果蝇到人类的多种生物的各种组织中,对正常细胞、癌变细胞都起到影响。直到近年来,细胞内信号转导蛋白Smad家族的发现,人们才比较深入地阐明了TGFβ信号从膜到核转运的分子机理。TGFβ的应答通常都由Smad的转录功能介导。TGFβ信号途径中一个关键的步骤就是由TGFβ的I型受体激酶催化的受体激活Smad(R-Sm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06-06-06

  • 南方医科大学徐湘民教授科研项目的新进展及成果

    南方医科大学徐湘民课题组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科技部、广东省和军队等来源的其他基金的资助下,一直坚持从事人类遗传病的分子基础和基因诊断领域的科学研究,主要靶点是我国南方常见遗传病α和β地中海贫血,研究结果对阐明中国人各种类型地中海贫血(α,β,δβ-地贫等)及遗传性持续性胎儿血红蛋白综合征(HPFH)的分子病理学基础做出了贡献。   该课题组于1993年开始领导和设计了国内最先开展的基于孕期遗传筛查和产前诊断的医院水平的前瞻性地贫预防计划,在实施计划的医院实现了杜绝重症地贫患儿出生的目标;完成了广东省大人群α和β地贫的遗传流行病学调查。目前正在广东省一些地区建立和布局以人群干预为目的的α和β地贫

    来源:南方医科大学

    时间:2006-06-06

  • 华农专家发现具双重功能水稻新基因

    生物学理论认为,一个基因通常决定生物的一个性状。华中农大教授王石平研究小组的一项发现却改变了这一固有认识:他们发现的一个水稻新基因控制着两个完全不同的性状。   该项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著名学术杂志《基因与发育》5月版上。文章发表后引起该杂志的极大兴趣,随即发表了3页纸篇幅的述评,而王石平等的研究论文篇幅大约为6页。     据了解,此项研究是华中农大领衔主持的“十五”国家重大科技专项“水稻重要农艺性状相关功能基因组研究”下的一个子课题。1999年启动研究工作时,王石平等科研人员发现,水稻中有这个名为Xa13的基因时,就易感染白叶枯病;剔除它,细菌在水稻中就不能存活,水稻抗病

    来源:汉网

    时间:2006-06-05

  • 首次发现S基因对核蛋白的作用

    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全军感染病诊疗中心白雪帆教授等人,经过十余年的刻苦攻关,所研究的“汉坦病毒S基因及其编码蛋白的基础与应用”项目,取得了重大成果———在国内外首次发现S基因3’端非编码区对核蛋白的表达有抑制作用;应用多项先进技术在国内外首次确定了汉坦病毒核衣壳蛋白氨基端的主要B细胞线性抗原表位;在国内率先建立了检测抗汉坦病毒IgM和IgG抗体的重组抗原间接ELISA方法;实现了基因分型诊断;为出血热患者的早期诊断和成功抢救创造了条件,为进一步开展新型疫苗的临床试验打下了基础。     肾综合征出血热也称流行性出血热,是由汉坦病毒引起的自然疫源性传染病。50多年来,该病疫区

    来源:中国科技网

    时间:2006-06-05

  • 我国科学家将人干细胞植入山羊

    山羊体内植入人的成体干细胞     涉及到一个机体拥有两种不同物种的细胞或组织,这种生物称为嵌合体。嵌合体一次的英语词是chimera,源于希腊神话,指狮子头、山羊身和蛇尾的雌性怪物。     在科学上,嵌合体可以使任何不同物种的混合,包括动物与植物、人与植物、动物与动物等。但目前引起关注的是动物与人的嵌合体。     2005年3月,美国加州爆出一条新闻:斯坦福大学阿尔文·魏斯曼教授率领的一个研究小组创造了具有人类神经元的小鼠--人类神经元在这种小鼠的脑中占到了1%。然而现在,这项研究事实上已经被美国政府禁止了。原因在于他们的研究存

    来源:新华网

    时间:2006-06-02

  • 络病学:沉寂百年再放光彩

       “经络”是中华国粹中医学的重要学说,但近200年来,谈“经”者多,论“络”者少。“络”是什么,络病是什么病,即使是中医也不一定说得清。如今,由河北以岭医药研究院为第一承担者的国家973项目“络病学说与针灸理论的基础研究”,填补了祖国传统医学的这一空白。由全国政协委员、该项目首席科学家、河北以岭医药研究院院长吴以岭教授主编的《络病学》教材,于5月份正式出版发行,并列入“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创新教材”使“络病学”首次成为一门独立完整的中医学科。这也是首次由企业研究院主要承担的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被专家评价为国内外创新性科研成果。   河北以岭医药集团董事长、

    来源:中国科技网

    时间:2006-06-01

  • 王连铮的高蛋白大豆获国际新品种保护权

     人民网北京5月29日讯 记者蒋建科报道:我国知识产权保护获得突破性进展!由著名农学家、中国农业科学院原院长王连铮研究员主持培育的超高产高蛋白大豆新品种“中黄13”,近日获得韩国品种权,品种权号:KHV060039.8NW。从而成为我国第一个获得国际新品种保护权的农作物新品种,具有里程碑式的重要意义。  王连铮研究员是我国著名的大豆育种专家,曾担任农业部常务副部长、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等职,并当选俄罗斯农业科学院外籍院士和印度农业科学院外籍院士。近年来,王连铮研究员从国家需要出发,瞄准国际发展趋势,率领课题组先后培育成功“中黄13”等一系列大豆新品种,为我国大豆

    来源:人民网科技

    时间:2006-05-31

  • 2005中国十大科技新闻人物:王厚德

    生物通综合:5月28日,“2005年度中国十大科技新闻人物”在人民大会堂接受了颁奖奖牌和奖品。此次十大科技新闻人物由科技日报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合办,中央十五家新闻媒体以及科技部、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协、解放军总装备部、国防科工委等参与协办,评选出10位科技新闻人物。彻底结束中国计算机“无芯”历史的三栖学者邓中翰;为印尼海啸遇难者找到“回家”之路的女科学家邓亚军;曾七下西洋的环球科考首席科学家王春生;被联合国授予“特别贡献奖”的生物技术专家王厚德;凭借自主创新完成“世界第一穿”的工程专家史占华;为“神六”保驾护航的年轻副总设计师张庆君;去年唯一一项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得主宗保宁;默契配合再次成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06-05-30


页次:2107/2416  共48314篇文章  
分页:[<<][2101][2102][2103][2104][2105][2106][2107][2108][2109][2110][>>][首页][尾页]

2025年05月
27282930123
45678910
11121314151617
18192021222324
25262728293031
1234567
高级人才招聘专区
最新招聘信息:

知名企业招聘:

    • 国外动态
    • 国内进展
    • 医药/产业
    • 生态环保
    • 科普/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