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修复烷基化损伤RNA的酶类
[AD340X300]DNA的烷基化损伤修复显然是非常重要的,因为现在已经发现了至少三种修复机制是与这种修复有关的。但是被烷基化的RNA有什么反应还很不清楚。Hans Krokan and colleagues在Nature上报道,烷基化的RNA也能被烷基化DNA修复的类似的酶进行修复。DNA修复机制之一是对1位的甲基腺嘌呤和3位的甲基胞嘧啶进行脱甲基的氧化反应。在大肠杆菌中这个反应由AlkB酶催化进行。Hans Krokan and colleagues发现了人类中的两种AlkB同源基因ABH2和ABH3。研究者将这些酶与H3标记的甲基化DNA进行温育,再用HPLC(high-perform
-
医学专家解读:为何新的传染病会不断出现?
[AD340X300]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相继发现了30多种新的传染病,其中不少以爆发流行的面貌出现,例如近来全球流行的非典型肺炎。许多人在问:“为何会有新的传染病不断出现?”其实,新传染病的不断出现并不奇怪。暗藏的“敌人”暴露了有些新传染病并不“新”,它们早已存在于我们身边,危害着人类的健康。随着检测手段的明显提高,这些疾病的病原体逐渐被人类所认识。例如人们很熟悉的溃疡病,1983年后才被认识到幽门螺杆菌病是能在酸性极强的胃中生存,且引起胃黏膜溃疡的头号杀手。20世纪80年代初期,科学家又发现了引起淋巴细胞白血病的病原体──人类嗜T淋巴细胞病毒Ⅰ型,从此揭开了人类患白血病之谜。人类的进步
-
转基因冲击生态吗?
[AD340X300]英国一位研究人员通过新闻媒介向世人展示了他的研究结果:实验鼠在食用转基因土豆10天后,其肾、脾和消化道都出现了损伤。这似乎在向人们传递这样一个信息:转基因技术会给人类带来危害,并且很可能是难以预料的。很快转基因技术的安全性问题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关注。那么到底转基因技术会给我们带来什么呢?转基因技术使人们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对生命的最本质特性——遗传物质直接操作,把所需要素的目的基因导入细胞内,使生物体获得新的性状。转基因在植物方面的应用主要是将抗病虫害、抗除草剂等基因转入农作物使其具有相应的抗性,减少喷施农药和简化控制杂草的措施。通过转基因技术也可向动物受精卵注入能产生药物
-
多利遗体在博物馆展出(图)
[生物通讯]多利不仅是世界上第一个体细胞产生的克隆哺乳动物,可能还是世界上迄今唯一可以占据博物馆中心展台的羊。作为苏克兰科学成就的一个象征,多利于4月11日正式在苏格兰爱丁堡的皇家博物馆展出。多利于今年初被执行安乐死之后(详见生物通专题:多利果真死于早衰吗?-- 关于世界首只克隆羊的“安乐死”),被她的创造者--苏格兰Roslin研究所捐赠给皇家博物馆。“我们很高兴看到生于苏格兰的多利能够作为苏格兰科学研究取得的伟大成就的纪念摆放在这里。”Roslin研究所的执行主任Harry Griffin说。被《科学》杂志评为1997年度最伟大科[AD340X300] 学突破,6年前多利的诞生曾令科学界和
-
中国研究员在老鼠体内发现预防性病传染基因
[AD340X300]中国的研究人员上星期四说,他们在老鼠体内找到了一种抗菌肽基因,这种基因产生的化合物具有预防性病传染的功能。研究人员在本周出版的《科学》杂志发表文章说,这种化合物具有潜在的抗多种微生物,包括艾滋病病毒和其他性病病菌的功能。研究人员还说,化合物可能还具有避孕的效果,能帮助研制一种凝胶或奶油状的杀微生物药物,一种作用类似于安全套的物质。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化学所和香港中文大学的科学家一道,研究了雄鼠的性器官,他们把注意力集中在附睾这种与产生精子有关的器官上,由彭利(音译)领导的科学家小组说:“附睾的作用可能像个性传染病菌的蓄水池。” 他们在附睾里发现了控制一种肽的抗
