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今日动态 > 研究进展/国内
  • 国际顶级科学家接受聘书

    [AD340X300]记者 刘晓军 本报讯 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2月16日在京成立第一届科学指导委员会,由包括10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内的20余名国内外著名生物技术专家组成。这是我国研究所中层次最高的学术委员会。科技部副部长李学勇和北京市副市长范伯元代表中国政府向委员会成员颁发了聘书。   生物技术与生命科学是当今世界的科技焦点和研发重点,我国政府为此而建立的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定位于生命科学研究中的基础研究,完全按照国际惯例组建,研究所的所长和业务骨干面向国内外公开招聘,评审委员会成员由国际上知名的专家组成,研究所的运行机制和管理方式也采用国际通行作法。有关人士介绍说,我国政府希望通过北京生命科

    来源:

    时间:2003-02-19

  • 海外专家历数中国科技“软肋”

    [AD340X300] ——要成为科技强国更需勤练“内功”     记者 向杰 随着中国宇宙飞船成功的发射升空及水稻基因组研究的突破,中国科技发展越来越受到世界的瞩目。著名的《华尔街日报》即在本月10日发表了题为《中国产业新目标:科技超级大国》的报道,文章从多个方面描述了中国近期在科技方面取得的成就,并在文章的结尾处断言,如果中国的经济继续保持高速增长,而且有越来越多的资金投入到科研领域,那么中国将迈上一条通往科技强国的大路。   科研资金的投入当然是一个首要条件,但这样是不是就够了呢?中国要成为一个科技强国,还应当注意什么?作为一个华人科学家,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心

    来源:

    时间:2003-02-19

  • 三位诺奖获得者在京出席新世纪生命科学论坛

    [AD340X300]人民网北京2月18日电 记者陶世安报道:在生命科学研究领域作出突出贡献的诺贝尔奖获得者美国洛克菲勒大学原校长、诺贝尔奖提名委员会委员威塞尔博士,德国生物化学家胡贝尔博士和米歇尔博士及一些国际著名的华裔生物学家、医学家,今天参加由中国生物技术发展中心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举办的为期2天的“新世纪生命科学论坛”。         这次论坛以“发展生物高科技,培育生物新产业”为主题,研讨了国际生物技术及其产业发展的现状与趋势,探讨了加速其发展的战略与措施。如此之多的世界一流科学家参加生命科学高层论坛,在我国还是首次。科技部

    来源:

    时间:2003-02-19

  • 可预防糖尿病性眼疾的药物被发现

    [AD340X300]华盛顿2月17日消息,美国科学家对鼠进行的实验显示,一种名为苯酰磷酸维生素B1的药物能有效预防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这一发现给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提供了新的可能。   纽约阿尔贝特·爱因斯坦医学院布朗利博士领导的小组17日在网络版《自然医学》杂志上报告说,他们用苯酰磷酸维生素B1对患有糖尿病的实验鼠进行了为期9个月的治疗后发现,这些鼠的视网膜与普通鼠一样完全正常,而作为对照,未接受该药物治疗的病鼠视网膜却遭到损坏,产生了病变。   据新华社报道,糖尿病的主要表现是血液中葡萄糖含量过高。一般来说,患者绝大多数细胞内部的葡萄糖能维持在正常水平,但动脉和毛细血管内的内皮细胞等特定

    来源:

    时间:2003-02-19

  • 中国“克隆牛二代”诞生 专家称多利之死无碍

    [AD340X300]近日,中国的“克隆牛二代”顺利诞生。  虽然世界上第一只克隆羊“多利”的新逝给克隆技术蒙上了一层阴影,但中国科学家仍执著地继续走他们的“克隆之路”。  据报道,“多利”之死引发了对克隆技术的再次质疑。克隆的动物健康吗?中国“九七三”计划国家重大基础研究项目生物技术领域的动物克隆专家李宁教授透露,他和同事去年克隆出生的8只克隆牛全部健康,而且就在今年春节期间由它们的体细胞繁殖出来的“克隆牛二代”也诞生了,并有两只存活。此前,许多人怀疑克隆动物是否能生育下一代,“克隆牛二代”的诞生,令这些疑问终止。  据李宁介绍,目前克隆动物已在中国进行产业化推广,江西、山东、河北等地已建立