-
科学家揭开蜘蛛丝的奥秘(附图)
众所周知,普通蜘蛛丝在强度和弹性上都大大超过人类制成的钢和凯芙拉,即使是在拉伸10倍以上也不会断裂。另外,蜘蛛丝吸收振动的能力也十分惊人,能使动能即机械能转变成热量——假如不是这样,则飞行的苍蝇和蝴蝶撞上蜘蛛网时就会被弹回到相反方向。至于蜘蛛丝为何具有这些特性,长期以来一直无人知晓。美国加利福尼亚各研究机构的物理学家、生物学家和生物化学家组成的研究小组终于揭开了蜘蛛丝的奥秘,他们研制成一种包括原子力显微镜以及蜘蛛丝蛋白成分生化分析在内的新方法。在显微镜下蜘蛛丝是一根极细的螺线,看上去像长长的浸过液体的“弹簧”一样。大家知道,当“弹簧”被拉长时它会竭力返回原有的长度,但是当它缩短时液体会吸收全部
-
我国科学家运用干细胞移植治疗肿瘤取得进展
[AD340X300]新华社西安4月9日专电:我国科学家应用多周期大剂量化疗联合干细胞移植的方法,治疗非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取得重要进展。 主持这项研究的西安西京医院肿瘤科主任任军教授说,这种方法为难治性、易复发的恶性肿瘤提供了新的有效治疗手段,治疗范围包括乳腺癌、肺癌、卵巢癌、淋巴瘤等实体性肿瘤和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及干燥综合症等。 据了解,科学家研究运用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肿瘤已进行了10年,美国、西班牙等多个国家均在开展这一研究。目前第四军医大学已建成与国际著名肿瘤治疗机构同步的肿瘤治疗中心。(李梁)摘自 央视国际
-
棉花基因奇异的表达模式
[AD340X300][生物通讯]由爱荷华州立大学的教授领导的一个研究小组发现了棉花的一个特殊的遗传模式,这个遗传模式的发现对于玉米和大豆等其它作物也有影响。“我们并不真正了解这些影响是什么,但他们一定是惊人而又意义深远的。”植物学家Jonathan Wendel说。这项由Jonathan Wendel、爱荷华州立大学的研究员 Keith Adams 和 Ryan Percifield,以及俄勒冈州立大学的Richard Cronn共同完成的研究发表在3月份的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上。这项研究由美国农业部、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和爱荷华州植物科学研究所资助。棉花是多倍体,每个基因都有两
-
导致皮毛异常生长的基因突变
[AD340X300][生物通讯]研究人员发现,携带一种被开发作减肥药靶点的蛋白质的基因突变的小鼠,会出现皮毛发育异常,这说明这类药物可能会产生副作用。研究人员还希望,这一发现对治疗其它病症--从罕见的皮肤遗传病到常见的皱纹和秃顶等都有帮助。这种突变小鼠被称为“无皱纹小鼠”,它们的皮肤又紧又厚,厚度甚至是正常小鼠皮肤的3倍,而小鼠毛的生长却到阻碍。研究人员将他们的发现发表在最新一期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的网络版上。这些研究结果是证明这种蛋白在皮肤和毛发的发育中起作用的首个证据,研究的作者、华盛顿大学医学院的Jeffrey H. Miner 博士说道。医药研发人员已在努力开发出抑制这
-
DNA双螺旋发现者:政府不应插手基因研究
[AD340X300][生物通讯]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者之一昨日声称,政府不应插手遗传学事务,而应该让人们自己决定如何利用他们的基因,包括是否创造“设计婴儿”等。50年前因发现DNA的双螺旋结构而或诺贝尔奖的吉姆斯·沃特森认为,公民应该有权决定他们以及他们后代的遗传命运,而不是由政府或教皇来决定。“我们是我们自己基因的产物。除了我们自己,没人应对我们负责,规定我们如何行为。”这为75岁的科学家在日前于法国举行的Biovision世界生命科学会议上发言说。“我反对社会强制性规定个人应该如何使用他们的遗传信息。人类的文化多样性太丰富,我们不能说我们知道其他人应该如何行为。政府应该放手遗传学事务。