    来源:

    时间:2003-02-19

  • 院士认为多利早夭很难说明克隆动物必然早衰

    [AD340X300]作为世界上第一头体细胞克隆哺乳动物,“多利之死”举世瞩目。记者随即与上海生命科学界几位学者取得联系,就媒体上讨论的多利羊可能死于克隆动物的早衰原因一事征求他们的意见。         多利早夭很难说明克隆动物必然早衰         中科院院士、著名胚胎发育专家施履吉先生告诉记者,多利羊的病因一种说法是因为体弱,但多利为何体弱,其中的原因眼下还难下结论。首先,目前类似多利羊的成功克隆动物还很少,多利之死很难从统计学角度说明问题。第二,转移的细胞有可能含有

    来源:

    时间:2003-02-19

  • 英将生物测量学用于身份识别

    [AD340X300]据2月17日《新科学家》杂志报道,英国南安普敦大学的研究人员开发出一种新的识别系统,这种系统可以通过确认用户健入个人密码时的按键特征,防止犯罪分子利用偷窃来的银行卡在自动取款机上盗窃钱财。            利用生物测量学中按键动力学的原理,可以十分容易地测定出用户按键输入每个密码之间的短暂停顿。研究人员在识别系统中加入一个传感器,这样信用卡用户在输入他们的个人密码时手指敲击键盘时的压力也可以被测定并记录下来。研究小组负责人内尔•怀特说,每个人按键的节奏和力度都是不同的,这种新的识别系统就是将二者

    来源:

    时间:2003-02-19

  • 人类进化:基因组重排产生新的功能基因

    [AD340X300]    [生物通讯]在美国电影《弗兰肯斯坦》中,弗兰肯斯坦博士(Dr.Frankenstein)最终被自己东拼西凑各种零件创造的科学怪人所杀,但这并未阻止灵长类动物的基因组尝试同样的方法。偶尔,这些东拼西凑的零部件会依次排列。一项新研究表明,一个人类和类人猿独有的基因就是由两个无关的基因连接到一起产生的。    约有5%的人类基因组由重复DNA组成,有时这些重复DNA还会发生移动即跳跃。这些复制过程似乎在3500万年前就发生了,这正是进化树中的灵长类分支与其它哺乳动物分离之后。生物学家认为,复制的DNA常常仍然与

    来源:

    时间:2003-02-19

  • 治疗肺癌找到新“靶点”

    [AD340X300]科技日报讯 解放军总医院2月14日正式宣布,由解放军总医院呼吸科陈良安、田庆、刘又宁等专家采用一系列多种分子生物学技术,成功克隆出一新的肺癌转移基因,该基因被世界上最大基因库 G eneBank收录,并向全球公布。   肺癌是严重威胁人类生命与健康的最常见恶性肿瘤之一。据项目主研者、解放军总医院呼吸科陈良安教授介绍,近年来,世界各国虽然对转移肿瘤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并没有取得实质性突破。他们的肺癌转移相关基因自1998年开始研究工作以来,先后历时4年多时间,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这一肺癌转移相关基因成功发现和克隆,对于从基因分子水平研究和分析肺癌转移的发生和

    来源:

    时间:2003-02-19

  • 基因丢失产生性别和年龄相关癌症

    [AD340X300]    [生物通讯]约翰·霍普金斯大学Kimmel癌症中心的研究人员发现,一个已发现与人类癌症有关的基因缺失还会导致小鼠罹患年龄和性别相关的癌症。这项发现发表在2月期的《自然遗传学》( Nature Genetics)上,证实了这个基因的功能紊乱是人类癌发生的初期步骤。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几年前就已开始从事从肿瘤样本中筛选含有过多甲基基因的研究的研究生Michele Makos-Wales发现了癌症超甲基化基因1(hypermethylated-in-cancer 1 ,Hic1)。甲基是DNA序列中帮助控