-
更精准的抗癌药物
[AD340X300]在癌症治疗上,化学药物虽然可以杀死癌细胞,却同时对正常细胞造成伤害。最新的研究利用特定基因型的细胞,筛选出对癌细胞更具有选择性之化学药物。目前一般的癌症化学药物筛检,大多是选择数种细胞株,然后大量筛选,寻找对于各种细胞株具有不同程度毒性之化合物。目标物多为两类型:其一是能毒杀癌细胞,而却相对地对于正常细胞毒性较小之化合物。其二是该化合物对于特定类型癌细胞毒性较强,而对于其它种类癌细胞毒性较弱。然而筛检出来的抗癌药物,除了能显著地毒杀癌细胞、降低肿瘤的体积大小,对于正常细胞却也多少造成一些伤害,因而造成患者有器官损伤或贫血的副作用。近十年来,科学界已经找到数个与癌症发展相关
-
移植器官可能携带癌症“种子”
[AD340X300]新华网华盛顿4月7日电(记者毛磊)一个国际科学家小组的最新研究显示,移植器官带有引发癌症的“种子”,导致接受器官移植的病人卡波西氏肉瘤的发病率特别高。 卡波西氏肉瘤是一种发作于皮肤的恶性癌症,也是器官移植手术最常见的“后遗症”之一。据统计,美国接受器官移植的病人,平均每200人中就有一人会患上这种疾病,发病率比普通人高400到500倍。专家对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看法不一。有研究指出,导致卡波西氏肉瘤的疱疹病毒会由器官捐献者传染给器官的接受者,但也有研究人员认为,接受者体内本来就存在病毒,器官移植过程中使用的免疫系统抑制药物,也许为病毒的发作提供了可乘之机。意大利、以色列和德
-
ACT公司克隆出健康的濒危野牛(图)
[生物通讯]科学家昨天宣布克隆出一个濒危物种的第一个健康个体。美国麻萨诸塞州先进细胞技术公司(Advanced Cell Technology ,ACT)的科学家们声称他们克隆出一个健壮的、“完全健康”的白臀野牛(产于爪哇,经驯化可用作耕畜)。这只克隆野牛是4月1日由代孕母牛生出来的。这不是先进细胞技术公司的第一次克隆牛尝试。两年前,该公司的科学家创造出一种亚洲濒危野牛--白肢野牛(产于印度,缅甸等国,是现存最大的野牛)的克隆。该克隆牛2001年1月出生两天后就死了。在最近的一次研究中,科学家利用了圣地亚哥动物园保存的一头雄白臀野牛的冷冻组织。他们将皮肤细胞的细胞核插入到野牛卵子中,然后将
-
被动吸烟会加速肿瘤内血管的生长
[AD340X300]来自California大学的Stanton A. Glantz等人在研究中发现,被动吸烟会刺激肿瘤组织的生长和肿瘤内新生血管的形成。 微小瘤灶的生长和扩散需要血管为之提供营养,正是由于这种新生血管的异常形成促进了肿瘤的生长。Glantz告诉路透社记者说:"肿瘤生长过程中一个至关重要的事情就是,必须有新生血管未肿瘤提供营养。"他所领导的研究人员对患有肺癌的小鼠进行了观察,结果发现被动吸烟会刺激新生血管的形成和肿瘤组织的生长。换句话说,香烟中的致癌物质不仅能够启动肿瘤的形成,还能够促进肿瘤的生长。他们在本周召开的美国心脏病学会第
-
美华裔利用“基因芯片”数小时查明SARS病毒
[AD340X300]中新网4月8日电:据美联社消息,两周前美国联邦疾病控制中心主管茱莉.杰柏丁在记者会上宣布,一种新的、变种的冠状病毒很可能就是造成严重急性呼吸症(SARS)的病毒。她所确认的SARS病毒可信度“超过90%”。找出这种病毒的幕后英雄是旧金山加大的一名研究员和一名华裔博士后研究生。旧金山加大研究员约瑟.迪里西发明了这种辨别病毒的方法,他把大量人类病毒放进一块芯片中,道理就像计算机芯片储存大量资料一样。他的想法是:储存了大量病毒的芯片可用来查对任何疾病的病毒,如果有人患病,但不知道所患何病,便可用芯片储存的病毒来查对,情况就像警方用指纹数据库来查对嫌犯的指纹一样。当香港发现SAR