    来源:

    时间:2003-02-19

  • 鸟类“学新歌”所需的基因(图)

        [生物通讯]科学家发现了一组使鹦鹉和鸣鸟能够模仿曲调的大脑基因。这是科学家在本周举行的美国科学促进会2003年会上报道的。    大多数鸟类每天都重复着同样的老调子;但蜂雀和鹦鹉等一些鸟类却能够把新的声音或字句整合到它们的歌声中。这个技巧就相当于人类用文字拼凑出句子的能力。    这些鸟类大脑中特定的发声区域打开的都是同样的基因,北卡罗莱纳州杜克大学的神经科学家Erich Jarvis发现。这些基因编码的受体被认为在鸟类学习新声音时帮助神经细胞之间进行交流。    [

    来源:

    时间:2003-02-19

  • 研究发现端粒长短会影响寿命(图)

                                        [生物通讯]想要活得更长?那么就多吃蔬菜,不要吸烟,别在车辆多的地方玩耍。根据一项新研究,染色体末端一段叫做端粒的DNA较长,也会使寿命延长。这项研究是首次将端粒长度与人类寿命长

    来源:

    时间:2003-02-19

  • 中英研讨e-Science和生物信息学

    [AD340X300]日前,中英两国科技管理部门召开了中英第二届《 e-Science和生物信息学》双边合作与学术研讨会。英国皇家生物科学与生物技术研究理事会的高级官员和 e-Science研究领域的著名科学家,中国国家科技部国际合作司、中国国家科技部生物工程发展中心的领导,国家863技术生物信息技术领域和高性能科学计算环境领域的专家学者参加了此次会议。            e-Science是一种崭新的国内外科研协作模式和大科学工程,它就是要使科学家个人能够方便地共享广域分布的大规模计算能力、存储能力和科学仪器的支持,能够方便地获

    来源:

    时间:2003-02-18

  • 人类Tre2基因被发现诠释人何以为人

    [AD340X300]美国的科学家们认为,他们可能已经发现了人类如何成为一个独特的物种的确切原因。  他们认为,使一些灵长类动物区别于其它哺乳类动物的不过是两种基因,这两种基因在数千万年前融为一体,形成了独一无二的遗传密码,这种遗传密码可能导致了人类的诞生。  做出这个发现的是美国哈佛大学的一些科学家,他们使用人类基因组工程的数据,发现了一种被称为Tre2的基因,这种基因是类人猿所独有的,可能帮助了人类成为一个独特的物种。  Tre2似乎由另外两个融为一体的基因组成,Tre2中的一半与在许多动物中发现的一种古老的基因相似,另外一半则与仅仅在类人猿中发现的一种基因相同。  这些科学家得出结论说,

    来源:

    时间:2003-02-18

  • 澳大利亚科学家揭开肝病之谜:缺乏免疫诱导素

    [AD340X300]为什么有的人会得乙肝,有的人不会?为什么目前乙肝很难治愈?素有“诺贝尔奖专业杂志”之称的美国《科学》杂志公布了1996年诺贝尔医学奖得主、澳大利亚科学家PeterC.Doherty的重大发现:关键是缺乏免疫诱导素!PeterC.Doherty在多年研究中终于发现:肝病是一种典型的免疫诱导素缺乏症!缺乏免疫诱导素,肝脏将长期处于免疫缺陷状态,而免疫缺陷(免疫力低下)是导致以乙肝为代表的肝脏疾病产生和经久不愈的根本原因。文章指出,免疫诱导素主要产生于人体的肝脏,是一种能够促进细胞生长分化,调动免疫细胞参与分泌反应和识别病毒的小分子物质。免疫诱导素本身并不能够直接杀死病毒,其作

    来源:

    时间:2003-02-18

  • 培育免疫细胞 有望成治白血病新法

    [AD340X300]英国科学家正加紧研制能利用人体自身免疫细胞来治白血病,特别是急性脊髓白血病的新方法。         据新民晚报报道,英国伦敦皇家自由医院的科学家们认为人体自身的免疫细胞能生成杀死类似白血病细胞等“外来侵略者”。如果将捐赠者的免疫细胞注入白血病患者的体内将会起到治疗作用。目前,科学家们正在试图从捐献的血液中提炼免疫细胞,然后在实验室里培育这些细胞,最终将它们用于临床。据皇家自由医院的一名医生称,估计两年后,这种新的治疗方法有望进行临床实验。        

    来源:

    时间:2003-02-18

  • 艾滋病患者如果同时感染一种无害病毒 存活机会增加

    [AD340X300]为了降服艾滋病,科学家们想尽了办法,现在又开始琢磨一种全新攻略:以毒攻毒。  在美国波士顿举行的第10次逆转录酶病毒与感染几率大会上,来自美国和瑞典的研究人员公布的研究结果显示,携带艾滋病病毒的患者,如果同时感染一种无害病毒,其存活机会也许能大大增加。  这种名为“GBV-C”的病毒,被认为是在与艾滋病作战这出“大戏”中,迄今最为奇怪的“角色”之一。  “GBV-C”最早发现于1995年。据调查,美国和瑞典人中有12%至15%曾感染过这种病毒,但它不会引发任何已知疾病。  美国国家过敏和传染病研究所卡罗琳·威廉斯博士介绍说,她和同事们对271名同性恋男子进行了长达十几年的

    来源:

    时间:2003-02-18

  • 阿尔茨海默氏症治疗的新策略

    [AD340X300]    [生物通讯]一项新研究表明,改变阿尔茨海默氏症小鼠模型血管中的β-淀粉蛋白水平的药剂有望作为治疗人类阿尔茨海默氏症的一个新方法,而且该方法可能比疫苗治疗方法更安全。    β-淀粉蛋白是阿尔茨海默氏症病人大脑内积聚的淀粉斑的主要组成成分。许多研究人员和临床医师都认为β-淀粉蛋白是导致阿尔茨海默氏症特有的神经退行性变和痴呆的根本原因。阿尔茨海默氏症是一种进行性的大脑退化疾病,也是最常见类型的痴呆症,目前还没有治愈的方法。据估计,现今全美约有4百万患者,而且到2050年将增加到1400万--除非找到治愈或预防

    来源:

    时间:2003-02-18

  • 基因组不稳定导致癌症

    [AD340X300]    [生物通讯]基因组不稳定性与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一种无法治愈的癌症之间的联系机制还远远没有揭开。但有新证据指出中心体调控出错是导致该病的祸首。    多发性骨髓瘤的特点是染色体易位和染色体数目异常,也就是非整倍体性(aneuploidy)。骨髓瘤细胞过量表达一种称为RHAMM的蛋白质。无论是癌细胞还是正常细胞中,这种蛋白都位于分裂间期细胞核的中心体上,中心体在细胞分类中期形成纺锤丝将染色体引向细胞的两极。    在有丝分裂期间,RHAMM与动力

    来源:

    时间:2003-02-18

  • 美国科学家:植物也有"骗术"

    [AD340X300]    绝大部分植物都能从阳光中获取赖以生存的“食物”,但也有部分植物发现,窃取“他人”劳动果实或许是一种更容易的生存方式,在这种情况下,植物之间尔虞我诈也就不足为奇了。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研究真菌的学者马丁·比达滕多领导的小组发现,劳动果实被窃取者是一类名为菌根菌的真菌。这类真菌散布广泛,70%的植物根部都有它们的踪迹。       比达滕多认为,菌根菌的广泛存在不仅暗示人们上部寄生虫如何生存,同时也

    来源:

    时间:2003-02-18


页次:2108/2265  共45289篇文章  
分页:[<<][2101][2102][2103][2104][2105][2106][2107][2108][2109][2110][>>][首页][尾页]

2025年05月
27282930123
45678910
11121314151617
18192021222324
25262728293031
1234567
高级人才招聘专区
最新招聘信息:

知名企业招聘:

    • 国外动态
    • 国内进展
    • 医药/产业
    • 生态环保
    • 科普/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