-
发现苍蝇拥有脂肪存储机制
[AD340X300] 德国科学家最近发现,苍蝇的胖瘦同它们体内的基因发生变异有关,其他昆虫和哺乳动物也可能存在着类似的脂肪存储机制。 位于哥廷根的德国马克斯—普朗克学会(马普学会)的科学家是在对果蝇进行研究后得出上述结论的。 这一研究项目负责人罗纳德·屈恩莱因表示,他们发现了脂肪细胞是如何在哺乳动物和昆虫体内积聚的:基因突变使体内缺少某种控制脂肪存储蛋白质的果蝇比较瘦,而控制脂肪存储的蛋白质较多的果蝇则相应比较肥胖。此前,科学家们在老鼠身上进行的另一个实验也获得了类似的结果。 屈恩莱因认为,基因突变对果蝇的健康并没有带来负面影响,如果希望控制人类肥胖
-
研究发现鸟喙颜色指示雄鸟健康状况
[AD340X300][生物通讯]野生动物王国中,雄性常常在可能的交配对象面前炫耀卖弄:“选我吧”。通常雌鸟会选择身体颜色最艳丽或歌声最动听的雄鸟作为伴侣。现在,进化生物学家证明,这样的选择对雌鸟自身也有利--一些展示行为指示着雄鸟的健康状况。研究人员自20年前才开始探究性别特征如何反映雄性活力的问题。但直到现在,他们只能推测健康与雄性炫耀行为之间的联系。二者之间一个可能的联系就是叫做caretenoid的红黄色素,这些色素使身体部分色彩艳丽,加强了免疫应答。现在,两个研究小组证明这种联系确实存在于一些鸟类中,具体反映为鸟喙的颜色。有关研究结果发表在4月4日期的《科学》上。在第一项研究中,英国
-
破译一种多功能酶的结构(图)
[AD340X300][生物通讯]人体内水解可卡因的酶也会分解许多其它化学物质。现在,一项探查可卡因水解酶形状的研究揭示了该酶何以能够作用多种大相径庭的分子。这项研究将导致该酶应用于多种临床治疗,包括神经毒气的治疗等。就像风流浪子卡萨诺瓦只追逐金发美女一样,大多数酶只作用形状相似的分子。然而,羧酸酯酶1(carboxylesterase1,CE1)是一个例外,它既可以分解“苗条”的可卡因,又能降解庞然大物如海洛因分子等。CE1还能与小神经毒气分子如沙林等结合,使神经毒气失去作用。这些不同化学物质之间的一个共同之处就是都有一个对CE1执行的化学反应敏感的碳原子或磷原子。研究人员一直想知道究竟是什
-
巴西用胚胎干细胞培育出血管
[AD340X300]巴西圣保罗大学的科学家宣布,已利用人体胚胎干细胞成功培育出毛细血管。这一技术有望在心血管疾病的治疗方面开辟新路。 据研究人员介绍,他们首先使人体干细胞发育到能分化成不同细胞类型的阶段,然后从中提取出有可能分化成血管内皮细胞的干细胞,进一步对其进行培养。当这些细胞形成原始的血管结构时,研究人员将其移植到经过处理不会产生排异反应的实验鼠体内,14天之后即形成毛细血管网。研究人员发现,其中一些毛细血管中含有老鼠的血细胞,这表明这些血管已经自发地与老鼠体内循环系统相结合。负责此项研究工作的格兰特认为,实验的成功使胚胎干细胞技术向实际应用迈出了关键一步,经过完善,这一技术完全能
-
我国制备出预测肝癌转移分子模型
[AD340X300]复旦大学肝癌研究所、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科研人员在著名肝癌研究专家汤钊猷院士领衔,钦伦秀、叶青海教授负责“肝癌转移复发预测研究小组”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王心伟研究员合作完成“应用基因表达谱预测肝细胞癌转移” 重要成果。该科研成果发表在3月17日出版的英国《自然医学》杂志上。有关专家认为,这项创新性研究成果为肝癌转移复发的临床预测与防治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同时也表明我国肝癌研究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肝癌是严重危害我国人民生命健康的重大疾病,全世界每年约40万人死于肝癌,其中我国占了一半以上。肝癌手术切除后5年,生存率达 40%左右,但仍有一半左右的病人手术后出现转移复发。如